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在思考问题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有深度?

[复制链接]
1158 20
艾尔quit 发表于 2021-2-26 01:17:0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思考问题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有深度?


上一篇:西班牙主要节日
下一篇:新冠不再是第一担忧!让西班牙人感到可怕的是“疯涨的物价”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坟前戏鬼 发表于 2021-2-26 01:17:4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深度思考,我想先从电影《蝴蝶效应》开始讲起...

影片的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天...

主角埃文,发现自己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可以通过阅读自己的日记,回到过去,甚至改变历史。
 第1张图片他找到了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主)凯丽,发现她如今的生活特别不如意,又因为自己提起她小时候被变态父亲要求拍限制级影片的往事,导致凯丽精神崩溃,选择了自杀...
男主悲痛欲绝,决定使用穿越技能,回到过去,改变历史!
既然凯丽的生活悲惨,精神崩溃到要自杀,是因为有一个变态的父亲,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那我就去改变这段历史!
第一次穿越...

于是,男主穿越回了童年,到了与凯丽一起在她家拍限制级影片的场景
 第2张图片 男主超能力加身后,对变态佬一番呵斥,成功阻止了她父亲继续拍片...
 第3张图片 历史,发生了变化...  
男主由此还给了凯丽一个美好的童年…
回到现在,如今的女主,真的成为了男主的女友,两人郎才女貌,过着王子与公主一般幸福甜蜜的生活,并且即将结婚~
 第4张图片 但是,就在求婚的当晚,男主突然发现,女主的弟弟汤米变成了个大坏蛋!刚从监狱里释放,并来找自己麻烦…
原来,因为上一次的穿越,女主的变态父亲,把这个变态心理,从女主转移到了弟弟汤米身上,导致汤米从小心理畸形…
后来,男主与汤米放生冲突,男主失手误杀了汤米,并因此被关进了监狱,美好的生活就此终结…
 第5张图片 男主想,不能在这里了却余生啊,得继续穿越...
既然我入狱,是因为汤米变坏了,那我就要回到过去,劝他变成好人!
第二次穿越...

于是,男主穿越到汤米小时候做坏事的情节...
 第6张图片 男主想让汤米变好,就劝说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神奇的是,汤米真的被说服了,打算重新做好人!
可没想到,另外一位伙伴「兰尼」因为一直怨恨着汤米,趁汤米放下屠刀的时刻,一时没忍住,把汤米就给杀了!
男主傻眼了…
 第7张图片 历史,又被改写...
回到现在,如今的兰尼,已因为那件事,被当成了精神病,给关了起来…
而女主凯丽,也因此被毁容,家庭被发疯的兰尼给毁掉,如今已沦为了卖淫女,犯上了毒瘾!
 第8张图片 这可不行,我心爱的女主怎么成这样了…
男主决定继续穿越…
这一切都是小时候的那场恶作剧,兰尼被汤米唆使在别人家的信箱里放雷管,结果炸死了房主,兰尼才会憎恨汤米。男主想,我只要回去制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就好了!
第三次穿越...

于是,男主又穿越到小时候放雷管的场景...
 第9张图片 这次,男主冲上前去想保护要被炸的房屋主人,结果自己却不小心被炸成了残废…
而兰尼却因为救了房子的主人,成为了英雄!
历史,再一次被改写...
回到现在,男主发现,兰尼竟然和女主走在了一起了,还正巧在自己身边,做着羞羞的事...
而自己,已经失去了双臂,变成了个残疾人...
 第10张图片 男主想不开了,想自杀….
结果自杀失败,被救起…
没办法,男主选择继续穿越….
第N次穿越...

总之,男主因为如今生活中的各种不满意,穿越到过去,并进行各种修改…
可是,每一次小小的改动,结果带来的却是一次比一次更可怕的现实…
最终…

影片有3个结局,这是结局之一
男主已完全接受不了现实的痛苦,也不想给其他人再造成麻烦。于是,他最后一次,选择穿越回妈妈的肚子里,在自己还没出生前,用脐带把自己勒死在腹中...
 第11张图片 囧…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最初改变的一件小事,最终却改了整个世界?
明明拥有了超能力,可以穿越到过去随意修改历史,以为能过上完美的人生,可现状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你身处的,是一个混沌的世界!


一个混沌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

比如,影片中汤米变坏了,男主就想回到过去,劝说他好好做人,结果却导致了对方的死亡...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结构,并不能做简单的因果归因!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孤立的个体

明明是在解决A问题,结果却导致了B问题的发生
比如,影片中男主想让女主的变态父亲放过女主,可没想到却让女主的弟弟从小饱受虐待...
再比如,你想增加收入,想给家庭带来更好的生活,因此,你努力工作,业绩也变得越来越好,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
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没想到,这却让你陪伴家里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导致妻子对你心生不满,你却觉得自己很冤枉,家庭关系出了矛盾,生活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
这个世界,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静止状态

明明把当下的问题解决了,却在不久后的将来,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将卖不出去的劣质资产,重新包装后,当成优质资产出售,本以为从此皆大欢喜:普通民众都能贷款买得起房,投资人和银行也都能因此赚到不菲的收入。
可长此以往,风险积聚,杠杆越加越大,巨大的风险,就像一根不断拉长的皮筋,终于有一天绷不住了,“碰”的一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对策,有时候比问题本身更糟糕!
那怎么办?

用线性思维分析问题吗?
那你就看不清问题背后的错综复杂...
用结构化思维分析问题呢?
那你就看不到问题在时间长河中的持续演化...
面对这个复杂、动态、混沌的世界,你需要掌握一种全新的、更深度的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


什么是系统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存在于一种叫做「系统」的东西之中,要理解什么是系统性思维,你得先理解什么是系统。
什么是系统

百度给的定义:由运动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听着感觉很抽象啊,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一堆汽车的零配件,这是系统吗?
 第12张图片 这个显然不是系统,这些零件我们称之为:要素
然后,你可以把要素和要素,以一定的秩序拼接起来,搭成了汽车的样子。
那请问,现在是一个系统了吗?
 第13张图片 还不是。
在汽车不能正常发动之前,你只能称它为一个结构,就像是用乐高玩具拼出来的一个玩具,只是把各个要素组合成了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要素与要素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关系,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
那什么才能称得上是系统?
当你把各种要素都组装完毕后,点火,汽车能发动,能向前行驶,要素和要素之间能够产生互相作用,整体能要展现出一种特性和功能,这个,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系统。
 第14张图片 重新梳理一下系统的定义:
由多个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一个结构,通过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变成具有某个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比如说,人体有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城市里有交通系统、金融系统;大自然里的生态系统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系统的4个组成部分...


系统的构成:

    要素
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
比如,汽车动力系统中的各种零部件;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血液、血管、心脏。学校里的学生、教师、教室、书本等等…
2. 关系
关系,是要素之间你看不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比如,两个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合作关系、情感关系;汽车方向盘和轮胎的转动关系;也可以是规则、物理定律等等...
3. 功能/目标
一定的结构,加上要素之间的连接、互动关系,使得系统成为一个具备特定功能的整体。
比如,汽车中任一零件都不能单独运动,但是组合成一个整体后,就具备了运动能力,可以以2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高速行驶;
大脑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由脂类、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等构成,每一个看上去都很普通,但是以一定结构和互动方式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至今都无法理解,拥有意识和智能的大脑。
并且,同样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系统,发挥出完全不同的整体功能!
比如石墨与金刚石(钻石),组成他们的要素都是碳原子,但是两者的碳原子之间,因为结构关系的不同,整体呈现出来的功能性就会大相径庭。
 第15张图片 系统的功能,有时候并不明显,有时候表面上有个功能,实际上还有个功能。比如学校系统,表面上看,它的目的是教育;但实际上,它的目的也许是为了赚钱。
4. 环境
一套系统能否发挥作用,还得看这套系统所处的环境。比如汽车,来陆地上运行的时候,它是一套运行良好的系统,丢到水里或者外太空,这套系统就失效了,就变成了一堆废铁。
因此,当我们讨论一个系统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系统内部,而是要把系统看做一个整体,看看这个整体外面的环境是如何的,这套系统是如何与外界环境互动的。
环境就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小系统相对于大系统来说,就是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就像地球相对于太阳系;太阳系相对于银河系。
 第16张图片 当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它与大系统(环境)的互动关系,也要看他与大系统内其他要素(小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ok,知道了系统是怎么回事,我们再来看什么叫系统性思维...


什么是系统性思维

1. 系统性思维是一种「基于要素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

一辆车,200万买的,撞毁了,变成一堆废铁,价值趋近于零;
一幢楼,500万买的,地震了,变成一堆砖头,价值趋近于零;
 第17张图片 是什么改变了价值?
他们的要素都没变,还是那些组成他们的材料,变得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系统价值的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而非要素本身。
要素重不重要?
当然重要,没有要素就不可能有系统。
但是,比要素更重要的是要素之间的关系,你要学会看见要素之间的关系,而非盯着要素本身。
比如,由10个人组成的一个小型创业团队,你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系统,每个人就是这个系统中的要素。
要素固然重要,你可以向谷歌学习,公司只招最优秀的人,让每一个要素都很厉害,可结果呢?你会发现成本越来越高,业绩却越来越差了,为什么?
因为真正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的是他们彼此间的分工配合,是合作模式,是相处关系,是共同愿景,是流程,是制度,是激励,是晋升机制,是股权分配…
一群聪明人,如果不经管理,组合成一个目标一致、互相配合的系统,他们就会你争我夺,各怀鬼胎,谁都不服谁,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最后公司成为一盘散沙,什么事都推进不了。
没有彼此的分工协作,没有组合成一个有效的系统,你别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万个也没用。
管理的目的,就是把一群人,组合成一个有效的系统,他们才能成为一支团队。
看不见的关系,比看得见的要素要重要的多,系统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将你的视角从要素,转移到关系。


2. 系统性思维是一项「看见整体」的修炼

许多组织的运行效率低,首先是系统的问题,而不是人的问题。你要从某个局部的问题,延伸到整个系统的角度,去整体分析。
那怎么才能看到整体?
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A. 要看到系统的内部结构
比如汽车转向失灵,你盯着方向盘和轮胎看是看不出问题的,任何要素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能脱离整体,单独分析,你得看到整个系统中,与此相关的所有内部结构,不然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你换个更灵敏的方向盘,也许转向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在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影响的不是一条直线上的因果关系,而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按了葫芦起了瓢。
只有看清了所有的关系和结构,才能找出系统中的杠杆解。
 第18张图片 B. 要看到系统的整体特性
比如由脂类、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等构成的大脑,涌现出了超越这些物质的能力,比如智能、情感、和自我意志;大脑可以用来解方程,可以用来谈恋爱,还能谱写美妙的乐章,想象美丽的图景...而这些能力,都是组成他们的要素所不具备的。
你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除了要看到整体之下的要素、关系、结构,还要看到整个系统涌现出的特性和功能,以整体功能和系统目标为导向,优化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要素。
这样说,听着有点抽象,我给你举个例子:
2018年世界杯,被寄予厚望的阿根廷队,表现低迷,最终无缘8强。
赛后,矛头自然都指向了拥有五届年度世界最佳球员称号的梅西,有人说他太累了,有人说他受伤了,有人说他缺乏领导力…
总之,他没有在阿根廷队展现出应有的实力。      
但,真的是这样吗?   
梅西在任何情况下一旦拿到球,都会吸引对方至少两人、甚至多人来抢,像下面截图这样的情况,在比赛中比比皆是:
 第19张图片 在阿根廷队,梅西找不到传球的机会,通常会陷入苦战,然后错失机会…
有人会说,是梅西太独了;或者说他身边的队友,太没意识...
但是,为什么在巴萨,这样却是个好机会?
巴萨的队友会迅速跑位,填满梅西附近的区域,方便梅西传球,这让对方球员进退两难,可能防守球员还没近身,梅西的球已经传出去了...
 第20张图片 从要素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在巴萨,梅西的身边有更出色的队友,他们的跑位意识更好;但是从系统的角度上来看,巴萨所使用的,是一个更先进的现代足球系统,叫做“tiki-taka”。
 第21张图片
关于Tiki-taka的具体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


总之,这种足球系统,会让整个球队的配合行云流水,更让梅西这种超级球星在系统中如鱼得水,让对手感到特别恐怖,你要过来抢梅西的球,梅西马上就会把球传给队友;你要是盯防其他球员,梅西就拿着球可以自由活动!
 第22张图片 梅西是西班牙巴塞罗那俱乐部的拉玛西亚青训营的产物。他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系统性的打法,而阿根廷的俱乐部没有这种打法。
梅西,不仅属于阿根廷;梅西,也属于系统。
所以,阿根廷想要重振雄风,并不是换个梅西这样厉害的要素,也不是给他配几个更好的队友就可以了,而是要把目光拉到一个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去改善...
C. 要看到系统的外部结构
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的要素。
你不仅要考虑某个要素在系统内的互动关系,还要考虑,整个系统作为一个要素,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比如你设计一款汽车,不仅仅要考虑的是汽车的内部构造,还要考虑这辆汽车未来所在的交通系统是怎么样的,是在繁华拥挤的大都市,还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是在激情燃烧的赛车跑道,还是布满传感器的未来之都?不同的外部系统,导致你在设计汽车的时候,内部系统也要有对应的不同构造。
除了要考虑与外部系统的互动关系,还要考虑与外部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比如你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绩效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考虑和工作相关的事情,还要考虑对家庭、学习、社交所带来的影响,因为这几个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你每天仅有的24小时。
因此,他们之间的就会互相影响,你就得把这些因素都放进来,综合考虑。
 第23张图片 要素服务于系统,局部服务于整体,小系统受大系统影响。
所以,系统性思维的第二步,就是要将你的视角从局部,拉升到整体。


3. 系统性思维是一种「动态化」的视角

这个世界不是你做一个动作,就导致一个结果的,而是你每做一个动作,都会加入到一个系统中,然后跟着系统一起,不停的演化,导致很多很多个结果。
比如,你因为某次在路上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的儿子成为了你的大客户,你因此获得了突出的业绩,被升职加薪,你特别高兴。
但这并没有结束,你升职后会为你带来更多的资源,还会逼着你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这个新的岗位,而这些将给你带来收入的再次增加,职位的再次提升,分配给你的资源又因此变得更多….
这还没有结束,你收入变得更多,职位变得更高,也许还会增加你的异性吸引力,成就你一段美好的婚姻,给你未来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而这一切,也许就是因为那一次,你伸手扶了一位摔倒的老奶奶...
所以,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任何事情都不是静态的一瞬间,做了动作A,得到结果B,就结束了,而是会一直一直持续演化,没有尽头...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部电影的名字: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第24张图片 你回想一下过去,是否有几次在当时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小决定,造成了你如今截然不同的生活了呢?
那么,你现在的每一次决定,又将会如何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
这是一个持续演化的混沌世界,系统性思维的第三步,就是要将你的视角从静态,变成动态,加入时间这第四个维度,让你看到事物背后的演化进程。
好,说了那么多系统性思维是什么,那么,你该如何掌握这种系统性思维呢?


系统性思维的基本概念

先给你看一种最简单的系统形态:

假设,你现在要洗个热水澡:
    你打开了水龙头,开始调节温度...一开始流出的水很凉,你想把温度升高一些,因此你转动水温调节阀,水温开始慢慢上升;渐渐地,你又感觉太烫了,想把温度降下来,因此你反转水温调节阀,水温开始慢慢下降;过了几秒钟,又感觉太凉了,你再次转动热水阀,以提高水温…如此反复几次后,终于达到了体感舒适的温度。
这个过程看似很日常,但它却是由「水温调节阀、现在的水温、体感温差、目标水温」这4个要素组合成的一个系统,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就像下面这样:
 第25张图片 假设一开始水温是10℃,你感到舒服的目标温度是37℃。
    现在的体感温差=37-10=27℃,这将影响你转动水温调节阀:调热,目标27℃水温调节阀的转动,使水温发生同方向的变化,在上调的过程中,水温的实际变化,可能会有几秒钟的延迟;现在的水温升高到了40℃,体感温差将减小,变成了-7℃,新的体感温差又进一步影响你转动水温调节阀的方向和大小:因为变成了负数,因此反向旋转,降低一点点温度...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目标水温。
 第26张图片 接着,我把这个示意图简化一下:
 第27张图片
    红色箭头与加号:
    代表两个要素同方向变化(A增强,B增强);蓝色箭头与减号:
    代表两个要素反方向变化(A增强,B减少);在箭头中加的符号://
    代表这两个要素的互动关系存在时间延迟,变化会来的迟缓一些;
这样,一个多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就可以被清晰的画在了纸上,我们将这个称之为:系统图。之后的所有系统化思考过程,我们都将通过这种系统图的方式来表达。
有了这些铺垫后,接下来就正式开始讲系统性思维的具体内容。我先来说一下系统性思维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 三种基本反馈

反馈,是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用于描述系统中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所有的系统图中,有且仅有三种基本的反馈方式,刚才在案例中你已经看到了,他们分别是:


    正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是正比例关系,A增强,B增强,用箭头与“ + ”表示:
 第28张图片 2 负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是反比例关系,A增强,B减少,用箭头与“ - ”表示:
 第29张图片3 延迟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是即刻发生的,A发生,一段时间之后,B才会有反应,在箭头中加入“ // ”表示:
 第30张图片

2. 两种基本回路

光有要素和反馈,还构不成一个系统,这点前文已经说过,要成为一个系统,他们得能运行起来,产生某种特性或者达成某个目的才行。
在系统性思维里,这种拥有特定功能,结构最简单系统样式,叫做:回路
它的样子就像你用电线,将电池的两极,连接一个灯泡,构成的一个能运行的最基本的闭合电路一样。
 第31张图片 有两种基本的回路:
    增强回路:或者叫正反馈循环,是由2个及以上的正反馈连接起来的环形回路。
 第32张图片 增强回路,会让在此系统中的要素,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的增强。
比如说,为什么会富者越富?甚至逐渐形成了阶级固化?
这就是因为财富的增加会带来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而资源不平衡会带来每个人的竞争力出现本质的差距,这又进一步的导致了财富的向上聚集,富者越富!
 第33张图片 增强回路不仅会导致系统往好的方向不断增强,也会往坏的方向不断增强,直至崩溃。
比如,股市下跌造成的恐慌情绪,导致股票抛售量的增加,这又进一步导致股市的下跌。
 第34张图片 我们在第四课《世界第八大奇迹,知者赚不知者被赚》讲过「复利」的概念,其本质就是构建了一个增强回路。


2. 调节回路:调节回路,是由1个负反馈(或者单数个)加上若干个正反馈,所组成的环路。
 第35张图片 调节回路的功能,是让系统趋向稳定或者达成某个目标。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调节热水器的那个过程,就是一个调节回路,让水温达到并稳定在一个确定的温度上。
 第36张图片 再比如,为了保持公司持续拥有竞争力,你需要保证公司内部有一定的人员流失率。
比例太高,意味着招聘成本的增加、以及造成业绩损失;而太低,意味着人员臃肿,考核过于宽松,你的团队会越来越没有战斗力。怎么办?
经过统计,10%的末尾淘汰率,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流失率。因此,你需要设计一个调节回路,通过调整考核指标来控制人员流失比例:
 第37张图片 两种结构模型

知道了反馈和回路,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问题开始画系统图了吗?
还不行。
如果把要素比作是电子元器件,反馈方式比作是电线,那么,仅仅通过把电子元器件用电线一步一步连接成一个系统,也许简单的结构还行,如果是构建一个复杂系统,还要保证系统能稳定、高效的运行,那这种方式的效率就很低了。
这就像安装电脑主机,你不需要焊接每一个元器件和电线,从零开始设计一台电脑,这样的方式不仅慢,还会出错…
那怎么办呢?
你只需要将主板、显卡、内存、CPU、硬盘…等等这些已经封装好的模块拼装起来即可。
 第38张图片 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些常见的系统结构,也能封装成类似这样的集成电路,直接使用,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构建一个系统的效率。
系统性思维发展至今,也已经有一些被模块化的结构了。接下来,我就给你介绍其中的两种最常见的基本结构,他们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中,未来的复杂系统,也都可以由他们通过简单的变形、拆分、组合而形成。


结构一:增长上限

刚才说到一种基本回路,叫做:增强回路,你看到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一个疑问:
    这种增强会一直持续下去吗?复利增长是永远的吗?有钱的家庭永远会越来越有钱吗?
但为什么我们总说富不过三代呢?
股票下跌,造成恐慌性抛售,导致股市从10米跳板上往下跳,但总会有落水停止的一刻吧?
鸡生蛋,蛋生鸡,感觉从此就要发财致富了,可为什么很多人玩不下去了?
复利好像是有极限的,增长回路也是会停止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系统在增强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抑制增强的副作用,而副作用的不断累积,就会反过来制约增强回路,最终导致增强的停止,甚至会让它急转直下。
这个,就是系统性思维中的「增长上限」结构模型:
 第39张图片 它是由一个「增强回路」,加上一个「调节回路」组成,一开始,系统按左侧「增强回路」的方式运行,当目标要素不断增强;右侧的「调节回路」开始启动,并不断限制增强,最终使左圈的增强停止,甚至开始逆向增强。
比如说鸡生蛋,蛋生鸡,看似很美好,但是随着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带来的养殖复杂度,也成几何级上升,这对你的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第40张图片
瘟疫、污染、水电…等等因素,会因为你的管理能力不足而频频发生,大量的鸡会因为种种意外、管理不当开始死亡,一场瘟疫、两小时的停电….就有可能让整个养鸡场毁于一旦。
而造成的影响,比如恶性瘟疫的发生,甚至会持续发酵,让你面临巨额的赔款,导致你倾家荡产...


如果你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增长上限」的系统结构,应该怎么办?
大多数的人,会选择继续左圈的循环,因为这个方法曾经有效,并带来过指数级的增长,如今停滞了,那么我就应该更加努力才是….
比如,你们公司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通过投放大量的广告,让产品的销售量暴增,钱多了,于是你们开始投放更多的广告,产品越卖越多,销售额呈指数级增长,这是一个增强回路….
但是,产品卖得多了,产量就得跟着提升;产量提高了,你可能就得加人手,管理的复杂度就提升了;管理复杂度提升,就会带来次品率的上升,次品率会影响用户的口碑,用户的差评变多了,就会影响你产品的销量...
 第41张图片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选择继续走左侧,继续增加广告投放量,你就会发现,广告对产品的销量拉动开始变得乏力,甚至由于市面上你的负面信息过多,这个时候的广告,反而会带来反效果,引起大量的嘲讽和退货,造成销量的快速下跌,变成了一个逆向的增强回路…
那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增长上限」的系统结构中,你应该找到右侧循环中的「限制因素」,比如养鸡场案例里的「管理能力」,新产品销售案例里的「品控能力」,他们才是杠杆解,用心解决「限制因素」就能打开上限,让左侧的增强回路继续良性运转。
当然,并不是所有「限制因素」最终都会被消除,比如市场容量,它会让你的增长,最终迎来极限。


结构二:舍本逐末

回到养鸡场的案例,现在养殖复杂度变得越来越高,鸡群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你应该怎么办?
增加人手?提高打扫卫生的频次?在饲料里添加抗生素?
这些行为,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出现的问题,但是却会在长期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更严重的问题;或者这些问题会一再的出现,你需要不断的去解决,成为救火队员。


那怎么办?
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引入一整套科学的现代养鸡体系,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管理,全部规范化,流程化...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头大了,这得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啊,我现在的这些设施怎么办?人员怎么办?再搬个场地?开玩笑….现在已经出现问题了,你告诉我怎么解决?
嗯,你说的没错,所以你只能是个救火队员…
比起救火,更重要的工作是防火。如果觉得防火的工作麻烦而不去做,你就会天天去做救火的事情。这类问题背后的系统结构,就叫做:舍本逐末
 第42张图片 「舍本逐末」的结构,是由两个「调节回路」组成,两个回路都想解决问题,上面一个回路代表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症状解」,但是效果只是暂时的。而下面一个回路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根本解」,但是存在时间延迟,见效慢,成本高,难度大,但却可以持久有效。
另外,在使用「症状解」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副作用,并隐含了一个增强回路,让问题症状,在未来变得更难解决:
 第43张图片
注:2个负反馈(偶数)=正反馈,因此这是一个增强回路
比如养鸡场的例子,问题症状是鸡容易得瘟疫,症状解是长期给它们吃带有抗生素的饲料,从表面上看,鸡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如果长期食用抗生素,将带来的副作用是药物残留,产生抗药性,演化成超级病菌,这将进一步危害鸡群和人类的健康,让原来的根本解也逐渐失去作用,最终导致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更加难以解决。


舍本逐末的结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
生病是「症状」,去医院看病是「症状解」,去医院能很快的缓解病情,而「根本解」是健康饮食和锻炼身体,耗时长,见效慢。你不锻炼身体和控制饮食,身体就会变差,就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而你会觉得,反正去医院看病也能治疗,你就更不愿意花时间去锻炼身体,身体就越差...
收入低是「症状」,下班后去做兼职是「症状解」,做兼职能够很快的增加收入,而「根本解」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耗时长,见效慢。你经常去做兼职,就没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将导致你的竞争力在同龄人中变得越来越低,进一步影响你的收入,你因此就需要做更多的兼职...
 第44张图片 我们之所以那么痴迷于头疼医头式的症状解,就是因为症状解简单,并且确实能快速见效,这就会让我们上瘾,让我们对这种解决方法产生依赖,我们就更不愿意使用根本解...
而症状解带来的副作用,会让我们在未来失去根本解的能力,想回头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最终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这就像很多企业,遇到问题后,给出一个自认为很聪明的解决方案,比如业绩差了就提高激励尺度,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时看,也许的确很有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解决办法带来的后果,甚至比原来的问题更严重,比如业绩造假,欺瞒客户,或者公司在亏钱,而员工的收入却在增加...
而这个时候,你不给还不行了,药不能停,不给就不做,一停业绩就掉,你再想改方法?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种悲哀,叫做为时晚矣;有一种苍凉,叫做无力回天…


如果,你正在遭遇某个问题的困扰...
而你,也曾经尝试过许多解决办法,当时看上去改善了不少,但是没过多久,问题又一再出现,甚至变得更糟更猛烈,你感到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也许,你已经踏入了这个舍本逐末的死循环…
怎么办?


试着画一下舍本逐末的系统图,找到问题的症状解和根本解,然后呢?
当然是选择进入下面的回路,而避免走上面的回路了。
不要因为路远而踌躇,路选对了,时间会给你答案!


好,说完了基础知识和两个基本结构,那么遇到问题后,我们该如何运用系统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呢?
最后,我将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次系统性思维的完整过程。


系统性思维实战

还是拿上一节课中的问题来举例,如果你没看过我专栏的第19课,可以点此链接跳转《谢春霖:思维混乱,是因为大脑没有结构》:
 第45张图片 这是我们上一节课通过结构化分析的结果,将一个问题拆分成很多部分,各部分彼此之间相互MECE,拆解的很全面。接下来,我们要开始使用系统性思维做进一步的分析。


使用系统性思维并不是说就要抛弃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能够让我们把事情想得很完整,这是基础。而系统性思维,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帮助我们找到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整个事件的内部结构;同时,拉高视角,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全貌,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并加上动态的时间轴,让我们能看到事情未来的演化方向。
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从调节回路开始,描述系统

一个系统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或者功能而存在的,而调节回路的作用,就是让系统的运行方向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
因此,画系统图,一般可以从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开始,用调节回路开始描述系统。


首先我们来看问题:如何在未来三个月完成100万销售业绩?
请问,这个对系统来说,是一个正确的目标,或者是要实现的功能吗?
不是,这是一次短期的任务。
如果一支球队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目标,应该是夺得联赛冠军,或者胜率达到70%以上,而不是赢得下一场比赛。一场比赛,只是整个系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次任务,这就好比是给系统加点油,让系统在这段时间里跑快一点一样。
所以,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系统的目标应该拉长时间,比如3年要实现一个什么目标;或者状态化,比如每天、每月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把系统的目标调整为:每月销售额达到50万。
这就是一个状态化的目标,能够比较清晰的衡量出这个系统,目前的生产能力。
然后根据这个目标,画出调节回路中的「现状、目标差距」这2个要素,组成系统的第一个部分:
 第46张图片 那么,当今的销量是如何产生的呢?
销量是经由你目前的「销售系统」产生的,销售系统的效率越高,当今的销量越高;
 第47张图片 那业绩的差距,如何能提高销售系统的效率呢?
我们可以试着在业绩没达到之前,给团队设定KPI,用压力工具,推动销售系统的运转:
 第48张图片 这样,一个基本的调节回路就完成了。
当然,销售系统也是个复杂的结构,由营销、渠道、其中的人员、方法等构成,由于篇幅有限,以及每个公司的业务方式不同,因此,我就不做拆解了,我们把整个销售系统,作为一个要素,放在这个更大的系统中来整体对待,你可以根据自己公司业务的情况,试着拆解梳理一下,具体可以参考上一课的内容。


第二步,优化结构,完成系统图,找到杠杆解

我们的目标是要提高「当今销量」,而从目前的系统结构中,只有当团队业绩不达标的情况下,KPI才会发挥作用,用压力推动销售系统,而业绩一旦达标,团队就没有继续销售的动力了,甚至会把当月的业绩,藏到下个月用,怎么办?
一个系统,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增强回路」,我们要想办法在系统中构建一个增强回路,让系统不断的增强。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用新增业绩的一部分作为激励,推动销售系统的继续运转,形成增强回路:
 第49张图片 这样,在标准之下,系统会走外圈,使用「压力工具」为销售系统提供动力;
而在标准之上,系统会进入内环,用「激励工具」继续为销售系统提供动力,销量越高,激励越多,团队动力就越大,销量就因此越高…


现在,增强回路出现了,我们就需要马上想到,会不会存在「增长上限」的结构?
也就是产品卖的越多,会不会产生其他的副作用?
嗯,这个当然会,产品卖的越多,产品供应的这端的压力肯定就增大,产品质量,服务品质可能都会因此下降,比如饭店的客人一下子来了很多,服务员手忙脚乱,厨师糖盐不分…
这将导致次品率的上升,用户体验的下降,差评的增多,这将会反过来限制销量的增加,一个熟悉的增长上限结构出现了。因此,我们在系统图的右侧,可以继续画出这一部分的系统图:
 第50张图片
注:销量增大,还有可能还会带来新竞争者的出现等其他副助用,反过来限制增强回路,为了案例中的系统不过于复杂,我们这里暂时只设定「次品率增加」这一种副作用用作案例说明。


有了这个系统图,我们的杠杆解也已经浮出水面了,作为一个「增长上限」的系统结构,关键在于2点:


    保证左侧回路的正常运行:
制定适合的KPI,定的太高,进入不了内环,定的太低产生不了压力的推动;设置激励机制,让超额收益,持续推动系统的运转。


2. 去除右侧回路的限制因素:
投入足够的资源,提高团队品控能力,保证产品品质。
如果从结构化思维的视角,我们会发现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分不清主次;但是如果拉升到系统的视角,我们就更容易找到关键的环节,以小博大。


第三步,抬头看天,放入大系统

等等,系统中有些关键的要素怎么没有看到?
比如用户需求?产品设计?公司战略?团队管理?人才用留?
目前这个系统只是某一个业务层面的系统图,要看到刚才说的这些,我们需要拉高视角,把整个业务系统视为一个要素,放入到一个更大的结构中来看:
比如,我们放到整个公司的运营系统中:
用公司中能带来大量现金流的业务,来给案例中的业务提供弹药,给人、给钱、给资源,帮助该业务更快的成长为明星业务。
 第51张图片 然后把视角,再往上拉一个维度...
把整个公司的业务,看做是一个要素,把它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去分析:
 第52张图片 这样,我们就能从更宏观的层面,从上到下,系统性的逐层分析,找到更适合公司的发展策略,产品策略,营销策略…
 第53张图片 当然,你还能分出更多的维度,比如细化销售系统,产品系统,公司的人力资源系统等等…
但是,并不是我们要在分析任何问题时,都需要把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看一遍才能下决定,找到问题相关性最大的系统结构拿来分析即可。


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旦拥有了系统思维,你看到的世界,将和原来变的不一样了…
你不再浮于表面,观察将更有深度...
你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关系,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找到最关键的环节,以小博大,以简驭繁!
你不再限于局部,观察将更加宽广...
你不但能看到系统之内的复杂结构,还能够看到系统之外的整体特性,能够飞上三万米的高空俯视全貌,把控全局!
你不再困于当下,观察将更有远见...
你能够拨动停止的钟摆,让时间穿越到未来,看到事件的动态发展,预言未来的演化趋势,站在未来,看今天!
不过,这一切都还只是冰山一角…
这个世界,远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还要复杂!
好在,系统性思维给了我们一束从混沌的世界中透出来的微光,如果你能拥有这种能力,也许,你便能发现这混沌背后的简单之美,你眼里的世界,也许,也将从此不同!
是不是有点烧脑?

需要完全理解系统性思维,你需要先把「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熟练掌握才行,系统性思维是建立在他们之上的,没有好质量的砖瓦,你是搭不出摩天大楼的。关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内容,欢迎你移步阅读我的专栏文章进行学习:
谢春霖:你的思维方式,也许还在学生时代谢春霖:思维混乱,是因为大脑没有结构我们专栏见~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点赞,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第一时间阅读我专栏的最新课程
谢谢你的支持!
 第54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only筱默默 发表于 2021-2-26 01:18:00 | 只看该作者
 
01
首先想讲讲思考的时间。
你在思考这个动作上花了多少时间,很关键。
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前提,一定是增加思考时间
但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句话是美团的CEO王兴说的。
说明一个问题,大部分人喜欢用忙来掩盖真正的思考。
没有思考,何来深度思考?!
我们看周鸿祎平时都是怎么思考的?
 第106张图片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3624317811757056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时间是有密度的,人的成长不是按照物理的年龄,而是自己的思维年龄,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实际意义是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因此,时间跟时间是不一样的,除了表面上的钟表时间,我们还有一个思维时间。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他们的时间密度比较大。
就像刘未鹏所提到的,人的成长,是由一系列的经历带来的一系列的领悟构成。成长的效率取决于我们是否不断的思考和总结。
因此,我们需要积累自己的思维时间,最大化思维时间。


02
深度思考的表现,必然是对某个问题,看得更具体
比如做一份PPT,有人说要做到简洁,至于如何简洁,他就无法更进一步了,他没办法再具体。
但是有人就可以提出,PPT要做到简洁,就必须要有留白,怎么留白?一定要留出61.8%(黄金分割的数值)的空间,或者反过来,最多占用61.8%的空间。
你看,已经相当具体了吧。
具体,代表的是深度思考能力。
怎样看问题才能更加具体呢?
在专注的前提下,看得久了,自然慢慢能做到具体。
比如你抬头看天花板,刚开始只看到一片白,慢慢你会看到可能有裂纹,或者有蜘蛛网,再后来你可能会看到小虫子在上面飞。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并且越来越具体。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盯着问题去看,通过观察,不断深化对于问题的理解。
对于一个概念,比如学习,比如成长,比如坚持,当我们刚开始看的时候,刚开始思考的时候,可能就一个模糊的概念。
例如,"学习"这个概念,我们一般理解可能就是读书、写字、听课,但是当你思考得久了,你慢慢会发现,学习的本质是社交,你慢慢会发现耳濡目染是最好的学习,做事是最好的学习,教是更好的学习,这就代表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
当我们看到时间长了,思考得多了,体验的多了,讨论的多了,琢磨多了,体会多了,就会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入的看法,就会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水面扎到水底。
这个过程的表现,就是你看很多东西会越来越具体。


03
我们一般想事情容易零碎化,东一点西一点,没有一个逻辑性可言,有没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有条理、更有建设性呢?
其实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模型去思考。
所谓的模型思考,也就是借助一个模型、一个框架、一个结构去思考。
任何的学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各类模型,比如营销的4P理论、麦肯锡的7S、戴明的PDCA(戴明环),都是一种模型。
史蒂芬科维的7个习惯也是一个模型,U型理论也是一个模型,教练的GROW是一种模型,黄金圈思维也是一个模型……
 第107张图片 麦肯锡7S
 第108张图片 黄金圈思维模型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可以将我们的想法归纳、整理成一个模型、一个框架、一个结构。
其实,模型并不是专家的特权,你也完全可以。
大脑更喜欢可视化的东西,大脑的逻辑一定是结构化的,当你用结构化的东西跟大脑沟通时,它更容易操作和执行。
我们可以经常画各种模型,三角形、圆形、流程图等等,都可以,只要能够有助于你梳理自己的思考,都可以拿来使用。
你不一定要追求模型的100%的准确性,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假设的世界,哪怕如伟人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都是具有特定的适用性,也都是一种假设。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假设,科学理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证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史。
因此,对于模型思考来说,模型只是我们借助来进行深入思考的工具,不用追求模型的完整性和100%的准确度,我们也不是搞科学研究的。
查理芒格就推崇一种“多元思维模型”,他说至少要收集上百种关乎各个学科的模型,就可以拥有一种“普世智慧”,这些模型能够提供一种背景或者框架,让我们具有看清生活本质的非凡洞察力。
因此,模型思考法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思考工具,有人提到,多维度的框架思维,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04
深度思考需要你戴上一把新的眼镜,这副眼镜就是“重新认识”
什么东西接触久了都会理所当然,夫妻之间也有七年之痒、审美疲劳,拉个手也像左手拉右手,不像初恋阶段第一次见面时那样,“心都快跳出来了”……
在知道一个东西叫什么名字之前,我们会对其保有极大的好奇心,但一旦搞清楚它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停止了探索。
比如知道这个叫“树”,这个是“水”,那个是“张三”、那个是“李四”,我们就以为我们都理解了。
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专业都是由诸多概念组成的,一般这些概念有上百个到上千个,我们只要搞清这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我们就可以进入这个领域,甚至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所以,对于深度思考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打磨概念。
但我们大部分人对于某个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粗浅甚至错误的水平上,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个概念。
比如“知识”这个概念,到底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不是就是放在书本上、媒介上的那些文字?
如果我们好好思考这个概念,你就会知道,知识实际上是一类信息,一类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类现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决策,并且在将来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指导作用的信息。
简单讲,那些能用得上的信息才叫知识;也就是说,如果知识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价值,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决策,这就不叫知识,那些在你学习之后,让你的行为或者认知发生了改变的信息才叫知识。
因此,对于“知识”这样一个概念,我们通过“重新认识”得以进一步厘清。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没想到”。在固有的环境和认知跑道上呆的时间久了,需要我们有更多的“重新认识”,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


比如对于市场人员来说,什么是客户?
比如对于管理者来说,怎么理解管理?
比如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学习?
比如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什么是教育?
比如对于老板来说,什么是战略?
……

如果戴上“重新认识”的眼镜,你会看到什么??
我们要重新理解这个世界,戴上“重新认识”的眼镜。


05
如何提高深度思考能力呢?最终你还要亲自动手,刻意练习。
有一个很简单的武器,如果长期使用,一定可以提升你的深度思考能力,这个武器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写。
写下来和你只是在头脑里想一想,是两码事、两码事、两码事!
有时在大脑里的思考容易停留于碎片化,或者局限于某个点,借助文字,你可以一层一层的去深挖,挖出更多的东西,更具有逻辑性和体系化,能够兼顾更宏大的思考局面。
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
输入有时候都会很容易,比如看本书,翻来翻去,想看哪里看哪里,躺着看也行,坐着看也行,但是一旦要输出,要把你看到的输出出来,就未必那么容易了。你需要收摄身心,按耐住自己躁动的神经,制心一处,甚至要把自己关在书房,或者最起码也要找一个星巴克,然后打开电脑,戴上耳机,一点一点的去写,让之前所有的积累一点一点的输出出来。
输出,写出来,才是对一个人更大的锻炼。
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你开始生产属于自己的知识,生产属于自己的大道理、学问和智慧,你从一个知识消费者变成了一个知识生产者。
你开始增加自己的思考时间,你对问题的观察变得更为具体,你开始重新认识你所遇到的事物,你甚至会借助模型或框架来思考。


06
最后想表达一点,深度思考能力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深度思考能力是长期专精于某个领域,持续做事,不断刻意练习,一边行动一边思考,逐步提升的。
比如一个搞绘画的艺术家,如果跟一个搞天体物理学的人比拼深度思考能力,后者在物理学这个领域的深度肯定要高于前者,但是前者在绘画这个领域的见解肯定会高过后者。
比如,张小龙对于产品的深度理解,肯定要高于一般的产品经理,因为他的经历毕竟不同,他做到了很多产品经理所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让张小龙发表一下对于占星学的理解,他可能也没办法做到深度思考。
因此,专注,持续在某一个领域深耕,是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就像巴菲特那样。
 第109张图片

PS:辛苦写的3000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一下...
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做深度复盘,送你一篇我这两年在复盘上的重要心法:《这样复盘才能翻盘》。
关注公众号:虚舟老师,回复关键字“复盘”领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q1403162711 发表于 2021-2-26 01:18:12 | 只看该作者
 
学会「破局」的能力,也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
要知道,我们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听来」的。比如你眼前看的一本书,你会听到脑子里的声音说「这是书」,那是因为你以前的经验告诉你,这样的东西是书。但如果你从未见过书,你会听到「这是什么」。我想要的就是这种一闪而过的困惑,这恰恰是我们可以跃迁的机会。
语言是构建思维的手段。我之所以引入这些新概念,不是秀智商,而是当你用一个全新的词解释事情,会倒逼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事,从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
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生活中的无解问题

现代社会,我们似乎都会面对无解的问题,我尝试举几个例子。
永远的减肥

春天来了,急需减重。男女老少都在减肥。
大部分人采用的方法都是少吃,然后每天称重。结果显而易见,刚开始特有效,但是日子一长,你总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
某一天经过火锅店,麻辣味飘过来,你的脑子里出现两个小人,魔鬼小人说「吃一口,就一口」,天使小人说「好啊好啊好啊」,大吃一顿,回家一称,体重又回去了。
于是你想到了利用群体的力量。我的两位同事就是这样,他们约好相互监督、互为战友,一旦抓到对方晚上 8 点以后吃饭,罚 50 块!
这样坚持到第三天,他们突然想到一个点子:如果一起吃不就没事了吗?你给我 50,我再给你 50。
他们从此过上了不要脸的快乐的消夜生活。
为什么节食减肥没有用?
你为什么不陪我?

梅(May)很正式地对男朋友俊杰说:「你总不陪我,我们分手吧。」
「别别,我改!」俊杰马上承诺要有所变化,花时间陪她逛街、看电影,看电视剧哭得哗哗的。梅想,也许他很重视我呢?
但是过了两周,梅开始没那么多抱怨,加上俊杰工作也忙,两个人又慢慢回到原来的状态。梅又想说那句话:「你总不陪我,我们分手吧。」
产品不好,还是销售不力?

公司的销售经理总在抱怨产品太少了,客户有这个需求、那个需求,产品部门都说太忙不能全面满足,销售抱怨如果能满足这些需求,公司的销售额早就上去了!
与此同时,产品部同事的怨气也不小:销售部的同事不给力啊,我们上次做的产品又卖不出去,如果你们能多卖一些,我们就有动力做新产品了!
两个部门的经理相互抱怨,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扶不起来的职场阿斗

职场上这种案例更多。这类人经常拖延工作,但是你一说,他还态度极佳。
「咦,这个怎么没交?」  
「哎呀,我马上我马上,今天家里有事,所以……」  
「前天的邮件发了吗?对方来催了。」  
「实在不好意思,这个我忘记了,这几天都在做 ×× 的项目访谈。」  
在各种借口和道歉之后,他开始奔波忙碌,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很晚。但是这样连续加班几天,又需要休息调整状态。于是下一轮的拖延开始了。
这些是不是都是你生活中无解的问题?我把它们称为「轮回问题」。
佛陀开示说,轮回中的人都深陷循环因果中:你这辈子伤害或帮助了谁,下辈子对方就会回来报复或报恩,来来回回,因因果果,循环不断。我没死过,轮回有没有还不可知。但排除这个说法的宗教神秘性,你会发现「轮回」是一种人被困在复杂系统中的绝妙的隐喻。在生活中处处都看到佛陀指出的「轮回」现象:
不陪——分手——陪——和好——不陪  
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  
没产品——没客户——没产品  
拖延——忙——乱——忙——拖延  
一件事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式。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这种轮回。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这种往返的轮回问题之中,他们就像轮圈里面的小白鼠,怎么努力向前跑都停不下来。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前方,需要退后一步,看到整个系统,找到破局之处。
打破轮回:第一序、第二序的改变

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洞见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想象你在开手动挡汽车,踩油门提速是第一序改变,而换挡则是第二序改变。如果你陷入一场噩梦,你在噩梦里跑、跳、躲避、溺水、打架……这些都是第一序改变。除非你真正醒过来,才能跳出这个噩梦,醒来是第二序改变。
你没法仅靠踩油门就换挡,也没法通过在噩梦中做点儿什么来中断噩梦,所以如果当前的办法无效,你就需要从第一序改变跃迁到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就是破局的关键。
不是少吃,而是加速代谢

还是来看那个减肥的例子。
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你用一种降低新陈代谢的方式减肥,这和目标背道而驰。
你天天吃得很少,潜意识可不知道你只是想穿件好看的裙子。潜意识是从东非大草原上拼杀出来的「老司机」,它特别为你着想:这个苦孩子可能是遇到饥荒了吧,快降低新陈代谢保命!于是你吃得少,但是消耗得更少,时常头晕、心慌、乏力(帮你进入省电模式)。你大吃一顿后,潜意识又暖心地想:苦孩子终于遇到一顿饭了,饥荒的时候可不容易,快多吃,存成脂肪以后慢慢用!于是你就又胖了。
你不是瘦了,而是变得虚弱了。
还记得小时候你做的数学题吗?如果一个水池加满水要两个小时,放空水要一小时,如果同时加水、放水,多久才能放空?吃就是加水,新陈代谢就是放水,而水池里的水是你的体重。当加水减少,身体本能地会自动降低出水——新陈代谢降低,你只是变虚弱了。
真正健康的减肥方式听上去特别像陈词滥调——提高新陈代谢,让消耗量大于输入量。如何提高新陈代谢呢?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让  饮食观、作息观和运动观三观统一  。多吃营养均衡食品;多运动,提高肌肉含量会加速代谢;多睡觉,睡眠其实能加速新陈代谢,非常利于减肥。近期的研究甚至发现,充足的睡眠比运动减肥效果更好。如果你要监控新陈代谢率,在刚开始的几天,体重反而会增加。
不是关系问题,而是目标问题

至于销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死磕,不是人品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而是企业的客户定位不清晰,把销售额当成唯一指标。
缺乏清晰的客户定位,产品研发者就没法集中火力针对某一客户群迭代出足够好的产品,自然没法获得决定性的市场优势;产品没有竞争力,而销售要短期内创造利润,只好转向其他客户,提出各种产品需求。产品经理如果接招,一定会加速这个循环。最后,企业往往进入的不是一个有一万家公司的市场,而是进入了一万个市场,一个市场中有一家公司。
 第114张图片


解扣的方式是重新调研,圈定大市场的核心痛点,暂时不盯着销售额,而是盯着目标客户满意度。
跳出问题,打破死循环,重新定目标,每个人都能跳出轮回问题。但如果看不到第二序改变,你会永远来回重复第一序改变。不仅如此,有时候第一序的改变往往会妨碍我们做出第二序改变。法国有一句谚语:  我们常常改变,是为了不变。  
不是陪不陪,而是如何陪的问题

再看看梅和俊杰的故事。俊杰有所改变,仅仅是因为不愿意面对真正的问题——恋情一开始的激情、神秘感褪去,找不到维持长久关系的方式,仅仅一方感到舒服的「陪伴」并不能持久。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累,为什么休息时间要「陪」,而不是「一起玩」呢?哪怕你爱玩,我爱看着你,也很美好啊!
双方都想不到,或者不愿意面对这个层面,于是反反复复地,用第一序的改变来阻止第二序的改变。  一场恋爱,其实是两个心智模式的系统反应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其实就是一场场的轮回。
不是态度,而是能力问题

还有那位出了问题就一顿道歉的同事。他的道歉只是为了更深地掩饰自己——  听不见指示、搞不清重点、划不明白边界  。态度的改变,就是为了心智模式不用改变。
常常有人来咨询职业发展:「我现在做得不是很专业,喜欢的那个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我是不是应该去尝试追逐梦想?」
选择新领域不一定是坏事,真正的麻烦是你没找到「做得不是很专业」背后的原因。这样在尝试新东西的第一序改变发生后,你又会重新开始「做得不是很专业」的循环。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并非要追逐梦想才能把事情做得很专业,因为他知道即使追逐梦想,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和短暂的迷茫。这都需要你有一种在不知道是不是梦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刻意练习的能力。而有人恰恰缺乏这个能力。
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问题,选什么都不会好。更加可怕的是这样做还会上瘾。因为宣布「我不合适」太容易了,而认识到「我有问题」很难,所以很多人在选工作、选公司、选感情上,都用选择代替努力。
对于轮回问题破局,第一序改变是不够的,要第二序改变;拆墙是不够的,要拆天花板;第一反应是不够的,要第二反应;直觉是不够的,要反直觉。
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消磨在了第一序改变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的第二序改变,也正是因为在第一序中花了太多能量,所以他们一直无法跃迁。
所谓的跃迁,就是一次次让自己做第二序改变,一次次地破局。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所在的系统。
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Xizi_sRNOD09p 发表于 2021-2-26 01:18:39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的勤奋,是一种低质量的勤奋。明明集中精神两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非要拖到半夜;明明抛到群里很快能解决的事情非不主动去沟通,要自己瞎琢磨。PS:不要问我明明是谁!
这样的做法不是勤奋, 而是想要偷懒却又想被人夸赞勤奋。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根本出处为“步履不停”品牌受到李欣频给周生生写的爱情长文案第二段的启发,而后用自己的语气和意境改编重写。),不知沸腾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心: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你一定也有发现,当你还租着单间挤着地铁去上班时,另一些你同龄的佼佼者早已买房买车,过上了你梦想中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比你工作更勤奋、更拼命吗?
不全是,他们除了拼命干之外,还多了一个必要条件,深度思考
 第116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1

从小到大我的成绩就不好,所以总比别人更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别人学我在学,别人玩我也在学,可结果呢?
成绩几乎是原地踏步,甚至偶尔还会下滑。以至于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比人笨。每次考试完,我都习惯性的花大量时间,把错题一字不差地抄写到一个本子上,以便后期统一复习(可抄下来却从没看过),所以基本没时间来分析和拆解错题的原因,以至于下次考试出现同类题时我依然做不对。
反观身边从不抄题的同桌,成绩却越来越好。后来我才渐渐发现,他不过是把我拿来抄题的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比如:深入分析这道题为什么会错,思考其他的解题方法。
我每次花了时间整理错题,可我并没有充分理解每一题的思路,并没有真正的去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把时间更多的花在了一些没效果又无意义的抄抄抄上。
2

我身边一个朋友,是干新媒体的。她每天都在写文章,写呀写呀写,似乎永远写不完的样子。有一次我问她:“也没见你发几篇啊,有这么多东西要写吗?”
她回答我:“领导不满意,推了重写,改几遍下来,就相当于多了好几篇的量。”
我又问她:“他为什么不满意呢?”
她很郁闷:“领导只凭感觉说我写的东西不是他想要的,他也不说清楚到底哪里不对。”
我很纳闷:“你动笔之前可以先花点时间沟通呀。”
疲惫地回:“哪有时间沟通,事情又这么多,马上开始写都不一定写得完呢!”
在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PM一句话提了需求,你什么都不问,加班加点的埋头干,快速做完后,你拿给PM审核,被无情打回,因为你做的,和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其实,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沟通,真正的理解领导的需求后,再投入工作,这样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有人每个周末都夹着本书去图书馆,书看了三页,却刷了3小时朋友圈。有人每天晚上加班都加到很晚,但其实白天都在和同事聊天。有人去健身房4个小时,但3个小时都在闲扯。
用罗振宇的话来说:“他们只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辛苦干活的背影,但在正面,其实他们在玩手机,而不是在看书。”
知识爆发的时代,大家都越加努力,但有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可悲的是,他们还被自己的这种表象感动到了。
不走心的努力,最后都是徒劳无力。就像《后会无期》里的那一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不是道理无用,是你无用。
那么,回到本个问题,在思考问题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有深度?

01.保持专注,自己动脑,形成自己的想法。
刻意练习,对于任何事情,先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去上网查查类似或相关的情况,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你的思路和他们的思路有什么不同,你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02.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锻炼自己的思维。
我们可以按照《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所讲的结构化思考原理来加强自己的思维,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层次分明、更加严谨有条理。
结构化思考的主要方法: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就是先表达出自己的结论。以上统下就是要有一个有中心的主题句支撑自己的结论。归类分组就是分总、总分、总分总的分类表达。逻辑递进要求我们按照逻辑顺序把每一组的思想组织起来。
03.从现象思考本质。
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眼界、信念都是在复杂的生活经历和各种选择中一步步建立的。只有从小天地走出来,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
有人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04.多读不同类型的书,接受不同的观点,深入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开始便已成功一大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慢慢,你会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改变。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分享,与诸君共勉。

点不点赞,喜不喜欢,随缘!

:本题观点首发自我司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蜗牛新视界”,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GVJuOb8iaf-2qPiltsKEg,知乎首发链接为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13252,未经允许授权切勿私自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笨笨大脸猫 发表于 2021-2-26 01:18:56 | 只看该作者
 
 第118张图片 1、不迷信权威,保持怀疑精神,少走思维捷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是接受吸收型的,素来不鼓励思辨和独立思考,所以相当多的人头脑都处于混沌状态,对遇到的问题往往只有情绪和态度,而缺少分析和总结。
一旦有权威的意见适时出现,头脑就会习惯性放弃思考的努力,选择接受和引导,这个往往是阻碍深度思考习惯养成的障碍。
每个权威的声音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目的效果、利益导向甚至个人动机。,最近国内某经济砖家就因为曾为某公司站台忽悠投资者,结果被投资者围攻就是个典型例子。
世间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真知灼见都要通过深度思考才能实现。
大家都在人生这辆车上,有疑惑和问题其实是人生的常态。
作为普通人,深度思考能做到内心充实心情愉悦即可,关键还是要有行动。
头脑中构想出多么香气诱人菜肴的画面,也比不上自己下厨房做出一碗打卤面的充饥效果。
2、 多丰富自己的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述的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种途径,即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只有这八个字是远远不够和不完整的。

个人认为无论是在深度思考中还是在社会生存操作层面都必须补上“识万种人”。

在这一认知上的欠缺是造成很多人虽然学富五车、游历五洲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饱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在深度思考层面,人也几乎是所有社会活动层面的最大变量,因此,在思考层面只有识人,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才能令深入思考的结果趋于完整和具备可控性。

3、 知识的储备。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几乎是必须的。

知识是工具,是燃料,理论上讲你拥有的工具越多,在进行深度思维掘进的过程中,豁然开朗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你阅读某位名人的传记,在深度思考其人生经历以及重大抉择给读者带来的启示时,如果你具备其当时生活的历史背景知识,


懂得社会动荡对人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冲击,了解家庭环境的改变对人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掌握人身处危机时刻所可能做出的行为反应,


通晓某种技术在当时的发展水平,会更理解名人当时的行为,得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甚至启发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4、明确深度思考的目的,确立思考角度的范围。深度思考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是需要坚持和练习才能养成的。

我个人进行深度思考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自己提供完整、可行的行动指南和符合自身实际条件的决策标准。

界定好所要思考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保持思考方向的聚焦。

5、专注,尽量排除干扰因素,以时间为基础。缺乏专注力,是深度思考的大敌,也是影响人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成长速度的重要障碍。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受各种媒介的冲击,人对信息的摄取进度很容易受到破坏,失去对自身成长的掌控感,导致面对信息的井喷常常无所适从。

人类对信息的掌控主要靠的是归纳和分类两大能力。

尽管很多归纳和分类都是人类一厢情愿以自身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行的“主观臆断”,但清晰地对信息作出的各种分类,确实会让你具备更强的目标感。

就比如像我们上高中时的文理分科等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有时会混乱和模糊,但从总体上还是提高了人对信息的整理和吸收能力。

而有掌控才有专注,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当自己对前途迷茫、对某个领域不了解以及觉得生活无趣的时候,通常是很难做到专注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没有目标感,喜欢新奇、喜欢偷懒,喜欢朝三暮四,喜欢神游天外。

6、尽可能多的列出所要深度思考内容的各种要素。如同写小说和剧本构思一样,一开始就要对时间范畴,空间领域、人物构成、关系条件等构成要素进行统计整理。

整理之后,尝试对构成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和取舍,看看对所要深度思考内容的影响。

比如可以假设某件事,如果晚20年发生,如果换成计划经济时代,如果某人当时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和视野,如果某项技术能够被大规模推广,


如果当时决策的时候不去考虑某种情况,那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类似的思考方式。

7、掌握思维工具的使用:例如思维导图、沙盘演练等等。

特别是在思维困难期的情况下,把思考的对象放到二维平面甚至三维平面上,常会拓展出新的思路。

8、个人经验:深度思考一旦遇到头脑疲劳期和烧脑过度的情况,一定要坚持住,不能轻易的浅尝辄止。

我们的大脑很像一个才华横溢但任性的孩子,如果不赋予它一些有难度有压力的任务,他就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它认为感觉舒服轻松惬意享受的领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御风青渊 发表于 2021-2-26 01:19:16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是很抽象的东西,所以并不好描述。但仔细想来也并非无迹可寻。伽利略大哥说过:我无法教你懂得什么,我只能帮你做出发现。恩,这个问题亦然。要做到深度思考,简单讲就是多看多思,但并不能详细,下边说点具体的。


  其一,思考能力本身就有天赋的成分。知乎上有个问题“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有人在回答中说得好,其实会努力肯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思考这玩意一样的道理,就好比参禅悟道,是需要慧根的,能安静下来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天赋,而这种天赋并不是人人具备。


  其二,要做到深度思考你得舍得花费时间,不能叶公好龙。没有人不喜欢有一个好大脑,世事洞明,把什么事都看得透透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切尽在自己掌控。然而大部分人其实又都是口是心非的,想守株待兔吃现成的,希望上天赐予自己这样一个大脑,但真让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的时候就开始犹豫了,厌烦了,心浮气躁了。作为一个90后,我自然跟知乎大牛们还相距甚远,但在同龄人中算思考能力比较强的。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我看事情看得这么透彻分析得很有条理的时候,我都会开玩笑:我只是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用在了思考上。事实确是如此,我读的书并不是特别多,但每读必有收获,主要是花在思考上的时间是非常多的,经常在吃饭走路甚至是睡觉的时候还在思考很多问题,绝对不吓唬你。但是。。。夏天走在路上无法思考,大白腿太多,忍不住意淫一下下。。。


  其三,没有强大的独处能力就没有深度的思考。我个人的独处能力是很强的,经常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不看书不看电影不逛街,就干坐着想事都觉得很幸福很快乐,一点不空虚也不无聊。我很喜欢“慎独”这个词,“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但很多人并没有独处的能力,喜欢热闹,喜欢群居生活,是,这能增加你的情商,但肯定难以提高思考能力。因为一切非政治性的日常交际运用的都是浅层次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阳光很开朗很活泼却不能成就大业,而很多内向的人却可以有不俗成就的原因。


  其四,真正把思考当成乐趣,而不是苦行僧般的青灯黄卷。记得好像林清玄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思维上的开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但这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幸福不是人人可以享受得了的,更多的人会觉得这种生活枯燥乏味,无聊空虚,更愿意选择吃饭逛街旅游看电影,若是如此,便很难成为一个思考能力上的强人。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琢磨复杂的事情的,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有弄清楚的欲望,每有开悟和新的收获,那种幸福感是难以形容的。


  其五,克服思维惰性,能耐住性子。懒惰是一个极善伪装的家伙,很多人无法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焦虑不安急于求成,本质上就是一种懒惰,很多人喜欢后悔,喜欢忧愁也不愿意安静下来仔细分析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思维的懒惰。人的思维一旦变的懒惰起来,整个人都会变得非常糟糕,遇事焦虑不安心浮气躁,严重的甚至会有狂躁倾向。所以,做到深度思考肯定需要克服思维的多想,喜欢琢磨才能终有所悟。


  其六,无所不思,思考从学会怀疑开始。知乎上有个问题,“豆瓣有哪些评分不低的烂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排到了第一名,我是不可思议的。很多理科出身的人说这部书很荒唐,当成玄幻小说读还差不多,但其实这本书要做的不是科普好不好,你把书当成科普读物那就是你的愚蠢了,这本书其实是在告诉大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处处值得怀疑,这就够了。没有什么是颠扑不破的,小怀疑小收获,大怀疑大收获,即便是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现在的结论,那经过一番思考的你得出的这个结论也是深度的。


  其七,思考只是为了思考,只是为了更加接近真理,与此无关的一切靠边站。比如说刻意标新立异,比如说秀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比如说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死不承认自己错了,这些现象都非常常见,你如果能尽量做到思考只是思考,那你会更加接近真理,最起码是你自己的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宝包 发表于 2021-2-26 01:19:23 | 只看该作者
 
多看史书,把自己代入进入,思考下该怎么做才是最优解。
​材料:《资治通鉴》秦纪 始皇帝三十五年 公元前212年

    始皇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捕时在旁者,尽杀之。


译文:​嬴政游梁山宫,看丞相李斯在山下前呼后拥,很是不爽。有内侍悄悄提醒了李斯,李斯便撤掉了部分随从,嬴政大怒:“这是有人泄露了我的话!”
    把所有人挨个审问,还是没人承认,于是在场的人都被杀了。
    解析:​一眼看过去,这就是个杀人立威的故事,同样的事曹操也干过,梦中杀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故意制造恐怖氛围,以达到惩前毙后的效果。可为什么嬴政只处理内侍不处理李斯呢?
    我总觉得不对,今天反复推敲了整个过程,发现这事可能是一场阴谋。
    先交代背景。根据历史记载,嬴政经历了博浪沙被张良刺杀、被荆轲刺杀之后,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已经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嬴政的行踪是绝密,不可以透露给任何人,违者杀无赦。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为什么还有内侍铤而走险,冒着生命危险去通风报信,只是为了让李斯减少随从。要知道李斯前呼后拥的情形,早已经被嬴政看到了,现在改正,意义不大了,风险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至少不值得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可为什么还有人做?要么这人是傻,要么就是坏。
    这事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内侍随意透露嬴政行踪;二是内廷和外廷互相勾结。这两个罪谁都承担不起。特别是第二条,勾结内廷这种罪,作为二把手,不是李斯承受得起的。
    历来内外廷相勾结,都是皇帝的逆鳞。内廷掌握着大量绝密的信息但没有权力;外廷代替皇帝行使权力,但缺乏绝密信息。这两股势力,都无法单独对皇帝,造成实际性的威胁。可要是勾结在一起,皇帝就如同没穿底裤,被架空了。可问题是,嬴政已经意识到了李斯勾结内廷,为什么只处理内廷,不处理李斯?如果拥有绝对权威的一把手的秘书和二把手勾结在一起,这对一把手来说是难以容忍的事,不可能不处理二把手。
    为什么查不出来是谁。从内廷无从查起,可从李斯那边查,肯定能找到向李斯通风报信的接头人,只要找到这个人,顺藤摸瓜就可以查到源头,而李斯不会不说,否则他不可能安然无恙。除非信息透露出来的某一个节点,被人掐断了。
    整个过程中,李斯一直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唯一主动的地方就是撤掉部分车骑。如果李斯提前知道嬴政在梁山宫,绝对不会搞前呼后拥的大排场。也就是说,李斯是不知道嬴政在梁山宫的。换句话说就是李斯并没有从宫里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是李斯和内廷相勾结,而是另有其人。
    既然不是李斯和内廷勾结,那么侍卫为什么要给李斯通风报信?要么是为了讨好李斯,冒着生命危险来讨好,这是傻。要么就是受人指使想陷害李斯,通过让李斯撤掉车骑的方式,让嬴政误以为李斯和内廷有勾结,从而杀掉或者换掉李斯。这是坏。
    谁会这么干?不知道。从情形看,嬴政安排人查这件事,毫无结果,到查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发现传递信息的来源断掉了,要么是某一个节点被杀人灭口。要么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信息,导致追溯不到信息源头。
    所以说不管是内侍为了讨好李斯而传递信息,还是为了陷害李斯而传递信息。都跟李斯没关系,但内廷有人勾结外廷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又查不出来,所以嬴政大怒。这就是嬴政杀光了在场所有人,没有动李斯的原因。
    李斯命好,碰到了嬴政,如果碰到的是其他皇帝,恐怕已经死无葬身之地了。
转自答主公众号:读史悟道


资治通鉴上很多细思极恐的事,资治通鉴是一本关于权谋的书,在古代是专门给皇帝看的,主编是稳如老狗的司马光。而帝王这个职业,干的就是以权谋君临天下的活,可以说是高度匹配的。
        普通人看了一样会受益匪浅。千百年来,斗转星移,科技爆炸,唯一不变的是人性,看资治通鉴就是了解人性,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读懂了人性,也就参透了世界的本质。
权谋这东西就像嫖娼,没人会承认,因为嫖娼上不了台面,可暗地里都在嫖。又像臭豆腐,人人闻到都捂着鼻子,但又很多人爱吃。
要说权谋就绕不开资治通鉴,书里囊括了很多帝王将相的一生,或传奇,或诡异。《资治通鉴》1300年的历史,看透彻了相当于多活了1300年。
就算你什么也没学会,光是那种日月轮转和沧海桑田的大历史观,对提升气质和大局观也是很有好处的。
资治通鉴写的最精彩的是政变,认真看完之后的人,最起码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基本气质还是有的,毛主席看了17遍成就大业。
可以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玩的权谋,都能在里面找得到对应案例。这些东西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但不通古文连故事情节都看不通畅,更别提理解人物意图,领悟权谋思维了。


从公众号搬了几段解读过的材料上来。
一.军神吴起是如何败于竖子之手的
《资治通鉴》周安王 姬骄 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
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吴起在魏国变法久了,很有成绩。相国公叔痤的夫人是公主,他开始害怕被吴起取而代之了。
有个幕僚对公叔痤说:“搞吴起容易。他确实有能力,但自视甚高,受不了委屈,刚则易折。咱们可以盘盘他,您先跟魏武侯说:吴起是个人才,但咱魏国庙小,恐怕吴起这尊大神无意久留,您不如招他为驸马(另外嫁一个公主,不是公叔痤夫人),如果吴起没久留魏国的打算,肯定会拒绝赐婚,那样的话王上就要早做打算了,绝不能让吴起为别国所用。”
同时这个幕僚又对公叔痤说:“建议王上给吴起赐婚前,您先邀请吴起到府上赴宴,在宴会上交代夫人尽情的折辱您,吴起见识到了公主的刁蛮,必定会认为皇家的家教很差,也许会婉言拒绝王上的赐婚,到时候他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公叔痤听从了幕僚的建议,吴起果然拒绝了魏王的赐婚。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的忠心,但还不愿意完全相信,一时没有下定决心要处理吴起。 但吴起回府之后缓过神来,越想越害怕,觉得魏武侯已经动了杀心,于是连夜逃到楚国去了。
幕僚权谋的高明之处:
1.无副作用,万一计划没有成功,不会对实施者造成任何反噬。
2.没有破绽,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反常,无法唤醒人的警惕性。
丞相邀请官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皇亲国戚向君主做一个善意提醒也是理直气壮,而阴谋却包裹在这两件事情中,公叔痤并没有欺骗任何人,魏王和吴起不知道这两件事,是感受不到阴谋的影子的。这就是檀道济写的三十六计里面,开篇就点明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谋要隐藏在最常见的事情中才容易得逞。
3.稳赚不亏,万一吴起真娶了公主,有朝一日吴起凌驾于公叔痤之上。请吴起吃饭是主动示好,提议嫁公主更是向吴起示好。在吴起眼里公叔痤还是个厚道人,要是真有吴起当丞相的一天,那个时候公叔痤也不至于成为吴起心里的敌人。
规律总结:
先向领导报告某个人的心态问题,但空口无凭,还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去帮领导验证这一心态。
另一面,诱导对方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那个实验,确证先前的心态猜想,毁谮工作宣告完成。
惜哉吴起,英雄不识权变,败于竖子之手,不亦悲乎?


二、荒诞的故事背后,大多隐藏着合理真相

《资治通鉴》周烈王 二十八年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译文:​成侯邹忌和田忌不和,有一天邹忌派人拿着十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邹忌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并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无法解释清楚,于是率领私兵进攻齐都临淄,要求齐王交出邹忌,当面对质。最终没有攻克临淄,于是出走楚国避难。
解析:​这段材料记载了邹忌和田忌争权的故事。邹忌是齐国相国,还是个帅哥,《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该都背过。田忌大家也知道,《田忌赛马》小学课本就有,同时田忌还是田氏齐国的宗室大将。
这段材料我每次看都觉得不对劲,可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直到最近才略有感悟。
历史记载逻辑不通之处:
1.邹忌陷害田忌的手段太弱智。哪个谋反的脑子宕机了,会当街算吉凶?连小学生都骗不到的套路,是怎么使一代霸主齐威王相信的?
况且占卜事件发生在马陵之战后不久。真要谋反也是马陵之战后,趁还没有交军队时谋反,哪有有军队时不谋反,交了军权后倒想谋反的。就算齐威王智商欠费,身边其他人就没一个清醒的吗?
2.田忌的反应太反常。邹忌用这种漏洞百出的套路,去陷害一个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宗室大将。如果田忌智商在线,难道不是应该和石苞一样入宫解释吗?为什么田忌要发私兵攻皇城?要知道没有正规军,想拿下皇城简直是痴人说梦。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齐威王和田忌的具体关系,但从齐威王两次把军权交给田忌攻魏来看,两人之前是有信任基础的。
3.邹忌的结局太诡异。读过后续历史会知道,田忌没死,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于是把他接回了齐国。诡异的是,田忌回国后,邹忌并没有得到处罚,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以下是进一步分析:
田忌是个目无王上又功高震主的权臣。
《田忌赛马》的故事众所周知,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赢了齐威王一千金。金子不是重点,齐威王多的是。重点是田忌竟敢赢自己的领导,一点都不给齐威王面子。
到底谁是老大?现在的下属陪领导打篮球都是防都不敢防,领导都是如入无人之境。田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把领导放在眼里。
另外,对历史熟的朋友会知道,孙膑在魏国受害时,被庞涓挖了膝盖骨。是齐使把孙膑带到齐国。
可奇怪的是,这个齐国使者把孙膑交给了田忌,而不是交给齐王。也就是说,在使者回国汇报的顺序上,他是先田忌而后齐威王的。他到底是齐国的使者?还是田忌的使者?
由以上两点判断,田忌是齐国的权臣。不说是齐威王的曹操霍光和刘裕,最起码也是齐威王的邓鸷。齐国不是齐威王一个人的齐国,而是田氏齐国,而田忌,就是田氏贵族推选出来掌军的代表人物。
他是宗室领袖,军中宿将,他有绝世军师孙膑的辅助,他三战全胜,把中原霸主魏国打成齐国小弟,可以说是威震天下。
一个眼里没有王上的宗室大将,拥有横扫天下的声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携不赏之功,他危险了。
很显然,田忌功高盖主了,他有了谋反的能力。不管有没有谋反的心思,齐威王都必须搞掉田忌。
罪不在谋反,罪在田忌有谋反的能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要田忌倒台的是齐威王,邹忌只不过是台前的一颗棋子,齐威王才是幕后主使者。​
是齐威王指使邹忌陷害田忌,而田忌最终也意识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田忌开始时怎么隔空解释,齐威王都选择装糊涂。
进宫解释又不敢,怕齐威王扣留他,所以只好带领私家军队进攻临淄,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
其实,田忌并没有真的计划攻进皇城。手上没有正规军队,想攻破皇城简直是痴人说梦。田忌在解释不清楚后,就意识到了是齐威王在幕后指使邹忌,于是打算逃亡楚国了。
但不能这么空手去,最少也要谋个反表个态。表示自己跟田氏齐国彻底决裂了,而不是去楚国当卧底的,算是交给楚王的投名状。
另一方面,田忌想利用谋反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政治价值,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楚国和齐国谈不上敌人,但也是亦敌亦友,时敌时友,楚国只要把田忌这颗旗子握在手上,总有一日会有大用。因此田忌在楚国便有了政治地位,毕竟政治犯是最值钱的,到楚国后楚王封他为侯。
同时,他谋反打的旗号是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也就是历史著名谋反口号“清君侧”。七国之乱时刘濞用过,靖难之役时朱棣也用过。这个口号的好处在于能进能退。田忌没有打反对齐威王的口号,主要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返回齐国。
田忌没有把事情做绝,如果打的是反对齐威王的旗号,这事情就没有反转的余地了。打个反奸臣不反皇帝的口号正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果然齐威王死后,太子齐宣王继位,齐宣王知道田忌受了很大的委屈,立刻把田忌招回齐国重用。至于邹忌,他一开始就是齐威王的棋子,干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稳定,他只是皇权门前忠心耿耿的狗,齐王自然不会降罪于他。
这么解释的话,一切都由荒诞变得合理了。
写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了。突然由于齐宣王召回田忌的事,想起来李世民贬斥李绩的故事。再加一点吧,算是画蛇添足。
李世民临死时故意把徐茂公贬到了外地,再交代李治上台后把李绩招回来。这一来一回,凭空多出来了一份李绩对李治的感激之情,从此徐茂公更加忠于李唐,士为知己者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毫无成本的施恩术,是天可汗李世民的权谋思维。
回到田忌这边,田忌流落异国十数年,齐宣王为他洗刷了冤屈,让他重新为故国效力。田忌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恰如一千年后李绩彼时彼刻那样吧。


三、权力漩涡中的无奈、商鞅为何刻薄寡恩
材料:《资治通鉴》周显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带头犯法。”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便以劓刑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赢虔,以黥刑处罚了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解析:​商鞅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推崇商鞅的一般是做实事的人,比如说:桑弘羊、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胜等等,行事风格或多或少都有法家的影子。贬低商鞅的一般是诸如司马迁,司马光,贾谊、赵蕤这些人,大多以著书立说而扬名于世。
商鞅对我研究权谋有很深的影响,因此我打算多写篇关于商鞅的文章。有朋友反映昨天我写的“带团队的四大法宝”不够深刻。在这里我解释一下:
第一是我平时比较忙,每天都忙到好晚才有空,文章大多是晚上回家之后洗完澡,躺床上看资治通鉴时临时起意写的,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时候写的不尽人意,今天周末,我可以多写点。
第二是权谋这东西,并不是特别光明正大的东西,如果写的太露骨,我担心会影响点赞和转发量,毕竟做公众号,点赞和转发是很重要的。因此有些不适合讲的太明白的东西,我会刻意的模糊处理,讲的浅显笼统一些,避免大家点赞和转发的时候,引发朋友的不适,很多东西讲的太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比如说权谋如何应用这块,是最关键的,但太过阴暗,现在连权谋类的电视剧都禁播,因此我不想哪天会被和谐,我只能尽量的把权谋写的更符合主流价值观一些,至少不能相悖,且行且珍惜吧,需要自己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看不看得懂真的要随缘了,权谋应用这一块以后如果环境好会讲,最近这段时间,我只打算讲思考方式。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说回商鞅,史学家对商鞅的评价是不高的,这直接影响到了群众对商鞅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商鞅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商鞅刻薄寡恩,靠攀关系上位,最后作法自毙是活该。
这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商鞅的印像,毕竟司马迁写了号称史家绝唱的《史记》,是乞立不倒千百年的意见领袖。
这就是司马迁的幼稚之处,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更不懂权谋。他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并不冤,因为他不懂汉武帝,也不懂商鞅。
商鞅做过很多得罪人的事,最严重的就是开篇材料里的那一件,太子犯法,把秦王哥哥的鼻子都给削了,我想想都觉得痛,不由自主的摸摸自己的鼻子,看还在不在。
寻常人看到这段材料的想法就是:商鞅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吗?罚点俸禄,降降职位意思意思得了,实在不行廷杖打一顿也是可以的,至少身上不掉东西。还主动减低处罚,人家虽然被处罚了,说不定不光不恨你,还会感激你放他们一马。何必这么一根筋,把太子,武将领袖公子虔,文官领袖公孙贾一次性都给得罪了,一个贵族鼻子没了,以后怎么见人,一个文官脸上刺了字以后该怎么混官场,商鞅这不光是要杀人,他还要诛心啊,被施刑的人该多恨商鞅,实在是太傻了。
其实,用权谋的眼光看,咱们就会发现商鞅的用心良苦。
首先,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这一点在魏国的时候就有体现,当时他的老师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魏王不重视,于是公叔痤说:如果您不用他,就杀了他,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
其实公叔痤说这话,并非真心想杀商鞅,只是以退为进,拐着弯在强调卫鞅真的很有才,不能不用。结果魏惠王仍然是不听,反而觉得自己的叔叔病糊涂了,说话前言不接后语,一会让用一会让杀这不神经病吗?
公叔痤见魏王不用商鞅,于是赶紧把卫鞅叫来,说让他赶紧离开魏国,魏王要杀他了。结果卫鞅直接回了一句:我不走,魏王既然不会用我,自然就不会杀我。
这一句话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魏王觉得我没本事,他懒得杀我,我又没得罪他;如果魏王觉得我有本事,就不会杀我,只会留用我,除非魏王是个变态,然而大家都知道的,魏王虽然有点迷糊,但不是变态。
这话逻辑严密,不是笨人能说出来的,况且看看《商君书》,写的也是有条不紊让人叹服。所以说,商鞅不傻,他在削公子虔鼻子的时候,是慎重考虑过后果的,既然他知道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干?活腻了吗?
并不是,他这么干恰恰是为了稳定秦国,稳定新法,稳定自己的地位。
为什么?
首先,秦国刚开始变法才一年,变法就是改变利益分配模式,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秦国贵族和官僚的根本利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已经在蠢蠢欲动了,而此时的秦国没有后来一打五的霸气,还很弱小,经不起搞内讧,一旦起了内讧,周边强国顺势进攻,我大秦要亡。
所以要暂时稳住这些贵族,为变法争取时间,稳住贵族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变法,咱们不变了成么?不成,商鞅入秦就是来变法的,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如同蒋介石说的:不反腐亡国,反腐亡党。不变法要被外部势力灭国,变法又要被内部势力造反。既然变法还是得继续,那怎么安抚这些利益被侵犯的权贵呢?
商鞅的办法就是把秦国的实权人物都得罪个遍,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彻底得罪了宗室权贵,往公孙贾脸上刺字,彻底得罪了文官集团,处罚太子的太子师和太子傅,这下可好,把太子也给得罪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那些被伤害利益的贵族眼里,只要秦王嬴渠梁一死,商鞅马上就会被清算,就好像楚悼王和吴起一样,甚至比吴起还要惨,因为你商鞅连太子都得罪了,太子可是未来的继承人,看你还能蹦哒几天。​
同样的案例还有武则天,武则天之所以早早的把李旦立为太子,就是给心怀李唐的势力吃一颗定心丸,暗示他们别急着以命相搏,等着就好,别跳出来拿命触朕的霉头,天下迟早还会姓李。
秦国这些贵族有了这样一种希望在,不至于绝望,在没有十分把握能造反成功的时候,就不会造反,毕竟造反有风险,只有彻底绝望的人才会和人拼命,这就是:事别做绝,给别人点希望,不然他会找你拼命!​
大家虽然得到的好处没有以前多了,但猥琐活下去还是不成问题的,都拖家带口的,不到最后关头,没有承担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风险的必要,所以忍忍吧,等嬴渠梁死了,咱们再反攻倒算,到时候还是咱们的天下,咱们该怎样还是怎样。一旦贵族有了这种心态,秦国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也就暂时稳住了,这是商鞅用自己未来的命给秦国续命,以命换命。
第二,稳定新法。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杀猴给鸡看,杀鸡儆猴已经够立威了,杀猴儆鸡的威慑力自然不言而喻,新法的威严自然也就立起来了,上来就把秦国的三公和太子法办了,以后办谁都会让人心服口服,因为法贵一,一视同仁的一。
第三,稳定自己的权力地位。但有高位,岂无实地。自己的权力是变法的发动机,没有权力该怎么施展才学实现抱负?没有权利一切都是空谈。商鞅的权力哪里来的?秦王嬴渠梁授权的,所以商鞅只是权力的代理人,他并不永久拥有权力,有些人靠近权力久了,总觉得自己拥有了权力,从而胡作非为,自取灭亡。
而商鞅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秦王,所以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授权给予更大的权力,主动通过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文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体全得罪个遍,这样秦王才能放心。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是个孤臣,皇权最怕谋反,而孤臣是没有力量谋反的。萧何为什么以贪污自黑,为的是降低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好让刘邦放心。海瑞为什么不管怎么蹦哒嘉靖都不杀他,因为海瑞把人都给得罪了,他没有党羽,是个孤臣,再蹦哒也就是三尺高。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想要得到重用,如果走投无路,可以考虑去做个孤臣。
如果商鞅利用秦王给的权力到处收买人心,搞儒家的那一套,和光同尘,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别说变法,想都不用想,秦王嬴渠梁第一个不答应,为什么?
因为利用皇帝的授权去收买人心,这是想干什么?这是想架空皇权,有谋反意图,多少皇帝连武将文臣和宦官之间的正常交往都要禁止,更别说施恩了,这是大忌。
以嬴渠梁之明,商鞅断然不敢这么做,只有断绝自己一切结党营私的可能,才能让秦王放心授权,有了更高的授权和信任,商鞅才能用早已注定要死于非命的生命,完成奠定中国2000年政治制度的创举。这就是商鞅获得权力的代价,就是所谓的“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弃。”这个千古佳话的前提条件,秦王信任他,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变法人才,更因为他是一个和秦王绑在一起的孤臣,他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什么都不是,跟皇帝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朝的强权宦官,魏忠贤之所以能一手遮天,不是魏忠贤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是皇权的化身,皇帝想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会用化身去做,做完了再把化身杀了平息怨恨,就好比后来秦惠文王杀商鞅平息来自贵族的愤怒。
所以不管是从稳定国家的层面,稳定新法的层面,还是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层面,商鞅这么做都是最优解,只有这么做才能变法成功。而世人不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权谋思维,不明白掌权者心里在想什么,看不懂这个世界,一生都在走弯路。


微信搜索读史悟道关注作者,主写权谋,每天一篇,稳定输出。学好权谋思维,少走十年弯路。
公众号:读史悟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ml19681999 发表于 2021-2-26 01:20:08 | 只看该作者
 
在思考问题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深度?这个问题小K已经帮大家总结好了!
一、什么是深度思考?

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例如,在早晨上班的车上,你会想“今天车上这么多人,是不是哪里发生事故了?”“真是这样的话,电车可能会晚点。到站下车后还是赶紧快跑吧!”像这样在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各种“话语”。
其实,这样花时间反复思考的行为,可以解释成“recognition=认识”。 也就是说,这种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将眼前的事物与我们心中已经存在的某个概念等价对应起来,通常我们思考的过程几乎都是这样。由于我们心里先有了“道路拥堵=事故”“道路拥堵=晚点”的概念,所以,我们看见“道路拥堵”的状况,正好就符合了心里已知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在我们的头脑中进行了“再次(re)+确认(cognition)”。
极端点来说,这种行为只是想将眼前的事物与我们所知道的答案匹配起来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只是这样进行思考,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很难产生出新的想法。 所以,仅仅是头脑中浮现出这些“话语”,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就是指当眼前出现的是未知事物时,我们会在头脑中反复思考“这是什么”,最终在心中形成一个全新的概念。此外,即便是面对已知的事物,我们也会选择思考和发现其崭新的一面,这同样属于深度思考。通过这一过程也能促进我们思维的转换。
 第120张图片 二、怎样进行深度思考?

1、摒弃无用信息:80/20原则

人们在聊天时80%的话是废话,浏览网站看过的80%的新闻纯属浪费时间,商业合同上80%的内容和其他合同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最重要的是余下20%的部分。深度思考养成的第一步就是定义对自己有用的20%的信息,剔除无用的80%的部分。
在定义信息的价值时,“时间尺度”也很重要。人们每天听到、看到的信息有80%都已经失去时效性。例如,有人告诉你,某只股票去年9月涨到了45元,那么这个信息在时效性上就是无用的,经不起时间尺度的丈量。因为它不能对今天的购买决策提供任何帮助,也不意味着现在以20元买入就是抄底,下周就会跌到10元钱。一条让人兴奋的信息最终可能让你欲哭无泪。
综上,无用信息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与需求不匹配。比如,人们在恋爱、求职、买房时习惯性地做着勉强的决定,吞下的苦水比喝下的蜜汁还要多。这是因为,多数人做决定时倚重的信息与自己的需求并不匹配,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后才发现不符合自己的预期。
第二,缺乏时效性。比如,一只股票30天前的价格、上一次的公务员考试题目等。时间尺度是定义信息的一个重要标准,一方面就像希勒说的,海水退去后才能看到谁没有穿裤衩,许多事情需要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在时效性较强的决策中,还必须分析信息对当下的参考意义。
第三,具有欺骗性。欺骗性的信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活在这些信息中。但同时,它们或多或少为人们制造了幸福和满足的“体验”。但是,当你要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时,就必须把这些信息与真实的信息隔离开。
 第121张图片 2、辨别,从似是而非中看到真正的问题

在思考问题时,要谨记一个原则:那些看起来非常复杂、信息繁多的事情,其本质往往是很简单的,也许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环境与问题复杂性的高估,人们很容易把一个简单的问题与无关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复杂化思考,结果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这是浅思考经常会造成的一种局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脑中早已拥有了过多的知识,形成了教条式的思维。知识丰富是一件好事,但有些时候经验未必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很多时候,恰恰是丰富的知识和海量的信息束缚了我们的头脑,降低了我们的思考效率。
3、筛选,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筛选自己“想要”而不是“需要”的东西是深度思考的必修课。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刚到企业工作时会陷入一种状态:什么都不愿做,什么也不会做;教他,他不学,自己也不上心,只能完成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需要高学历就能完成的最简单的事情,甚至都不需要思考,连培训手册也不用看就能做的工作。他选择了一个自己“需要”的目标,为了不至于被人嘲笑浪费时间,他在朋友圈不停地抱怨:“哎呀,我今天好累,又要加班了。”有的年轻人以为自己用电脑录入了几组数据,编写了几个文档,就是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某种价值。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做了一些基础的工作,自己被自己轻易地感动了而已。这种现象是浅思考模式导致的,他们只是看到了工作的表面,而没有思考深层次的工作内容。这些“自我感动”的年轻人如今到处都是,和随便写个项目方案就自以为是在创业的群体有高度的重合。也许思考一个高深莫测的哲学命题的工作更适合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理性地思考了。人们总是选错目标,继而向着错误目标继续努力,走向更大的错误。
4、理性,让精准决策毫不费力

思考和正确决策之间,有时就隔着一层薄纱,但有时却比牛郎和织女之间的距离还要远。距离不是取决于眼光,而是取决于内在的认知。对于思考而言,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情绪化的思考,第二种是理性的思考。情绪人和理性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待决策和行为的方式不同。情绪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本能”控制,没有准确的目标,自然就没有精准的决策。更确切地说,这部分人对思考的要求是越懒越好,越爽越好,呈现出情绪化、放纵化和发泄化的特点。理性人则服从于自己的理性思维,冷静地面对外界的信息,形成能力成长的反馈闭环。在任何重要的价值交换中,理性人都能够清醒地告诫自己:思考、决策和行为的目的是优化“价值交换”,而非本能的宣泄。
 第122张图片 深度思考实际上是可以后天反复训练的结果,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Kindle商店中阅读我们今天推荐的《深度思考》哦!
Reference
萧亮《深度思考》
关注 @亚马逊Kindle,读书与不读书,人生大不一样!用Kindle,拒绝打扰,感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Xizi_zJdPEGf7 发表于 2021-2-26 01:20:2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个问题,我推荐你读一读《直觉泵》。
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 2013 年,中译本则在 2018 年上市。它的作者是我的哲学英雄,也是对我的思想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就是被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誉为当代罗素的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他写得每一本书我都很喜欢,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直觉泵》,最适合非哲学或非认知科学专业的普通人。
我先来介绍一下作者丹尼特的其人其事,这样大家就能明白丹尼特写这本书的用意,然后再为大家细致讲解本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丹尼特出生于 1942 年,家中算是书香门第。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哲学问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当读到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时,他兴致勃勃地想要向大家证明,笛卡尔究竟错在哪里。
1960 年,丹尼特本科转学到哈佛。因为当时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威拉德·蒯(kuǎi)因,就在哈佛教书。丹尼特想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反驳蒯因的思想,蒯因很欣赏丹尼特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小伙子。丹尼特去牛津读研究生时,蒯因还帮他写了推荐信。不过,丹尼特去了牛津后,反而发现自己更认同蒯因的思想了。
牛津的许多哲学家认为,光是坐在书桌前绞尽脑汁对语言做出分析,就已经是很好的哲学研究了。但丹尼特同时认为,要想做好哲学研究,那就必须大量吸收科学研究的成果。所以,他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文献,和各个其他专业的学者交流。这也是人们在介绍丹尼特时,不仅说他是一位哲学家,还常说他是一位认知科学家,是一位通才的原因。他对许多学科的了解,不比那个学科的科学家要低。
1965 年,丹尼特博士毕业,从牛津回到美国,进入大学当助理教授。而 1971 年,还不到 30 岁的丹尼特就回到了他的家乡,在塔夫茨大学担任认知研究中心的联席主任,直至今天。1982 年,丹尼特受邀参加牛津大学的洛克讲座。哲学圈没有诺贝尔奖,能在这个讲座上发表演讲,就已经是哲学界最高荣誉之一了。如今你在谷歌学术上搜索丹尼特的名字,就会发现他是整个哲学界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学者之一。
到 2018 年,丹尼特已经 76 岁了,虽然已经过了他最富原创性的年纪,但他仍然坚持发表新作品。他是一位横跨多个学科专业的研究型学者,而且坚持为大众写作,可能算得上美国读者最多的哲学家。不过,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起来的。丹尼特在大学里教书,就得面对菜鸟级别的大学新生。他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不仅想要学生们理解他的思想结论,还希望学生能学会他的思考方法,从而能站在他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现在,大家就能够深切地明白,丹尼特写这本《直觉泵》,究竟有何用意。这是一本思考方法的传承之书,集合了当世最杰出的哲学家脑中的思考工具。本书的内测读者就是塔夫茨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而如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丹尼特从事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的窍门。
这本书非常厚,这里没有办法逐章节解读。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解读:
第一,既然本书的标题叫《直觉泵》,那我们就要来思考一下,直觉泵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如何拥有更多的直觉泵?
第二,我会具体介绍 4 个直觉泵,中文名分别叫「拉波波特法则」、「史特金定律」、「常识映像与科学映像」、「第一只哺乳动物」。除此之外,本书中还有约 70 个直觉泵,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第三,我会介绍丹尼特的思维方式中所体现出的三大特点。你了解完这些特点后,可以看看自己和他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先来看《直觉泵》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泵是一种给气体或液体增加压力的机器,动物的心脏就是一种天然的泵,可以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处。所以说,泵是一种将一些东西从某个封闭的区域内迸发到另一个地方的工具。
直觉泵,顾名思义,就是能迸发出直觉、灵感、思路、判断、结论的机器。这里说的直觉,就是一种想法。直觉泵就是让你的想法从脑海深处迸发出来,迸发到你能说出来或写出来、做出来的程度,而不仅仅让那个想法藏在你的无意识脑海深处。有了某种特定的直觉泵,就能迸发出某种特定的直觉。
你可能会问,什么叫直觉呢?丹尼特认为,凡是你有了某个结论,但不知道或忘记了得出结论的过程,那这个结论就算是直觉。
如果大家看过《神探夏洛克》的电视剧,一定会为这位现代版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拍案叫绝。不过,真正做过刑侦或任何高难度智力活动的人,都会明白直觉的作用绝不亚于推理。我们往往先是第一时间有了某种直觉,再细细反思,理性解释,慢慢思考,证明那个直觉性答案或方案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需要修正。福尔摩斯也是如此,他通常是先有直觉性的答案,等华生问他时,他才会给出推理过程。他可能先是直觉性地认为凶手是被害者的姐夫,然后再思考作案动机和作案手法。
丹尼特在本书中提到的 70 多个直觉泵,主要是用来帮助我们思考各种哲学与科学问题。其中的少数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所有问题,其效力不仅限于科学研究领域。
具体该怎么做呢?怎么才能将这些思维工具安装到自己的脑子里呢?
你可能不相信,方法真的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个又一个新词汇就行了。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19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