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如果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后继有人,那德国会怎样?

[复制链接]
79226 0
yico_blue 发表于 2022-6-12 11:30:2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熟悉德国或者欧洲历史的朋友,一定对德国历史上一位“铁血宰相‘不陌生,他就是在19世纪统一德国,叱咤欧洲政坛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
今天如果你去德国旅游,会发觉各个城市都有Bismarckplatz(俾斯麦广场), 或者Bismarckstrasse(俾斯麦大街)。可见,俾斯麦在德国人心中的地位。毫不夸张的说,俾斯麦可以说是现代德国的国父。

如果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后继有人,那德国会怎样? 第1张图片

俾斯麦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成功,同时也是因为他的娴熟的外交手段。

1862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声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和血。”由此,俾斯麦就被称为“铁血宰相”。
此后,在1864-1870年间,他运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终于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场王朝战争是1864年的丹麦战争。
起因是普鲁士和丹麦就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争端。当时德国另一大邦奥地利不敢明确支持德意志在两公国争端上的民族主义,害怕因此而引发本邦非德意志人的民族运动。俄国由于普鲁士支持其镇压1863年波兰起义而心存感激,表示“绝不出兵打普鲁士”。法国则正兵陷墨西哥,自顾不暇。英国虽然威胁要干涉,但没有大陆盟国的配合,难有作为,而且它有意利用普鲁士牵制法俄两国,故没有全力介入。在这种形势下,俾斯麦采取了明智的策略。他打出的旗帜是维护1852年伦敦议定书而非德国民族主义,从而可以堂而皇之地抵制英、法、俄等国的干涉。他还拉着奥地利一起行动,这样既可以掩饰普鲁士吞并两公国的野心,又可以使奥地利紧随普鲁士的政策,使普鲁士掌握德国统一运动的领导权,同时还可以为日后对奥战争埋下引线。经过周密策划,普奥两国于1864年2月联合进攻石勒苏益格,迅速击败了丹麦军队。丹麦政府在求援无望之下,被迫签订维也纳和约,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劳恩堡等三公国交给了普奥两国。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二场王朝战争是对奥地利的战争。俾斯麦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结论:要实现普鲁士领导下的德国统一,必须用军事手段排除奥地利的阻挠。因此,他在结束对丹麦战争后就将还没冷却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准备利用两公国问题向奥地利发难。1865年8月,根据俾斯麦的提议,普奥两国签订加施泰因协定,规定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由普奥两国共管,但行政分开,前者管理石勒苏益格,后者管理荷尔斯泰茵,另一小国劳恩堡以250万塔勒尔卖给普鲁士。普奥共管两公国实际上是俾斯麦埋下的纷争的种子。
接着,俾斯麦着手在国际上进行孤立奥地利的准备。当时对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德国的争霸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国际因素是俄国和法国两大邻国的态度。奥地利曾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站在英法一边反对俄国,而普鲁士却能刻意巴结俄国,在1863年波兰起义时支持俄国的镇压。两者不同的态度使原先抑普助奥的俄国转到了普鲁士一边;至于法国,俾斯麦主要以诱饵笼络之。他向法国放风,暗示将承认法国获得比利时。法皇拿破仑三世信以为真,表示将不会站在奥地利一边。此外,俾斯麦还拉拢希望从奥地利手中收复威尼西亚的意大利,与之签订了同盟条约。

如果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后继有人,那德国会怎样? 第2张图片

俾斯麦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向奥地利提出了貌似公允却难以被对方接受的条件:两公国由普鲁士亲王管理但是不并入普鲁士。奥地利对普鲁士吞并两公国的企图心知肚明,为了打击普鲁士的野心,奥地利于1866年6月1日提出将两公国的前途交由德意志联盟议会议决,以便使普鲁士与整个联盟为敌。这正是俾斯麦等待着的机会。他立即宣称,奥地利将两公国前途交由德意志联盟裁决的决定破坏了奥普两国共管两公国的加施泰因协定,遂命普军于6月7日开进奥地利管辖下的霍尔斯泰因。6月14日,德意志联盟通过反对普鲁士的议案。普鲁士则以联盟议会越权为由,宣布联盟已经解散。15日,普军侵入萨克森。意大利立即加入普鲁士一方作战,从南方牵制奥军。7月3日,普军在萨多瓦战役(德国史书称之为柯尼希格莱茨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奥军。
奥地利在败局已定之下请求法国出面调停。这时俾斯麦力排普王和将军们进军维也纳的主张,提出了温和的停战条件:解散德意志联盟;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同意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之所以如此,除了防止法国可能的干涉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已经考虑到日后对法国的战争。根据他的计划,在对奥战争之后,接踵而来的必然是对法国的战争。因此,对奥地利的打击不能过重,以免其日后不顾一切地站在法国一边复仇。1866年8月23日,普奥两国签订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两公国以及协助奥地利作战的汉诺威、黑森选帝侯国、拿骚和法兰克福自由市并入普鲁士;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巴伐利亚、巴登、黑森大公国、符滕堡等南德4邦自主;威尼西亚归并意大利。

1866年战争仍未解决德国的统一问题。由于法国的阻挠,美因河以南的巴伐利亚等4个邦仍然滞留在北德意志联邦之外。法皇拿破仑三世称:“德意志应划分为三块,永远不得统一。”如果把南德意志诸邦拉进北德意志联邦,法国的“大炮就会自动发射”。俄国和英国也反对普鲁士强行吞并该地区。因此,普鲁士要最终完成德国的统一,还必须克服法国的阻挠,并寻找可为英、俄两国接受的时机。
为此,俾斯麦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准备。首先,他在对奥战争结束后,加强德意志内部的团结。1866年8-9月,他以宽大和约为条件,并利用法国对南德地区的领土要求造成的压力,迫使南德4邦与普鲁士缔结了抵御法国进攻的秘密攻守同盟,使之在军事上以及军事体制上普鲁士化。这种军事合作以及通过关税同盟形成的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南德4邦与北德意志联邦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设置外交陷阱,在国际上孤立法国。普奥战争后,法国方面曾提出将比利时并入法国,作为对自己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的补偿。对此,俾斯麦一方面让法国提出具体的书面材料,作为日后展示法国野心的证据,另一方面将法国的要求转告英国和俄国,促使其出面制止。结果,法国不仅一无所获,反而授人以柄。此外,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俾斯麦在外交上孤立法国。英国将法国视为殖民和海上争霸的强敌,俄国则由于法国反对其肢解土耳其的政策并支持波兰的民族运动而与之有矛盾。普鲁士与法国相反,竭力讨好俄国,表示支持俄国修改关于黑海非军事化的巴黎条约(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条约,规定黑海中立化,俄、土等国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置兵工厂,不得在黑海保有4艘200吨以上舰只等。)。结果,俄国于1868年提出了与普鲁士结盟的主张,内容是:一旦普法开战,俄国陈兵奥地利边境,以防奥法结盟;普鲁士则应同意终止黑海中立化。俾斯麦此时已经得出结论,俄国不会加入法国一边。奥地利则还没有从1866年战争的惊恐中恢复过来,它针对法国的结盟建议,竟然提出必须在普法战后6周才能参战,这显然只是想坐收渔利。意大利则对法国保护罗马教皇政权的政策极为反感,因为这影响了它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因此,法国在欧洲已经陷于孤立境地。
1868年9月,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被废逃往法国,新上台的西班牙军政府决定寻找一位新君主。俾斯麦认为这是刺激法国、挑起普法冲突的良机,遂派人前往马德里活动。1870年2月,西班牙政府提出将王位献给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俾斯麦力主利奥波德亲王接受王位。首先,这会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意味着霍亨索伦家族从东南两面包围法国,使法国在日后对普鲁士的战争中分兵比利牛斯山一线;其次,这也可以改善德国与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使德国在经济上受益。
不出俾斯麦所料,当利奥波德亲王接受西班牙王位的消息传到巴黎后,法国舆论大哗。法国不仅迫使普王说服利奥波德放弃继承王位,而且命令其大使到普王所在的埃姆斯温泉疗养地,要求普王书面保证永远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登上西班牙王位。普王虽感屈辱,仍表示将在柏林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将有关情况电告了俾斯麦。俾斯麦不甘心自己的如意算盘因为普王的忍让而落空。他将埃姆斯电文加以删节和压缩,使原先表示委屈和解的电文在含义上转变,似乎普王粗暴地拒绝了法国大使的要求。这一电文遂成了引逗“高卢牛”的红布。1870年7月14日,经删节的埃姆斯电文见报。法国政府在“打到柏林去!”的呼声中于7月19日正式向普鲁士宣战。

这时,欧洲局势更有利于普鲁士。俄国对法国强加于普王的要求非常不满,表示俄国不会在外交或军事上干涉普鲁士。由于俾斯麦公布了法国谋求获得比利时的书面材料,以“比利时中立保护人”自居的英国也大为愤慨,无意支持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也先后宣布中立。
普法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客观上的防御性和民族统一战争的正义性,加之外交、军事准备充分,很快击败了法国。9月1日的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和10多万法军成为普军的阶下囚。战争中,南德4邦也站到了德意志爱国主义大旗下。9月19日,德军包围巴黎。11月25日,南德4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1871年1月18日,自称是德意志帝国助产士的俾斯麦宣告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是德国历史上继“神圣罗马帝国”之后的又一帝国,因此又被称为“第二帝国”。这一天距普鲁士第一任国王加冕整整170年。)德国统一大业完成。

如果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后继有人,那德国会怎样? 第3张图片

(位于德国劳恩堡市的俾斯麦故居)

正如文章开头说的,俾斯麦的成功并非是一味的依靠战争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更多的是靠他外交的智慧。在列强林立的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战胜所有的国家,因此俾斯麦的外交手段就是拉拢一些国家,再和一国开战。由此达到统一德国,并让德国再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欧洲科技经济军事最强大的国家。这一点,不得不说俾斯麦的政治智慧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回顾历史,我一直在想,如果在俾斯麦之后德国还有这样伟大的政治家,那么还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吗?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威廉二世对俾斯麦外交政策的抛弃,从而与俄国,英国结仇。以至于一战德国同时与俄国,英国,法国这三个欧洲最强的国家为敌,为德国最重的战败铺下了恶果。
历史无法假设了,但是历史可以让今天的人学到很多东西。一个国家的强盛固然要有很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但是外交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个智慧的外交家,可以为国家带来比战争更大的益处。事实上,中国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古为今用,俾斯麦带领德国统一并强盛的政策,到今天看,也未必是过时的。


上一篇:德国租房防骗手册 | 收藏此篇!拯救押金!
下一篇:德国正式通过 1000 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法案,主要用于购买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7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