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当今的中国制造 VS 德国制造,究竟谁能更胜一筹?

[复制链接]
68450 0
黑长粗不看表 发表于 2021-3-3 19:24:4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今的中国制造 VS 德国制造,究竟谁能更胜一筹?


上一篇:全家搞事?德国一士兵及父亲、弟弟因囤积武器、发表极端言论被捕
下一篇:德国有皇帝吗?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沙发
a15997894626 发表于 2021-3-3 19:25:21 | 只看该作者
 
当今的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究竟谁能更胜一筹?

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要想说清楚,我猜想起草中国制造2025的专家,才会有系统全面的理解,才能指出中国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而我只能挑选我熟悉的几个点聊一聊,算是抛砖引玉吧。

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是,中国制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分工的一部分,而分工的形成,有市场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中国最大的车企应该是上汽集团,下属了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上汽自主品牌和众多汽车零部件工厂。我曾经遇到过一位上汽培养出来的零部件焊接工艺的专家,他在90年代就开始参与规划,使用和维护工业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最早接触的工作站是一家加拿大的五百强公司里一个掌握奥地利焊接技术的团队集成好,再发到汶水路工厂,指导中国工程师使用的。大家都知道近十年的汽车行业,激光焊接,涡轮增压和双离合变速箱是深刻影响了市场竞争态势的技术,而上海安亭的工厂跟德国的工厂几乎是同步开始使用激光焊接技术。工艺由德国开发,关键供应商是德国的激光器供应商。如今国内大多数车企都已经拥有了一条,或者更多的激光焊接线,大部分都选择了当年那套体系里的欧洲供应商,而且主导集成工作的要么是那几家德国公司的中国团队,要么是德国公司培养出来的人才组成的团队。中国汽车工业的标杆车型,例如五菱宏光,桑塔纳,朗逸,都是全球汽车产业链结出的果实。

说到这里顺便插一句,我列举的三个车型,都在中国有巨大的保有量,对中国经济运行效率有过重要的贡献,最有代表性。至于是不是最适合你购买或者是不是有性价比,不是这个答案讨论的范围。

其次的问题是,如果只看规模的话,这个问题会显得更奇怪。还是看汽车工业,如果以国家为单位,德国的汽车产量只有六百多万辆,而中国如果只算乘用车也有大约两千三百万辆,比美国还要多,而且多出来的量,差不多就是德国的产量。消费品,电子组装,食品饮料,很多行业的数据,中国已经快要是,或者已经是,超过全球一半的产能。看到这里,是不是要开始说中国制造重量不重质?然而这也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说法。随便走进安亭,亦庄,或者铁西的工厂,无不是看到众多机器人在执行着冲压件搬运,白车身点焊,或者车身喷涂工作。面对一条800台橙色机器人有序协作的生产线,一样的流程一样的工艺并不是一句宣传。甚至这家工厂的员工还会指着陈列室的奖杯告诉你,他们工厂的质量在全球评比中得过第一,曾经压倒过德国工厂。

我在工作中最深切的感受,并不是来自于比指标比数字,说谁谁谁的民族性,或者说谁谁谁有黑科技。我做的不是宏观的工作,而是在一线,接触的大多数是一线的人。我认识的德国工程师,奥地利工程师,捷克工程师,几乎都是工程师学校培养出来,有几位经历过所谓现代学徒制,有一个指定的师傅帮助他度过职业生涯最初的阶段。他们在学校经历的内容,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接触生产实际,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上花掉的精力远远超过我这个985工学院的本科生。一件工作做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比比皆是,而人家也不觉得停留在一个岗位会枯燥或者是没有前途。喝着咖啡做着本行,如同打了鸡血。一到夏天就人间蒸发,一到周末就不接电话,但约好的时间总比你早到,约好的目标总比你先完成。收入估计不比知乎上的清晨阳光或者日本贵族,跟上海的工资也拉到了一个数量级,但是一边开车宝马三系上班一边吐槽马牌轮胎太贵,也看不出缺钱缺房缺女朋友。而我同胞的工程师,常常一个项目做到一半两个已经跳槽到别处做了更高的职位,新接手的人一边做一边学。在工作沟通中常常不能像老外那样言必信行必果。讨论技术问题的邮件常常掺杂太多的部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的曲笔。搞得我常常怀疑一诺千金的季布其实是日耳曼移民。我们这些国内工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出来的时候没有基本工作技能,加薪永远比不上房价涨速,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怕被后浪推倒,又得看着哪里有更好的跳槽机会能解决子女的学费和下个月的房贷。说得悲观了一点,但是看着德国的“大专生“工作以后成为切实的专家,暑假找个海岛开船,而我们的大专生被认为是成绩差又家里没钱,我只能认为是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

说了怒其不争的事儿,再说说涨中国人面子的事儿。记得有家美国公司在上海的合资厂,因为收购了一家德国公司,又在技术上倚重德国团队,我所在的这家欧洲边缘国家的五百强也参与了工作。德国团队派到中国长期工作的负责人是英国人。导致规划设备的时候活脱脱是联合国开会。一口德国口音的人们,一定要严守德国编制的工艺要求,坚持能用机器做的绝对不用人,最好跟德国一样一个操作工都没有,生产线要连续,要长,要一步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投资和产能比有最大的收益。他们展示的德国同类设备,原材料哗啦哗啦进来,每5s就能出一个成品,只有一个巡视的调整工,一个成品可以赚几块钱人民币,整个就是一个活的印钞机。而且这个印钞机还可以用手机随时获取生产状态和出现的意外情况。不管对方级别多高,不管公司政治风向,一定要据理力争。英国人操着一口汉语,纵横捭阖,合纵连横,一定要推行德国的先进做法。老美和中国员工意见一致,一定要把一条生产线分解到四个工作站,先投资两个站,后面的看情况,操作工要四个,忙不过来再加人。看起来是倒行逆施?错。中国市场瞬息万变,客户承诺的产量往往达不到,但也可能过几个月比他承诺的产量还要翻番。至于连续生产,只用一个人,也不现实,因为中国的原材料一致性比德国差远了,生产出小意外的可能性比德国大多了,有人在工作站,人为解决了问题,比在手机上蹦好几页异常要合适。事实证明最终运转得又快又好的是高度柔性的独立工作站,而不是高度集约化的流水线。德国人最后表示,实在不理解中国工厂怎么保证成品质量,怎么拿得到订单。老美说,我们有一种魔法药粉,洒一洒就好了,德国人表示更不懂了。打了两年交道,我当然知道他的魔法药粉是什么,他们的生产经理是位敬业的上海人,带着一帮安徽和苏北工人,坚持着一年360天的超长工作时间和远远比不上德国收入。“弟兄们跟我干”,就是他的魔法药粉。老美粗放的思路,靠着中国工人的过人努力,让一个不4.0的工厂做到全球单厂最高产能和最赚钱。至于质量,当然比德国差,但是确实满足要求。

这几年接触欧洲,北美,俄罗斯的客户,同行和同事,最大的感受,美国苏联风格其实有点像,萝卜快了不洗泥,动辄短时间取得很大发展,大多数情况无法像德国人那样日积月累地改进出质量最好产率最高的过程。玩规模玩算法玩电子设计,美国公司往往压倒德国公司。而德国呢,大家在国内知道最多的德国制造4.0,高度信息化集约化的生产线,依托的是西门子及其麾下的一众欧洲公司多少年踏踏实实的技术演进。而德国不是仅仅只有西门子,仅仅拿自动化来说,还有不少像贝加莱一样牢牢把握一个细分市场技术优势的,并不小的“小”公司。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体现出来的文化往往更像美国,大开大合,野蛮粗放增长,但又不是偏执地固步自封,而是兼收并蓄。欧美日韩,各个国家的企业都在中国的大舞台上竞争和交流。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大量吸取了德国经验。
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觉得,如果愿意保持这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在不同阶段学习制造业先进国家的经验,中国制造的未来大有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iris_is_tired 发表于 2021-3-3 19:26:2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额目标不是与德国比,是和外国比,和所有世界先进比。
对于德国,只需比较哪些方面德国强于中国就行了。
找到哪些方面强于中国,就找到了目标。
德国制造业有四大优势产业。在这四大产业,德国是强于中国的。
一、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
这个行业不必细说,好多买的车就是德国车。
德国是世界上汽车制造强国,奔驰、宝马老少咸知,大众、奥迪、保时捷有口皆碑。德国高档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德国汽车工业长期保持德国第一产业地位。德国主要汽车制造商有大众汽车、戴姆勒、宝马、奥迪、保时捷、欧宝和曼(商用车)等整车企业和博世、大陆、采埃孚(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等汽配企业。
二、机械设备制造
德国是最大的机械设备出口国,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机械生产国。2013年全球机械设备产品出口中德国占比16.1%,居世界第一位。美国以12.1%列第二,中国以11.2%超越日本升至第三位。
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德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提供的数据,2013年有98.6万人在该行业6000多家企业从业。该行业以中型企业为主,87%的企业员工人数不足250人。
德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是世界第一大机械设备出口国,75%的机械设备产品销往国外。
在机械设备业32个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16个领域为世界出口第一,包括驱动技术机械、材料处理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压缩气压及真空技术机械、精密仪器、加工机械、液压泵、液压设备、塑料及橡胶机械、印刷机械及造纸技术设备、纺织机械、测量机械、工业炉和冶金设备、木材加工机械、建筑机械及清洁机械设备。另外在民用航空技术设备、阀门及管件、机床、电力消防器材和设备等5个领域据世界出口第二。
德国知名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有蒂森克虏伯、西马克、海德堡印刷、海瑞克、福伊特、普茨迈斯特、通快等。
三、化工制药业
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是欧洲首选的化工投资地区。 德国原料生产商处于欧洲领先地位,知名的德国化工制药企业有巴斯夫、拜耳、朗盛、汉高、赢创、默克、勃林格殷格翰等。
 第1张图片
四、电子电气工业
德国拥有世界技术领先的电子电气工业,德国电子元件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汽车业的发展。汽车电子行业是德国电子元件的最大消费者,通信领域、电子数据处理和工业电子也是其主要用户,分别占20%左右的销售份额。这也是个人一直强调飞机、船舶、汽车等,一定要先生产整机的重要原因。生产整机好比是火车头,能够带动电子元器件等行业的发展。
2014年,德国电气电子工业出口到中国的产值达到149亿欧元,中国首次成为德国电气电子工业的最大进口国。
德国电子元件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高保真分立元件)、电阻器、电容器、缩合器、感应器、无源及混合微电路、电子机械元件(连接器、开关)和印刷/混合电路板等。
知名的德国电子电气行业龙头企业有西门子、英飞凌、博世、捷德(Giesecke & Devrient)、库卡(KUKA)等。这个库卡已经被美的买下来了。


好了,差距摆在这里了。什么时候,这些领域追平德国,中国就是发达国家了。


资料来源,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卫卫20 发表于 2021-3-3 19:26:29 | 只看该作者
 
谢瑶,知乎的用户主体是真的变了。
去年还是小资多,我为韩寒的“中国工业落后”跟人争论,夜寐太行:韩寒所说的中国工业水平低下,是否属实?
现在学生多,都开始跟德国刚制造业了。自信不是自大,慢一点,等等你的工人。
知乎很多人对德国制造的“优点”理解:精确化、标准化、不相信人,反映了我国制造业“质”的落后:德国、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瑞典、芬兰……但凡拥有成熟工业的发达国家,这都是必须的。
看我口型,必须的!
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个精确定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则是从大到强。“金砖四国”的孙悟空,“强力五国”的偶像,依靠自己巨大的体量艰难产业升级,试图挤进发达行列的后进者。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定义,我国是第一制造业大国,依然站在第三方阵,还需要中国制造2025、2035、2045,也就是再来三十年努力才能跻身第一方阵。
第三方阵的问题是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典型体现就是人均工业增加值低,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要知道有多少国家几乎没有工业。
 第3张图片


德勤的制造业竞争力报告里全球制造业首席执行官们从12个竞争力驱动因素中的六大方面,对六个焦点国家-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进行评价。评分最低的国家和竞争力驱动因素(比如,印度在物质基础设施方面),给出的指数值为10.0;而评分最高的国家和竞争力驱动因素,给出的指数值是100.0(比如,德国在物质基础设施方面)。
 第4张图片
和老牌国家美德日包括挤入第二方阵的萌新韩国相比,差距都很明显。毕竟起步晚,我害怕他们把三哥开除球籍,就像倒数第二害怕倒数第一转学。
德国的优势还有隐形冠军、机电制造、汽车、产学研结合、基础设施,这些都是世界范围内响当当的牌子,学过初中地理的都明白德国的基础设施是什么级别,中国的“基建狂魔”是基础太差在加速追赶。
如果中国制造赶上了德国制造,G2就不是捧杀,而是现实——中国没有被阉割,中航可以发展成洛马。


制造业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这里的人才不是指清华北大,而是拥有高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我在夜寐太行:中国制造业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说过,德国独特的双轨职业培训体系大约有60%的青年参与,将课堂教学与344个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成为各国竞相学习的偶像。他们享受着主要制造业国家中最高的平均薪资,依然最受欢迎。
但单纯有体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人民为什么要来学:德国控制房地产使工人有家可归,保护中小企业使学徒有就业岗位,这才是他们真正强大的地方。
作为第三方阵成员,中国还在为“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上升困扰——是的,这是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的核心竞争力。
“八级技工”的传说早已远去,我们忽视职业教育,缺乏真正的技工培养,导致高级技工匮乏。同时很多工科实力出众的院校,学子根本受不了工厂搬砖,大学四年后转行吃高中老本成为常态,这是可怕的资源浪费。
于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职业教育逼格偏低,为什么学子受不了工厂搬砖?
钱少,比IT和金融差得远。
为什么钱少?
因为制造业和IT不同,这里有技术壁垒。谷歌前年发的论文,码农扒拉下来就能使用;想生产铝锂合金?一步步自己慢慢啃吧。
所以在制造业,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突破不了技术壁垒不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就拿不到高薪,生产粗钢跟生产特钢肯定不是一个价,去欧美搞制造业就能安稳度日。
当然壁垒绝非天堑,关键是投入,韩国能通过重视创新科研实现产业升级,没道理我们做不到。时至今日我国的研发总支出排行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第5张图片


本世纪初国家研究发现电子领域的技术壁垒相对薄弱,决定重点扶植,才有了联想华为中兴包括小米。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计划到2025年使中国制造业迈入第二方阵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重点发展十大领域:信息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航空航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电力装备 新材料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农业机械装备。
当然这些都需要投入,科技部牵头投上千万,能把一年上亿美金的圆珠笔头市场凿个窟窿;高铁成为国家名片,背靠五年两万亿的天价。
国家只能重点突击,主体还是企业,那如果还有很多僵尸企业在地方保护下恶意竞争——产能过剩,企业还有能力投资么?
没有,所以今年环保力度空前,通过严格环保来调控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那如果有更好的盈利方向——房地产,经济脱实就虚,企业还会投资么?
一般来说我很信任党的规划,毕竟如果有人把吹过的牛B都实现了,那他就不是吹牛逼。然而房地产的问题,制造业说了不算。你不能指望一个工科学生纷纷劝退转业的国家去超越德国,这不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城非城_广告MJ1 发表于 2021-3-3 19:27:17 | 只看该作者
 
翻看了大部分回答,说德国赢的基本都是制造业内行,制造业从业人员,技术岗;说中国制造更强的,多数是网络搜集图片的高手,最了解的是青岛下水道。

所以,我对中国制造业还是抱有极大希望的,因为业内人士都非常清醒。也知道差距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尤文神锋伊瓜因 发表于 2021-3-3 19:28:01 | 只看该作者
 
德国大搞工业4.0,中国谋求“中国制造2025”,川普高喊要重振制造业。制造业成了近两年不折不扣的热门话题。
那么,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到底哪家强?
先来谈谈德国制造。

德国制造强吗?答案是肯定的。
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里?有知友提到过,我们再来看一遍。
1、自动化。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就是,德国制造之所以强,关键在于“不相信人”。因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所以德国的工厂就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而人在工厂中则有两种作用: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运转。
 第9张图片


2、流程化。
制造流程化就是把制造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一个片段都严格遵守既定的流程推进,片段之间则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片段简单化的过程也是人力被逐渐淘汰的过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流程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融进了德国人的民族性里,不只是生产制造,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时常见到德国人为自己制定某个行动流程。
 第10张图片


3、可测量。
不少人都知道“德国精工”,精密的一大关键就在于一切都要实现“可测量”,而且各式各样的测量仪器都要足够准确,通过精准的测量,德国制造的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也得以及时纠正,保证了产品的品质。比如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达到了0.5微米,给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一场革命。这一点也有融入德国人“民族性”的势头,例如,德国人的家庭厨房,几乎等于一个小型实验室,量杯、测量尺、温度计等工具都要派上用场。
 第11张图片
4、职业化。
看过《分歧者·异类觉醒》的知友都知道,通过技术手段把人划分为几种派系,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德国的职业教育与电影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虽不像电影中那样具有高强制性,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性却不知道比天朝高到哪里去了。
另一方面,德国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者的接受度也极高。有知友提到,一位德国的老工程师,从职业教育学校FH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几乎所有核电站的蒸汽机轮都是由他负责安装调试的,德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和尊重度可见一斑。
 第12张图片


5、工具化。
中国也有一些喜欢自己动手鼓捣的人,他们往往会在家中备一个工具箱,或者留一个抽屉专门放工具,在中国这已经算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型了,但数量并不多;但在德国,拥有工具箱甚至工具室家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天朝,从玩具到家具、甚至房屋,都喜欢自己制造。


 第13张图片


————下面再来谈谈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强吗?在大众眼中,中国制造,不行。
有人指出,中国制造起步晚,核心技术与标准都是买来的、抄来的,关键是没有技术发展、升级的历史积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中国制造不行。
整体上说这也没错,毕竟“中国制造2025”是要同“工业4.0”接轨的,换句话说,就是向“工业4.0看齐”,国家有意要让制造业来个大升级。以前用人生产的,要换成机器人操作;出口8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要来个大反转;出口的小鸭子,要换成出口轨道交通装备……
就算如此,仍然有人怀疑,我们在玩自嗨、放卫星、搞大跃进,不行就是不行。
你认为中国制造一定不行、永远不行?badly wrong!naïve!
 第14张图片


很多人都在高举德国制造伟大旗帜,但很少有人注意过,德国制造也经历过“黑暗时期”。
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这也被视为是“德国制造”的起源。
敲黑板!看到没有?德国也被列强欺负过,艰难起步是中德制造共有的特征!今天被世界顶礼膜拜的德国制造也不是生在车床上,打娘胎起就举着游标尺。谁再说我天朝翻不了身,我一船小黄鸭砸死你!
 第15张图片
中国制造目前的状况是:
大,很大,家大业大,

但在金字塔中仍处于较低位置。中国制造2025目的就在于,让中国制造业不仅大,更要强,要站在金字塔尖。
(中国制造2025要做的事情多了,可自行百度)
不看好中国制造的:中国C919大飞机已经问世
 第16张图片
中国高铁已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第17张图片
国产手(比如华为)机已经在沟通世界
 第18张图片
国产电视(比如TCL)等已经占据了无数欧美客厅
 第19张图片
无人机(比如大疆)更是无人机领域的No.1
 第20张图片


观念是时候转变了,雄厚的实力是一点一点沉淀的,有理由相信,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中国制造可以赶德超美。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小看对手————
尽管中国长期霸占着出口的份额,然而出口产品一直相对低端。
虽然比起金砖国家,中国属于优秀者(比如巴西是资源出口国)。然而,和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还是存在差距。
 第21张图片


现在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全面推动,中国经济也似乎在走出低谷。
然而,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支持,以及给与企业更多的灵活度,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王道。




图源自网络,侵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觉林晓 发表于 2021-3-3 19:28:19 | 只看该作者
 
德国。
比不过中国制造的国家,都已经被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打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枪响鸟落狗叼走 发表于 2021-3-3 19:29:01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目前还是德国制造赢。
不要被规模经济打下来的盛世骗了。
1、
我们中国说实话...基础科学非常薄弱,具体体现在材料科学、热处理等诸多领域上。很多地方知定理、知公式,而不清楚该排除的不确定因素是什么。
缺少完整的推导链。
像能够代表机械行业的液压领域,许多基层工程师几乎在抓瞎。他们在摸索过程中,推导出了许多重复性和再现性都不强的方程式。
鉴于严谨性和面子,通常不会公布。
改善全靠经验,零部件每一毫米改动能影响的液压数值范围事先不可精确预计,是否牺牲了性能和寿命,不敢打包票。
市场给到的验证时间并不会太久,不是每个中国企业,都像海尔、格力能拥有三十多年技术沉淀的机会。转眼倒掉的不少,一些摸着真理边际的技术说没就没了,而且中国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环境】。
【实验环境】也糟糕,机床设备普遍落后。
中国知网之类的网站才建立不到20年,【技术沉淀】严重不足。
中国船舶、汽车、航天制造技术日益强大,但远远不是最优,目前还未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
不是没缘由的。
2、
也不是时间久...就会牛逼。
像发动机领域,每0.01MM的误差都会在品质上有不小的落差。我们中国抄了很多知名发动机,结果动力不一样。别人家发动机壁分层采用的材料强度,我国不成熟的热处理和锻造技术复制不出来,只能让中国汽车蒙羞。

拥有60多年制造历史,活生生造不出来相同品质的同种动力发动机...韩寒曾说,他因此而为国焦虑,觉得这种科技条件下诞生不了什么秘密武器。
近些年,中国车企几乎都是通过收购日德模具厂实现品质跃进。
而且,我国抄的热门车型一般除了外型微改,内部油管走线器械布局几乎不会改动。
why?
告诉你吧,不敢改。
我国一直是用逆推的方式分析学习汽车原理,随便换一下布局,可能就无法达到原仿制车的性能水平,需要极长时间的调校。
没有哪个领导愿意付出这个时间成本。
直接拆解,寄原件给下游配件厂家,要求造型占用空间都差不多,避免受热过多折损寿命、排除零部件互相干涉的情况。
认为...别人的设计应该是最优解。
百公里加速是比较能体现技术差距的活,以通勤车和超跑为例,像奥迪TTrs之流在3.7秒左右,最快的德国概念超跑0.9秒。而国产车一般在7.5秒左右,最快的比亚迪唐是4.5秒,电动超跑腾风好像需要2.5秒。
即使是电动汽车,基础科学的不足仍旧造成掣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可能是最讲究稳健的国家之一,创新,算是比较克制的。因为一旦犯错,就会丧失用户信任,会失去市场爬不起来,都把不出错当成了第一要务。
然而,每一次工业革命不成功的尝试,都会是提高精密度的宝贵经验。而且一旦错过,就可能失去了探索机会。
我们本就错过了太多机会,缺乏【血的教训】
只有在国家级项目上,科研人员才可以大胆试错。在别国已成熟技术上,国家和企业不可能投入太多精力去解析原理链,没有科研经费光靠拿来主义能行?
所以在基础科学领域,许多前沿工作者、教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做起了薪水小偷,非常令人惋惜。
【试错机会和经费】真的太少,代价太高。
3、
我们中国是没有工业文化推背感的。
应试教育有多见鬼不用说,只要民间有人捣鼓化学、物理、创新实验,媒体就会去报道,给整个社会当谈资笑料。
证明了一种文化稀缺性。
工具箱、工具室不是中国家庭标配,像乔布斯那样的车库捣鼓文化,在中国很难想象。
4、
有民族自豪感挺好,但盲目自信非常要命。
我国高精密军事设备现在都还有很多空白,就是以上情况导致的,依靠航空、军工体系的匠人和科研工作者在逐渐拉近差距。
诸多民生设备也渐渐出彩。
在这种经费不充裕,文献不丰富,民情也不佳的情况下,短短三十年获得当今的市场成绩,也有一些产品走在了世界前列,历代科研工作者是值得致敬的。
可道路崎岖,壁垒无数,就像被智子蒙蔽了一般,还不到自满的时候呢。


ps:
汽车行业前从业者,与制造业上下游、及各级研究院有过中度接触。
早上匆忙码的体会,基底是真实经历,没列出具体数据我很抱歉。因非科研工作者,术语使用肯定有不恰当的地方。


有时候并非工程师不愿意攻关,而是罪在纲领和经费,缺乏市场动力,错过试错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tuber99 发表于 2021-3-3 19:29:54 | 只看该作者
 
本人现在中船重工工作,没错,就是那个造航母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答一下。
在非尖端领域,我国可以说更胜一筹,就以大批量生产的几十万吨货轮而言,我国具有绝对优势,产量、产速、成本都低于国际平均水准。
但是,在尖端领域,基本没有竞争力。
尖端领域,分成两方面看,一是技术水平的事,有些高级产品,中国没有技术,造不出来。就像为什么买了辽宁号之后,就能自己造航母了,中间涉及太多技术,我们根本造不出来。二是精度问题,我们全是使用低精度设备,仅说一条钢材抛丸喷漆线,原本大船的不到五百万,造航母时根本达不到技术标准,后来进口的德国设备,两千万,搅拌油漆的发动机,就完爆一般的超跑发动机了。切割精度,我们能精细到毫米,德国那边都是精细到0.0X毫米,而且全自动激光,不需要人来操作,基本避免了操作失误等损耗。
最高票答案说我们是追着人家跑,完全没有问题。


我在评论写的,比文章写的都多,心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单眼的人 发表于 2021-3-3 19:30:49 | 只看该作者
 
我再Quera上前段时间看到过一个问题,就是德国工业实力和法国工业实力到底那家强?
其中好几个回答都提到了,德国比较擅长大批量制造和生产高品质并且品质稳定的产品(期望高,方差小),而法国人更擅长做出精妙和先进的设计。
比之于中国,我觉得德国的长板还是长板,但是中国的优势在于不降低太多品质的前提下,迅速地拉低成本。
设计,品质,成本,这些在工业中都很重要的。


另外中国制造在欧洲不受人待见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低价低质小商品的对外倾销,在欧洲买到的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在中国买到的中国制造的品质,很多情况下真的不是一个档次的。好在我们现在也有联想大疆还有华为。(别喷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5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