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新闻] 18岁纽约大学新生跃轨自杀丨留学生心理问题,怎能闭口不谈?

[复制链接]
17966 2
天天蓝蓝天 发表于 2018-10-15 23:58:4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文导读】
10月2日,纽约大学1名大一中国留学生,于纽约曼哈顿东村地铁L线第一大道(First Ave.)站,在列车驶入站台时突然跃轨,当场身亡。据纽约警察局、公共信息办公室(DCPI)的说法,此案件被证实为自杀
18岁的年纪,人生才刚刚开始,但这一跃,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了,着实令人痛心。在很多父母看来,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但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
虽然说具体原因还在调查当中,但在异国他乡,留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这是SeeU君与你的第45次对话)





我们先来看一组调查数据:

■耶鲁大学2013年调查显示,45%的中国留学生称自己有抑郁症状,29%的中国留学生称自己有焦虑症状。

■悉尼科技大学2016年研究显示,中国留学生的压力和焦虑程度远高于地方学生

■纽约大学亚裔健康研究中心教曾表示,亚裔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导致许多亚裔学生课业压力大。

美国心理咨询师汤梦妮在心理辅导时,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爱好,而是家长眼中“有前途的好专业”,这与美国学生大多依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和学校形成鲜明对比。

她指出,所学专业并非自愿,会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抵触情绪,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美国大学临心理健康与辅导教授刘玙说过,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患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并不少见。


孤独、迷茫、压力大一直以来困扰着众多留学生,而很多家长并不知道。


漂亮的成绩单、吃喝玩乐的社交分享、丰富的课余生活家长们若只是通过小孩展示出来的状态,而没有深入了解小孩的生活,很容易形成留学生活很轻松的错觉。




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的压力和焦虑程度远高于地方学生,其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❶学业压力(来自大二的M: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才拿到A)
在国内一直成绩拔尖,但到了国外,由于语言、环境、学习习惯以及教学模式的不同,刚开始时很难跟上教授讲课的速度。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学,我不得不抓紧所有时间苦读。为了赶deadline,熬夜通宵是家常便饭。
一旦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花这么多钱,失落感、挫败感一并袭来的时候,忍不住怀疑自己。长期如此,常常感觉自己精神紧张、焦虑过度,有时会对身边的人不耐烦。



❷沟通问题(来自大一的H:有没有想过我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
一方面,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让我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生活局限在小圈子范围内。而且,我并不热衷于social,即便孤独,但强迫自己融入某个圈子更让人心累。
另一方面,跟家人的沟通也越来越难。我有自己的想法,而父母也有自己的坚持,一言不合就会吵架,随之而来的是冷战。久而久之,距离就遥远了。
缺乏有效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认同,也是很多人身心俱疲的原因吧。





就业压力(来自大四的S:在国外求职,真是一言难尽)
准备留在美国,但美国求职跟国内差别很大,无论是求职渠道、实习经历,都需要重新了解,这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爸妈远在国内,却不断催促我去找工作。说实话,我们并非不想找工作,只是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该去怎么拿到offer。
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拿到Offer,更加焦虑、着急。尤其是临近毕业季,找工作的时间所剩无几,之前做的功课也不多,现在就更慌张。



❹爱的压力(来自大三的W:既是动力,也是最大的压力)
我知道,爸妈是爱我的,只是表达关心的方式让我有些反感。让我选自己不太喜欢的但他自己喜欢的学校以及专业;被父母各种催,催找实习,找工作。这些爱让我很有压力。
学习比不过学神,玩又没资本,各种压力爆棚,让我开始怀疑出国的决定是否真的正确。而父母寄予的厚望,既成了我的动力,也成为最大的压力。








负能量爆棚,很大原因是因为对自己还不够了解,自我认知不明确,期望又过高。
无法守护自己内心的边界,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甚至让自己很郁闷的事情,自然是不断内耗的,如果没有与自己和解,焦虑、不安甚至会抑郁接踵而至。
那作为留学生,该如何为自己解压、释放压力呢:

1、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适合轻度患者)

“当时还是经济专业的我,一口气看了七八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完之后,我发现我可以理解父母的行为,我能理解自己的情绪,而“理解”这一种心态让我不再那么焦躁,我开始思考自己擅长什么,以及我想要什么”

关于了解自己也可以联系SeeU君,我们比较擅长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确定职业方向哦。

2、寻找抒发方式,书写或者倾诉

“有什么压力,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说出来,不要一个人憋在心里面。你可以跟你的父母讲,跟你的好朋友讲,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家长们、朋友们知道怎么配合了吗?)

“若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你也可以去知乎等高质量论坛寻求帮助。有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善意的人还是很多的,自己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3、不要封闭自己,走出去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感觉,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很必要,多交朋友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无论是学习还是参加社会活动,让自己忙碌起来是摆脱消极情绪的一种方法。”

可能有些同学觉得自己内向,给自己打上各种“标签”觉得自己不行,你不试一下就知道自己怎么不行呢?



4、寻找合适的宣泄方式

“每当我很烦躁,焦虑的时候,带着耳机去操场跑的满头大汗,然后回家洗个热水澡,站在淋浴下面哭出来,然后什么都不管,好好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昨天在意的东西,今天似乎不是那么在意了”。

5、向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求助

“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心理医生。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心理不适,出现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就像我们感冒发烧一样需要看医生一样,所以找心理医生再正常不过了。很多学校都是有心理辅导医生的。”

“如果不想去那里,或者排不到你,你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付费的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导师的帮助。总之跟心理咨询师聊完以后,感觉身上轻了很多。”





SeeU导师有话说



进入大学,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和挑战,对于留学生而言,面临的挑战更多,远离故乡,独自一人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语言与环境。很多时候,还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很多父母关心最多的,也只是小孩的成绩,觉得这么高的学费,孩子必须学好。 其实,孩子们心里也都懂,也都很想努力。可是适应是需要时间的,学习有些时候也真的需要天赋和超越常人的努力。

希望父母们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一些鼓励,积极勇敢去面对生活的一切。多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他们已经不是小孩,他们也希望父母把他们当成年人看待,跟他们探讨更加深入的话题,而不再只是成绩。

同时,在专业选择上,也请不要盲目地给孩子们建议,尊重并支持他们的选择吧。父母的爱、支持与信任,对于孩子们来讲,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SeeU Hanna

远在千里上学的学子,感到孤单、无助,或是想家都是人之常情。这是成长的过程,留学生活中很多压力是自己无形中强加给自己的,适当的压力可以助你更好地前行,但是压力过大,就像弦绷得太紧是很容易断的,人也很容易崩溃。

所以要学着释放。其实,不管是学习还是找工作,只要尽自己所能去做好就可以,没有人十项全能,每天跟打鸡血也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让所有人满意。

当你觉得压力很大的时候,先把手上的任务放一放,去体育馆锻炼锻炼,或者到外面走走看看。Work Hard, Play Hard. 该玩的时候好好玩,劳逸结合,调整自己的状态,也可以感受不同的东西。

从公众号看到一句话,与你们分享,“我来人间一趟,无非就是图个开心。”不管怎么样,做人最重要是开心,没什么可以把你打败,除了你自己。
—SeeU Wendy

如果我把我的观念强加给你,那就太不对了,毕竟我没过过你的人生。

可我在我的人生中,经历过你现在的阶段,有过你现在有的一些感受。

我知道你有时候难免迷茫,孤单,甚至对自己失望。

Don’t be.

去做一些能改善心境的事情。

你可以看一本好书、开始学吉他、去健身;

抑或是为家里添置新家具、收养一只需要帮助的小动物;

甚至你可以去旅行

总之,在你烦闷的时候,你去做些什么就对了。

有的情绪是自己消化不掉的。行动起来啊,年轻人。
—SeeU Adrawn



以上。


SeeU君希望,每个怀抱着梦想踏上求学梦的孩子,在国外都能好好照顾自己。而手中牵着线的父母,学会放手,相信并支持自己的孩子。
欢迎将本文转发给留学生或者留学生父母,让更多人看到,比心♥
对于留学生活或美国求职有任何疑问,欢迎私信。


下一篇:中国-美国淘宝集货集运 国际物流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H回忆梦 发表于 2018-10-15 23:58:57 | 只看该作者
 
家里一切你非常熟悉,转个好学校继续学。多数课程在中国的实际建设实践。在中国一样有顶级导师。一一一感觉不好就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al061 发表于 2018-10-15 23:5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