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文化] 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竟曾有过科技合作?

[复制链接]
江河马 发表于 2023-11-20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启风/文

1972年,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带着好友斯蒂芬·霍金来到莫斯科,与苏联科学家泽尔多维奇就黑洞等题目展开会商。泽尔多维奇以为,任何扭转的物体都有能量,同时光波穿过扭转的黑洞,出来时能量会增加,他进而凭直觉猜测——扭转黑洞会散发辐射。
霍金与索恩都分歧意这个概念,与泽尔多维奇爆发剧烈争辩。霍金最初说,他回去后会继续思考这个题目。经过深入研讨,霍金证实一切黑洞,不管扭转与否,城市散发辐射,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霍金辐射”。霍金的灵感来自于泽尔多维奇,而索恩“为能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促进和催化感化而感应很侥幸”。
在人们过往印象里,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期间针锋相对,合作遍及一切范畴。《美苏科技交换史:美苏科研合作的重要历史》一书则让众人看到,两国科学家在“冷战”中不单已经合作,且还获得了相当多的功效。
美苏各有一把小算盘

本书作者格尔森·S·谢尔是耶鲁大学俄罗斯研讨学士、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任职20年,其间曾主持美国与苏联的科学合作项目。他不想这个“关于国际科研合作的巨大理论故事”就此湮灭,因而一方面连系本身回忆,另一方面采访62位昔时介入过项目标科学家、交际官、企业家等,写下这本《美苏科技交换史》。
冷战时代,美国与苏联竟曾有过科技合作? 第1张图片

图:《美苏科技交换史》
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与苏联在科学范畴展开合作,有着截然分歧目标。苏联很多技术落后于美国,希望在与美国的交换中扬长避短,缩小技术差异。美国由于在技术上已经处于上风,它更想借两国合作的机遇,去领会苏联实在的的政治、社会情况。是以,在合作中“苏联希望派遣更多的自然科学家,美国人想派出更多的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
两国科学家的小我想法也存在差别。苏联相对封锁,与外界,特别是西方的联系非常有限,苏联科学家经过美苏合作项目,才有机遇成为国际科学配合体的一员。美国科学家垂青的则是苏联广袤、丰富的自然情况,在苏联停止科研考查,对动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陆地科学,甚至古天气的研讨,都大有裨益。
这类合作并非总是风平浪静的。两国延续时候最久的科学交换项目开启于1959年,名为“科学院间项目”,即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来鞭策两国科学家互访。在随后几十年间,美苏关系时好时坏,科学交换不成能不受影响,所幸一向没有被中断,甚至在“冷战”竣事、苏联解体后,还继续运转了很长一段时候。
格尔森·S·谢尔自称是一位“被美化了的观光代理人”,一方面“负责为苏联科学家制定路程,并保证这些路程放置获得国务院的核准”;另一方面“代表外宾与东道主停止来往和谈判”。此外,他还要为生活习惯分歧的两国科学家带去出格指导,“历来自苏联和东欧的旅客诠释观光发票的陌生概念”“为美国科学家们处置好出国前事件,还为他们处置幸亏陌生国家生活出现的告急状态”。这也正是“冷战”割裂天下的一个缩影。
一同鞭策科学进步

从介入项目科学家的口述来看,实在大师最初都没想到,美苏间的这类合作真能鞭策科学成长。劳伦斯·克拉姆在华盛顿大学处置电气工程和生物工程研讨,他发现苏联人在非线性方程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成就,并发现了“非线性声学”。相关范畴的美国科学家不由赞叹:“天哪,这些人比我们领先了10年,假如我们要开辟很是适用的美国技术,我们就需要进修他们的常识!”后来美国简直是在苏联研讨根本上,成长了本身的生物医学。
美国史姑娘学院的数学家玛乔丽·塞内查尔对晶体的构成缘由很感爱好,她发现苏联科学家尼古拉·谢夫塔尔在这方面有着深入研讨,因而申请了美苏交换项目。到苏联后,塞内查尔又结识了其他一些数学家,其中包括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德隆,这人构想了一种全新的研讨方式:“观察晶体的部分结构和发展,而不是只看晶体的对称性”。未几,结构特别的“准晶体”被发现,塞内查尔发起用德隆的方式停止研讨,公然获得杰出结果。
由于作者采访的主如果美国科学家,我们没有法子间接领会苏联科学家在合作中具体遭到过何种启发,但《美苏科技交换史》在先容美国企业家与苏联的科技合作时,援用了一组数字:“美国专利局每年授与苏联的专利数目不竭增加……从1966年的66个上升到1974年的492个。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间接授权给美国公司的苏联技术越来越多,今朝总计25项”。两国差异如此明显,苏联科学家应当很轻易就能从美国同业那边学到新工具。
对于两国的交换所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凯森专家小组做过一个总结,他们以为,“在理论物理和数学方面,苏联的研讨水平不低于美国,甚至高于美国,是以美国受益更多。而在其他依靠先辈尝试仪器的范畴,由于苏联科学装备落后,苏联受益更多。”这个说法很是公允,苏联的尝试装备严重老化,又没有先辈的计较机可用,致使他们很多时辰不能不依靠野生存较和数学建模。也正由于如此,苏联有着出比美国更前沿的理论研讨。
科学有待冲破版图

格尔森·S·谢尔在具体记叙美苏科技交换后果结果的同时,一向不忘探讨一个极为风趣,又很须生常谈的题目:科学究竟有没有版图?
在“冷战”布景下,版图不但存在,而且非常鲜明。从书中科学家的口述可知,苏联科学家不能随意出国与国外同业交换,甚至加入在本国召开的国际会议都能够遭到限制;一样西方科学家要到访苏联,也得冲破重重障碍。可是,美苏“科学院间项目”的展开,给了两国科学家相互领会、相互进修的机遇,版图恍如被打破了。
作者提醒我们,这能够只是一种表象,“轻忽了分歧国家有着分歧的科学运作方式、科学结构、帮助方式、科学历史布景,甚至轻忽了说话对科学合作的影响。”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美国科学家习惯利用仪器、苏联科学家重视思维逻辑;又如作者言及的科学经费来历分歧,苏联全数由国家分派,在美国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帮助。这些差别的存在,必定使科学在两国发生分歧的成长形式,进而加高科学家们交换的门坎。
固然,美苏交换是一个不具有典型性的例子,不管昔时,还是明天,都是唯一无二的存在。可是从这个例子动身,我们简直更轻易看到科学版图的实在样貌。
终极《美苏科技交换史》给出了一个很具启发性的结论。作者说“科学没有版图”,“这不是真理,而是一种信仰,科学是有鸿沟的,但它不喜好鸿沟。”没错,分歧国家的科学家在思惟概念、研讨方式、说话逻辑等各方面有着各种分歧,我们希望的是尽能够抹平这些分歧,这样科学家们才能真正发挥协力,鞭策听类科学进步。


上一篇:捧臭脚的根基原则,是不要说破
下一篇:成像本质不如手机的拍立得,为什么还有人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3-12-1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