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其他问答] 法国人真的很懂浪漫吗,或者谈一下您对法国人或者巴黎的印象?

[复制链接]
100084 20
最会飞的苹果 发表于 2021-3-5 18:31:3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人真的很懂浪漫吗,或者谈一下您对法国人或者巴黎的印象?


上一篇:法国暗地里捅华为一刀,G7成员国会议刚刚结束,各大城市纷纷拆除华为设备
下一篇:法国宣布最新防疫举措:疫情严峻省份居民在公众场所必须佩戴口罩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我醉为谁醉 发表于 2021-3-5 18:31:41 | 只看该作者
 
法国人并不浪漫。
但是。
他们特别浪。
也特别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暗暗de 发表于 2021-3-5 18:31:49 | 只看该作者
 
塞纳河,不结冰。因为爱,因为年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蓝蓝里奥 发表于 2021-3-5 18:32:21 | 只看该作者
 
说起爱情,我就不得不想到法国人。
没有谁会怀疑法国人骨子里生来就带有的一种关于爱情的浪漫情怀,远的都不必说,就说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他妻子之间的那段师生恋。如今夫妻两人的感情已经走过了 20 多个年头,其中的波折、来自世俗观念的压力可想而知,这算是勇敢追求爱情的幸福。
可是法国人的这种唯爱至上的情怀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直到我读了由美国女性作家玛丽莲·亚隆写的这本《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之后,我才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就是我想要与你分享的。
本书从十二世纪的骑士之爱讲起,为我们剖析了法国人创造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爱情,以及在这些爱情之中培养出来的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作者玛丽莲·亚隆是斯坦福大学「女性与性别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女性文化史的写作,特别是对法国女性文化颇有研究。《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这本书,正是她在多年从事法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著作。
接下来,我将要从三个方面来为你分享这部充满浪漫传奇的《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
第一,最初的浪漫,在这里我们将探寻法国人浪漫情怀最初的源头。
第二,放荡情欲与纯粹爱情交织的时代。
第三,母性欲望之后的浪漫回归时代。
下面我们来说第一个要点:最初的浪漫。一起来探寻法国人浪漫爱情的源头。
浪漫是镶嵌在法国人基因里的吗?
要寻找法国人浪漫爱情的源头,就必须要提到阿贝拉尔与爱洛漪丝,这对生活在十二世纪的情侣,他们为法国人留下了一段宛若哥特小说式的离奇故事。
阿贝拉尔是位教士、学者和哲人,他的浪漫故事开始于与他的学生爱洛漪丝之间传奇的爱情。这对年龄悬殊相差了二十多岁的情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最可怕的莫过于爱洛漪丝的叔父竟然在阿贝拉尔熟睡的时候安排人溜进他的房间阉割了他。
很显然,这对情侣是没有可能继续享受他们的浪漫激情了。阿贝拉尔身心受创,而爱洛漪丝也受尽了精神上的折磨,他们并没有携手走完一生,而是分别出家,各自在修道院里度过了余生。
但尽管如此,他们无疑成为了法国情侣们爱情的守护圣徒,并且从此拉开了法国浪漫爱情的序幕。
就在阿贝拉尔与爱洛漪丝生活的十二世纪,一场文化爆炸已经宣布了情侣有权冲破社会和宗教的全部阻力享受激情,这在阿贝拉尔师生恋的故事中已经显现。而真正为后来蓬勃发展的浪漫爱情播下第一粒种子的人,是法国南部的阿基坦公爵——纪尧姆九世。
纪尧姆是一位贪婪的武士,并且还是一名好色之徒。所有的女性都是他猎艳的对象,其中有些还是通过暴力所得。但,就是这样一位粗鲁的男子,却创作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吟游抒情诗。可以说,在纪尧姆的诗中,第一次将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并将「欢愉」作为吟游诗的关键词,代表了两个肉体与灵魂在共同的狂喜中实现的神秘交融,这种形象与意识很快在整个法国贵族文化中生根发芽。
纪尧姆如此关注女性并不是没有原因,他的作品中女性开始占主导地位并非偶然。这与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并不违背。
从十二世纪下半叶开始,女性逐渐成了贵族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当男主人因为作战、东征或打猎而经常不在家时,女主人将负责城堡内的全部事务,其中也包括了社交与宴请。
在这里,不得不首先要提到她们的贵族婚姻。
十二世纪法国的贵族婚姻,多数仍然是出于财产和地位的考虑,年轻的女孩子(通常只有十五岁左右)常常被嫁给大自己很多岁的男人,相对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婚姻当以爱情为基础的原则,他们的基础其实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利益。这就使得,这些女孩子在走进婚姻的时候依然从未享受过真正的爱情,但这并不代表她们不向往爱情,相反,那些年轻俊美的骑士常常出现在她们的梦境中,成为她们对婚姻以外的爱情生活最大的渴望。
当然我们中国传统女性的婚姻基础也是这样,很少有两情相悦而喜结连理的,但不同的文化却造就了不同的女性。法国贵族女性因为其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直活跃在各种社交场合,她们掌握财富,活动自由,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主导贵族圈子的社交文化。于是由她们资助的很多吟游诗人相继诞生,并为这些寂寞而向往爱情的贵妇们创作了大量充满浪漫情调的诗篇。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法兰西的玛丽,她的诗作描写了情侣们在逆境中经受的考验,这些考验中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于丈夫。在她的诗歌中,女主角常常都是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性(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而与年轻男子的偷情则成为整个故事的主题。这些诗歌中,偷情的女主角非但没有负罪感,而且大胆地唱出「丈夫无法满足我,作为补偿,我要找个情人」。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bin大宝宝 发表于 2021-3-5 18:32:47 | 只看该作者
 
带法国朋友去中国玩,经常他们跟中国人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法国人时,立马中国人就说oh my god, so romantic!或者类似的话,让他们觉得很莫名其妙。现代法国人普遍不觉得法国人有什么浪漫的。而去过国外的法国人普遍发现只有英语国家和东亚国家总说法国浪漫。而亚洲国家的这个观点显然是从英语国家漂泊而来的。

以知乎的习惯,应该定义一下什么是浪漫。浪漫主义诞生于英国和德国,莎士比亚和歌德都是代表。君不见,罗密欧朱丽叶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但是,浪漫主义是在法国发扬光大的。主要原因是卢梭。他一个人,一个瑞士人,在理性横行的18世纪抒写了浪漫的人生。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心理活动的细致描述,重新定义了浪漫的含义。而后来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的那本<危险关系>更是向世人展现了另一种浪漫:金粉世家的奢华和随心所欲的放荡。

如今浪漫的定义就是在那时候成型的,而和一开始的“激情风暴”(德语Sturm und Drang,又译狂飙突进)大相庭径。而在中国,对浪漫的诠释也经常因人而异。比如有人认为对爱情忠诚是浪漫,而有人恰恰相反,认为不忠是浪漫… 但从各种法国小说电影或表现法国生活的美国电影里那些忠或不忠的浪漫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勾勒出一个浪漫的人的模样:
1,TA是一个男人。
2,他不一定很帅,不一定有教养,但一定有风度。比如走路昂首阔步,举止优雅。
3,他不一定有很高的教育水平,但一定有品味。比如穿衣合身,懂得选择香烟和咖啡的品牌,知道哪个伯伯卖的大蒜质量好。
4,他不一定很有钱,但一定舍得花钱。
5,他爱吃喝玩乐,爱谈性谈女人,没有什么禁忌,也可能不拘小节,但不只知道这些,要谈点别的也有见地,要干活时认认真真。
6,他不一定忠诚,但他一定善于营造惊讶、喜悦或温暖的气氛。这种气氛被称作浪漫的气氛。用俗话说就是会哄女人…

总之,国人所谓法兰西的浪漫是一种比较小资的情结,是基于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源于其较好的经济情况和相对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法语中的两词drague(泡妞把妹)和 joie de vivire (生活情趣)其实概括了法国人自己对浪漫的理解。子曰食色性也,大致如此。想必孔子也是一个浪漫的人,不然也不会说吾与点也。

不过这两点,法国人都不是做的最好的,意大利、西班牙人等地中海国家和拉美甩出法国很多档次,对他们来说法国人简直是 不浪漫, 法国人也自认不如。只有在巴黎这样人头攒动物欲横流的大都市和热热的慵懒的东南地中海小资城市(Aix en Provence,尼斯、嘎纳等),人们有充分的机会实践他们对浪漫的定义。其他地方的法国人,和德国人俄罗斯人东北人没有什么大区别。

巴黎相对来说是比较浪漫的,人们普遍活得比较讲究,而且对勾搭诱惑比较积极。即使阿拉伯人黑人小流氓也会逛跳蚤市场选自己的阿迪达斯,也会走在les Halles购物中心的周围和街上素不相识的美女搭讪。更不用说市中心那些公园里晒太阳读书弹吉它的年轻人,和那些在露天咖啡聊天的各年龄段的男男女女。

当年巴黎是国际第一大都市。海峡对岸的英国人来到巴黎,看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聚集,被满大街的风流倜傥深深打动,没想到同是大都市,伦敦显得那么不解风情。他们还没去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却已经把大量浪漫的词汇用于巴黎。在后人(主要是美国人)眼里,巴黎便成了浪漫的传奇。而再后来,这对现实的夸大扭曲,让日本旅者甚至得了巴黎综合症,令人叹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為伱鎻伈 发表于 2021-3-5 18:33:14 | 只看该作者
 
在法国留学工作共7年,巴黎三年。总结一下,这个国家的好是需要一定实力才能体会到的。

由于这个社会的code和mode d'emploi相对复杂,而且和以前我们在国内接触到的很不一样,所以语言特别重要。举个栗子,法国人身体不舒服,一般是先约家庭医生,到了家庭医生这里,就可以安心回家了。根据病情,如果有进一步诊断的需要,家庭医生会做出说明,告知有进一步专科医生的就诊必要。如果不懂这条code,随便一个小问题就去医院急诊,那就有可能等很长时间,急诊总是优先给真正需要的情况。

礼貌用语在法国真的是他们日常的日常,超级重要,这个涉及到的不光是语言还有文化习惯等等。在公共场合,如果svp,merci, je vous en pris...这些礼貌用词在该用的地方没有被用出来,那么对面的那个人大概会认为受到了不礼貌的对待,于是态度会变得有些微妙...我曾经故意试验过,用敬语的时候基本得到的都是热情和笑容,没用的时候黑脸不要太多...... 在这点上能理解不会法语的游客,语言不通总会增加遇到让人不爽的用餐或购物体验的概率。

再举个例子,个人感觉美国人和英国人通常外表看起来很好打交道,但外热内冷,尤其英国人,再进一步,势利的比例太高。法国人外表可能冷漠,但对于人的尊重,基本能做到平权对待,有分寸。我一直认为一概而论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很蠢的,这里所指的也是个人经历中的那么些人。

当我开始还是学生的时候,也许是刚换环境,也或者更是因为语言的障碍,也曾抱怨过讨厌过这里。但几年后的今天,回过头看过往的那几年,除了一步步完成的目标,我也知道,我慢慢地已经爱上了这里。

永远有看不完的各类展览,永远有吃不完的各类美食,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表达和争取你想要的生活。

巴黎市中心很精致,而且越是近看越精致,这也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浪漫。

有人说脏乱不安全,我想说这是西方国际化大城市某些区尤其某些郊区的通病。欧盟放开后来自东欧罗姆人的小偷小盗自己是可以防范的。至于黑人阿拉伯人(某些人的心态就是无知,一边虚弱着,一边歧视着),法国从文艺复兴时期就不是只有白人的国家,那么多的海外省,分布在不同的大洲,至少在我生活工作里接触到的都没有问题,有不少很优秀。人家是生活在自己国家。在法这么些年,从没碰到过被偷被抢的安全问题。有个现象很奇怪,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和朋友以及他们身边的人都没有碰到过类似问题,倒是网上总是存在些首先不知真假,再被网络暴力添油加醋的例子。那些要来举个例的可以免开尊口,法国安不安全可以有数据可查,有些人偏要虚弱硬要矫情我也木有办法。

巴黎能作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还是有它的道理的,每年这么多人来到这个城市,出现问题的毕竟也只是小概率事件。

至于这几年接触到的人,我最直观的感觉是越来越容易打交道(还是语言的问题),至于好人坏人浪漫的不浪漫的,哪个国家都差不多。印象深刻有一次出地铁上楼梯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后面几个人追上来问我有没有事。总体上说来,法国人基本上都讲道理,注重生活细节的品质。

最后我想说同样的一条路,不同的人去走结果会不同。精致浪漫和理性严谨的结合是我目前对法国的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61078998 发表于 2021-3-5 18:34:05 | 只看该作者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巴黎是浪漫之都”“法国人都很浪漫”只是人们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始于1950年代的一波媒体传播的以讹传讹。
关于“法国人很浪漫”这一刻板印象的成因,英国社会学家斯图尔特·霍尔在他的著作《表征》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过,我来尝试着用简单的语言转述下。
 第1张图片 市政厅外之吻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关于“巴黎是个浪漫之都”的印象,其实是从类似《市政厅之吻》这种法国情侣街头接吻的照片开始产生的。
这类照片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在巴黎街头,相爱的恋人接吻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大家已经习惯到连注目礼都不向他们行。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当时的法国,或者只是巴黎,社会风气远没有如此开放。
难道照片是摆拍的?
是的,这张照片,是杂志摄影师杜瓦诺为当时美国(注意,是美国,不是法国)的流行杂志《生活》拍摄的一组,而且还不只拍了一张,而是拍了一个序列。1950年6月12日以《速吻》的标题发布在《生活》杂志,其中黄色圈住的一张就是《市政厅外之吻》。
 第2张图片 因为公共行为准则的原因,杜瓦诺不能使用现实中恋人接吻的形象,所以他的这一序列照片,其实是聘请模特,然后选择市政厅附近的街道、歌剧院、车站、三轮货车、火车上这些每个巴黎人都耳熟能详的地标作为背景拍摄的。
斯图尔特·霍尔重点分析了《市政厅外之吻》,其中蕴含了摄影师太多的精巧构思:
1、画面中的他们20出头,衣着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比较随意,也并不昂贵,看起来很像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2、他们在忙碌的公共场所走路时接吻,路边的人都很淡定,暗示他们的激情在此等环境下是一种可接受的举止;
3、路上的行人衣着既不是时髦的上流社会,也不是贫民区,其实在告诉读者,作品所表达的是大众阶层的生活;
4、摄影师的拍摄点就在咖啡桌旁边,而且是仰着拍摄的,热吻的恋人和路上都没有人看向镜头,营造出来的感觉是,坐在路边正喝咖啡呢,恰好看见有人接吻了,随手拍了下来,摄影师并没有刻意,路上也没觉得摄影师拍人家接吻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这一组照片,给人的都是类似的感觉。
《生活》杂志之所以要刊出这样一组照片,其实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在冷战刚结束之际、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大背景下,制造一点巴黎春天浪漫的题材——因为美国和英国、法国以及其他正从战争中回复元气的国家一样,需要在这样充满爱意的题材中寻找战后重建的精神寄托,振奋人们的精神。
生活》杂志发布这序列照片的时候,在副标题上写着“在巴黎,年轻的恋人在他们想要接吻的任何地方接吻,并且似乎没有人在意这一点”。该文章继续说:“在其他城市羞涩的恋人们通常会找到公园或荒僻的街道做他们的浪漫事儿。但在巴黎,甚至在城市最拥挤的地方都可以看见充满活力的年轻配偶们在毫不羞涩地求爱,他们决心维护城市的荣誉。”
这些照片和文章非常清晰而强烈地表征了一种法国性:法国人极其浪漫,不怕在公共场合展示他们文化的这一面。
事实上这样的举止,在当时的法国并不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但在强大的传播力面前,事实终归败给了人们通过媒体所建立起来的刻板印象。
生活杂志发行量太大了,当时每期有2400万人阅读,对的,你没看错,是就是两千四百万人阅读。
当美国人从《生活》杂志的报道中建立起“法国人很浪漫”的印象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和作品来反复告诉他们,法国人是浪漫的。
这种时候,哪怕法国人跳出来辩解“浪漫你妹啊!”也完全没用。
而且浪漫也不是什么坏名声,所以法国人大概率并不会自毁浪漫之名。
另外也想补充说明一点,尽管学界认为杜瓦诺的这序列照片是请模特拍的,但在1994年杜瓦诺去世前,他遭到《市政厅外之吻》中的那对情侣指控,他们坚称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没有征求他们的同意拍摄的,存在争议,但同序列的其他照片,确定无疑是杜瓦诺付钱请模特摆拍的,而患有正能量饥渴症的《生活》杂志,却以“无摆拍”的名义,发布了这组照片。
斯图尔特·霍尔的《表征》成书于1995年,2007年看过这本书之后,印象极为深刻,作者在书中,揭开了很多类似的,媒体和商家通过媒体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刻板印象,或者说商业洗脑,推荐有兴趣的同学去读读。
其实值得我们反思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当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法国人很浪漫、德国人很严谨、美国自由奔放,或者河南人都很坏、东北人都是黑社会、苏北人都不行之类的观念时,我们到底是沉溺于社会以及他人影响给我们灌输的刻板印象,并不断从生活、媒体中检索更多论据来强化自己的刻板印象,还是尝试着去觉察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
流言止于智者,刻板印象也是。
如果以后再遇到有人跟你说“法国人都很浪漫”,不妨把这篇文章甩给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卡索k错梨落d门 发表于 2021-3-5 18:34:35 | 只看该作者
 
懂得生活艺术和情趣的是当年的法国贵族,跟法国的普通人毫无关系

懂得智慧的是中国当年的思想家,跟中国的普通人也毫无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妖孽白要你命 发表于 2021-3-5 18:35:20 | 只看该作者
 
你把这词儿拆开就理解了:“浪漫”,就是又浪又慢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小喜庆 发表于 2021-3-5 18:36:12 | 只看该作者
 
满面岁月痕迹的婆婆们穿着细高跟画着精致的妆光腿走在寒冬腊月
风度翩翩的大爷穿着合身毛呢外套搭配鲜艳围巾 皮鞋光亮如新

大概在中国会被说
快看那个老太婆光腿细高跟还擦眼影涂腮红染头发!!不正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0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