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财经] 观察美苏冷战发生的经济视角

[复制链接]
呆呆的梦house 发表于 2023-9-12 20: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美苏冷战发生的经济视角 第1张图片
孙树强/文
第二次天下大战及以后的美苏冷战塑造了近70年来的全球政治格式。今朝,在我们的认识当中,关于很多国家(地域)以及政治题目标看法都可追溯至二战和美苏冷战的影响。一般来说,美苏冷战是个政治题目,众多的研讨者也都从政治角度(包括国家平安、地缘政治、认识形状等)对冷战的起源、成长及结果停止了普遍而深入的分析,相关的研讨功效很是丰富。对照来看,从经济视角对美苏冷战起源停止研讨的学者和功效要少很多。现实上,二战当中,美国和苏联作为很是慎密的同盟关系,美国按照租借法案在物资上对苏联赐与了很是大的支持,这也增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此同时,由于战时美国也对经济停止了强有力的控制,美国和苏联的经济运转甚至在一定水平上趋同了。一般来看,假如两国能在战后继续增强经济联系,也许能对政治上的敌对发生一定的缓冲感化,甚至会下降两国之间的匹敌水平。但历史不容假定,很是不幸的是,二战竣事以后,两国在战时建立的经济联系逐步冷淡、离开,经济联系对政治的缓冲功用根基消失。
沈志华的《经济漩涡: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从经济角度,出格是苏联的经济看法、经济政策和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对冷战的发生停止了新的探讨。经济与政治是两条并行并相互影响的线,作者另辟门路,从美苏之间的经济分合研讨了两国从同盟走向割裂和匹敌的进程,拓展了观察美苏冷战为什么会发生的视角。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根本,侧重分析了租借法案、布雷顿森林系统、美苏战后存款谈判、德国战后补偿、马歇尔计划等相关内容,以及美苏在部分题目上的具体考量,进而探讨了对美苏两国经济关系走向的影响。历史事务就像一个拼图,有些时辰我们只是找到一些碎片,大要看到了事务的表面,但随着历史学家挖掘的碎片逐步增加,我们对历史事务的熟悉会加倍清楚。《经济漩涡》可以说是为了解冷战增加了新的碎片。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指出:“只能有对历史的各类诠释,而且没有一种诠释是终极的,每一代人都有权构成自己的诠释。他们不但有权构成自己的诠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由于简直有一种追求答案的迫切需要。”
租借法案与美苏经济联系
租借法案是二战时代美国为了向同友邦供给军事物资支援而出台的一项政策,是二战时代美国处置与友邦之间关系的焦点政策之一,也标志着第二次天下大战进入了一个新期间。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美国总统可以随时授权向那些其防务对美国相当重要的国家出售、让渡、交换、借予、租给任何国防物资,各类兵器和军事装备以及在战争时代损毁或丧失的其他物资,受援国不必付出用度;战后美国政府保存发出残余的军用物资的权利,而合适民用的物资应全数或部分由美国供给信誉存款付出;战争竣事时未生产和未发运的租借物资仍可由订购国采办,并由美国供给信誉存款停止付出。
租借法案的间接缘起是英国大量地从美国订购军事物资,却没有资金付出货款。美国总统罗斯福以为,美国最好的间接防御是英国侵占的成功,即使从无私的概念和美国防卫的角度看,也应当尽能够帮助英国。是以,罗斯福劝告美国人放弃“愚蠢而陈旧的美圆标记”,当邻人的屋子着火时把自家的花园水管借给他,没有人会以为有多大危险。
这里有需要说一句,租借法案的出台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持久以来,“孤立主义”在美国很是有市场,“孤立主义”以为美国最平安的方针是与天下隔离,尽能够不介入任何军事抵触或同盟,在孤立主义影响下,1935年8月美国甚至出台了《中立法案》。1941年1月,租借法案提出以后,引发了美国的全民关注,剧烈的辩说从国会舒展至电台、教堂、商铺、俱乐部抵家庭,最初法案在参众两院别离以60对31和260对165票得以经过。后来的珍珠港事务更是使美国完全放弃了孤立主义。基思·罗威在《恐惧与自在》一书中指出:“在‘羞辱日’(即1941年12月7日,当天日本狙击了珍珠港)之前的20年里,美国的交际政策布满了‘美国可以自力追求其自在和幸运的胡想,不受本国的障碍’这类错觉,但战争的到来完全破坏了这类信心,使得这类想法再也没有规复。”
德国突袭苏联以后,苏联也很快成为美国租借法案支援的工具。从1941年10月至1945年5月,美国与苏联共签订了4个租借协议,向苏联供给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对苏联反扑成功起到了较高文用,这一点连斯大林也不否认。米低垂曾说,由于触及国家机密,假如不是由于战争从英美订购了带有雷达装配的战舰,以便加速开辟苏联的雷达技术,苏联在很长一段时候内都不成能有雷达。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美国向苏联租借支援的很大都据,这里不逐一罗列。还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与租借起头时对英国提出的刻薄条件相比,美国对苏联的租借几近是无条件的,而且根基上有求必应。
随着战争接近竣事,无条件的租借支援在美国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同时,由于苏联也继续需要美国的物资支持其战后经济扶植,美苏之间继续就租借法案到期后苏联若何从美国进口物资停止谈判。谈判的焦点是苏联从美国进口的付出方式以及利率水平,谈判很是艰难,苏联在谈判中寸步不让、绝不妥协。作者在书中指出,这应当是源于苏联传统认识形状认知,即以为战争竣事后,美国一定会面临生产过剩题目,本钱主义不成避免的经济危机必定致使它们有求于苏联市场来帮助处理失业等题目,莫斯科需要的只是耐心的期待,美国人早晚会妥协。究竟来看,战争期间美国国内需求遭到严重抑制,战争竣事后这部分需求逐步开释出来,替换了战争所发生的物资需求,所以美国并没有出现经济冷落,反而是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加。
从美国方面来说,在租借法案行将到期的谈判中,美国希望将存款支援作为经济杠杆,试图迫使苏联在政治和交际上做出妥协。但是,这也是对苏联的误判。从认识形状动身,苏联绝不会为了某种经济好处而放弃政治主张和态度。终极,两个国家对相互的误判致使继续增强经济联系的谈判停止的很是艰难。
建立布雷顿森林系统进程中
美苏的较劲
进修国际经济学或研讨国际货币系统的人都对布雷顿森林系统很是熟悉,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为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和贸易系统奠基了根本。会议的方针是构成支持战后国际经济金融次序的三个支柱,即鞭策平衡国际收支的国际货币基金构造、为成员国供给存款的国际复兴开辟银行(即后来的天下银行)和调和列国关税以实现无条件最惠国报酬的国际贸易构造(前期表示为《关税与贸易总协议》和天下贸易构造)。与这三个支柱慎密相连的是国际货币系统,经过前期的经心预备和会议时代的讨价讨价,会议终极决议,美圆依照一定价格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圆挂钩,其他国家堆集的美圆可按牢固价格从美国兑换黄金。以黄金为锚,各类货币之间汇率根基稳定,汇率风险根基消失,看似和谐的国际货币系统应当能为国际经济健康成长供给根基保障。同时,此次会议也根基上奠基了美圆作为首要国际货币的职位。
此次会议的配角是英国的凯恩斯和美国的怀特,虽然凯恩斯死力保护大英帝国的好处,但何如帝国已经日落,在会议的讨价讨价进程中,英国底子没法与美国对抗,终极怀特计划成为了现实,而英国只能接管这类现实,这是布雷顿森林系统为人熟知的一面。布雷顿森林系统还有较少人知的一面,即苏联在会议进程中发挥了很是重要的感化,大概换一种说法,美国很是重视苏联在会议中的感化。二战竣事后未几就发生了美苏之间的冷战,苏联终极也并未加入布雷顿森林系统,所以很多人对布雷顿森林系统建立进程中苏联的感化也领会的不多。
在时任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看来,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对苏联和英国在战后与美国合作志愿的考验,特别是莫斯科,“在内部事务上与天下其他国家合作,这是它之前没有做过的。”现实上,在布雷顿森林会议进程中,苏联是全程介入了的,只不外它的目标很是明白,要在国际货币基金构造获得更大的基金份额,从而在战后可以获得等多的存款;同时,苏联还要确保新建立的国际构造差池其经济系统停止干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苏联还将加入布雷顿森林系统作为与美国存款谈判的一个筹码,而美国则将苏联加入布雷顿森林系统作为供给存款的条件条件,双方针锋相对,对峙不下。
从作者展现的史料来看,苏联在布雷顿森林系统建立的进程中,首要斟酌的是如作甚自己争得尽能够多的益处。乔治·凯南在很是著名的长电报中指出,苏联在国际经济范畴政策方针是追求在其控制地域的“绝对主导职位”,除非获得持久信誉存款,苏联官方“对国际经济合作的根基原则采纳漠视的态度”。在作者看来,苏联拒绝加入布雷顿森林系统最底子、最深层的缘由在于没成心想到战后出现天下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成长趋向,以为一切这些国际经济构造只是为本钱主义市场经济而设备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最早辈、最完善的,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能够,而且未来一定会取代本钱主义经济体制,所以没有需要加入美国设想的国际经济系统。
苏联之所以会有这类看法,是由于在20世纪30年月大冷落时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出现本钱主义市场经济那样的灾难,以后在二战时代,包括美国在内的本钱主义国家都对经济实施了某种水平的管束,似乎存在向苏联经济体制趋同的偏向。同时,战时经济处于求过于供的状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此时已经没有明显的好坏,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那时的首要题目时若何进步供给才能满足战争和社会需求。就像基思·罗威在《恐惧与自在》一书中提到的在二战前期存在的一种思潮:“假如国家的集入彀划可以带来战争的成功,那末它能否也可以在战争期间带来成功呢?假如1920年月和1930年月老式的自在听任经济致使解体、冷落,并终极激发了战争,国家现在难道不正应当插足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灾难吗?”
美国拒绝存款与美苏经济联系割裂
在二战前期,成功只是时候的题目,苏连接下来斟酌的是若何获得尽能够多的资金来支持其战后经济重建。甚至在租借的前期,苏联就向美国要求供给很多非军事需求的物资。彼时,各类国家经济构造还没有建立和发挥感化,从美国获得存款就是很是明显和间接的渠道。现实上,苏联带领层很早就意想到,获得国外供给的持久存款是战后经济重建最重要的条件和条件。在会商能否加入国际货币基金构造等机构时,苏联带领人对这些构造可以供给的信贷资金心存疑虑,例如,米低垂曾指出:“不管是美国提出的稳定基金构造,还是英国主张的外汇清算同盟,对于苏联而言意义都是有限的,由于它们可以供给的只是用于保持付出平衡的存款和本色上带有短期性质的信贷,‘而苏联此时现实需要的乃是持久性存款’。”
1944年2月,米低垂试探性地向美国大使提出了苏联所需要的存款数额及条件条件:第一期10亿美圆,利息0.5%,刻日25年,从第16年起头每年等额了偿本金。美国内部对于向苏联存款定见分歧很大,财政部长摩根索一向亲苏,他尽力支持向苏联供给存款,而且倡议金额高达50-100亿美圆,甚至可以不要利息;国务院和对外经济治理局则完全拒绝向苏联供给持久存款。此时,租借支援还在停止当中,而且美国国内对于存款分歧较大,存款题目处于临时弃捐状态。
1945年1月,苏联再次自动提出存款题目,莫洛托夫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提交了关于苏联存款的计划:金额60亿美圆,刻日30年,年利率2.25%,从第9年末起头了偿存款。与米低垂一年前的试探分歧,此次是以照会形式正式提出存款题目。与一年前一样,摩根索任职的财政部支持向苏联供给存款,国务院则不甚附和,而且希望将供给存款作为处理美苏一系列经济政治题目标杠杆。例如,美国希望以苏联加入国际货币基金构造、天下银行等机构作为存款的条件之一。此时,美国向苏联供给存款还存在法令障碍,即之前苏联欠美国的债权没有了偿,美国不能向这样的国家供给存款。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向是对苏联持友爱态度,也支持向苏联供给存款,但无法他已光阴无多,几个月后就归天了,没法再对存款题目施加影响。
哈里·杜鲁门是民主党内的右派,对苏联的认知和主张都属于“鹰派”。在德国打击苏联后未几,任参议员的杜鲁门曾说:“先让这两国尽能够的相互残杀”,以后美国在再施以援手。别的,从1946年杜鲁门默许甚至支持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顿颁发著名的“铁幕演说”也可以看出他对苏联的态度,虽然演说者是丘吉尔,似乎与美国政府关系不大,但幕后的真正导演则是杜鲁门。丘吉尔的演说激起了美国人对苏联的忧愁感和恐惧感。杜鲁门虽然没有激烈否决向苏联供给存款,但必定也不会向罗斯福一样积极支持存款。而且,随着美国国内对苏联的态度渐趋倔强,对于存款的条件也加倍刻薄。另一边,苏联则不切现实地期待美国在战后会爆发经济危机,等着美国自动妥协,是以也未能就存款提出公道的条件。终极,存款题目根基上算是走进了死胡同,美苏在战后增强经济联系的一个纽带也就此断裂。
现实上,此时美国对苏联态度转向也与其对苏联的误判有关系。凯南的长电报为美国看待苏联的态度和政策奠基了根本,甚至被称为对苏政策的“圣经”。凯南以为,苏联会不竭追求势力范围的扩大,苏联永久不会与美国战争相处,是以也对美国组成了威胁,这个分析的成果就要对苏联采纳“停止”计谋。但作者在书中提出,二战以后苏联的计谋目标已经到达,并非如凯南分析的那样一向追求扩大,美国此时对苏联似乎堕入了认知误区。
马歇尔计划标志着
美苏在经济上完全各奔前程
在国际货币系统语境下会商马歇尔计齐截般城市以为,马歇尔计划经过向西欧国际供给支援,进步了美圆的国际职位,对于美圆国际化发挥了重要感化。例如,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列国供给美圆存款,这些美圆存款又用来采办美国的物资,对于扩大美圆在国际上利用发挥了重要感化。毫无疑问,马歇尔计划自己是一个经济事务,但其背后则潜藏着明显的政治目标。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颁发了简短而平平的演讲,正式提出了美国将向欧洲供给经济支援的政策主张。此时,在美国国内存在一种风行的概念,以为经济疲软能够致使不稳定和随后的政治转向,这会反过来影响美国的平安。而可以克服危险、保持欧洲均势的最有用、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供给经济支援,敏捷规复西欧的经济。有一点需要留意的是,马歇尔计划最起头并没有间接将苏联解除在外,由于那时美苏的匹敌还没成长到这类水平。但既然马歇尔计划终极针对的是苏联,必定不成能将苏联归入计划的范围,美国人的算盘是提出苏联不成能接管的条件,让其自动退出马歇尔计划,这样义务也就不在美国了。
1947年6月下旬,英国、法国和苏联三国外长在巴黎召开会议,研讨若何回应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在会议上苏联提出以下几点要求:美国支援应针对欧洲国家各自单一的经济需求,而不是同一的欧洲经济计划;会议的目标是肯定欧洲国家获得支援的资历,而不是为欧洲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否决能够加害欧洲国家主权或违反其经济自力的支援条件。漫谈的成果不出意外,苏联决议不加入马歇尔计划,这对美国来说可谓是如愿以偿、正中下怀。正如《纽约时报》的报道所说:“马歇尔计划为俄罗斯翻开一扇它不会进入的大门”。对于苏联来说,既然没法获得经济支援,为了平安起见,那就爽性与美国和西方做完全的经济切割,回到战前与天下隔断封锁的状态。苏联在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的同时,也要求受其影响的东欧列国拒绝马歇尔计划,由于假如东欧列国在经济上遭到美国的吸引,那末在政治上追求控制东欧列国的尽力极能够付之东流。
从经济上来看,布雷顿森林会议所设想的全球同一经济系统并没有成为现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系统上逐步缩小范围,把苏联解除在外,迫使其返回战前经济孤岛状态。经济上的朋分再加上政治上的疏离和匹敌,美苏之间的冷战格式逐步构成。
第二次天下大战就像一块磁铁,将美国和苏联聚合在一路。记得在一本书中看过,那时美苏之间的关系处于蜜月期,美国媒体充溢着对苏联的赞美,有些赞美甚至离开了现实,苏联人自己都感觉欠美意义。但这类聚合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随着二战竣事,磁铁逐步落空磁性,维系美苏之间关系的配合方针已经不复存在。此时,政治制度、认识形状、经济体制方面的差别又起头占据决议者的思维,克服配合仇敌的方针逐步演酿成将相互视为仇敌,并确保不会对自己的平安组成威胁。基思·罗威在《恐惧与自在》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概念:“就像1945年英国驻莫斯科大使诠释的那样,轰炸广岛和长崎的机会糟得不能再糟了。在多年的尽力以后,在欧洲的成功鼓舞了苏联人,使他们相信自己国家的平安终究触手可得了,苏联制度的永久存续也获得保证。‘然后忽然来了个原子弹,看似稳定的平衡一会儿被摆荡了。就在一切看来尽在把握之时,俄国又被西方打了个措手不及’。”
原本,美苏之间假如可以在战后继续增强经济联系,也许能对政治和认识形状上的匹敌发生一定减缓感化;但这里也存在一个悖论,现实上正是在政治和认识形状的感化下,两者才没能在经济上继续增强联系。从这个角度看,美苏之间的经济切割似乎是不成避免的。归结起来,政治制度和认识形状对政治人士施加了太大的影响,即使分歧的制度和认识形状,本可以一般交换和相处,但制度和认识形状差别在政治范畴被放大了,并终极致使了相互敌视。更严重的是,这其中还搀杂着计谋误判和认知误区,从而会使相互在匹敌的门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抗日剧该被扒层皮了,抹发胶鸡冠头、穿丝袜,细扒后一言难尽
下一篇:为什么说我们都是星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3-9-29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