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古人十年寒窗学什么?科举的乡试、省试、殿试等都考些什么?

[复制链接]
18402 6
告别壹号 发表于 2020-5-15 16:33:1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道都是些四书五经的?用的着学十年嘛?


上一篇:别人说「学心理的人好可怕」时,你有哪些机智的回复方式?
下一篇:试试,就是想试试能部门把原来的问题覆盖掉?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6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此处见我 发表于 2020-5-15 16:33:28 | 只看该作者
 
四书五经只是答题工具
十年寒窗是夸张手法
因为每次科举全国多的取两三百,少的只取二三十(不同朝代不同制度人数不同),难度极大,百万分之一的概念,故而说是十年寒窗

至于其考什么
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考试皆有不同
隋唐有很多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
帖经、经义就是考对四书五经默写和理解

到了宋朝考试科目沿袭唐及五代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开始进行改革,乡试、省试、殿试的次序便是这个时期最终确定的。
宋朝考试经历了多次改革,考试科目也略有变更
不过大体上是诗、赋、帖经、墨义
帖经、墨义就是对四书五经默写和理解的考试
这就是要学儒家经典的原因
但是作诗作赋也是要学的
并且经是儒家经典,而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书,这种注释各地杂陈,内容不一,(其中最著名的的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而学生在宋朝往往要精通各个版本的注释,《隋书》里面记载了一个叫房晖远的人就是因为通习了南北的经传被认为是大师。

到了元朝,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不过元仁宗完成了王安石科举新法未竟之功,颁布了统一考试书目,可喜可贺,终于不用复习那么多东西了。
但是仁宗用的不是王安石写的《三经新义》,而是如今饱受争议的朱熹编注的《四书》(最早把四书五经列为教材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候干的)
可惜人元朝虽然改了个小革,但是选的官基本不重用,经历了开开废废的反复后大元也就完蛋去了。

然后终于来到了,我们熟悉的明清科举了。
明清采用八股文的格式
之所以叫八股是因为它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而内容必须要出自朱熹编注的《四书》
这时候就不是说考默写这种小儿科的事情了
而是作文,大作文
那些说八股文都是僵硬敷衍的绝对都是瞎说。
固定的格式能写好那真的是才思敏捷才对。
就像格律,词曲,都是按规定的格式来填照样艺术多多。
儒林外史有句话,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说出了八股的难写
不过说了半天说的都是格式,明清考什么呢
还是“经义”、“经疑”还是《四书章句》

最后乡试、省试、殿试考的东西都是一样,只不过一个是一模一个是二模(很不恰当的比喻哦)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shanzai732 发表于 2020-5-15 16:34:10 | 只看该作者
 
主要学的都是儒家经典,另外还有些官方文件。
学十年还是要的。过去小孩六七岁也开始启蒙了,据记载中进士最年轻的也要十七八岁,而且这种人其实很少,十七八岁中个秀才已经非常了不起。科举考试越往上越残酷,清代平均一年进士录取不到一百人,有多少人口呢?多的时候有四亿,这比例快赶上现在的院士了。唐代更少,每年二三十个吧,所以就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就是说五十岁中进士还是很年轻的)。明清七八十岁的童生也不少。
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材料,背下来是要的,不算注释十几万字,明清人学习春秋文字和我们现在学习相比其实也容易不了多少,而且不能出错哦,需要时间吧?还要学习朱熹的章句,还有几十万字。理解也是要的,需要时间吧?

关键是写作技巧的提高。
不说诗词,就拿八股文来说。
不太同意 @白起 的说法。八股文格式固定,这一点和诗词格律有点类似,但是八股文不仅仅是格式要求,文字风格也要固定(要模仿古代圣贤说话)、思想内容也固定(不允许偏离儒家思想,所谓代圣贤立言,基本不能自由发挥)……
其实有点像啥呢?有点像药品的说明书,你看看那个说明书,成分、主治、禁忌、服用方法等等,是不是啥药都差不多啊?
这么下来,八股文就很容易千人一面,要想脱颖而出,就得提高文字技巧,提高技巧就需要大量的练习,需要大量的时间。
八股文被骂也是这个原因,那么多人没事去研究文字技巧,还能有啥进步?而且确实思维受到很大影响,似乎都差不太多,读一读明清的诗词就能体会到,一股酸腐之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风止岁月 发表于 2020-5-15 16:34:37 | 只看该作者
 
刚好看到这方面的资料,关于科举考试学习时间的问题:

M. 伊奇萨达曾做过这样的估计,要精通考试科目四书五经,必须熟记的古文字在40万以上。如果以每天200字的速度记忆,需要整整6年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卷帙浩繁的王朝史书。到宋朝为止,已有17个所谓正统王朝,到清朝时达到22个。而各王朝史也是要求考生熟读的。
摘自《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40万字,真不是小数。对科举制度有兴趣的网友,推荐借阅这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重庆华爱鼻科 发表于 2020-5-15 16:35:31 | 只看该作者
 
题主问的“四书五经用得着学十年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可以试着答一下。
先引一故事:湖北某宗师考某郡,见一白发老童,问其年七十矣,问曾考几次,则以初次观场对。宗师怪而问其详,对曰:‘考者,考真才实学耳。必摩厉以须,功夫做到极尽处,出而问世,方与国计民生有赖。若稍稍涉猎,读几篇烂时文辄逐队应试,即侥幸得一科第,究于学问、经济何补?某惟忘食忘寝,以期此心之无愧,而不觉老之将至矣。’宗师笑曰:‘然则试作一破题,果佳,请入场,否则乃不得与考也。’因取四子书各首句并作一题曰:‘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老童即应场曰:‘道本乎天,家修而庭献也。’宗时首肯者再,曰:‘请入学。’”
所以说科举考试,考的不光是四书五经本身,考生必须在试卷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卓越的才能。故事中的考官出的题是把书中完全不相干的句子拼在一起,这种题目叫做“截搭题”,在正式的考试中也是经常出现的,而且非常考验考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故事中的老者就展现了这方面不凡的能力,并获得了考官的肯定。
总之,比起现在的考试制度,科举制显然是落后的,不过科举制在千年的历史中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经历的发展和完善的。这种发展和完善能保证在考试中挑选出一批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才(当然也有书呆子)。而这些能力不是光熟读四书五经就能获得的。
非常想答这个问题,怎奈记性实在不好,待我回家翻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邉沁 发表于 2020-5-15 16:36:05 | 只看该作者
 
(1)中心句: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也就是第一句)(2)读书要精彻(3)这指: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玩魔方的小超超 发表于 2020-5-15 16:36:21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刑律等方面的专科要学一下
比如明大诰---谢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4 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