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怎么看医保带量采购政策?

[复制链接]
36489 20
gray00 发表于 2021-4-23 02:27:0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带量采购终于快要来啦,对患者,医生,原研药企和仿制药企都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上一篇:中国医保制度有什么缺陷?
下一篇:一文弄清什么是医保?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粢饭弟弟 发表于 2021-4-23 02:27:20 | 只看该作者
 
非医疗行业从业者, 作为股民,週四中午手机滴滴滴的响,WIND和同花顺不停地弹消息出来,一打开APP,看到医药股狂泄,直到週五也是跌势不止,週末看了几篇研究,做了些梳理,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带量集中採购是一项政治任务,政策设计很聪明,并不会出现降价后药品质量下降的情况,我们总体一定会吃到价廉更优质的仿制药。
 第1张图片 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目前执行的全世界仅有的两项政策:省级药品集中招标採购定价和零差率。两项政策叠加在一起直接导致正常市场机制失灵,劣币驱逐良币,倒逼药企不得不进行“高定价、高回扣策略”。一方面,监管部门既不是药品採购者,又不是药品使用者和付款者,所以行政定价不可能形成正常的市场公平竞争,对于药企来说,为了提高回扣的竞争力,必须先定高价,预留足够的回扣空间。另一方面,零差率政策使得医疗机构药品採购价越高,获利越多。这实际上是更恶劣的药品价格管制。
这次的集中带量採购,则让人看到了打破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希望,堪称医药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带量採购能做到价格与采购量的真正挂钩,带量采购范围内每种规格的药品的招标数量都会具体公布出来,药品只要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不再区分质量层次,每个品种价低者中标。在这种情况下,极大的降低了药企销售费用,当保证了採购量之后,药企会降低扩大销量的意愿,从而不再需要更高的销售费用,可从成本层面降低药价。


 第2张图片  第3张图片 4+7藥品集中採購公示(來源: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
在這次集采中,有一些敏锐的竞标企业,為行業變革的到來做准备:比如中标恩替卡韦的正大天晴,去年销量30多亿,市场占有率40%,中标阿托伐他汀的北京嘉林,去年销量20多亿,市占率20%。中標左乙拉西坦片的京新藥業,去年銷量12億多,市場佔有率30%,他們的中標價,均比市場價低50%以上,这次竞标的不少企业,都是用超低价获取胜利的。那些没中标的企业,大量生产线晾在那里,产能荒废两三年,撑不住了退出市场;那些在外面蠢蠢欲动的企业,看到这样的低价,连一致性评价都没动力去做了。那些中标的企业扩大了市场份额,用规模优势压低了成本,也能活下來,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供給側改革。
另外,此次竞标外企惨败,仅两家外企中标,分别是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片和百时美施贵宝的福辛普利钠片,降价幅度分别为83%和64%,這是一次國產替代的標誌性事件,也是一種形式的供給側改革。
與此同時,藥品的質量也是有保證的,集採招標考慮的不僅是低價,產能也需要跟上,對於已經中標企業,實際上更大概率是薄利多銷,至於有些人想到的“好藥退市”和“偷工減料”的情況,中標的都是年銷售10億人民幣以上的大企業,出問題企業家是在賭命。長生生物的案例已經證明了,並非低價就一定不好,高價就一定好,只要偷工減料能賺到錢,藥廠現在賺92%毛利,還想著偷工減料賺99%的毛利呢。
 第4张图片 *ST長生營業成本比例一覽
2.聊聊股市层面的影响。
           目前医药板块本週四週五的跌幅已经反映了部分持仓者的避险需求,现在市场对化学製药药股和生物製药股的预期是带量采购下公司的毛利率要大幅下滑,以此推导利润率必定要大幅下滑,从而成长性和价值性被证伪,必然面对利润承压+估值修复的双杀。医药股向来是机构抱团的重点对象,当成长性被证伪后又会引起机构抛售,形成进一步下跌。
          而另一些分析师则认为药厂进入带量採集的销售收入所佔工资总收入比例并不高,即使丢失,也可以通过销售费用节省下来的成本节约抵消这一部分销售收入,对淨利润的影响会小很多。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刻舟求剑的想法,带量集采的做法改变的是整个仿制药行业药厂之间的竞争规则,它改变的是整个药品交易中买卖双方的地位。
         目前4+7的试点,就是模仿的日本模式,日本的医改的核心就是医药分离,降低药品价格,提升医生问诊诊疗费。药价的大幅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费占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对医药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经过漫长的医改,平成28年(2016年),日本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制药。毛利率接近70%,可净利率只有不到7%。事实是,日本最大的30家药企,其收入占全部药企收入的接近80%,但净利率在15%以上的,只有五家。
 第5张图片  第6张图片         如果试点成功了,会不会全国推广?会不会所有的化药和生物药都推广?现在进集采的降价90%,集采之外的就还可以按照原来10倍的价格在卖?
        带量集采的做法是把仿制药药厂变成了一个精细化工产品厂商,由一个卖方通过利益捆绑销售垄断的市场变成了一个主要靠拼价格来竞争的市场,而且是只有一个买家的完全竞争市场,回归了它本来应该的样子
         目前存在一个杀估值的阶段,也是一个行业变革的阶段,将来的结果应该是赚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钱,而那些没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小药企会被淘汰,行业领头羊企业即使利润下降,但市场佔有率上升,应当享受龙头溢价,这轮供给侧改革和煤钢供给侧改革有相同之处,但煤钢对研发投入的依赖没这麽多,原研药研发的投入和相关产业链的打造,应该是仿製药企的破局之路。
参考资料:
《日本医改深度报告||他山之石,医改之鉴 -那些年日本走过的医改之路》.兴业证券医药团队
《日本告诉我们:老龄化≠药企增长》.汤诗雨
个人雪球专栏:財經作者劉勁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Z_某脑残 发表于 2021-4-23 02:27:49 | 只看该作者
 
一款药物值多少钱很难说,因为研发费用无价;医疗耗材等也是一样,如果由国家来定价不太合适。

在心脏支架的带量集体采购政策中,国家干脆不定价了。
规则很简单,价低者得,报价最低的前 10 名,吃掉国家采购的所有份额,其他人全部出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条件。

也就是说,心脏支架卖多少钱,厂商自己说了算 。
这种自由竞价的方式,比官方亲自 “灵魂砍价” 效果更好。不管是国内还是进口厂商都慌了,纷纷报出了 0.5 折的价格。
均价 1.3 万的冠脉支架被谈到 700 块左右,最低报价仅 469 元!

现场有医药代表直呼:“太恐怖了......”
带量采购究竟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以冠脉支架为例,来分析降价达 95%的原因,成本究竟是多少?有多暴利?便宜能有好货吗?几百块的支架,质量到底靠不靠谱?有人敢用吗?今天就来仔细扒一扒!

一、 冠脉支架,到底有什么用?

心血管疾病比癌症还要命,是中国人死亡的头号元凶。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 3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 10 秒就有 1 人被它夺去生命。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9》显示:我国有 3.3 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 1100 万,肺原性心脏病 500 万……
拿冠心病来说,就是心脏的 冠状动脉管壁上,长出了粥样斑块。
粥样斑块中的脂肪太多,或者包裹斑块的膜变薄,斑块就会破裂,然后堵塞冠脉,导致心脏得不到血液供应,最终心肌细胞坏死。
而解决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就是 冠状动脉介入术(也叫心脏支架手术)。
其中,心脏支架植入的治疗方式占比近 90% ,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
从 2009 年到 2019 年,中国冠心病手术量从 23 万例发展到超过 100 万例。
如今,我国一年要用掉上百万个心脏支架。

对心血管急症患者来说,心脏支架的植入无疑是“救命神器”,让生命得到了延长。
那么,心脏支架手术到底要花多少钱?
其实医生的手术费用才几千块,主要贵在材料上。国产支架 7000 元左右,进口支架 1.3 万左右。

业内“做一个支架回扣 1 万”的传闻屡见不鲜。
为此,国家医保局多次筹划各种改革,希望能砍掉这层费用。
二、万元降至数百元,背后的真相是?

如果家人躺在手术台上,急需用到支架,一只 1 万多,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人咬咬牙也得接受,医院不是菜市场,人命关天由不得讨价还价。
据统计,中国冠心病患者只有 10% 用上了支架,原因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贵”。
这次国家集采让万元支架降到几百块,国产和进口的都有。
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信息如下:
 第13张图片 可以看到,报价最低的来自吉威医疗,从以往的 1.3 万降至 469 元,降幅高达 96% 。
一直卖一两万的支架,为什么 “国家队” 一出手,现在几百块就肯卖?是厂商傻,做慈善吗?
1、国家集中采购,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有人形容支架的价格水分,“ 就像水盆里的毛巾,拎起来就淋水,根本不用挤。”
其实,大幅降价的根本原因是:
流通环节过多,价格过度虚高 !

中国价格协会曾做过统计,支架从出厂到患者用上,要经过独家代理商、省级经销商、地市各级经销商、医院等多个环节,平均加价 2.28 倍。
去年,一位心血管科医生被查出 10 年收回扣 500 多万,曾从一位经销商手中一年就能收 50 万元......
这就是医疗销售体系的乱象,多层盘剥后价格抬高几十倍,最终都让老百姓和医保基金来买单。
2、自由竞价,价低者得

一款药物值多少钱很难说,因为研发费用无价。
医疗耗材也是一样,如果由国家来定价不太合适。
于是,在这次心脏支架的国家集采中,国家干脆不定价了。
开头也提到了,这次谈判规则很简单,价低者得:
报价最低的前 10 名,吃掉国家采购的所有份额,其他人全部出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条件。
也就是说,心脏支架卖多少钱,厂商自己说了算 。
这种自由竞价的方式,比官方亲自 “灵魂砍价” 效果更好。
不管是国内还是进口厂商都慌了,纷纷报出了 0.5 折的价格。
难怪现场有药代直呼:“这太恐怖了......”
三、几百块的支架,你敢用吗?

预计在 2021 年 1 月,国内就能用上均价 700 块的心脏支架了。但是,便宜能有好货吗?几百块的支架你敢用吗?
下面详细分析:
1、便宜的支架安全吗?

这么低的价格,会不会质量不过关?以次充好?
我国每年要用掉 150 万个心脏支架,这次中标的都是临床长期使用、经受了考验的成熟产品。
比如,10 个中标产品有 7 个是市场份额前 10 名,这意味着医生不用犹豫用哪个更好,和以前没什么差别。
官方也回应道:“医疗企业要接受严格的国家监管,特别是它属于医用耗材,监管力度只会更强”。
同时,也明确了企业责任:患者因使用中标产品生产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将由中标企业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并且,国家医保局将和医用耗材安全质量部门开展联合监管,对所有中标产品的使用实现全过程追溯,最大程度保证产品质量,让患者放心。
2、卖这么便宜,会亏本吗?

其实,光支架本身来说,生产成本其实很低,就算卖 700 块,充其量只是利润减少,并不至于亏本。
赛诺医疗曾披露过国内主要企业的毛利率:柏盛国际 83.46%、乐普医疗 79.28%、微创医疗 70.21%。
国家医疗保障局也回应,对于这样的降幅不必太过惊讶。
他们经过大量调研分析,预期最低价就在 500 元左右,和实际情况非常接近。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厂家亏本,商家无利不起早,亏本的事怎么会趋之若鹜呢?只不过是 “薄利多销” 罢了。
更何况,实施支架手术的导管、球囊等辅材没有列入这次的国家集采,厂商还可以通过搭售配套商品赚取利润。
四、支架降价,真的能惠民吗?

有些人会有这个担心,支架降价归降价,老百姓能真正享受这个福利吗?
1、降价后,医院会买不到吗?

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依据。前几年,一些高价抗癌药降价纳入医保,但却在医院消失了。
这是因为医院的医保报销额度有限,超额的就得医院或医生来买单,有些医院干脆就不进货了(点击查看) 。
这次支架降价这么多,医院也会买不到吗?
关于这个问题,官方回应说:
这次共采购了 107 万个心脏支架,监管部门会在各环节加强监督,让患者用上低价支架。
2、支架大降价,医生收入也大打折扣,还有医生愿做手术吗?

一台心脏支架手术,需要 4 名医护人员配合完成,要穿着重达 15 斤的铅衣,在 X 射线环境下紧张工作。
日积月累的射线辐射,对身体的损伤不容小觑,但医生每台的手术费只有几千块钱。
医生的劳动价值没能得到体现,就会从其他渠道寻求弥补。
如果说支架卖一两万时,医生还有动力做,但在支架降价到几百块钱时就未必了。
 第14张图片 这也可以理解,医生也是凡人,如果没钱赚还伤身体,谁都会再三考虑。
其实监管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推行的 DRGs(按疾病诊断分组),或许是最合适的方式。
DRGs 指的是,医院将患者按病种、病情、年龄、性别等分成若干组,治疗同组疾病,医保支付总额相同。

比如,小王和小李被分在同一疾病组,不管他们用 1 万还是 700块钱的支架,医保支付给医院的钱都是一样的。
原本总价 2 万的手术,现在支架只要 700 了,结余的钱该怎么办?
为此,官方专门制定了相关措施,具体包括:
    已实行 DRGs 地区:不下调支付标准,结余部分医疗机构可以留用;未实行 DRGs 地区:医保将拿出结余资金的 50% ,用于激励医院。
这意味着,支架费用下降了,剩余的钱可以作为奖金发给医生!

医生拿着阳光的收入,自然好过私底下的灰色交易。
医生的合法收入提高了,才能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否则,优秀医生都投身私立医院寻求发展,老百姓也就只能去私立医院,花高价做手术了。
写在最后

以前 6 瓶飞天只够买 1 个支架;如今  1  瓶茅台可以买 6 个支架。
国家对高值医用耗材的“灵魂砍价”,药企少赚一点,让老百姓更实惠一些。
但天价支架只是冰山一角,高额医疗费屡见不鲜。
医保是国家给与民众的保底尊严和底线,不至于一病毁所有,但毕竟是基础医疗保障 ,所以天然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具体如下所示:
 第15张图片 万一罹患大病,除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常常还会带来很多隐性的损失。
如果适当配置一些商业保险,可以让我们在面对重疾时更有底气和尊严。
我是深蓝君,专注保险测评,日常科普社保和商业保险干货!
如果有任何保险疑问,欢迎关注深蓝保机构号,有问题随时私信我,我会尽我所能解答。
 第16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逆风向上 发表于 2021-4-23 02:28:19 | 只看该作者
 
西地那非居然进医院了,100mg×3粒,18块钱比之前网上传的25mg 2块钱还便宜,不知道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
上个星期开始带量采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长时间服用的非那雄胺和盐酸坦索罗辛已经变成国产药了。
最直接结果就是真的便宜了好多,进口的每个药每个月要150元左右,现在国产的变成了一个月10块钱和5块钱,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药占比下降了,不过我门诊药占比本身也不高,影响不大。
虽说是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不过效果和副反应到底如何还是要再观望观望,不过如果效果不好、副反应太大的话背锅的多半还是我们一线临床医生。
还有就是各位大爷们,换国产药是国家规定的,我们做不了主,有意见能不能别在门诊对着我们吐苦水,我们也没办法。
个人最期待的是2块钱的西地那非,毕竟门诊遇到因为觉得PDE5i太贵而放弃治疗的ED患者不少,不过医院到现在还没进这个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Xizi_Ff0bwPHL 发表于 2021-4-23 02:28:58 | 只看该作者
 
【国家在救命,国家是救命菩萨。】
肝癌患者需要一种特效药,叫替诺福韦。吃久了有耐药性,必须得吃第二代产品,叫韦立得。一开始只在外国有,代购价格极为高昂,后来有了国产版,一千多。且不能报销。
但是对于较为拮据的家庭,这一千多也是沉重的负担。吃不起就真是等死,等到大夫明确解释:现在就算吃韦立得也没用了。
然后回家过段时间,就真死了。
带量采购,不仅把价格砸下来,京东上原来一千多一瓶,现在降到五百多。而且!!!还能医保报销买药!这就减轻了患者巨大的负担。
一百二百的药价区别,就跟高考分数线差零点几分一样。咬牙跺脚能吃上,和看看作罢,是天壤之别,是活着和死了的区别。在一些贫寒人家,就是有家和没家的区别。就是《没完没了》里那种葛优奋力让姐姐活着,有个家的区别。
国家此举,从什么经济、知识产权、市场自由等等各种角度,给我举出多少反面的作用和论据也罢,我都没感觉。反正我知道最大的一条,人命!在这件事上我也就只认这么一条,人命。国家此举救了很多人命!
所以,我的看待,就是,带量采购,是国家在救命,国家是活菩萨。是国家在农牧区搞扶贫时,也看到了城市贫困的生死挣扎因素,是口口声声讲的把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这句话落到了实处,是社会主义先进性优越性最具体、最有说服力、力透纸背的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YY微支付王 发表于 2021-4-23 02:29:2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观点代表一大部分人,但是拿海洛因来比较有失偏颇。小屁民谈国家政策,历来都是吃瓜的角色,为带量采购鼓掌叫好的刚开始是绝大多数,后来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深入,已经有点变形。只一味看价格拼政绩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会受到惩罚。一致性评价结果慢慢变成一次性评价,鼓掌叫好的同时发现买不到药。对此深感忧虑,希望执行政策者和制定政策者不要忘了带量采购的初衷!让广大条件不好的患者能够有条件接受药物治疗,说到底是保基本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知晴 发表于 2021-4-23 02:30:09 | 只看该作者
 
患者:药品可能降一半
医生:不能拿回扣了
药企:营销费用降低,可以更好地进行研发。目前药企的营销费有的能达到营收的60%,回扣较高,药企的实际利润并不高。
以前是集中采购,采购价等于售价,每个医院自己确定采购量,把中标价提高,医生获取回扣,医生都会尽量开这个药厂的药。药品包装一下成为新药,就可以随便定价。因而新药审批权和医生处方权成为了利益的肮脏之地。
这次带量采购不让医院自行确定采购量,医院提前汇报给上面,采购后统一下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陈佩荀 发表于 2021-4-23 02:30:33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带量采购,就是招标办集中低价采购药品,以量换价,拿出试点城市的60%到70%的市场份额给中标企业,同时招标时会承诺药品的采购量,并保证8到15月内用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药品的大型团购,低价者中标。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等政策,医保资金将大幅缩减。而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战争。
去年底试点药品带量采购初步结果公布,中标价格大幅低于预期。之前预期降价幅度在30%-40%之间,但本次的31个采购品种中,有7个品种降价幅度超过70%,12个品种降价幅度在40%-70%之间。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中标价格更是仅为0.62元/片,较之前降价幅度超过90%。
本次政策调整虽然只是采购方式的改变,但却深刻影响了仿制药板块的行业格局。过去药品招标只招标价格,而此次既有价格,也有数量,而且是低价大批量。这样就简化了采购流程,也减少了购销过程中的灰色空间。过去买批文+给回扣的游戏结束了,过去的医药代表和销售代表的需求会相应减少,企业的销售费用也会随之减少,交易成本也将大幅降低。

在带量采购的背景下,仿制药企将进入一个比拼规模与成本的红海世界。那么,药品大幅降价,企业还能盈利吗?
如果说,企业产品中标,随着产品量上升和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药企成本将会降低,而且销售费用也会随着降低,企业依然还会有盈利空间。只不过,整个行业的净利率未来会有一个持续走低的过程。
2017年,恒瑞医药、北陆药业、信立泰的净利率水平分别为23.80%、22.74%、34.59%,而同期国外的仿制药企的净利率水平明显低于我国,Teva的净利率为16.4%,Mylan的净利率为10.2%,Dr.Reddy’s的净利率为7.1%。未来我国仿制药企净利率水平将向国外看齐,回到10%到20%这个区间。
在净利率水平走低的过程中,比较难受的是中小仿制药企,特别是产品线单一、研发薄弱的药企。在带量采购的市场格局下,部分中小厂商将不得不聚焦核心产品,放弃非核心产品的一致性评价,而很多小药企来一致性评价都通过不了,更别说带量采购了,这从侧面上达到一个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效果。
这样的话,每个产品的集中度将大幅提升,小药企的生存空间将很困难。未来十年的仿制药行业都将面临一个繁荣创新药、兼并淘汰小药企、压缩中间商的一个过程。长期看,仿制药企业的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会有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市场份额将一步步向行业龙头集中。
虽然,带量采购短期利空仿制药企,但长期来看,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有利于优质龙头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将利好西药龙头和创新药龙头。当前的药企市场正面临利润承压和估值回调的双杀,但这种市场行情在未来也会给一个介入的好价格。
在未来仿制药企竞争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标的:一类是研发实力强、丰富后续产业集群药企;一类是产品壁垒高、创新药管线丰富的龙头企业,包括CRO、CMO等细分行业领域龙头;一类是非药板块,比如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一类是生物药,这个板块仿制难度较大,中短期带量采购的可能性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殉晨霜 发表于 2021-4-23 02:31:23 | 只看该作者
 
医保局甩的一手好锅,药品价格降低了,但只要降低医院药品的供给,医院有价无药,这样患者不还是得乖乖掏钱用自费药或者去外面买药。医保赢,公司短期有影响长期利好,医院无影响,患者短期利好长期亏,医生短期有影响长期无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babymini 发表于 2021-4-23 02:31:46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的模式:医院有采购权,药厂给医院高回扣卖高价药(毛利可以高于90%,参考心脏支架从13000的单价降价到700,降价接近20倍,药厂还是有利润的,可想而知成本有多低,简直比毒品海洛因的利润还要高!)
以前的结果:医院让医生集中开回扣多价格高的那几个药厂的药,那几个药相比良心药企的同类药品价格高的多,利润率可以超过百分之90,成本不到百分之10,但效果不一定好,就是药厂回扣给的多。
然后结果就是:药厂赚到钱了,医院拿回扣赚到钱了,医生拿回扣赚到钱了,交医保的老百姓亏钱了,不交医保的老百姓看不起病了,国家医保亏钱了。
利益了医疗系统的一群人,屠戮了除医疗系统外所有老百姓。
现在的模式:所有医院把需要采购的药和医疗器械全部上报给国家医保统一安排采购,所有药厂通过药品品质与价格统一竞标。(结果就是药厂为了能继续卖药,因为竞标失败等于全国的生意都做不了了,只能饿死,那么只能降低利润,原来13000单价的心脏支架,成本500,现在卖700也卖了,因为只要竞标成功,这200的利润也是利润,可以维持企业经营以及利润)
现在的结果:医院不能再独自采购给高回扣药厂的天价药了,那么就同以前的结果反过来了。
现在的结果就是:药厂赚的钱变少了(同样的心脏支架,13000元变700元了),医院不能拿回扣赚钱了,医生不能拿药厂回扣赚钱了。
老百姓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药了,没医保的老百姓不用再因为医生开的天价回扣药而放弃医疗了,国家医保也因此可以维持运作了,不会因为天价回扣药而造成国家医保的钱被药厂,医院,医生的回扣给贪污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3 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