西兔生活网

标题: 初次自驾意大利 我却熟练得像个本地人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好运    时间: 2019-5-11 21:59
标题: 初次自驾意大利 我却熟练得像个本地人

去意大利旅游之前,一位曾在意大利留过学的朋友告诉我:“意大利呀~那跟别的欧洲国家不一样,除了语言和吃的,你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应,开车风格跟我们湖南老家一样乱……”

意大利人在欧洲有多么“出众”?出发的前几天,我夫人转发了下面这个视频给我看,让我对意大利人充满了好奇:

视频正在加载中...

意大利人与其他欧洲人的区别


意呆、Eatly、不守时、爱打扮……都是意大利人的标签。还有网友戏称,由于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意大利人被认为是“欧洲的中国人”,我想这肯定不是在说足球。


我来到意大利后发现,果不其然,意大利人驾车风格粗野、停车派头随意、大城市停车难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确实与国内有几分相似,有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停车难


罗马有2500多年历史,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城中有诸多不可拆除的历史保护古迹。所以城中许多道路都很窄,也不方便挖地下停车场,这直接导致了城中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是不是看到眼花?当时我在过马路,本以为中间多车道都是直行车道,结果定睛一看,发现车里没有人,这才知道中间两车道都是停车位。


意大利很多地方都允许车辆靠路边停车,可选择停到白色方框的免费车位,或蓝色方框的收费车位,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停到残疾人车位、摩托车位或黄色的居民车位,有被拖车的风险。此外,还要注意街道清扫的时间,该时段需要挪车。


这是我住的酒店旁一处地下停车库,大大小小的车辆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堆放在一起,必须把车钥匙托付给工作人员以方便他们挪车。大车收费一天30欧,小车收费一天20欧,我的3系旅行居然算大车,吐血……难怪满大街的Smart、Panda和500。


这样大小的车位停不下一辆奔驰GLC,但还能停至少3辆Smart。在意大利,像这样停法的小车不在少数,对于市中心的居民来说,开小小的Smart能享受大大的方便,既不给别人添麻烦,更不给自己添堵。


这辆正拐进巷道的奔驰V级不仅给路人行走带来不便,自己也得小心翼翼地驾驶。


雷诺Twizy也现身罗马街头,尺寸比Smart更小,与老城区更配哦。


比亚乔牌“三蹦子”,经典APE50,货斗有多种改装方式可选,穿梭在小巷道中特别灵活。


最令人感到兴奋和骄傲的是,远在他乡,我竟遇到了咱们中国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知豆,它作为共享汽车品牌SHARE’N go的商业运营车辆。

开车风格粗野/停车派头随意


意大利人的“瞎开”风格绝对跟中国人有得一拼,他们很可能是欧洲开车最随意、最不规矩的司机,没有之一!


停车等红灯时,上面的银色奔驰E级和下面的白色小货车,都把车停到了斑马线上。


中间的灰色Smart直接把双车道开成了三车道,等红灯时,硬生生地将车“骑”在了白线上,还不是因为这里没有违法压线拍照摄像头。


车位这么宽,这位大哥还开一Smart,您再揉两把不就能进到车位线里了吗?非得“骑”在线上?真是逼死强迫症……


在罗马和五渔村,我无意间发现路旁停放的这两辆车,它们的挡位挂在了R挡和D挡。车主很可能是个随性的人,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原因来解释这种驻车挂挡的方式了。

意大利自驾游tips


吐槽完意大利人的用车生活,我接下来要说些干货了:

1. 意大利车辆靠右行驶,与中国大陆相同;

2. 在意大利租车,需出示国际驾照或中国驾照的宣誓翻译件;如需儿童座椅,可在订车时直接向租车公司预订。

3. 手机Google Map导航,在线计算路径,非常好用。另外,记得带手机支架。

4. 以下这些交通标志得要重点记住,因为我们国家没有;



5. 作为欧盟国家,意大利要求车辆即使在白天行驶也必须打开近光灯;

6. 欧洲许多车型都有柴油版,例如我租到的宝马3系旅行就是柴油车型。而且它特别省油,在80%的高速公路行驶工况下,百公里综合油耗仅5.3L,一箱油能跑约1,000公里。


加柴油选Diesel或Diesel+,后者品质更好,当然价格更贵。意大利的很多油枪手柄都残留有油渍,所以在油枪旁还免费提供一次性手套。


7. 意大利道路限速标准:

根据意大利旅游局官网公示信息,城市区域限速50km/h;城郊辅路限速90km/h;城郊主路限速110km/h;高速公路限速130km/h。

小型汽车遵循上述限速标准,拖车或房车另有限速标准,具体请参考意大利旅游局官网公示信息:http://www.italia.it/en/home.html

超速罚款100欧元起。但是,很多意大利人开车都会超速,尤其在高速公路。不过,遇到下图中这种指示牌一定要记得减速,因为下面很可能挂着违法拍照摄像头。还是遵守法规吧,别跟着意大利本地人霍霍……


8. 意大利的大城市基本都有ZTL区,即限行区域。个人建议大家把酒店订在限行区域边缘,车停酒店,步行或公交进入ZTL区游玩。例如佛罗伦萨地方不大,步行即可到达几乎所有景点。



意大利居民的ZTL通行许可证


除了在该区域内注册的车辆可在ZTL区内通行,其它车辆进入的话,会收到多张罚单,单张罚金在50~150欧元之间;当然,一定要进ZTL区的话,也可以在烟杂店买通行票。


在ZTL区边缘,会有这样的警示牌写着“zona traffic limitato”即ZTL限行区。

9. 高速公路收费站,尽可能用信用卡进行缴费,方便快捷,同时也避免了机器“吃币”的情况发生。


“TELEPASS”是电子记账卡通道,与我们国内的ETC类似;“CARTE”是刷卡通道;白底色上面画着钱的就是现金通道了。


国内进高速取卡,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是取票,机器会给到一张这样的票。

10. 根据意大利旅游局的提示,在城镇和乡村行驶时,紧急情况下才能鸣喇叭;

11. 火车和有轨电车享有绝对路权,注意避让,也要注意给救护车等紧急车辆让路;转弯让直行、辅道让主道、环岛外让环岛内车辆;

12. 无论前排还是后排,车上所有乘客必须系安全带;

13. 意大利紧急求助电话:警察113;火警115;救护车118。

此外,我在从瑞士返回意大利时,被边境关卡的意大利警察拦了下来。不过,他既没有查驾驶证,也没有查租车单,而是询问我账户里还有多少钱,以确认我是否有充足的预算继续在意大利旅游。所以,小伙伴们要记得打印银行流水单带在身上,必要时向警察出示相关文件。
作者: 潜水到深处    时间: 2019-5-11 21:59
在意大利有名大城市自驾是傻人才干的事,停车巨贵,单行道超多,马路太窄。我们一般把车停在城外的停车场再出租进城。游玩就是两个脚加地铁,出租。特别佛罗伦萨,城市不大,可以走着看,我可以停5天到处逛,只有去米开朗基罗广场要坐车。而且出租不要还了,就出去拍个照就走,否则再等就太多人了。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在欧盟吃个罚单可不是小事。真不知这些人还开个vito干嘛,有次在罗马机场提车,居然给了我一辆vito,还讲是升级的,直接给我拒了,太危险了。
作者: 小葵123    时间: 2019-5-11 22:00
意大利人都是赛车手、车技好时速快,又一次在意大利开150左右竟然被一聊卡车秒了…当时懵逼了……
作者: huohw    时间: 2019-5-11 22:00
去意大利自驾,被租车公司说超速,租车公司每笔罚单收60欧的罚款服务费,但是并不帮忙交罚款,要自己去交罚款,而且不告诉怎么交,罚单都是租车公司过了三个月以后才告诉你。意大利切记不要自驾,罚的你怀疑人生
作者: 。杨生    时间: 2019-5-11 22:01
即使这样,意大利人素质还是领先中国人50年
作者: iSぅン夌    时间: 2019-5-11 22:02
挂R或D档停车应该是在坡道停车吧。
作者: ligen135815    时间: 2019-5-11 22:03
比中国人开车规矩得多!特别是北意与德法无差异
作者: 0ca53a0    时间: 2019-5-11 22:03
还是比中国规矩的,反正在直行车道堵塞的情况下,出租车还是敢在左转车道开80,中国敢吗?
作者: kc9uyzw15    时间: 2019-5-11 22:03
随意停车在湖兰人心目中是一种派头?
作者: Mr。    时间: 2019-5-11 22:04
在意大利开车比在德国开车还刺激,但都很讲规矩!
作者: 育才蘑菇    时间: 2019-5-11 22:04
据我所知,中国驾照在意大利开车需要驾照翻译件到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做认证
作者: vegetassj    时间: 2019-5-11 22:05
好分享!
不过说句实话,意大利是欧洲口碑最不好的国家,交通混乱,各种没规矩和某些国家挺像的,但是它的歌剧和文化艺术却是最棒的
作者: lulu霞    时间: 2019-5-11 22:05
意大利人在欧洲口碑不好
作者: mozhu1543    时间: 2019-5-11 22:05
欧洲的中国不是白叫的
作者: 3389116a    时间: 2019-5-11 22:06
不错。挺详细
作者: 失忆的某言    时间: 2019-5-11 22:06
自驾游很方便,但要记得路,没问题的!
作者: 我不依賴    时间: 2019-5-11 22:06
一朵奇葩意大利
作者: 空闲闲星人4号    时间: 2019-5-11 22:07
意大利人开车总体上比国人守规矩得多。中国人开车的素质全世界最差,根本没有道路权的概念,不懂礼让,比一些非洲国家都不如。欧洲人开车素质最差的地方是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小国家。意大利人有时不靠谱,但开车没有你说那么不规矩。




欢迎光临 西兔生活网 (https://www.ctliv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