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除了抑郁症,还有哪些精神疾病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常见?

[复制链接]
34900 20
能走100年吗 发表于 2021-10-10 15:21:2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是腾讯医典科普官,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口头语中常用“精神病”来嘲讽或者消遣他人,带有一定偏见。其实,对于精神疾病,大家耳熟能详的并不多。精神疾病包括10多类近400种,除抑郁症外,还包括失眠、焦虑、强迫、厌食以及儿童自闭等等。
如今,精神疾病已成为世界疾病负担的头号刽子手之一。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趁这个机会,按照国际流行病学调查的精神疾病类型,我们在这里一起拓展一下知识面,以供大家了解更多的精神疾病。
一.抑郁
关于大家熟知的抑郁,再多说一些。
安德鲁·所罗门,美国颇有盛名的作家,热衷于抑郁症研究,同时,他也是一位勇敢的抑郁症“战士”,他有过多次刻骨铭心的“抑郁”历程。如果你看过《走出忧郁》[1],可能对他和抑郁这个疾病更能感同身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对金钱、地位、荣誉、美丽都视而不见,生活苍白无望,没有什么疾病比这个更可怕!
抑郁,不仅仅是遭受困难挫折时的无望,很多时候是当生活中的一切都好的时候依旧悲伤。患者通常有显著而持久(2周)的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通俗讲来,就是总开心不起来,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常常不知该干什么,日子怎么过,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整天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并伴有精力下降、易疲劳、倦怠感,同时具有晨重暮轻的时间节律变化[2]
全世界抑郁症患病率报告差异很大,从2%到21%[3]不等,但较多研究数据集中在4.6%左右[4]。2012年,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共同资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课题组,在全国31个省157个疾病监测点启动“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这是中国首项具有全国性标志的精神疾病调查[5]。2021年独立研究总结报告提示我国女性抑郁症与男性抑郁症的年患病率分别为4.2%和3.0%[6],这意味着近5000万人在遭受抑郁的困扰。
虽然令人畏惧,但抑郁是可以治疗的,经过治疗后也可以完全康复的。当然,抑郁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焦虑
抑郁的同时,我们已悄然走进一个焦虑时代。
焦虑症,和抑郁症一样常见,一半以上的抑郁患者存在焦虑,被称之为抑郁的“姐妹花”。
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障碍)两种类型。前者也就是我们传统上讲的焦虑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后者比较少见,发作起来常突然感到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89%有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胸痛等,患者好像觉得死亡将至,或奔走、惊叫、呼救,或晕厥等,发作一般历时5-20分钟。发作期间意识始终清晰,但警觉性增高[2]。
其实,焦虑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本能和人类的高级情感,是对威胁和心理应激的正常反应。适度焦虑可引发一系列机体反应,增强力量以应对威胁[2,7]
如今,信息时代的跨越式快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紧凑,焦虑在不适当的时间出现并频繁发生、程度强烈且持续时间长,以致影响正常生活,这种焦虑则被视为疾病状态[8]。2017年,全球焦虑症的患病率约为3.7%,在精神疾病问题里患病率居首位[9]。2013国内李春波教授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显示,我国焦虑症年患病率为4.9%[10],2019年黄悦勤教授领衔的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提示,焦虑症年患病率为5.0%,已超越抑郁,成为患病率最高的一类精神障碍[5]。
无论纵观全球还是聚焦我国,焦虑症正在成为人类精神健康的头号敌人,我们正进入一个焦虑的时代。需要大家理解的是,焦虑人常有,成病莫哀叹。保持内心坚韧并不等于要忽视情绪健康,客观认识和管理焦虑情绪,对于疾病的预防、发现和治疗非常必要。
三.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这是一类与吃有关的精神疾病。
从精神心理科诊断角度看,进食障碍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及对食物和体重、体形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年患病率约为0.1%[5]。主要包括: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往往会有意地严格限制进食,患者会强烈地害怕体重增加,恐惧发胖,对体重和体形极度关注。最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和年轻女性。贪食症则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进食,继之采取不恰当的补偿性行为来阻止体重增加,例如可能会使用塑料导管或者用手诱发呕吐,服用泻药等。暴食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与贪食症的区别在于,他们一般不会阻止体重增加,该类患者易导致肥胖。
进食障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一系列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7]。进食障碍患者家庭和社会关系紧张,常常与父母朋友等因进食话题产生矛盾,治疗困难。
进食障碍需要“温柔地坚定“,既要理解矛盾的来源是“进食障碍”,是一种病,也要理解患者和家人要不断修通,及时做出改变。专家建议,如有条件可以考虑在治疗室或医院开展系统诊疗活动,这样,患者和亲属等有机会跳出原本的互动模式,更理性地看待和解决矛盾。
四.精神分裂症
古老的病,却是一群值得被关注的患者。
1896年,德国医生克雷丕林(Kraepelin)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类行为怪异、表情古怪、衣着褴褛、哭笑无常等精神有问题的人称之为早发性痴呆,这里的痴呆不同于老年痴呆或精神发育迟滞的痴呆,而是特指心理机能的衰退。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又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学研究,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性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精神分裂”的概念[1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重性精神病,年患病率在1%左右,往往在青壮年时期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疾病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的状态,部分患者最终会出现衰退甚至是精神残疾[2,7]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没有“界限”的疾病,只要存在人类,任何种族、国家、社会阶层、性别的人都有患病的可能。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清,常污名化此类疾病,使得社会对此病偏见很重。如今,精神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的广泛使用,已经帮助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社会,并且在公益组织的宣传和帮助下,很多患者甚至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五.痴呆
痴呆,是一组比较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精神心理问题。
痴呆似乎是老年问题的特殊标签,实际上确实如此。年轻人虽可能罹患痴呆,但风险较小。我国 65 岁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约为5.56%[5],年纪越大,痴呆的患病率越高。
老年痴呆的表现很多,我们一般认为的是以下这些:比如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时间,忘记自己住在什么地方,不能记住或辨认自己的家,把自己当成别人,认错朋友,并认错自己的儿女,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2,7]
其实我们更容易忽视的是下面这些:
1.老人们性格上不合理的变化,如变得自私小气,和家人不再亲近;害怕,疑神疑鬼,猜忌别人或怀疑自己得了病;藏钱、藏东西;稍加劝说便会易怒和冲动毁物打人。有的老人还会变得像小孩子,感情脆弱,一时间泪流满面,一时间又嬉笑颜开,让人摸不着头脑。
2.老人们思维变得单一贫乏,分析能力减退,分不清主次,甚至不能理解基本常识,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不能胜任原来熟悉的工作等。
3.有些老年人,会变得抑郁、“呆”“傻”,不修边幅,懒散随意或者无故外走、流落街头;有些到了晚上不睡觉,乱折腾,无故吵闹而影响家人休息。乱折腾,有的还有可能有自杀念头。
痴呆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老年人本身存在各方面机能的下降,尤其是大脑机能下降,所以当发现某些老年朋友出现记忆力下降时,或者家庭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时,一定要小心是否有早期的痴呆表现。
六.物质使用障碍
似乎没听过,今天给大家细讲来,估计一会便知道其实很熟悉。
“物质使用障碍”这个名字确实不那么常被提起,但提起这类疾病包含的具体类型,大家可能就很熟悉了——酒、烟、毒。在这里,我们不做概念性的陈述,仅挑取酒精,烟草,毒品依赖作为介绍物质使用障碍中具体化的问题。
自从人类开始饮酒,就有了酗酒,无节制的狂饮滥醉导致了酒依赖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酒精的精神活性作用和人类生存矛盾中固有的某些本性相结合,使得饮酒在古今中外均得以流传,酒依赖不仅仅是我国,也同样在西方国家极为严重[12]。最新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酒精滥用是最常见的物质使用障碍,年患病率达1.1%[5];在所有的物质依赖中,酒依赖的历史最为久远。
吸烟,同样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我国是全球烟草生产大国,卷烟生产量占世界近一半;同时我们也是吸烟大国,成年男性吸烟率在60%-70%。另外,我国产的烟草中尼古丁、焦油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可能造成的躯体损害也较大。根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于10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13]。吸烟行为习惯的养成常常需要12周以上,具有吸烟行为习惯的人在生理学因素(尼古丁成瘾)、心理学因素(心理依赖)及社会文化因素(习俗、社交媒介等)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成为烟草依赖的患者。烟草依赖已不再是单纯的行为习惯,而是疾病状态!
另外,众所周知, 吸毒是非常敏感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我国药物滥用的监测系统、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能反映目前的吸毒现状与趋势,年患病率f="">约为0.1%[5]。毒品依赖是指吸毒者长期反复使用具有成瘾性的毒品,引起该个体产生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和解剖改变且处于一种不正常的适应性平衡状态。毒品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如吗啡的戒断反应为恶心呕吐、失眠流涕、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而冰毒则为饮食过量、持久睡眠、乏力、精神不振、焦虑抑郁等。吸毒危及生命,其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缩短至少10-15年[14,15]
物质使用障碍是全世界公认的对健康、社会和经济严重挑战的疾病类型。近年来新的数据表明,年轻人物质使用障碍的发病率正在上升[16]。目前,物质使用障碍治疗的相关政策和服务重点通常是为已经患病的人群提供,而预防工作通常缺乏或充其量只是零零散散。预防之重,我们在此呼吁更多的关注和响应。
罹患精神疾病是不幸的,患者意识清晰,能够感知世界时其本身是痛苦的,而严重到本身生活在不知苦痛的世界时,其背后的家人又替其承担,书写一部血泪史。
精神疾病,无论什么年代,都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同情和关爱。希望有朝一日,时代进步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能够有更好的办法应对各类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1.Andrew Solomon,李凤翔译. The Noonday Demon: An Atlas of Depression. 重庆出版社.2010.
2.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Luis Gutiérrez-Rojas, Alejandro Porras-Segovia, Jorge A Cervilla.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Braz J Psychiatry. 2020. 42(6): 657-672.
4.Graham Thornicroft, Somnath Chatterji, Ronald C Kessler. Undertreatment of people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21 countries. Br J Psychiatry. 2017. 210(2): 119-124.
5.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 211-224.
6.Lu J, Xu X, Hua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21. S2215-0366(21)00251-0.
7.李凌江, 陆林. 精神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8.吴文源. 我们正处于一个焦虑的时代. 医师报. 2015.
9. Jordi Alonso, Zhaorui Liu,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llaborators.Treatment gap for anxiety disorders is global: Results of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in 21 countries. Depress Anxiety.2018.35(3):195-208.
10.胡强,万玉美,李春波,等.中国普通人群焦虑障碍患病率的荟萃分析.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 46(4): 204-211.
11. 王祖承. 纪念E.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100周年. 四川精神卫生. 2013.
12. 孟纲, 刘铁桥, 郝伟. 酒依赖与酒文化. 医学与哲学. 2008. 03: 45-47.
13. 郝伟. 中华内科杂志.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 2008. 06: 523-525
14. 郝伟. 我国吸毒现状、相关问题与对策.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4. 03: 227-230.
15. 刘宇,李海. 整体健康观视角下毒品依赖探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1.27(04):545-548.
16.Blomqvist, I., Henje Blom, E., Hammarström, A.. Increase of internalized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9. 29(5): 925-931.


上一篇:不幸脊髓损伤还能重新行走吗?
下一篇: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为什么青少年得抑郁的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河源人民的儿子 发表于 2021-10-10 15:22:1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腾讯医典科普官,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口头语中常用“精神病”来嘲讽或者消遣他人,带有一定偏见。其实,对于精神疾病,大家耳熟能详的并不多。精神疾病包括10多类近400种,除抑郁症外,还包括失眠、焦虑、强迫、厌食以及儿童自闭等等。
如今,精神疾病已成为世界疾病负担的头号刽子手之一。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趁这个机会,按照国际流行病学调查的精神疾病类型,我们在这里一起拓展一下知识面,以供大家了解更多的精神疾病。
一.抑郁
关于大家熟知的抑郁,再多说一些。
安德鲁·所罗门,美国颇有盛名的作家,热衷于抑郁症研究,同时,他也是一位勇敢的抑郁症“战士”,他有过多次刻骨铭心的“抑郁”历程。如果你看过《走出忧郁》[1],可能对他和抑郁这个疾病更能感同身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对金钱、地位、荣誉、美丽都视而不见,生活苍白无望,没有什么疾病比这个更可怕!
抑郁,不仅仅是遭受困难挫折时的无望,很多时候是当生活中的一切都好的时候依旧悲伤。患者通常有显著而持久(2周)的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通俗讲来,就是总开心不起来,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常常不知该干什么,日子怎么过,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整天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并伴有精力下降、易疲劳、倦怠感,同时具有晨重暮轻的时间节律变化[2]
全世界抑郁症患病率报告差异很大,从2%到21%[3]不等,但较多研究数据集中在4.6%左右[4]。2012年,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共同资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课题组,在全国31个省157个疾病监测点启动“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这是中国首项具有全国性标志的精神疾病调查[5]。2021年独立研究总结报告提示我国女性抑郁症与男性抑郁症的年患病率分别为4.2%和3.0%[6],这意味着近5000万人在遭受抑郁的困扰。
虽然令人畏惧,但抑郁是可以治疗的,经过治疗后也可以完全康复的。当然,抑郁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焦虑
抑郁的同时,我们已悄然走进一个焦虑时代。
焦虑症,和抑郁症一样常见,一半以上的抑郁患者存在焦虑,被称之为抑郁的“姐妹花”。
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障碍)两种类型。前者也就是我们传统上讲的焦虑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后者比较少见,发作起来常突然感到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89%有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胸痛等,患者好像觉得死亡将至,或奔走、惊叫、呼救,或晕厥等,发作一般历时5-20分钟。发作期间意识始终清晰,但警觉性增高[2]。
其实,焦虑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本能和人类的高级情感,是对威胁和心理应激的正常反应。适度焦虑可引发一系列机体反应,增强力量以应对威胁[2,7]
如今,信息时代的跨越式快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紧凑,焦虑在不适当的时间出现并频繁发生、程度强烈且持续时间长,以致影响正常生活,这种焦虑则被视为疾病状态[8]。2017年,全球焦虑症的患病率约为3.7%,在精神疾病问题里患病率居首位[9]。2013国内李春波教授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显示,我国焦虑症年患病率为4.9%[10],2019年黄悦勤教授领衔的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提示,焦虑症年患病率为5.0%,已超越抑郁,成为患病率最高的一类精神障碍[5]。
无论纵观全球还是聚焦我国,焦虑症正在成为人类精神健康的头号敌人,我们正进入一个焦虑的时代。需要大家理解的是,焦虑人常有,成病莫哀叹。保持内心坚韧并不等于要忽视情绪健康,客观认识和管理焦虑情绪,对于疾病的预防、发现和治疗非常必要。
三.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这是一类与吃有关的精神疾病。
从精神心理科诊断角度看,进食障碍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及对食物和体重、体形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年患病率约为0.1%[5]。主要包括: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往往会有意地严格限制进食,患者会强烈地害怕体重增加,恐惧发胖,对体重和体形极度关注。最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和年轻女性。贪食症则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进食,继之采取不恰当的补偿性行为来阻止体重增加,例如可能会使用塑料导管或者用手诱发呕吐,服用泻药等。暴食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与贪食症的区别在于,他们一般不会阻止体重增加,该类患者易导致肥胖。
进食障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一系列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7]。进食障碍患者家庭和社会关系紧张,常常与父母朋友等因进食话题产生矛盾,治疗困难。
进食障碍需要“温柔地坚定“,既要理解矛盾的来源是“进食障碍”,是一种病,也要理解患者和家人要不断修通,及时做出改变。专家建议,如有条件可以考虑在治疗室或医院开展系统诊疗活动,这样,患者和亲属等有机会跳出原本的互动模式,更理性地看待和解决矛盾。
四.精神分裂症
古老的病,却是一群值得被关注的患者。
1896年,德国医生克雷丕林(Kraepelin)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类行为怪异、表情古怪、衣着褴褛、哭笑无常等精神有问题的人称之为早发性痴呆,这里的痴呆不同于老年痴呆或精神发育迟滞的痴呆,而是特指心理机能的衰退。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又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学研究,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性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精神分裂”的概念[1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重性精神病,年患病率在1%左右,往往在青壮年时期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疾病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的状态,部分患者最终会出现衰退甚至是精神残疾[2,7]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没有“界限”的疾病,只要存在人类,任何种族、国家、社会阶层、性别的人都有患病的可能。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清,常污名化此类疾病,使得社会对此病偏见很重。如今,精神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的广泛使用,已经帮助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社会,并且在公益组织的宣传和帮助下,很多患者甚至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五.痴呆
痴呆,是一组比较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精神心理问题。
痴呆似乎是老年问题的特殊标签,实际上确实如此。年轻人虽可能罹患痴呆,但风险较小。我国 65 岁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约为5.56%[5],年纪越大,痴呆的患病率越高。
老年痴呆的表现很多,我们一般认为的是以下这些:比如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时间,忘记自己住在什么地方,不能记住或辨认自己的家,把自己当成别人,认错朋友,并认错自己的儿女,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2,7]
其实我们更容易忽视的是下面这些:
1.老人们性格上不合理的变化,如变得自私小气,和家人不再亲近;害怕,疑神疑鬼,猜忌别人或怀疑自己得了病;藏钱、藏东西;稍加劝说便会易怒和冲动毁物打人。有的老人还会变得像小孩子,感情脆弱,一时间泪流满面,一时间又嬉笑颜开,让人摸不着头脑。
2.老人们思维变得单一贫乏,分析能力减退,分不清主次,甚至不能理解基本常识,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不能胜任原来熟悉的工作等。
3.有些老年人,会变得抑郁、“呆”“傻”,不修边幅,懒散随意或者无故外走、流落街头;有些到了晚上不睡觉,乱折腾,无故吵闹而影响家人休息。乱折腾,有的还有可能有自杀念头。
痴呆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老年人本身存在各方面机能的下降,尤其是大脑机能下降,所以当发现某些老年朋友出现记忆力下降时,或者家庭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时,一定要小心是否有早期的痴呆表现。
六.物质使用障碍
似乎没听过,今天给大家细讲来,估计一会便知道其实很熟悉。
“物质使用障碍”这个名字确实不那么常被提起,但提起这类疾病包含的具体类型,大家可能就很熟悉了——酒、烟、毒。在这里,我们不做概念性的陈述,仅挑取酒精,烟草,毒品依赖作为介绍物质使用障碍中具体化的问题。
自从人类开始饮酒,就有了酗酒,无节制的狂饮滥醉导致了酒依赖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酒精的精神活性作用和人类生存矛盾中固有的某些本性相结合,使得饮酒在古今中外均得以流传,酒依赖不仅仅是我国,也同样在西方国家极为严重[12]。最新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酒精滥用是最常见的物质使用障碍,年患病率达1.1%[5];在所有的物质依赖中,酒依赖的历史最为久远。
吸烟,同样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我国是全球烟草生产大国,卷烟生产量占世界近一半;同时我们也是吸烟大国,成年男性吸烟率在60%-70%。另外,我国产的烟草中尼古丁、焦油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可能造成的躯体损害也较大。根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于10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13]。吸烟行为习惯的养成常常需要12周以上,具有吸烟行为习惯的人在生理学因素(尼古丁成瘾)、心理学因素(心理依赖)及社会文化因素(习俗、社交媒介等)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成为烟草依赖的患者。烟草依赖已不再是单纯的行为习惯,而是疾病状态!
另外,众所周知, 吸毒是非常敏感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我国药物滥用的监测系统、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能反映目前的吸毒现状与趋势,年患病率f="">约为0.1%[5]。毒品依赖是指吸毒者长期反复使用具有成瘾性的毒品,引起该个体产生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和解剖改变且处于一种不正常的适应性平衡状态。毒品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如吗啡的戒断反应为恶心呕吐、失眠流涕、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而冰毒则为饮食过量、持久睡眠、乏力、精神不振、焦虑抑郁等。吸毒危及生命,其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缩短至少10-15年[14,15]
物质使用障碍是全世界公认的对健康、社会和经济严重挑战的疾病类型。近年来新的数据表明,年轻人物质使用障碍的发病率正在上升[16]。目前,物质使用障碍治疗的相关政策和服务重点通常是为已经患病的人群提供,而预防工作通常缺乏或充其量只是零零散散。预防之重,我们在此呼吁更多的关注和响应。
罹患精神疾病是不幸的,患者意识清晰,能够感知世界时其本身是痛苦的,而严重到本身生活在不知苦痛的世界时,其背后的家人又替其承担,书写一部血泪史。
精神疾病,无论什么年代,都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同情和关爱。希望有朝一日,时代进步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能够有更好的办法应对各类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1.Andrew Solomon,李凤翔译. The Noonday Demon: An Atlas of Depression. 重庆出版社.2010.
2.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Luis Gutiérrez-Rojas, Alejandro Porras-Segovia, Jorge A Cervilla.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Braz J Psychiatry. 2020. 42(6): 657-672.
4.Graham Thornicroft, Somnath Chatterji, Ronald C Kessler. Undertreatment of people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21 countries. Br J Psychiatry. 2017. 210(2): 119-124.
5.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 211-224.
6.Lu J, Xu X, Hua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21. S2215-0366(21)00251-0.
7.李凌江, 陆林. 精神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8.吴文源. 我们正处于一个焦虑的时代. 医师报. 2015.
9. Jordi Alonso, Zhaorui Liu,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llaborators.Treatment gap for anxiety disorders is global: Results of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in 21 countries. Depress Anxiety.2018.35(3):195-208.
10.胡强,万玉美,李春波,等.中国普通人群焦虑障碍患病率的荟萃分析.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 46(4): 204-211.
11. 王祖承. 纪念E.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100周年. 四川精神卫生. 2013.
12. 孟纲, 刘铁桥, 郝伟. 酒依赖与酒文化. 医学与哲学. 2008. 03: 45-47.
13. 郝伟. 中华内科杂志.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 2008. 06: 523-525
14. 郝伟. 我国吸毒现状、相关问题与对策.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4. 03: 227-230.
15. 刘宇,李海. 整体健康观视角下毒品依赖探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1.27(04):545-548.
16.Blomqvist, I., Henje Blom, E., Hammarström, A.. Increase of internalized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9. 29(5): 925-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hmq2846548 发表于 2021-10-10 15:22:30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有很多,焦虑压抑等等,进而导致失眠和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失衡的症状。。。还有很多是被定义或还未定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time丶离陌丶 发表于 2021-10-10 15:22:48 | 只看该作者
 
说一个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吧。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抑郁和狂躁交替出现的一种疾病,通俗来讲叫做”情绪跷跷板“,比抑郁症还要麻烦得多,对家人和病人自身的困扰也相当之大。
极其容易被误诊为单向抑郁或者狂躁,因为有的是抑郁发作时间长,有的是狂躁时间长。这种病用药得极其小心,就像在摆一架天平,狂躁来了得用抑制的药物,抑制多了抑郁又发作。抑郁了得用提振精神的药物,但是往往又容易激发狂躁。
有的患者甚至在一天之内会经历多个循环发作,家人病人都苦不堪言。

 第1张图片

具体表现如下: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强迫、物质滥用,也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
病程多形演变,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混合迁徙性、潮起潮落式病程不一而足,比如3个抑郁期跟着2个躁狂期。间歇期或长或短,间歇期社会功能相对正常,但也可有社会功能损害,多次反复发作后出现发作频率快、病情越发复杂的情况。
病因不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对其发生有明显影响,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李大花32 发表于 2021-10-10 15:23:3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心理或精神疾病较为常见,甚至有些不会被人认为是疾病:
    失眠(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有合适的场所或者时机进行睡眠但是无法入睡或者虽然能够入睡,可感到睡眠不能解乏,醒后仍有疲劳感。一般来说持续一周以上可以考虑为睡眠障碍,往往和焦虑症,抑郁症的早期症状相通,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慢性伤害。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处于极端的剧烈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不稳定变化,并且伴有严重的自杀姿态和泛滥行为可能,例如暴饮暴食,滥用药物,突然情绪崩溃,患者有虚无主义倾向,担心被遗弃,表现欲望强烈,神经官能敏感。长期发作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强迫症:属于严重焦虑症状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对秩序和完美的追求,强制逼迫事物完整进展,患者往往处于极端追求进步且因为进步不足而产生情绪激化的情况,严重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例如反复检查,反复书写等

 第3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二胖有头老毛驴 发表于 2021-10-10 15:23:51 | 只看该作者
 
强迫症、被迫害妄想症等等。
     比如,上学时有一室友,每次出宿舍前都要把自己衣柜、桌子抽屉的锁全部上锁,临出门不放心再来确认一次,有时确认好几次。宿舍如果她最后一个出门,总是反复确认门锁好后才安心离开……虽然不太严重,但多少对生活还是有些影响的。
      老年人如果患有老年痴呆,常常伴有被迫害妄想症,表现大致是:怀疑自己的子女在饭菜中加了毒药,或者出门和他人聊天,说孩子如何不孝顺,不让自己吃饭等等。这些危害通常使照顾老人的子女倍受煎熬,一边赡养老人,一边又被老人伤害,又被他人不理解,反倒被人误解为不孝子孙……
     诸如此类,也就只有见证过真实场景才敢发声,即使老人过世后,其子女还因被世人误解没有尽心赡养老人而声名狼藉……
      如果有避免老人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方法,希望可以得以广泛分享,可以解除病患家属的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我家小内谁 发表于 2021-10-10 15:24:20 | 只看该作者
 
常见有以下:
抑郁症:(含双相情感障碍,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鞠门马痒痒:抑郁症的判断
焦虑症: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2种临床表现。常伴有躯体化症状: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功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明知道“这样做”或“这样想”没意义。却控制不住非要“这么想”或“这样做”,而且严重到个体自己感觉不适的地步。 比如强迫洗手,强迫检查门窗。

 第5张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2019
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walkon_lu 发表于 2021-10-10 15:25:07 | 只看该作者
 
睡眠障碍,俗称失眠。这个很多人不把它看成是病,但是我住院的时候有很多人就是因为睡眠障碍进来的。一般看起来比较正常的患者就会被别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属问是不是“睡不着”进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尤文神锋伊瓜因 发表于 2021-10-10 15:25:50 | 只看该作者
 
腾讯医典腰我了就来回答下吧
好久没答题了,刚好国庆写了篇科普文,引用一下吧,不知道作者是谁所以匿了
不过看到那篇科普文的应该和在知乎上看这回答的人群不容易存在交叉吧,作者应该也不会看到这个回答吧

通常大家口中的抑郁症就是指的临床上的抑郁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躁狂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鉴别点。和抑郁障碍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或说躁狂抑郁症很明显是多了一个“躁狂”的症状。“躁狂症”的症状和抑郁障碍相比,则几乎是另一个反面。躁狂发作的患者常常表现为“三高”,即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力活动增强。

双相情感障碍往往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障碍有着类似的发病状态,且躁狂症状本身也容易被忽略,患者本身自我感觉良好,不觉得有病,就连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减少等也以为只是“努力奋斗”“生活充实”而已。又或者是处于儿童青少年的患者,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也不一定典型,还往往由于“叛逆期”的因素,被误以为是“叛逆期”的表现,这都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影响。
讲道理,双相真的挺那啥常见的,而且由于往往有些病人躁狂的症状不典型/被掩盖或出于其他的某些原因,诊断很可能只是“抑郁发作”,而抑郁发作并不只是“抑郁症”的专利,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时也是抑郁发作,真正的“抑郁症”其实指的是单相的抑郁,即mojor depression disease(MDD),翻译过来其实应该是重性抑郁障碍(存疑,我学渣)
当然,一两次甚至很多次的抑郁发作也不就等于双相,这里头的关系有点复杂,毕竟MDD也是一种可能会反复发作的病,复发性抑郁(?)
MDD也好,双相也好,这些心境障碍相对于精神分裂症这种有明显精神病症状(幻觉妄想等)的精神病来说,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社会功能受损较小,可以很直接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所以主要要引起我们这些“身边人”注意的,一个是抑郁发作患者的自杀(+可能存在的扩大性自杀),一个是躁狂发作患者的冲动行为(一言/眼不合大打出手之类的)

当然了,那啥,我的精神病学课本上有睡眠障碍来着,失眠也是精神病哈,这个更常见,真的dog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z蜻蜓 发表于 2021-10-10 15:26:45 | 只看该作者
 
强迫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3 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