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复制链接]
92905 8
重庆灵妹子 发表于 2022-8-28 10:51:3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期看点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存在截然的界线吗?真核生物在海洋与陆地间左右横跳、节肢动物背甲、翅膀的同源性、神经系统在动物中只起源一次?为何棘龙牙齿化石那么多?蜥脚类的足部如何支撑体重?双足行走的干群装甲亚目恐龙身现阿根廷白垩纪!主龙类眼眶与头骨功能关系、鸟类骨盆的胚胎发育经历“恐龙”阶段、保加利亚发现熊化石、已灭绝的老虎的古DNA、像河马一样的卡色龙类、丽齿兽具有类似哺乳动物的胸骨、哺乳动物的祖先起源于哪里?猛犸象的基因缺失确定了其表型、现代人脑的形态16万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3.7万年前人类已经在北美洲定居、30万年来现代人脑的体积不存在下降、喉的简化是人类说话的基础、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地壳加热水产生氧气、大陆形成与陨石碰撞有关?
新闻目录

一、植物、真核生物

1.真核生物起源中线粒体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真核生物起源-能量-线粒体)
2.真核生物跨越盐度屏障的演化促进了它们的多样化(真核生物-海洋、淡水、陆地-多样化)
3.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植物区系交流的枢纽(中国西藏-3500万年-豆科单籽豆-生物地理学)
二、无脊椎动物、埋藏学

1.节肢动物的翅膀、背甲和背板拥有相同的侧腿叶起源(节肢动物-翅膀、背甲-侧腿叶-同源序列-演化创新)
2.以枯叶蛱蝶属为例揭示山地生物多样性演化和遗传机制(亚洲南部-14万年至今-枯叶蛱蝶-物种多样性形成)
3.观察腐烂的鱼有助于了解身体不同部位软组织矿化的过程(鱼类-埋藏学-软组织-ph值、磷酸盐化)
4.栉水母神经肽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在后生动物中只起源了一次(栉水母-后生动物-神经肽-神经系统)
5.西印度的热带森林里中发现了伪蝎的基干类群(全球-2.4亿年至今-暴伪蝎族)
6.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拥有360度的视觉和使用足部粘液捕捉猎物的半翅目昆虫(缅甸-9900万年-半翅目猎蝽总科)
三、蜥形类(包括鸟类)

1.棘龙类的牙齿具有极快的更替速度使得在一些白垩纪的化石遗址中棘龙类牙齿化石很多(西班牙-早白垩世-棘龙科)
2.垂耳鸦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演化历史(新西兰-2000万年至今-垂耳鸦科)
3.哥伦比亚发现了早期真蜥脚类在低纬度的化石记录(哥伦比亚-1.75亿年-真蜥脚类)
4.蜥脚类恐龙足部的软组织垫在其行走中起到缓冲的作用(全球-2-0.66亿年-蜥脚类恐龙-足部)
5.辽西九佛堂组热河生物群发现帆翼龙科新成员-坎波斯凌源翼龙(中国辽宁-1.2亿年-帆翼龙科翼龙)
6.阿根廷发现了白垩纪的干群装甲亚目恐龙(阿根廷-约9500万年-装甲亚目)
7.主龙形态类中眼眶大小与形状和头骨功能的关系(全球-2.52-0.66亿年-主龙形态类-眼眶)
8.鸟类骨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类似恐龙的祖先状态(鸟类-主龙类-骨盆-胚胎发育)
四、合弓类(包括哺乳类)

1.保加利亚发现史前大熊猫揭示大熊猫的早期演化和迁徙(保加利亚-1150-530万年-大熊猫)
2.通过古DNA研究发现此前未知且现已灭绝的老虎遗传支系(中国吉林-4.35万年-老虎)
3.甘肃临夏盆地龙担动物群发现了两种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国甘肃-中中新世、早更新世-近鼩、猞猁)
4.法国发现了中二叠世的卡色龙科合弓类动物可能拥有半水生的生活方式(法国-2.65亿年-蜥形类卡色龙科)
5.完整的丽齿兽胸骨化石的分节性表明类似哺乳动物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在二叠纪已经存在(南非-2.6亿年-丽齿兽-胸骨)
6.CT扫描仪捕获整个猛犸象象牙并估算其年龄(瑞士-1.7万年-猛犸象-象牙)
7.猩猩和已经灭绝的祖先之间的生态连续性突出了它们对完整雨林的依赖(东南亚-1000万年至今-猩猩亚科-生态、栖息地)
8.有限元分析揭示肿骨中华大角鹿的食性(中国北京-更新四-肿骨大角鹿-食性)
9.阿根廷发现的新的新颌兽类化石揭示了哺乳动物祖先的地理起源(阿根廷-2.2-2.1亿年-新颌兽类-古生物地理)
10.猛犸象演化过程中基因的缺失和短插入与它们独特的表型有关(西伯利亚-猛犸象-基因组-表型独特性)
五、人类

1.颅骨研究表明16万年以来人的脑的形态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颅腔变化与咀嚼或呼吸有关(埃塞俄比亚-16万年-现代人-脑、颅骨形态)
2.美国新墨西哥洲发现的猛犸象遗骸证明早在3.7万年前人类已经在北美洲定居(美国新墨西哥州-3.89-3.62万年-猛犸象-现代人)
3.宁夏水洞沟史前人群利用鸟类资源的系列证据(中国宁夏-约1万年-现代人-鸟类)
4.对非洲野生狒狒的研究凸显用其它灵长类动物作为人类演化活体模型的价值(狒狒-人类演化-不利混血杂交)
5.人类的脑体积可能在3000年前并不存在下降(全球-30万年至今-现代人-脑体积)
6.喉部解剖结构的简化是人类准确发出多种声音说话的前提(人类-灵长类-喉部解剖结构-语言)
六、环境

1.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过程和机制(青藏高原-1亿年至今-青藏高原的隆升)
2.地壳深处发现了一个氧气来源可能为产氧光合作用出现之前的生命提供氧气(地热-硅酸盐矿物、水-氧气产生)
3.地球大陆的形成可能与巨大陨石的撞击有关(澳大利亚-36-29亿年-陆壳形成-陨石撞击)
4.南极洲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距今约500万年(南极-510-430万年-冰芯)
5.华南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新认识(中国南方-3.7-3.1亿年-构造环境-华南板块、古太平洋板块)
6.风化增强诱发约15.7亿年前脉冲式增氧事件(中国北京-15.7亿年-氧气-风化)
新闻链接

一、植物、真核生物

1.真核生物起源中线粒体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张图片

这项新研究探讨了第一批真核生物的出现,并指出,与其用一条硬性的界线将它们与原核生物祖先区分开来,真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细胞体积、内部复杂性和基因数量方面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两种细胞形式有相当多的重叠。新闻图片。

新闻:
Closing the energetics gap
New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first complex cells challenges orthodoxy
文章: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l energetics in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ukaryotes(线粒体能量学在真核生物起源和分化中起到的作用)

2.真核生物跨越盐度屏障的演化促进了它们的多样化(8月4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张图片

根据这项研究,正是在过去数百万年里发生的大量栖息地转变——从海洋到陆地或反之——解释了目前巨大的多样性。跨越盐度屏障对生物来说并不容易,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由此产生的过渡是关键的进化事件,可以触发多样性的爆发。研究发现真核生物从海到陆,从陆到海,发生过数百次。

新闻:
Researchers unveil key processes in marine microbial evolution
文章:
Global patterns and rates of habitat transitions across the eukaryotic tree of life(真核生物生命之树中栖息地转换的全球模式和速率)

3.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植物区系交流的枢纽(8月1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张图片

于西藏伦坡拉盆地发现的单籽豆属新化石——西藏单籽豆Podocarpium tibeticum;单籽豆属复原图(吴飞翔绘) A. P. tibeticum sp.nov.; B. P. eocenicum; C. P. podocarpum.

新闻:
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区系交流的枢纽----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植物区系交流的枢纽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Oldest Fossil Record of
文章:
Podocarpium (Fabaceae) from the late Eocene of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晚始新世的单籽豆(豆科)化石极其对于生物地理的启示)

二、无脊椎动物、埋藏学

1.节肢动物的翅膀、背甲和背板拥有相同的侧腿叶起源(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4张图片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节肢动物(甲壳动物、昆虫、蛛形纲动物和多足纲动物)中的背甲(carapace)其他板状结构都是从同一个祖先的外侧腿叶进化而来的。文章图片。

新闻:
What’s New Under the Sun? Offering An Alternate View on Evolutionary Novelty |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文章:
The Daphnia carapace and other novel structures evolved via the cryptic persistence of serial homologs(水蚤的壳和其他创新结构是通过同源序列隐秘的持久性演化而获得的)

2.以枯叶蛱蝶属为例揭示山地生物多样性演化和遗传机制(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5张图片

研究整合多组学数据,以枯叶蛱蝶属蝴蝶为研究系统,对于其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产生机制及演化历程进行了深入探究。本研究在宏观层面解析出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为该属蝴蝶的起源地与分化中心,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促进属内物种分化。文章图片。

新闻:
Cell | 张蔚课题组以枯叶蛱蝶属为例揭示山地生物多样性演化和遗传机制
Scientists now understand the genetics responsible for leaf mimicry in butterfly wings
How did leaf-like Kallima butterflies get so good at camouflage?
文章:
Th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oakleaf butterflies(枯叶蛱蝶的演化与多样性)

3.观察腐烂的鱼有助于了解身体不同部位软组织矿化的过程(8月8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6张图片

莱斯特大学古生物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实验,研究一条腐烂的鱼体内的化学成分,并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绘制出鱼尸体腐烂过程中内脏的pH值。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器官的特定组织化学决定了它被矿物质取代的可能性。文章图片。

新闻:
Rotting fish help solve mystery of how soft tissue fossils form
文章: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rgan decay and pH gradients within a carca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hosphatization of soft tissues(动物尸体内器官腐烂和pH梯度的实验分析以及对软组织磷化的影响)

4.栉水母神经肽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在后生动物中只起源了一次(8月8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7张图片

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8日的《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它还揭示了两种早期分化的动物谱系——水母和海葵(也被称为刺胞动物)和栉水母(栉水母)——的神经系统之间的关键相似之处,重新引发了先前的假说,即神经元只进化了一次。文章图片。

新闻:
Into the brAIn of comb jellies: Scientists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neurons
Neuropeptides at the origin of neurons
文章:
Mass spectrometry of short peptides reveals common features of metazoan peptidergic neurons(短肽质谱分析揭示了后生动物肽能神经元的共同特征)

5.西印度的热带森林里中发现了伪蝎的基干类群(8月9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8张图片

西高止山脉是印度西部一个巨大的山脉,它的热带森林是许多不同物种的家园,尤其是特有的物种。在最近发表在《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LIB的研究人员首次根据地理气候波动和大陆漂移分析了伪蝎(一种蛛形纲动物)在该地区的分布,提供了古老物种谱系的证据。文章图片。

新闻:
Tracing ancient lineages of pseudoscorpions in the tropical forests of Western India
文章:
Biogeographical and diversification analyses of Indian pseudoscorpions reveal the Western Ghats as museums of ancient biodiversity(印度伪蝎的生物地理和多样性分析揭示了西高止山脉是古代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

6.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拥有360度的视觉和使用足部粘液捕捉猎物的半翅目昆虫(8月10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9张图片

在其不寻常的特征中,有一组突出的球状眼睛,这将有助于P. exophthalma通过给予它360度的视觉来定位猎物。一旦它抓住了它的猎物,它前腿最下端的延伸鞘就会分泌出一种由其皮腺产生的粘性树脂,使它能够牢牢地抓住它挣扎的猎物。文章图片。

新闻:
Newly identified fossil insect used 360-degree vision and sticky feet to find and snare its meals
新发现的突眼昆虫化石足够怪异 值得拥有自己的独特家族 - 科学探索 - cnBeta.COM
文章:
Palaeotanyrhina exophthalmagen. et sp. nov. (Palaeotanyrhinidae fam. nov.) (Reduvioidea: Hemiptera)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了Palaeotanyrhina exophthalmagen. et sp. nov. (新科Palaeotanyrhinidae)(半翅目:猎蝽总科))

三、蜥形类(包括鸟类)

1.棘龙类的牙齿具有极快的更替速度使得在一些白垩纪的化石遗址中棘龙类牙齿化石很多(8月8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0张图片

棘龙类恐龙能够在同一时期发育出三代牙齿,如此高的替换率解释了为什么在白垩纪化石点中发现了这么多棘龙科恐龙的牙齿化石。新闻图片。

新闻:
The speed at which spinosaurid dinosaur teeth were replaced accounts for their overabundance in Cretaceous sites
文章:
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skull anatomy of spinosaurid theropods: Baryonychinae maxill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Igea (La Rioja, Spain)(对于棘龙科兽脚类恐龙头骨解剖学的新发现:Igea (西班牙,拉里奥拉)发现的早白垩世重爪龙亚科的上颌)

2.垂耳鸦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演化历史(8月9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1张图片

垂耳鸦科在雀形目鸟类中的系统发育位置和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文章图片。

新闻:
DNA reveals history of Aotearoa’s manu
文章:
Mitogenomes resolve the phylogeography and divergence times within the endemic New Zealand Callaeidae (Aves: Passerida)(线粒体基因组解析了新西兰特的垂耳鸦科的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和分化时间)

3.哥伦比亚发现了早期真蜥脚类在低纬度的化石记录(8月10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2张图片

哥伦比亚北部发现的蜥脚类脊椎化石被鉴定为数一一个新的物种,这是南美洲发现在最北端的蜥脚类恐龙。文章图片。

新闻:
New long-necked dinosaur helps rewrit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sauropods in South America
文章:
A sauropod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La Quinta formation (Dept. Cesar, Colombia) and the initial diversification of eusauropods at low latitudes(来自下侏罗统拉金塔组(哥伦比亚,塞萨尔省)的一种蜥脚类动物和低纬度真蜥脚类动物的最初多样化)

4.蜥脚类恐龙足部的软组织垫在其行走中起到缓冲的作用(8月10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3张图片

蜥脚类恐龙的足部是如何支撑它们庞大的体重的,一项研究使用3D建模和工程方法进行数字重建和测试蜥脚类恐龙足部骨骼在不同情况下承受的力度,研究发现蜥脚类恐龙的后脚“脚跟”下面有一个软组织垫,缓冲脚部以吸收巨大的重量。文章图片。

新闻:
Prehistoric podiatry: How dinosaurs carried their enormous weight
How sauropod feet could have supported such massive bodies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planet-earth/pillowy-pads-helped-dinos-reach-staggering-heights
文章:
Softening the steps to gigantism in sauropod dinosaurs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a pedal pad(兽脚类恐龙在巨型化的过程中通过足垫的演化使得步伐更加柔和)

5.辽西九佛堂组热河生物群发现帆翼龙科新成员-坎波斯凌源翼龙(8月1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4张图片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eerJ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团队对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报道并详细描述了在辽宁凌源热河群九佛堂组发现的帆翼龙科一新属种——坎波斯凌源翼龙。文章图片。

新闻:
热河生物群帆翼龙科新成员:坎波斯凌源翼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热河生物群帆翼龙科一新属种--坎波斯凌源翼龙 或以捕鱼为食
文章:
A new istiodactylid pterosaur, Lingyuanopterus camposi gen. et sp. nov., from the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中国辽西九佛堂组发现一种新的帆翼龙科翼龙(Lingyuanopterus camposi gen. et sp. nov.))

6.阿根廷发现了白垩纪的干群装甲亚目恐龙(8月1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5张图片

这些新的化石是在阿根廷的Candeleros地层中发现的。科学家们将这种新的恐龙命名为Jakapil kaniukura,他们说它属于装甲亚目,与装甲剑龙和甲龙同属一个亚目。这种生物很可能在大约 1 亿年前以后腿直立行走,在当时潮湿的土地上漫游。文章图片。

新闻:
阿根廷发现恐龙新物种Jakapil kaniukura 看起来像披着盔甲的霸王龙
阿根廷出土一种装甲恐龙
古生物学家发现怪异的装甲恐龙新物种:一种双足“坦克”
古生物学家现在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甲龙近亲 用双足行走 - 亚太时报网
《科学新闻》,阿根廷出土了第一个这种身披铠甲的恐龙_科学派_科技派
Mini yet mighty: New two-legged, armoured dinosaur found in Argentina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New Armored Dinosaur Unearthed in Argentina | Sci.News
Remains of house-cat-sized dinosaur with spikes, powerful bite discovered in Argentina
Small, prickly dinosaur discovered in South America reveals an unknown lineage
文章:
A new Cretaceous thyreophoran from Patagonia supports a South American lineage of armoured dinosaurs(巴塔哥尼亚发现了一种白垩纪的装甲亚目恐龙支持了该类恐龙在南美洲的存在)

7.主龙形态类中眼眶大小与形状和头骨功能的关系(8月1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6张图片

科学家发现,雷克斯暴龙(即霸王龙)演化出比它们祖先更狭窄的眼窝或能帮助它们和类似的大型食肉恐龙——也称兽脚类恐龙——咬得更有力。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文章图片。

新闻:
霸王龙用小眼睛换来更大咬力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霸王龙等大型捕食者恐龙进化出不同的眼窝形状以获得更强咬伤力
Dinosaurs evolved different eye socket shapes to allow stronger bites
Palaeontology: T. rex and relatives traded big eyes for bigger bites
How Tyrannosaurus rex traded small eyes for big jaws
T. rex’s unusual eye sockets helped it evolve a powerful bite
文章:
Functional and ec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orbit shape in mesozoic archosaurs is driven by body size and diet(中生代主龙类眼眶形态的功能和生态形态学演化收到体型和饮食的驱动)

8.鸟类骨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类似恐龙的祖先状态(7月27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7张图片

所有的幼鸟在孵化前都有一段时间,因为它们的髋骨是恐龙骨盆的微型复制品。每一只鸟,在它的早期生命中,都拥有这种恐龙形态。”“然后,在最后一分钟,它好像想起了自己是一只鸟,需要鸟的骨盆。。文章图片。

新闻:
《自然》:鸟类骨盆发育中的祖先恐龙特征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Study: Developing Bird Hip Bone Passes through Ancestral Dinosaurian Conditions | Sci.News
Birds and dinosaurs — joined at the hip
文章:
The developing bird pelvis passes through ancestral dinosaurian conditions(鸟类骨盆的发育经历了恐龙祖先的状态)

四、合弓类(包括哺乳类)

1.保加利亚发现史前大熊猫揭示大熊猫的早期演化和迁徙(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8张图片

尼氏郊熊猫复原图。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毕业生江左其杲和保加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帕索夫(Spassov)教授联合针对保加利亚的2枚化石牙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认为该物种属于史前大熊猫类,郊熊猫的一个新种,即尼氏郊熊猫Agriarctos nikolovi。新闻图片。

新闻:
保加利亚发现史前大熊猫揭示大熊猫的早期演化和迁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保加利亚发现最后一只欧洲大熊猫 600万年前在森林湿地中蹒跚而行
最后一只欧洲大熊猫600万年前生活在保加利亚的森林湿地中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大熊猫近亲600万年前曾生活在欧洲-论文-科学网
科学家发现欧洲最后的“熊猫”----中国科学院
保加利亚发现史前大熊猫——尼氏郊熊猫揭示大熊猫的早期演化和迁徙
这种欧洲熊猫还没被认识,就灭绝了|自然小喇叭| 果壳 科技有意思
欧洲最后的熊猫?科学家发现与大熊猫密切相关的物种 - 科学探索 - cnBeta.COM
Fossil teeth could represent Europe's last panda species
These Extinct Pandas Once Roamed Bulgaria
Europe’s last pandas were giant weaklings who couldn’t even eat bamboo
New discovery of panda species which may have been Europe’s last - Taylor & Francis Newsroom
文章:
A late Turolian giant panda from Bulgari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and dispersal of the panda lineage(保加利亚发现了吐洛里期晚期的大熊猫化石以及熊猫支系的早期演化和扩散)

2.通过古DNA研究发现此前未知且现已灭绝的老虎遗传支系(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19张图片

老虎演化历史a) 老虎母系有效种群动态变化; b) 老虎线粒体系统发育关系。

新闻:
胡家铭,赖旭龙*,盛桂莲*等,BGEG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环境学院
通过古DNA研究发现此前未知且现已灭绝的老虎遗传支系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文章:
An extinct and deeply divergent tiger lineage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recognized through palaeogenomics(古基因组研究发现中国北方一支已灭绝且深度分化的老虎支系)

3.甘肃临夏盆地龙担动物群发现了两种新的哺乳动物化石(8月3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0张图片

何氏猞猁标本 (江左其杲供图)。文章图片。

新闻:
龙骨出河州,新名赠故人--记临夏盆地化石哺乳类两新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文章: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lynx lineage during the Plio-Pleistocene—evidence from a new small Lynx from Longdan, Gansu Province, China(上新世-更新世猞猁谱系的多样化——来自中国甘肃龙担一种新的小型猞猁的的证据)
New species of Plesiosorex (Eulipotyphla)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 Gansu: the first record of Plesiosoricidae in China(甘肃发现了中中新世近鼩属(真盲缺目)新物种:近鼩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记录)

4.法国发现了中二叠世的卡色龙科合弓类动物可能拥有半水生的生活方式(8月4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1张图片

法国发现了距今2.65亿年前的合弓类卡色龙科化石新物种,命名为Lalieudorhynchus gandi,体长约4米,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文章图片。

新闻:
Permian Synapsid Had Hippopotamus-Like Semi-Aquatic Lifestyle | Sci.News
Mammal ancestor looked like a chubby lizard with a tiny head and had a hippo-like lifestyle
文章:
A New caseid Synapsid from the Permian (Guadalupian) of the Lodève basin (Occitanie, France)(洛代沃盆地(法国,奥克西塔尼大区)发现了二叠纪(瓜德鲁普世)卡色龙科合弓类新物种)

5.完整的丽齿兽胸骨化石的分节性表明类似哺乳动物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在二叠纪已经存在(8月5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2张图片

2.6亿年前的丽齿兽化石的研究表明,它的胸骨被分成了一系列片段,就像现代哺乳动物一样。这一发现表明,哺乳动物行走和呼吸方式的先决条件在一些二叠纪远亲祖先身上已经存在。文章图片。

新闻:
How life on land learned to breathe
文章:
The earliest segmental sternum in a Permian synapsi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mammalian locomotion and ventilation(二叠纪合弓类动物最早的分节胸骨及其对哺乳动物运动和呼吸演化的意义)

6.CT扫描仪捕获整个猛犸象象牙并估算其年龄(8月9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3张图片

研究人员能够使用一种新的临CT扫描仪对象牙进行完整的扫描。这项新技术允许大规模成像,而无需进行多次局部扫描。文章图片。

新闻:
CT Scanner Captures Entire Woolly Mammoth Tusk New technology allows large-scale scanning without multiple, partial scans
文章:
CT-based Age Estimation of a Mammoth Tusk(基于CT的猛犸象象牙年龄估计)

7.猩猩和已经灭绝的祖先之间的生态连续性突出了它们对完整雨林的依赖(8月9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4张图片

一项研究重建了当今缅甸猩猩祖先的栖息地,这项研究的结果最近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强调了猩猩对完整森林的依赖,以及保护它们剩下的避难所和栖息地的必要性。文章图片。

新闻:
When the Forest Left the Apes
文章: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iocene hominoid primates in Southeast Asia(东南亚中新世猿类的生态演化)

8.有限元分析揭示肿骨中华大角鹿的食性(8月9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5张图片

各物种下颌骨的Von Mises应力云图(A-D分别为肿骨中华大角鹿,驼鹿,水牛,家马)和去除前2%的最大von Mises应力(E)

新闻:
有限元分析揭示肿骨中华大角鹿的食性----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有限元分析揭示肿骨中华大角鹿的食性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文章: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hemimandible of the giant deer, 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 revealing its feeding potentialities(对巨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半下颌骨的有限元分析,揭示了其取食的潜力)

9.阿根廷发现的新的新颌兽类化石揭示了哺乳动物祖先的地理起源(8月10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6张图片

研究使用中子辐射光源来识别一种已经灭绝2.2亿年的动物物种。新物种的发现为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惊人的见解。结果表明,        新颌兽类和哺乳形态类起源于巴西Paraná盆地的冈瓦纳西南部,是三叠纪重要的多样化中心。最后,确定中国禄丰盆地为哺乳动物祖先地区。文章图片。

新闻:
New ombudspersons for good scientific practices
文章:
A new cynodont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Argentina, South America) reveals a novel paleobiogeographic context for mammalian ancestors(上三叠统洛斯科拉多斯组(阿根廷,南美洲)的犬齿兽类新物种揭示了哺乳动物祖先独特的古生物地理环境)

10.猛犸象演化过程中基因的缺失和短插入与它们独特的表型有关(8月10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7张图片

至少有87个猛犸象基因包含修改编码序列的缺失或索引,包括与骨骼形态和毛发生长有关的基因。这些结果表明,缺失和缺失有助于长毛象独特的表型适应,并可能是在其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关键。文章图片。

新闻:
Nearly a hundred genes have been lost during the woolly mammoth’s evolution
文章: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 of genomic deletions and insertions in the woolly mammoth genome(猛犸象基因组缺失和插入的演化结果)

五、人类

1.颅骨研究表明16万年以来人的脑的形态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颅腔变化与咀嚼或呼吸有关(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8张图片

16万年前儿童和成人颅骨的数字复原图。几十万年来,人类的大脑的体积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形状却有所改变。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在过去16万年中,人类颅骨的物理变化可能是由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面部变化导致的,而非此前认为的由大脑本身进化引起的。新闻图片。

新闻:
脑壳形状要看脸-新闻-科学网
人类大脑16万年来在大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Shape of human brain has barely changed in past 160,000 years
文章:
Endocranial ontogeny and evolution in early Homo sapiens: The evidence from Herto, Ethiopia(早期现代人的颅内个体发育与演化:来自埃塞俄比亚赫托的证据)

2.美国新墨西哥洲发现的猛犸象遗骸证明早在3.7万年前人类已经在北美洲定居(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29张图片

研究人员揭示了大量很少在一个地方发现的证据。它包括有钝力断裂的化石,边缘磨损的骨片刀,以及控制火的迹象。通过对猛犸象骨骼中提取的胶原蛋白进行碳年代测定分析,该遗址的确定年龄在36250到38900岁之间,这使它成为北美已知的最古老的古人类遗迹之一。文章图片。

新闻:
New Mexico Mammoths Among Best Evidence for Early Humans in North America
文章: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lorado Plateau ∼37,000 Years Ago(人类大约在3.7万年前定居在北美洲的科罗拉多高原)

3.古脊椎所研究发现史前人群利用鸟类资源的系列证据(8月4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0张图片

鸟类骨骼表面的切割痕迹。近期,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团队的张乐副研究员等对水洞沟第12地点(10.7-10.2 cal. ka BP)出土的414件鸟类骨骼进行了埋藏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史前人类的鸟类开发利用策略。新闻图片。

新闻:
古脊椎所研究发现史前人群利用鸟类资源的系列证据----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文章:
Birds and prehistoric humans in North China: a taphonomic analysis of the avian assemblage from Shuidonggou Locality 12(华北地区鸟类与史前人类:水洞沟第12地点鸟类化石组合的埋藏学分析)

4.对非洲野生狒狒的研究凸显用其它灵长类动物作为人类演化活体模型的价值(8月4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1张图片

一项基于非洲的新研究揭示了隐藏的野生狒狒中不利种间杂交繁殖的选择,其方式与对原始人类的描述极为相似。这些基于耦合的基因组和长期现场数据的研究结果凸显了用其它现有灵长类动物作为理解人类演化模型所起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仅在我们的谱系中不可能进行研究的现象。新闻图片。

新闻:
对非洲野生狒狒的研究凸显用其它灵长类动物作为人类演化活体模型的价值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These Baboons Borrowed a Third of Their Genes From Their Cousins
文章:
Selection against admixture and gene regulatory divergence in a long-term primate field study(在长期的灵长类野外研究中的针对杂交的选择和基因调控差异)

5.人类的脑体积可能在3000年前并不存在下降(8月5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2张图片

在一篇新的论文中反驳了一个广泛持有的观点,即现代人类在3000年前经历了大脑尺寸的进化缩小。研究重新检查了DeSilva等人的数据集,发现人类的大脑大小在3万年里没有变化,可能在30万年里也没有变化。文章图片。

新闻:
UNLV Research: No, the Human Brain Did Not Shrink 3,000 Years Ago
文章:
Did the transition to complex societies in the Holocene drive a reduction in brain size? A reassessment of the DeSilva et al. (2021) hypothesis(全新世向复杂社会的转换驱动了脑体积的缩小?对于DeSilva et al. (2021) 文章假说的重新评估)

6.喉部解剖结构的简化是人类准确发出多种声音说话的前提(8月1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3张图片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人类喉部的简化演变(即失去所有非人类灵长动物共有的鸣膜和气囊)能使人类在说话所需的声学复杂性增加。这些发现提示,人类喉部解剖结构复杂性的缺失代表了人类有声语言演化的关键一步。文章图片。

新闻:
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相比,喉部解剖结构的简化使人类能够产生复杂的语音
“小柯”秀----中国科学院
人类声带的进化
Simplified voice box enriches human speech
When less is more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Your simple throat is the reason you don’t sound like a chimp
Losing parts of our voice box may have helped humans evolve to speak
Simplification in laryngeal anatomy, compared to nonhuman primates, enabled complex speech in humans
Why humans have more voice control than any other primates
Could a Less Complex Larynx Have Enabled Speech in Humans?
文章:
Evolutionary loss of complexity in human vocal anatomy as an adaptation for speech(作为对说话的适应,人类发音解剖复杂性在演化中丧失)

六、环境

1.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过程和机制(8月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4张图片

青藏高原不同地体岩石圈演化过程、地表隆升历史和环境演变。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带领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受《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主编邀请,以“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为题,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

新闻:
NREE: 科学家最新成果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NREE: 丁林院士 | 最新成果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Exploring the timing and mechanism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
文章: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机制)

2.地壳深处发现了一个氧气来源可能为产氧光合作用出现之前的生命提供氧气(8月8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5张图片

地壳深处发现了一个氧气来源,它可能在光合作用出现之前影响了生命的进化。这个开创性的研究项目发现了一种机制,可以在地质断层的运动中从岩石中产生过氧化氢。虽然高浓度的过氧化氢可能对生命有害,但它也可以为微生物分解出有用的氧气来源。文章图片。

新闻:
地壳深处发现远古生命一个氧气来源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Ancient source of oxygen for life hidden deep in the Earth’s crust
Oxygen: Breathe in, breathe out, thank your lucky... rocks?
文章:
Tectonically-driven oxidant production in the hot biosphere(热能生物圈中构造驱动的氧化剂的产生)

3.地球大陆的形成可能与巨大陨石的撞击有关(8月10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6张图片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新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地球大陆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在地球45亿年历史的最初10亿年左右,这种撞击尤为普遍。文章图片。

新闻:
最有力证据证明地球大陆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形成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发现迄今为止证明地球上的大陆是由巨大陨石撞击而成的最有力证据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自然》:大碰撞及地球大陆的起源和演化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今日论文推荐#是什么浮出了水面?_wwwsxn的博客-CSDN博客
轰!是什么浮出了水面?
​Nature:陆地起源于陨石大碰撞?
Study finds evidence that giant meteorite impacts created the continents - News | Curtin University,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Scientists have traced Earth's path through the galaxy via tiny crystals found in its crust
What created the continents? New evidence points to giant asteroids
文章:
Giant impacts 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ontinents(巨大的陨石撞击和大陆的起源和演化)

4.南极洲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距今约500万年(8月10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7张图片

为了了解地球气候的未来,研究人员可以回顾过去,而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从深层冰芯钻取的样本。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的日期,其中一些部分可能保存了500万年前的样本。文章图片。

新闻:
南极洲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 可能保存了500万年
Scientists have unearthed what could be the world’s oldest ice core
文章:
Cosmogenic nuclide dating of two stacked ice masses: Ong Valley, Antarctica(两个大的冰块堆积的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法:南极洲,昂谷)

5.华南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新认识(8月11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8张图片

华南板块东南缘构造模式图。文章图片。

新闻:
华南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新认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文章:
Resolving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South China in the Late Paleozoic(重新认识晚古生代中国南方的构造环境)

6.风化增强诱发约15.7亿年前脉冲式增氧事件(8月16日)

古生物新闻(2022年8月1日-8月14日) 第39张图片

华北延庆干沟剖面高于庄组中部地球化学数据。文章图片。

新闻:
风化增强诱发~1.57 Ga脉冲式增氧事件
文章:
Enhanced Weathering Triggered the Transient Oxygenation Event at ∼1.57 Ga(风化增强诱发~1.57 Ga脉冲式增氧事件)


上一篇:(经济)拉加经委会上调拉美经济增长预期至2.7%
下一篇:2022年豆瓣热门拉美文学图书TOP10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8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尤尼克斯丶 发表于 2022-8-28 10:51:57 | 只看该作者
 
神经起源那个研究,栉水母跟海绵换个位置就麻烦了。海绵是基群的证据蛮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1413946631G 发表于 2022-8-28 10:52:24 | 只看该作者
 
cnbeta那个新闻标题里的“家族”是将family翻译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smile曦泽 发表于 2022-8-28 10:52:3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变来变去这些年,栉水母可能还是和刺胞动物近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遥望星空q 发表于 2022-8-28 10:53:13 | 只看该作者
 
十年前学弟给我推荐cnbeta 没想到泠姐也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坎坎坷坷0 发表于 2022-8-28 10:53:47 | 只看该作者
 
近的啦,都那么靠近基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Xizi_3TbsE4Cg 发表于 2022-8-28 10:54:33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啊,文章的逻辑是“栉水母和刺胞动物关系这么远,却有相似的神经系统,合理解释是它们的神经系统是从共祖继承来的换言之神经系统是单一起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华吧外交—小西 发表于 2022-8-28 10:55:04 | 只看该作者
 
也不麻烦吧,无非就是把独立起源的节点从最底部挪到右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陈佩荀 发表于 2022-8-28 10:55:36 | 只看该作者
 
神经系统在后生动物中只起源了一次[惊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9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