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什么一线明星能赚那么多钱,而一线科学家却不行?

[复制链接]
16377 20
毛毛猴爱芒果 发表于 2021-4-20 20:47:06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线明星们唱歌,拍戏,广告,上综艺节目,甚至商演或者综艺节目就能赚取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钱,而伟大的科学家研究出来造福全人类的成果收获却甚少,真是不公平,这样会不会很畸形,这种现象让人们都想当明星,不想当科学家,这样的不平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真是有些想不通这个现象和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这个现象所带来的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又是什么?


上一篇:北京为什么要建这么多机场?
下一篇:华侨别称?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看评论亮点 发表于 2021-4-20 20:47:34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段子,忘了出处,大意是:
“平时大喊戏子误国,明星收入太高,应该提高科研人员收入;等发现清华教授被电信诈骗1760万后又喊,区区一个教授怎么会有这么多钱,赶紧查查。这就是中国网民。”
附上链接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元,为什么人们只关心他钱从哪来?
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科学家的收入的,更别说科学家所做的贡献了,科学家只不过是被大部分人当做对高收入明星泄愤的工具。
等到哪天科学家们收入逆转,超过很多明星的时候(当然是不可能的啦),估计又得冒出来一堆这样的:想想建国初期那些清贫、艰苦奋斗的科学家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却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这些徒有虚名的教授们,拿着这么高的薪水,还能安心做科研吗?难怪成果没法跟他们比,诺奖没拿几个!
 第1张图片
所以,大家还是赶紧洗洗睡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断剑行侠 发表于 2021-4-20 20:48:05 | 只看该作者
 
1978年,内蒙古小城赤峰,数千人在广场上盘旋如长蛇,排队抢购一本杂志。


那是新年刊的《人民文学》,一上市便风靡全国。


那期封面文章叫《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是数学家,名叫陈景润。


文章中藏着一代人的金句: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就是全世界离那颗明珠最近的人。


四十有五的陈景润,自此之后,每天能收到成百上千封来信。姑娘们寄来的情书、相片,以麻袋计量。


哪怕写成“陈井运同志收”,哪怕没写收信地址,邮差也能将全国来信,送到他手中。


他被邀请去各地讲座,南至云贵,北至天山,大部分人听不懂他口音极重的普通话,但报告会场场爆满。


人们什么事都写信找他,从衣食住行到两地分居。


无数青年会在演讲结束时,郑重加上一句“学习陈景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


那是属于科学家的年代。当尊崇到极致时,科学家一言一行都是举国大事。


1980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消失前只留下字条“我往东面找水井”。


国家领导人亲自批示派出空军和部队搜寻,各级电台一遍遍呼唤“彭加木,你在哪里”。


此后两个月,官方四次动用国家级力量搜寻,搜索队员一度破千人。


第四次搜索时,搜救队在上千公里区域内找到了百年前的海贝、马掌、铜钱,却没能找到彭加木。


寻找彭加木,几乎贯穿了一个时代。新疆广播站内,年轻播音员把报道贴在墙上,一年年祈福他能从风沙中归来。


彭加木失踪两年后,潘虹主演的《人到中年》上映。


那场大搜索余波仍在,影片中,父母对孩子最大期盼就是长大当科学家,他们给孩子买的最多的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那是远去时代的镇宅之宝,有人靠读它考上大学,有人买不起就整卷手抄。钱学森给儿子下了死令:每天必读50页。


《十万个为什么》卖出上亿套,腰封霸气十足:十万个为什么,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


作家叶永烈曾参加过彭加木搜救,他也是《十万个为什么》编撰之一。


他回温州相亲时,干脆提了套《十万个为什么》当礼物。姑娘很开心,知识即财富。


后来,叶永烈创作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世界》。


小说中,小灵通畅游未来,未来有手机、有视频手表,人人热爱科学。


1980年,央视引进首部美剧,便是科幻片,名叫《来自大西洋底的人》,带着蛤蟆镜男子,是亚特兰蒂斯最后幸存者。


17岁的刘慈欣,每周四晚都跑到学校传达室外,踩着砖隔窗偷看,追完整部剧。


当时,所有科幻类杂志广告页,都在卖望远镜。那时人们还爱抬头看天。


马化腾童年最幸福时刻,便是在1985年夏天,收到了一台望远镜做礼物。


此前,他在日记中说,没有望远镜,便扼杀了他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马化腾大四那年,西昌一次火箭发射不幸失败。


4亿多名观众观看直播沮丧不已,寄去信件:长城奇耻,国人心寒。


发射站炊事班出门买菜都被怼。


“你们卫星打不上天,还好意思吃菜?”


那些年,人们对一切还好奇,有人还记得海子的诗: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时代对科学的热情,很大程度源于焦虑。


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停止所有援助中国协议,苏联专家一夜撤回。


此后《十万个为什么》编辑部,陆续收到读者来信,“西瓜能当炮弹吗?”“食盐是炒菜吃的,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


千奇百怪的问题,充满对冷战的担忧。


那时,人们尚记得科学是大国竞争杀手锏,得科学家者得天下。


1978年,邓小平在科技大会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陈景润和华罗庚就坐在主席台上,《祝酒歌》旋律响起:


“展未来无限美,人人胸中春风吹”。


一场自上而下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此形成。


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坚信“读书才是唯一出路”。


新华书店永远人满为患。出版社出书起印至少十万。不管什么类型的书,上架后总能快速售空。


在河南读大学的刘慈欣,生活费每月30元。


听闻北京书店有售外文科幻后,他抱着英汉词典常驻书店,边看边译。


他一次次被请出,又一次次溜回,站着把全部外文科幻看完了。


那时的人们迷恋知识,崇拜科学,大城市亲朋出差,被要求托带的东西,多是《日瓦格医生》和《第三次浪潮》。


《人民文学》陈景润报道走红后,英国路透社评论,有一名中国数学家,在中国已被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


读中学的冯远征,模仿陈景润剃了个寸头。


为更像陈景润,他每夜在昏暗灯光下读书,只求尽快近视,架上眼镜。


1996年,陈景润去世。


3年后,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为纪念他,将7681号小行星更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和平号空间站坠入大气层,燃烧16分钟后,残骸落入南太平洋。


地上早已换了人间,美苏争霸在十年前结束,而科学家正从时代的台前隐向幕后。


没人再排队买书,上海倒是有市民凌晨三点排队买股票,后因时间过长且寒冷,虚脱晕倒。


《人民文学》封面故事从科学家变成下海经商、炒股致富。再后来,什么样的故事,都没人看了。


《十万个为什么》销量停在1亿,7000万以上销量在上世纪完成。


最初还有人在小品吐槽“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后来这句话也成陈年旧事。


罗布泊偶有年轻徒步者,他们大多不知彭加木,知道了也不过当悬案谈资。


大漠外的世界,偶像的天空正五彩斑斓。


世纪之交时,韩国男团在镜头前大喊“We are the future”。


2003年发起的20世纪十大偶像评选中,只剩钱学森一人是科学家。


十年后的新闻中,有10岁女孩用压岁钱给偶像买下豪华跑车。


去年,有16岁中学生,自豪地说他们是偶像的提款机。


年轻一代,包下机场、银行、咖啡厅,包下影院、大巴车和KTV,包下北京、上海、米兰、伦敦的楼体和灯箱,只为给偶像庆生。


他们爱他们,就像当年人们爱陈景润。


他们不再在作文中,说将来想当科学家。


在这个时代的《我的理想》中,少女畅想着与鹿晗、杨洋或者吴亦凡从相识到结婚的美好未来。


2014年,西安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超52%被调查者未来有明星梦,想当科学家的只剩13%。


去年,宿迁两名12岁女孩携手离家,留下一封信“爸爸妈妈,我要去北京当练习生了!等我火了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


2013年,一个小型拍卖会上,陈景润最后信札,以100元价格起拍,无人加价。


买家用100元拍下后,参加朋友家宴时展示,席上年轻人不屑一顾,“以为是地摊捡来的破烂”。


“你们知道陈景润吗?“


年轻人指了指电视,“我们只知陈奕迅。”


2011年,唱片公司为犒劳杨丞琳,送上以其英文名“Rainie”命名的小行星。


后来,粉丝为《快乐男声》出道的华晨宇,买下星星,命名“chenyu hua”。


如今,陈景润星、杨振宁星、袁隆平星的边上,星光璀璨。


那是粉丝为偶像们重金买下的宇宙。


怎么看待「电子竞技」成为一种职业?有趣文章很多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mdxiaoyu)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
“摩登中产”(moderns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a912402728 发表于 2021-4-20 20:48:12 | 只看该作者
 
我曾和读者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看待所谓的「科学家不如戏子」?
我当时给出的建议是:心平气和一些。
乍一看,有些演技尚有提升空间的艺人(我并不赞成用「戏子」这样的称呼)出场费动辄百万元,拍一部电视剧收入动辄千万乃至上亿元,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科学家堪称清贫,这确实是件让人有些愤愤不平的事。
但仔细想一想,这其实是两回事。
首先,艺人的出场费和片酬是市场机制决定的。就我国目前的演艺圈人才含量来看,真正有实力的演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在这样一个卖方市场环境下,能自带流量的艺人(无论采取怎样的营销手段)还是有不可否认的稀缺性,所以很容易导致出场费和片酬的无节制飙升。
其实,一旦有「金主」发现一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其实带不动什么货,价格自然就会下来。
其次,限制艺人的超高收入或许可以规范演艺市场,但减下来的钱也不可能到科学家们的账户上。
事实上,尽管提起「艺人暴富」这个话题不少人都会咬牙切齿,但该吃瓜时还是吃瓜,该看秀时还是看秀,让他们花钱进电影院看一部屠呦呦团队的纪录片,依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再次,还是要把时间轴拉长,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个问题。
我曾在签售会现场报了三个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的名字,在场的「90 后」乃至「80 后」,很多人都一脸茫然。
但事实上,他们都是 80 年前红遍中国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超级大明星,但如今,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乃至根本不知道他们了。
然而,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哪怕历经千年,我们却都一直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的贡献。在各类书籍上、电影中,给道路、纪念馆乃至宇宙中的小行星命名……
我们有各种各样纪念和缅怀他们的方式。
2018 年 7 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 212796 和 212797 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
活在尘世间,我们当然需要各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和消遣。
但是,每当我们抬头仰望,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永远是那片璀璨的星空。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很多人叫不出名字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1

1968 年 12 月 5 日,中南海怀仁堂。
一位秘书匆匆走了进来,来到正在接待外宾的周恩来身旁,对他耳语了几句。
一向处变不惊的周恩来脸色一变,站了起来。
秘书向总理汇报的,是刚刚发生的一场空难——一架飞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时坠毁,机上 13 人遇难。
而让总理尤为震动的是,他听到了一个遇难者的名字:郭永怀。
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周恩来后来痛哭失声。
2

1909 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滕家镇郭家村,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
郭永怀的家并非书香门第。郭家世代务农,父亲郭文吉也只是粗通文墨。所以尽管郭永怀从小就聪颖好学,但直到他 9 岁那年,才有机会到本家三叔郭文秀开办的学堂里去读书识字。
但一旦给了读书的机会,郭永怀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1922 年,13 岁的郭永怀因为勤奋好学,被送到石岛镇的明德小学读高小。
1926 年,17 岁的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家乡的第一个公费中学生;
1929 年,郭永怀又如愿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成为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
1931 年,郭永怀转入本科,选择了物理学专业,成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的学生;两年后,顾静薇推荐郭永怀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
1938 年夏天,改变郭永怀命运的一场考试来临。
当时的「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举办了第七届留英学生招生考试,拟录取名额 20 人,但报名人数超过 3 000 人。郭永怀报考的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专业只招一人,但有 50 人报名。
郭永怀考试发挥出色,5 门功课总分超过了 350 分,名列第一——但是,居然还有两个考生和他考的分数一模一样,并列第一。
三人同分,只招一人,怎么办?结果经过董事会讨论,破格将这三人全部录取。
和郭永怀同分的那两个人,一个叫钱伟长(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一个叫林家翘(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
1940 年 1 月,郭永怀和当初几十个被选中的学子在上海集合,准备前往海外留学——当时因为二战爆发,英国进入了战争状态,只能将这些学子送到各个英联邦国家去学习。
在辞别亲人上船之后,郭永怀他们忽然发现:自己的护照居然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而且上面还写着:「允许在横滨停留三日,上岸游玩。」
当时中国正在日本的侵略下陷入苦战,这群学生立刻向英国代办人员提出抗议,要求更改护照。英国人表示绝不更改,要么你们就不要去留学了。
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不少人陷入了沉默。这时候,平时沉默寡言的郭永怀站了出来:
「不出国就不出国。中国人要有自己的骨气。」
于是,一群学子拿着行李走下了即将起锚的轮船。
幸好,又经历了多番波折之后,郭永怀他们还是踏上了留学的旅途。
 第3张图片
1940 年 8 月,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后排右三为郭永怀,前排左一为林家翘,前排左五为钱伟长(来源:「纪念郭永怀先生」官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3

事实证明,这批留学的中国学子,确实是当时精英中的精英。
郭永怀、钱伟长和林家翘三个天才一起被送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三人都只花半年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第4张图片
冯·卡门堪称 20 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1941 年,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学习。
当时该研究中心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GALCIT)是全世界顶级的研究中心,因为主持人是世界气体力学的大神级人物:冯·卡门。
郭永怀遇见了一个好老师,同时也认识了一个成为一生知己的师兄——钱学森。
在学习期间,郭永怀主动提出要进行「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研究,这是当时空气动力学领域最前沿的课题。结果凭借这方面的研究,郭永怀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1946 年,冯·卡门的学生威廉姆·希尔斯准备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工程研究院,冯·卡门立即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郭永怀。
当时准备去麻省理工学院教书的钱学森一路开车将师弟郭永怀送到了康奈尔大学。
去康奈尔大学任教的郭永怀一头扎进了飞机突破声障的研究中。
当时,刚刚实现超声速飞行的飞机普遍面临一个巨大困难:一旦飞机速度接近声速,阻力剧增,操作失灵,往往会机毁人亡。很多人甚至认为,突破声障其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郭永怀凭借自己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引起业界轰动的论文,开创了一套全新的计算方法,为人类实现声障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曾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将此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其中「K」就是「郭」的第一个字母发音。
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卓越表现和贡献,郭永怀在美国业界声名鹊起,很多大学纷纷邀请他前去任教或做讲座,相关企业开出高薪挖他去工作。
当时郭永怀已经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而且是航空工程研究院的三个核心主持人之一,在美国有车有房,完全可以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
但他心中有一个念头却自始至终没有打消过,尤其是在 1949 年之后,这个念头更加强烈:回国。
 第5张图片
1946 年 5 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钱学森和郭永怀向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NAC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前身提交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论文,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理论和计算问题,大大促进了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
此照片摄于 1947 年 2 月,题为《与美国宇航精英同列的中国科学家》。第一排左起第三位是钱学森,第一排右起第四位是冯·卡门,第二排左起第一位是林家翘,第二排左起第三位是郭永怀
当时有朋友劝他:你在这里什么都有了,将来孩子在这里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什么还要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呢?
郭永怀的回答是:「家贫国穷,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是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去和大家一起建设祖国。」
 第6张图片
1946 年 10 月,创建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的五员大将。左一为郭永怀
4

但是,回国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linzhenbin 发表于 2021-4-20 20:48:31 | 只看该作者
 
问这个问题的人 本质上是没有意识到 所谓社会经济地位的阶梯 从来就不是只有钱这一个测度。而且越往上,钱的权重就越小。所谓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是也。


全国一线明星我们算五十个,或者再多点,一百个,算多了吧。


对应的科学家阶梯里面,两院院士有多少?科学院院士六百多位,工程院院士千把位。


而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最高的前五十,前一百,比如名校校长,中科院院长及以下各所所长,以及体制内身居要职的等等,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和控制的资源,是哪个一线明星比的了的?
顺便想起来个故事。我的科大师兄和合伙人 @exchange 是招行运通黑卡和私人银行的持卡人,去年还是前年的时候有一天我们聊到黑卡和私行的门槛,说要么是一千万存款,要么是社会名流,比如两院院士等等。于是我们自然的聊到说那xxx(一位我们相对熟悉的科大师兄,科学院院士)肯定可以了。不过我们立即转念一想,这可比私行存个一千万难多了,毕竟钱基本上是无限的,财富可以不停创造,但院士每年就那么几十百来个增选名额,是稀缺得多的资源。


再进一步的讲,其实现金本身,现在回头看来常常仅在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上非常有效。而当想获取很多稀缺社会资源和影响力/控制/话语权时,现金本身能做的远不如普通人想象的那么多,在国内尤为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高净值个人有很高的权力/影响力,本质上是因为财富和权力同时是他们事业和社会地位的两个并列副产品,而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此前一个答案里我提到,年轻人,尤其是天赋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还不错的那些,在做未来职业规划的时候,不要过于看重钱,而要着眼于职业发展和未来事业潜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WENJIAO丫头 发表于 2021-4-20 20:48:57 | 只看该作者
 
要找好参照物。
以中国为例,再牛逼的一线明星,一见到马云爸爸,全跪了。
 第11张图片 一线明星对应的是院士。几十万科学从业者才对应的是横店群众演员。
中国有800个院士,有800个一线明星吗?
能想象有任何一个院士跪在马云面前吗?


2018年,马云爸爸身价2700亿,李彦宏1000亿。
你觉得李彦宏如果也想装逼,能不能让这些明星跪?(就算现在百度腰斩500亿估计也还是有的)
但2019年,李彦宏想选院士也还选不上呢。
你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啊……
 第12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魍魉_幂荼 发表于 2021-4-20 20:49:1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正常的市场机制,并不扭曲。首先,明星应该对比的是学术顶级大牛,而不是科学家。普通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该和演艺界普通从业人员对比,拿明星和科学家整体做对比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世界不存在一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比另外一个行业的顶尖的人才报酬更高这种现象,如果存在,那说明第二个行业早就应该被淘汰了。


如果我们比较普通科研工作者和演艺界普通从业人员的话,我们会发现从收入稳定性、持久性和折现上来说,科研工作者几乎是碾压的。在欧洲大陆,科研工作者博士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永久教职,基本上就进了保险箱了,一生中产无忧;在美国是要辛苦一点,但也就是多奋斗六年,拿到了永久合同之后依然进保险箱。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能有这种在40岁之前就可以划定自己一生最低薪酬在中产的职业委实不多了。相比之下,演艺界即便是一线明星的收入,从一个长的生命周期来看,依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演员是要靠自己一直奋斗的,是没有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拨款的机构年年月月定时发钱的。


有人可能又说了,顶级的科学家往往也不如顶级的明星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的宏观一点了,司马迁说过:『佗杂业,不中十二,则非吾财也。』也就是说各个行业平均的收益应该是差不多的。这样才能保证每个行业都有足够的人手来从事。


这里行业收益要理解为折算了风险、平均值、社会地位等等综合在一起的一个收益。那么我们刚才已经说了科研行业门槛高,均值也高,那如果演艺圈工资的高低分布和科研也一样,那演艺圈的优势就小了,所以在当前这个均衡里,科研界的工资相对平均,大牛教授和普通教授之间的薪水能超过三四倍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演艺圈明星的收入却比基层的演艺圈从业人员高到不知凡几。画图的话,大约是这样的:
 第15张图片
科研界比较均衡,平均收益高,但是难以大富大贵;演艺圈收入分布极端,但是可以给人大富大贵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行业和行业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热爱稳定的去科研,热爱冒险、热爱搏出位的去演艺。


有人可能还会说,从事后的贡献来看,有些科学家的研究确实很重要,但是他们的薪水反而不如没有怎么有贡献的明星呢?这个问题其实和『为什么美国政府不把Apple的利润都拿过来救济穷人』一样。从宏观上看,一个Apple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家企业的失败;一个明星的成功,背后有很多个可能和其条件差不多,但是没有机遇的人的没落。这种情况下,成功者的高薪可能是公平的,可以看作是市场对成功者的奖赏。


比如说,100个人同时进入演艺圈,他们的预期收入都是一个月一万一千。但是可能只有一个人有机遇月入百万,剩下的99个人都在月入一千。这个时候,尽管这99个人和那一个幸运儿之间的收入差别极大,但是行业之间依然是公平的,如果政府过来对这个幸运儿说,你收入太高了,我要拿走一半,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是公平了,但是其实却是削弱了整个演艺圈的吸引力,因为当新人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成为明星从而大富大贵的渴望;现在把红得发紫的明星的钱拿走了一半,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做到最好,收入也比之前少了一半。


同样的道理,有些科学家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什么都没有做出来,从事后看浪费了很多资源。但是他们的收入相差远远没有达到他们贡献的差别。所以从具体的单个科学家来说,可能有人薪水过高,有人的薪水过低,但是科研本来就是偶然性很大的行业,从科研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来看,他们对世界『预期的贡献』是差不多的,故而也应该领取差不多的酬劳。
补充一下,评论里面有人说,明星不创造价值,只有科学技术才创造价值,这句话并不全对。我们拿扬声器做例子。


什么叫做价值?经济学里面用『效用』来表示价值。比如我们听了一场演唱会,很开心,这个演唱会对我们就有正的『效用』,效用可以近似的理解为满足感。


科学家创造了很多科学技术,相比古代而言,极大的满足的人们的需求,但是要看到单独科学技术本身对大众来说并没有产生任何显著的效用,而往往是通过演员,通过商人来实现的。比如说,发明了扬声器和耳机的可以称之为科学家,但是我们用扬声器和耳机听的,很多都是明星和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单独强调科学家的贡献,而忽视了内容的创造者难道很公平吗?


明星和科学家在满足人的效用方面并没有高下之分,前者侧重于产生让人满足的内容,后者侧重提供更好的工具,一味的崇拜内容提供者固然有失偏颇,但是一味的崇拜工具制造者也并非是公允的态度。


还有人说,科学家创造的价值比较长久,明星的比较短暂。但是殊不知对于人来说,未来是要折现才能和当下比较的。好比两笔资金:
一笔是眼下的一万元,一笔是50年后的二十八万元,我们应该选哪个?表面上看,二十八万远远的大于一万,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投资回报率 7%的复利来计算的话,一万元每年涨 7%,到50年后已经是二十九万多了。


很多科学技术都是这样,可能会在几十年后乃至于一百年后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用,但是折现到当下,这笔巨大的效用其实也打了巨大的折扣,可能不如我们目前的某些当务之急更重要。而明星则是能给人直接的,即时的效用满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长久的价值』并不能作为科学家应该拿高薪的一个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雨handsome 发表于 2021-4-20 20:50:0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个在微观经济学中被讨论过的经典问题,叫做"超级明星现象"。超级明星产生的市场,有两个特点:
1. 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产品。
2. 生产这种产品所用的技术使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每位顾客提供产品成为可能。
以演艺市场为例,大多数北漂演员的收入很低,但杨幂拍一集电视剧可能就能赚上百万。这是因为,如果杨幂是当下最火的演员,那么很多人都想看她的新片;假设姚晨的受欢迎程度是杨幂的一半,两部姚晨的新片并不能替代一部杨幂的新片。此外,杨幂的新片完全可以让每个喜欢她的人都观看。因此,巨大的公众魅力就反映在天文数字般的收入上。
再来看科学研究市场。一般情况下,研究机构倾向于雇用能解决问题的合适科学家,即使他并非最顶级的;另外,与明星不同的是,一个科学家只能为某个特定的公司或机构服务。因此,虽然顶级科学家比二手科学家收入高,但普通科学家的日子可比北漂的演员要强的多。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科学家的产出与其他产出不同,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也就是说,除了成果的直接购买方——雇佣他的组织以外,人类知识的积累还会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好处,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为此付费。
为了激励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过程,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科学研究领域,这样的补贴一般采取著作权或专利的形式。但即使如此,由于市场结构的根本不同,顶级科学家的收入是无法望一线明星项背的。
总之,题目中的超级明星现象,基本是由经济学规律决定的,很难因为我们美好的希望有根本改观。
 第17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庸俗一些 发表于 2021-4-20 20:50:40 | 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你说啥?
爱迪生:不是很理解题主的脑回路…
牛顿:钱这种东西,让铸币厂造就是了
特斯拉:直流电马鹿!世界属于交流电!
西门子:特斯拉你够
卡尔·本茨:自从发明了汽车,不仅还清了欠款,而且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戴姆勒:本茨你得瑟个捷豹,看看奔驰现在在谁手里?
袁隆平:不是很懂综艺圈怎么赚钱的,不过我都是直接找国家要。
钱学森:美国政府追着我给我钱,说不收就要搞死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血玄石 发表于 2021-4-20 20:51:21 | 只看该作者
 
本质的原因是,在产业链里面,与明星对标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工程师
而跟顶级工程师相比,一线明星那点小钱不过就是零头的零头。
BAT里面,B和T的老板都是工程师,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也是工程师,小米的雷军,华为的任正非,都是工程师,这些人的财富都在百亿乃至千亿量级,区区几个明星算得了什么?
国外也一样,早年的亨利福特和爱迪生,近来的盖茨,艾伦,还有硅谷那一堆企业的老大,都是工程师,这么说吧,财富榜前100你可能看到30-50个工程师,但是明星你一个都看不到。
工程师是利用现有科学技术,改善人民生活,进而赚钱的人。
明星是利用唱,跳,rap,打篮球,以及卖脸和屁股赚钱的人。
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和科学家对标的是谁呢?是走在时代最前沿,发明新的艺术形式的艺术家,比如卡夫卡,贝克特,乔伊斯,梵高,达利这种。
还有就是搞艺术理论的,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些也是明星的上游。
当然还有做整容手术的大夫。
这些人,也不见得比科学家有钱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3-28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