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文化] 你们现在看到的“碟仙”之术,其实,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复制链接]
75308 0
寂寞那个申科 发表于 2020-11-22 20:26:4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起“碟仙”的话题,总会让人觉得一阵不寒而栗。时至今日,它仍流行于年轻人的圈子里,人们对这种通灵术,往往会抱着又畏惧又好奇的心态。

碟仙、笔仙其实都大同小异,就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牢牢地将手指按在碟上或握住铅笔,人在紧张的情绪下,神经往往会绷紧,使碟或笔不受控制地乱动。迷信的人们认为,这是有“仙”在催动媒介。“仙”会回答参与者好奇的一系列问题,但他们却无法预言未来。

因为,他们只是已故之人的灵魂罢了。

你们现在看到的“碟仙”之术,其实,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1张图片


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与笔仙、碟仙类似的通灵术存在了。时人称这种通灵术为“扶乩之术”,其本质与现在的碟仙游戏类似。

古代没有科学的概念,所以,人们往往会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于神仙鬼魂。古人认为,既然是存在于世的灵体,就一定有与之沟通的方式。这种对与鬼魂沟通所产生的渴望,诱使了“扶乩之术”的诞生。

早期人们会将一根木棒或毛笔捆绑在簸箕的侧面,随后用手端着簸箕,将笔放在地面上,观察它的走势。簸箕是比较宽大的,所以,人们在端着簸箕的过程中,簸箕总是会产生轻微的晃动,这种晃动带动木笔,在沙土地上写下字迹。

古人认为,这种字迹就是神灵或鬼魂给予活人的启示,是为“扶乩”。不论是“扶乩”还是“碟仙”,都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请仙者往往是有某种诉求的;

二是这种仪式中的笔、碟均会“自我移动”。

你们现在看到的“碟仙”之术,其实,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2张图片


话说,在清顺治辛卯年(1651年)时,有个云间(今上海松江)男子“扶乩”。“乩仙”降临后,该男子问:仙从哪里来?乩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该男子又问:仙是何姓氏?乩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

因为该男子不知道有《断肠集》,看见乩文有“儿家”两字,知道“乩仙”肯定是女子,便猜测道:“仙莫非是苏小小吗?”乩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该男子还是不解又问:“莫非是李清照吗?”乩书又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

该男子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是朱淑真降坛,于是,一问一答,“乩仙”写成《浣溪纱》等词后离去。因为该男子不通诗文,不知道朱淑真的诗作《断肠集》,所以,这里“乩仙”的文采,明显高于该扶乩者,所以,乩文由扶乩者造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你们现在看到的“碟仙”之术,其实,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3张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扶乩之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有人开始尝试在仪式中使用更加日常化的东西,例如:碟、笔、筷子、钱币等等。到了后来,甚至出现了专门用做请仙的“字盘”,请仙者事先在字盘上写下答案,随后再进行扶乩仪式。

这样下来,被“请”来的“仙”无需动手写字,即可给出相应的答案。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台湾的扶乩之术迅速风靡,各城乡的年轻人都热衷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神怪电影中,就有不少以此背景为题材的作品。

后来,有人将这种小把戏传播到外国,竟使这种扶乩之术开枝散叶,风靡世界。每逢夜晚降临,西方国家的贵妇们便会凑在一块,将手指放在小碟子上,怀揣着好奇或是恐怖的心态进行仪式。这种由扶乩之术演变而来的通灵术,一度成为西方人士的消遣品。

就像是塔罗牌一样,西方的爱好者喜欢将简单的扶乩之术复杂化,于是,他们创造出形似心脏的“占卜板”,并将简单的步骤变得繁琐。如果,让笔者给“扶乩之术”一个定位,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种没有现实意义的心理游戏。

你们现在看到的“碟仙”之术,其实,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4张图片


可以说,它的原理与神鬼无关,完全可以从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剖析。

首先、这种仪式存在较强的暗示性,中国民谚中有“心诚则灵”这句话,同样可适用于扶乩。谈及鬼怪,我国的老百姓往往会忌讳莫深,生怕会得罪哪路神灵招致不幸。正是这种心理的存在,使碟仙、笔仙一类的游戏成为了常人眼中的禁忌,也勾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心。

其次,由于“字盘”上早已写好了答案,所以,“笔仙”、“碟仙”往往会朝着参与者预想的答案靠过去,这种“作弊”完全是无意识的。就像与人赌博抛硬币一样,你总是希望打开手掌时的结果和你预想的一样。只不过,“扶乩”的游戏将这种暗示放大了,再加上,参与者可以用身体控制笔、碟的方向,因此,参与者会更倾向于朝着自己预想答案方向靠拢。

最后,从动作上来看,人的手臂在悬空的过程中,是无法停止无意识移动的。即便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机械舞大师,也无法阻止这种自然的身体律动。其实,将这种无意识的小抖动视作“笔仙”的操控,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你们现在看到的“碟仙”之术,其实,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5张图片


那么,“扶乩之术”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完全是自欺欺人罢了。这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性的迷信仪式,所以,每个人都在潜意识中欺骗自己。“笔仙”所得的结果是否准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像薛定谔的一样,“笔仙”所知道的永远只是参与者潜意识中认知的那部分。

言而总之,所谓“笔仙”、“碟仙”不过是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心理游戏罢了。

参考资料:
【《子不语》、《扶箕迷信底研究》】


下一篇:客服工作人员 Part-time type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7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