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什么欧洲有上千年的建筑,中国却很少见,仅仅是因为材质不同吗?

[复制链接]
18238 10
千万软妹被我护 发表于 2021-12-17 09:29:4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是去荷兰拍的圣尼古拉斯教堂,据说已经存在千年了,中国虽然是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但似乎上千年的建筑很少见,500年以上的建筑都不是很多,之前有一个论调是“中国的王朝更迭喜欢用烈火覆盖前朝”,因此导致了许多建筑被焚毁,还有人说是因为中国的古建筑大多是用木头做的,不易保存,而欧洲是用石头做的,保存相对完好,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呢?

为什么欧洲有上千年的建筑,中国却很少见,仅仅是因为材质不同吗? 第1张图片



上一篇:欧洲在走向衰落是真的吗?
下一篇:有人评价欧洲中世纪时野蛮,落后和混乱的,并形容其为黑暗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冰焰14 发表于 2021-12-17 09:30:23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3张图片





萨沙以前说过这个问题,今天再说一次。
其实欧洲高大的石质建筑,主要就是教堂、王宫、城堡这三种,其余就极少见了。
欧洲平民的住房同中国老百姓一样,也是以木质或者砖石为主,到了今天也基本看不到了,保存不下来。
而中国从商周开始,无论民间还是皇宫贵族,建筑物也是木质为主,宋代以后出现不少砖石建筑,但一般不高大,而且也以木质和砖石混合结构为主。
中国也有非常宏大的木质建筑,比如应县木塔、大报恩寺塔、紫禁城太和殿等等,但民间的建筑物都比较小。

 第4张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了?
原因很复杂:
第一,就地取材。
直到今天的人类,也是无法战胜自然环境的。
比如一个大海啸过来,人类就死了好几万。再比如,如果电影《星际穿越》中说到的植物枯萎病出现,人类一样会灭亡。
古代的人类任何生产和生活,都必须依赖环境,必须就地取材。
而中国人发源于黄河流域,后来逐步散布到长江流域。遗憾的是,这两个地方都缺乏优质的石料资源。
以大理石为例,目前盛产于中国沿海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五省。
福建、广东、广西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步发展起来,而山东、浙江虽有些石料,对不起都在地形复杂的山区。
地雷战的故乡山东海阳就有优质石料,因为那里都是石头山,而且山势陡峭,当年日本鬼子都不敢随便去山区扫荡。但是,在当地开采石料难以程度尚且不谈,怎么运出来就是大问题。
古代欧洲的大型建筑的巨石,几乎都是利用河流和船只运输。

 第5张图片





海阳境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只有发源于招虎山山脉的较小河流,根本无法从事运输任务。那么不就是扯淡吗?
搞不到石料,还修建毛的石质建筑物。
相反,中国古代森林覆盖率是很高的,到了秦汉时代,中原腹地还有大片的森林,贵族们乐于在这里狩猎消遣。甚至宋代,河南境内的森林里,还发现过大象。
古人生产力低下,老百姓能够勉强糊口,身上有瓦遮头就不错了,难道不是就地取材用木头盖房,反而花费难以想象的巨资去用石料盖房子吗?
对于国家统治者也是如此,即便掌握国家大权,在中国那种环境下,修建大型石质建筑,代价也太大了。



 第6张图片





大家听说过我们南京有一个阳山碑材经典吗?
阳山碑材其实是一块巨石,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碑材总高度达78米,总重31167吨,堪称绝世碑材。
这是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本来试图做成一个高大的石碑。
搞笑的是,这个距离南京市区几十公里的阳山碑材,在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以后,突然停工了,至今过了600年还是烂尾工程,前后使用了几万名工匠。

 第7张图片





为啥?
目前一般认为是无法运输。当时的计划是开挖河道,直通紫金山麓,将碑材通过水运到明孝陵去。
然而,这不知道是哪个傻蛋工程师的主意。阳山碑材地处南京郊区的汤山,这里是连绵的丘陵,修建几十公里运河谈何容易。
由于发现搬运碑材的成本远远超过预计,加上朱棣当时忙于迁都北京,碑材也就只能放弃了。那个建议的工程师,估计肯定脑袋搬家了。



 第8张图片





上面说了这么多,啥意思?
材料的开采和运输,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大的问题。
相反,欧洲和非洲就容易得多。
以埃及金字塔为例,它就位于尼罗河附近,而当地就生产巨石。
比如著名的吉萨金字塔,距离图拉采石场仅有13公里左右,开采以后通过河流运输过来很方便。
部分花岗岩则来自阿斯旺采石场,距离不算近,但一样可以通过尼罗河运输到金字塔附近,技术上没有问题。



 第9张图片





第二,需要性的问题。
中国和欧洲古代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欧洲的大型石质建筑主要就是教堂、王宫、城堡。
欧洲的王宫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很多国家的王宫也只是一二层而已。
以沙俄的冬宫为例,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圣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宫。
即便如此,冬宫也并不是很高,高度22米。
而且我们今天看到的冬宫,其实不是古代建造的,而是被大火焚烧以后在1839年重建的。

 第10张图片





至于欧洲的城堡,花费几代领主的财富和权力制造,其实也不是很大。
早期欧洲城堡也是土木制造的,直到11世纪领主制度确立以后,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安全,才不惜代价建造石质城堡。
其实城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本质上只是缩小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而已,规模上要小很多。



 第11张图片





欧洲现存的最大城堡是法国南部的卡尔卡松城堡,城墙全长约为3公里。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小城,城墙也有3公里。
一个城堡往往只能驻扎几十个骑士,相比中国城市、要塞动辄容纳几百几千人,不能相提并论。城堡由于体积小,建立成高大的要塞自然是没问题的。但中国城市不可能彻底建立成要塞,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还有大量老百姓要在里面生活。
欧洲城堡是贵族的家,农民都是生活在城堡外的,因为农民就是贵族的敌人。



 第12张图片





欧洲真正高大的石质建筑,就是教堂了。
这是宗教建筑物,往往花费几代人的时间不断地修建和完善。
对于教堂来说,本来就强调越高越好,这样距离上帝越近,所以确实存在修建的刚需。欧洲传统城市的默认规则是,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教堂就是地标。
而对于中国的宗教建筑来说,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唯一比较高的就是宝塔。
修建了600年的科隆大教堂,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

 第13张图片





而中国的应县木塔高67.31米,大报恩寺塔高78.2米,比科隆大教堂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科隆大教堂的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不过43米,只是两边的塔楼很高而已。
而且,最初的科隆大教堂塔楼也没有这么高,不过是44米。

 第14张图片





在随后几百年,大教堂也试图修建得更高,但技术上有很多问题。比如修建的58米高的新建筑,刚刚修建就坍塌了。
由于科隆大教堂最终是1880年建成的,也就是中国的光绪年代了,当时不算是古代而是近代,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古代建筑。
要知道,300多米的埃菲尔铁塔,不过始建于1887年1月26日,于1889年3月31日竣工。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佛教的宝塔有必要修建得较高,但木质宝塔也就足够高了,根本没有必要搞石质。

 第15张图片





普通的建筑物,修建成太和殿那么高27米,就足够高大了,没必要再高。


第三,技术方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对于石质建筑的技术确实比较差,主要是没有需求,技术自然不发展。
古罗马很早就发明了混凝土,虽然后来失传了,毕竟人家曾经发明过。
而欧洲一直在建造石质建筑,技术是比较高的。
大家看过希特勒的画没有,当时他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教授们认为这是非常不错的建筑画,符合欧氏几何原理。也就是说,希特勒的画很准确,如果画成透视的,就会成为今天的工程施工图。
也就是说,欧洲古代的建筑物已经大量使用了几何原理,经过数百年磨炼形成的,中国这方面就差多了,主要还是依靠建筑经验。
实际上,中国木质建筑在宋代以后,技术上也没有太大的发展了,因为靠经验就足够了。
但这也没什么稀奇,因为确实没有需要石质建筑技术的刚需,不可能有什么发展。



 第16张图片





第四,观念问题。
古代中国人很讲究等级观念和礼教,对于房屋的高低也有明确的限制。
《礼记》里对建筑高度的规定是这样的: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看看,礼教规定皇帝的家,也只能是九尺。
而历朝历代,对于贵族、官员、士大夫修建的房屋和建筑,是有明确限制的。
如果王爷之流修建的王府,超过王爷的规格,就会被认为是僭越逾制。
这是非常严重的罪名,几乎等同于谋反,也就是说你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绝对可以满门抄斩。
而皇上的建筑物尚且不能很高大,其他人就更别说了。



 第17张图片





第五,性价比问题。
其实欧洲也好,非洲也好,中国也罢,普通老百姓建房子都是要物美价廉的。
无论木质还是石质民居,没有谁吃饱了撑的,建得很高的,够用就行。
这些民居建造技术,其实很简单,也不复杂,这就足够了。



 第18张图片





至于任何高大建筑物,基本都是皇帝或者宗教领袖之类,搞得劳民伤财的东西。
以科隆大教堂为例,修建了600年,用了高达40万吨石材,这么多年建造费用不能计算,今天就算定期维修,也要花费上千万马克。
再说印度人的自豪泰姬陵,修建花费了22年,使用了数万名工匠。
从开始建造到最终完成这座陵墓一共花费了大约3200万卢比,相当于今天近百亿美元。
这些玩意说来说去,都是压榨老百姓搞来的资金。
以欧洲为例,中世纪教皇一大敛财手段,就是说要修建教堂。
对于老百姓来说,对于高大建筑其实都不关心,甚至反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175591352 发表于 2021-12-17 09:31:09 | 只看该作者
 
与材料有关。西方的许多建筑,尤其是意大利🇮🇹。像弗洛伦萨的百花大教堂和比萨教堂。都是优质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成的。因为意大利出产优质的石料,直到今天。而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是砖木结构。最有名的应县木塔和山西悬空寺能留存到今天是十分罕见的。多年的战乱和风雨雷电的自然侵蚀对于砖木结构的危害巨大。动不动就一把火。例如最近的巴黎圣母院大火,损失惨重。只有石头能够保存下来。另外穆斯林拒绝拜偶像。也摧毁了许多雕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走了几万里 发表于 2021-12-17 09:31:49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千年建筑,能留存的都只是宗教场所的建筑物,民间平民甚至王宫之类的建筑,要保持千年的材质不变,基本是不可能的,欧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现代人所看到的古建筑大多数是按原样翻修,只是瑞士意大利的古建筑没有什么大破坏,意大利罗马是基督教天主教徒门心中的圣地,相信盟军里的士兵们可能是心存敬畏,不想破坏那片西人心里的神圣建筑而逃过被摧毁的命运,欧洲翻新古建筑都是百分百按原貌翻修,外表是绝对不会有丝毫改变,这点亚洲人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随便推倒古建筑去建自以为是新潮的有洋气的建筑,就让西人误认为中国人缺少千年建筑,实际欧洲也没有什么千年不倒的古建筑,在中国或东亚的能有干年不倒的古建筑,只有郊区外的名山大川中的佛教道教圣地了,欧洲的宗教建筑喜欢建造在城市最繁荣市中心地区,而东亚和中国的宗教建筑喜欢建造在深山大岭上,这点完全相反的信仰觉悟观,就体现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全相反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闻人春山 发表于 2021-12-17 09:31:57 | 只看该作者
 
主要是人口密度不同,城市不知道,就拿农村来说吧,我们村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扩建的比老村大了4~5倍,原来的老房子全部改建扩建了,毕竟历史古迹也抵不住居住压力,再加上建国后的破四旧,致使许多的历史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才导致现在遗留不多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辽区俊哲 发表于 2021-12-17 09:32: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是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的建筑是“以人为本”,西方建筑是“以神为本”。“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确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



 第35张图片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都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没有号召过人民为一个永恒的世界工作。无论房屋或者整个城市,古旧了,破坏了,或者已经不再适合当时要求的时候,便索性全部抛弃从新建造。在历史上,除了唐代和清代之外,差不多所有的开国之君都是重新建设自己的宫殿以及新的都城。



 第36张图片



西方古典建筑则与中国传统建筑截然相反,西方古典建筑空间布局采用的是个体向高空垂直发展路线,以挺拔巍峨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出了西方人对神灵的狂热信仰,建筑设计师希望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仰视与敬畏,突显神灵或房主的地位。建筑了120年的圣彼得大教堂在中国是绝不会出现的。



 第37张图片



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近几个世纪,西方在建筑上的发展很快,对待中国建筑的态度一直是不予重视或一无可取的言论和偏见。这种现象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以及对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认知,在不断改变。我相信中国建筑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历史经验必将在未来产生更大的贡献,回归得其应有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孝泉小鱼儿 发表于 2021-12-17 09:33:17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是材质不同的原因,欧洲都是石头垒的,中国是砖木混合建筑。你去看看中国的石窟基本都是千年以上,而且至今风采依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danny7 发表于 2021-12-17 09:33:3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很早就不是神权高于一切的社会了,所以不会像西方那样把大量的资源优秀用在教堂等宗教建筑,而是把大量的资源用在国计民生的建筑上,而这些建筑留下来的其实很多,但是因为常期民用,使得你都忘了它们的古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lyc592 发表于 2021-12-17 09:33:4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上千年,基本上只有两三百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和合地产 发表于 2021-12-17 09:34:33 | 只看该作者
 
材质是一个原因,技术也是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建筑科技和工艺太发达了,原始的石头真看不上。随时都可以烧砖。再就是中国人没什么宗教信仰,不会无聊到用一国之力建宗教场所。再就是中国人的破坏水平和建筑科技一样强,一个山头或是石头建的东西真不牢靠,频繁的内战,毁一个建筑顶多一把火的,顺带就完成了。到了现代拆的水平更是不得了,数百年的城墙,百年的老火车站,还有那些不太出名的,拆的更是无法统计。象战乱时期放火找不够柴的莫高窟,彰显不了政迹偏远地方的老长城不都还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5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