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经济危机有什么积极作用?

[复制链接]
9551 20
linjiang7000 发表于 2021-11-13 16:31:2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抛砖贴。

积极作用肯定是有的。当然也有不积极的,乃至负面的作用。

关于大萧条可以问很多个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大萧条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大?在 1929 年危机发生后,什么情况导致其愈演愈烈?

现在经济史学界有两个主流看法。

一个是以 Friedman 为首(1963 年提出),认为是货帀供给不足,比如出现大量的挤兑,银行自己变得保守。所以解法应该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提振消费。这个的重要性已被学界普遍接受,只是在其具体的影响上,有争议。

另一个是以 Bernanke 为首(1983 年提出),认为是对银行的信任消失是关键。Bernanke 认为 Friedman 的理论下,消费的减退应该大于投资的减退。但是,出现了投资减到零的情况,则是因为银行系统不工作了,大家互不信任,认为对方可能完蛋。所以 Bernanke 认为政府要注入对银行系统的信任,让银行开始恢复相互的借贷。比如降低借贷利率,银行保险,给银行注入资本等。Bernanke 的理论通过这次衰退,也被证明大有道理。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就是大萧条为什么会持续这么久?

以上面两个主要观点来看,如果政府的政策对方,大萧条应该能短一点。那另一方面,就是如果政策不对,很可能会拉长大萧条。

这里就有了可以是题主暗示的,罗斯福的新政可能加重了大萧条。这是以熊彼得为首的一批人,认为政府的过大投入,抑制了私人投资。政府要求工作保障,给出最低工资,限制了工资顺市场下行,造成有些人限入永远无法找到工作的困境。但也有理论认为,当时美国大量的基础建设已经落伍,没有政府投入,就无法及时翻新。这些个理论现在也在被不断探讨中。

现在可以来看罗斯福的新政了。

罗斯福的新政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堆的政策,而且,很多是相互矛盾的政策。毕竟,当时的美国政府,真是有病乱求医,自己也不知道什么能行。其实在当时真有用,立刻见效的政策,屈指可数。但大家不知道,只能乱试。

所以,不能用一个好坏来概括,而是要分清具体政策,看哪些起到了积极作用,哪些起到了消极作用,哪些作用不明确,哪些没有直接作用却产生了长远影响。

罗斯福上台后,最重要的,也是最积极的措施,应该是 Bank Holiday。所有银行都要经过政府的审核。这个,就是给市场提振对银行的信心,就像 Bernanke 在这次衰退中干的。类似的,还有 FDIC 的推出,对银行存款的保险也提高了大众对银行的信心。

其次的一个积极的,也应该是有效的作法,就是放弃了金本位。在当时,大部分国家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按 Larry Summers 的理论,不放弃金本位,在通缩的压力下,消费信心无法恢复。但是在 2008 这次危机中,没有通缩危险,仍一路下行,说明其影响很有可能没有 Summers 所认为的这么大,Bernanke 是对的)。

但对银行业的管理也出了一些作用不明的政策。比如把商业银行在以州为单位,削弱了竞争,限制过热的发展。Glass-Steagall Act 将投资银行和储蓄银行分开,也是作用很不明确,而且,可能让银行的抗击打能力变弱了。(一个类似的作法是对能源企业,也被限制在以州为单位,这样更便于州内实施监管)

像 Truth-in-Securities Act, 禁止金融内幕交易对投资者的心理是个利好,但实际作用不明。像 Trade Agreement Act 这样的,对普通人就是买基金时都会收到一本厚厚的,没人看得懂的 prospectus。

当然,FCC,SEC 等的出现,则是当时意义不大,但长远影响重大的。

错误的政策当然也有。

最大错误就是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国家工业恢复法案》),放弃市场,选择社团主义(Corporatism),由上向下的主导协商经济事务。好在 1935 年被判违宪。

在此之后,罗斯福转向通过了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Social Security Act,Emergency Relief Appropriation Act 这样相对起来更温和,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法。

类似的还有 33 年通过的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大大扩大了 20 年代建立的农业保护模式,为农民提供农业补贴。此法中非常不合理的抽税向农民返还现金的形式,也在 35 年被判违宪。国会也在 38 年通过新法,进行了修正。美国农业补贴的模式,也就成了一个经久不休的议题。

另外,美国政府也不愿意用赤字的方式增大政府支出。不愿用发钱的方式提振消费。比如,从老兵的 bonus march 里就可以看出。本来给老兵发钱,是可以直接促进消费的,但当时的理念不接受这种行为。

可以说直到二战,美国政府才真正进入到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的模式,到二战后,被延迟的消费才被激活。所以有人认为二战才是把美国带出大萧条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起了短期作用,更有长期影响的政策。

比如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CCC) 雇了 250 万年轻人从事公共建设。而Civil Works Administration (CWA) :在 1933-1934 年为 400 万人提供临时工,建了 50 万英里路,4 万新学校,1000 个机场,雇 5 万教师。(注意,后者让联邦政府正式进入了航空领域,也让联邦政府进入了地方教育

像 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work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 也都大量从事公业建设,建医院,法院,学校,桥,水库,图书馆,港口,低收入住房等。

像 Tennessee Valley 这种公共 utility 建设不一定如其想得有效率,但影响深远。通过政府直接进入能源市场,逼能源公司进行资本投入,翻新设备。

除此之外,1937 年的 Housing Act,联邦政府开始支持 30 年期,低首付的住房货款。

综上,罗斯福新政有积极作用的政策,也有负面作用的政策。但最负面的政策都被高院否掉了,而大部分政策是当时影响不大,但长期影响深远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影响,现在还在被讨论和研究。

最后说一下罗斯福和胡佛的区别。

胡佛下台是个挺讽刺的事。因为他一生的功绩,都以救灾见长。他借一战对欧洲的救济成名,以 1927 年密西西比水灾大救灾成就了其大选的声势。最后,倒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上。

胡佛的理念,是 no-cost government。就是联邦政策是个疏导者,标准制定者。在危机发生时,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把协调民间力量。胡佛在商务部时,将商务部从一个不起眼的部,变为了美国商业的管理中心,协调美国商业运作,建立商业规范,维持商业秩序,促进商业发展。

比如大萧条发生时,胡佛想要保住救业率,他的方法是把企业家叫来,让他们作私下里的保证,减薪而不裁员。联邦政府也不出面进行经济活动,而是把钱发行地方,由地方来进行胡佛大坝这样的项目。

另外就是胡佛在 1931 年开始,面对的民主党国会,很多政策就进行不下去了。(要罗斯福上台,就又 180 度大调头了)

罗斯福上台后,和胡佛的本质区别,就是把联邦政府和民间组织分开。要是胡佛,会把联邦政府的钱交给民间组织来花。而罗斯福则不,联邦政府的钱,联邦政府组织相关机构来花,完全的排斥民间组织。大量民间组织的优秀人才,被吸纳入联邦政府,成为政府雇员。

直到约翰逊政府时,美国政府才又开始直接支持民间组织了。


上一篇:进入12月份养老金要调整?与社会平均工资有关系的变化,有你吗?
下一篇:菲律宾回国 | 持旅行证被拦截下来怎么办?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々逆天行々 发表于 2021-11-13 16:32:18 | 只看该作者
 
抛砖贴。

积极作用肯定是有的。当然也有不积极的,乃至负面的作用。

关于大萧条可以问很多个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大萧条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大?在 1929 年危机发生后,什么情况导致其愈演愈烈?

现在经济史学界有两个主流看法。

一个是以 Friedman 为首(1963 年提出),认为是货帀供给不足,比如出现大量的挤兑,银行自己变得保守。所以解法应该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提振消费。这个的重要性已被学界普遍接受,只是在其具体的影响上,有争议。

另一个是以 Bernanke 为首(1983 年提出),认为是对银行的信任消失是关键。Bernanke 认为 Friedman 的理论下,消费的减退应该大于投资的减退。但是,出现了投资减到零的情况,则是因为银行系统不工作了,大家互不信任,认为对方可能完蛋。所以 Bernanke 认为政府要注入对银行系统的信任,让银行开始恢复相互的借贷。比如降低借贷利率,银行保险,给银行注入资本等。Bernanke 的理论通过这次衰退,也被证明大有道理。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就是大萧条为什么会持续这么久?

以上面两个主要观点来看,如果政府的政策对方,大萧条应该能短一点。那另一方面,就是如果政策不对,很可能会拉长大萧条。

这里就有了可以是题主暗示的,罗斯福的新政可能加重了大萧条。这是以熊彼得为首的一批人,认为政府的过大投入,抑制了私人投资。政府要求工作保障,给出最低工资,限制了工资顺市场下行,造成有些人限入永远无法找到工作的困境。但也有理论认为,当时美国大量的基础建设已经落伍,没有政府投入,就无法及时翻新。这些个理论现在也在被不断探讨中。

现在可以来看罗斯福的新政了。

罗斯福的新政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堆的政策,而且,很多是相互矛盾的政策。毕竟,当时的美国政府,真是有病乱求医,自己也不知道什么能行。其实在当时真有用,立刻见效的政策,屈指可数。但大家不知道,只能乱试。

所以,不能用一个好坏来概括,而是要分清具体政策,看哪些起到了积极作用,哪些起到了消极作用,哪些作用不明确,哪些没有直接作用却产生了长远影响。

罗斯福上台后,最重要的,也是最积极的措施,应该是 Bank Holiday。所有银行都要经过政府的审核。这个,就是给市场提振对银行的信心,就像 Bernanke 在这次衰退中干的。类似的,还有 FDIC 的推出,对银行存款的保险也提高了大众对银行的信心。

其次的一个积极的,也应该是有效的作法,就是放弃了金本位。在当时,大部分国家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按 Larry Summers 的理论,不放弃金本位,在通缩的压力下,消费信心无法恢复。但是在 2008 这次危机中,没有通缩危险,仍一路下行,说明其影响很有可能没有 Summers 所认为的这么大,Bernanke 是对的)。

但对银行业的管理也出了一些作用不明的政策。比如把商业银行在以州为单位,削弱了竞争,限制过热的发展。Glass-Steagall Act 将投资银行和储蓄银行分开,也是作用很不明确,而且,可能让银行的抗击打能力变弱了。(一个类似的作法是对能源企业,也被限制在以州为单位,这样更便于州内实施监管)

像 Truth-in-Securities Act, 禁止金融内幕交易对投资者的心理是个利好,但实际作用不明。像 Trade Agreement Act 这样的,对普通人就是买基金时都会收到一本厚厚的,没人看得懂的 prospectus。

当然,FCC,SEC 等的出现,则是当时意义不大,但长远影响重大的。

错误的政策当然也有。

最大错误就是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国家工业恢复法案》),放弃市场,选择社团主义(Corporatism),由上向下的主导协商经济事务。好在 1935 年被判违宪。

在此之后,罗斯福转向通过了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Social Security Act,Emergency Relief Appropriation Act 这样相对起来更温和,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法。

类似的还有 33 年通过的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大大扩大了 20 年代建立的农业保护模式,为农民提供农业补贴。此法中非常不合理的抽税向农民返还现金的形式,也在 35 年被判违宪。国会也在 38 年通过新法,进行了修正。美国农业补贴的模式,也就成了一个经久不休的议题。

另外,美国政府也不愿意用赤字的方式增大政府支出。不愿用发钱的方式提振消费。比如,从老兵的 bonus march 里就可以看出。本来给老兵发钱,是可以直接促进消费的,但当时的理念不接受这种行为。

可以说直到二战,美国政府才真正进入到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的模式,到二战后,被延迟的消费才被激活。所以有人认为二战才是把美国带出大萧条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起了短期作用,更有长期影响的政策。

比如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CCC) 雇了 250 万年轻人从事公共建设。而Civil Works Administration (CWA) :在 1933-1934 年为 400 万人提供临时工,建了 50 万英里路,4 万新学校,1000 个机场,雇 5 万教师。(注意,后者让联邦政府正式进入了航空领域,也让联邦政府进入了地方教育)

像 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work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 也都大量从事公业建设,建医院,法院,学校,桥,水库,图书馆,港口,低收入住房等。

像 Tennessee Valley 这种公共 utility 建设不一定如其想得有效率,但影响深远。通过政府直接进入能源市场,逼能源公司进行资本投入,翻新设备。

除此之外,1937 年的 Housing Act,联邦政府开始支持 30 年期,低首付的住房货款。

综上,罗斯福新政有积极作用的政策,也有负面作用的政策。但最负面的政策都被高院否掉了,而大部分政策是当时影响不大,但长期影响深远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影响,现在还在被讨论和研究。

最后说一下罗斯福和胡佛的区别。

胡佛下台是个挺讽刺的事。因为他一生的功绩,都以救灾见长。他借一战对欧洲的救济成名,以 1927 年密西西比水灾大救灾成就了其大选的声势。最后,倒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上。

胡佛的理念,是 no-cost government。就是联邦政策是个疏导者,标准制定者。在危机发生时,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把协调民间力量。胡佛在商务部时,将商务部从一个不起眼的部,变为了美国商业的管理中心,协调美国商业运作,建立商业规范,维持商业秩序,促进商业发展。

比如大萧条发生时,胡佛想要保住救业率,他的方法是把企业家叫来,让他们作私下里的保证,减薪而不裁员。联邦政府也不出面进行经济活动,而是把钱发行地方,由地方来进行胡佛大坝这样的项目。

另外就是胡佛在 1931 年开始,面对的民主党国会,很多政策就进行不下去了。(要罗斯福上台,就又 180 度大调头了)

罗斯福上台后,和胡佛的本质区别,就是把联邦政府和民间组织分开。要是胡佛,会把联邦政府的钱交给民间组织来花。而罗斯福则不,联邦政府的钱,联邦政府组织相关机构来花,完全的排斥民间组织。大量民间组织的优秀人才,被吸纳入联邦政府,成为政府雇员。

直到约翰逊政府时,美国政府才又开始直接支持民间组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波波龙门 发表于 2021-11-13 16:32:5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好几遍,我都以为题目想问的是“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经济危机有过消极作用吗”。比较准确的估计是,Machiael Darby(1976 )估计新政大概在1940年以前降低了4%-7%的失业率,也就是减少了200-350万无业劳动力,这个积极作用非常明显。又由于当时投票的选民数量大概是4000万人,不难想象罗斯福政权一次又一次横扫大选。
(1)大萧条的过程
大萧条发生的过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国会通过了种族主义的立法来减少移民数量,一战和之后的流感又杀死了一部分美国人,使得人口增长速度比以前降低了不少,进而导致标准家庭数量的减少,这部分减少了对建筑等产业的需求(Bert Hickman(1973)和Alexander Field(1992)估计标准家庭减少使得住房初始支出减少了49%,占1925年GNP的4%)。在1926年的时候,需求不足已经使得新建筑数量见顶,20年代的建筑繁荣开始衰退也导致经济增长开始减弱,不过这个时候经济克服了不利因素继续保持了增长。但是根据建筑周期来看,当时本来是应该发生一次衰退,在1927年汽车销量也暴跌了20%,但是1928年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股市是非常繁荣的。这种假象导致了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在当时来看产能过剩是并不严重的。但是,就像熊彼特认为的一样,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投资机会的枯竭永久性削弱了个人投资激励,大萧条本来是完成这一转变。
到了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时候,破产导致的消费者财富减少可能是当时消费减少的关键因素,Rick Mishkin(1978)认为45%的衰退第一年的消费和投资减少要归因于此。早先的投资衰竭一定程度上被股市泡沫导致的消费支出所掩盖了,之后消费急剧下降,相互作用在一起又导致更严重的投资下降。Christina Romer(1990)认为这个时候消费者因为股市大崩盘产生了不确定性,放弃购买耐用品,潜在消费者在现期收入中节约,需求更低了,订单减少,存货增加,工厂倒闭,人们纷纷失业。这些观点都支持Peter Temin(1976)的观点:一个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并且独立的因素是个人消费的绝对性下降,1930年下降了9.4%,之后两年下降了13.5%和19.8%。
上述的凯恩斯主义者更关注1931年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而货币主义者的解释更重视1931-1932年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认为是这段时间内的决策导致了经济萧条深化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最著名的货币主义者的理论是Milton Friedman和Anna Schwartz的《美国货币史》,靠着这部杰作,弗里德曼拿到了1976年的诺贝尔奖。他们的观点是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在大萧条之前,1928年美联储提高利率并且没有阻止在1929年泡沫破裂前阻止其发生。(2)同时他们又证明了在1930年以前公众更多将他们钱作为现金持有,导致银行的存款萎缩,货币供给减少导致总需求减少等等等等。(3)1930年美联储又提高再贴现率,上千银行破产,借款人破产,美联储没有起到最终借款人的责任。(4)大萧条中又升息,导致进一步恶化,1932年的升息导致的第四次银行破产潮,导致次年几乎陷入第二次大萧条。
此外,还有Alexander Field(1987)认为实际利率过高,从而抑制了建筑业和汽车业——而不是结构性需求不足。 Lawrence Christiano, Roberto Motto and Massimo Rostagno (2003)承接这一派观点,1929年最后一季度美联储采用反周期政策,暂时提高货币供给量,原本应导致一场轻微的衰退。不过实际上1930年晚期货币供给下降的时候,利率并没有迅速提高,所以实际上货币需求可能也在下降而非货币主义者认为的不变。
两类理论都集中在美国内部的因素,而一部分国际化的观点更集中外部因素,特别是金本位,由于这是一种货币制度,所以这些人大部分也赞同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当时美联储希望抑制股市投机,并且还要阻止黄金流入低估金价的法国,所以当时美国采取紧缩政策(例如1928年的加息)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子可以通过低价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并且使得黄金流入。同时其他国家也倾向于采取相似的政策,所以就形成了Barry Eichengreen的“黄金脚铐”(golden fetter)——大萧条之所以这么严重是通过金本位制发挥的。Ben Bernanke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当时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是因为制度问题,伯南克还发现脱离金本位速度越慢的国家,经历了更严重的通货紧缩,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计量分析公式。
解决大萧条的方法可能就在这段时间的历史中,首先要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变成扩张政策,同时要修复几乎消失的私人投资(私人投资从1929年的165亿下跌到了1932年的13亿美元)。个人消费螺旋下降,也要恢复需求。

(2)罗斯福新政
在1929年开始了第一次银行破产潮,于1931年达到顶峰,倒闭了2294家银行。之后破产潮开始衰减,1932年美联储的错误政策又酝酿了第四次破产潮,等到1933年的3月4日罗斯福就职的时候,38个州的所有银行暂停了业务。所以最为紧迫的是银行危机,要防止经济危机演化为第二次大衰退。
罗斯福的执政100天,首要任务就是治理银行危机。首先是将全国银行放假,当银行在联邦监管下重新开业的时候,大概4000个银行被破产清算了,相当于1929-1931年破产潮中破产银行的总额。罗斯福政府在金融领域做了重大改革,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紧急证券法案》将银行家纳入联邦控制之下。这些法案中一个措施是禁止黄金出口,在4月5日又出台了一个新政命令,禁止储藏黄金,这些临时性的措施成了美元贬值的预定步骤。
根据Barry Eichengreeen的看法,金本位是1929-1933年大萧条的主要因素,金本位的通缩特性加上国际因素使得严重衰退发展成了世界性大萧条,所以解决关键在于脱离金本位。上述一系列措施推进后,4月20日罗斯福政权又推进了一项重要法令——禁止为出口兑换黄金,所以脱离了金本位。
罗斯福执政的100天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基本如此,脱离了金本位并且推进了金融业的重大改革。当然不是所有措施都这么成功,例如罗斯福政府命令重建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ance Corporation)以不断上涨的价格收购黄金,因为当时罗斯福和国会相信提高黄金价格可以提高所有商品价格,看起来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对于解决通缩没有帮助。

解决了1933年的破产潮,不过银行系统依旧没有恢复资金调节机制,信贷活动非常萎靡,但总归是不会继续恶化了。所以罗斯福处理完最紧迫的潜在危机导火索,就要处理1929年大萧条遗留的产物了,首先就是庞大的失业率。当时的地方失业救济金基本耗光了,罗斯福决定让联邦政府承担责任,这是胡佛没有考虑过的。于是新政就出现了,新政的意义就是联邦干预力量的扩展。当1933年5月20日,罗斯福要求国会批准5亿美元给各州政府,用于紧急救济,联邦紧急救济委员会 (FERA)成立了,这种紧急措施很快引入了全面的联邦干预结构。
第一次新政开始于1933年,第二次新政大概开始于1936年。最高法院将很多行为宣布为违反宪法,塑造了一个分界线。
第一次新政的主要内容为:
1.《国家工业复兴法案》(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目的是减少国内竞争,不过在1935年被高院判定违宪,而罗斯福此时也准备让它结束了,因为当时产生了巨量的管制。
2.《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e adjustment Act,AAA):通过控制粮食来恢复价格,在1936年也被高院判定违宪,不过有一部保留下来了。在1938年更强硬版本的农业调整法案通过了,这次高院没敢反对法案,成了现代美国农业政策的根本。
3.进一步金融改革:包括《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证券法案》、《证券交易法案》等等一系列法案,以降低金融风险。
4.一系列政府雇佣改革:民间资源保护队、工程进度管理局、公共工程局雇佣大量无业劳动力。由于当时坚持维持工资水平,而非是允许工资下降实现可能出现的充足就业,所以可能是起到反生产性的效果,这也无法证明。
5.劳工法和社会保障:通过《瓦格纳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前者保障劳工利益,后者提供基本保障网络——美国是主要工业国中最后一个采取某种全面社会保险的国家。
第二次新政的主要内容为:
1.《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州际雇主必须跟工会谈判限制最高工时和设立最低工资。此前,1916年高院废除了1916年的《童工法》;1923年高院又废除了限制工时的努力,在30年代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劳工改革最终被新政实现了。
2.农村电气化:在1936年以后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组建了大量农村电气合作社,大部分农场实现了首次通电,这是当时私人部门所不能实现的挑战。
3.大规模公共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的大幅度提高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

(3)回顾
由于货币紧缩和金本位制是大萧条如此之深的关键原因,所以抛弃金本位和经济复苏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英国、德国早在1931年就抛弃了金本位,所以复苏要相对早得多,而美国在1933年以后抛弃金本位制、货币扩张和贬值政策,很快导致了经济复苏。货币贬值虽然不能直接增加产出,但是可以提高货币供给,逐步传导提振经济。
在1933至1937年,美国的货币扩张增加了接近42%,通过降低利率和使得信贷更容易获得而提高通胀预期,而非是一直持续性通缩。同时当时欧洲的政治紧张导致大量黄金流入美国,这一系列金融上的变化使得当时经济逐步好转。
传统观点认为新政的大规模补偿性财政政策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自从Gary Brown(1956)研究发现联邦支出不足以弥补其他支出的下降,现在普遍观点认为当时的财政政策只在复苏中有起较小的部分。财政政策没有大到产生乘数效应,相对于经济规模,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赤字有限。不过最多当时的财政政策对于经济是无用的(但是对降低失业率有很大作用),而此前的1932年的增税法案却为了平衡预算而增加税收,通过阻止支出进一步打击了经济。此外,也没有研究清楚地表明新政项目对消费者信心、商业信心有多少积极影响。
一些产生了负面影响的新政政策,如国家工业复兴法案降低产业竞争、设立最低工资、限制生产,农业调整法案提高农产品价格等等措施。现代的研究表明在早期恢复时期有利于形成通胀,后期则打击了增加就业和生产。
在1937年的时候,罗斯福政权认为全面复兴即将来临了。1933-1937年之间不仅仅通胀、货币都增长了,制造业也增长了64%,实际GDP增加了43%。同时几乎恢复了1929-1933年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私人总投资也超过到了1930年的水平。唯一例外是消费和失业率数据,当时的私人消费依旧只有668亿美元,低于1929年的774亿和1930年的701亿美元;失业率依旧高达9.2%,虽然远远低于1933年的24.9%的峰值,不过依旧远高于自然失业率。在1937年的时候,罗斯福政权通过了一个加税法案来恢复盈余直接导致了经济衰退,虽然我们现在几乎没有看到过美国政府增税,而上两次美国政府的增税法案都几乎导致了经济衰退(1990年的布什加税导致经济衰退,1994年的克林顿加税使得增速大幅度减弱,险之又险没有再度衰退),而离我们最近的案例是2014年日本政府加税而导致脆弱的经济再次衰退。另一个导致衰退的政策失误是美联储增加了存款要求,引起了人们对于货币收紧的恐慌。
这一次严重衰退持续到了1938年的6月,最终使得美国在整个30年代都一直处于萧条之中,在整个30年代之中美国的失业率几乎都高于10%以上的高水平上。不过,理解大萧条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最终要的难题是Alex Field(2003)所提出的,他认为1929-1941年这段时间是美国整个世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时期,也就是菲尔德假设(Field hypothesis)。而在此之前,Kendrick(1961)是这个领域的关键研究,他认为这个时期技术增长速度比较平庸。而现在的研究更多认为,大萧条时期技术进步(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很可能处于异常高的水平,增长率领域的学者的问题又变成了如何解释这种异常高的技术进步和灾难性的经济状况。
与这个问题相似的是,Phillip Cagan所说“...必须解释令人困惑的、大规模失业与工资大幅度提高并存的现象”,早在1937年的时候就业人员的实际工资就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时薪还超过了1929年,对应的应该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和劳动生产率高度相关,而由于当时信贷不足,劳动生产率绝大部分来源于技术进步)。这一点一直被人讨论到,当时美国实行了惊人规模的商业保护主义政策,罗斯福坚持认为货币计算的工资提高有利于经济,就是所谓的“nominal wage rigidity”。而且很多人在低收入水平下,可能宁愿失业。所以当时很可能出现了分化经济,一方面是技术快速进步,工资增加,而需求有限加上严格商业保护的情况下,又导致另一方面大规模失业并存。
虽然1937年的经济衰退暂时打断了复苏,1938年以后又恢复到了复苏轨迹。到了1941年12月美国参战的时候,私人投资已经达到了181亿美元——高于1929年的峰值165亿美元。经过新政计划支持后的失业率持续下降,1940年重新降低到了10%以下,1941年11月底进一步降低到了6%(不考虑政府雇佣的大量劳动力的话,则为大萧条后第一次降低到10%以下,9.9%),回到了正常的失业率范围内了,罗斯福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这个时候,所有的主要经济数据都回到了正常范围区间内,也超过了1929年了。不过,像企业兼并、专利、新企业发起资本量等等显示商业活动的数据依旧处于不同寻常的低水平,经济活动处于一种异样的、活力不足的状态。例如1941年的新企业发起资本量只有10亿美元,1929则高达为80亿,商业似乎永久性失去动能了。
最终彻底结束大萧条的是战时经济。战时经济在结束大萧条可能只起到了适中的作用,在1939-1941年这段时间,美国经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要早于军事支出大量增加的时候,但战时经济加速了这一过程。按照当时政府经济学家的研究,大规模动员可以将经济推动到充分就业水平上。
在1941年的时候,罗斯福通过了租借法案,给英国等国家提供物资,到1945年8月为止提供给盟国500亿美元的战争物资,这超过1933至1939年联邦支出总和。而1941年-1945年的军事支出开支则高达2500亿美元,仅1945年一年就高达800亿美元,相当于30年代左右美国一年的GDP。
战争给人们上了一场难忘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实物教程,这场教程如此生动,让当时所有人都无法想象。30年代的时候,人们争论为了减轻失业而动用的巨大支出会使得政府破产,事实上1940年-1945年内政府支出扩大了8倍,GDP却增加了超过一倍,相对1929年是高了120%的,一扫除过去十年低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低迷情况。经济增长是如此的强劲,1200万人投入了军队,劳动力还增加了600万人,失业率自1943年起却一直处于低于2%的严重过热水平。
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1940年美国政府的支出只有85亿美元,1942年则增加了接近三倍,到了310亿美元。在1933-1939年的新政试验中,所有用于工作救济的资金总和只有区区的104亿美元。如此巨量开支下,美国经济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就进入了过热情况——当时3.1%的失业率已经非常接近2.5-3%的自然失业率,制造业规模一年内增加了一半,经济增长率超过30%。如果没有二战的发生,可能不会在1942年就彻底走出大萧条,依旧需要多余的几年,新政恢复经济的效率远远低于战时经济改造的速度。问题出在那里?为什么新政取得了成效但是没有使得美国彻底走出大萧条?很可能是因为新政的财政开支依旧太小了。在1929年的时候,联邦政府是如此的弱小,联邦支出仅仅为GDP的2.5%;胡佛做了一点努力,1932年联邦政府支出达到了5%;新政更进了一步,大规模扩张了财政,到了1939的时候,依旧仅仅占GDP的8%。如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那样,新政支出依旧太小了而不足以产生乘数效应,我们看到1945年的时候政府支出超过了30%。
如同凯恩斯所建议的那样,其他条件不变,政府充足的支出总能刺激经济。虽然当时是统筹经济,但是私人消费依旧大量增长,在1940-1945年增加了70%,远远超过大萧条前的峰值,为战后消费经济繁荣铺好了道路。私人储蓄额在这段时间内也疯狂的增长,从44亿增长了311亿美元,储蓄本应该用于投资或者消费,但是由于战争都没有出现。私人投资反而大幅度下降了,1941年达到了大萧条后的顶点的181亿,1945年的时候才刚刚恢复到108亿美元。根据Robert Higgs(1992 and 1999),1942-1945年之间净私人投资下降了62亿美元,取而代之的净政府投资增加了994亿美元。虽然当时刚刚复苏的私人投资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是政府投资规模如此巨大依旧足以使得经济维持最高速运转。到了1946年战争结束的时候,私人投资在一年内增加了两倍,因为当时私人投资的基础依旧完好无损,可能依靠战时经济中私人储蓄的暴增而大幅度强化了。
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结束大萧条的关键因素。美联储为了回应战争威胁,也大幅度提高货币供给, 彻底消除了过去的紧缩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战争是完全阐释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支出、赤字支出消除了失业,这样的话,在1933年罗斯福不应该为增加20亿美元的支出而努力,而应该第一年就增加200亿支出。
政府政策的充分运用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货币手段,战时大量的货币扩张在当时的价格管制中没有引起严重通胀,在解除价格管制后出现了。更重要的是战时经济的转换,军事生产数量的大幅度降低不仅仅代表着战时经济的结束,也代表着要消除战时经济的负面产物——军事生产绝对过剩、消费生产不足、私人投资萎靡不振。当时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战时经济的结束会导致重新回到1941年以前的状态,美国经济会重新回到大萧条,或许还会更糟。所以要面对大萧条最后的挑战了。
在1946年GDP下降了11%,1947年又下降了0.9%,不过私人消费支出却分别增长了12.2%和1.8%,意味着军事生产的大幅下降和民用商品生产的增加同时发生了。就这样,这个国家不断地在消费中运行着,到了1950年的时候私人消费增加了28%。消费又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进而导致私人投资的暴涨,达到了前所未闻的水平,1950年的时候一度高达GDP的18.4%。于是等到了1950,GDP几乎达到了1945年的水平了;1952年,人均GDP也几乎达到了1945年的水平。
美国终于走出了大萧条,那个时代的忧郁却凝固了,不仅刻在了记忆里,也刻在法典上。人民转向联邦政府寻求经济和社会解决方案,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对于纯粹资本主义的忠诚破产了。最终破解难题的是对美国资本主义广泛改革的野心,就是新政,而作为从萧条中拯救国家的人所赢得的声望,罗斯福不仅仅在30年代其余时间和二战期间都待在了白宫,他的声望还高升了,与华盛顿和林肯并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madokaowo 发表于 2021-11-13 16:33:45 | 只看该作者
 
对比德意模式,罗斯福新政更像是一剂中药——短时药效不明显,但却培本固原。到了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迎来了一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模一样的机会,而这个时候美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将涌入的财富将不再是只让资本家们再发一笔横财,而是将造就一个新的霸主。
大萧条

在 1920、30 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片萧条之下,而与此同时苏联却顺利的完成了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正处于一片欣欣向荣之中,除了对国际共运感到极度威胁之外,苏联以国家意志主导经济运转的各个环节使之有序运行的方式,在也引起了众多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兴趣。
当时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及日本都曾派遣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这其中也包括后来战后的日本首相岸介信(安倍晋三的外公)。这一段历史对日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和日本在重建国家的过程中,也重建了经济建设的思维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引入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即在经济运行中强调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避免企业间出现过度竞争从而导致内耗;强调产业工人权益和社会福利以缓和社会矛盾;强调战略产业国有、国管以保证产业体系的根据能够稳固;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优化资源调控以及以竞争促效率的优势并未被削弱,相反由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而正是这种「中和」后的经济模式,成就了战后西欧及日本的经济复兴与再次崛起。
1920 年代的美国,同样正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种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普及,工人单位时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40% 还多。然而大量商品被生产出来了的同时,社会上的购买力却因为薪酬增长缓慢而始终处于停滞状态——1940 年之前美国企业还一直靠大量使用童工来降低工资成本(1938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禁止使用童工的法案《童工综合法》)。
1929 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曾经计算过:一个家庭要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收入不因低于 2000 美元,但当时 60% 以上的美国家庭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标准。需求和供应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就形成了一个经济上的「堰塞湖」。与此同时,商人们则通过各种方式怂恿那些手头并不宽裕的顾客靠延期过长的赊账乱买东西,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其实和 2008 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一个道理。
1929 年德国魏玛政府表示无力继续偿还战争赔款,而由于欧洲战胜国普遍都在美国银行有高额借贷,这一消息如同一根导火索,瞬间引发了美国民间的恐慌从而造成了挤兑。美国各家银行共计损失了 17 亿美元,总统胡佛和财长梅隆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为此政府开始采取货币紧缩政策。
原本高速扩张的实体经济因此开始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到 10 月股市出现「黑色星期四」……由此美国进入了著名的「大萧条」时期。截止 1932 年,股市一共蒸发了 740 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 GDP 总和,或相当于一战美军军费开支的三倍。
具体过程这里不再赘述,仅从结果来看。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记载: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规模整整缩小了 1/3,共有 5000 多家银行倒闭,8.6 万家商铺停业,截止到 1932 年失业人口达 1500 万人,其中 200 万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全美当年有 3400 万人在这一年没有任何收入,大量年轻女性为了生计沦为娼妓,30 万儿童失学,据纽约市卫生局报告,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有 20% 营养不良。
在东部一些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总数 90% 以上,纽约市当年有 29 人被饿死。在当时美元在部分州一度无法流通,人们通过以物易物来进行交易。而在中西部农业地区甚至爆发了民众暴动,州政府大楼一度被愤怒的民众占领。
罗斯福上台

在一片萧瑟中,美国第 32 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登台了。在他之前,强调市场作用和资本意志的胡佛总统面对巨大的危机一直在强调私人慈善机构的作用,而上面的数字已经非常清楚说明成效如何。用继任者罗斯福的话说,他(罗斯福)要么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要么将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后面的历史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他很幸运地做到了前一条——于是有了如今常被提起的「罗斯福新政」。
通常我们都习惯于把「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事实上,当时凯恩斯和罗斯福总统的会谈并不愉快,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在会面后不久凯恩斯就离开了美国。真正忠实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其实是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只不过德国政府的投资项目不是修桥铺路搞基础建设,而是大规模扩军。
纳粹给资本家们创造出了有效需求,于是经济循环得以重启,德国因此率先「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现在许多知名的德国品牌,都是在那时被保住的——梅赛德斯那时造的是战斗机,而保时捷当时最著名的产品是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大众汽车则干脆是产生于那个时代【这个牌子的含义就是「让所有德国民众都能开上汽车」】。
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搞了不少以工代赈的国家投资项目,但这绝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全部。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盖世凡凡prince 发表于 2021-11-13 16:34:1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谈论经济的时候,就一定要把经济和政治割裂,然后直接谈经济如何如何
我讨厌奥派的地方就是奥派喜欢塑造一个完全适合奥派发挥的世界,可是罗斯福面对的是美国人,面对二战前的环境,面对的是政治,他不但要振兴经济,还要保持美国稳定。

大家一直就关注经济如何如何,为什么不看看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子?首先是禁酒令导致美国黑帮横行,大萧条期间,又有十万美国人相应苏联的号召跑去了苏联,老兵讨薪,都跑到广场上去了,最后是被麦克阿瑟带着坦克来镇压的,纳粹思想全欧洲传播,甚至传播到了美国,好多德裔美国人跑回去为希特勒效命,《兄弟连》一开始登录的那一集就是例证。

全欧洲到处都是纳粹组织,不但是德国和意大利,连英国和法国都有,共产党和纳粹组织每天互相攻击,在这么严酷的条件下,说什么”坐等经济恢复“,”小政府“……

罗斯福主张的公共功臣,除了就业的作用以外,大部分公共工程都是远离城市,把好闹事的年轻人隔绝起来。要不然,恐怕是奥派的经济恢复没等来,美国都开始内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贝爷 发表于 2021-11-13 16:34:35 | 只看该作者
 
 第1张图片

 第2张图片
有过,最重要的信心的恢复,虽然实体经济的恢复不是非常的快,但是毕竟在当时普遍的危机下相比还是比较显著地,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干预市场做出了一个成功的先例,也制定了很多法规和惯例改进资本主义的漏洞和缺陷使其更加务实和公正,从罗斯福的任期就能看出他的新政有多成功,虽然很多搞基建的短期做法都是在大资产阶级的胡佛时代奠定的基础,但是实际上还是要等到普遍采用中产阶级和平民阶层进入公务系统的罗斯福时代才稳定下来做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加以扩展,系统化,科学化。
同样的由于这些出身和财富不那么显赫的知识分子的热情和敢于对不公正情况,利益集团开刀,极力维护弱势群体的行动迎合了美国社会对于新希望的期待,美国人民能够以极大的信心来支持这个新政府和随之而来的新制度。
如果说相比之下胡佛提供了拯救美国经济的一部分短期政策,罗斯福更多的是借助经济危机之际从公正和国家责任的方面着手对美国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从而基本上奠定了至今美国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基本的法律制定原则。特别是改变了在过去美国人传统的“只管自己”的孤立主义倾向,让美国人完成了从个体英雄主义到团体合作互助意识的转变。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1929年大萧条很大程度上就是新兴的美国再接过了世界经济的主导位置后世界市场的消费能力却并没有扩大以接纳其庞大的生产能力的结果,加上美国本身的社会思想和经济制度也没有为此调整架构。所以在二战后美国人也看得很明白,如果还像一战以后做完就走的话一个贫穷的西欧既不能挡住共产主义,也不能满足美国经济对于市场的需求。
罗斯福的贡献在于让美国了解市场也是可以自己培养起来的,国家在培养市场形成中也有着重要而显著地作用,极大地助长了西方国家的大政府主义思想和倾向于帮助低收入人群的福利至上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sun2680369 发表于 2021-11-13 16:35:05 | 只看该作者
 
高赞答主一方面字里行间批判主流史观,多有不屑,另一方面又拿出“个人责任”、“自负”、“道德相对主义”、“社会工程设计”、“历史决定论”之类的名词,传播起罗斯巴德提出又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发扬光大的又一哈耶克邪教主流范式来了。贵哈耶克教也是神奇,不管国内外都一个调调,动不动就是一个“颠覆你人生的十大真相”,知乎不由得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家有小喵 发表于 2021-11-13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提问!我们老师在AP US History里面也和我们精细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再加上之前因为论文的关系,曾经也仔细研究过罗斯福新政带来的经济影响。无论是在美国历史课上,还是在我的论文中,对于此问题得出的共同结果是:
虽然罗斯福新政没有直接结束经济大萧条,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新型经济政策,它不仅恢复了民心,但是,它通过偏左,进步自由派经济改革,间接性地鼓励了经济发展,对恢复经济危机产生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更重要是的,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经济上的一个改革点,它结束了之前美国政府主流的相对保守的放任经济派(laiseez-faire),开始了一段由凯恩斯经济学派所代表的现代经济学政府。因此,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经济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直至今天。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其历史背景和内容等等: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很大原因是因为美国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所欣欣向荣的消费者主义和过渡执行的放任自由派经济政策。当时,美国共和党总统Coolidge自由放任市场,而许多美国民众被各种各样的商品,低廉的利息率所吸引,过度购买商品,超额信贷。导致在1929年黑色星期五发生之后,许多家银行的倒闭。在一切的一切发生之后,继任的总统胡佛也没有效的复苏经济。他所采取的传统的保守经济政策,像Smoot-Hawley Tariff等等啊,对结束经济大萧条毫无用处,相反,经济危机还加深了。
不受欢迎的胡佛在1932-1933年的总统竞选中输给了相比之下年轻有活力的罗斯福。在罗斯福的就职演讲中,他最出名的一句话:“The only thing we are feared about is fear itself."和他之后的许多政策一样,都是美国民众恢复了对市场,银行,经济的信心。倘若美国民众能够在消费,在存钱,在投资,那么市场也会重新开始运作,开始复苏。
其实所谓的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至1939年,实行的各项政策分别有着三个不同的功能:复苏 (Relief),救济 (Recovery),和改革 (Reform)。从时间上来讲,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100天:主要目的是为了停止经济大萧条的继续加深。包括:
    Bank Holiday Unemployment Relief Act Abandoning Gold StandardTenessee Valley Authority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Glass-Stegall Banking Reform Act and FDIC
其中,银行假期关闭所有银行,避免银行恐慌。其次,通过Unemployment Relief Act,创建CCC,与TVA一样,通过政府工程,复苏经济。这类的政策,在经济学里被称为财政政策,通过政府开支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美国的总需求和总产量。同时,在美国史里举足轻重的NIRA, 创建了类似功能的PWA,同样用于减少失业率。史无空前地运行大量财政政策,罗斯福新政在短期时间里有效的减少了失业率,减缓了经济危机。最后,Glass-Stegall Banking Reform Act,史无空前的创建了FDIC,分开了民用存款和商业存款,更加安全地保障了银行的安全性。长期角度来讲,FDIC提高了美国银行的稳定性,大大减少了倒闭数量。
第二个新政,主导经济复苏,内容包括:
    National Housing ActCreating SECEmergency Relief Approbation Act - WPA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NLRA)Social Securities Act
第二个新政是在罗斯福任职100天以后开始的,National Housing Act使得银行放贷更加容易,复苏房地产市场,允许当时很多不能买房的人可以买房。创造SEC允许政府对股票证券市场进行管理,打击内幕交易,想必大家都知道此机构的重要性。WPA继续了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里的财政政策,继续降低失业率,为美国国民提供工作。Social Securities Act对复苏经济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为老年工作者(大于65岁)提供了退休金,把他们的岗位递交给了年轻劳动力,增加经济发展。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有效的减缓了经济危机。
第三个新政,在国内多项政策被supreme court阻拦,经济再次低迷时候,罗斯福开始了第三个新政,进一步改革复苏,主要内容包括:
    Fair Labor Standard ActHatch ActSecond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Fair Labor Standard Act使得美国创立了0.4美元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每周最高工作时间40小时,为劳动力提供了基本保障。Hatch Act禁止政府职员公开宣传征求政治捐款。最后,Second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继续了之前因为supreme court而停止的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其功能为防止农产品价格过低,补贴农民,复苏农业。
政策都列出来了,我们现在通过数据来看看成果:

 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于必应)-从GDP图中看,罗斯福新政之后(1933年后)GDP呈上升趋势,直至罗斯福新政结尾之后。依次,罗斯福新政的确对拯救经济危机起了或多或少的作用。答案里说的二战,同样促进了GDP增长,在图表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再来看看失业率:

 第6张图片
(图片来自于必应)-如图,罗斯福新政之间失业率呈下降趋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依次可见,罗斯福新政也对降低失业率产生了一定作用。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加快了美国经济恢复,比新政政策使得失业率降低的还要快。
政策全都科普了,结果也给提供了。现在我相信大家可以自己做决定了。从我的角度来看,虽然拯救经济危机的不全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划重点,罗斯福新政还是对经济复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其他的我也不说了,各个经济学派对罗斯福新政评价不同,我能做的,只是把数据提供出来,供大家讨论。
在这里还是要感谢我萌哒哒的美国历史老师Mr. Killian,多亏了他,我才能对这个问题略知一二。
很好的问题,望采纳,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axm 发表于 2021-11-13 16:36: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罗斯福新政,有大量的分析研究和资料可供参考,本答从经济大兴衰与国家大兴衰的角度,简要概述罗斯福新政的特殊意义。
  简单地说,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经济大萧条,避免了美国的动荡和衰亡解体,为欧洲和亚洲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具有重大作用,从而改变了美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历史(反观没有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国家,经济崩溃后陷入动荡和萧条,最终走向战争,所谓经济自动恢复只是一句空话)。
  列宁、罗斯福和毛泽东,都改变了自己国家的命运,苏联、美国和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影响整个世界的重要国家。但是,罗斯福新政没有使用暴力,就实现了均贫富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国家重新走向繁荣。从这个角度来说,纵观中、外历史,只有公元前594年希腊梭伦的改革有此功效。其它的改革,要么以暴力为基础(包括改朝换代),要么失败,不能改变原有的贫富分化趋势,从而走向动荡和萧条、衰亡和解体。
  因此,以新的视角研究和借鉴罗斯福新政,特别是以非暴力形式实现均贫富,为新的社会经济繁荣奠定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很快就会重新面临类似30年代大萧条的困境,如何避免30年代走向经济战和世界大战的悲剧,将是很急迫、也是决定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大家可以想一下,现有的贫富分化趋势若继续发展下去,后果会怎样?除了罗斯福新政,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不使用暴力的方式逆转贫富分化?(民粹运动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加剧社会经济危机,最终还是走向动荡、法西斯和战争。)
  同时,罗斯福新政,也为非暴力实现国有化,甚至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另有一答,可供参考:
美国1930's~1960's贫富差距不断缩小是如何做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小夢DREAM 发表于 2021-11-13 16:37:08 | 只看该作者
 
有积极作用的,罗斯福被称为拯救美国的「救世主」,这个称号与其新政取得的瞩目成就自然有分不开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同样抽到了「干预经济」这张牌,他愣是把前同事留下的烂摊子给收拾利索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叫胡佛,刚上任就赶上了危机,号称史上最悲催的国家男主。

 第9张图片
好在他当过商务部长,很懂经济,所以大家对他的期待还是相当大的。

 第10张图片
一开始,胡佛也信奉自由放任主义,觉得政府只要当好保安就行。

 第11张图片
但后来市场越来越糟,粉丝也越来越失望。胡佛扛不住了,决定插一把手。

 第12张图片

 第13张图片
部分历史书上说胡佛是一个坚定的自由放任主义者,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对,因为他在经济危机之后一直在积极干预经济。
干预的内容很多,咱挑重点的来说:
干预 1:银行不能倒
银行倒闭太多会影响大家贷款,这样下去,企业咋发展?工人咋上班?所以政府拿了很多钱给银行。

 第14张图片
银行手中有了粮,心中就不会慌,贷款渐渐恢复,经济也开始有所好转。
干预 2:工资不要降
胡佛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工人缺钱。
所以工资要发够……

 第15张图片
但企业也穷啊,不让降工资,就只能裁员,结果失业率一路飙升。

 第16张图片
干预 3:关税要提高
国内商品太多咋办?卖给「歪果仁」呗!
于是胡佛采取了提高关税,减少进口的办法,先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再说。

 第17张图片
但欧洲立马翻脸:老美你啥意思?
于是欧洲开始报复,史称关税大战。
这么一波撕下来,美国变得更虚,欧洲经济大扑街,全球经济很亏,而且是往死里亏。

 第18张图片
看到了吧,胡佛一番折腾,人们生活反而更糟了。支持者立马粉转黑。第一剂总统,没对症下药,就这样被赶下台。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7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