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抑郁或焦虑问题形体化心理治疗的实验研究报告

[复制链接]
59078 0
彩虹边的雨云 发表于 2022-1-6 18:14:3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摘要:目的:根据具身认知理论,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乃至消除抑郁焦虑问题。方法:结合抑郁和焦虑的主要症状表现,设计3组形体化心理治疗实验:实验1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选用“竖大拇指+微笑+我很棒”的身体动作组合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进行研究;实验2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选用“腹式深呼吸+微笑”的身体组合动作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研究;实验3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选用瑜伽对女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共同研究。结果:实验1被试前后测抑郁分数明显降低(P<0.01),实验2被试前后测焦虑分数明显降低(t=4.829,P<0.05),实验3前后测数据显示被试在“强迫”、“抑郁”、“敌对”这三个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0.05),在“躯体”、“人际”、“焦虑”这三个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0.01)。結论:3个实验结果都验证了假设,说明形体化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的方法或途径。
  关键词:具身认知;抑郁;焦虑;形体化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274-07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负担不断加重,长期以往积压的各种负能量情绪导致了人们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其中,抑郁和焦虑情绪成为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抑郁和焦虑分别是以情绪状态低落和过度担心等为主要特征的情绪负性或不良表现。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兼有恐惧的消极情绪状态。[1]处于焦虑情绪中的人容易恐惧、紧张,严重的会有出汗、发抖、坐立不安的表现。抑郁则是一种以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且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羞愧、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2]抑郁作为一种长期的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就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抑郁症。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近年来,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逐年增多,并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大学生患抑郁、焦虑倾向的人数也在增长。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三分之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3]。主要原因是在校大学生正面临着角色转换、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没能及时得到宣泄,长期以往容易造成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为了缓解大学生的抑郁、焦虑问题,应选取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以往关于抑郁或焦虑的治疗主要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法,多用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再结合心理治疗进一步缓解病情。药物治疗可以先对患者的疾病生理特点进行控制,心理治疗则是使患者认识到抑郁或焦虑问题对自身的伤害,慢慢对患者人格进行改造。最后在两种方法的结合治疗下,患者的病情可以达到缓解或治愈的效果。随着抑郁和焦虑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这些传统疗法的弊病逐一显露出来,其中药物治疗一般都伴随着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产生了其他影响。心理治疗形式单一,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过程中患者被动性强,治疗时间长,因此有必要探寻新的方法。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人们发现身体姿态或动作对于人的心理有影响。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动作对于个体的心理认知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因此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4]简言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身体动作能够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认知的发展。叶浩生先生认为:认知既是具身的,也是嵌入的,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有学者依据其观点提出了形体化的心理治疗的思想,并做了一定的探索。形体化心理治疗是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的一项形体动作训练。形体化心理治疗提倡“以身治心”,通过身体的姿态、动作等来进行训练,以行动来影响心理,导致心理产生变化,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5]。据此,通过研究抑郁和焦虑的主要症状,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以验证身体姿态或动作对抑郁和焦虑的缓解作用。
  实验1:选用“竖大拇指+微笑+我很棒”的组合动作。竖起大拇指,这个无声的语言能够让人充满自信。对自己竖大拇指是提供积极的认知加工信息的一种方法或途径。竖大拇指的手势,几乎是世界公认的表示好、高、妙、一切顺利、非常出色等类似的信息。对自己竖大拇指,是对自己的认可、肯定乃至赞赏,对他人来说亦是。通过竖起大拇指,能够给自己的大脑提供积极的刺激,促使大脑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认知加工和建构,由此能够缓解或改善抑郁程度。微笑是面部表情的一种。面部表情指的是相应于人的内在情绪状态、意图和社会交往而做出的面部变化,人们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达到不同的目标。[6]情绪具身假说指出,微笑、撅嘴等面部表情动作不仅能反映人们的内在情绪体验,而且还影响着我们内在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可以调节或激活某些情绪状态或品质行为。[7]微笑也是提供积极的认知加工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既是积极情绪的外在表现,也能影响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尤其是情绪。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微笑表情可以使人变得自信、乐观,更加平易近人,因此抑郁情绪也会改善。对自己说“我很棒”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与自我建构。按照建构论的思想,自我建构是个体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理解或解释的基础上对知识或自己心理结构等的建构。个体自我建构可概括为一句通俗的话:“说自己行,自己就行,不行也行;说自己不行,自己就不行,行也不行。”[8]人们若总是用积极的语言激励或暗示自己,通常会变得越来越行。反之,如果总是用消极的语言贬低自己,那就会真的慢慢变得不行[9]。试想,一个常常注意到自己的长处,并不断给自己鼓励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信心?怎么可能不优秀起来?反之,只看到自己的无能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怎么能够有信心?怎么能够成功?[9,10]依据这一思想,经常用“我很棒”来建构自己就会逐渐使自己积极起来,从而治疗或改善抑郁。   综上所述,对自己竖大拇指、微笑、说“我很棒”,都能缓解抑郁,若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形体化综合训练,应该对抑郁情绪的改善大有裨益。
  实验2:选用“腹式深呼吸+微笑”的组合动作。腹式深呼吸是一种在吸气时使腹部凸出,吐气时使腹部压缩的呼吸法。吸气时要求使尽力气来吸气,当感觉吸尽空气后再屏息几秒钟,之后慢慢地吐气。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在吸气时会感到紧张,吐气后反而有着一种舒畅,身体会感觉得到了放松。主要原因是腹式深呼吸可以有效地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水平,使心率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抑制交感神经的过渡兴奋状态,在一定水平上与交感神经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而且在停止深呼吸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仍会持续一个时期。[11]据此,设想进行腹式深呼吸后的某段时间内可以使人感到身心舒缓,若长期进行此呼吸方式可以缓解焦虑情绪。在前文中已指出微笑属于积极的面部表情信号。当别人对你微笑时,你会感到愉悦;当你对别人微笑时,别人也能接收到你传达的快乐信号。主要原因是人在微笑时会双唇紧闭,嘴角微微翘起,面部肌肉得到舒展,同时眼神会配合表情,使整个面容协调,传达出愉悦的情绪。而焦虑的人容易因为担心而愁眉苦脸,那主动微笑能不能使个体产生愉悦情绪,从而放松身体减少焦虑情绪呢?这值得深入实验探究。
  以上两种动作的选取与设计都是以“轻松”为主,与焦虑的外部表现相反,符合形体化心理治疗理念。若两者相结合能不能对焦虑情绪起到更好的缓解作用呢?为此,实验2设计了“腹式深呼吸+微笑”来验证这一假设。
  实验3:采用瑜伽进行研究。瑜伽是一项修身养心的运动,其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能够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到身心的合一,所以练习瑜伽是一种形体化心理训练的可行方式。练习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过程中使肢体得到彻底放松,脊柱得到充分伸展,可以缓解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神经系统的疲劳。瑜伽练习中也有很多弯、伸、推、扭、挤等动作姿势,这些姿势均能达到按摩腺体、促进腺体良好活动、调节内分泌系统和舒缓神经等功效。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能够体验到心情的放松,平和焦虑、紧张的心情,忘却烦恼,有利于身心健康[12]。
  前文论述中实验1和实验2选取的组合动作均为小幅度动作,瑜伽训练则需要调动全身心共同参与,动作幅度较大。那能否通过瑜伽训练产生较大的躯体变化从而减轻个体的抑郁或焦虑问题呢?综上所述,研究假设,通过借助瑜伽训练进行形体化心理治疗后产生的躯体变化能够减轻个体在焦虑或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减轻个体身心压力,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此,实验3设计并开展了瑜伽形体训练心理治疗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1
  (一)实验目的
  探究“竖大拇指+微笑+我很棒”的形体化训练能否改善或治疗抑郁问题。
  (二)实验设计
  采用多被试单因素组内实验设计,针对性的形体化训练是照着镜子对自己竖大拇指,微笑或微笑图片刺激,对自己说“我很棒”。
  (三)被试
  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6名愿意参加实验研究的有抑郁倾向的肇庆学院本科学生作为被试,学生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被试,同时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形体训练,年龄均在20—22岁。
  (四)实验材料
  1.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问卷是由William W.K.Zung于1965年编制的抑郁症问卷,后经多次修订。该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分为4级评分。它包括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项目)四个维度。该量表总原始分是将20个题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各题得分的总和,其正常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为总原始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在测量时,被试根据自己一个星期之内的感觉来回答。20个题目分别反映出抑郁心情、身体症状、精神运动行为及心理方面的症状体验,因为是自我评价,不要别人参加评价,也不用别人提醒。该问卷使用简便,可以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该量表的抑郁程度=各条目总分/80,分值≤0.5的为无抑郁;0.5—0.59的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的为中至重度;≥0.7的为重度抑郁。
  2.微笑图片。
  3.镜子。
  (五)实验程序
  实验过程如下:前测→综合训练→后测。第一步,实验前先用抑郁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统计出被试的抑郁状况。第二步又分如下几个环节:(1)看图片:把微笑图片粘贴到躺在上后能看到的地方,被试睡觉前和睡醒后都会看到微笑的图片。(2)早上起床后,对着镜子看自己,整理好衣服,给自己竖大拇指,并大声的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我很棒”,连说三遍。(3)晚上睡觉前,对着镜子看自己,给自己竖大拇指,并大声的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我很棒”,连说三遍。(4)每天10分钟的微笑训练。每天都做同样的训练,训练周期为半个月。第三步,经过半月的训练后,再用抑郁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统计出被试的抑郁状况。
  (六)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结果。对被试的抑郁自评量表的测量数据进行描述统计(见表1)。
  表1表明,实验后被试的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实验前的分数,原始分、标准分、症状程度有所下降,说明实验后被试的抑郁情绪有所缓解。這一结果说明,形体化综


上一篇: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下一篇:如何看待「正骨」医学,「正骨」失误有哪些危害,如何选择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3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