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复制链接]
96786 0
宏缘车行 发表于 2024-5-20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点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升学路径通常分两种形式:要么选择中高考,要么选择国际化升学赛道;但仍有家长做出极为大胆的决定:既要留学,也要中考。Vicky的女儿就是在初中最后一年转轨进公立学校,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次特殊的闯关背后,她作为家长,对女儿的教育规划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文丨庄晓    编丨袁梓曦



还有一个月,就是上海中考了。
近年,“公民同招”政策、中考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等政策渐次落地,今年也是民办学校的“摇一代”们,首次亮相中考考场。
长期关注升学择校的Vicky,对此也不免有着几分期待。
作为过来人,Vicky的女儿去年就通过中考“名额到区”的政策,一举考入了上海最顶尖的四大公立学校之一。不过,有些特别的是,在Vicky早期的教育规划中,起初并没有“中考”这个选项。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1张图片


Vicky的女儿,从小就读于上海一所一梯队的国际化学校。但在顺风顺水读了九年,即将顺利升入本校高中部、学习国际课程体系之际,Vicky却在初三的最后一年,带着女儿,从“体制外杀向了体制内”。
在旁人看来,她的这个决定似乎有些冒险:
从小在“体制外”长大的孩子,能否适应“体制内”的升学压力?
短时冲刺“中考”,孩子又能否发挥出她的实力和水平呢?
那么这次特殊的闯关背后,作为家长的Vicky是如何权衡利弊的?
关于女儿未来的教育规划,她又有着怎样的打算呢?
为此,外滩君也趁着一个午后,和Vicky好好聊了聊。
    海外求学的“直通道”,  是否是目前的最优解?
直到现在,Vicky还记得女儿九年前的那场“幼升小”。
当年考虑择校时,她一方面希望孩子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加开放、平等,拥有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减轻孩子的些许升学压力。于是,多方打听下,她将升学的目标,瞄准了上海一所一梯队的国际化学校。
那时,魔都还盛行着“鸡娃”之风,尽管已经对学校的热门程度有了些心理准备,但Vicky还是没料到,仅该校的幼升小,就引来了3000多名“小对手”。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2张图片


幸运的是,Vicky的女儿最终闯入了录取名单。“后来才知道,一共就录取了八十多个,我们那一届优秀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
正是和这些牛娃们一路“打怪升级”,Vicky慢慢发现,当初自己为女儿设计的升学规划,有些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了。
“原本我想着跟着这所学校的体系,一路按部就班地小学、初中、高中读上去,再海外留学,这样孩子考试压力也会小一些。但直到进了这个圈子,才发现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升学路径的,像我们学校,只是一些家庭的众多选项之一。”
Vicky将其归结为一种认知差——当她还沉浸在顺利入学的喜悦时,班上就已经有孩子在为海外求学做进一步的准备。
比如,到了女儿三年级时,班上就有孩子和父母一起奔赴海外留学;
进入小学高年级或是初中的时候,Vicky更是亲眼看着女儿不少同学们,顺利申请到了顶尖的英美初高中;
还有不少孩子转学到了其他国际化学校,或者直接转到香港的学校。
虽然Vicky女儿所在的学校,提供“双轨制”教育,但这些孩子们不同的升学规划,直接打破了Vicky在升学上“一路走到底”的固有思维。
这也让原本想着按部就班,跟着学校把女儿一路送向海外升学的Vicky,犹豫起来。
特别是在得知女儿可以顺利入读学校高中部的国际课程时,Vicky开始认真思考,这条海外求学的“直通道”,是否是目前的最优解呢?自己一家,是否还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呢?
   打破信息差,择校更要匹配度
打开思路后,一路国际化学校直通路线的Vicky,想再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未来更需要国际背景的复合人才,所以,我们今后肯定是要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不过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马上就要通过AL、AP等课程,早早确定一种方向,再按部就班地去一个热门国家,选择一个热门专业?”


实现女儿留学的途径,是不是也有更多的可能?


自从女儿进入初中后,Vicky想了很多。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3张图片



让Vicky动摇的,首先还是安全问题。


她也担心18岁的女儿,可能要早早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当年留学生在外遭遇的一些恶性事件,对我家人触动很大。可能也是认知的问题,在知道我们要把孩子送出国后,家里老人天天会在电话里唠叨,觉得海外求学不是那么安全。”
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Vicky的想法难免会发生改变。
“我原来的想法是,在我能托举的范围之内,孩子能飞多远飞多远、能飞多高飞多高,但到了你真要做选择的时候,你还是会犹豫的。”
未知是最大的恐惧。Vicky也坦诚,和班上多数有着海外求学经历的家长不同,自己并没有留学的背景和经历。
“我就觉得我自己的认知到这儿了,如果女儿真的再往前走的话,我也能接受,但要是走体制内的话,起码我会觉得在高中阶段,我会更熟悉一些,也会更有把握。”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4张图片

其次,还有女儿遇强则强的好胜心,以及有关未来的专业选择。“像女儿的个性,还是比较倾向未来走学术道路的。原本我们也是计划申请英国本科,但在参加的一次自招考试里,她对自己的实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发现自己理科学习的基础其实还是相对薄弱的。”

事实上,女儿当初对体制内学习并没概念。萌发了转轨想法的Vicky,曾背着女儿,向一所高中名校投递了简历,拿到了一次自招考试的机会。



本以为这份送出的简历将石沉大海,她们却在初三的寒假,忽然收到了考试的通知。“当时也是哄着娃,说就当一次了解体制内学习的机会。”但也是这次的考试,让女儿了解到原来更多的理科牛娃们,也都是在体制内学习中脱颖而出的。

“一定程度上,这也激起了她的好胜心,想要通过体制内的系统学习,进一步夯实未来的学术基础。”
另外,也是因为对未来专业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Vicky发现,女儿就读的这所国际化学校,和自己并不是完全匹配。
“比如我们学校申请海外大学文科方向的学生比例很高。曾经有不少同学抱着中途换专业的想法,但现在海外转专业比过去难多了。如果申请到名气不错的大学,却学冷门专业的话,我们觉得回国可能也不太好就业。”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5张图片


最终,让Vicky一家下定决心参加中考的,还有“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
或许也有心理因素,Vicky总觉得到了女儿六年级后,校园里的学习氛围,和过去多多少少有些不一样。
“比如一些考试,过去老师会给评分,但现在有的试卷上连等第也没有;另外凝聚力也没有原来那么强,对摇号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过去一些教学的节奏,可能一下很难适应,有的时候是老师难受,有的时候学生也会很难受。”
直到初三寒假时,一直犹豫“转轨”的Vicky,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正式放弃了让女儿继续直升的想法。
“择校这条路上,与其说是朝着目标校去努力,不如说是在不断寻找和自己匹配度的学校。最终你会发现,随着你的认知、你对孩子的关注度,自己的想法都会不断调整和变化。”
    突击中考,是种“孤勇”,也要耐得住寂寞

显然,临阵转轨,Vicky和女儿也冒着一定的风险,但母女俩还是决定共同克服。
一边是Vicky赶紧了解体制内的升学的流程,一边是女儿抓紧时间,重新梳理初中各科考试的知识点。
针对具体科目,Vicky女儿也做出了不同的备考策略。
首先是英语。因为从小沉浸在英文学习的氛围里,女儿英文读写不错,中考英语几乎没有太大压力。
不过Vicky一家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利用考前的最后时间,不停刷着英语的模拟卷。哪块薄弱就刷哪块。特别是“一塌糊涂”的首字母考试更是需要多多练习。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6张图片


“像我们体制外的英语比较超前,一不小心就想多了,所以考纲肯定是要反复背诵的,这块练习总是一边做题,一边看答案解析。没有解析的卷子就不做了。”
一番紧张的临阵磨枪,女儿中考里,英语一下就考出了149.5分(满分150分)的好成绩,这也让Vicky相当惊喜。
不过,真正的挑战,还是中考数理化的学习和梳理。
“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做题比较慢。虽然孩子有做题的感觉,但解题过程还是需要时间,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才能一步步顺利做完。”
对于之前很少刷题的女儿来说,计算熟练度,一直是制约她分数的关键。
由于当时班上大多数同学已经拿到了这所国际化学校的直升名额,备战中考没有太多的动力,所以最后那段时间,为了抓住数学做题的手感,Vicky女儿每天都会去校图书馆,周末早上7点半,也会起独自前往公立图书馆抢位学习,一学就是一整天的时间,颇有番“孤军奋战”的意味。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7张图片


“相当于她比同学多练了不少题,也是很幸运的最后能顶住所有压力。但是我们数学考得也不算是有多拔尖,该陷的坑也都陷进去了。”
最终,Vicky的女儿在中考中,一举考出了712分的高分(上海中考满分750),以高出目标校分数线10分的成绩,通过上海中考名额到区的政策,顺利考上了上海四大公立重点高中之一。

*名额到区:上海中考招生政策中的一种。拥有高中名额分配到区招生计划的学校,可以根据同区填报志愿的人数,按照成绩排序,依次录取。


也正是参加了这次的中考,Vicky对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敏锐的感知。
“感觉和过去不太一样了。如果说过去的坑,更多出在题干表达上的话,那么现在更多是让孩子去结合生活的实际。
就拿去年中考那道加油站的题目来说,虽然Vicky女儿现场没有做出来,但女儿在复盘时,也感觉到自己做题时有点想太多。

“这道题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但就因为大家想太多,所以我们很容易忽略了正常的数学逻辑。你再去咬文嚼字的话,就容易做错了。”
Vicky还关注了如今高考的“小三门”,发现如今考试的要求,也更强调孩子综合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和以往考试有了较大的区别。
当问及是否会担心女儿未来的高考时,Vicky也反问外滩君——海外升学难道就轻轻松松了吗?
看着女儿曾经的同学们为了尽量满分的GPA、越来越高的托福和SAT考试成绩、越来越具有含金量的竞赛而拼命奔跑时,Vicky也感慨,不管走哪条路,升学这条路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捷径和快车道。
好的教育,能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曾有人问过Vicky,孩子在头部的国际学校读小学、初中都花了不少钱了,高中再转出来的话,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成本上来说,是不是有点不划算?
“当然不是的”——相反,对于过去的学习体验,Vicky相当满意,也并不后悔。
回头再看这九年,Vicky觉得这所头部国际化学校,难能可贵的是给了孩子,更加松弛的氛围感,而这对女儿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在“四校”学业赶超上,也是受益匪浅。
“不管是学校的课程还是活动,老师都会鼓励孩子大胆做自己,所以她从小到大的学习和成长,基本都很顺利,也很快乐。”

在女儿大一些的时候,Vicky曾问过女儿,当年那场竞争激烈的幼升小考试,到底考了什么?



“其实还是不功利的,主要是看图说话,观察孩子的口语表达,另外就是找规律,有点类似开发智力。至于英语,只要会一点就行了。正常考试从来没考过孩子识字、写字的能力。”
这种遵循孩子成长自然规律的教学理念,除了幼升小的考核外,也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日常学习中,学校就很少会以成绩排名来给孩子打分,师生间的关系也更为平等。
“我想这个可能也和体制外升学机制有关,比如IB体制里,孩子只要考到85,等第就是A了,所以也没必要去计较每一分的得失。所以在过去的学习里,孩子已经很习惯地去看分数,不会刻意追求每门课都要达到100分。”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8张图片


Vicky发现,这种更关注自我成长的心态,能帮助女儿更加自然地,正视自己和旁人间的差距。
“像我们刚进高中的时候,身边很多同学大多都提前学完了高中的课程,孩子也确实跟不上,但她一开始是没有感觉的,直到后面,她才开始慢慢会有这种竞争意识。”
Vicky的女儿从不觉得自己不行,但她会抓住一切机会,抓着老师来问问题。
“比如我以前遇到问问题,老师可能会反问,这种题你都不会,你上课听了吗?但在我女儿身上,从来没有这种顾忌,哪怕问得再幼稚,但她该问还是会问,这个习惯也确实是从小是养成的。”
不害怕、不畏惧,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点向前赶,也让Vicky的女儿,顺利适应了四校高强度的学习节奏。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9张图片


另外,Vicky也一直感谢过去的学校,让孩子能有时间发展一门爱好或特长。
“学校会有各种活动、舞台给孩子进行才艺展示,像我女儿就能自发去学琵琶和合唱,这样长大后,孩子也能有一门拿得出手的才艺。在学校组织的英文辩论学习,也能帮她一键解码英文词汇和口语表达,这样在体制内的英语学习中,她就没有太大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Vicky觉得国际化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这些年,给了孩子更广的视野,和敢于突破的底气。
从学习上看,国际化学校的一些融合课程设置,让孩子发现自主学习原来也有新的可能。
“像我们初中的时候,就有一个打破年级界限的学院,让孩子可以自主决定暂停一门他特别拿手的学科,把多余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他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老师也会相应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去支持孩子自我探索。”
而海外升学的通道,也因为孩子从小接受了国际化教育,而一直敞开着。
“比如一些中外办学的大学,我们申请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另外如果继续读研、读博海外深造的话,她也能更快去适应海外教学的节奏。”结语如今,在“四校”学习的女儿,正越来越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模式。不同于以往“刷题、提分”的认知,Vicky发现这些头部的公立高中,也给孩子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个专家讲座,像前几天还有喜欢医学的孩子,有机会直接到医院里去,和临床专家面对面沟通,了解在医院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女儿九年双语校,最后突击中考进“四校”,她却说自己终于打破了教育认知差 第10张图片


看着女儿积极融入,Vicky越发感觉到,在孩子求学的路上,千万不要给他们设限。就像人们经常讨论的,难道博士一定比本科好?留学生比非留学生好?
这些高与低、好与坏的观点,大多是相对主观的概念,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道路,让孩子能自己喜欢自己。特别是在这样多变的环境里,留出余地可能会让自己更舒适。孩子的成长从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在Vicky看来,不管是什么路径,首先还是要思考,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好了之后其实哪条路都走得通。
就像女儿曾担心问过Vicky,万一高考没考好呢?
Vicky也笑着鼓励孩子:“那到时再海外申请呀,只要肯学,只要不放弃,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图源:Pexels、Pixabay
发现优质教育



上一篇:小满至,可以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下一篇:隐蔽的“掐尖招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3 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