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头条]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复制链接]
20160 8
心中唯一的辰 发表于 2021-12-6 07:58:08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闻博】
黑格尔说,熟知并非真知。
珍珠港事件发生至今已有80年,对于喜欢历史特别是二战史的朋友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然而它和别的著名历史事件一样,总免不了于时间的长河里在一轮又一轮大众传播的冲刷下,经历“历史变传说,传说变神话”的过程。
关于珍珠港事件,如今市面上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说法,譬如关于日本错过了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日本没有发动第三波空袭就撤走是实力不济等等。我遇到过不少朋友,叫不出旧日本海军的航母名字,却对各种罗斯福阴谋论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我在某本在爱好者圈子里颇有声望的杂志上也看到过一些子虚乌有的段落: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1张图片
截图出自战研某期,红框中的内容基本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了,“企业”与“列克星敦”号没有也没可能当天实现回合去搜索日军航母
如今整整80年过去了,在这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有必要借这个机会,让我们静下心来花点时间,从一手史料和严肃历史记录入手,重新捋一捋历史的真相,去伪存真。
一、明确核心问题
日本决心于1941年对美开战扩大侵略战争前后的基本史实已经在历史课本中做过交代,因此这里不再特别赘述。
如果把1941年末美日开战前的态势看作一场围棋,那在棋局初始,派遣全部舰队航母自万里之外直扑位于太平洋中心地带的美太平洋舰队母港——珍珠港的这一手,就好比围棋的初手天元一般惊世骇俗、出人意料。以至于作为开战伊始主要目标的马来亚、菲律宾战役都显得黯然失色。能够跳出一厢情愿的“九段击”决战思维,以出其不意获得整个战局的先机,不得不说是山本的高明之处。
(注:“九段击”作战是日本战前长期一厢情愿制定的对美作战构想,核心内容是在美舰队可能来袭的海域层层打击,通过一次海上决战决定设想中的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后来事实发展证明这种设想完全脱离实际。)
然而从旧日本海军的传统来看,虽然袭击珍珠港行动的规模庞大,但是本质上它仍然是个战术行动,其行动本身不外乎是效仿当年日俄战争之初,东乡派雷击舰偷袭停泊在旅顺外港的俄军战列舰的旧事。区别不过是把旅顺换成了夏威夷、用飞机代替了雷击舰而已,虽然距离导致作战难度大幅提高,但是本质区别很少。
从这个角度分析,便很容易把握日方进攻计划的核心:如何有效消灭在港内停泊的美军战列舰队就是袭击珍珠港的主菜,其他一切都是配菜。而旧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接下来的所有准备和训练活动都在围绕这个核心而开展。与此对比,打击美军航空母舰方面却并没有得到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严重影响后续诸多事件的发展。
二、一些技术问题
首先讲一些被误读的技术问题。
(一)由于时间不足仓促上阵的特殊兵器
早在准备阶段,日本通过搜集公开情报,就已经搞清了美战列舰的停泊地点及习惯。他们清楚知道美战列舰习惯首尾连接,同时左右之间紧紧靠在一起,形成两列纵队的模式。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2张图片
从日本97舰攻上拍摄的轰炸珍珠港实战照片
因此日本的计划就是先用鱼雷机袭击外侧的战舰,然后用水平轰炸机从队列之首进入,轮番投掷穿甲重磅炸弹轰炸由于停泊在内侧鱼雷无法直接打击的战列舰。
这就引出了此次作战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新武器:1.能在珍珠港潜水环境下正常工作的浅水鱼雷;2.能够击穿战列舰装甲的重型炸弹。
珍珠港之所以令美军掉以轻心的客观原因,除了离日本距离遥远,还有一个就是很浅的水深——当时飞机空投的鱼雷会一头扎入珍珠港的海底,并不能正常工作。为了克服浅水这一对鱼雷攻击不利的条件,日本专门改进了他们的空投鱼雷。
关于这点,也许是受到了各种影视作品的误导,不少人都以为日军仅仅是通过普通鱼雷尾部加装了木鳍就克服了鱼雷入水深度的技术问题。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3张图片
比如20年前爆炸贝导演的某部著名三角恋作品里的一个桥段
但事实上,这是一大误解。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日本当时的军工技术人员研发的深度和滚转控制器,其原理是今天仍然在工业控制领域以及军工领域广泛使用的PID(比例微分积分)控制技术。
这种自动控制技术在当时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黑科技了,它能帮助高速入水的鱼雷快速调整姿态、克服扰动,从而大大降低了鱼雷入水调整姿态需要的深度和入水冲击导致鱼雷失控的情况。安装之后,不仅提高了鱼雷入水后运行的稳定性,而且由于能够更快调整姿态,使鱼雷的沉降深度由最高60米缩小到了20米,再配合超低空飞行的特技,从而使得沉降深度控制在10米,实现了浅水雷击。这才是珍珠港浅水鱼雷的真相。
可别小看这套装置,即使是现在被塑造成黑科技满身的纳粹德国,其实当年在空投鱼雷的技术上都要比日本落后一大截。
德国自己制造的鱼雷在投放速度、航速、航程、稳定性、引信可靠性和装药上都比日本有不小的差距,这是德国相对缺乏航空武器研发的结果,严重限制了二战德国空军对盟军海上行动的打击效果,为此不得不引进意大利的空投鱼雷作战。
更可笑的是,即使1942年通过偷运手段已经获得了日本性能更优的91式空投鱼雷,但是出于种族主义的思维,德国对日本鱼雷的研究不够重视,也没有吃透其背后的技术原理,还是更加依赖意大利的鱼雷供应。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4张图片
鱼雷的运动姿态模型(图源:维基百科)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5张图片
要实现对姿态的自动调整,需要解出以上方程组构成的控制模型。可见这远不是加几块木板那般简单。
虽然有了黑科技加成,然而由于计划仓促,这套系统是在当年8月才调试成功,9月初才批量投入生产的。由于产能有限,直到机动部队完成最后训练的时候,首批100枚的订单还未完成交付,“加贺”号为此不得不专门在兵工厂等待最后一批鱼雷完成交货,使得它成为最后一艘进入单冠湾的军舰,差点耽误了整个舰队的出击。
无独有偶,特别定制的800kg穿甲弹也由于疏忽,单体不能匹配97舰攻机原有的挂架,使得航母不得不带着技术人员在集结的路上加班赶工。这一疏忽使得这种特别定制的穿甲弹在战前来不及经过实弹检验。事后根据美军的统计,在珍珠港实战中该弹发生了高达42%的哑弹率。
不得不说这是美军不幸中的万幸,否则发生弹药库殉爆的可能就不止“亚利桑那”号一艘了;鉴于“亚利桑那”上阵亡的水兵占了美方此次阵亡数字的绝大部分,如果日方的引信问题能在战前就暴露出来并被解决,那美军在珍珠港的伤亡数字或许得翻倍都不止。
可见战前长期执行的僵化的“九段击”间接压缩了珍珠港作战的准备时间,错失了可能达成的更大战果。
(二)一个被忽略的关键问题:机动部队真的因为运气不好错过了美军两艘航母么?
后世对于珍珠港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美军缺席的两艘航母,历史上它们在半年多后,于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中有效重创了日军主力,为珍珠港报了仇。
一般说法都是由于运气——美太平洋舰队的两艘航母都在外海执行任务因而没有返回港内,避免了被袭击的命运,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更有延伸出来的阴谋论版本,说是美军(或者罗斯福本人)故意在得到情报的情况下放日本人轰炸珍珠港而让美军航母离开珍珠港以躲过袭击。可惜这种说法完全经不起事实检验和推敲;甚至可以说,是日本人自己放过了眼皮底下的美军航母。
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问题,美军的航母当天究竟在哪?在往何处去?
虽然中文网络上关于珍珠港事件的各种文章如汗牛充栋,然而能说清楚这件事情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笔者首先查阅了战后1946年美国国会对珍珠港事件的听证调查记录和海军的档案。作为最权威的原始记录,这些文件上清楚地记载了袭击发生当时每一艘不在港内的美太平洋舰队舰只的位置和正在执行的任务。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6张图片
袭击当日不在港内的海军舰船清单,包括具体位置和任务(图自美国国会图书馆)
根据以上数据,以及战后日本防卫厅出版的官方战史丛书的记录,笔者还原了当天上午美日双方航母编队的大致位置关系: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7张图片
当天美日航母的各自位置,可见“企业”号编队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日本舰队的侦察圈内(作者制图)
当时在太平洋,美军保持活动的航母一共也只有两艘,即CV-6“企业”号和CV-2“列克星敦”号。其中距离珍珠港最近的是“企业”号编队,其大致位置在北纬21度11分,西经161度0分附近,距离珍珠港以西大约200海里。而当时机动部队的位置在珍珠港以北200海里。
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在上图里一目了然,“企业”号和“列克星敦”号编队之间的距离颇为遥远,几乎没有在当天白天汇合的可能,而且根据美方的记录,“企业”号也根本没有试图与“列克星敦”号汇合;其次,“企业”号编队距离珍珠港非常接近,而且当天还一直在向珍珠港靠近,早上八点时“企业”编队离日本机动部队的距离在280海里以上,到当天下午距离应该在250海里以内。
这个距离是什么概念呢?机动部队的搜索半径大约是300海里,舰载机攻击半径在200~250海里之间。也就是说,“企业”号已经进入了日军的搜索范围之内,如果南云认真搜索瓦胡岛周围的水面,是完全能够在上午就锁定“企业”号编队的位置的。如果要发起攻击,以25节的航速航行2小时即可将对手纳入攻击范围。甚至由于当时“企业”号还在向瓦胡岛靠拢,双方距离实际在不停缩短。当攻击珍珠港的两个攻击波返航以后,“企业”号事实上已经在机动部队的打击范围之内了。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美军航母编队已经在日军的侦察圈半径内了,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日方作战命令的细节与实际的侦察安排上考察。
从后世整理的完整命令来看,日军在实战中对命令的执行打了严重的折扣。
首先还是从最权威的官方记录着手。
日方的军令档案在投降前已被付之一炬,现存的资料,不论是美国国会听证附录里的(由美驻日占领军司令部提供)还是后来防卫厅编纂的官方战史里的命令全文,其实都是由几个投降后健在的当事人回忆,并综合一些残存的作战报告还原的。不过,这些命令中的细节与实际战斗还是相当符合的。
关于侦察安排的命令:(美方记录)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8张图片
内容出自美国国会听证报告附录8B
日方记录: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9张图片
内容出自日防卫厅战史丛书
从美日双方的记录来看,命令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原始命令中要求攻击前安排两架侦察机,秘密侦察珍珠港和拉海纳锚地,确定敌舰的数量和位置;
2.攻击机群起飞后一个半小时,要安排对瓦胡岛周围做尽可能大范围的侦察,特别是瓦胡岛左右两侧的海峡。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10张图片
日方派出的侦察机,图出自渊田著《攻击珍珠港》
而实际上呢?根据攻击队指挥渊田的回忆,当时安排的负责海上搜索的只有四架航程短、速度慢的95式水侦(侦察半径不超过250海里)。同时被派去侦察珍珠港的是速度快、航程远的零式水侦。
不能不说这一安排是重大错误。首先对于机动部队与瓦胡岛之间、对于瓦胡岛周围的广大水域来说,仅仅派出四架老式侦察机去执行搜索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称之为漫不经心、聊胜于无。与此对比,几乎在同一时刻,“企业”号也放飞了九架飞机对正前方45~135度的范围做搜索并对所有发现的船舶进行了查证。
要知道此时“企业”号离瓦胡岛只有半天的航程,并且在和平时期完全没有战术上的必要在家门口做这么一番飞行侦察。但即使如此,“企业”号依然进行了认真的海上搜索,两者对比,机动部队的指挥层对于航空侦察的疏忽显露无疑。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后来中途岛作战中日方对侦察活动的忽视。
闻博:日本错过美军航母是罗斯福的阴谋?——复盘珍珠港事件(上) 第11张图片
中途岛战役初日航母的侦察计划,可见即使自己比自己,日军在珍珠港的实际海上侦察也粗糙得不像话。(图源:《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
其次,派遣零式水侦对珍珠港和拉海纳锚地的侦察完全是多此一举。
对于前者,侦察机只比后面紧跟的攻击队早半个多小时到达现场。当地天气如何?敌方是否有戒备?在港船只如何?这些信息渊田根本来不及获得报告就会亲眼看见了,因为前后时差之多不过半个小时,事实上直到攻击开始前他也没有获得侦察机发回的消息。
而对于后者,其实前一天晚上先遣队的潜艇已经对拉海纳锚地实施了侦察,并确认了此处没有敌舰。第二天的战前侦察纯属重复劳动。因此,这两架高速远程侦察机完全可以省下去执行更有意义的海上侦察。
考虑到当时机动部队全军有十多架侦察机可用,以及命令中明确的侦察要求,这种疏忽完全没有借口,只能说是片面专注于进攻的鲁莽行为,甚至比后来中途岛时臭名昭著的侦察行动还差一大截。即使在12月7日上午机动部队仅仅只采用后来中途岛时的侦察方案,以300海里的侦察半径和当天良好的天气,也有很大概率能及时发现“企业”号航母编队。
具体来说,根据日方的记录,早上06:30机动部队便派出了这四架搜索飞机。按照搜索任务的飞行速度,日方侦察机大概在2 - 3小时后达到侦察极限开始折返。此时“企业”号已经又向东航行了约30海里,根据记录正位于Kaula岛以南的水域,与机动部队的距离已经小于250海里。
而此时“企业”号编队的情况如何呢?企业号当时刚执行完给威克岛运送飞机的任务,上面搭载的飞机共计有19架F4F战斗机,37架SBD俯冲轰炸机和18架TBD鱼雷机。当天上午“企业”号放飞了17架SBD前出侦察并直接返航至瓦胡岛。
也就是说,此时“企业”号能动用的航空兵力仅有57架飞机,而其中真正具备威胁性的不过20架SBD。面对机动部队存在1:5 ~ 1:6 巨大兵力劣势,并且开战时美军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远小于日军,因此可以说如果被发现,“企业”号在压倒性的实力差距面前,大概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躲过这劫。
换言之,是南云或者说是机动部队航空参谋的失职放过了“企业”号,白白错失了开战第一天就击沉美军主力航母的天赐良机。
此外,伴随“企业”号的还有三艘重巡和九艘驱逐舰,这也是非常值得攻击的目标,并且由于是在外海,一旦舰船沉没是不会出现如珍珠港一般可以被重新捞起来修复的情况的。美军无疑躲过了一次比历史现实中大的多的严重损失,这也是后来尼米兹的评价。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个说法是开了上帝之眼,当时双方的将领必须面对不透明的战场。
这句话在别的战役里或许还有点道理,但是放在12月7日当天,南云其实是完全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判断“企业”号的大致情况的。
首先根据日方记录,得益于战前有针对性的对美军舰只活动情况的情报搜集,日方很清楚地知道“企业”号编队于11月28日离开珍珠港出海了,也就是说“企业”号出航仅比机动部队离开日本本土晚了3天而已。当时日本人自己根据美军舰只活动规律,判断“企业”号应该于周六也就是当地时间12月6日返回珍珠港过周末。这个判断可以说非常准确,实际情况是,由于天气原因,“企业”号减速航行因此才耽误了一天。
此外,南云知道“企业”号出港的具体日期,根据“企业”号是和自己差不多时候出海这一点情况来看,南云完全可以基于已知情报判断出“企业”号经过近10天的海上活动后,也应该需要补给加油了(南云自己带了大量油船随行补油,但是美军没有那么多油船,详见下文分析),即使没有回到珍珠港,也有极大概率此时正在夏威夷近海航向珍珠港的路上。
而且“企业”号没有在12月6日按照常规返航,做出有可能因为天气原因或者其他原因耽搁的假设也是在情理之中。南云需要做的仅仅是派出足够侦察机来验证这个假设而已。事实上当天夏威夷附近天气很好,他只要派出足够的侦察机耐心彻底地搜索瓦胡岛附近水域,是不会错过“企业”号编队的。
所以说,日方漫不经心的侦察放过了已经到了嘴边的“企业”号,让这次兴师动众的行动错过了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战果。
(因篇幅所限,上篇暂述至此;下篇主要讨论南云为何在两次空袭后选择立即撤离,未发动第三次空袭。)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上一篇:伊朗高级官员:美国不愿解除制裁是恢复核协议主要障碍
下一篇:殷之光:西方是如何拿着利剑,打造民主故事的?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8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耶稣_情人 发表于 2021-12-6 08:39:30 | 只看该作者
 
赌哎,只能赌把大的,不可能让人家输的底裤朝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789中海 发表于 2021-12-6 09:08:16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al091 发表于 2021-12-6 09:51: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作者文章的分享,长知识了。加油,期待下次更多的细节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那年河川三月 发表于 2021-12-6 10:05:37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巧合真是奇妙,要是“企业号”被击沉,说不定美国跟日本人还要打上几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cn#BBQVfLVkQL 发表于 2021-12-6 10:16:54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正在加载中 发表于 2021-12-6 10:18:15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爱恋美男 发表于 2021-12-6 10:23:0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巧合真是奇妙,要是“企业号”被击沉,说不定美国跟日本人还要打上几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郑家少爷金家人 发表于 2021-12-6 10:42:0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作者文章的分享,长知识了。加油,期待下次更多的细节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5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