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教育] 校外辅导市场的乱象与天坑

[复制链接]
100030 1
爸比sete 发表于 2021-5-11 05:50:2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外辅导市场的乱象与天坑 第1张图片

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外k12辅导机构遍地开花、竞争激烈,已成一片红海。

敝人半道进入k12教育行业,从杭州到上海,辗转几家大大小小的机构,个人感觉无一不坑,这些机构皆以赢利为目的,“辅导学生“只是它们逐利的途径,并非如它们宣传的那样是真正为了学生和家长。

人要生存就必须工作挣钱,经营教辅机构和做教师不过是亿万谋生手段中的两种。但教育行业又不同于其它行业,因为往大了说,这关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往小了说,中学教育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无可替代。

我将基于我自己的阅历、经历等产生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各位疼爱孩子的家长敲响警钟,不要再拿自己的辛苦钱去坑害自己的孩子

现实社会中甲方被乙方坑骗之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只是有些被发现有些没有被发现而已。
本人工作经历,曾经某国内知名车企,由于库管失误,购入的LED全部低于使用要求(好像是设计要求LED电流为40mA,而进货全是30mA及以下),生产部以不能停线为由,从厂长(自承曾在日企做到过华人最高职位)、副厂长一路特批下来用不合格的LED进行生产。
新车灯会亮,车主也看不出任何异常;售后出了故障,公司也会有对应的人担责受罚,但车主不知道的是:他的新车在组装时用的是不合格的配件;车主更不知道的是:他本来可以避免因此带来的烦恼和损失。
发动机模具车间购入了行业最先进的数控机,据说价格超过400万,但一天不见启动一次,但肯定会用于宣传,给客户一个产品质量很好的假印象;
据部门领导讲,公司车灯自从建厂以来就没有一个是合格的;设计售价28万的车,最终的预售价只有14万,差距为什么这么大?不过是实际产品的质量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已。
我不是一个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不会要求一个新车企一开始生产的车就能与宝马、法拉利这些行业巨头的产品相媲美,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普遍性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
一个与科长关系好的G级质检员可以对所有非领导职位的人颐指气使,向车间下达无法执行的生产命令;出了问题不是先找原因并解决,而是先撇清自己的责任,甚至不惜人身攻击,更可笑的是一个工程师以“科长把邮件发给我抄送给她”为由事情(问题出在她负责的环节)应该由另外的同事来负责;生产线上班长说我自己制作的用于实验的车灯比线上批量生产的都好;从西安生产线上生产、发送到总部用于测验的车灯由于外观脏、直接把负责研发的小姑娘气哭……
也许有人说不能以一个部门来代表整个集团,我所在的工厂在全集团80多个厂里综合排名30左右,应该可以代表公司的平均水平;我离职时那个在新人会上说以进入这家中国企业为荣的厂长在闹离职;但最无辜的是车主,被坑了还不知道。
教育与生产等其它行业有本质不同,买了一个不好的车损失的是钱和时间,而不负责任的教育机构 损害的是孩子的未来,而这样的机构遍地都是,更可怕的是大多数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被表面的优质服务所蒙蔽而沾沾自喜,结果家长付了高额费用、机构挣了钱,孩子成绩不但没有提升、而且还给以后的人生带来了无法磨灭的负面影响。
表面上是家长与机构的双赢,实际上最大的输家是孩子,还不得不用一生承担其负作用。
各家机构都有自己的宣传噱头,但不管宣传如何好,最终辅导成果的好坏,还是取决负责你家孩子的老师。换一种说法,一个好老师,不会因为从一家名声很好的机构跳槽到一家名声很差的机构而导致辅导效果下降,同样一个不好的老师不会由于从一家名声很差的机构跳槽到一家名声很好的机构而大幅提高辅导效果。当然老师的个人努力会提高教学效果,但这个基本是由老师个人决定,与机构关系不大。
每个机构/校区基本上都会有至少一个扛把子的老师,而校区基本上都会对这个老师施行竭泽而渔的政策,就是尽量把课排满,美其名曰多劳多得。
曾经一家机构的一位老师,一个暑假60天不到共上课650+小时,仅上课时间平均每天11小时,春秋季每周也有40+小时的课,平均每天上课6小时,实际上周末每天都是12小时;钱是多挣了,我第一次见这个老师以为至少有50岁,结果却只有30出头。
校区和老师是周瑜打黄盖,无可厚非,但最无辜的学生,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先说教育机构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句话:人追钱,追不上;钱追人,逃不掉
虽然人生于世离不开钱,但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反对把(挣)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最多放到第二位。同样,公司或机构,也需要营利才能经营下去,但也不应该把营利放在首位。否则经营策略就容易走入歧途。
用我个人的实际经历辅以说明。
杭州的一家机构的校区校长,自称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初二暑假预教浮力,其中一个学生连用最基本的阿基米德公式解题都不会,也许是学生资质太差,但最令我失望的是校长的一句话:“以我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学生成绩即使没有提高,也不会退费;我带的学生基本上都续费到初三毕业”,一个受过超高等教育的人,为了挣钱竟不惜牺牲孩子的未来,若非被金钱蒙了心,又怎么有如此恶毒之举?
另一家在上海有二十余家校区的机构,一处七八年历史的校区,9月初完成全年销售、续费目标,乍看之下是好事,但仔细分析并不见得是好事。若非公司年初目标定的太低,我能想到的解释就是校区为了完成目标不择手段
对于一家成立多年的公司,有经验,对市场也比较熟悉,在规划年度目标时,一般应该稍高一点,努力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起码在市场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只用70%略多的时间完成全部目标,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实际确实发生了,那么只能说实现过程不正常。也许有我不了解的实情,所以我这么妄下论断也可能有失公正。
但有孩子在补习的家长,应该都被机构要求过给孩子加课,理由无不与孩子学习有关,除非第一次就严辞拒绝,否则会经常收到加课要求。
实际情况是真正喜欢加课的老师并不多,占不了多数,真实原因:一方面加课是公司强制要求,完不成会被罚款;另一方面有些基础差的学生确实需要加课,而对于中等及以上成绩的学生大多不需要加课,起码不需要频繁加课,他们需要的是课下用心学习和消化课上的知识,而不是在课堂上反复听重复的内容。
我的一个学生平时做历年模考卷基本都能达到85以上(满分90),基础知识、解题思路、方法等都掌握的比较好了,但还是被强行加了课,到最后只能把讲过的知识再重新强调,在付费的课堂上大量练习,真正的讲解就很少了,我自己都有点儿不好意思,因为我五一假期接过两个初三的学生,平时都不过70分的成绩,加起来也就上了10次课左右,把重点知识抛根问底地梳理一遍,把解题思路的来龙去脉给学生解释清楚,最终中考成绩分别是85和81(满分90);
我也不觉得是我自己水平低,因为把中学物理的理论给学生梳理清楚、学生也理解得比较好的情况下,真正需要讲的就比较少了,平时上课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已经讲了不少超纲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举例或拓展,而非为了填满课堂时间);
另一个学生刚开始很怕实验和计算,一个学期后,20多分钟能完成60分钟的试卷,得分率能达到95%以上,而且大题、难题基本不失分,解题思路很清晰,考试时计算题基本不需要打草稿,过程写得也非常好,这样的学生其实已不需要每周补习,甚至完全可以不上补习班,但实际上在正常上课之外还会被加课。
若非机构利益为上,怎能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上课?退费难屡见不鲜,但主动劝说一个优等生少上课甚至不补习的机构,应该难得一见吧?
补习市场的甲乙方关系也有些与众不同。付款的是家长,而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而最终的评价或是否续费又主要由是家长决定。
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应该是补习市场上的主要客户。而学生与家长的补习目的和对机构或老师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也不一致;
有的学生把补习当成一项任务,听完课就完事,评价老师讲课好坏的标准就是老师与他的关系好不好、会不会把他课上不好的表现瞞报等,至于讲的好不好并不是很重要;曾经有一个学生经常在课上困到连眼睛都睁不开,正常反馈给家长,学生倒是没有什么负面表现;另一个学生上课看着挺认真,平时沟通交流也还好,问她“我有没有解释清楚”时也连连点头,但是考试得分不过半,难题不得分还算正常,但连最最基本的概念和常识题都不得分就说不过去了,后来了解后才知道她是单亲家庭,父女关系很不好,而我把她的课堂情况如实反馈了,家长倒是比较开明,因为与她同班的同学入班晚、不聪明,但是第一次考试就提高了十多分,另一个班的她的朋友进步也很明显。所以这个学生成绩不好,更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每周两个小时的上课对她几乎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觉得挣她的钱有点儿不舒服;
而家长的评价标准又是各种各样,一个我曾经辅导过晚自习的学生想入我的班,后来家长听说我教物理也教化学,觉得我不专业,然后报了其它机构,后来看他的物理作业,很基础的简单题都做不好;另一位学生入班时接近90分,后来考了一次91,再后来遇见家长说孩子成绩下降了,一问考了89,后来就换了其它老师,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我这里成绩没有明显提升,也可能是因为同班的同学比他成绩差的比较多。
对于成绩很好、又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节奏的学生,可以不补习,也可以针对性地间断性补习,常规补习费钱不说,不但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补习的时间学点音乐、看点名著、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学生的收益肯定远高于上补习班。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这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地球是圆的,理论上地球表面两点间的直线段确实最短,但实际走的却是弧线:中国上海与美国旧金山基本在同一维度,但货轮基本上都不走连接两地的纬线,因为这么走,看似路程短,实际上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成本也变得非常高。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并不一定准确,曾经一个学生有点难度的知识不想学,布置作业还要和他商量,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当堂撕讲义,这样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基本靠个人好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几乎无关;而认真努力的学生的评价也不一定可信,学生成绩有提升不一定是补习的功劳,也可能是学习进入了成绩提升的阶段,就算不补课成绩也会这么好!
家长的评价主观性比较强,也更容易被利用。下面详述。
市场上绝大部分教辅机构都是赢利为导向的,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绝非像宣传的那么高。既然是赢利导向,无论是多招生还是减少学员流失,最终目的都是多上课、多消耗课时。但是对于一个稳定的市场,一个校区的学生数量也基本保持稳定,那又怎么提升校区总上课时长呢?那就是加课,我在上海的机构老师和班主任基本上每月都有加课任务,完不成也都会被罚款。
所以,绝大多数的加课都是机构的任务,而不是学生真的有需要
只要加课,课上就一定要有内容讲,实在不行就做题。我觉得家长付了高额学费,那么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应该是被老师用来讲解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而不是用来做习题。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补习课堂上,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生是在做题,老师讲的时间短了,才可能在连续12小时的排班上保持一定的效率。
如果学生成绩没提高,那么机构就把重点放在家长身上,把事情做给家长看。比如课堂上布置好作业后, 还要在微信群里再另行布置作业,让家长监督,家校联合确实很有必要,但现在一些机构做得太过,其实最终目的是让家长觉得机构的服务好,孩子成绩没提升或者是时候未到,或者是孩子自己问题等,尽量减少退费率。退费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的每个授课老师要被罚200 ,而老师上两个小时课都挣不到200块;增加老师课下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老师用于备课和自我提升的时间。
再说老师的疲劳工作的问题。
一个有分校的机构,除了老师,还有总部管理部门、招聘部门、招生部门、宣传部门、还有学生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而在这些所有岗位里,只有授课的老师是创造价值的,也就是说只有老师的授课行为能带来收益,其它岗位都不能直接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在机构里什么岗位都可以没有,但唯独教师岗位不可或缺。一个需要1对1辅导的学生,交的费用起码500+元/2小时(目前上海市场可能是600-800+),而一个月课时达到100小时的老师最多拿到200元/2小时[算法:(工资+个税+公司缴纳的五险一金)/总上课小时](注意是最多,前面那个月上课600+小时的,时工资也没有达到100元),如果课时少,单位时间收益会更低,也就是家长交给机构用于给孩子补习的钱真正到达老师手里的不到1/3,甚至不到1/4,而老师如何提高收入呢?增加教学时长是唯一途径。而寒暑假日均上课10+小时、春秋季日均上课6小时的老师,上课的状态与质量又能有多高?
我初入教育行业做一份讲义需要8小时,现在认真做一份讲义也需要3到4小时,我曾经在公司系统下载过讲义,排版、错别字先不说,单内容就和教材不一致(沪教版教材上有的表述与其它版本不一致,虽然意思一样,但考试肯定以当地学习的教材为准),这样的讲义怎么来的?从网上直接下载使用的,如果使用前看一遍,起码不会出现错别字、图不对题的情况(word排版错乱可能与打开的终端有关系)。
上课时间长,用于做讲义、备课的时间必然会少,而且人非机器,连续长时间授课了必然会因疲劳而降低讲课效率。
大部分内行人都觉得做老师前两年会比较辛苦,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比较多,包括需要做讲义,熟悉了考试和教学,讲义也基本齐全之后,就只剩上课了,也就会比较轻松。
有这种想法的行内人绝对是个坑。
三十年前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的人多;而现在,猪肉可能天天吃、而一年年到头都可能看不到一次真猪,我是农村来的,已经十几年没见过真的活猪了。
以前的人,要从猪的形象上来想象猪肉的味道;而现在的人,则需要从猪肉的味道中想象猪的形象。
教学也一样,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我是985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的,目前是物理老师,平时也给学生解答化学和数学问题。
曾经一位高一化学很差的学生每周都要约我讲化学,因为我讲的知识她能听懂,而她在由名校名师授课的入门级补习大班里听不懂;也有学生经常找我问数学题,理由差不多;
拿初中物理来举例,物理现象虽然生活中常见,但物理的概念、思维方法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概念定义都简单,但要把简单的定义给学生请清楚,让学生理解、会用(不止是会做题,而是能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难的,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改进。
对于一个成年人,全年平均每天上课时间超过6小时,还能有多少时间提升自己?曾听一个学生说,他们物理老师让他们先读课本,然后直接做题,我初入教育行业,有些知识点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
不过看似简单的东西,深入思考学习之后都会收获颇丰,比如:上海学生觉得比较难的(其它地区的学生可能也一样),光学、压强和实验,光学基本靠背,尤其是凸透镜成像规律,死记硬背,考场上记错了可能不知道,知道了可能也无从纠正,基础题都频繁出错,需要灵活运用的就更无从下手了;压强题让大部分学生头大,非电学实验题也基本靠蒙;
其实,初中光学的所有理论都可以由两句话推导出来,记住了这两句话,知道理论的来龙去脉和推导方法,那么结论就不怕忘,因为忘记了也能再推出来,思路和方法清晰了,推导是很快的,会推导,做题时的思路也就有了,得分率自然会提高;
压强虽然是各地中考的重难点,但真正的基础是在力学,力学学好了,所有压强的理论基本上都能推导出来,学起来也就变得很简单,同时也降低了应用难度,我在课堂上曾经用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给学生推导伯努利方程(百度上能查到的证明基本都用到微积分),而这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自己做到的;
至于非电学实验题,除了个别需要计算的,答案都在题目中,掌握做题方法,哪怕完全不懂物理,实验题拿满分也很简单;
有些方法是学习到的,有些是自己思考出来的,比如用初中知识推导伯努利方程,百度上都是用微积分的方法,我高中时好像也只是记一个公式,老师也不讲推导过程;又比如从两句话推导出所有初中光学理论,然后再推导出显微镜、望远镜的组装要求,当然也可以推出如何纠正近视眼、远视眼......
老师的时间都用来讲课,那么用于思考、自我提升的时间又从哪里来呢?
更可笑的是,在上海的某机构用高中试卷测试初中老师的水平,而且还要三个月一考。课多的老师本来就没多少时间提升自己初中阶段的教学水平,还要抽时间去学习高中的知识,而高中的知识在难度、广度和深度上与初中知识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新的高中老师都不一定能做好(考试做题,非讲课),何况一个初中老师?如果这个老师有志拓展高中教学倒是个好事,但又有多少老师有这个想法呢?有想法的之中,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实现呢?
教辅机构中讲不明白自己科目的老师应该不在少数,初中老师学不明白高中知识的,数量只会更多!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几百人的培训,小组的初中数学老师做中考数学卷还没有我一个教物理的做得快(当然正确率和速度也是我占优);
所以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思路,物理(数学也一样,化学略有不同)可以很简单,也不需要频繁补课,我觉得语文和英语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物理可以由此及彼,掌握了方法自觉也不难,而像英语,背单词、文章需要大量时间,而且也不容易大幅度缩减;
同样是上海的这个机构,选拔教学水平高(其实是考试成绩靠前)的老师做管理岗。管理确实是一个值得高薪的岗位,但并不 是所有在管理岗位的人都配得上拿高薪。
自己能学好和能把知识讲清楚其实是两码事,能学好的人不一定能讲好。同样教学与管理完全是两回事,管理者要熟悉一线情况这个很必要,但能教好与能管好却是两码事,像我所在的机构教学校长连话都讲不清楚,连公司规则都解释不明白,又有什么能力做好管理呢?
我个人觉得:换掉目前市场上教辅机构80%的管理岗,可能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去掉目前市场上教辅机构的一半管理岗,教学效果不一定会下降,反而可能会有所提升。
如果学生成绩没有提升,那么学生一定是受害者,但如果学生成绩提高了,学生还是受害者吗?有可能是的。因为学生成绩提高与机构老师的辅导之间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学习是有滞后性的。
学习新知识后需要理解、消化、吸收后才能慢慢熟练运用,这个周期因人而异,可能是几个小时,也可能是半个月甚至更长。就像小时候,我晚饭只要烙饼吃多了,第二天大概率消化不良,轻则打嗝难闻,重则呕吐,而家里其他人却没事。
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只要正常努力学习,也许不用辅导也能轻松拿到中等以上的成绩,真正的学霸很少补习,起码十几年前的学霸很少补习,依然可以考得非常好,就是这个原因。学生在学校没学好,经过辅导之后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会让人有“这是机构老师的功劳”的错觉,也许是的,也许是孩子的学习周期刚好到了那个提升的时间节点。
曾经一个学生在其它机构补数学,每次课后留至少十几张练习题,这种题海战术,至少对理科的学习来说,效果非常差。题做完了,考试没考好,甚至考试时遇到做过的题也没做对,机构可以说孩子应变能力差、需要更努力补课提高,做过的题没做对 是因为没记住……等等原因;如果因为练习题没做完考试没考好,机构老师可以说是题都讲过课后不练习。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
这是民国时期教育大家总结出的学习方法,我深表赞同,尤其契合理科的学习精髓,详细可看书《怎样读书》。
像物理、数学这种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知识点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慢慢捋清楚非常重要。有些事情在生活里只需要知其然,而学完相关的物理、数学知识之后,就务必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学习又有何用?
如何知其所以然?多读书,多问为什么,多思考。
曾经我的一个非常努力的学生,错题整理得很好,订正的试卷我看到的有几十厘米厚,笔记做得很工整,可是成绩始终不理想,为什么?她有时会问到重复的数学题,我给她指出来几天前才问过,她会记不起来,然后我再说出一些具体细节她才如梦初醒一样记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时间都用来做题和订正错题了,讲过的新知识没时间思考和消化,订正的题没时间回顾反思,听课认真、笔记完美,却恰恰跳过了最重要的思考环节,考不好是正常现象,考好了也不是题海战术的功劳。
曾经被以前机构当作范本的课后反馈里老师提到:在课上讲解了压强的26种题型,当然能被当作范本肯定不止是因为这一个数据,甚至根本不是因为这个数据。咋一看,这个老师给人很厉害、很细致的感觉,其实这样反而会害了学生。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数学和物理,很多原理、公式的成立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回到这位老师提到的压强的26种题型,就会对应26个模型,要掌握这26种方法首先要记清楚这26个模型的前提条件,试问有多少学生能记住,记住了还能保证长时间不忘记、不混乱?要知道,很多同学连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都记不住(三条特殊光线、三个应用加上两个特殊点)!如果学生要学会需要做多少题,一个题型至少一个例题,每个例题至少要对应两道练习题,老师讲完26道例题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做至少百道题又需要多少时间?中考物理压强是压轴题,难度相对较大,对于初学者来说一道题至少需要5分钟,有的十几分钟也做不出来,在机构里练习题和例题还可以对应,但是在考试时,学生是不是需要把考题与这26个模型的条件做比对?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考试成绩比较好,大概率(此处很想用“肯定”或“绝对”这样的词)不是因为掌握了这26种题型,而是有他自己的方法。
但是家长可能觉得这老师靠谱、专业、厉害,进而很认可老师,甚至给转介绍,学生如果没考好老师也好措辞:看,我分类讲的得清楚了,是你家孩子没记住。如果这个老师又恰好很受欢迎,课多学生多,就会出现另外一个似是而非的原因:老师课这么多,学生这么多,一定是因为教得好,我的孩子没学好肯定是孩子的原因,所以还是要督促孩子再努力一点儿,好好跟这个老师学,可能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老师,如果出去再回来可能还没有空档。再加上机构其它人员的煽风点火,学生成绩即使没提高也不至于退费,这样又促进了老师学生多、课多的现象,然后形成恶性循环。也许老师课多仅仅是因为校区老师不够呢?我的两个学生因为数学老师经常讲错题而换老师,而那个老师课非常满,我一直以为是这个老师很厉害。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同一节小班课上给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讲义,这样的讲课效率又能有多高?
基础有限,技巧无穷;与其逐末,不如穷根
当然我不是反对把知识点细分,反对的是把像上述过于细化的知识点当作教学手段。
课堂上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最基本的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重点是思路,是思考过程,而不是给一个现成的模板、结论让学生去记和套。学生掌握了思路,学会了解题方法,至于那26种题型,能推出来当然好,推不出来也无关紧要;能推出来自然也就容易记下来,即使忘记了还能考场现推,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刚开始很怕计算题的学生,后面就很喜欢公式推导,而且考试时计算题可以达到上不打草稿的程度。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到学校老师教的极限法,但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她们也不知道,具体到一道题怎么用也不怎么会,因为老师只教了解法,而教思路,没有解释为什么;
大道至简。
从基础理论出发,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因为不管什么简易方法,都是从基本理论得出来的,掌握了基本方法,考场上一不怕忘不怕记串,因为只要记住了最基础的理论(详见前面学习光学的介绍),考场上可以现场推导或验证;二不怕遇到新题型,万变不离其宗,再复杂的题也是用基本理论解决的,而这也是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的,因此遇到全新的题型,即使拿不了满分,也不至于无从下手、一分不得。
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分析速度和反应速度。对于新学者来说,对知识的理解还不深,这时做一些基础简单的题,对照理论,加深理解,然后逐渐提高题目难度,进而再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如此循环,逐步提高。前期做题要重正确率,正确率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反之做题生搬硬套,正确率不高,严重打击学生自信心,直到失去最后一点学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当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解题速度,因为考试有时间限制,同时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较难的题。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成绩提升是基于题海战术、分类模板战术,那么他就是受害者,最多到高中,理科成绩大概率断崖式下跌,因为用这种方法学习高中甚至大学知识,效率低下,过程很痛苦。
那么是不是不要课外辅导?
我作为一个以给学生补习谋生的老师,当然不会鼓励家长不给孩子课外辅导,即使我大力宣传,也不会有多少家长相信,即使相信了,也不一定会付著实践。
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而现在教育越来越重要,所以我还是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家庭给孩子报课外辅导,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是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的,而这些恰恰是快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捷径;不过要用心选择好的老师,否则花钱事小,耽误了孩子事大。
如何选择好的老师呢?
我个人意见:一不要太看重名气和出身,所谓名师讲课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有的名师并不能名符其实,能考好不一定能教好;
二不要听试听课,试听课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不能把这个老师的最高水平当成正常水平,也许试听课内容与这个老师的正常上课方式根本就不一样;听常规课,平时隔三差五听一下老师的讲课,理科老师重点考察对知识点的解读和理解、解题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而不能简单地给结论或模板。
三 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报大班课,大班课上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甚至照顾不了任何一个学生,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真的听不懂,那么在大班课里也基本上听不懂,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学生;如果你的孩子能学好,那么多半与大班补习无关。大班课的唯一好处是增加老师收入、提升机构利润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优秀的老师也教不好一个根本无心学习的学生。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那么孩子的学习情况会好很多,更容易给你带来惊喜;
成长是一个过程,要给孩子犯错、考差的空间,不怕摔倒的孩子往往能更快学会走路;学习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成绩稳定就是进步,没考好时要尽量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因并订正,把错误的地方研究透。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和孩子一起培养一种锻炼习惯,坚持下来受益终身,大学体育成绩都和学位证挂钩了。
现在国家提倡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课外补习,都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上学的目的是要离开学校,补习的目的也是要让孩子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早日脱离补习
最后再说一点:正是大多数教辅机构以利益为导向,对学生的真正重视程度不够,到达一定规模之后会出现各种问题,好像一些全国性的、跨省市的机构目前的风评并不如从前,所以这个市场想挣钱很容易,想真正挣大钱很不容易!
对于那些规模越大、名声越差的机构,老板们已经赚了足够多的钱,即使机构倒闭了,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而被耽误的孩子,又有谁来买单?
提升老师单位时间收入、减少上课时间是提升课外辅导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的机制下,这一点根本做不到,所以改革势在必行。至于改革方式,目前有大致框架,有机会再写。




下一篇:育儿路上的苦恼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华入妮心 发表于 2021-5-11 05:51:10 | 只看该作者
 
教培机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6 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