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职场] 34个公司,52次面试,7个offer,我的产品岗面试复盘

[复制链接]
28379 11
qww123 发表于 2022-1-27 19:44:1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导语:面对产品岗面试大军,如何从中脱颖而出?作者就其自身经验,在面试了34个公司之后,52次面试,成功拿下7个offer。作者是如何成功斩获7个有质量的offer的呢?一起来看看其分享的面试复盘吧。

34个公司,52次面试,7个offer,我的产品岗面试复盘 第1张图片


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七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最难就业季”。据教育部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年年高喊最难,其实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颇受毕业生青睐的互联网大厂多会在这个月(甚至更早)启动2022届校招提前批。据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19%)是最受毕业生欢迎的行业,其税前薪资水平(10815元)也是最高的。

由于经历特殊,我有幸参与了2021届校招以及社招。本科毕业后,我做过几年产品管理工作,然后辞职出国读研。2020年回国,随后开始找工作。在此,复盘了去年的经历分享出来,供有志于从事产品岗的同学参考。

一、从0面试到CEO164分钟面试

概括来说,我找工作的经历极其曲折。

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投递了数据分析和项目管理岗,0面试,在另一篇文章《40天投出400+简历,0面试的复盘》写了;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投递了产品岗,先后进入了下表所示的34个公司的面试环节。

34个公司,52次面试,7个offer,我的产品岗面试复盘 第2张图片


在第一阶段,主要投了数据分析和项目管理岗。目的是想拓宽能力边界。读研前,做的是产品管理工作,需求分析、项目跟进、数据分析等工作内容都涉及过。

那时觉得产品岗的职责宽泛,学到的技能多却样样不精通。于是,冒出了个想法:专门做一两年数据分析或项目管理,以间接提高产品能力。

血淋淋的一通碰壁后,我认识到这个想法不实际,并返投产品岗。现实是:大厂在招数据分析师时,更喜欢代码能力强的同学;在招项目经理时,则更青睐有多年研发经验的人。而我虽然在以前的工作中,涉及过这两块,却不精通,这意味着简历关都过不了。于是,转投产品岗,陆续收到了多个公司的面试邀请。

这其中有几段挺有意思、收获很大的面试。

流程最短的是序号18的某制造业公司。HR把我的简历给到老板后,他对我运营商+辞职出国读研的经历很感兴趣,本人直接、亲自面了100分钟,并当场给我发了薪酬蛮不错的offer。钱很重要,但钱不是一切。尽管待遇还可以,但公司所处的赛道跟职业规划不太符合,最终决定不加入。

时间最长的是序号23的某雇主品牌创业公司。在经历了业务面(63分钟)、HR面(54分钟)后,CEO花了164分钟跟我交流。CEO发现我性格里有长期主义倾向后,特意拿出电脑向我展示,公司的价值观是“成就他人、挑战新我、拥抱变化、长期主义”。企业招人的最高标准是价值观一致。

小结:调整定位,并持续迭代后,我实现了从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岗0面试,到产品岗CEO164分钟面试的转折。

二、一条考核公式

每次面试结束后,我们都关心的问题是:是否通过了这一轮考核?能否拿到offer?

有些表象可以帮助判断是否通过了面试。比如,面试时长是否超过30分钟?面试官是每次都耐心听完自己的发言,还是经常打断自己说话?最后的提问环节,面试官是比较详细地解答,还是三言两语带过?等等。

但这些是表层的迹象。说到底,我总结,有这么一条考核公式决定着候选人能否通过面试并拿到offer。即面试分值 = 50%*经济学衡量+30%*心理学影响+20%*表演学包装。当这个分值超过企业的划线时,候选人通关;反之,当低于划线时,game over。

面试官心里会有杆秤,估算着每一个候选人假设入职,能在多短时间内做出多大的业绩?效率乘以业绩换算出来的效益,能否覆盖企业为了聘用他而支出的成本?经济层面的衡量是最核心的。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大多数招聘决策是以理性为基础的。

但面试是个有趣、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面试结果。比如,首因效应。候选人在入座、打招呼、谈吐等方面,给面试官留下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影响面试官的判断。

34个公司,52次面试,7个offer,我的产品岗面试复盘 第3张图片


来源:网友总结的招聘黑话

此外,面试双方都会包装自己。候选人为了拿饭碗,在合理范围内美化自己,用目标公司的行话来重新讲述干过的活。这是情有可原的。而一个合格的面试官也会拔高公司的形象,把好的突出,把不好的从乐观主义的角度来描述。对自身进行包装是求职市场中很常见的一个动作。善于包装的人,能把自己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

总结参加过的52场产品岗面试,我提炼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来打造,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做产品的关键,此外,也需要适当学习一些心理学和包装技巧。

三、五类面试问题

面试问题,既有面试评分表或者企业招聘制度指导,也会受面试官个人判断影响,还是受现场互动影响。一般来说,一场产品岗面试会涉及个人履历、过往工作、项目考察、情景模拟、职业认知等部分或者全部问题。

1. 个人履历


首先,95%以上的面试是从对个人履历的提问开始的。典型的提问方式是,让我们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偶尔在复面中,面试官刚进来,还没想好要问啥。这时,我会主动打破沉默,“要不我先做个自我介绍吧”,得到面试官点头同意后,就简单说说自己。

做自我介绍时,不要自嗨,别沉浸在自己的视角,讲太多自以为是的亮点,而是注重用户需求导向。在面试准备阶段,就要研究岗位JD,分析公司的招聘需求。如果有可能,就找到行业人士甚至在目标公司上班的员工,问问这个岗位的重点需求。再贴近公司的需求,针对性地调整自我介绍。

比如,在参加编号17的某海外智能柜创业公司的面试时,我重点讲了自己接触过的某智能柜物联网集成项目,引导面试官多提问这个需求,促使面试官形成我有过相关经验的印象。而在面试鲸准时,事先了解到这家公司提供数据可视化产品,因此,我重点介绍了做过的某数据大屏项目。

小结:在面试准备阶段,要分析公司对于该岗位的痛点需求,并对应地调整自我介绍,引导面试官关注跟目标岗位相关的工作经历。

2. 过往工作


这类提问的目的是核实求职者过往经验的真实度,以及其与在招岗位的匹配度。如果求职者的简历注水过多,或者没有对简历上的每一个字负责,就很难招架得住面试官一连串对细节的拷问。

此外,如果在招岗位要求快速上手、不需要太多培训,面试官就会对比上份工作与当前岗位的内容和运作方式,物色经验相似度高的人。

比如,在面试安克创新的耳机运营产品岗时,面试官就问了我:
    上一家公司员工大概多少人?产品相关工作人员有多少?开发多少?运营多少?有多少个产品经理?相互之间是怎样分工的?经常要对接的人有谁?沟通时有没有遇到过啥问题?

通过问这一系列的问题,面试官得出结论:我的经验偏功能策划,而他在招的岗位偏活动运营,且只有一个名额,他更想招一个有经验的人。尽管面试没通过,但他觉得我的简历不错,于是同意加我微信,跟我保持交流。

对于这类问题,只要过往经历是实打实的,通过真实性核查是没问题的。至于匹配度,如果是很想拿到的offer,就看能不能提炼出一些相似度高的经历,在回答问题时灵活迁移。努力过后,就看运气了。

3. 项目考察


面试官从简历中挑选出跟在招岗位相关的项目,通过层层发问、深究细节,来调查候选人对所做过需求的了解程度及其含金量,考察求职者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产品工作流的熟练程度。

这类题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腾讯云监控技术产品岗的面试。在持续了44分钟的电话面中,除了第一个问题是自我介绍以及最后的提问环节,其他时间(约35分钟)都是围绕我做过的一个某公安视频监控项目来展开的。

我虽然在面试前意识到面试官会对相似需求感兴趣,但那会面试经验少,没想到面试官会针对一个项目问了半个小时,所以只是简单回顾,却花了很多时间做腾讯云、阿里云、亚马逊云之间的竞品分析。这导致我到了下半场就开始招架不住,盼望着面试早点结束。

在提问环节,知道自己大概率是挂了,我就问面试官,视频监控和云监控的差别蛮大的,为什么他会花这么多时间提问视频监控项目?面试官告诉我,这两个产品确实有些差别,但原理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如果我真的理解了视频监控技术,那做云监控产品也不成问题。

事后反省,我有两个不足。

第一,腾讯云这个岗位是“技术产品”,而不是“产品策划”,对理解底层技术的要求更高,而我恰好不是技术背景出身;第二,中间辞职出国读研,对以前做过的项目有些生疏,面试前的准备侧重在了竞品分析,而少了对过往需求的深度梳理。

接下来再准备面试,我就从需求背景、需求目标、负责的模块、实现的难点、关键数据等几个维度,来整理跟面试岗位高相关的需求。

4. 情景模拟


这一类可能是一些纯粹假设的情景题,问候选人在特定场景里怎样解决问题,目的是考验候选人的思维能力;也可能是一些岗位相关的问题,问候选人在所面试的岗位上怎样达成目标,目的是考察候选人的专业能力。

第一种方式,比如,某公司的面试官曾问过我,“很多人抱怨公司所在楼栋的电梯不好用,物业找到你来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当然是假设性的。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问面试官:物业公司委托我解决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目标是啥?等几个问题,再按PDCA的思路组织我的回答。

第二种方式,比如,在面试平安智慧城的智慧交通产品经理时,面试官曾问过我:
    怎样知道广州市各个公交站点的客流量?怎样在地图上识别出公交站点?

第一个问题,我回答了从政府公开信息收集与做一些抽样统计,面试官补充可以从平安的合作伙伴获取情报。第二个问题,我回答了可以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来识别,跟面试官的答案一样。

我的经验总结是,回答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有逻辑、有条理地分析。不要被表面的情景迷惑了,切忌张口就来。即使缺少相关业务知识,也不要慌。产品经理更重要的价值是他的逻辑分析和执行能力。

5. 职业认知


典型的问题有:
    你怎样理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为什么想做产品经理?你认为(B端、AI等限定词)产品经理要具备什么能力?你认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34个公司,52次面试,7个offer,我的产品岗面试复盘 第4张图片


这一类问题在我参加过的产品岗面试中很常见。尤其是职业规划,80%以上的面试官会问到。我认为,面试官喜欢问这一类问题,目的是想考察候选人对产品岗位的本质与价值有没有自己的理解,是出于热爱想做产品,还是随大流感觉这个岗位不错就想试试?

网上有很多回答这一类题的套路。难点在于怎样答出自己的见解,打动面试官自己是真的热爱产品,而不是让面试官有种感觉——唉这个回答好像在哪看过,或者跟以前的面试者千篇一律。

复盘小结:在面试前,先想梳理自己对产品岗位的思考,更新职业规划,从行业赛道、岗位方向、能力模型这三个维度想好入职后要怎样行动。

四、四个影响因素

参加了34个产品岗的54场面试后,我总结影响我们能否拿到产品offer的四个因素是:专业能力、热爱程度、职业规划和性价比。

1. 专业能力


首要因素是能力/经验。这里用了个斜杠,因为我发现大多数企业是根据过往经验的相关度和丰富度,来决定是否要录用。

在面试极视角时,面试官后面跟我坦承,其实他觉得,面试面不出来一个人的能力。简历上呈现的经验,在80%的程度上,就决定了候选人是否会被录用。

而面试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只是在核查他的简历是否真实、含金量有多少。说点题外话,在聊了100分钟后,这位面试官送我到电梯口,临走前互加了微信。嗯,面试面成了面基的操作。

我个人不太认可用经验年限来代替对岗位胜任力的评估。正如我曾跟某猎头说的,有的人可能有5年工作经验,但后面4年都在重复第1年做过的事;而有的人可能只工作过2-3年,但因为学习能力强,实现的成长是别人工作5年才能实现的。

然而,我们无法否认,在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企业用经验年限来筛选是粗暴但节省成本的做法。

再说说我们作为求职者,怎样判断个人潜力是否过关吧。简单粗暴地,可以用面试时长来衡量。

一般来说,如果一场面试没有超过30分钟,那么在能力维度就没有得到认可。面试官觉得你不值得他花时间跟你交流下去,除非面试官直接说出来。例如,我参加过的荣耀总监面,只持续了20多分钟,但面试官最后说“等HR电话联系你”。

小结:如果面试时长超过半小时,根据我的经验,基本上过能力关是没问题的。此时就是热爱程度、性价比等其他因素影响着企业是否发offer。

2. 热爱程度


关于热爱程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猿人创新的增长产品经理面试。

几个寻常问题过后,产品VP问我:“说说你平时经常玩的智能硬件吧。”听到这个问题时,我的内心有如晴天霹雳。好歹面试前认真准备了一番,没想到才几个问题,就凉了。

我缓过神来后,编了个“Apple Watch算吗?”“算”,面试官瞄了瞄我的手,“你今天没戴吗?”“呃——落在家里了。”“嗯——还有呢?”“Kindle阅读器算吗?”“算。”VP的语气中透露出,标准很宽泛,看你能说多少个。

预感到自己挂了,我就在提问环节,请VP给自己提些迭代提升的建议。VP说,面试时间短,了解不够深入,不太好给建议,如果要给建议,也是比较泛的建议。比较泛的建议就是,做产品首先一定要有用户思维,他之所以问我用什么产品,就是因为如果一个求职者不能像发烧用户一样对它感兴趣,那就很难做出优秀的产品。要专注地投入、真实地研究、真实地使用,才能洞察用户的痛点。

总结这次面试,我的感悟是:没有热爱,何来极致?

3.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就像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优劣会影响应用程序的执行性能。同样地,综合素质高的人,即使专业能力暂时欠缺,他也能比较快地主动补齐;而专业能力强的人,如果综合素质不够高,则很难掌握新知识、胜任新挑战。

不同企业会从不同角度来考核综合素质。有的公司会参考学历和专业背景来评估,有的公司则交给面试官来具体把握。我个人的经历是,大多数公司都很看重产品经理的学习能力。此外,也有些公司会并重候选人的自省能力。

关于学习能力,主要考核候选人是否有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否快速掌握新知识。比如,可能会问我们,平时是怎样学习的?主要想了解我们日常输入的来源和方式。如果回答看书,可能会追问为什么看这本书?目的是考察我们有没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面试铱云科技时,产品总监不仅问了我最近读了什么书,并分别探讨每本书的收获,也问了我近期写过什么文章。这就是从输入和输出两个角度同时考察学习能力。
    输入角度,从看什么书、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来判断候选人的认知层次(例如,新人可能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或者《结网》,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可能看《俞军产品方法论》);输出角度,则从写文章着手,考察候选人有没有总结归纳、迁移运用的思维能力。

我也到遇到一些企业考察有没自省能力。例如,提问: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怎样意识到这个缺点的?如果现在重新做这个需求,我会怎样做?等等。通过问这些问题,面试官想了解我们有没有自我反思、迭代成长的特质。

小结:综合素质是底层操作系统,决定了一个产品经理的职业成长后劲有多少。构成综合素质的元素有许多,我的经历总结是,学习能力和反省能力很重要。

4. 性价比


当有一批候选人在以上三个维度都基本达到要求时,企业就会考虑性价比了。

其实,国内的消费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红海竞争格局,产品体系已经进化到相当工业化的程度了。很多企业即使没有乔布斯、张小龙那样大神级的产品经理,也能通过专业化分工、差异化竞争等策略,做出满足细分市场目标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产品以微创新为主调(你抄抄我、我抄抄你)、C端流量触及天花板的背景下,企业对研发和运营的人才需求更加旺盛,而产品人员在很多公司却陷入了被运营团队主导的被动局面。这种竞争态势反映在招聘上,就表现为多数企业对产品岗的需求相对没运营岗多了,产品经理在谈薪酬时也不好漫天要价了,尤其是在创业公司。

在面试过的34个公司里,我就经历过好几个创业公司,面试官上来聊了几句,就问我的期望薪酬。在面试盈立证券时,我甚至坦率地问面试官,会不会因为缺少证券行业经验而淘汰我?面试官说,如果真的是要根据经验来卡人的话,那我连面试机会都不会有。既然请我去面试了,就不会因为经验卡我。后来,他问了两次我的期望薪酬,见我没有降低期望的意思,很快就礼貌地送走了我。

所以,对于新人怎样零经验入门产品岗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一方面,要系统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能需要端正心态,调整薪酬期望,短期先争取入门攒经验,长期再谋划跳槽提升待遇。

五、三个转行心得

1. 系统学习


对于转行或转岗做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系统学习细分赛道的产品相关知识。

不仅要学习互联网行业通用的产品方法论,也要全面了解细分赛道的行业知识。比如,对于科技金融赛道,在当前严监管格局下,产品设计尤其要注意合规先行,这是电商、直播等其他赛道的产品所没有的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系统”二字。

有些新人在入门阶段通过网上看干货、闭门练习来学习产品知识。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吸收的知识点彼此不相关,不成系统。有时候,甚至因为不同文章的观点冲突,导致思维混乱。

然而,唯有系统学习,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产品职业成长中水到渠成。

打个比方,一辆名牌汽车售价几十万。如果把它拆解成座椅、玻璃、方向盘、零部件等,那就一文不值了。组成车子的原材料没变,还是那些座椅、玻璃、方向盘、零部件等,为什么拆解后就不值钱了呢?因为这些原材料之间的“关系”变化了。

相同的要素,用不同的关系,组成不同的结构,就会有不一样的功能,整体的价值也会不一样。

类似地,在入门阶段,如果能在大咖的指点下,或者通过自主梳理思维导图,在输入的知识点之间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会有利于快速提升产品能力。

我去年参加了Akulaku、任子行等公司的面试并接连碰壁后,经过反省,意识到自己在运营商行业形成的产品知识体系不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于是报了产品训练营,系统学习互联网产品。同时,抽时间读一些相关书籍,并在读完后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把读书心得结构化沉淀。这两件事帮助我在后面的面试中表现得越来越互联网化。

小结:学习产品知识需要结构化,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样的知识点,不一样的结构和关系,所形成的整体价值是有差距的。

2. 作品输出


其次,在投简历、参加面试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集。

相比没作品集,有作品集能拓宽跟面试官交流的广度。我在参加前几个公司的面试时,没来得及提交作业,于是,面试官问的都是宽泛性的问题。

附上作品后,面试官就会问我,为啥选择这两个作为竞品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等等。提问的颗粒度细了。如果作品的主题跟面试企业所在赛道吻合,还能展示你有在这个赛道长期扎根的决心。

对于自己想去的企业,建议从企业实力、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维度打分,然后算总分排个优先级,挑出高优先级企业所在赛道,专门写一两份作品。在面试万兴科技的视频剪辑产品岗时,总监跟我聊了近一个小时。可惜,她发现我的作品主要是科技金融赛道的,在面试中也多次谈及对科技金融的理解(作者本性太实诚了),于是得出结论:我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小结:找工作时,一定能要有自己的作品集,尤其是针对那些高优先级、特别想去的企业。这样可以使面试交流有个具体的载体。

3. 使用行话


还有个心得,就是使用互联网行业的思维和语言来包装自己。前文提到,能不能拿到offer,有20%左右的分值看包装水平。

具体来说,在写简历时,要使用互联网化的语言。比如,把自己在传统行业取得的业绩,挑一些合适的,用DAU、MAU、转化率等互联网指标来描述自己做了什么、取得什么成果;描述人群特征写成“用户画像”;打广告增加曝光度写成“引流”;等等。

此外,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来训练自己用产品思维组织答案。

在参加腾讯校招的产品策划岗面试时,面试官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会怎样设计一个类似Tableau这样的数据可视化产品?”我当时没意识到要独立把控思路,基本上按照印象里Tableau的模样,分数据导入、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三个模块,讲述了每个部分应有的功能。

事后反省,这是一个没有产品思维的失败模式。跳过了用户调研、需求分析,直接输出功能架构了。我应该先思考:目标用户是哪些人群?在什么场景下服务他们?目标是什么?先想清楚用户和场景,再去梳理功能模块。

小结:写简历时,多使用互联网化的语言;回答问题时,用产品思维来组织答案。

六、结语

产品人需要及时复盘,不断自我反思,并把从自省中提炼出来的方法论,用于驱动自我进化。

出于这样的理念,趁着七月这个新一轮毕业生就业季开启的节点,复盘了去年硕士毕业转行找工作的经历,并分享出来,既鞭策自己归纳总结、迭代提升,也希望给有想法转行转岗做产品的同学多一个参考。

本文由 @小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上一篇:滴滴将如何转港股上市?
下一篇:Pro也可以平易近人 哪吒U Pro试驾体验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1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874534137 发表于 2022-1-27 19:44:5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已手动收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醉冰弦 发表于 2022-1-27 19:45:24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狂笑到痛哭 发表于 2022-1-27 19:46:22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河源徐其修凉茶 发表于 2022-1-27 19:47:03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X乱舞O纷飞X 发表于 2022-1-27 19:47:48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龙龙killer 发表于 2022-1-27 19:48:18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毕爱勇 发表于 2022-1-27 19:48:28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曾政禄 发表于 2022-1-27 19:49:24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大帅黑强 发表于 2022-1-27 19:49:40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19 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