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关于上海海关学院?

[复制链接]
38516 5
黎明来临 发表于 2021-11-6 05:29:3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年高考家里人死活让我报上海海关,叛逆青春期死活都不肯报 我想问一句,海关学院出来真的相对其他学校好进入公务员系统吗QAQ关注者
25

被浏览
56,50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好问题 5
​添加评论
​分享









<div class="Question-mAIn"><div class="Question-mainColumn"><div id="QuestionAnswers-answers" class="QuestionAnswers-answers" data-zop-feedlistmap="0,0,1,0"><div class="Card AnswersNavWrapper"><div class="ListShortcut"><div class="List">5 个回答

默认排序


<div class="" role="list"><div class="List-item" tabindex="0"><div class="ContentItem AnswerItem" data-za-index="0" data-zop="{"authorName":"匿名用户","itemId":258924673,"title":"关于上海海关学院?","type":"answer"}" name="258924673" itemProp="acceptedAnswer" itemType="http://schema.org/Answer" itemscope=""> 关于上海海关学院? 第1张图片 匿名用户





94 人赞同了该回答

<div class="RichContent RichContent--unescapable"><div class="RichContent-inner"><span class="RichText ztext CopyrightRichText-richText css-hnrfcf" options="[object Object]" itemProp="text">-----------------------------------更新
时间过得真快。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重新答一发。之前写的回答其实还是具体信息少了些。像个人的意见感怀,虽然写的人一口气写完感觉很顺,但对受众价值没那么大。所以,就重新再写写吧。某副统帅说:不懂的不要乱讲。故回答只涉及海管专业本科。写完以后发现贼长,不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童鞋可只看part  1。
其实对于这个“怎么样”的问题,结合到关校本身,是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的。就像“海关学院”四个字可以拆开来,变成“海关”和“学院”一样。前者是进海关的问题,后者则是关校作为一个大学到底怎么样的问题。
part 1: About customs
关于海关。首先,进不进海关因人而异,因为人的条件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方说,一些生在农村地区且家庭条件确实不怎么样的人,他通过进海关和后期的努力是可以实现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底层变为中产的,而且现在政府不包分配,即使考上名校也没什么优势,从这点讲,他进关校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但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本身不错没什么就业压力的人来说,关院好不好可能就和在校体验有莫大的关系了。所以,这方面真的看个人。
其次,是关校现在进海关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不得不说,很多家长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想当然。关校历经多次变化,早就不包分配了;而且目前关校只有海关管理专业在报考海关的时候能隔开社会上竞争(这是由于全国只有对外经贸大和关校有海关管理专业,而国家公务员考试里明确规定只有海关管理专业才能填报“海关业务”职位)有点便宜可挣,除去海管其它专业和一般的院校同类专业效力一样,自主择业。目前只要能毕业,在校成绩和进海关没有任何关系,只和国考成绩有直接关联。关校学生各个海关国考录取比例取决于三方面:关校应届生报考该海关的数量、对外经贸大学生报考该海关的数量、以及之前没考上海关继续报考海关的延缓派遣生数量。其中关校学生原则上一律报考生源地省份海关,对外经贸大全国各地似乎都能报考。所以,某海关实际情况是不好说的,据本人了解到从今年2015级毕业生的情况看,有内陆地区2进2躺进的,也有像拱北海关11进5的。纸面上看,好像还是比社会上还要好考一点呢,是不是啊?
抱歉,有几个问题。
第一、社会上的考试考国考只是一个选项,而对关校很多人而言国考是没有退路的,假设学生不作其它打算就进海关,对很多人而言,他是牺牲了整个的大学体验来换取一个小半只脚迈进海关的机会,这里边是有牺牲在里面的。就好像我到外面吃顿饭,饭不贵但不好吃。有人说这个价格这样也不要求什么了,但其实这里面不光意味着我跑过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打了水漂,也意味着失掉可能吃另一顿好餐的机会。
第二、能考进关校的人,高考分数都在重点多几十分不等的水平,考试能力是不差的。个人认为,对于社会考生而言,国考整体上是一个“筛差”大于“选优”的考试;对关校的学生而言,按照考试标准,则是单纯“选优”的。像2018年国考的时候,有考140的人也没考进海关的。你能说很容易吗?不见得吧。
第三、单考考试就没事了吗?错。要看海关脸色,要看政策。比如,2018年所有江苏考生要求报考上海海关,2017年汕头海关、青岛海关都不招人。另外,未来的事说得准吗?我想当年没赶上包分配年头的那届学生填报关校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临近毕业居然进不了海关。
再说下关于不同地区考海关的问题。根据上届师兄的说法,自某校长上任以后,加上外经贸的竞争,海管学生进关率江河日下。此趋势不断加剧,这才是关院根本所在。目前部分省份仍然存在躺进的情况,而不少沿海省份早就掉到6、7成左右。这个进海关比例的数字只要掉下来就很难再上去,假设未来几年内政策没有太大变化,理论上也只有学校持续减招加上名额不断增多才会逐渐缓解这些问题。但比如像广东,学校并没有减招,还是招了大量的广东人,也就是长此以往那些地方必然陷入恶性竞争。所以对这些省份的人,个人非常不建议在未来报考关院。具体情况可看看官网公众号发布的不同省份应届生的数量,再比照国考报考的情况,以及最后进公示名单的数量来略为参考。这里要注意下的是,像广东有7个直属关,广东人在其中可随意报。建议多问问本省在校学生,而不是听信七大姑八大爷的谣传。不搞清楚情况想当然,后面出事那就不能怨天尤人。
就一句话: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也别想当然。

part2 对于在校体验的一些问题
海关的情况应该说的差不多了。再说说关院作为一个大学怎么样吧。上面的内容基本是比较客观的,下面的内容是个人作为一个在校生的看法,见仁见智,相对主观性强些。答主本人批判性较重,这部分类似温和版的《讨曹檄文》,可以不看。另外,很少有宣传是谈问题的,不好的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反而是谈到较少的,我就想稍具体点说说这不那么好的地方,当然希望别因为这些不好的就全盘否定整个,可以把市面上好的也看看。
从个体而言,人性都追求自由与解放,从现实利益出发又希望在稳健的基础上拥有多元化的选择。从关院出发,准军事化制度、公务员以及行业办学几个标签基本是对多元化与自由解放的否定,那这就是一个妥协的问题。
把上述海关的内容除去,简述剩下的内容大约便只有准军事化制度以及课程问题,再是一些基于制度与人性产生出来的一些东西。
关院最为显著的是所谓的准军事化制度,具体参见各种准军事化管理条例。随便举例,就是大一到大三,每天走队列喊口号去上课,大一经常加训,会有学生组织:区队,督察队(学生管制学生的组织)监督队列情况,课间抽点学生以保证他们上课,整理内务等等。这里面主要体现的文化是服从与贯彻执行;具体的运作,两个字足矣:人治。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广为诟病又很正常的现象,比如,有PM2.5   200多的时候走队列的,也有100多的时候不走队列的;一些能发个通知解决的事情偏偏要开会。开了会又是什么情况呢?比方说,学校请某派出所民警开电信诈骗讲座,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然后呢?在门外面还有个辅导员专门坐着盯着你们,让你们一个也跑不了。实际上蹲在会场里也只是玩手机睡觉而已,大概只是一种座无虚席的感觉“看上去很美”;专业实习的事情连开了三次会,然而讲的内容没有本质区别,甚多套话废话,具体比较要紧的几个问题还是不知所以然。当然还有某老师对部分同学开会时长时间漫谈起了自己的初中高中生涯,好像一位院士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在思绪中放飞自我...这些事情,数不胜数。对于这种制度下这样的管理,只能称之为:家长制管理。类似于幼儿园老师对中班小朋友的管理方式,洗脚店一条龙服务,肆无忌惮地浪费大家的时间。在这么一种家长制管理下,很多时候管理者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直线思维。For  example,  在教室装信号屏蔽器。学生没法用手机平板上网他就一定听课了?他不会打开缓存的电影?中午走完队列他不会午睡?他不会带闲书?他不会发呆?还有,有没有想过如果要用手机上网查东西怎么办?这事情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假设你的课程质量没有问题,想听课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听,不想听的你这样搞管用吗?多的不赘述。
课程问题。三年下来,学了将近90门课,基本等于人家两个专业学的课加起来的数量。所以,学生自主安排时间是没有其它学校那么多的。另外再带上准军事化制度,就变成了填鸭式教育
首先,按照接触过的多位师兄师姐的情况,体现海关特色的课程,其实很多是和海关脱节的,关院不少老师出身也不纯,另外海关在改革。如果有人自学一些东西,比方说有人备考CPA,有人英语不好学英语,那么他会发现,真的要学进一门东西只有经常高强度地接触才有可能实现,像关院动辄几十门课能真正学进去吗?不信的话,学校可以对毕业生就以往学校所学的内容,什么经济学、什么海关法、什么原产地,进行测评,一目了然。
其次,课程质量问题。不排除一些老师确实上课是用心准备过的,有一些干货。然而也有很多老师就是只念PPT的,还有很多拍脑袋的课程。比如,以前大一的时候学过:《海关管理概论》,一连八周,每次连上三节课,还有人点名。且不说我们具体课都在上了,好比书都要看了,花这么多时间给学生看目录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具体上什么,照念ppt以及老师的扯谈,什么“我原先在XX大学拿多少万,到这里最高也就只拿多少万”;而上就业形势的老师则说出了让我可以记住四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就是XX年在三林买了套房”。这种课还要让督察队经常点名,这叫什么?浪费大家的时间。还有什么必须修满多少学分的选修课。难道大家作为高考能超重点几十分不等甚至上百分的人,不是学校这样逼着上就学不好,学不进了?不少课程真要人怀疑是不是给老师卖书挣钱的。应该让其它学校学生听听上的有些选修课,such  as 之前某办老师上的电商,这什么玩意。
关院的各种课程、会操等等安排看起来把学生的日常搞得满满的,看起来学生充实、努力,但那就等于“好”吗?环卫工人他们一把年纪了,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不可谓不努力,也不可谓不充实,然而他们永远只能扫扫不完的大街。没有方向、没有实质进步的努力甚至比这还糟。因为环卫工人不需要自我提升,他们的工作至少还利于市容;对于学生,那便是浪费生命。就算学习上有所得,但花费这么多时间得到这么点产出就不应该反思吗?当然,对于在相似环境下提升适应能力、学习《论老油条的自我修养》倒确实有所裨益。不过,从一些其它方面看——
这么多课多而不精再带上准军事化制度,加上学校本身的环境,这对考研的同学是不友好的;和其它学校比起来,给的绩点也比较低,这对想出国的同学也是不友好的。当然对于非海管专业的学生,看到不考海关也要受准军管理,上的课也有什么体现所谓海关特色的归类原产地,我是同情你们的。
再有就是体制内学校尤其浓厚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以及学校里边的学生,学生不多说,更多是制度问题。一直以为出论文什么,如果有人像汉娜   阿伦特写《极权主义的起源》一样写个《形式主义的起源——以GY为例》,那就颇像海瑞上《治安疏》,虽然不能改变什么,制度还是这么个制度,但就这点,对于前前后后所有的学生:虽千万人不足道,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的观点以前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人说指认缺陷不能改变现实因而也就没有意义。但是如果这一点都没有,那么一点涟漪也没有了。纵观现实,很多人在认识里都是:制度有问题,但必须用这个制度。同时屁股决定脑袋,没有人做,也就成了超经验,而“未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正确性都是有待斟酌的”;即使有想做的,“稳定压倒一切”,也就没有然后了。国内领袖都要自我批评,汉武帝都轮台悔过,难不成比汉武帝还牛?
不管什么制度,冠冕堂皇是出于什么好听的动机。权威不等于真理,这目的本身正确与否有待检验;目的正确的情况下,如果制度下的人是能基本实现所谓的目的或者没法改变,那么这个制度本身就是形式主义,而且是最大的形式主义。反之,如果一个制度实行多年,成员还是不能达到所谓要求的,那么这个制度就是失败的,花费大量精力去维持一个无效低效的制度那也是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则是缺乏有效约束的“人治”集权管理体制、以及出于人性本身的必然产物,实则是一种文化。既然制度不变是客观事实,改变文化更是无从谈起。但如果上上下下的人,管事的人、学生都搞起了官僚主义,打起了太极拳,那是一种悲哀。

其实一个大学的印象,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切入:旁观者角度;小事上面。
想象一下,如果作为一个正常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到关院的大一年级和一般学生一样无差别体验两天关院日常,再翻看各种学校平台宣传的活动:马克思朗诵、雷锋日纪念...会是什么感觉。这就是旁观者角度。见仁见智。有些活动确实看得出来学校也在用心,比如把曹禺的戏剧带进关院,搞一些比赛,很好;有一些,这里也不好推测,但也难免有装点门面的嫌疑。
再就是小事上,这里其实关院体现的是什么呢:极端保守、被动。
举些例子吧。
就像另一个问题下某学长反应离校手续如何“便利”,大大小小很多事情都体现了这种“便利”。比如因私要办在读证明,和学籍证明的格式相比就多了一个截止日期,某负责老师说:你重新去打一份,必须按门背后学籍证明的格式来,不然我不盖章。又像实习,分散实习必须日期写上统一时间段,不然一律不处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上上下下一副脸孔,以至于正常中午出校门买个东西回来被保安要求出示证件,都能让人感觉这个学校是如何地保守封闭,成为了一个刻板印象。这是个整体的感觉。这些事情无疑是方便办事人员的,代价无非是学生多麻烦一点。当然我很好奇:你们的顾虑是什么?像上面办在读证明一样,怕乱盖章被问责?怕格式不统一到时候学生拿着各不相同的格式过来指不定出什么事,我还要看一遍多累...还是,反正要看我脸色,就这样你爱搞不搞。是这样吗?
他知道,天知道。
至于被动,是体现在人上的。就像外面很多人一样,日常就是龟缩不动,要领导抽一鞭,我动一下。什么时候不被动呢?拿着某条例甩锅当挡箭牌,讲话不痛不痒拐着弯。
这些东西,好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性格。不想多说。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攻击准军事化,因为海关实行准军事化;而且作为关院的特色,在这样的制度文化下,准军几乎是关院的政治问题,一旦树立不会消失,也很难改变。只是希望有些时候有关方面是不是能多从学生的角度看看,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搞家长制管理,像人民公社一样,否认人的差异性,抹杀人的能动性。这样的话,高一本几十上百分进来的人和够不上本科线的人进来又有什么区别?且不论这种情况下对自己有安排自我学习的学生是一种阻碍,而对放飞自我的学生而言又起什么作用呢?毕竟进海关定下来的,与其感谢关院不如感谢海关;而在大学的四年则是与关院息息相关。像警察学院学生说自己的学校“就是个垃圾,但仍然是X省学子进警察队伍最快的捷径”是一种悲哀。知乎上一水差评也是悲哀。光靠镇压反对意见,解决差评的人能解决问题吗?当然,对有关方面确实影响不大。大权在握的机关,历史上大部几乎都是被动改变的,也基本无一例外地沦为了保守主义的堡垒。
这里话说得激烈了些,但是我个人一直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创造条件而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教出来“深刻的思想与创造力”的,都是学生自我思考实践炼出的真知。都是高分进来的人采用如此机械的教育管理方式,实在是有待商榷。如此缺乏信任的管理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上的不自信。其实大学只要能回答学生几个问题就够了,即:四年时间大学到底培养了一群什么样的人?大学有多少政策与课程是真正灵活贴合学生实际的?当学生走出去和其它大学生比起来这所大学给学生创造了什么有利条件?我一直不相信好的学生是靠学校制度管出来的,正如有学者认为金字塔的建造者一定是自由民一样。因为金字塔这样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不可能在一群生活在鞭子抽打下的奴隶手上屹立千年而不倒,越是复杂的工程越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越需要人主动协作。而被迫出卖劳动力的奴隶不会有这样的精神主动。同时历史也反复证明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更应该是守夜人而不是皇帝。

part3: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的小建议
以下建议看看就好,不必认真,好为人师的行为答主自个都觉得讨厌。
1、对于还没有填报志愿但考虑关院的同胞们,请审视自个的基本情况以确定是否填报关院,另外尽自己所能了解生源地海关的实际情况及关院本省学子的招录情况,条件一般的家庭请做好一只脚跨进海关就不再回头的准备。
2、对于已进关院颇感失望并有较严重退学欲的同学,想清楚得失再做决定,想退学就尽快退学,不要一拖再拖,这样浪费的是自己的生命,女同志更是拖不起。下定决心以后,不要患得患失。
3、对于关院毕业但有其它想法不去海关的的同学。我碰到很多人,他们都有类似“不去海关当初为何要填报这个学校”的想法,以为不去海关四年青春就白白浪费了。但我想的是:如果你不去海关,那就是说当初填报关院的选择就是错的。但是,既然你意识到了你的选择是错的,那为什么你不是果断止损,而要一错到底?
4、在校生的话想好自个的未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对于个人没有对错。时间、人生都是自己的,这把年纪了,怎么过自己应该也想明白了。想学学东西的话,可以考虑多考证,不要太功利。比方说考CPA没过,但这番工夫下去,很多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东西就都会了。另外,对于那些没有切实靠谱建议的否定与指责,一律视为耍流氓。合适建议可以听取,恶意指责坚决反对。好像某老师上课公然称其它班某天天翘课打游戏的同学“废了”。且不说这是人家的生活方式,另外该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No.   按照该老师的意思,天天搞些形式主义作业就不“废了”?荒谬。对于个人不产生实际价值的举措皆为浪费生命。像高考那样,把大家放在一个标杆下来衡量那是有好坏之分的,但生活上的事没有对错,只有更好,因不同人观念之变化而变化。
5、关院虽然封闭偏远,但封闭不及军校,偏远不及临港,进市中心一小时足矣。何况关院在上海,对外地人等于在上海低成本地生活了四年,这是很可贵的。不像扎根下来的人,大学生可以尽情享受上海这个城市的美好而不需要面对各种酸甜苦辣。上海也有很多其它城市所没有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一切全靠自个发掘。利用好,业余生活将充实很多。反之,除非毕业以后留在上海,否则这些东西从此基本无缘。
6、不会游泳的可自动忽略,请多去学校游泳池。学校游泳池应该可以秒杀全上海绝大多数游泳池,人还少。此处请注意学校另一块牌子:海关总署党校。
不多说了。只是希望后来人能更全面地结合个人实际看到其中的得失利弊,做出相对最优选择,也希望学校管理能更加以人为本,越来越好。

(个人观点,见仁见智)
------篇幅太长,更新基本覆盖17年回答内容,原回答不再保留。作为早期写稿,保留在另一答案底部以作纪念。


上一篇: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下一篇:北京营业执照不注销的后果海淀区公司注销办理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yuyuar02 发表于 2021-11-6 05:29:42 | 只看该作者
 
-----------------------------------更新
时间过得真快。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重新答一发。之前写的回答其实还是具体信息少了些。像个人的意见感怀,虽然写的人一口气写完感觉很顺,但对受众价值没那么大。所以,就重新再写写吧。某副统帅说:不懂的不要乱讲。故回答只涉及海管专业本科。写完以后发现贼长,不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童鞋可只看part  1。
其实对于这个“怎么样”的问题,结合到关校本身,是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的。就像“海关学院”四个字可以拆开来,变成“海关”和“学院”一样。前者是进海关的问题,后者则是关校作为一个大学到底怎么样的问题。
part 1: About customs
关于海关。首先,进不进海关因人而异,因为人的条件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方说,一些生在农村地区且家庭条件确实不怎么样的人,他通过进海关和后期的努力是可以实现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底层变为中产的,而且现在政府不包分配,即使考上名校也没什么优势,从这点讲,他进关校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但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本身不错没什么就业压力的人来说,关院好不好可能就和在校体验有莫大的关系了。所以,这方面真的看个人。
其次,是关校现在进海关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不得不说,很多家长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想当然。关校历经多次变化,早就不包分配了;而且目前关校只有海关管理专业在报考海关的时候能隔开社会上竞争(这是由于全国只有对外经贸大和关校有海关管理专业,而国家公务员考试里明确规定只有海关管理专业才能填报“海关业务”职位)有点便宜可挣,除去海管其它专业和一般的院校同类专业效力一样,自主择业。目前只要能毕业,在校成绩和进海关没有任何关系,只和国考成绩有直接关联。关校学生各个海关国考录取比例取决于三方面:关校应届生报考该海关的数量、对外经贸大学生报考该海关的数量、以及之前没考上海关继续报考海关的延缓派遣生数量。其中关校学生原则上一律报考生源地省份海关,对外经贸大全国各地似乎都能报考。所以,某海关实际情况是不好说的,据本人了解到从今年2015级毕业生的情况看,有内陆地区2进2躺进的,也有像拱北海关11进5的。纸面上看,好像还是比社会上还要好考一点呢,是不是啊?
抱歉,有几个问题。
第一、社会上的考试考国考只是一个选项,而对关校很多人而言国考是没有退路的,假设学生不作其它打算就进海关,对很多人而言,他是牺牲了整个的大学体验来换取一个小半只脚迈进海关的机会,这里边是有牺牲在里面的。就好像我到外面吃顿饭,饭不贵但不好吃。有人说这个价格这样也不要求什么了,但其实这里面不光意味着我跑过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打了水漂,也意味着失掉可能吃另一顿好餐的机会。
第二、能考进关校的人,高考分数都在重点多几十分不等的水平,考试能力是不差的。个人认为,对于社会考生而言,国考整体上是一个“筛差”大于“选优”的考试;对关校的学生而言,按照考试标准,则是单纯“选优”的。像2018年国考的时候,有考140的人也没考进海关的。你能说很容易吗?不见得吧。
第三、单考考试就没事了吗?错。要看海关脸色,要看政策。比如,2018年所有江苏考生要求报考上海海关,2017年汕头海关、青岛海关都不招人。另外,未来的事说得准吗?我想当年没赶上包分配年头的那届学生填报关校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临近毕业居然进不了海关。
再说下关于不同地区考海关的问题。根据上届师兄的说法,自某校长上任以后,加上外经贸的竞争,海管学生进关率江河日下。此趋势不断加剧,这才是关院根本所在。目前部分省份仍然存在躺进的情况,而不少沿海省份早就掉到6、7成左右。这个进海关比例的数字只要掉下来就很难再上去,假设未来几年内政策没有太大变化,理论上也只有学校持续减招加上名额不断增多才会逐渐缓解这些问题。但比如像广东,学校并没有减招,还是招了大量的广东人,也就是长此以往那些地方必然陷入恶性竞争。所以对这些省份的人,个人非常不建议在未来报考关院。具体情况可看看官网公众号发布的不同省份应届生的数量,再比照国考报考的情况,以及最后进公示名单的数量来略为参考。这里要注意下的是,像广东有7个直属关,广东人在其中可随意报。建议多问问本省在校学生,而不是听信七大姑八大爷的谣传。不搞清楚情况想当然,后面出事那就不能怨天尤人。
就一句话: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也别想当然。


part2 对于在校体验的一些问题
海关的情况应该说的差不多了。再说说关院作为一个大学怎么样吧。上面的内容基本是比较客观的,下面的内容是个人作为一个在校生的看法,见仁见智,相对主观性强些。答主本人批判性较重,这部分类似温和版的《讨曹檄文》,可以不看。另外,很少有宣传是谈问题的,不好的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反而是谈到较少的,我就想稍具体点说说这不那么好的地方,当然希望别因为这些不好的就全盘否定整个,可以把市面上好的也看看。
从个体而言,人性都追求自由与解放,从现实利益出发又希望在稳健的基础上拥有多元化的选择。从关院出发,准军事化制度、公务员以及行业办学几个标签基本是对多元化与自由解放的否定,那这就是一个妥协的问题。
把上述海关的内容除去,简述剩下的内容大约便只有准军事化制度以及课程问题,再是一些基于制度与人性产生出来的一些东西。
关院最为显著的是所谓的准军事化制度,具体参见各种准军事化管理条例。随便举例,就是大一到大三,每天走队列喊口号去上课,大一经常加训,会有学生组织:区队,督察队(学生管制学生的组织)监督队列情况,课间抽点学生以保证他们上课,整理内务等等。这里面主要体现的文化是服从与贯彻执行;具体的运作,两个字足矣:人治。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广为诟病又很正常的现象,比如,有PM2.5   200多的时候走队列的,也有100多的时候不走队列的;一些能发个通知解决的事情偏偏要开会。开了会又是什么情况呢?比方说,学校请某派出所民警开电信诈骗讲座,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然后呢?在门外面还有个辅导员专门坐着盯着你们,让你们一个也跑不了。实际上蹲在会场里也只是玩手机睡觉而已,大概只是一种座无虚席的感觉“看上去很美”;专业实习的事情连开了三次会,然而讲的内容没有本质区别,甚多套话废话,具体比较要紧的几个问题还是不知所以然。当然还有某老师对部分同学开会时长时间漫谈起了自己的初中高中生涯,好像一位院士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在思绪中放飞自我...这些事情,数不胜数。对于这种制度下这样的管理,只能称之为:家长制管理。类似于幼儿园老师对中班小朋友的管理方式,洗脚店一条龙服务,肆无忌惮地浪费大家的时间。在这么一种家长制管理下,很多时候管理者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直线思维。For  example,  在教室装信号屏蔽器。学生没法用手机平板上网他就一定听课了?他不会打开缓存的电影?中午走完队列他不会午睡?他不会带闲书?他不会发呆?还有,有没有想过如果要用手机上网查东西怎么办?这事情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假设你的课程质量没有问题,想听课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听,不想听的你这样搞管用吗?多的不赘述。
课程问题。三年下来,学了将近90门课,基本等于人家两个专业学的课加起来的数量。所以,学生自主安排时间是没有其它学校那么多的。另外再带上准军事化制度,就变成了填鸭式教育。
首先,按照接触过的多位师兄师姐的情况,体现海关特色的课程,其实很多是和海关脱节的,关院不少老师出身也不纯,另外海关在改革。如果有人自学一些东西,比方说有人备考CPA,有人英语不好学英语,那么他会发现,真的要学进一门东西只有经常高强度地接触才有可能实现,像关院动辄几十门课能真正学进去吗?不信的话,学校可以对毕业生就以往学校所学的内容,什么经济学、什么海关法、什么原产地,进行测评,一目了然。
其次,课程质量问题。不排除一些老师确实上课是用心准备过的,有一些干货。然而也有很多老师就是只念PPT的,还有很多拍脑袋的课程。比如,以前大一的时候学过:《海关管理概论》,一连八周,每次连上三节课,还有人点名。且不说我们具体课都在上了,好比书都要看了,花这么多时间给学生看目录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具体上什么,照念ppt以及老师的扯谈,什么“我原先在XX大学拿多少万,到这里最高也就只拿多少万”;而上就业形势的老师则说出了让我可以记住四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就是XX年在三林买了套房”。这种课还要让督察队经常点名,这叫什么?浪费大家的时间。还有什么必须修满多少学分的选修课。难道大家作为高考能超重点几十分不等甚至上百分的人,不是学校这样逼着上就学不好,学不进了?不少课程真要人怀疑是不是给老师卖书挣钱的。应该让其它学校学生听听上的有些选修课,such  as 之前某办老师上的电商,这什么玩意。
关院的各种课程、会操等等安排看起来把学生的日常搞得满满的,看起来学生充实、努力,但那就等于“好”吗?环卫工人他们一把年纪了,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不可谓不努力,也不可谓不充实,然而他们永远只能扫扫不完的大街。没有方向、没有实质进步的努力甚至比这还糟。因为环卫工人不需要自我提升,他们的工作至少还利于市容;对于学生,那便是浪费生命。就算学习上有所得,但花费这么多时间得到这么点产出就不应该反思吗?当然,对于在相似环境下提升适应能力、学习《论老油条的自我修养》倒确实有所裨益。不过,从一些其它方面看——
这么多课多而不精再带上准军事化制度,加上学校本身的环境,这对考研的同学是不友好的;和其它学校比起来,给的绩点也比较低,这对想出国的同学也是不友好的。当然对于非海管专业的学生,看到不考海关也要受准军管理,上的课也有什么体现所谓海关特色的归类原产地,我是同情你们的。
再有就是体制内学校尤其浓厚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以及学校里边的学生,学生不多说,更多是制度问题。一直以为出论文什么,如果有人像汉娜   阿伦特写《极权主义的起源》一样写个《形式主义的起源——以GY为例》,那就颇像海瑞上《治安疏》,虽然不能改变什么,制度还是这么个制度,但就这点,对于前前后后所有的学生:虽千万人不足道,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的观点以前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人说指认缺陷不能改变现实因而也就没有意义。但是如果这一点都没有,那么一点涟漪也没有了。纵观现实,很多人在认识里都是:制度有问题,但必须用这个制度。同时屁股决定脑袋,没有人做,也就成了超经验,而“未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正确性都是有待斟酌的”;即使有想做的,“稳定压倒一切”,也就没有然后了。国内领袖都要自我批评,汉武帝都轮台悔过,难不成比汉武帝还牛?
不管什么制度,冠冕堂皇是出于什么好听的动机。权威不等于真理,这目的本身正确与否有待检验;目的正确的情况下,如果制度下的人是能基本实现所谓的目的或者没法改变,那么这个制度本身就是形式主义,而且是最大的形式主义。反之,如果一个制度实行多年,成员还是不能达到所谓要求的,那么这个制度就是失败的,花费大量精力去维持一个无效低效的制度那也是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则是缺乏有效约束的“人治”集权管理体制、以及出于人性本身的必然产物,实则是一种文化。既然制度不变是客观事实,改变文化更是无从谈起。但如果上上下下的人,管事的人、学生都搞起了官僚主义,打起了太极拳,那是一种悲哀。


其实一个大学的印象,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切入:旁观者角度;小事上面。
想象一下,如果作为一个正常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到关院的大一年级和一般学生一样无差别体验两天关院日常,再翻看各种学校平台宣传的活动:马克思朗诵、雷锋日纪念...会是什么感觉。这就是旁观者角度。见仁见智。有些活动确实看得出来学校也在用心,比如把曹禺的戏剧带进关院,搞一些比赛,很好;有一些,这里也不好推测,但也难免有装点门面的嫌疑。
再就是小事上,这里其实关院体现的是什么呢:极端保守、被动。
举些例子吧。
就像另一个问题下某学长反应离校手续如何“便利”,大大小小很多事情都体现了这种“便利”。比如因私要办在读证明,和学籍证明的格式相比就多了一个截止日期,某负责老师说:你重新去打一份,必须按门背后学籍证明的格式来,不然我不盖章。又像实习,分散实习必须日期写上统一时间段,不然一律不处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上上下下一副脸孔,以至于正常中午出校门买个东西回来被保安要求出示证件,都能让人感觉这个学校是如何地保守封闭,成为了一个刻板印象。这是个整体的感觉。这些事情无疑是方便办事人员的,代价无非是学生多麻烦一点。当然我很好奇:你们的顾虑是什么?像上面办在读证明一样,怕乱盖章被问责?怕格式不统一到时候学生拿着各不相同的格式过来指不定出什么事,我还要看一遍多累...还是,反正要看我脸色,就这样你爱搞不搞。是这样吗?
他知道,天知道。
至于被动,是体现在人上的。就像外面很多人一样,日常就是龟缩不动,要领导抽一鞭,我动一下。什么时候不被动呢?拿着某条例甩锅当挡箭牌,讲话不痛不痒拐着弯。
这些东西,好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性格。不想多说。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攻击准军事化,因为海关实行准军事化;而且作为关院的特色,在这样的制度文化下,准军几乎是关院的政治问题,一旦树立不会消失,也很难改变。只是希望有些时候有关方面是不是能多从学生的角度看看,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搞家长制管理,像人民公社一样,否认人的差异性,抹杀人的能动性。这样的话,高一本几十上百分进来的人和够不上本科线的人进来又有什么区别?且不论这种情况下对自己有安排自我学习的学生是一种阻碍,而对放飞自我的学生而言又起什么作用呢?毕竟进海关定下来的,与其感谢关院不如感谢海关;而在大学的四年则是与关院息息相关。像警察学院学生说自己的学校“就是个垃圾,但仍然是X省学子进警察队伍最快的捷径”是一种悲哀。知乎上一水差评也是悲哀。光靠镇压反对意见,解决差评的人能解决问题吗?当然,对有关方面确实影响不大。大权在握的机关,历史上大部几乎都是被动改变的,也基本无一例外地沦为了保守主义的堡垒。
这里话说得激烈了些,但是我个人一直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创造条件而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教出来“深刻的思想与创造力”的,都是学生自我思考实践炼出的真知。都是高分进来的人采用如此机械的教育管理方式,实在是有待商榷。如此缺乏信任的管理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上的不自信。其实大学只要能回答学生几个问题就够了,即:四年时间大学到底培养了一群什么样的人?大学有多少政策与课程是真正灵活贴合学生实际的?当学生走出去和其它大学生比起来这所大学给学生创造了什么有利条件?我一直不相信好的学生是靠学校制度管出来的,正如有学者认为金字塔的建造者一定是自由民一样。因为金字塔这样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不可能在一群生活在鞭子抽打下的奴隶手上屹立千年而不倒,越是复杂的工程越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越需要人主动协作。而被迫出卖劳动力的奴隶不会有这样的精神主动。同时历史也反复证明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更应该是守夜人而不是皇帝。


part3: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的小建议
以下建议看看就好,不必认真,好为人师的行为答主自个都觉得讨厌。
1、对于还没有填报志愿但考虑关院的同胞们,请审视自个的基本情况以确定是否填报关院,另外尽自己所能了解生源地海关的实际情况及关院本省学子的招录情况,条件一般的家庭请做好一只脚跨进海关就不再回头的准备。
2、对于已进关院颇感失望并有较严重退学欲的同学,想清楚得失再做决定,想退学就尽快退学,不要一拖再拖,这样浪费的是自己的生命,女同志更是拖不起。下定决心以后,不要患得患失。
3、对于关院毕业但有其它想法不去海关的的同学。我碰到很多人,他们都有类似“不去海关当初为何要填报这个学校”的想法,以为不去海关四年青春就白白浪费了。但我想的是:如果你不去海关,那就是说当初填报关院的选择就是错的。但是,既然你意识到了你的选择是错的,那为什么你不是果断止损,而要一错到底?
4、在校生的话想好自个的未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对于个人没有对错。时间、人生都是自己的,这把年纪了,怎么过自己应该也想明白了。想学学东西的话,可以考虑多考证,不要太功利。比方说考CPA没过,但这番工夫下去,很多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东西就都会了。另外,对于那些没有切实靠谱建议的否定与指责,一律视为耍流氓。合适建议可以听取,恶意指责坚决反对。好像某老师上课公然称其它班某天天翘课打游戏的同学“废了”。且不说这是人家的生活方式,另外该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No.   按照该老师的意思,天天搞些形式主义作业就不“废了”?荒谬。对于个人不产生实际价值的举措皆为浪费生命。像高考那样,把大家放在一个标杆下来衡量那是有好坏之分的,但生活上的事没有对错,只有更好,因不同人观念之变化而变化。
5、关院虽然封闭偏远,但封闭不及军校,偏远不及临港,进市中心一小时足矣。何况关院在上海,对外地人等于在上海低成本地生活了四年,这是很可贵的。不像扎根下来的人,大学生可以尽情享受上海这个城市的美好而不需要面对各种酸甜苦辣。上海也有很多其它城市所没有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一切全靠自个发掘。利用好,业余生活将充实很多。反之,除非毕业以后留在上海,否则这些东西从此基本无缘。
6、不会游泳的可自动忽略,请多去学校游泳池。学校游泳池应该可以秒杀全上海绝大多数游泳池,人还少。此处请注意学校另一块牌子:海关总署党校。
不多说了。只是希望后来人能更全面地结合个人实际看到其中的得失利弊,做出相对最优选择,也希望学校管理能更加以人为本,越来越好。


(个人观点,见仁见智)
------篇幅太长,更新基本覆盖17年回答内容,原回答不再保留。作为早期写稿,保留在另一答案底部以作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闲时想到你 发表于 2021-11-6 05:30:19 | 只看该作者
 
的确相对容易。
两个方面吧。
一、海关管理专业天然政策倾斜。提前批专业,在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为:报考生源地海关时选择“海关业务”岗位,这个岗位对专业的限制为“海关管理”,而全中国目前只上海海关学院和对外经贸大学有这个专业,两者比例约6:1。也就是说,你在报考时只会和同专业的相同生源地学生竞争,其他岗位也许是几十上百个人竞争一个名额,海关业务岗位可能是20进15或者5进4,这、具体名额每年不一样,辅导员会告诉你的。你的对手大多是你的熟人。单看比例真的算是很大的优势了。但是!!!!!!公务员考试水平上来看关院可能真的高了一个档次。因为你的对手和你的学习水平差不太多,毕竟高考分数相差不大。这就导致了大家都努力学,谁都不愿意成为少部分被淘汰的,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二、学校公考氛围。这个优势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海关学院的课程设置总体来说是大一大二更紧凑,大三开始课就比较少了,大四只有一两门,给学生留出了大量备考时间,有学生甚至从大三上就开始复习,图书馆一半都是在看公考资料或者刷题的。在这种时间充足+氛围浓郁的情况下,好处也是巨大的。比如当年我备考的时候,虽然宿舍四个人都是各自复习,但晚上回到宿舍谁还不开个卧谈会啊,很自然就会聊到这个话题上,大家会交流心得体会,这不是自上而下的走过场,这是纯粹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有一个前提,宿舍四个人不是同一个生源地),这种交流包括但不限于朋友间、室友间、同学间、情侣间。有人陪伴时动力总是巨大的,也能坚持更长时间。总体来说,这是个不那么直观的优势,但我觉得也叫优势。
最后作为一个身在系统内的人,我只想问一句:公务员系统哪里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异度空间2 发表于 2021-11-6 05:30:58 | 只看该作者
 
别来
奇葩老师特别多,课程安排不合理可以累死你,每天列队早训面子工程进行倒是挺多的,能进来的分数线都不低,没必要到这里受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汽车 发表于 2021-11-6 05:31:31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虽然是自己的学校,但是还是有不好的地方,最想说的就是准军事化,个人觉得真的没必要,很多人都是匿名写的回答,知道为什么了吧,真的没意义,也就只是面子工程,形式主义罢了,会有让你天天都在军训的感觉,也就是比高中自由一点,老师人都挺不错的,师兄师姐也都很好,社团活动也很棒,学校位置也挺不错的,不过奉劝各位一句,如果不是冲着海管来的话,真的不如其他学校,来之前慎重考虑,唉,匿了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顾府小童 发表于 2021-11-6 05:31:54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喜欢军事化,准军事化管理的可以报,比如军迷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8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