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再谈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复制链接]
50060 8
珀的光芒 发表于 2022-8-14 12:36:46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众多研究已经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生理器官并没有出现病变,而是他们的大脑认知出现了问题。正因为此,强迫症正好是研究大脑功能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下面是我对大脑思维模式的体验。
一、大脑思维活动的基本模式:

再谈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第1张图片

1、思维(大脑CPU)是由无数分布广泛、功能类似的思维神经元组成。这些思维神经元相互连接,兴奋,即产生了大脑CPU的功能。
2、大脑思维活动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①第一环节:
第一环节为传入信息神经元(客观信息)。
这种信息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疼、凉、痒”等,我们平时说的“疼、凉、痒”实质上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主观判断,已经不再是客观信息了。
②第二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为后天塑造的认知神经元。
其中第二环节后天认知神经元(A系列)是指对传入的外界刺激作出主观上的感受、判断、描述。
如:
(1)行为功能类。人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行为,每一种行为都有它要完成的的功能,而一个行为在进行它的功能时,我们可能会对它完成功能时的状态作出判断。如:我们握笔时,会有一些触觉上的感受(微酸、微疼、姿势等),握手机时也会有一些姿势上的感觉。(注:①这种状态是行为正在发生时形成的②这种状态会较频繁的变化,如消失、出现或程度发生变化。)
(2)我们可能会对一些事物的状态(非行为功能类)作出判断,比如当去摸有灰尘的东西时,我们会判断手上也有了灰尘,当用手再摸其他干净的东西时,会判断干净的东西上也有了灰尘。再如整理书本时,我们会对整理后的书本状态有一个判断“比较整齐或有点歪”。(注:同一情景下,不是每个人都会形成判断,即使形成判断,不同的人形成的判断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此环节不是对外界客观信息的完全复制,它的合成受其他相关已存的后天认知神经元的影响(由思维神经元引导它们连接)。它与真实信息可能是接近的,有可能是差别很大的。
③第三环节后天认知神经元(B系列): 此环节是由一系列相关认知神经元(与第二环节判断有关联的生活实际)构成,是对第二环节判断的综合评价。第二环节出现的判断必须能够满足此环节中生活实际的需要,与生活实际相协调。当二者存在冲突的情况时,此环节能够在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冲动,调整事物的状态,以获取新的判断,达到与此环节认知体系的协调;或者此环节的认知体系在思维的引导下,以能够保障生活需要为标准,适当妥协,以适应(接纳)第二环节中的判断,使此环节的认知体系与第二环节的判断重新达到协调。(推测:此环节与第四环节之间的生理机制为“局部去极化、局部超级化”。)
④第四环节为行为冲动:此环节行为冲动是第三环节认知神经元对第二环节神经元综合评价的反应。
⑤第五环节运动神经元。

3.思维神经元如何鉴别出来?在这篇文章里: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3306232
后天认知神经元是如何塑造的?在这篇文章里:
https://zhuanlan.zhihu.com/p/74448427

二、各个环节与强迫症发生的联系:
强迫症状的发生是由第二、三、四环节造成的。
1.第二环节对强迫症的影响:
①正常人的判断特点:基于判断(而不是直接基于客观刺激)是大脑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
正常人的思维活动也是基于判断进行的。正常人的判断也不总是对的。有的判断与实际相符,有的判断与实际并不相符。正常人就是按照这种状态进行日常生活的。
②正常人也会重复出现一些假性判断。如:有些人刚买的新车,晚上停车时,锁过车门走了几步后,还会返回再拉一下车把验证一下是否确实锁上。——其中,“返回拉车把”的行为就是由大脑中出现的“假性判断”驱动的。但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行为,其特点是当拉车把验证之后,假性判断便不再会出现了。而强迫症患者的特点是:即使验证过了,假性判断在恐慌的作用下仍会反复出现,并由此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思维反应。
③恐慌对此环节的影响:
此环节是造成强迫行为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恐慌(神经调质)对此环节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使排斥的认知神经元过度兴奋,同时抑制其他认知神经元的连接、兴奋。
过程:患者对生活中的某一客观信息形成了一个判断(后天认知神经元),刚开始时,这个判断可能为真性判断,也可能为假性判断。之后由于某些原因患者对此状态及由此状态引起的行为强烈排斥,这时此判断便会成为此情景下较活跃的神经元。而后如果患者对此形成恐慌认知,那么此判断在恐慌的作用下会异常活跃,会成为此情景或相似情景下的最稳固的连接,会取代原习惯连接成为新的习惯连接。之后的生活中,此判断会在恐慌的作用下反复的兴奋连接 ,并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思维活动。

再谈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第2张图片

④受此环节影响的强迫症状:由此环节造成的神经症很多,其中反复检查类、各种幻类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就是此环节。对于洁癖类、整齐对称类、行为功能类(如邯郸学步、呼吸强迫症、眨眼强迫症、口吃)等其他神经症,此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2.第三环节对强迫症的影响:
(1)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与其他相关生活实际相协调。如:
①行为功能类。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相应的功能,为了保障功能的完成,我们的认知体系(第三环节后天认知神经元)对行为进行时的状态都有适应(接纳)的范围。如果某种行为状态能够正常完成其功能,那么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会适应(接纳)这种状态,不会产生调整此状态的行为冲动。如果某种行为状态影响了功能的完成,那么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会排斥这种状态,就会产生调整它的行为冲动。比如:握笔写字时,虽然老师有固定要求,但我们的握笔状态(姿势、触感等)仍然不可能始终保持一个,它会根据实际需要保持或调整。当某个状态能够完成书写的功能时,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会适应(接纳)这种握笔状态,不会产生调整它的行为冲动;如果某种握笔状态影响了书写功能的完成,那么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会排斥这种状态,就会产生调整它的行为冲动。
②非行为功能类。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在我们的认知里,它们之间有的建立了联系,有的没有建立联系。而那些建立了联系的,它们都要相互协调,使我们的认知系统达到协调状态。比如:我们会接触到一些脏东西,如果这种程度的脏能够满足其他相关实际,能够与其他生活实际相协调,那么我们认知体系(第三环节后天认知神经元)就会适应(接纳)这种“脏”的状态,就不会有调整它的行为冲动。如果这种程度的脏不能够满足其他相关实际,不能与其他生活实际相协调、存在冲突,那么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会排斥这种“脏”的状态,就会产生调整的冲动。比如我手上摸了一下脏东西(这时我判断手上也有了脏东西),接下来我需要用手去摸衣服或其他东西,如果我当时处的环境允许手上的脏东西转移到衣服或其他东西上(比如正在打扫卫生、修理自行车等),那么这种“脏”就能够与其他生活实际相协调,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会适应(接纳)这种脏的状态,就不会产生调整、消除它的行为冲动;如果我当时处的环境不允许这种脏转移到衣服或其他东西上(比如:我将要去一个重要的场合、去拿馒头、去摸被子等),那么这种“脏”的状态就会与其他生活实际出现冲突,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不能适应(接纳)这种脏的状态,那么就会产生调整、消除它的行为冲动。

再谈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第3张图片

再如:桌子上书本太多了比较乱,我简单的收拾一下(仍然不太整齐、仍然有点乱)。如果这种状态不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或其他生活等,那么这种乱的状态就与其他生活实际相协调,我们的认知体系就能够适应(接纳)这种状态,就不会再产生整理的行为冲动;如果接下来一位重要的领导或刚结识不久的女朋友要来,而这种乱的状态会影响到我的形象,那么这种“乱”的状态就会与其他生活需求出现冲突,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不能够适应(接纳)这种乱的状态,就会产生进一步整理的行为冲动。

(2)第三环节后天认知神经元(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是如何自然演变的:
①非行为功能类。以脏为例,幼儿的认知体系对脏的适应(接纳)范围是非常广的,他们可以用脏手摸任何东西,比如摸衣服、摸馒头等。随着慢慢长大,家长会多次告诉他“馒头上沾上脏东西”会引起疾病,会肚子疼(小朋友也确实会有多次患病的痛苦体验),那么以后他摸馒头时就会判断一下手是否干净,是否满足拿馒头的实际需要,是否需要洗一下手。这样他的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就变窄了,不再适应(接纳)脏手摸吃的了,开始排斥了。但他这时对脏手摸衣服仍然是适应(接纳)的,手脏了他仍然可以随意的在衣服上擦拭。随着他长大到了初中或高中后,开始对异性有了好感,开始在意自己的形象,那么他的认知体系不会再适应(接纳)脏手摸衣服了,开始排斥衣服上有明显的污渍,这样他的认知体系对脏的适应范围又变窄了。以后随着接触的生活更多,他的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可能还会变窄一些。
但是一般情况下,人的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不会无限制的变窄。原理:上面例子中对脏手摸馒头、摸衣服不能适应了,开始排斥了,那么他的认知体系就会产生调整的行为冲动,就会通过行为消除“脏”,以获得认知体系的协调。比如脏手摸馒头时他会先洗一下手,摸衣服上他会洗一下手。如果他的认知体系适应范围过窄,对脏的排斥就会更多,就需要产生更多的行为去调整、消除脏的状态。而行为过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对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引起其他生活实际的反抗。这时,原来的认知体系就会适当妥协,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适应(接纳)一些脏的状态,已产生的用于调整的行为冲动就会被超级化,行为也就减少了。这样他的认知体系对脏的适应范围就会恢复、扩大一些。(很多时候,当我们不想做某件事情时,我们会感到一种疲倦、厌烦感,这就是排斥的状态被认知体系妥协适应、产生的行为冲动被超级化的缘故。)——大脑的这种机制,就保证了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始终与综合生活需要相协调。
但有些人也确实存在一些认知范围过于狭窄的情况。比如当他的认知体系对某方面过于重视或者与信仰扯上联系后,那么即使他感受到行为过多的烦恼,他的认知体系也很难做出妥协,对脏的适应范围也难以恢复,导致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减弱。对脏的适应范围过窄——排斥过多——调整行为过于频繁,将会是他的生活常态。这时如果他对这种生活常态不排斥,对出现的调整行为不排斥,那么他不会发展成强迫症;但如果他受到某些原因的影响(如影响了正常生活、有人嘲笑他的行为、了解到了强迫症的严重后果)开始对出现的调整行为强烈排斥,而由于对某方面过于重视或与信仰扯上联系,导致他的认知体系不愿做出相应妥协,那么他对调整行为的排斥、抑制必然是无效的,调整行为一定会发生。在经历多次对调整行为的排斥、抑制失败后,他的大脑中就会出现恐慌(恐慌是一种神经调质),同时形成“习得性无助”的认知,这样就发展成了强迫症。
②行为功能类。以握笔状态为例。很多人的握笔状态(包括触感、姿势等)都是较随意的,只要能满足书写需要,大脑中认知体系都能够适应(接纳)它,这个时候大脑中认知体系对握笔状态的的适应范围还是比较广的。若接下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活实际,比如:我们开始练习书法、别人说我们的握笔姿势不好看、手某个部位受过伤害等等,这时如果我们在练习、适应新握笔姿势时,对原姿势不排斥,那么我们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是在扩大;但如果我们在练习、适应新握笔姿势时,对原来的握笔状态开始排斥,那么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不再适应(接纳)原姿势时,就会产生行为冲动调整它们,直到调整到能与新的大脑认知体系相协调为止。这样,我们的认知体系对握笔状态的适应(接纳)范围就变窄了,排斥的状态就多了,用来调整的行为冲动也就多了。
      但一般情况下,大脑认知体系变窄后会影响到其他生活实际,与其他生活实际产生冲突,遭到反对。这时大脑认知体系就会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认知体系的妥协,恢复适应(接纳)原来的一些状态,或主动适应一些新的状态。比如,我们在练习书法时,老师对握笔姿势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够长时间或任何时候都严格按照那个姿势书写,因为那会产生疲劳感及其他问题。这时,我们的认知体系就会对一些握笔状态妥协,并评估这些状态能不能保障书写功能,若能保障书写功能,那么认知体系就会把这些握笔状态纳入适应(接纳)的范围。这样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就慢慢拓宽了,与相关的生活实际需求重新协调了。
      再比如握方向盘,也是这样的。初学驾照时,教练往往会要求我们握住方向盘的“三点和九点位置”。但实际上很多人在平常开车时,并不能完全严格的按照教练的要求做,而是出现了一些较随意的握法。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开车时若长时间的握着“三点和九点位置”,手部就会出现疲劳感及其他不适感。这时大脑认知体系就会妥协,不再严格遵守教练要求的“握法”,在满足驾驶功能的前提下,开始主动适应(接纳)一些其他的握方向盘的状态。这样就使得大脑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得到了拓宽,与驾驶的综合需求达到了协调。

(3)恐慌对第三环节认知神经元(认知体系的适应范围)的的影响:
        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会分泌大量的恐慌。恐慌是一种神经调质,能够明显增强此环节中排斥的认知神经元(引起局部去极化的神经元)的兴奋,阻断其他认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使得大脑认知体系的综合评价、协调无法进行,导致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失效。比如:洁癖患者衣服上有一处面积较大的污渍,这时他肯定会产生“拍打清理”的行为冲动(正常人也会有);当污渍被清理的只剩下一点点时,正常人这时往往不会产生继续清理的行为冲动了(因为他没有恐慌,所以他的认知体系会适当妥协、适应接纳剩下的一点点污渍,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正常运行),但洁癖患者此时仍然会有非常强烈的继续清理的行为冲动,其原因就是大脑中分泌的恐慌(神经调质)在增强引起局部去极化的神经元的兴奋的同时,阻断了其他神经元的连接,抑制了其他神经元的兴奋,导致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失效。所以导致即使是一点点污渍,其产生的调整冲动,也难以抑制。
注:自然演化造成的强迫症,其最初特征是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减弱;泛化造成的强迫症,其特征是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失效。
         对于重度强迫症患者,此环节针对性的治疗思路是:在恐慌增强能引起局部去极化的神经元的连接,并阻断其他神经元的连接时(此时行为冲动已经产生),由思维神经元引导第二环节判断与相关生活实际(不是原来的第三环节认知体系,原来此环节中的认知神经元已被恐慌阻断,即使思维主动引导连接,也很难连接上)连接,以”能否与相关实际协调(非行为功能类)”和“能否保障功能(行为功能类)”为标准,进行即时妥协、协调,重建大脑认知体系,恢复对“第二环节判断”的适应(接纳),并适度扩大适应范围,恢复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实现强迫冲动的减弱。同时借助突触前抑制的功能,彻底抑制住强迫行为的实施,由此纠正“习得性无助”的惯性认知,恐慌从此开始渐渐减弱了。多次训练后,局部超极化和超极化功能会越来越充分,强迫冲动也就渐渐减弱、减少了。

再谈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第4张图片

再谈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第5张图片

(4)个别案例:受此环节影响较大的强迫症有洁癖类、对称整齐类、穷思竭虑类、行为功能类(如邯郸学步、眨眼强迫症、呼吸强迫症、口吃)等。

3.第四环节:
①思维可以在不经过前三个环节的情况下,直接产生行为冲动。
②思维可以一定程度的决定行为冲动的方式、强度,并可适当调整。
③思维不能完全决定行为冲动的发生。
④恐慌(神经调质)能显著增强某个行为冲动的兴奋与强度。越排斥某个行为,则这个行为冲动越容易产生、越兴奋。比如:强迫行为往往都是比较固定的行为。理由: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强迫行为都非常的排斥,排斥恰恰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兴奋,而恐慌又能大大增强它的兴奋。所以当第三环节认知体系对排斥的事物产生调整的需要时,强迫行为的冲动就是最兴奋、最稳固的连接。当此冲动已连接时(乙酰胆碱已生成),必须实施此强迫行为才能完成乙酰胆碱的失活,缓解强烈情绪;若刻意的执行其他行为,就会造成突触前抑制,使已产生的乙酰胆碱(强迫冲动)无法正常的作用在突触后膜上完成失活,就会刺激自主神经系统,造成难以承受的躯体症状,使我们最终不得不充分的执行强迫行为。
⑤行为的方式与行为的强度的区别。使劲做一个行为或轻轻做一个行为——指的是“行为的方式”,不是“强度”。对于一个行为,我们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或对于一个行为,我们必须执行,抑制不住——指的是“行为的强度”。
⑥此环节,思维神经元可抑制行为冲动与下一环节运动神经元的连接,造成突触前抑制。
⑦个别案例:若对此环节行为强烈的排斥,则可能会造成此行为的泛化,及造成意向类强迫症。

三、大脑思维活动的正常反应模式:
1.正常的行为模式:


2.正常的抑制模式:
第一种:超级化。我们能感觉到的超级化有三种:①由“第二环节判断发生改变”引起的超极化。比如:一位家长在夜里两点发现孩子卧室的灯还亮着,判断孩子一定是在熬夜打游戏,顿时火冒三丈推开门准备训斥一顿    →    门开后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孩子可能是忘关灯了  (判断改变了)    →      顿时,家长的行为冲动及情绪瞬间消失了(超级化),还不忘心疼的给孩子盖一下被子。②由”其他生活实际反对而引起认知体系妥协”造成的超级化。这种超级化往往会出现疲倦感、厌烦感。如:我们衣服上沾上了一些脏东西,当拍打了数次后,发现还不是太干净               →     这时我们往往会出现一种疲倦、厌烦感,同时相关认知妥协,接受这种状态 (超级化)     →        原行为冲动瞬间消失。此时如果你刻意去继续拍打,你会发现很累很累。③由”判断出行为会造成难以接受的后果”造成的超级化。比如:走在干净的大街上,手中的垃圾太多了,准备扔掉  →   发现可能会被他人发现或被监控拍到  (超级化)  →   不会扔垃圾了。
注:同一思维活动环节中,存在“局部超级化”和“超级化”同时进行的情况。
第二种:突触前抑制。①类型一:当我们需要做一件事情,而它却是我们极不情愿做的——这时相关的认知体系就会产生躲避的行为冲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另一个认知反对躲避行为,不能接受躲避的后果。这时如果我们耐着性子做这件事情,那么 产生的躲避冲动(乙酰胆碱)就无法与运动神经元连接完成失活, 就会刺激自主神经系统,产生较难承受的的躯体症状。这就是在第三环节发生突触前抑制造成的现象。举个例子: (第一环节)学校下发通知   →   (第二环节)学生A意识到该写毕业论文了     →  (第三环节)  认知体系里那些绞尽脑汁的记忆体验相互连接兴奋   →   产生逃避冲动     →     另一认知(不写不能毕业)发出反对,使得逃避冲动(乙酰胆碱)无法与运动神经元连接完成失活 ,造成突触前抑制,已生成的逃避冲动(乙酰胆碱)转而刺激自主神经系统,造成躯体症状  →  学生A耐着性子(忍着躯体症状)构思论文提纲、查阅大量资料、陪着笑脸咨询导师   →     都会造成逃避冲动(乙酰胆碱)产生,这些冲动在其他认知的反对下无法与运动神经元连接,会继续刺激自主神经系统,造成躯体症状    →    ……(注:突触前抑制往往发生在写论文的前期,当人的身心认知体系逐步适应那种思考状态时,突触前抑制会相应缓解。)

②类型二:当大脑认知体系产生一些行为冲动,而这些行为冲动却没有明确、有效的运动神经元与其连接,且没有其他认知对其进行有效的超级化时,也会发生突触前抑制。
比如:杯弓蛇影的故事。
过程:杜宣到县令家喝酒,看到酒杯里好像有一条小蛇在蠕动,但碍于情面,还是喝了下去(第二环节认知产生了错误判断)     →      此判断 与大脑相关认知体系(蛇的危害)进行连接    →     产生行为冲动,比如看医生、吃中药等等(有病乱投医时,突触前抑制已经在发生了)。在吃药无效的情况下,杜宣意识到并没有明确的、有效的行为(如现在的手术等)能够消除此危害。这就更加导致产生的行为冲动无法与运动神经元连接完成失活,导致被动的发生了突触前抑制,产生的乙酰胆碱转而刺激自主神经系统,造成了明显的躯体症状。
后来,县令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于是邀请他坐在同样的座位上,观察酒杯。这时他才发现酒杯里的“小蛇”其实是墙上挂的弓的影子。(由此,杜宣得到了真实判断)    →      已生成的乙酰胆碱得到了充分的超级化。他的病自然就好了。
现实中也是这样。比如:当我们做错一件事情、造成严重后果时,如果能够有效的补救,则不会发生突触前抑制;如果没有有效的补救行为,则我们往往会很难受、自责,并出现较强的躯体症状。这其实就是发生了突触前抑制。

3.与突触前抑制有关的几个问题:
①自控力与突触前抑制:自律的过程就是突触前抑制发生的过程。自控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1)引起逃避冲动的认知体系和反对逃避冲动的认知体系的相对重要性(2)对躯体症状的承受能力。一个人对躯体症状的承受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②发生突触前抑制时,一些其他行为可以缓解乙酰胆碱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刺激。比如:哭、深呼吸、叹气、眨眼、咳嗽等等动作。
③同样是对行为冲动的抑制,从感受上如何区别超级化与突触前抑制:
超级化不会造成对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 ,不会出现躯体症状;突触前抑制会造成对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会出现较明显的躯体症状。

总结:
①强迫症的发病原因全部集中在第二、第三、第四环节。
②每个环节都会受到恐慌(神经调质)的影响。
③原因所在的环节不同,相应的治疗思路也不同。


上一篇:抑郁症怎么判断??
下一篇:潜在抑郁症患者,可能会有的10种扭曲思维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8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kuyiwuet8 发表于 2022-8-14 12:37:45 | 只看该作者
 
出门后再拉一下门把手,看门关上没有,这个动作几乎人人都有,我有一段时间很明显出了问题。老家的旧楼是四层,我住在三楼,每次出门都拉一下门把手确认是否关上了没,完了走楼梯到楼下,脑子里马上想着门关上没有,答案是不确定,马上爬楼梯上去拉下门把手,门关上了。下楼,楼下又想门关上没有,爬楼梯,拉下门把手。。。最多的时候,楼上楼下来回拍四五次,最后强迫自己离开。当时只是觉得自己这个行为不对劲,究竟那里不对劲也不知道。后来这个毛病就慢慢减少了,不过心里还是在念叨。后来买了一个家用摄像头,就放在客厅对着门的位置,手机点开APP就能实时看到门关上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蓝色论调_琪儿 发表于 2022-8-14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对,这就是虚假判断过于兴奋导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为是从“判断”开始的。不过,你的处理方法倒是挺好的[赞][赞]这或许能够为那些强迫症患者提供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治疗思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回头是关健 发表于 2022-8-14 12:38:49 | 只看该作者
 
知道强迫症之后,我也才确定自己应该也是强迫症。比如宠物,其实以前挺喜欢宠物的,但是后来开始变了,我摸完了宠物猫或者狗,当时必须洗手。如果当时不洗手,过半小时再洗手,我感觉身上的衣服、裸露在外的皮肤都脏了,回家后会洗澡,会把衣服从里到外都洗了才行。直到把我的雪纳瑞送人了,问题才消失。真的很麻烦,有些东西就在脑子里反反复复的折腾,如果你抗拒它,违背它,会很痛苦,听从它,问题至少暂时没有了。比如摸完宠物后洗手,洗完手后那一刻,真的很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小龙女88 发表于 2022-8-14 12:39:36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这样!如果你当时不洗手,大脑就会判断猫或狗上的脏东西会通过你的手转移到皮肤和衣服上,你的认知体系就会对此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如果你的认知体系能够适应(接纳)这种“脏”,那么你就不会去调整它;如果你的认知体系不能适应(接纳)这种“脏、猫身上的病菌”,那么你就会产生行为调整它(洗澡、洗衣服)。——这就是大脑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每个人都是这样!至于有的人为何没有这种行为冲动?有两个原因:①他不会产生“脏、病菌转移到皮肤衣服上”的判断。比如:小孩子,别说他判断衣服上脏了,他就根本不认为猫和狗身上脏,他更不知道猫狗身上是有病菌的(除非家长多次告诉他)。他只会判断“猫狗身上软乎乎的、好可爱”。②有的人也知道猫狗身上有细菌,也会有这种判断,但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猫狗咬伤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或者他们已经为猫狗打了疫苗),所以他们的认知体系对猫狗身上的“脏”是适应的、接纳的、不排斥的,所以他们不会有调整的冲动。你让他们洗手,他们还懒得洗呢!所以,这个时候一般思路就是:要么你按照原来的认知,允许自己的调整行为;要么你让自己的认知体系适当妥协,去适应(接纳)那种状态,让认知体系与那种状态达到协调,这样就不需要调整它了。你的思路不属于上面两种,你是把宠物送人了,直接把引起行为冲动的情景躲避了[捂脸][飙泪笑]。其实这种方法是我最喜欢、最羡慕的,因为它是最容易被我们接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豆豆豆 发表于 2022-8-14 12:40:3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您的分析,真的才明白这种行为的原因,谢谢[拜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噶啦22 发表于 2022-8-14 12:41:02 | 只看该作者
 
写待得太复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倒数正好七个字 发表于 2022-8-14 12:41:38 | 只看该作者
 
写的时候确实有点担心[捂脸],写多了吧,怕大家没耐心看完;写少了吧,又怕大家不能全面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空空爱空想 发表于 2022-8-14 12:42:18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这么多字,作者是神经科的专家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2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