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如何看待《柳叶刀-精神病学》研究称「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 ...

[复制链接]
31505 20
飞天的章鱼 发表于 2021-9-28 15:36:2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一部分,近日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加权调整计算,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在这个研究结果中,还有几点值得关注的是:
    中国抑郁障碍的分布特征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家庭主妇、退休、失业者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与18-34岁受访者相比,50岁及以上受访者的抑郁症及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显著更高。文盲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受访者的抑郁症及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中国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9.5%曾接受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进一步来看,只有0.5%的患者被认为接受了充分治疗。 此外,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使用率地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患者在1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比例最高,西部居中,中部最低,城镇居民治疗率高于农村居民。
“实际上现在的治疗缺口到达90.5%,非常扎心的一个数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审汪向东回忆,学界2001年曾预估抑郁障碍治疗率为20%,现在看来,“当时的预估还是过于乐观了”。

如何看待《柳叶刀-精神病学》研究称「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 ... 第1张图片
其实早在2015年,CONVERGE研究人员在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中发现了如下特征:
重度抑郁症患者大都合并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例如焦虑症、恐惧症等;
童年时期的悲惨经历,如性虐待、身体虐待、遭抛弃冷落等经历,也会显著提高抑郁症的风险;
父母的养育方式亦对子女一生影响深远,父母管教方式越缺少温暖、越专制,子女患重度抑郁的风险会越高;
在患者的人生经历中,经历的压力事件越多、越严重,患病风险就更高,症状严重程度也随之上升;

如何看待《柳叶刀-精神病学》研究称「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 ... 第2张图片
对于女性为何是发病率较高群体,财新网在此前的封面文章《她们为何抑郁?》中有更详尽的解释。
2016年4月,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发起了一项测试,使用国际通用的DASS-21抑郁、焦虑和压力测评量表,在秦巴山区42个镇区下辖的42个村,展开农村养育人抑郁问题调研。
当时的测试显示,24.5%的农村婴幼儿养育人有轻度或更高的抑郁倾向。其中,10.7%较轻,11.1%是中等,1.8%较为严重,0.9%是超重。
受访的708位母亲中,年龄范围为16岁-50岁,平均年龄28岁,有抑郁倾向的占比为21.8%;受访的268位奶奶(外婆)中,年龄段为33岁-88岁,平均年龄54岁,有抑郁倾向的占33.2%。
“当拿到基线数据时,我们非常震惊。”当时一位参与研究的REAP项目官员表示。
2016年REAP的测量结果表明,抑郁症由复杂的社会、心理、遗传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并会带来器质性改变。中国农村人口的抑郁风险可能远超城市。
农村抑郁症发病率高,被认为和贫困直接相关。多项研究已经验证,贫困是抑郁症的一大诱因。贫困使人抑郁,抑郁愈使人贫困,二者交互作用,导致精神障碍与孤立。
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30多年来。受制于政府垄断供地下城市高涨的房价、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缺,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由妻子或老人看顾。城镇化同时成为分裂乡村和乡村家庭的力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中国留守群体数量之大,留守时间之长,世所罕见。
被捆绑在家乡,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角色,是一些留守妇女抑郁的更深层次原因。REAP团队发现,抑郁倾向组中,81%的养育人会时常感到自卑,自认为“没有价值”,乃至于“厌恶自己”。
REAP认为,在中国农村,处理抑郁这类事情的方式,是忽视它,而不是面对它——“不要去想它了”“开心一点”“大家都是这样的”。在中国农村, “家丑不外扬”,让很多人认为,对外说自己和家庭的难处,会被笑话,“没面子”。
目前,国内对精神疾病的投入少,抑郁症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与其他疾病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精神障碍诊断和药物治疗也严重滞后。
基于此现状,中国疾控中心前主任王宇认为,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的疾病负担占首位,唯一有力措施就是药物干预,另一方面药物干预的前提是就医,因此必须保证精神科专业医生的充足。
以上。
参考内容:
研究:中国抑郁障碍充分治疗率仅0.5% 女性患病率更高
【封面报道】她们为何抑郁?
【封面报道】发现抑郁症基因
全球超3亿抑郁症患者  近十年增速迅猛


上一篇:基于Range Image的自主车辆激光雷达定位(ICRA 2021)
下一篇:如何消除焦虑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快乐的鱼 发表于 2021-9-28 15:37:1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一部分,近日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加权调整计算,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在这个研究结果中,还有几点值得关注的是:
    中国抑郁障碍的分布特征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家庭主妇、退休、失业者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与18-34岁受访者相比,50岁及以上受访者的抑郁症及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显著更高。文盲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受访者的抑郁症及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中国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9.5%曾接受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进一步来看,只有0.5%的患者被认为接受了充分治疗。 此外,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使用率地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患者在1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比例最高,西部居中,中部最低,城镇居民治疗率高于农村居民。
“实际上现在的治疗缺口到达90.5%,非常扎心的一个数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审汪向东回忆,学界2001年曾预估抑郁障碍治疗率为20%,现在看来,“当时的预估还是过于乐观了”。

 第5张图片
其实早在2015年,CONVERGE研究人员在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中发现了如下特征:
重度抑郁症患者大都合并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例如焦虑症、恐惧症等;
童年时期的悲惨经历,如性虐待、身体虐待、遭抛弃冷落等经历,也会显著提高抑郁症的风险;
父母的养育方式亦对子女一生影响深远,父母管教方式越缺少温暖、越专制,子女患重度抑郁的风险会越高;
在患者的人生经历中,经历的压力事件越多、越严重,患病风险就更高,症状严重程度也随之上升;

 第6张图片
对于女性为何是发病率较高群体,财新网在此前的封面文章《她们为何抑郁?》中有更详尽的解释。
2016年4月,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发起了一项测试,使用国际通用的DASS-21抑郁、焦虑和压力测评量表,在秦巴山区42个镇区下辖的42个村,展开农村养育人抑郁问题调研。
当时的测试显示,24.5%的农村婴幼儿养育人有轻度或更高的抑郁倾向。其中,10.7%较轻,11.1%是中等,1.8%较为严重,0.9%是超重。
受访的708位母亲中,年龄范围为16岁-50岁,平均年龄28岁,有抑郁倾向的占比为21.8%;受访的268位奶奶(外婆)中,年龄段为33岁-88岁,平均年龄54岁,有抑郁倾向的占33.2%。
“当拿到基线数据时,我们非常震惊。”当时一位参与研究的REAP项目官员表示。
2016年REAP的测量结果表明,抑郁症由复杂的社会、心理、遗传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并会带来器质性改变。中国农村人口的抑郁风险可能远超城市。
农村抑郁症发病率高,被认为和贫困直接相关。多项研究已经验证,贫困是抑郁症的一大诱因。贫困使人抑郁,抑郁愈使人贫困,二者交互作用,导致精神障碍与孤立。
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30多年来。受制于政府垄断供地下城市高涨的房价、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缺,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由妻子或老人看顾。城镇化同时成为分裂乡村和乡村家庭的力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中国留守群体数量之大,留守时间之长,世所罕见。
被捆绑在家乡,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角色,是一些留守妇女抑郁的更深层次原因。REAP团队发现,抑郁倾向组中,81%的养育人会时常感到自卑,自认为“没有价值”,乃至于“厌恶自己”。
REAP认为,在中国农村,处理抑郁这类事情的方式,是忽视它,而不是面对它——“不要去想它了”“开心一点”“大家都是这样的”。在中国农村, “家丑不外扬”,让很多人认为,对外说自己和家庭的难处,会被笑话,“没面子”。
目前,国内对精神疾病的投入少,抑郁症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与其他疾病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精神障碍诊断和药物治疗也严重滞后。
基于此现状,中国疾控中心前主任王宇认为,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的疾病负担占首位,唯一有力措施就是药物干预,另一方面药物干预的前提是就医,因此必须保证精神科专业医生的充足。
以上。
参考内容:
研究:中国抑郁障碍充分治疗率仅0.5% 女性患病率更高
【封面报道】她们为何抑郁?
【封面报道】发现抑郁症基因
全球超3亿抑郁症患者  近十年增速迅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青忆草 发表于 2021-9-28 15:37:4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一个抑郁症朋友写的,她是怎么对抗抑郁症的,哎,太不容易了,没有任何广告,跟这个抑郁症利益不相关的,我只是希望这能让更多人理解抑郁症,主要是现在好多网红明星自媒体,出问题了,就说自己抑郁,真的把好多的真正抑郁症的人都黑了,让人误解了。
童毅:一位抑郁症患者自述:抑郁症比癌症更生不如死抑郁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是灵魂的深渊,在抑郁面前,希望被无情地吞噬,无法将心灵从失望和悲伤中拯救出来。抑郁是所有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疾病之一。


 第9张图片

抑郁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会让抑郁的人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敏感、家庭关系恶劣等。而且一个人有抑郁症状,复发率也是非常高的。根据研究数据证明,复发率达到50%——80%。但是抑郁不是无药可救,80%的人都可以从适合的治疗中康复,走出来。
得了心理问题,就是能量太低了,负能量太多了,自己不能与之对抗,反而被负面情绪控制了自己的内心。被负面情绪拉着走,一步步走向深渊却无力反击。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
这个时候要做的必须提升能量状态,在提升能量状态的基础上,转变内心错误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真正从内心转变过来,强大起来,才能真正痊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暖朵儿44 发表于 2021-9-28 15:38:19 | 只看该作者
 
情况可能比《柳叶刀》说的要复杂的多。
抑郁障碍(抑郁症)治疗领域,乱象太多,同时,广泛人群对抑郁症有大量的误解。
1,
有大量的人在这个领域从业,但问题很多。
由于量表的主观化,导致抑郁症很难被数学量化描述,同时为了防止承担责任,或者被患者讹诈,医生治疗时通常采用最安全的方案,就是按照诊疗手册用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精准的调节,这会造成一些患者的用药周期和剂量没有灵活调整,导致治愈慢,或副作用影响持续很久。
一些心理咨询师,还在采用精神分析法,或者精神分析法衍生出来的性格标签分析和精神动力学,原因是这种疗法很难证伪,且治疗疗程非常长,这样按照时间收费,就可以长期收取患者的咨询费,很多患者被“治疗”动辄一两年,花费数万元,但没有根治,即使咨询师真的是专业的,ta也没有根治患者的动力。
一些打着修行、灵修或者其他伪玄学旗号的人,利用人格剥离来减轻患者的抑郁强度,表面上可以对抑郁症进行治疗,但其实是用更加严重的精神障碍去掩盖抑郁障碍,相当于把一个手上长着冬疮的人,直接截肢了,告诉患者,你冻疮好了。
还有人建立所谓的病友交流群,互相吐槽负能量,建立信任,然后收割利益。
国内的这方面从业者,有小部分,私德很差,对患者进行经济剥削、精神控制甚至性剥削的案例屡见不鲜。
2,
当前多数民众对抑郁症的认知非常盲目。
一方面,很多人对抑郁症患者有过度的关心,并采取各种自以为有效的方式去干涉患者,但这些方式往往会加重病情。同时,这些人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和片面的善意,也造成很多人冒充抑郁症以逃避现实责任。
同时,大量的临时负面情绪,被归因于抑郁症,很多人的自我心理暗示上会默认自己不开心就得了抑郁症,这样频繁的心理暗示又会导致生活更多的负反馈,增加被真正破防的几率。
另一方面,由于抑郁症很难被数学化描述,有些民众无法分辨抑郁症和其他状态,会把抑郁症视为正常的心理波动,并指责抑郁症患者“性格不好”或者“不够坚强”。
3,
媒体由于流量盈利模式,驱动其制造大量的情绪拉扯,导致受众的情绪会在两个极端化之间迅速切换,产生有意或者无意的pua,对受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伤害。
同时,媒体对于抑郁症的不断的含糊描述,以及利用心理测试牟利的组织,都在不断暗示人群,你们可能得了抑郁症。
有时候,信息环境会扭曲人的判断力,使人的潜意识中植入暗示,并且跟随暗示去进行行动。
这就会造成更多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4,
对于抑郁障碍的自我治疗和自我防御是非常重要的。
清理和筛选信息源,精简社交,坚持理性辩证思维,避免二极管思维,对价值判断进行灰度的量化思考,对防御和治疗抑郁症有积极作用。
同时,坚持习惯性的运动以提供足够的多巴胺分泌,坚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氨基酸,在生理上也能降低抑郁障碍的可能性。
以上。
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小猪爱吃饭 发表于 2021-9-28 15:38:4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研究还是挺详尽的。其中有几个要点更值得关注。
1.抑郁症发病年龄约为14岁。
2.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社会功能损害。抑郁症的功能损害占比83.6%.
3.患者仅有9.5%进行过治疗、仅有0.5%得到了充分治疗。
4.0.3%的患者寻求人群社会服务(如院外的社工及心理咨询师,院外宗教人士等提供的干预)。
14岁刺眼。0.5%绝望。就连寻求人群社会服务的比例都如此之低。道阻且长。
再顺便就此情况多写两句。
14岁意味着初中起病,高中不断复学退学,最终大专毕业的人生。症状是所受伤害的人间证明。
家属反映得最多的是爱玩游戏、超高消费、离家早恋。
玩游戏可以获得社会联结与奖励满足,高消费用以维持社会比较中的自我价值感,恋爱则是一个人在关系里寻求能得到的最好待遇,也是一个人再度置自身于风险之中。
家属多数情况下是愿意给孩子支持而支持质量又显得不够孩子长大,同时社会实力也不够孩子自由长大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Xizi_aW9zZn3J 发表于 2021-9-28 15:39:18 | 只看该作者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自杀身亡的女明星崔雪莉和具荷拉……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加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上来看,女性也确实比男性更容易抑郁:女性抑郁出现的次数更多,抑郁情绪持续的时间更长,也更容易经历抑郁的复发。
那么,为什么抑郁似乎和女性的关系更密切呢?在这其中,一个叫“反刍思维”的心理现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什么叫反刍思维?

说起反刍,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牛倒嚼”,也就是牛会把胃里的食物翻来覆去地咀嚼。
反刍思维是一种被动地、重复性地思考消极事件、消极情绪等的方式。
例如,可能是在与人争执后,不断反思当时的情境和自己的表现:“为什么我当时不这样反击?”
也可能是在分手后,忍不住经常回想:“他为什么不喜欢我?是因为我哪里不够好吗?”
又或者是在失败以后,控制不住地不断责怪自己:“我太失败了!我什么都不行!为什么我没有做得更好一些?”


 第11张图片

2.反刍,男女有别

有研究者在实验室中,让受试者阅读并想象母亲去世的故事,从而诱发悲伤情绪。
之后受试者可以在与情绪相关,或与情绪无关的任务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结果发现,有92%的女性选择了与情绪相关的任务,而男性的这一数字只有46%。
也就是说,面临同样的问题,产生同样的负面情绪时,女性往往会沉溺于负面情绪中,反复思考事情的起因和可能的后果,更容易进行“反刍”,从而造成负性情绪的加剧。
而男性在面对负性情绪时,往往会去参与一些其他活动,来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脱离,从而降低负面情绪。
多项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童年期、青春期,还是成年期,女性都会更多地进行反刍,而青春期男女反刍的差异最大。而且,青春期也是抑郁发病率出现性别差异的重要转折点。


 第12张图片
在青春期,女孩子的抑郁发病率高于男孩子。
3.女性天生就容易反刍吗?反刍的起源是什么呢?

其一,习得性的被动。

儿童反刍的思维习惯,可能是从父母那里学会的。
如果家庭中父母的控制欲比较强,总是告诉孩子你应该做什么,而很少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处于被动的状态,更多地进行反刍,沉溺在自己的失败和负面情绪中,甚至可能出现无望感。
有趣的是,女性可能不是天生就更容易反刍。
在一些对女性有较强“控制欲”的社会环境下,例如社会更鼓励女性关注自己的情绪,女性就更容易变得被动,进而更容易学会反刍。
有研究发现,无论性别是男是女,在9-12岁的儿童中,越认同社会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儿童,越容易思维反刍。
也就是说,是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了反刍,而不是女性性别本身让她们更多反刍。
其二,压力事件。

压力性的生活事件会促进人们反复思考,并增大反刍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遭遇创伤或丧亲事件后,越容易沉浸在灾难带来的负面情绪中的人,也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第13张图片

反刍是抑郁情绪的催化剂。不停地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只会耗竭自己,而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
我们要试着识别自己的反刍,远离负性思维的泥潭,学着用合适的方式应对压力、应对情绪。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IPP临床心理学实验室  包佳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河源论坛车 发表于 2021-9-28 15:39:50 | 只看该作者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

生病的孩子,总是有一个“生病”的家。


关于成年人抑郁障碍回答里已经讲了很多,
我还是想着重讲讲青少年抑郁症

那么乖的孩子,为什么就抑郁了?
恨不了别人,就只能恨自己吗?

跳楼自杀前的孩子,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第17张图片

 第18张图片

 第19张图片

 第20张图片

 第21张图片

 第22张图片

 第23张图片

 第24张图片

 第25张图片

 第26张图片

 第27张图片

原创内容来自 @39健康网 公众号:
跳楼自杀前的孩子,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参考资料:
[1]Fei F, Liu H, I Leuba S, Li Y, Hu R, Yu M, Pan J, Zhong J. Suicide rat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from 2006 to 2016: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19 Aug;73(8):745-749. doi: 10.1136/jech-2018-211556. Epub 2019 Apr 16. PMID: 30992370; PMCID: PMC6678047.
[2]Jiang H, Niu L, Hahne J, Hu M, Fang J, Shen M, Xiao S. Changing of suicide rates in China, 2002-2015. J Affect Disord. 2018 Nov;240:165-170. doi: 10.1016/j.jad.2018.07.043. Epub 2018 Jul 17. Erratum in: J Affect Disord. 2019 Jun 15;253: PMID: 30071420.
[3]Mata DA, Ramos MA, Bansal N, 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Resident Physicia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5, 314(22): 2373-83.
[4]Bornioli, A., Lewis-Smith, H., Slater, A., & Bray, I. (2020). Body dissatisfaction predicts the onset of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 and males: a prospective study.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5]Chi, X., Liu, X., Huang, Q., Huang, L., Zhang, P., & Chen, X. (2020).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outhern China: Prevalence, Changes,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74, 1191-1200.
[6]Mueller T I , Leon A C , Keller M B , et al. Recurrence after recovery from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uring 15 years of observational follow-up.[J]. Am J Psychiatry, 1999, 156(7):1000-6.
[7]Kang, Sim, Wai, et al. Prevention of Relapse and Recurrence in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Controlled Tria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5.
[8]世界卫生组织.https://http://www.who.int/campaigns/world-health-day/2017/handouts-depression/what-you-should-know/zh/
[9]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9. p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day玄肖 发表于 2021-9-28 15:40:3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医生,但认识几位被诊断抑郁的女性,对她们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当然不是医学角度的了解,就是普通社交层面的了解。
就我完全不靠谱的观察,认为她们抑郁的原因大概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正常愿望得不到满足”。

说我最熟悉的两个人,一个是产后抑郁至今,一个是孩子被诊断出有轻微的智力障碍至今。
产后抑郁那位的情况典型的不能再典型,曾是我徒弟,北京城市女嫁给了西南农村男,婚后各种因为男方家庭的吵闹,怀孕后婆婆到家照顾,因为习惯,卫生,养育观点等让她近乎崩溃,一度非常密集的找我诉苦,后来被确认抑郁了。
八卦不提,主要看成因,她有很多认为本来就应该那样的认知,比如老公无微不至的关心,婆婆能不用提醒做出她标准的操作,她娘家妈能更多的照顾她,她女儿能表现得聪明等,这一切可以理解为正常愿望,但都不如愿,所以她抑郁了。
第二个是我老婆闺蜜,自身极为优秀,某公司合伙人,年薪百万,住顺义别墅,孩子美籍,一切都光彩无比,但她儿子智力发育迟缓,四岁的时候还不太能流利说话,去过无数医院,基本确定是轻度的智力障碍,看过那个孩子的视频,确实有问题,确实是轻度。
但这足以让孩子妈妈抑郁,原来经常约我老婆喝下午茶什么的,现在少多了,因为避免不了谈论孩子,我儿子虽然非常普通,但整体还算正常。

最后总结下来,两位女性要求的东西都不过分,都很正常,但都得不到,说实话,上面随便一点事让我老婆摊上,要么她抑郁要么我抑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3dfx_trace 发表于 2021-9-28 15:41:18 | 只看该作者
 
女性患病率更高主要是由其生理(激素分泌/月经/怀孕/更年期等)、心理(多愁善感/缺乏自信/渴求来自外界的安全感等)以及社会环境影响(重男轻女/保守的性观念/职场歧视)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第38张图片

 第39张图片

(图源人民日报)


9月26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联合对外发布:我国抑郁障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的加权终生患病率分别为8.0%和5.7%。失业者中的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社会功能障碍。

关于原调查报告的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查看: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并且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社会功能障碍


 第40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朝朝晨曦蓝月亮 发表于 2021-9-28 15:41:46 | 只看该作者
 
以《柳叶刀》的严谨性,相信这个数据是他们做了严格调研后得出的结果。
我还关注到,它用了一个词:抑郁障碍。这个词我认为更精准,它涵盖了抑郁症、双相、人格障碍中带抑郁发病情况的各种情况。这也是目前我们临床上做真实面对的情况,大家相对比较熟知的抑郁症只是各类情况中的一种,更多的其实是各种长期存在的障碍。
我个人认为终身患病并不意味着这类心理疾病都是不可治愈的,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确是不可治愈的。而那些可以治愈的病患,为什么会出现终身患病和中国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有关,也和我们国家精神疾病的救治资源匮乏有关。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是远远不足以应对患者数量的,精神科相对好一些,但也不足够。加上不少人认为心理问题我自己克服一下,去精神病院检查是不是意味着我就是神经病了,心理咨询凭什么一次几百的收费还不是几次就好了,种种误解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
感谢《柳叶刀》把这个情况呈现出来,让我们知道心理普及是多么重要。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多么重要。
公众号:影心理
预约心理咨询,请联系助理,微信号:xinliwanka
加入影心理读者群也请联系助理,,微信号:xinliwanka(备注:我是读者)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闲聊,不回答心理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5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