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后,同学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复制链接]
97374 20
我还是我吗081 发表于 2021-4-11 11:31:4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后,同学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上一篇:东亚人都向往人口密集的繁华地带吗,为什么?
下一篇:为什么人类社会不把永生的技术放在第一位?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510987210a 发表于 2021-4-11 11:32:31 | 只看该作者
 
1、最近,近二十年未见的高中同窗好友私信给我:我一直觉得你是我们班上天份最高的人。
这句话在我沉沦已久、麻木不仁的大脑里一石激起千层浪——
哦,原来高中的我在别人心目中期望值曾经那么高啊。
享受恭维之余,我当然清楚老同学志得意满之后对当年对手如今失意者的惺惺相惜之情,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天份比我们都高,现在混得也不过如此。
但我还是情不自禁进入了郁郁不得志的卢瑟们典型的“想当年”模式——
从小到大,我凭着七分小聪明和三分努力,在大别山区那个国家级贫困小县城的学习路上可谓一帆风顺。高考时,我发挥得差强人意,虽与心目中既定的目标北大失之交臂,最后还是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进了上海一所炙手可热的211。
老家母校的老师常常拿我做榜样,在后辈考生面前叨叨:人家谁谁,将来就是给国家领导人做随同口译的,以后是要当外交家的……
2
一转念到现实,就是无尽落寞。
真相是,如今,我只是混迹魔都的路人甲,碌碌无为的小市民,还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地用大隐于市、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话来麻痹自己。
我硕士毕业后就进了一所中规中矩的国企,过着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十几年来没有接受任何挑战,我甚至连一本英文原著都没好好读过,甚至都没有机会开口讲英文。每天不思进取,浸淫在琐碎生活的鸡毛蒜皮中,打卡上班、接送孩子、买菜烧菜,言谈必离不开学区房、股市这样的民生话题,过着魔都几千万普罗大众千篇一律的小市民生活。
每当想到我辜负了敬爱的历史老师的期望,与他替我设想的外交家的远大前程相差云泥,我就汗颜,觉得没脸回去见家乡父老。
再加上小日子的悠闲惬意,事业没发展,身体倒是发福,想象中的衣锦还乡,也变成了衣紧还乡。
就拿前面说我天分最高的那位同学,当年高考报的是法律志愿,结果莫名其妙被调剂到英语专业,之后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初衷,不甘心就这样被调剂,自学考过了司法考试,拿到了双学位,而今从英语专业成功转型,成了一名移民律师。直到现在还每天打鸡血在努力参加各种讲座、论坛,事业风生水起。我相信,她一定会走得很远很远。
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高中同学,毕业后要么出国留学,要么继续读博,如今移民的移民,当教授的当教授,创业的创业,升职的升职,最不济也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小有名气……
而我,无论以世俗的标准还是非主流的标准,都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市井小民。我在一个小小的国企里只有眼前的苟且,干着吃大锅饭的工作,每天的生活就是家长里短,穿衣打扮,老人孩子……无论见识、格局,我都自惭形秽。
我深知,对于如今飞黄腾达的同学们,我只有望其项背,自叹弗如的份儿了。
所以,同学聚会,打死我也不会去的。
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是名牌重点大学,起点都差不多,然而十年之间,很多人像我的同学那样继续努力,很多人像我一样认识到人身处社会发展的瓶颈,自我设限,止步不前。
十年之后,各人的发展相差云泥。
如果你非要说,成功的定义多种多样,那我也算成功。我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只看近不看远,只想小家没有远大抱负的小市民。
也许你要批评说,人比人气死人,攀比是没有尽头的,知足常乐就好。
我要澄清一下,我的落寞,不是说自己混得多差,而是我在琐碎生活中忘记了学习新知识,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那颗进取心。
3
接下来,我总结一下自己从一个十八线寒门小学霸沦于平庸小市民的原因。如果一些年轻的孩子看到这篇文章,也算是作为过来人对你们的前车之鉴吧——
1. 没有坚持梦想,轻言放弃。
记得我考大学时,很想报考复旦的中文系,因为我从小喜欢写字,梦想是当记者当作家。可是报考志愿的时候,妈妈说,女孩子当记者危险。姐姐说,中文系太冷门,出来不好找工作。我没有坚持自己的初衷,选择了当时比较热门的英语专业,第一次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大学毕业时,我的梦想是出国留学。但因为专业是文科类,申请奖学金基本是不可能的。 宿舍里两位家境富裕的室友都申请去英国留学,一年需要20-30万。我在电话里弱弱地跟妈妈提出,有没有可能出点钱供我出去留学,生活费我自己打工挣。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电话里,妈妈用好像天塌下来的声音说:“我砸锅卖铁也没钱送你出国留学啊!”于是,我惊惶地把出国留学的梦想压在心底,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话题。这是我第二次放弃梦想。
2. 自作聪明,害怕吃苦。
记得大学入学时,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卡氏测试,当时我记得自己智商测下来时很高的分数,寝室里只有两个人是这个分数。 而那位成为我好闺蜜的,当时不肯给我们看她的智商分数。其实这正是她不用任何标准给自己设限的一个表现。而我当时还嘲笑她是不是分数太低不想让我们知道。而事实证明,我的闺蜜之后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科研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我们全寝室最牛的牛人,三十出头就当上了某985大学的博导。那时候,我记得我节假日总想拉着她去玩,可她还坚持要去图书馆学习,经常被我埋怨,想想我曾经也真是坑队友的典范。
这么多年我才知道:人生的大坑之一就是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可以不像别人那样努力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最朴素的真理。世上真正能做大事的人,都是那些无小聪明而有大智慧的人。大智若愚,所谓的大智慧就是看似愚笨的重复和坚持、持之以恒的坚毅和定力。
3. 急功近利,过早赚钱。
可能因为我出生十八线小县城,又出生于小县城的寒门,家境比较贫寒,见识也比较短浅,所以我初到大城市就被其中的浮华深深震慑了,从心里认同“读书无用论”。另一方面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从大二开始我就每学期只问爸妈要一千来块的生活费,开始各种兼职、勤工俭学养活自己,有了一些余裕之后就开始豢养自己的虚荣心,去挣钱买衣服,买化妆品…
这一路上我唯一没有急功近利的一件事是没有听从当时大学辅导员的劝导,毕业马上找工作,而是跟随我的室友,最后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好闺蜜去考了研。大学期间,还好我交了几个品行端正的好朋友,要不是她们,我可能会在弯路上走得更远。
那时候,我因为是班上的特困生,所以辅导员多次过来劝我不要考研,去找工作,理由是,你家那么穷,早点工作赚钱养家啊。所幸的是我那个时候没有急功近利,抵制住了诱惑,后来顺理成章上了公费的研究生。
到了读研期间,到外面教英语,上各种培训班,做翻译……想想那时,我早就是一个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三年下来,我从没问爸妈要一分钱,反而攒下来几万块。
毕业后,从2009年工作刚满三年到2013年期间,我每年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办各种各样的买房贷款手续、装修。每天纠缠在各种各样的世俗杂务当中,唯独没有投资自己。我本身是学英语出身的,可是毕业之后,这么多年每天下班时间,我连一本完整的英文原版书都没读过。
急功近利的后果是,我最该学好的专业没有学好,我把本来应该去背单词、读原版、做研究的时间都花在了赚钱上!
年轻人一定请记住:一个人的专业是今后的立命之本,没有学好专业,今后到哪里都感觉底气不足,抬不起头。
4.自我设限,从社会找原因。
认清社会的真相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而我却在太早的年纪认识到社会的客观局限,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主观努力。毕业时我报考商务部公务员,一路过关斩将,全国笔试、商务部笔试、面试、体检,却在最后一轮政审中被部门刷下来。身边的人大概为安慰我,说没有“关系”很难进商务部,原因不在我。我从此找到了自欺欺人的借口。觉得很多事没有关系办不了。而很多人之所以平步青云,要么是因为家里有关系,要么是自己会搞“关系”,我潜意识里自暴自弃,觉得像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不要心气过高,于是从此以后有些事情我连想也不敢想。
我最后选择在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国企,周而复始地做着单一而无创意的工作。
4
就在我认真反省了自己所有的问题之后,老公又开始纠正我:
第一,你本来就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牛逼。一个四线小县城的学霸,就是小池塘里的大鱼而已,到了上海这种“人多的地方随便一砖头下去能砸中三个博士五个硕士十个大学生”的人才高地,你也就是一条大池塘里的小鱼。现在放眼望去,人才济济,90后的小年轻比你优秀的人多了去了。就说80后有很多人比你优秀,也比你努力,却因为没有你的运气,还不如你现在所拥有得多。所以放平心态——你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第二,人生本来就不要跟别人比较,一旦你开始攀比,只会画地为牢。而且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你再怎么努力,奋斗的终点只不过是人家的起点。
第三,你历史老师和你高中同学心目中的你是那样的,你就要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吗?自己怎么舒服怎么好,自己的成功要自己去定义。到一定年龄,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还要被社会主流价值观牵着鼻子走,那就是不成熟的表现,继续修炼。
老公的话一下点醒了我——
我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呢?
我应该问问自己内心里最想要什么。
5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正站在从而立到不惑的交叉口。我知道此时我人生的战场上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你本可以。也许我当初更努力一点,就不会与本该更优秀的自己擦肩而过。也许我更有远见一点,就不会变成一个庸俗的小市民。
但是,已经错过的就错过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悦纳如今已然平庸的自己。
不去跟过去的自己较劲,也不去跟周围的人比较。
当我开始触及事业的天花板,屡屡碰壁,我才开始意识到,我其实不必一直努力向上生长,跟自己较劲,我可以开始“横向发展”,让自己活得丰富。
我不一定要像钻天的白杨树,想要努力站在人生的至高点,无论初衷是想让全世界看见自己还是想让自己看见全世界。
我只需要做一棵努力繁盛的榕树,树冠葱茏,给需要的人遮荫挡雨,给小鸟小松鼠小动物提供栖息地,让自己枝繁叶茂,鸟语花香。
是的,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被全世界看见,也可能一辈子也站不上制高点去俯视全世界。我知道世界的大荣耀都跟我没有关系,我清楚我注定成为这些大荣耀底下斑驳的衬底。
可是,当我想像自己不再是一个索取者,而是一个给予者;
当我想像自己不需要发出众人瞩目的强光,而只要温暖身边的人就足够,
我心里就不再有那些锋利的奢望,去割伤自己柔软的灵魂。
我只想看着眼前的光阴丰沛而温柔地流淌,水利万物而不争,同时又觉得这一切默默无闻都有意义。
作为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女孩,在魔都奋斗十八年,如今我该拥有的都有了,曾经不敢想的也有了。但心里却一直有一丝微弱的不甘,如今我终于知道,那一丝不甘,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在为了世俗的标准活着,却忽视了内心的自我。
从现在开始,一切归零;重新上路,开始学习。
学习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也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让自己成为更善良的人,更淡定的父母、更有趣的朋友,甚至只是个更有温度的陌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松下迎风 发表于 2021-4-11 11:32:4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知乎上热度很高的一个故事,为了保护主人公,56k赞同后,文章进行了些许改编。
--------下面是2019年5月由真人真实改编的内容--------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大家都叫他“L哥”。
L哥是我们班的一个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简直就是励志哥。我先来以同学的身份描述一下他:
1.他有点笨。欲扬先抑?没有,他确实对于数理化比较难开窍,很多题真的要跟他讲好几遍,他才能听懂。错了好几遍的题,他还是会错。
2.他很开朗,人品很好。大家都跟他玩的很好,别人开他的玩笑,他从不红脸。上课时,有别人都懂就他不懂的问题,他站起来问老师,大家都跟着着急,但绝不会鄙视他。
3.他非常非常的拼。这是我见过的最拼的人,没有之一。其实很多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不需要非常的努力就能考很好的成绩。但L哥不是,他是真拼命。因为他只要一松懈,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虽然他已经很拼了,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后1/3。
我跟L哥是一个宿舍的,也做过同桌几个月。他的高中是这样度过的:
    每天早起第一个起床,我们还没睁眼,他就已经走了。 中午吃饭从来都是跑步前进的,如果遇到有题解不开,那么他就是最后一个吃饭的。 上课的时候,他从来都是竖着耳朵听的,有的同学困了就趴着睡一会,我高中三年见他上课睡觉不超过3次,困了就使劲掐自己。(有一次我困了,我让他掐我一下,疼的我嗷嗷叫) 体育课,他没有跟我们打过球。如果大家在操场看不到他,那就是带着卷子去食堂做题了,那是妥妥的。 睡觉的时候,宿管是会查灯光的,打着手电学习那是不允许的。L哥就拿着自己的小马扎去水房看书。大家真的都服了。后来,大家一见到他去水房看书,都是一句话“L哥真牛逼”,他妥妥的回你一句“过奖过奖”。
Q:有人说,L哥哪科成绩好啊,总不能都不会吧?
A:L哥英语还不错,虽然考试成绩不是非常好,但L哥擅长英语演讲,压得住场子。
Q:L哥最后考上哪了啊?
A:L哥最后考了一个三本,英语专业
Q:L哥梦想是什么?
A:做外交官,高中时候的梦想。
这是我从他的Qzone截图来的说说。时间是2009年,高一。
 第1张图片 ------从上大学开始,L哥就跟我们的轨迹不一样了------
L哥,凭借出色的英语演讲能力,参加各种竞赛、国际项目,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L哥毕业时发朋友圈晒优秀证书,铺了满满一床。毕业之后,L哥申请担任了巴西奥运会志愿者,并申请了欧盟实习。
高中的时候,同学和老师就说L哥将来肯定牛X,果然L哥的小宇宙爆发了。
------本科后,他选择继续深造------
本科毕业之后,L哥选择继续深造。他本来想去港大读研的,最后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去,而是去了国内某大学读研究生。
读研期间,L哥还去了美国的某外交单位实习了近半年,每天看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和众多政要、外交官的合影,深感佩服。我也为有这样的同学而骄傲。
------
L哥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甚至都没有超级聪明的大脑。但L哥太拼了,所以他能赢得荣誉和掌声。
回到问题“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因为上学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分数衡量同学与自己的差距。而真正影响人生的:家庭教育、颜值、性格、情商等等都被掩盖了。利哥就是典型的后起之秀,他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毅力。
L哥喜欢这样的昵称:守拙的瘦子。守拙体现为一种坚韧执著的生活态度,我想这也是他的人生哲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对牛弹琴2 发表于 2021-4-11 11:32:5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经常说社会残酷,但是如果把视野扩散到全社会,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一天。这么说尽管很不近人情,不过确实也是事实。
当然了,这里说的「努力」,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在里边,克服恐惧,迎接挑战。处处被动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
在这个背景下,你只要稍微努力下,瞬间就可以超过 70% 的人,而且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动。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社会竞争惨烈的原因是资源的稀缺,但是这里说的稀缺,并不是均匀的稀缺。这两天趁着空闲的时间,我看了美剧《亿万》。在剧中,检察官问陪审团的人,你们知道在美国,20% 的人控制了社会的多少财富吗?大家都在摇头,检察官说「几乎是全部」。当然,这是残酷的现实,少量的人控制了几乎全部的财富,大部分人分剩下的那点汤。
我们说这事,不是要控诉社会。我经常说,我讲逻辑讲人心唯独不讲道德善恶。我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加油,混到前 20% 去,不然下层的竞争又惨烈又难以获得油水。
有些人总喜欢说,我没有天分,父母也不行,怎么跟那些拼父母的人竞争?
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因为你从来也不需要跟他们竞争,怎么理解呢?因为你还没到那个高度。
社会肯定是分层的,比如美国,不管它怎样号称平等,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纽约的那几百个家族都富贵了两三百年,他们的孩子自然不会跟普通人家的孩子处于相同的起跑线。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你得先进入社会的前 0.01%,你才可能直接面对跟他们的竞争,就像你高考考了四百分(假设总分七百五十),你很郁闷,因为你觉得你考得不好是因为自己智商比不过那些七百多分的孩子。拜托,醒醒吧,他们不是你的对手,你的真正对手跟你一样「蠢」好不好?!
也就是说,社会竞争并不是需要你比所有人都强——绝大部分人又懒又低俗,几年都不进步,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些,确保超过全社会 60% 的人,然后再踏踏实实,干什么事都努力些认真些,多给别人笑脸,少觉得别人欠自己,好好攒钱,就可以超过社会上 80% 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一些,进全社会前 10% 并不难,甚至 1% 也不难,尤其是对于像大家这样不去看抖音,而是看我的文字的人。
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权力的游戏》里的守夜人学士跟雪诺说,去做艰难的决定,杀掉你心里的那个孩子,变成大人(kill the boy, let the man born)。
等到进了群体的前 0.01%,就开始拼父母,拼智商、长相之类了,往往是好几代人的积累在竞争,是否能更进一步,那个大可以不必关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也决定不了。
说到这里,这叫形势分析,总结下:
一、大部分人又懒又笨,超越他们并不难。
二、你并不需要做第一,也不需要做第二,你甚至不需要跟他们竞争。只要超过绝大部分又懒又笨的人,你就可以过上相对较好的生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迭代改进。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说,道理我已经明白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老问题,先认识你自己。
几年前,法制节目采访了一个小伙,他盗窃什么东西被抓起来了,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这小伙非常沮丧地说,自己是犯过错误的人,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人,不该投机搞事,如果当初不搞事,以自己的智商,现在应该已经当上厂长了。
我当时就想问那个人,你凭什么觉得能当上厂长,你们厂的人都是猪?让你这么一个偷偷摸摸而且觉得当厂长很容易的人去当厂长?
这也是我这些年发现的一个普遍问题。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绝大部分人不肯承认自己资质平庸,其他各方面也很平庸。
这种认识错位,直接导致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智商平庸还总想走捷径。这个就很尴尬,因为这种情况就跟收入有限却承担巨额债务一样,分分钟面临破产违约。
而且一个人不承认自己平庸,会直接导致浪费掉他身上一个最重要的资质:肯下笨功夫。
我以前不止一次说起过,我大学的时候加入过一个激进的「背单词邪教」,那个「背单词邪教」的教义就是「你认识每一个单词,自然就能看懂任何一句话」。我当时对英语是半绝望的,死马当成活马医,加入组织,疯狂地背单词,每个单词抄几十遍,后来我的英语也非常厉害,现在在跨国公司给国外员工培训 JAVA 和数据库的时候,可以用英语无障碍交流。
那件事对我影响巨大,很多事就是那个时候慢慢明白的,比如第一个问题,慢启动。
记得好像是那本《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说,美国上东区的有钱人过着幸福而残酷的生活,不仅得花钱买铂金包,而且花大价钱雇私人教练,才能练出好身材,没有好身材,拎着铂金包也是下等人。这是书里说的啊,大家不要批评我。
不找教练,不是说不能练,而是没有激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进步,所以练几天就虚了;如果找了教练,他告诉你不要多想,按照他的节奏来,肯定会好起来。并且每天鼓励你,说你的心肺功能进步明显,说你深蹲又提升了两公斤,又说你背部肌肉已经有了线条,尽管可能是胡扯,但是这种胡扯能让你觉得付出有了点回报,也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其实想想也能发现,人想进步,最难的地方,就是随时想放弃,为什么想放弃呢?因为看不到进展,不知道自己在进步。而人不管干什么正经事都有个慢启动过程,也就是一开始没什么效果,比如我已经持续写下了一百多万字,可是当我写前一百万字的时候,完全没人理我,但是写到第二个一百万字的时候,人们就围过来了。如果我的目标是「引起大家注意」,第一个一百万字的时候早就放弃了。
刚才谈到的背单词也一样,你费尽千辛万苦,背了五千个单词,基本不会有什么用,等到了八千个,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但是 60% 的人「死」在了起跑线上,剩下 30%「死」在了「临界线」之前,只有不到 10% 的人能突破那条线,拿到回报,等你有了一万多个词汇量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能听懂美剧在说什么了。
学习代码也一样,记得谭浩强的那本有关 C 语言的书里说,就跟评价飞行员是否经验丰富,要看他飞行了多少个小时一样,初级码农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尽快写够一万行可运行代码。
我这么说,不是想让大家去雇一个教练,而是想说「慢启动」这事。要理解事物发展内在逻辑,要学会「不计后果」地去做某件事,不能成天等着回报,看不到回报就迅速懈怠了。人不断向上突破,就是克服基因里固有缺陷的过程。
此外,大学背单词经历让我对另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天赋。相信大家跟我一样,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一段时间,没什么感觉,也不太顺利,就开始怀疑自己没天赋。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一个普通人,你有啥天赋?你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
一、现在是慢启动阶段,要什么自行车?
二、数量都不够,要什么效果?
把这个逻辑继续推广,大家就明白了,放在哪里都合适。
而且我长期暗中观察,整体来说想发财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可以全年无休。买卖人基本都可以,白领里只有领导可以,倒也不是大家一般说的「是自己的所以拼命干」,你也可以去搞个地摊自己搞起来嘛。我认为,这种现象存在,主要是因为,做买卖的和当领导都没有保障,长期过那种太有保障太稳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残废,我本人的技能就全部依赖大公司,想想离开大公司就心虚。
二是坚定态度。我以前信过很多负面的信息,觉得这个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天都很愤怒,而且这种感觉非常上瘾,天天找负面消息,简直得了精神病。后来我买房之后,开始还起了房贷,精神病也就好了。
我发现混得好的人,一方面知道生意难做,另一方面又坚定态度。如果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差,你干什么心里都虚,时间长了,就对什么都没信心了,自然就难以做好任何事情。
而且,世界很大,资源很足,最倒霉的事就是被锁在一个视野狭小的范围内,跟太多人一起竞争。要学会跳出那个小圈子,跳出来的办法就是去做有价值的事。社会竞争很激烈,也没想象的那么激烈。在一个人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面前,绝大部分人都是渣,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是辛苦,并不是在奋斗。
如果你是个大学生,就好好学习。如果英语不好就好好先背一万个单词;如果高数不好就把课后习题都做了;如果什么都没做还自视甚高,也不用太担心,现在荒废的只是大学,将来还有几十年可供你荒废。
曾有人发了个帖子,说马云让他的员工「996」,但是自己当初没有选择「996」的工作,而是选择了有充裕时间的工作,下班以后就做兼职,后来反而兼职的工作做好了。
我写文章,倒是从没想过通过文字在微博、微信上赚到多少钱,不过是有了一些感想,顺便写了几百万字。 然而通过写文章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以前业余的时候给其他平台写文章,写完拿了稿费就完事了,后来开始自己搞微信公众号,才发现那样做得不偿失了。因为给别的平台写文章就跟上班一样,你的工作成果被人家买断了,这篇文章后续的盈利就跟你没关系了。比如现在这篇文章发出来后每天都会在网络里流转,看到的人可能就会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我写一篇文章的时候还不明显,多了就非常明显。每天你睡着的时候文章还在网络里流转,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厉害。
上班跟投稿一样,工作成果的后续效益都是没有的,都被公司拿走了,我认为,这个才是剩余价值的最大部分。我想让大家明白,一定要区分开哪些东西有长线价值,哪些东西的长线价值是自己的。
我并不是说大家要去做兼职,而是说大家平时也要留意一下,看看哪些事是有长线收益的,多做有长线收益的事。比如很多人把业余时间都投入看垃圾电视剧,这个长线收益就是负的,经常看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
我再强调一下,首先就要排除自己比较有天赋这一谬论,除非你真有天赋。如果没有,千万不要自以为自己真有天赋,那是病,得治疗,早治疗早康复。尽快认识到自己只有下笨功夫才是唯一途径,对你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就是治好了「以为自己有天赋」这个精神病之后,生活才慢慢好起来的。当你肯下笨功夫之后,很多事反而不难了。
其次,不要给自己瞎找理由,你并不需要跟很多「富二代」和天才竞争,别把自己说得那么悲壮。正如我以前说的,月收入三万以下的程序员只需要初中数学,大部分东西都跟智商和家庭没关系,做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上心,重复次数不够,量不够。上升空间广阔,加油就是了。
如果你对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方法论,可以像我一样,用笨办法,相信两件事:
第一,重复就是力量。
第二,欧成效说的,非常有启发:数量堆死质量。
理解「资源边界」,忘记「边界」

「资源边界」这个概念非常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举个例子,原始社会那会儿,地球上人很少,看起来没什么竞争,生活压力应该不大才对,然而并非如此。原始人的生活压力也不小,因为他们对资源的理解非常肤浅,似乎只有树上的果子、山里的兔子是资源。他们对煤、石油、天然气什么的根本没概念,这些对他们而言不是资源。
到了工业社会的时候也一样,开始烧煤了,但是对可以释放更大能量的原子能有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在这部分能量被开发出来之前,对于人类来说,这部分资源等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资源边界还没扩展到那里。
很多人一定听说过「罗马俱乐部」,也叫「悲观未来学派」。一伙当时最厉害的科学家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于 1972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预测世界末日快来了,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也就是说今后大家别发展了,防止资源耗尽。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经济依然蓬勃发展,现在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什么当年最顶尖的学者会搞出这么奇怪的研究报告呢?说白了,他们犯了一个我们通常会犯的错误,即用静态眼光看世界,在当时的资源边界以内思考问题。
很多人毕业后刚工作的时候,工资只有三四千,房子却很贵,他们经常犯愁自己什么时候能买得起房子,但是等他们奋斗了五六年以后,发现买房子的事情容易多了,至少没当初想的那么难。因为随着我们向前发展,随着我们能力的提升,「资源边界」一次次地扩展,以前只能靠工资,慢慢地奖金上来了,慢慢地有业余收入了,到后来工资已经不算什么了。
回过头来看很多年前刚毕业的自己,像不像现在的我们回头看罗马俱乐部的人?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大红红style 发表于 2021-4-11 11:33: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读书的时候彼此就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学校掩盖了这个差距。

从小学到大学这16年大家都在读书,彼此上一个班级、同一批老师教、读一样的课本、考一样试,一门成绩一般最多也就差个几十分,看似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差距很大。有一些同学智力超群,但是看上去只是考试多几分;有一些同学擅长交际,但是看上去只是比较活跃;有一些同学颇有商业头脑,但是看上去只会倒卖点小东西;有一些同学家境非凡,但是看上去也很平常。

学生这种制式模板,让我们看起来都很接近。但等到大学毕业真正走向社会后,那就是这些同学显露差异化的时候了。有背景的利用背景,有才智的利用才智,还有一些有异能但在学校不得显山露水的也各显神通。而三五年的时间,足以带来很大的改变。有人觉得别人怎么变化那么大?那是因为没有看到原先就有本质不同。像某个化名王某云的,上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知道人家什么来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悠丶马 发表于 2021-4-11 11:34:18 | 只看该作者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大学毕业后才开窍的,然后经历了几年的努力奋斗渐渐有点起色了……大学毕业前,回顾我的学生生涯除了游戏玩得比一般人好之外的确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学业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送题主一句。盯着自己,别比较,你的目的不是比别人好,而是自己得到满足,这点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一生挚爱阿俊哥 发表于 2021-4-11 11:34:4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不仅是眼光或者见识的局限,它更表现在思维方式上面。


比如这个问题的描述,直接把讨论设定在“毕业三年四之后”,那得到的结论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评判一个人混的好或坏,通常是站在当前的时间维度上去看待评判对象的,这样就会存在一个谬论:
一个人在35岁的时候非常成功,但是他在30岁的时候很可能混得非常平庸。


如果他正是我们想要评判的一位同学,而我们正好是在他30岁的时间点去评价他,此时他刚好毕业三四年。我们看到他在工作上表现平平、感情之路略显崎岖、甚至刚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这时候他就成为了这个问题下面的反面例子了。
所以,他此时表现出来的任何特质都成为了他失败的例证,比如工作时老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喜欢和老板唱反调、甚至性格还有些孤僻。


然而当我们把时间往后拉长5年,这时候他已经创业三年,小有成就,他以前那些看似是缺点的特质,居然都成了他创业成功的法宝。这时候如果我们再开一场同学会,那么他又会成为成功的典型,成为正面案例,他曾经的那些小缺点都成了“成功人士几个特立独行的象征”。


他本人其实并没有变,变的只有外界看待他的方式。


而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容易陷入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中,总是希望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寻找到看似合理的规律,这是人性的弱点,因为我们总希望世界在我们掌控之中,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很多貌似的真理,其实只是随机过程的叠加结果。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真的没有必要去借鉴一些所谓的人生经验,总想着把别人生搬硬套找到的所谓真理套用在自己身上,企图走向成功的捷径。然而这种做法大部分只会徒增个人的烦恼,甚至起反作用。


当你成功了,你所有的经历都是宝贵的经验,当你失败了,你所有的经历都成了失败的教训。
你说你气不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加强版邦大力 发表于 2021-4-11 11:35:38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九月份,从清华大学参观后出来,在北京大学东门的地铁站门口,我给室友打了个电话。

我:“如果毕业的时候,你有幸来到清华大学附近的五道口,在快手起步的时候,进入快手做点事儿,相不相信今天的成绩比以前高?”

他:“那肯定啊,平台不一样的嘛,快手是风口,但是进不去啊。”

我:“我说如果.......”

 第3张图片


-------

就我个人观察来看,大学同学之间,在三四年之内的差异还不算大。毕竟大家高考成绩差不多,家庭背景差不多,专业一样,行业很相近,没有哪个是一飞冲天远远甩开了背后的人。

可是我的小学同学,那差距真的出来了。

有小学毕业就毕业的,有考上北大研究生的;
有买不起房的,有拆迁获赔几千万的;
有单身至今的,也有娃儿两个的还离婚了的;
有月入3k的,更有月入30k的。

我相信从小学毕业开始,选择的初中不同,高中不同,大学不同,路径不同之后,再加上能力的巨大差别。

最终,量变引起质变,各自差异很大。

我们的大学同学,三四年间,正在经历变化,但是没有经历巨变,现在还为时尚早。

你们暂时还有机会坐在一起参加同学会,三十年后,阶层完全分裂的时候,再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可能性就没那么大了。

未来的几十年里,什么会左右我们之间的差异呢?

前面的答案说得很高了,我也谈谈自己的感想吧。

首先啊,还是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

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情商、财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不客观的。

能力强的人,不能说一定比能力差的人混得好,但是可以有更高的概率混得好。

其次呢,眼光,也就是对风口、趋势的把握,对时代潮流的敏感度,以及选择行业的正确性。

这一点,不是光有能力就可以,我自己也是个年轻人,我也没有能力知道哪一条路对,所以就不建议任何人走哪条路了,但是我知道如果走对了,会比走弯路的人走得快。

再次呢,是机遇。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普遍都看不起教师这个职业。

有个男同学,毕业的时候没欲望,没参加任何考试,他就想回家陪他的“老婆”。

他的老家是一个极为偏僻的区县,我们都不太看好。

他回了老家的学校,那学校是一个镇上的小学,附带幼儿园。

嘿嘿,幼儿园的老师基本上是高职、专科的,本科的,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还是男的。

只用了一年,他就当上了幼儿园的实际负责人。

他的工资,最开始只有两千多元,现在应该是三千多吧。

但是,他被教委的领导盯上了,现在准备重点养他,他已经是另一个镇上小学的副校长的候选人,就上个月跟我分享的这个消息。

工资不高,但是他只有27岁。

一开始,谁能想到他在那个烂学校能快速升迁到副校长呢。

哈哈,我小学某个阶段的副校长也是一个27岁的年轻老师,还是美术出身的,现在官至我老家文化与体育委员会的副主任(副处,44岁)。

他毕业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呢?

噢,他岳父是我老家曾经的党委组织部部长,正的,虽然已经退休很多年了。

------

暂时没有人可以精准地预测未来,这是好事儿。

未来,有无限的潜能可以挖掘,有无限的未来可以创造,但是早早服输的人,已经失去了这辈子建功立业的基础了。

现在谈未来还早,不必过分焦虑,看到了差距,要承认,看到了缺点,要改正。

现实残酷的是差距难以看到,缺点难以改正。

而那些能快速弥补差距,严格改正缺点,执行力强,行动力强的人,也许就先人一步起飞了。

我们已经多次论证了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个人能力、努力程度、机遇运气、贵人相助等错综复杂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从这些因素着眼,总能找到差距在哪里。

------

同样是27岁,他已经是副区长了,是不是感觉差距还是挺大的?

其实三四年的差距还不大,三十四年后再相会,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有多么巨大。

 第4张图片


差距是客观的,
心态是主观的。

混不好,这辈子就完了吗?

调整心态,混得不咋样,一样可以有幸福的人生。

祝好,但愿你们不焦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hy幸福美满 发表于 2021-4-11 11:36: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我很想回答。不过,我要谈的是:毕业前三年的重要性。

毕业不过才三四年,大家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事实上,差距一直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只是学校不是亮剑的地方,谁都无法看出对方真正的实力。你感觉差不多的人,真的只是你的感觉。
学霸考了98分,学神考了100分。学霸以为和学神的差距就只有这两分。学神说:你考98分是实力只有这么多,我考100分是试卷只有这么多分。

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人都十分公平的事情,只有:运动和看书。

       那么,条件旗鼓相当的又是怎么拉开差距的?这就是这篇鸡汤文要讨论的重点。

差距是怎么产生的?
当你在想玩什么,有人在想学什么——时间;
当你在做计划,有人已出发——执行;
当你为上次失败沮丧,有人已开始下次尝试——心态;
当你想放弃,有人却坚信前进就有希望。
        所以,道理真的很简单,那些比你走得远的人,并不比你聪慧,只是每天多走了一点。

那么,又有人要说,不是我不努力,只是我没有机会没有环境,是的,“上进心是水到渠成的东西”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观念。所以,毕业前三四年,基于我上面说的,努力、行动和心态外,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选择。

就人的一生来说,真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很多时候,一念之间的选择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哪里还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而,决定人一生的又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选择。决定命运的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大的机会,而是每一分钟里你做的一个微小的选择。所有的差别就只在那一分钟里。

     我记得香港有个作家陶杰曾经说过:“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以前在豆瓣看过叫斑马的作者说过一句话,感觉很正确,现在分享给大家:“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懒人,只是有些人表现在行动上,有些人表现在思考上。第一种是看得见的懒,第二种却成了人们眼中的努力勤奋。”
     相比之下,第一种人成功机会还更大些,有时候一个人行动上懒了,如果又不想饿死,起码会在事前多动动脑子,为自己找出一条最好走的捷径。倒是第二种人,他们努力了一辈子,最后的标签也只是努力。他们以为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

有人付出的努力就是努力,有人付出的努力只是体力,这就是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差距拉开的本质。

   所以,每一个选择背后,事实上就是智商和情商。其他各钟商。

选择到底有多重要?你说她有多重要。她就有多重要。别人家的鸡汤说“性格很重要,性格注定一切”,我的鸡汤是:“性格根本没有好与坏之分,就看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选择对了,就幸福一生!”

   如何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理论上要求是的智商和情商。其实就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加一些清楚的自我认知和一些不怕输的勇气。

  不管是职场,还是爱情,或者人生,或者婚姻,所有的一切。其实,并不高深玄妙,所有事情核心内容就那么几条,反正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一直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办法一直就是笨办法。然而,这也是我“表面上看上去没有吃过任何苦的”诀窍。
我毕业前三年也是很迷茫的。一步一步怎么走过来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庆幸自己面对重大选择的时候,不但走了脑,还走了心!那是什么支撑我很多事情一直没有放弃?我如果告诉你,支撑我一直没有放弃的,只是因为我“外表看上去小,我可以假装自己还很年轻”,你信吗?可就这是事实!

    听我一句劝。从毕业那一天起,就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要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大到一份工作,小一件衣服,真的不要马虎对待!关于毕业生如何处理职场关系,我其他答案都有,有兴趣的可以移步去看看,虽然赞数不高。也是我用心写的!
      真的要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的要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选择,真的要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而不是眼睛和耳朵。
一个人做事情,走心,走脑。能让你知道自己适合样的什么样职业,找什么样的伴侣,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交什么样的朋友。能让你明白跟谁怎么打交道,怎么样用人,怎么样合作,怎么样看社会,怎么样看世界,怎么样解决你身边的一切麻烦和问题。这是你一辈子最大的事,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走多少冤枉路都换不来的,读一辈子书都学不到的。

     我年少的时候,看过一个理论,我当时是相当排斥的,多年以后,我却发自内心的认同了这个观点。那个观点是这样说:“一个男人,你如果想要成功。你身边的女人真的很重要,这个女人可以是你的母亲,也可以是你的妻子(女朋友),如果你两者都错过了,那么你的人生基本也就这样了。”

    这里说的错过,不是错过母亲和妻子(女朋友),而是错过“对的”母亲和妻子(女朋友)。
    鸡汤喜欢劝人说,你要珍惜你拥有的一切,珍惜你的眼前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什么叫“珍惜你的眼前人”?什么叫“珍惜你老板给你的机会”?好的情感,是两个人因为对方变成了更好的人,好的工作是,我可以把我的工作当兴趣。人生一世,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二十四小时的叠加,在这样宝贵的光阴里,错的选择就是:浪费了自己的生命都不够,还要浪费别人的生命?

     大部分人。不是不能选择, 而是忘了自己还能选择。“别无选择”真的是很让人讨厌的一句话。
     什么是选择的权利?难道是读书用功?难道是努力认真?难道是比别人有成就?选择不就是选择。先有了想要选择的心,才能有拥选择的权利。

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可以光芒万丈。只是,不能自欺。有一句话怎么说?自欺永远摇摆于真诚和犬儒主义之间。所以,选择自欺的人,你就心安理得了是吗?
你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希望你想要的(他人即地狱)!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点你应当怎样做: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

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河源人民的儿子 发表于 2021-4-11 11:37:0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让我给当代年轻人们一个建议,那我一定会说:千万不要沉迷于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懂一点」的优越感。
1
我在大一的时候,非常沉迷于享受那种「多元感」。
我会一点 PS,会一点绘画,懂一点写作,又懂一点健身……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一点,又什么都懂一点。
我发现我的同龄人都完全不懂,和他们对话的时候,我总是在输出的那个,于是我开始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就算懂得不深也够用了,计划着还要去学更多领域的技能,尝试更多维度的东西,做一个更斜杠的多元青年。
醒悟来源于一次我帮人解决问题时不小心遇到了专业人士……那种感觉就像是一种降维打击。我是被降维的那个。
我还在结结巴巴想怎么说的时候,他已经流畅的说出了原理。我还在冥思苦想怎么解决的时候,他已经列出了好几种方法的优劣问你要选哪个。我还在像原始人一样不灵活操作的时候,他已经搞定放下键盘去一边喝茶了。
这就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和我这个所谓「斜杠青年」的差距。被打击后,我狠狠的在心里鄙视了一把自己。此后我开始深耕写作,专注知乎,当然其他的我也一直在学,但我再也不会拿我不精通的技能出去吹嘘。
随着这段人生经历,我发现了「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的本质真相:
其实大部分几乎没什么专精与特长的人都会对自己有这个评价。这个评价就是对自己其实一无所长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2
这在现代也有一个所对应的概念,叫做「达·芬奇诅咒」,是所谓的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一种思维错误。
「达·芬奇诅咒」一词出自书籍《达·芬奇诅咒》,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探讨:他自诩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却没有达到如达·芬奇一般的成就?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一位画家、建筑师、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上也有许多伟大的成就,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尤其擅长人体解剖和机械制造。在后世人的眼里,达·芬奇是个普世意义上的「全才」。
作者在书里提到,在达·芬奇那个年代,世界上几乎 99% 的人连字都不识。那个时代的聪明人,只要稍微多花一些时间研究一些东西,就极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内获得一些显著的成就。
 第7张图片
图 1
但放眼今天的社会,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如果你还想在如今的某些学科领域内或者工作领域内取得一些成就,往往需要更加专注的投入和更加深入的钻研。
具有「达·芬奇人格」的人,感兴趣的领域实在太多了。他们看什么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被更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以至于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个领域。
所以当代的「达·芬奇」,往往形容一些起点很高,对各个领域和学科的涉猎极广,却终其一生都没有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哪怕是世俗中的一些小成就)的聪明人。
现代的职场中喜欢管这种人叫「万金油」。
我三叔是个平平无奇的中年男人,他职位不高,偏偏又很喜欢到处凑饭局,和人家谈论国家大事金融股票,作为一个四十多岁了还月薪四千的人,他反而最爱说这种特宏观伟大的事。
相比起来我爸:政治废&金融废。
但他非常喜欢历史,小时候每次和我抢电视都是为了看历史频道的纪录片,没事也在头条上刷刷历史文章,经常把连朝代都背不明白的我侃得头头是道。
而且因为见多了历史长河中的浮沉,我爸的心态和气场都相当豁达,还经常用一些古言古语教育我,思维已经被驯化得相当李杜化了。
那么我三叔呢?还在天天凑饭局扯国家政治大事,但就是没人听了他吹的东西给他涨点工资。
3
那么「达芬奇诅咒」到底是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的一生的呢?
第一:只有兴趣没有作品,就无法兑换现实价值
「兴趣」其实是最好拿来充数伪装的东西。哪怕还不会,但只需要一句「我对古典音乐/西方艺术很感兴趣」,不懂的人立马就会投来崇拜的目光。
但现实是,仅仅是有兴趣随便学了点,而不去长期的积累作品与经验,是无法兑换现实价值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提出过一种兴趣叫「专业兴趣" 。这种兴趣是指只有当你专注深入到一个领域内,才能体会它给你带来的很微妙的反馈快感,刺激你继续深入钻研,久而久之,在这个领域内就可以有所成就。
但若是仅仅是会一点,但不精通,没什么成就和作品,别人就始终无法注意到你,你也就永远无法通过「兴趣」,在现实中兑换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品才能体现你的创意,你的才华,你的深度。只有成为一个靠作品来证明兴趣的人,才能兑换到真正的现实价值。
第二、始终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水平面
很多人玩王者荣耀,学会了基本规则和操作,玩的也还行,开了几把黑还拿了个 MVP,但没有深入下去又换了和平精英,当然拿了一次第一后也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从 DOTA 到王者荣耀,越是受众面广的游戏,操作便会不断的简单化,因为简单的游戏才有娱乐性,才能让谁都可以轻易上手,这也这注定了娱乐性的东西是门槛越来越低的。
但如果人始终都只去玩一些门槛低的东西,学到入门拿点成绩就满足了,而不去琢磨和深耕,虽然这样确实也可以享受到游戏的快乐,但终究逃不了被大神完虐,被其他人的操作所秀到的命运。
一生气,卸游戏,明天还得下回来。又菜,瘾又大。
像这样一直只享受入门级的那点成绩,和自娱自乐没什么区别,停留在浅层的普适快感中,便无法超越谁,也无法指导谁。
最后,也是最遗憾的一点:不精通一样东西,就永远享受不到「深入红利」。
浅尝辄止,自娱自乐,就很难获得因为深入一件事,而不断挑战自我,大开眼界的体验。
为什么很多人都享受那种「什么都懂一点」的感觉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6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