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新闻]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复制链接]
29602 12
vinci321 发表于 2021-5-3 10:51:4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891年3月,李鸿章坐船前往旅顺,校阅成立三周年的北洋水师,路过胶州湾时,发现这个地方“从东至北环山蔽海,形似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于是上书光绪帝,极力建议在此处驻扎军队设防,6月清廷同意在此地建制,把登州的驻军迁往胶州湾,挤出了一些军费在青岛修了几个炮台、土堡和码头。

要说李鸿章此人的眼光还是相当毒辣的,但有人比他更毒辣,早20多年就发现了胶州湾的重要性,这个牛人叫李希霍芬,是个德国人,19世纪末期最富盛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之一。他先后7次来中国考察,此人在1869年刺探到山东时,立马发现了胶州湾的巨大价值,反手就向德国政府打了个秘密报告:欲控制中国,必先控制山东,欲控制山东,就得搞定胶州湾,注意保密,先别声张。

技术大拿的话,德国政府确实听进去了。德国在甲午海战之后多次要求清廷将胶州湾划给自己,说最先进的铁甲舰都卖你们了,被你们自己祸祸没了不说,割给日本的辽东还是我帮着要回来的,给我一个小港口,让我储煤、给舰队安个家怎么了,过分吗?清廷包括李鸿章已经洞悉了胶州湾的重要性,就是不松口。被多次拒绝后,对胶州湾朝思暮想的德皇威廉二世恼羞成怒,准备来硬的,又怕俄国不同意,于是德皇在1897年8月专门跑到俄国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密谈,双方达成秘密协议:德国可以进入胶州湾,俄国在北边再找一个海港。

最终借着“巨野教案”,德国于1897年12月武力占据了胶州湾,清廷指示总兵章高元不要抵抗,德国终于将朝思暮想小30年的青岛收入囊中。

地终于占了,该动手建城了。青岛的情况在近代中国以来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她完全是一张白纸,除了几个村子、军营,没有旧城,相当于平地建一座新城,而且城市规划是由单一势力主导,不像其他城市那样要么在旧城上发展(苏州、杭州),要么租界分属不同国家(上海、天津),各自为政。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张图片

德国占领初期


那么问题来了,整个胶州湾都在德国人的控制之下,如果你是德国人,那你准备在哪打下第一根桩?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2张图片

胶澳租借地范围


回答这个问题,你得看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功能是如何定位的。

在1900年的《青岛城市规划》中,青岛是德国在远东的军事根据地,并且要以进出口贸易为手段,经济掠夺为主要是为目的小而美的城市。这就简单了,首先要有港口来安置舰队和商船,其次要有铁路来运输运往内地或者内地出口的货物。

自近代以来,除了俄国,“寇从海上来”,西方列强开着铁甲舰横冲直撞,让清廷割地赔款,所以最先开埠的城市,大多都靠海,比如上海、广州、香港、宁波、天津。青岛怎么被德国人占的?撒泼打滚好几年不好使,德皇威廉二世准备动手抄家伙,于是德国于1896年组建了远东舰队前往中国,有枣没枣先准备着,舰队还特意来胶州湾又做了一次详细考察,发现确实是上上之选,比之前备选的几个地点如厦门、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都要好。第二年几个德国传教士在曹县被老百姓打死后,德皇兴奋异常,对着将军们说机会终于来了!随后立马指示远东舰队从上海火速赶到胶州湾,把地直接给我占了。我估计威廉二世会很得意:“看看,多亏朕未雨绸缪,要不然哪能下手这么快,咱们的舰队终于可以不用到处流浪了”。

由此可见,青岛必须是个军港城市,而且要有大码头,不仅能停靠军港,还能停靠大型商船,正因如此,青岛从一开始就打下了海洋文化,海军文化的烙印。

所以这第一步,就是找港口。

德国人通过详细地探测,发现胶州湾内的大港(青岛港的前身)这个位置非常适合建港口,首先是水非常深,不管多么大的商船,不需要舢板,可以直接在码头上停靠装卸货,这样效率就成倍地提高了,第二,这里在胶州湾内海,可以躲避风浪,于是开始在这里修建码头,最初用来停靠军舰,又在大港南边不远处修建小港,用来停靠商船。

搞勘测,德国人确实是专业的,比清朝那些官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1891年青岛建制驻军之后,从旅顺调来设备,在青岛湾修建了铁码头,也就是栈桥的前身,也是军用码头,但因为水浅妖风大,停不下大船,其码头的作用被逐渐放弃了,成了一个景点。再看看青岛港,一望无际的繁忙景象,早已成为国际大港口了。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3张图片

青岛港


确立了港口的位置,那铁路的位置就好确认了。德国的意思是要“港口铁路联动“,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品的运输效率。

关于铁路,早在1869年李希霍芬就有深入地分析,修建铁路的便利性,也是德国选择青岛的重要依据。

关于李希霍芬这个人,我简单介绍一下。他早年毕业于德国最富盛名的洪堡大学,有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就周游全世界考察地形地貌。他在加州发现金矿引发淘金热,在新疆指定了罗布泊遗址,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发现山西巨大的煤存储量……回国后此人又担任了柏林大学校长,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还培养了个学生叫斯文赫定

近代来华考察的地理地质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估计就是此人了,甚至有人说,民国的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在他的调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他发现青岛不仅有港口,其腹地都很平坦,山东又有煤,壮劳力非常多,非常方便开煤矿修铁路,而且沿着铁路,可以将德国的势力从山东深入中原腹地。

1898年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里,德国就说要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其中一条就是胶济线,其在青岛的一段,位置就是根据大港来定的。

铁路连接大港,贴着胶州湾东岸一路往北,朝内陆而去。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4张图片


至此,德国人的城市规划基本确定,在港口的南边前海最合适的位置建城,设立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也就是现在青岛老城区的位置,这样一来方便德国水兵训练生活,侨民也能在军队的保护之下。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5张图片

1902年青岛鸟瞰图,德国人绘制


要说德意志这个民族是极其骄傲的,虽说当时完成了统一,但是因为没抢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手,总是被英法压着一头,心态有点崩,而且自己也没啥殖民地,好不容易抢着一块,就暗暗在心里发狠,心说我一定要把这块地收拾地漂漂亮亮的,什么上海、香港都是弟弟,过几年咱们拉出来比比,看看谁才是“模范殖民地”,谁才是欧洲的学霸。

德国人上上下下憋着一股劲,一顿详细完整的规划后开始整活。德国人的总体思路是:我要建一座跟欧洲一样的花园城市。

对那些从来没有来过青岛的游客,一进入青岛老城,一股子欧陆风情扑面而来,那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德国人放弃中国传统棋盘式网格道路布局,而是根据青岛多丘陵的地形地貌,采用自由式布局,也就是说,道路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依地形而建,这样一来青岛的道路显得蜿蜒曲折,上下起伏,每处高地都建有景观性建筑,富有变化和高低错落的层次感,但有个明显的核心——总督府,整个老城也是围绕总督府建设的。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6张图片


道路设计设计得非常宽,一般为20-25米,中间是宽12米的汽车道,铺上柏油,两侧是宽敞的人行道,道路两旁全栽上法国梧桐和洋槐,配上铸铁的路灯,洋气了很多。

而且这道路设计也非常有学问,德国人采用“对景”“借景”等手法,增加街道的空间感,比如说中山路对着栈桥,江苏路对着小青岛,肥城路正对天主教堂,这在其他中国传统城市是很少见的,异国情调一下子出来了。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7张图片


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有严格的高度限制,不能超过18米。每建一栋都要先看设计图纸,其中要求必须是西方建筑风格,什么巴洛克、哥特式、古典主义,都给我整上,而且都是石制的,亏着崂山的花岗岩闻名全国,可以就地取材,否则要是按德国人这么折腾,不知道从哪整那么多石头;还没完,建筑外立面一概不能重样,必须是原创设计,抄袭的方案立刻毙稿;建筑面积不能超过住宅面积的60%,建筑之间距离至少3米……条件之苛刻,属于全国独一份。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8张图片

巴洛克风格建筑,安妮别墅


另外,德国人在城区到处搞绿化。在太平山、青岛山、海岸岬角等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种植树林,美化环境。还把会前村迁走,专门在这建苗圃,天天做实验,看看哪种花卉植物适合本土栽种,当时路边连椰子树都有,有些名贵植物据说都拿玻璃罩罩着过冬。于此同时,德国人在城区划出众多的空地建设花园、公园。为了保护植物,还成立了专门的巡查队,谁要是破坏了草木,那不好意思,板子伺候。要说青岛当时的绿化做得非常好,甚至连上海和北京都专门派人跑过来学习。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9张图片


沿海的公路尽量靠近大海,坐车看海景多洋气! 什么?怕被水淹了?没关系,用石头给垫起来,形成堤坝,把路也垫高放在堤旁,这不就解决了。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0张图片


地上面子问题精心规划,地下里子问题更是精益求精,在道路建设时,德国人就把下水道给铺好了,采取先进的“雨污分流”理念,最粗的地方可以通车,所以青岛老城是出了名的“涝不怕”,而且德国人还在下水主管道的关键设备附近都埋了各式各样的油纸包,包裹的零件上都封着厚厚的机油,什么时候打开都能光亮如新,只要是这辈子没撒过谎的人,都能在离设备1.5米范围内找到它们。

除了捡油纸包,这种人还能去崂山太清宫里学道士穿墙。

建设新城所有的设备都从德国运来,没钱就跟国会老爷们要,到1913年,德国一共在青岛身上花了1.6亿多马克,而收入只有3600多万,这亏得是一塌糊涂,但德国人不惜血本,就是为完成自己最初构想,把青岛作为模范殖民地,压倒英国法国等老牌列强,为自己争口气。为了争气,德国在大港的建设预算一增再增,一开始国会给了500万马克,后来要力争超过香港,把大港建成全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港口,又投了不少,1908建成时,一共花了850万马克。

有好些人说要青岛人感谢德国人,感谢个屁!他们这么折腾,那是给自己享受的。德国人把最初的城区划成华人区和欧人区,钱都花在欧人区了,华人区的标准低得可怜:道路基本是欧人区的一半,拥挤不堪;下水道雨污不分,一到下雨天路上污秽不堪。建筑也没什么特点,为了安置中国人,德国人参考中国四合院,建造了土洋结合的里院,屋子狭小,整层共用一个厕所一个水龙头。有个里院住这就算好的,有的人住那破房子连看也没法看,后期城区的北部还形成了贫民窟。现在的青岛老城,哪个地方呆着舒服,就是欧人区,哪里难受,那就是华人区。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1张图片

里院


所以到1914年,德国人建设的城区,其实泾渭分明,两个区的性质实际上和巴西那些富人区和贫民区的关系类似。所以青岛最初的城市规划殖民主义色彩非常浓重。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2张图片


但德国人已经把青岛的名声打出去了,市区人口那是蹭蹭地涨,商业也变得空前的繁荣,到了1910年,一座初见规模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就连康有为也来到青岛安度晚年。

1897年冬,康有为在德国武力抢占胶州湾后5次上书光绪,激动地说国家到了如此境地,再不变法,皇上您今后怕是连普通人都做不了了。这话说到了光绪心坎里,表示“朕绝不做亡国之君”,于是让他开始准备维新变法,结果没几个月就被软禁起来,最终惨死在瀛台,确实活得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康有为倒是提前跑了,十几年后反而来到了青岛,感叹着“红瓦绿树,中国第一”,舒服地当起了寓公,真是绝妙的讽刺。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3张图片

1910年青岛市区鸟瞰图,德国人绘制


德国人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心血没白费,于是又制定了新的城市规划。

但此时青岛的城市框架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南向北沿着铁路发展的青岛,其城市脉络是一个带状结构,而且还是边缘带状结构:紧紧贴着西边海岸线,南边和西边是海,只能向北向东发展,道路和功能区都是沿着南北方向展开的,在东西方向上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4张图片

1910年青岛城市规划图


而且就算是带状的城市结构,其优质资源过分集中于南部最局促的海角上,火车站、医院、学校、公园、商业、景区和政府职能机构全在那,导致南北差距过大。

如果以市南老城为中心画个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八个方向,城市只能往东、北、东北三个方向发展,发展潜力和辐射能力锐减到原本的1/4。

这个问题,将困扰青岛将近百年之久,南北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至今仍是青岛面临的困境,很多青岛人依然深受其害,不说别的,就说老城区的学区房,能让多少家长泪流满面。

这种城市结构,在中国人设计的大城市中基本不会出现,对于国内海滨城市来说也是独一份,例如烟台也是靠海岸线铺开摊子,但好歹可以东西南三面发展,像深圳、兰州等因为地形限制无奈只能带状发展的城市,也不是像青岛那样,把市中心放在最受限制的海角位置上,再往外扩张,而是尽量安排在中心的位置,可以兼顾两头。

青岛市中心的选址,是典型西方海洋文化的体现,在西方国家很常见,比如英国的南安普顿和朴茨茅茨,都在海角的位置,但这些都是小而美的城市,这也是德国人最开始对青岛的定位,可一旦往外扩张就完蛋,当然,人家不需要扩展,没那么多人口。

而中国人受陆权文化的影响,往往选择在内陆建城,强调城市对四周的辐射和统御作用,比如即墨,千百年来都是雷打不动的县城所在地,古代海边大都是蛮荒之地。所以要是青岛由自己人来规划,肯定不会这么来。

总结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规划,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私心太重,缺乏远见,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

要知道德国人当初占领青岛的目的就两个,一个是军事基地,一个是货物运输,压根没考虑工业用地方面的事情。除此之外,城市核心对四周的统治力、城市纵深、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区域发展到均衡与否、周边居民来青岛城区的方便程度、尤其是未来的发展根本就不曾考虑,所以把大量的基础建设安置在这样个狭长的地带,以至于米已成粥,再想发展新城区,只能按照原有布局继续往北。

也就是说德国来到青岛之后,只为了数千德国侨民的方便,紧盯眼前利益,眼光不够长远,其城市规划带有很大的限制性。

在1910年新的城市规划中,德国人改变了青岛的城市定位:从过去的军事基地和贸易港口变成了德国在远东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并准备发展工业,将城区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但城区还是继续沿着铁路往北发展,一直推进到海泊河边。

青岛的城市病,还在加重。

一战爆发后,日本人把德国人赶跑了,但日本人提出的城市规划,依然延续着德国人的思路,沿着铁路线一直向北。日本人来青岛之后,着重发展工业,在四方和沧口一口气建了大康、宝来、富士、钟渊、隆兴等众多纱厂,还有火柴厂、制冰厂等其他工厂,奠定了青岛以纺织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上青天”的名号也打出去了。

依靠铁路,新的工业区里工厂可以方便地装卸货,但离市中心越来越远,越来越不便。就拿沧口来说,在过去只有公共汽车的年代,老城区的人一想到沧口,虽然也是城区,但第一反应估计都是“好远啊”,但很多住在南边的青岛人,依然会去沧口上班,只能形成“南宿北工”的情况。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5张图片

青岛老工业遗址保护区域规划图,青岛基本也是按照这个脉络发展的


等到北洋、南京政府接管青岛之后,青岛终于有了中国人主导的城市规划,但还是在德国的城市框架下修修补补。等到日本1938年第二次占领青岛之后,居然提出了一个“大青岛”的概念,破天荒地把即墨、胶州两个县合并成“大青岛市”,目的就是把整个胶州湾的海岸线统一在一个行政区。另外日本还想把行政单位和公共建筑都搬到台东北边,想建立一个新的市中心,你看,再怎么折腾,依然在带状城市结构里玩。当然,因为打仗,日本实在没那本钱搞这么大的动作,对青岛的城市规划基本就是放大炮,听个响。

就这么着,青岛偏安一隅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种以南部海角为核心的狭长带状城市结构,不仅影响到了青岛的发展,还对部分居民的性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市民都居住在狭小偏僻的城市空间中,眼睛自然只盯着漂亮的老城前海一线,西南两边是大海,对于青岛东边、北边大片的腹地又没啥兴趣。也怪德国人把老城修得太漂亮,对比太强烈,这些地方确实也不如城里洋气,所以一概被称为村里。就算想去看看,出趟城也得费半天劲,更何况也没啥必要,自然也就瞧不上了

青岛的老城像一座漂亮的孤岛一样,割裂于其他青岛地区。

“红瓦绿树综合症”这个经常出现在青岛时政新闻里的词,其本质,就是人在一种孤立与封闭状态下的自我陶醉,缺乏广阔宏大的整体视野和勇于突破的进取精神,其根源就在于德国人百年前规划的边缘带状城市结构,因为环境造就人,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青岛老城的状况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状态:办事机关、医院、学校、火车站、景区、企业、大量居民楼都集中在狭小的市南区,人口增长迅速,人流、车流全部从东、北两个方向涌向半岛的岛尖,老城区道路狭窄杂乱,又不能动,于是青岛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将市中心东迁到了今天五四广场的位置,在一片片的菜地上,新的城市核心拔地而起。

这也是青岛第一次脱离德国人百年前设置的城市规划模式,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构建青岛的未来版图。

城市东迁,满盘皆活。新的市中心周围立刻涌现出一片高大摩登的写字楼,新城区的东部沿海一线如麦岛、浮山前,一直延伸到石老人,也开始发展起来。连北边也开始热闹起来,如浮山后,成为全省最大的居民区,如山东路,一片繁华渐起。90年代的青岛,释放了巨大潜力,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人口迅速增长,商业繁荣,工业强大,尤其申奥成功之后,城市发展更是迅猛,GDP一度挤进全国前十,成为一颗北方冉冉升起的新星。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6张图片


那是一段让青岛人骄傲的岁月。

与此同时,老城区卸下了沉重的担子,仅保留了旅游、文化等少部分职能,将舞台让给了新核心。

但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仅仅不到20年的功夫,青岛又变得局促起来,此时单城市核心、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再一次显现出来,沿海一线,一片高楼大厦的繁华景象,大企业扎堆,好的工作机会都在这里。向北一瞅,海拔瞬间降下来,连片的居民楼一望无际,“镶着金边的抹布”这个绝妙的比喻,更多是无奈的自嘲。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7张图片


随着新市民的加入,新的住宅楼盘一路向北铺开,房价的万元线从市北、李沧、一直推到城阳,人来得越晚,住得越靠北,南工北宿的问题越发严重,在没有地铁之前,上下班挤公交的痛苦和绝望,那些曾经南北两头跑的年轻人应该都刻骨铭心。

不仅如此,优质资源还是大多聚集在南边,除了工作岗位、医疗,最突出的就是教育,越往南,学校的教学水平越高,导致现在学区房的问题凸显,整得一些家长焦虑不堪,天天琢磨着换房。

不管城市核心在边缘还是在中心位置,单核心城市都会出现弊端:大量资源往市中心聚集,就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交通也会遇到极大的挑战,所以当一座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必然要寻找另外一个新的城市核心来疏解单一核心带来的巨大压力,比如南京,甚至突出多个核心,比如苏州,居住区和CBD相互交错,这样一来,通勤方向不同,交通也能形成分流,大大减少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结构。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8张图片


苏州是一核四城的模式,中心城区是老城区,完全保留原始风貌,新城区沿着老城向四周扩散,四个新城所承担的职责不同,有单独的新城区CBD,新城区可以穿老城区相互联系,居住区穿插其间,这样一来大大环节了城市压力,是全国城市规划的典范。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19张图片


一个反面案例是厦门,其市中心在岛上,人流从几个方向通过跨海桥一起往里挤,上下班经常拥堵不堪,幸福指数随之下降。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20张图片


青岛这几年的规划是:以胶州湾为主体,发展东岸(主城)、北岸、西岸三个核心,形成湾区,同时沿海岸向南(黄岛胶南)北(崂山、即墨)发展,实现两翼齐飞。

青岛城市结构之痛:德国人的自私和短视,祸害青岛一百二十年 第21张图片


可以肯定的是,青岛的未来确实会沿着这个脉络继续发展,代表着未来青岛发展的方向,不过从近期来看,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些新城区距离市内四区相距过远,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远水解不了近渴,你总不能住在东岸老城区,然后跑北岸上班去吧(估计还是有的)。

那究竟是哪里,应该成为青岛的另外一个发展引擎呢?先挖个坑,等有空写个续篇再填上。

(原创真的不易,如果大家喜欢咚咚的文章,还请帮我点个赞鼓励一下,这样我就有更快新的动力啦,更欢迎大家评论、转发,但谢绝一切转载,谢谢!)


上一篇:德军已然废柴:若俄罗斯和北约打起来,德国只能“坐在地上看”
下一篇:复苏缓慢,德国经济体系行不通了?德国在忌惮中国什么?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2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无_迹_可_寻 发表于 2021-5-3 10:52:37 | 只看该作者
 
不是短视!是欧洲人的建市思路就是这样的,除了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之外,其他都是小城,尤其是青岛在胶州半岛,本身辐射能力有限!但是中国人的思路不是这样,只要有点钱就要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较而言德国人的发展思路更符合青岛的发展!仅仅追求大不一定就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吴邪发妻 发表于 2021-5-3 10:53:27 | 只看该作者
 
卧槽!咱有远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租房王生 发表于 2021-5-3 10:53:59 | 只看该作者
 
你想让德国人为你考虑长远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纳刚捷 发表于 2021-5-3 10:54:55 | 只看该作者
 
分折的很透切,青岛就是海边风景好,其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panda伯伯 发表于 2021-5-3 10:55:21 | 只看该作者
 
德国人总共在青岛十几年,这一百多年全都怨人家?那十几年市中心在海角,你以后就必须在那里?后期完全是你自己规划的问题!反而是看看人家规划的海角地区,就是很好!至于你说的华洋分区,现在富人区也比穷人区好啊!这不是正常的?你说里弄一层一个洗手间,可是你知道当时中国多少人能用上电力、自来水、下水道吗?那时候就是巨大的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洛少主183 发表于 2021-5-3 10:56:08 | 只看该作者
 
青岛区域必须大改革!西进南联,担当中原出海龙头。大格局大视野!未来的世界特大海港在灵山湾。
把诸城五莲划入青岛,西海岸新区改名为海岱新区,市政府机关搬迁到新区。把莱西划入烟台,平度好耕地不能搞工业。青岛不要再打胶东牌了,要打科技牌,超级交通港牌,文旅牌。
烟台威海合并改名胶东市,市政府驻地莱阳。真正的胶东!东端威海地区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区,比香港要特!未来联合国总部驻地可以在威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kk635825847 发表于 2021-5-3 10:56:22 | 只看该作者
 
本身就是要以军事加商贸立市,你非要建工厂,不挤能行吗?可惜老德没有收回成本就被赶跑了!后来日本人来了,再后来到我们手里,又做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事?老火车站拆了,现在又要拆前海的建筑,无非是修修补补!!!看看以后建的东西,低俗二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惊鸿000 发表于 2021-5-3 10:56:5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信下水道油布包零件[笑哭][笑哭][笑哭][笑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葱草籽 发表于 2021-5-3 10:57:08 | 只看该作者
 
你见过油纸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8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