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的「抱团」行为?

[复制链接]
81022 20
韩雅熙123n 发表于 2021-9-13 00:51:5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个月前我朋友的一个学生谈了几个小时他的故事。他生在中国福建,在一个靠“移民美国”而出名的城市长大,中学时虽父母靠当地层层的关系网艰难移民美国,然后把孩子接到美国,住在纽约法拉盛。这样的开头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引起这样的反应:哦,不错,他有绿卡,是公民,“美国梦”的进度条读了大半了。
在我们这个排名落后的公立学校,华人的圈子大致分为富二代,一般国际生,ABC,和法拉盛的一代移民。
富二代永远存在于传说里。有关他们一掷千金抢姑娘抢男人,群P,飙车嗑药的八卦永远是我们普罗大众聚餐时喜闻乐见的话题。
大部分中国学生可能如我一样,要么是花着家里咬咬牙能甩出来的学费和生活费,要么拿着州政府给的寥寥无几的奖学金,钟情于找饭店coupon,周末假期呼朋唤友吃火锅包饺子,顺便扯扯学校里富二代和风云人物的新闻。当然,我们也特别喜欢在微信校内非死不可上偶尔抛几张自己和鬼佬party的照片表示我们并没有那么抱团。
ABC是美国人一样的存在。他们往往比美国人更要像美国人。我另外一个华人朋友,父母是一代移民,同样在法拉盛勉强维生,基本不会说英文。我的朋友和她的弟弟都生在美国,朋友常青藤学习。然而弟弟从小拒绝学中文,而基本不懂英文的年迈的父母根本无法与其交流,基本是姐姐从中协调,担当了父母的角色。在我朋友在中国做研究的时候,上高中的弟弟与父母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一开始我朋友通过skype代替父母教育弟弟,后来直接把弟弟接到中国来带。那个孩子我也见过,比主流的美国人更像美国人,熟知流行娱乐文化,拼命抵制法拉盛以及法拉盛后面更大的那个中国文化,以所有的美国式的文化符号来遮盖自己的肤色。
那位学生属于第四个群体,法拉盛底层社会苦苦挣扎的一代移民。他说他很孤独,很少朋友。他说,ABC不跟他们玩,因为他们还是“中国人”。一般的留学生活动他们也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钱。他的几个朋友同样也是法拉盛的一代,他们每天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哪个餐馆又在招工,哪个区的餐馆小费多老板慈善,哪个区的外卖工又被打劫了。他还说,母亲一人在外打工养家,父亲无所事事喝酒赌博,一家人生活在舅舅家的阁楼上,四个人睡一间房子,处处遭亲戚白眼。他曾经恨过母亲。母亲为了使父亲摆脱福建当地赌博的风气千辛万苦把一家人拉扯来美国,谁知到了法拉盛还是一个德性。他的理想曾经是在中国读师范,然后做中学老师,可是母亲把他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现在的他打多份工付学费生活费,同时努力维持一个能毕业的成绩。当然这是另一个华人青年故事,在此不再多说。在法拉盛底层挣扎的年轻华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嗜赌的父亲,或者一个多病的母亲。在知道这个故事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有这样一些华人的存在。当你看到一群黄面孔叽叽喳喳抱团的时候,不要急着下定义,抱团的后面可能有一个你并不熟知的世界。

在美国公立人文学科做助教是非常有趣的一段经历。与私立相比,公立有大量国际生以及下层中产阶级的学生。每学期会逐渐发现学生们在教室逐渐分成一个个小团体。体育队不学无术上课自拍团,华人团,韩国团,非裔美国人团,穆斯林天团,学霸天团。我一次又一次试着打破学生的空间分布,他们一次又一次按照原有划分聚合。在我的观察中,除了学霸天团,其他团大多以国籍或者种族作为划分首要标准。我在非裔美国人团抓到过集体essay抄袭,处分了三个。一个体育队不学无术团在考试里给出了几乎相似的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后来得知他们一起雇了一个tutor,考试的提纲是tutor帮他们做的。韩国团永远在下面叽叽喳喳说韩语,课前男生在教学楼外面抽烟。穆斯林天团在讨论中东问题的时候会紧张地向大家解释,除了极端势力,还有一个平和虔诚地伊斯兰世界。学霸天团非常喜欢在office hour来找助教或者约助教喝咖啡。(本段不含任何种族歧视及宗教歧视的意味,只做事实描述。)

当我们在谈论抱团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当你被问到“who are you?”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往往代表了你的所在团体。“我是中国人。”“我是一个queer。”“我是一个feminist。”“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个屌丝。”“我是一个穷逼博士。”“我是个好学生。”“我是一个运动员。”这些答案都是回答的人认为最能体现自己身份特征的那一点。抱团不仅仅是国籍和种族,还有性别认同、阶级和文化的区分。
抱团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最喜欢把苏北人区分出来。在美国的时候,我很多中国朋友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并认为老美“心眼直,脑子简单,傻”。有一个朋友一度经常教导我,“还是中国人靠谱,你要多和自己人一起玩”。在美国其他地方旅行的时候,遇到过布法罗人,我们会碰杯大喊“go bills!” 我和欧洲人一起做助教的时候,经常偷偷在办公室嘲笑美国的流行文化和性别文化。抱团的过程,不仅是建构自身,同时是区别“他者”。
最后,在很多情况下,抱团还体现了一种身份焦虑。上面很多例子提到,中国人和中国人凑在一起喜欢说中文,即使在有他国语言不通人士在场的情况下。为什么在美国说英文会被一部分国人指责为“装逼”?我这谴责背后,还隐含着自己在他乡语言,更多地是文化上的不自信和不确定性。

我所在的历史系目前只剩两个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中国人抱团的可能性。在我们系活动室的黑板上,写着著名社会主义者Eugene Debs的一段话:I have no country to fight for; my country is the earth; I am a citizen of the world. 所以按照种族和国籍来抱团违反了我们人文学科的基本精神。目前吃火锅和皮蛋已成为我系party最爱的项目。
当然我们也会抱团,我们有疯狂单身汉团,无聊的为人父母团,queer和feminist团,保守势力团,自以为聪明的phd团,在课堂讨论上战战兢兢的master团,篮球团,网球团,高尔夫球团以及瑜伽团……

补充:
题主修改了问题,这种行为“好”还是“不好”?再次认为,判断一个非道德现象的对错是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抱团是全球各地普遍性的存在的一种现象,从实用主义“好”或者“不好”的方面来判定也太过简单粗暴了吧。我觉得知乎这种平台更适合大家讨论一个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历史,当然你们如果愿意能够就“抱团”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为己所用变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社交花更好。

题主又补充道中国人指Chinese “race”, “韩国籍华裔”也属于“考虑范围”。我想题主这里的“Chinese race”指的是炎黄子孙么?首先,race上面,大家对黄种人更多地用Asian。其次,从我举的ABC的例子来看,很多黄种人根本不认同自己是“华裔”或者“炎黄子孙”。靠生物特征来区分人是我长久以来不赞成的。所谓的“种族”更多地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虚幻的概念。

当然还有不少人向中国留学生呼吁要主动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当然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我要补充的是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留学生不是一个被动融合的对象。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社会,你完全可以给你的所在团体增加多样性。比如,我们的历史系长久以来被美国史和欧洲史占据。最近几年才有亚洲史方向的博士生加入。做惯了非欧美研究,我们最反感的就是欧美中心观。我的越南朋友竞选到了系学生会副主席,我们成立了一个亚洲读书会,研究生会议我们据理力争,第一次邀请到中国方向的历史学家做主题演讲,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史和欧洲史的博士生都会跟我们讨论如何把欧亚比较引入他们自己的研究。
谈到课余生活,现在我们系一群美国人开party都会问我借火锅,或者一起驱车两小时去中餐馆吃早茶。我一直喜欢体育运动,所以来之后也跟大家一起看棒球橄榄球冰球。好多人抱怨说橄榄球没意思——最起码橄榄球运动员的屁股都很翘啊对不对!体育没有国界!我从两个法国人那里学习了打麻将,教会我的美国朋友打八十,他们教我玩德州扑克,一副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当然,不排除人文学科更加兼容并包。

我唯一不理解的问题是,现在的很多网民,一方面抱怨中国人在国外抱团,另一方面又恶意谴责与外国人交往的女生(知乎很宽容,看看微博上北美吐槽君就知道部分国人的心理有多狭隘)。事实上,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也就是认识的人而已,算不上朋友),一方面抱怨自己在系里孤单无助,另一方面又各种讽刺挖苦身边“涉外交往”的人。这到底是怎样矛盾的一种心理啊!?


上一篇:城市经济转型对标:伦敦、纽约、东京
下一篇:外刊精选之《纽约客》(持续更新)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爱勿濫 发表于 2021-9-13 00:52:55 | 只看该作者
 
几个月前我朋友的一个学生谈了几个小时他的故事。他生在中国福建,在一个靠“移民美国”而出名的城市长大,中学时虽父母靠当地层层的关系网艰难移民美国,然后把孩子接到美国,住在纽约法拉盛。这样的开头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引起这样的反应:哦,不错,他有绿卡,是公民,“美国梦”的进度条读了大半了。
在我们这个排名落后的公立学校,华人的圈子大致分为富二代,一般国际生,ABC,和法拉盛的一代移民。
富二代永远存在于传说里。有关他们一掷千金抢姑娘抢男人,群P,飙车嗑药的八卦永远是我们普罗大众聚餐时喜闻乐见的话题。
大部分中国学生可能如我一样,要么是花着家里咬咬牙能甩出来的学费和生活费,要么拿着州政府给的寥寥无几的奖学金,钟情于找饭店coupon,周末假期呼朋唤友吃火锅包饺子,顺便扯扯学校里富二代和风云人物的新闻。当然,我们也特别喜欢在微信校内非死不可上偶尔抛几张自己和鬼佬party的照片表示我们并没有那么抱团。
ABC是美国人一样的存在。他们往往比美国人更要像美国人。我另外一个华人朋友,父母是一代移民,同样在法拉盛勉强维生,基本不会说英文。我的朋友和她的弟弟都生在美国,朋友常青藤学习。然而弟弟从小拒绝学中文,而基本不懂英文的年迈的父母根本无法与其交流,基本是姐姐从中协调,担当了父母的角色。在我朋友在中国做研究的时候,上高中的弟弟与父母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一开始我朋友通过skype代替父母教育弟弟,后来直接把弟弟接到中国来带。那个孩子我也见过,比主流的美国人更像美国人,熟知流行娱乐文化,拼命抵制法拉盛以及法拉盛后面更大的那个中国文化,以所有的美国式的文化符号来遮盖自己的肤色。
那位学生属于第四个群体,法拉盛底层社会苦苦挣扎的一代移民。他说他很孤独,很少朋友。他说,ABC不跟他们玩,因为他们还是“中国人”。一般的留学生活动他们也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钱。他的几个朋友同样也是法拉盛的一代,他们每天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哪个餐馆又在招工,哪个区的餐馆小费多老板慈善,哪个区的外卖工又被打劫了。他还说,母亲一人在外打工养家,父亲无所事事喝酒赌博,一家人生活在舅舅家的阁楼上,四个人睡一间房子,处处遭亲戚白眼。他曾经恨过母亲。母亲为了使父亲摆脱福建当地赌博的风气千辛万苦把一家人拉扯来美国,谁知到了法拉盛还是一个德性。他的理想曾经是在中国读师范,然后做中学老师,可是母亲把他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现在的他打多份工付学费生活费,同时努力维持一个能毕业的成绩。当然这是另一个华人青年故事,在此不再多说。在法拉盛底层挣扎的年轻华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嗜赌的父亲,或者一个多病的母亲。在知道这个故事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有这样一些华人的存在。当你看到一群黄面孔叽叽喳喳抱团的时候,不要急着下定义,抱团的后面可能有一个你并不熟知的世界。

在美国公立人文学科做助教是非常有趣的一段经历。与私立相比,公立有大量国际生以及下层中产阶级的学生。每学期会逐渐发现学生们在教室逐渐分成一个个小团体。体育队不学无术上课自拍团,华人团,韩国团,非裔美国人团,穆斯林天团,学霸天团。我一次又一次试着打破学生的空间分布,他们一次又一次按照原有划分聚合。在我的观察中,除了学霸天团,其他团大多以国籍或者种族作为划分首要标准。我在非裔美国人团抓到过集体essay抄袭,处分了三个。一个体育队不学无术团在考试里给出了几乎相似的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后来得知他们一起雇了一个tutor,考试的提纲是tutor帮他们做的。韩国团永远在下面叽叽喳喳说韩语,课前男生在教学楼外面抽烟。穆斯林天团在讨论中东问题的时候会紧张地向大家解释,除了极端势力,还有一个平和虔诚地伊斯兰世界。学霸天团非常喜欢在office hour来找助教或者约助教喝咖啡。(本段不含任何种族歧视及宗教歧视的意味,只做事实描述。)

当我们在谈论抱团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当你被问到“who are you?”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往往代表了你的所在团体。“我是中国人。”“我是一个queer。”“我是一个feminist。”“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个屌丝。”“我是一个穷逼博士。”“我是个好学生。”“我是一个运动员。”这些答案都是回答的人认为最能体现自己身份特征的那一点。抱团不仅仅是国籍和种族,还有性别认同、阶级和文化的区分。
抱团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最喜欢把苏北人区分出来。在美国的时候,我很多中国朋友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并认为老美“心眼直,脑子简单,傻”。有一个朋友一度经常教导我,“还是中国人靠谱,你要多和自己人一起玩”。在美国其他地方旅行的时候,遇到过布法罗人,我们会碰杯大喊“go bills!” 我和欧洲人一起做助教的时候,经常偷偷在办公室嘲笑美国的流行文化和性别文化。抱团的过程,不仅是建构自身,同时是区别“他者”。
最后,在很多情况下,抱团还体现了一种身份焦虑。上面很多例子提到,中国人和中国人凑在一起喜欢说中文,即使在有他国语言不通人士在场的情况下。为什么在美国说英文会被一部分国人指责为“装逼”?我这谴责背后,还隐含着自己在他乡语言,更多地是文化上的不自信和不确定性。

我所在的历史系目前只剩两个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中国人抱团的可能性。在我们系活动室的黑板上,写着著名社会主义者Eugene Debs的一段话:I have no country to fight for; my country is the earth; I am a citizen of the world. 所以按照种族和国籍来抱团违反了我们人文学科的基本精神。目前吃火锅和皮蛋已成为我系party最爱的项目。
当然我们也会抱团,我们有疯狂单身汉团,无聊的为人父母团,queer和feminist团,保守势力团,自以为聪明的phd团,在课堂讨论上战战兢兢的master团,篮球团,网球团,高尔夫球团以及瑜伽团……

补充:
题主修改了问题,这种行为“好”还是“不好”?再次认为,判断一个非道德现象的对错是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抱团是全球各地普遍性的存在的一种现象,从实用主义“好”或者“不好”的方面来判定也太过简单粗暴了吧。我觉得知乎这种平台更适合大家讨论一个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历史,当然你们如果愿意能够就“抱团”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为己所用变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社交花更好。

题主又补充道中国人指Chinese “race”, “韩国籍华裔”也属于“考虑范围”。我想题主这里的“Chinese race”指的是炎黄子孙么?首先,race上面,大家对黄种人更多地用Asian。其次,从我举的ABC的例子来看,很多黄种人根本不认同自己是“华裔”或者“炎黄子孙”。靠生物特征来区分人是我长久以来不赞成的。所谓的“种族”更多地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虚幻的概念。

当然还有不少人向中国留学生呼吁要主动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当然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我要补充的是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留学生不是一个被动融合的对象。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社会,你完全可以给你的所在团体增加多样性。比如,我们的历史系长久以来被美国史和欧洲史占据。最近几年才有亚洲史方向的博士生加入。做惯了非欧美研究,我们最反感的就是欧美中心观。我的越南朋友竞选到了系学生会副主席,我们成立了一个亚洲读书会,研究生会议我们据理力争,第一次邀请到中国方向的历史学家做主题演讲,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史和欧洲史的博士生都会跟我们讨论如何把欧亚比较引入他们自己的研究。
谈到课余生活,现在我们系一群美国人开party都会问我借火锅,或者一起驱车两小时去中餐馆吃早茶。我一直喜欢体育运动,所以来之后也跟大家一起看棒球橄榄球冰球。好多人抱怨说橄榄球没意思——最起码橄榄球运动员的屁股都很翘啊对不对!体育没有国界!我从两个法国人那里学习了打麻将,教会我的美国朋友打八十,他们教我玩德州扑克,一副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当然,不排除人文学科更加兼容并包。

我唯一不理解的问题是,现在的很多网民,一方面抱怨中国人在国外抱团,另一方面又恶意谴责与外国人交往的女生(知乎很宽容,看看微博上北美吐槽君就知道部分国人的心理有多狭隘)。事实上,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也就是认识的人而已,算不上朋友),一方面抱怨自己在系里孤单无助,另一方面又各种讽刺挖苦身边“涉外交往”的人。这到底是怎样矛盾的一种心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重庆华爱8 发表于 2021-9-13 00:53:1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来硅谷,你会发现许多擅长搞政治斗争的公司,一个组全是白人/华人/印度人,抱团算什么?玻璃天花板才厉害呢。美国就是个族群抱团撕逼的国家,嘴上人人平等,实际一切以屁股优先,不抱团的民族,等着完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一生挚爱阿俊哥 发表于 2021-9-13 00:54:13 | 只看该作者
 
这有什么奇怪的,人类本能嘛。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当然会倾向于跟自己有共同点的群体混在一起。

不要说生活在国外会跟本国人抱团,有一次与一位女士(她是迈阿密人)讲起这个话题,她是这样说滴:
哦别说你们外国人了,以前我去纽约上大学,发现迈阿密人在纽约也抱团的——大家在一起开party说:“艾玛纽约好冷!”

……

我:“……- -b……”

---------------------------------补充的分割线--------------------------

以上说的是人类的共同存在的对不确定性的不安和对安全感需求。

其实当天写完这个答案之后我的的确确有在晚上认真的进一步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只不过又犯了「不想看到“发布于”三个字变成“编辑于”」之强迫症,所以就没有补充……借着@Matt Hartzell 哥哥表示这个答案不够好的评论,干脆展开说明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好了。

事实上,之前我曾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维吾尔族大学生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 ——这两个问题其实非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是perfect match~(把这个回答贴出来我会不会又招来民族主义者喷……T^T)

另一个问题的题主感觉(一些)维吾尔族大学生「很难交往……想说话却总觉得对方跟你保持心理上的距离,他们总是喜欢和自己族的朋友来往」,其实往往也是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看法。

——然而恐怕也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中才存在这样的现象。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之时,RUC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就是韩国人。那时候我对韩国留学生也抱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与当地人交往?」、「为什么只跟韩国留学生交流?」、「为什么整天说韩语(既然都来中国了,来都来了)?」等等。

再后来去了美国……感同身受,逐渐理解了上述疑惑产生的原因。

所以除了人类共有那些跳出comfort zone之后的感受以外,还有什么原因会让某些国家或者民族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明显呢?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由于文化的影响,普遍比较含蓄,尤其是会担心对别人提出要求/寻求帮助是「麻烦别人」(尽管这并不代表他/她不会坑你)

这种「担心麻烦别人/让别人讨厌」的潜在心理,在来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简直达到了顶峰。

比如说,课业上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因为语言有障碍的情况下),许多中国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跟老师聊聊或者写邮件给老师,问问老师可不可以帮助他们,而是选择默不作声得忍受,或者跟同班的中国学生吐槽(如果彼此熟了的话);
再比如,听到当地学生之间聊得流行话题/词汇自己不太懂,许多中国学生是不会主动问的(尽管在内心深处ta可能很想加入对话),因为担心「这样问多了会不会令别人讨厌?」(虽然ta其实根本一个问题都没问过)——这其中甚至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希望对方能照顾到自己是歪果仁,get到自己听不懂的眼神/脑电波,而主动跟自己作出解释,把自己拉倒对话中。

——是的,这个「希望对方主动get并主动帮助(否则会被认为可能对方根本不想帮忙/对话,也就不要提出要求自取其辱)」是一个跟美国社会非常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一点甚至从知乎和Quora上本国网友对待歪果网友回答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来。在知乎上,如果网友们对待受欢迎的外国用户,譬如 @Matt Hartzell  和 @谭蔓茹,回答中错字或不妥当的措辞,会踊跃的主动前来修改(主动提供帮助尽管当事人没有提出要求);而我在Quora上的回答(我自信上面一定有很多类似的大小错误)几乎从来没有人主动修改,更不要说被人在评论里指出。

上述对比诚然有我在Quora上关注者不多的缘故,但是更重要的是,(据我观察)美国社会似乎更倾向于认为,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要求或很明显得做出需要帮助的举动,有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如改正外国人说话时语音/语法的错误)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对于美国人而言,如果你没有主动提出加入对话/纠正(我的)发音语法错误etc.,那说明你可能对他们聊的话题不感兴趣、不希望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可能是两国社会中最大的文化差距之一。而这一社交文化上的不同,尽管我们可能知道,却也很难改变潜意识对自己行为的支配。

我在来到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逐渐习惯在遇到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选择主动与人交流、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想着「不要麻烦别人,还是自己忍一忍到受不了的时候在寻求帮助吧」。

(即便我还算是个活泼大方脸皮厚的人但是)在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我没有车,所以去超市买重的东西是个难题(比如大米)——那一个月里我从来没有主动询问过房东(我跟房东住在一起)是不是可以带我去超市,这一切都是因为觉得「实在太麻烦别人了,跟房东也没有那么熟」。甚至有时候房东对我说,「你要去超市吗?我可以带你去」,也会连忙的说「不必了」(尽管确实需要去)——这一切都是出于认为「这样太麻烦别人」的缘故(但是美国人会倾向于认为你真的不需要,被拒绝多了说不定认为你根本不想跟ta接触)。唯有一次,房东的妹妹从加州来,房东指示她妹妹带我去超市:「你带她去超市买个大米」——于是我乐颠颠的去了。

也就是在这一天,房东的妹妹对我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我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悟道,走上了没羞没臊的不归路——她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或许亚洲的很多国家认为这样是不礼貌的,但是在美国,如果你想要什么,你一定要说出来。如果你觉得不满意,你要告诉对方;如果你认为你收到不公正的待遇,你不要不好意思抗议。总而言之,这就是美国做事情的方式:如果是你想要的,你一定要勇于争取;而如果你不争取,人们就不会意识到或在意你的想法。(大意)

尽管她谈的是权利方面的问题,但是社交上其实也是一样的。中美两国人对待与陌生人交往的预期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从而可能会在刚一结识之时,就造成了误会——本地人会觉得中国学生似乎有些冷漠;中国学生则觉得不知道怎样与本地人相处才恰当,如果当地存在中国学生的圈子,可能呆在其中更容易应对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中国学生学习TOEFL(尤其是听力部分)的课程上,几乎每一个老师都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说:美国人的思维是直线式的,有什么就问什么——你们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而中国人的思维则是弯弯绕绕的,很多话不能直说。接下来,老师们会列举那个著名而又真实的「中美儿童是如何借橡皮的」笑话——

典型的中国儿童式借橡皮对话:
A: 同桌,今天的天色好蓝啊……
B: 是啊……
A: (尽管可能明明看到同桌带了橡皮但依然要假装很不经意的) 诶对了,你带橡皮了吗?我没带诶……
B: (默默掏出橡皮递过去) (主动get到对方是想借橡皮)

(如果这时候B很呆萌的说「带了啊」却没有主动递上橡皮的话……A大概会难受很久,然后艰难的问出最重要的那句话「那能借我你的橡皮吗?」……遇上个羞涩点的说不定只能伤心的说一声「哦」觉得同桌是讨厌自己才故意不主动借橡皮过两天就哭着要换座表示友尽了呢!)

Typical conversation when American kids want to borrow eraser:
A: Can I borrow your eraser?
B: Yeah.


这个场景太太太真实了。哪怕是中国成年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预期的对话:「你带橡皮/透明胶/格尺/剪刀了吗?」(并期待对方主动递上自己需要的东西)。

有一个发生在我高中时代的真实故事。有一天有个老师C没带办公室钥匙,于是就去另一个班级,询问正给学生上课的同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D,于是他们当着全班学生面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C:D啊,你带办公室钥匙了没?
D:带了啊~~~~
C:(默默看着D,等着D把钥匙扔过来……)
D:(大概是上课上傻了,也纯情的默默凝视着A……)

————无语凝噎了半晌后的分割线————

C:(无奈地)那你倒是给我啊!
D:噢噢噢……(丢)
学生: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国人与人交往之时,一方面是含蓄的(不熟的情况下不主动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可能又是过于热情的(会多想一步,主动替人解决问题)。身处国外的时候,很多中国学生其实不一定是不想与当地人交朋友,可能只是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恰当的社交模式,从而在相识的一开始就错过了。

    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担心自己会「丢脸」
噢是的,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缘故——不仅仅会造成许多中国留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公开发言,也会造成社交障碍。原因很简单,留学生多多少少都是有语言障碍的,我们很担心在跟歪果仁(不对这里我们才是歪果仁,恩,本地人,本地人)交流时说错话——因此我们干脆选择尽可能减少跟本地人说话的机会……

中美两国人对「丢脸」的定义,我想的确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的。也许美国人觉得,作为一个歪果仁,说不好中文/用错词汇是很正常的,也很愿意跟中国人练习口语——但是多数中国人只在本国的时候才愿意跟歪果仁练习英语(因为身为本地人有一种自然安全感,鉴于周围的本地人英语可能都不好)。但是出国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在一个英语国家、多数人英语说得那么好(这是当然的)、一旦自己犯了错误这是多么令人尴尬啊……如果对方的交谈中有什么文化梗不知道/不懂,过去询问又显得多蠢啊(我又不是小学生!),所以就不太愿意主动跟本地人交流。

关于中美学生在这一点上的不同应对方式,我的一位日本教授也曾发表类似的感慨。有那么一次课,日本老教授问我们是不是都听懂了——大家用一种「亚洲人都懂」的神交方式看着老教授,默默无语。这时候老教授看着我们的样子,忽然就呵呵呵呵得乐了,然后说:
我在日本、中国和美国都教过学生(*他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蒙代尔的学生,在美国也教过大学生经济学),我发现日本和中国的学生,每当问到他们「懂不懂」的时候,大家明明都懂,看起来却也像是不懂的样子;而美国学生可能根本不懂,但是人人看起来都是一副「完全明白」的表情。

于是我们也笑了。事实上中国学生们默不作声(不主动跳出来表示自己懂了),完全是本着「明哲保身」的哲学思想——反正老师问的是「大家」,又没有问「我」,我为什么要跟其他人不一样,表示懂了呢?万一老师问到我我又出了错(尽管回答可能完全不会出现错误但依然担心),那在众人面前该多丢脸啊?

局限在课堂上,很多中国学生的心理会是如此;放大到社交上(尤其是使用另一种语言、在陌生的国家中),就会出现抗拒与本地人主动交流的行为。而碰巧美国人可能不是很理解中国人/亚洲人的这种心理(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这种困扰),也自然不会主动拉着羞涩的亚洲人一起玩(美国人大概认为这个人根本不想跟我们一起出去玩)——事实上如果美国人主动拉住你的中国同学然后说「走吧我们一起出去high?你不喜欢吗?喜欢的话一起来吧!」(老师指着一个特定的学生说「你说!你听懂了没有?」),你会发现他/她还是会做出正面的回应的。当你们熟了或者他/她喝多了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祥那个羞涩的中国人居然是个话唠……(不我不是说我……)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可能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小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阴影(一般都是父母造成的)……不然为什么潜意识里如此怕丢脸。

    中美民间文化差别太大,与本地人的社交中可能没有太多的共同兴趣(或中国学生认为双方没有共同兴趣)
在中国,最常见的夜生活模式是撸串(路边摊吃烧烤喝啤酒)+KTV——很不幸,这两样活动在美国都不常见。美国绝大多数城市似乎不可以在马路上喝酒,也很少见KTV(美国的KTV建的都像红灯区一样……)

而多数留学的中国研究生/博士,并不太喜欢club(个人观察的结论)(因为我们不擅长跳舞、又太担心过去现学现卖会「丢脸」),恰恰美国人比较喜欢这种娱乐方式。所以双方想要一起过晚间正常的娱乐生活,这恐怕有点困难。

再说说球类。美国流行的棒球和橄榄球,中国人干脆不玩,国内也没有转播。这么久了,我都没搞清楚橄榄球规则到底是什么……跟别说球队了(是的我只负责在我校Hurricane赢了的时候跟校友比一下U的手势而已,更多的我什么都不知道……)可能唯一能聊一聊的就是NBA(其实我对棒球还是挺有兴趣的)。难道要相约Sports bar 天天看NBA吗?可能中国学生宁可相约打三国杀or麻将——这又是没法跟本地人玩的游戏(除非对方懂中文)。

再说到House Party——如果是正经的那种,中国学生往往会担心自己搞不清楚社交礼仪(如应该带什么东西去?应该穿什么样子?遇到不认识的人舌头打结怎么办?)而拒绝,或者去了之后纯是吃一顿零食干脆不跟人说话。以我的经验,最好先从出席「大多数人都认识你」的那种House Party,慢慢体会过这种赶脚、认识到House Party没什么可怕的之后,再出席有很多陌生人的House Party——很多中国学生可能没有这类的经验,第一次去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木有人理我!),之后索性就不去了,还不如跟中国学生抱团打麻将……

(这也是中美社交文化的不同。中国很少有House Party这种社交形式——反正我小时候别说邀请多个,就是邀请一个好朋友去我家,都得小心翼翼问清楚父母同不同意,慢慢得觉得很麻烦,干脆就都约出去玩了。)

如果是狂欢放浪型House Party……恩……我没去过……只听别的MM说过……年纪大了不比他们年轻人啊(唏嘘脸)~ 这种类型的趴踢我没兴趣,所以是不会去的。

至于美国其他的民间文化,比如万圣节装扮、爱尔兰日绿帽子等等,其实都是很有趣的文化。中国留学生对于这一类的活动,其实还是挺愿意的参与的(尽管自己可能不会装扮一下自己)——反正我在万圣节的时候,看着大家那么角色扮演的那么拼命,心中也是非常敬佩的,并开心得给他们拍了照……

我能想到的、比较与众不同的缘由,大概就是以上几点了。我所说的现象,主要是针对大多数年龄在20+的中国留学生——如果是初高中就出国留学,尤其是中国学生比较少的学校的中国少年,通常不在此列。这个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面临的社交环境,逼迫着他们不得不努力融入当地人的圈子(因为中国学生太少形不成圈子);另一方面,也是少年人往往比较容易受到peer pressure的影响,可能会为了交朋友而努力了解本地文化——年纪大一些(20+)的留学生,则往往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至于题主问到「各位主观觉得这种行为好吗?好处或不好处在哪?」——我认为只要自己觉得okay就是好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国的种种目的中,可能并没有「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这一项(可能很多中国学生只是想好好学习、好好吃好吃的、好好出去旅游、好好购物买包包等),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这些学生会觉得没有必要花费成本让自己了解本地的文化、结交本地的朋友。

相反,如果你来到美国就是希望看一看不同的世界,认识不同的人,那么就勇敢一点,多跟当地人交流、交朋友并且保持联系吧!

-----------------------------------更新完了不要嫌长的分割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444346471 发表于 2021-9-13 00:54:26 | 只看该作者
 
抱团就是中国留学生的普遍行为?
误会太大了。。。
其实吧,抱团就是人类的本质行为。
我们都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并倾向与他们交往、互动,这太正常不过了。
外国人也和外国人抱啊。美国白人抱一堆,美国ABC抱一堆、印度留学生抱一堆...只不过大家都合理化他们,也不会去讨论啊。
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包括本地学生,也喜欢和中国留学生抱团啊。前提是,math project来了...我的一哥大同学,也是在美国读的本科,她说,本科阶段商科专业有一些必修通识课,比如说accounting,当年做小组作业分组时,中国人简直一夜成香饽饽,被老美同学们一眼锁定。到了期末,更是有一群本地学生蠢蠢欲动,拿着小本子找中国的小伙伴们“取经”...
再说了,其实抱团这个现象是不仅正常,而且是非常自然的。
2个中国留学生,异国他乡认识了,成为了朋友,正常吧。
这两个中国留学生,没有社交恐惧症,慢慢认识了其他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人关系好了,自然一起聚个餐,过个节,讨论一下学习什么的,是不是,就是大家“抱团”了?
大家“抱团”,一是有社交需求,感觉到舒适快乐,二是有互助需求,比如学习上、生活上。中国学霸们一起working together, 甩飞本地同学几条大街,这感觉不爽?大家一起通宵后,中国一柔情铁汉(说的就是我一东北学长),无私奉献了他做的100个饺子,大家一起吃着饺子,填饱肚子,慰藉心灵之后再和assignment大战300回合,这就异国他乡的人情味。
好处多多,又不会影响日常学习,和本地人交流,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的一个哥大同学,可以说是社交一颗草,与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不过人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加入中国学联,为中国留学生争取利益。但这也并不妨碍他照样门门拿A,而且和local教授关系也非常好,第二学期就做了TA。
更别说,要彻底放弃同胞的圈子,彻底融入本地圈,实在是又困难,又难受啊。当地学生对中国留学生不感冒,而中国留学生的英语非母语,加上和当地学生没有common topic,聊天根本聊不到一块去。更别说,英语好的人,往往更会发现本地人跟自己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世价人”观的迥然不同。
我有一个高中就在美国,一直读到研究生的留学生导师朋友,她告诉我说,这么多年来的留美,就算她的英语水平已经无限接近母语,她也只能跟美国人“客套寒暄”一下,说白了根本没办法交心。曾经她强迫自己融入外国人的圈子: 疯狂得恶补abc台,强迫自己去看不喜欢的节目,还要背一些明星的八卦,厚着脸皮去参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party,就是为了跟人闲聊的时候能插上几句嘴。等她能说上几句了,跟自己的美国同学开始聊未来的规划,人生目标,惆怅与希望等等,发现美国同学一副:are you serious?的表情。于是她这才按照自己的本性来选择朋友,社交生活了。因为往往要融入外国圈子,必须偷偷隐藏,甚至抹去自己made in China的标识。不仅仅是“跳出舒适圈”就可以解决的。而这些,往往要违背自己的本性,并且投入大,收益小,去工作去学习的,没必要。
所以,无伤大雅的抱团,就活该被嘲吗?

准备留学的同学
关注我的专栏,申请硬知识(持续更新中。。)

哥大学姐带你冲藤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大小姐ssdd 发表于 2021-9-13 00:55:14 | 只看该作者
 
可能因为希腊经济不好,所以在瑞士这边非常多希腊人,我也有好几个希腊来的同学,参加同学或是学长的party,常常会出现超过一半的人是希腊人的状况,他们也常常会聚在一起讲起希腊文.

看他们的facebook也常常是,一群希腊人出去玩的照片.

现在认识的欧洲人里,大概希腊人也是最多的一个族群.

後来就觉得,这无关因为你是亚洲人,所以比较害羞,或是什麽不走出舒适圈.

纯粹就是一种自然会发生的状况,我到欧洲後才发现,其实欧洲人在公众场合遇到新认识的人,
其实也没有说非常的热情马上就跟你好来好去.

我觉得要避免这种状况比较有可能的是,在一个团体里面每个国家的人数都平均,瑞士/法国/义大利/希腊/中国都各一个,这样子大家就不会因为有同乡,所以只跟自己同乡聊天.

只要团体中有一个国家的人数特别多,那他们就很容易自己聚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华吧盛典 发表于 2021-9-13 00:56:0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鬼佬嫉妒死了, 如图

 第1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475143722 发表于 2021-9-13 00:57:07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自己身边的中国留学生,抱团就是图方便。出了国门见到同胞就抱,不管对方价值观是否和自己相同,反正说一种语言吃一样的饭,生活习惯什么的都相同,相处起来当然方便。他们上课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完全和国内学生没什么两样,做group project的时候也一定要分到一个小组,其他外国人讨论的热火朝天,而他们因为上课听不懂开始吐槽老师最后聊到美剧。Party是基本不去,窝在宿舍里聊天看剧也不愿意去嗨,因为我们在国内没有趴体,不知道怎么随性跳舞。为了避免一个人在舞池的尴尬,索性就不去了。因为觉得和外国人说话太费劲,索性就不跟非中国人交流。抱团就是为了方便,可以保持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不用去改变。看着国内同学羡慕自己在蓝天白云的帝国主义,其实自己过的生活与在国内无差。

然而生活不能只停留在满足温饱社交方便的基层阶段,总是害怕去改变,那永远前进不了。出国是为了更好的自我提升,并不是单一的学术方面,融入更优秀的人文环境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好是出国留学最大的价值所在。至少等到留学四年后回来,自己能够一个人做一桌好菜,能够在公司和各种类型的客户打好关系,能够独自旅行从容面对各族人,这是留学价值的体现。

即使我是趴体上唯一一个中国人,舞蹈课里唯一一个亚洲面孔,我也不愿抱团,我出国是为了自我提升,不是要重复国内那种“上厕所都结伴而行”的高中生活。我愿意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即使恐惧害怕, 即使手舞足蹈半天也想不出那个我要表达的单词,但我愿意去努力,而不是为了生活得更方便去和一群三观不同的人抱团,而且仅仅因为是同一国籍就选择做朋友当闺蜜,这也太随意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胖娃娃 发表于 2021-9-13 00:57:23 | 只看该作者
 
引用我英国留学时教授说的一段话吧(大意):
”很多中国学生和我说‘中国学生就是爱聚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一群老师去中国、希腊等国家工作时,也喜欢聚在一起,不知道那边的人会不会说‘英国人就喜欢聚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赵曦 发表于 2021-9-13 00:58: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留学生抱团?
我们班最不抱团的就是中国人了!
呵!让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
两个俄罗斯人
两个美国人
四个荷兰人
三个西班牙人
两个越南人
两个日本人
两个意大利人
一堆德国人



统统以国籍为分界线紧紧抱在一起!和本国人谈笑有鸿儒,和他国基本是泛泛之交。
呵!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就知道图简单方便跟自己人玩耍,一天到晚除了上课都唧唧歪歪说母语!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留学生活有什么意思?没有!一点没有!你还不如留在国内呢!

但我们班的中国人则不然
中国人最独立 自强 勇敢 无畏 了
所以我们班最不抱团的就是中国人了

抱团是不可能抱团的
这辈子都不会抱团了
必须要游走在各国文化之间
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常常把英语德语作为主要交流沟通工具
只有这样才不枉留学这一遭!


啊呸!
呸呸呸!
是不是差一点就信了?
啊呸!
呸呸呸!
作为班上唯一一个中国人
我tm也得有团抱啊!!!!!

 第3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6 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