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文化]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复制链接]
17830 1
Star°夏末 发表于 2019-1-31 17:32:47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语堂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个人之一。”刘海粟表示:“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个人。”鲁迅得到他的一副墨宝,大赞:“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术,幸甚!”... ...

就是这样一个被所以人赞誉,崇拜的风流才子,在写下《送别》几年之后,入山苦修遁入空门。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第1张图片


李先生生于天津,父亲曾中进士一职,家里也是富甲一方。

相传,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李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

自然,从小便是锦衣玉食的成长,然而,再大些之时,父亲离世,加上,庶子的地位,这让李叔同自小便体验到世情冷暖。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年少时的李叔同,便有了世事无常的感觉,以至于十五岁便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句子。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第2张图片


也正是这样对于世间繁华悲凉的思考,李叔同极其厌烦先生教的的“正学”,反而喜爱上当时所谓低贱的戏曲,甚至于,喜欢上了当时的伶人杨翠喜。

少年时的爱慕许是注定要蒙上一抹悲情的色彩,杨翠喜被一官宦之家的人看中,而李叔同也是在自己母亲的要求之下,迎娶了一位茶商之女俞氏。对于俞氏,李叔同自然是喜欢不起来的,爱情的失意,让他更加沉溺于艺术的天地里,从戏曲到西洋乐器,从绘画到书法,全部成了李叔同寄托感情的出口。

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不断,维新变法的兴起,让李叔同重新燃起了心中的火,他刻下了“南海康梁是吾师”,每日读报,宣扬变法。却哪里知道,这场变法也仅仅只有百日的时间。爱情的破灭,事业的失意,每一个都成为一个个枷锁,让李叔同再次认识到什么叫做世事无常。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第3张图片


于是,李叔同便效仿柳永,纵身于情色犬马之中,更是在红尘之中见识到了伶人戏子的逢场作戏,朝开夕落的悲凉。

没过多久,母亲的离世成为了李叔同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之处。他在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颓废失落,远赴日本留学,度过了六年的学习生涯。丰子恺曾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认真,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也就是这种近乎极致的自我约束,无论是音乐、绘画、话剧,李叔同自然是成绩斐然,讲其他人远远甩到身后。

就是这样的认真,让李叔同成为了中国许多个第一。他最早讲西洋乐器介绍到中国,最早编写了《西方美术史》,最早将西方的戏剧理论带到中国,开办属于中国自己的话剧社... ...在他回国后,受聘成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第4张图片


此时,再也不见一身华服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位身穿素衣,一板一眼的朴素老师。

李叔同教育学生,便是用美德去感化。有学生上课来迟,关门声太响,他也不会当场批评,而是在下课之后,将学生单独叫来,严肃的说:“以后切勿吵到别人。”说完,还会在向这位学生鞠上一躬。正如夏丐尊所说:“他有人格做背景,犹如菩萨有光。”

任教六年期间,李叔同先后教导出丰子恺、潘天寿等高徒,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和音乐人才。然而,李叔同太早见识到世事纷繁,太早认清人世间的无常悲苦。他多次想要通过艺术去宣泄心中的闷苦,却屡屡失败。

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接触下,他从佛家的苦修之中,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之处。1918年李叔同远离尘世,遁入空门。从此之后,李叔同便失去了踪影,世上却悄然多了一位“弘一大师”。在这之后,他的日本妻子,找遍了数十家的寺庙,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第5张图片


他的妻子问他:“什么是爱?”他回答:“爱,就是慈悲。”

李叔同的爱太过深沉,也太过广泛。他爱着自己的妻儿,爱着自己的友人,爱着自己的学生… …可是,他却又清醒的太早,明白自己所爱终将消逝;他所热爱的艺术已经无力去承担他的痛苦,于是他用佛门的苦修,来安放自己的苦痛。

1942年,李叔同迎来了生命的尽头,临终绝笔:“悲欣交集。”

这四个字让后人解读,有谓之悲众生之苦,欣解脱之喜;有言道欣度众生有望。可人生在世,总有些话不足为外人道,正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既是错。”无非便是冷暖自知罢了。丰子恺说:“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半世风流,半世僧!他将慈悲给众生,却将绝情留给深爱自己的女人 第6张图片


并且,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李叔同经历过年少风流,经历过家国巨变,再到后来的远离红尘,他毕生想要的也无非就是一个“真”字。纨绔子弟为真,教书育人为真,苦修高僧亦为真。

唱一首《送别》,送一送先生:李先生走好,弘一大师,走好!

参考资料: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中国书法百家档案》】


下一篇:客服工作人员 Part-time type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沙发
lt377 发表于 2019-1-31 17:33:03 |
 
转发了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6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