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复制链接]
87232 0
三生树下孑一身 发表于 2023-4-3 05:07:5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拉多国家博物馆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普拉多(Prado)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草地”。欧洲早期的很多博物馆,都建立在空旷的绿地上,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毗邻城墙,还有些建在修道院的菜园或花园里。普拉多博物馆的选址也遵循这个传统,并以教堂和圣热罗尼莫斯皇家修道院前方的草坪命名。在马德里,你还可以见到以普拉多命名的街道。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藏品“过于丰富”是普拉多博物馆给所有初次拜访的参观者最大的惊喜。为了给这些藏品一个更加舒适的家,博物馆进行了几次扩建,甚至兼并了附近的两座建筑物。现在的普拉多博物馆由几座建筑连接组成,成为一处集陈列、展览、报告会、音乐会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西班牙国家旅游局Turespaña)
今天的展览区依然“拥挤”,展厅几乎没有空白,目光所及的四壁挂满跨越几个世纪的名画,很多享誉世界、在任何一家博物馆都足以称为镇馆之宝的传世之作摩肩而列。西班牙王国的历史与艺术,在这里交融汇聚,绽放光彩。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Fra Angelica作品《天使报喜La Anunciacion》)
映照历代国王艺术品位
马德里一年当中很少下雨,“阳光明媚”是这里最重要的“特产”。18世纪中叶,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16-1788年)决定派人规划一条林荫大道,供人在阳光下悠闲散步。他认为,在这条路上应该再建造一些显示科学进步的公共建筑,如科学博物馆、植物园、公园以及天文台。
古典主义建筑师胡安·德·比利亚努埃瓦受邀负责普拉多宫的建设,图纸很快就位,但1788年卡洛斯三世却去世了,一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科学大道”的计划被迫搁浅,建了一半的普拉多宫在拿破仑占领时变成马厩和火药库。
拿破仑扩张时期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源源不断运送至卢浮宫,其中有大量来自西班牙的艺术珍藏。复辟时期过后,西班牙王室收藏分散在各处的城堡、宫殿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埃尔科斯里亚尔皇家修道院内。国王费迪南七世认为,有必要在马德里建造一所独立的大型博物馆,集中存放它们。普拉多大街上这座未完成的宫殿最终入选,工人们依据设计师留下的木制模型,将它修建完成。1819年11月19日,崭新的“皇家美术馆”正式开放,馆内全部是国王的私人收藏,陈列于建筑最北侧的东西两个展厅。展厅每周可以开放一天,但不针对普通人,只有得到皇家许可才有幸进入。1868年,伊莎贝尔二世(Isabel II, 1830-1904年)被废流亡后,王室收藏被收归国有,皇家美术馆同时更名为普拉多国家博物馆,向普通人敞开大门。到今天为止,普拉多博物馆作为艺术品收藏场馆已经走过整整两百年。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西班牙国家旅游局Turespaña)
1819年,普拉多博物馆初次对外开放时仅有311幅绘画,如今馆藏珍品已多达上万,其中的3000多幅绘画来自西班牙王家收藏,囊括了15—18世纪欧洲所有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作品,但不包括英国。最早把艺术眼光投向整个欧洲的西班牙君主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1516-1556年在位),他在出国旅行途中接触到意大利的许多艺术家,并订制作品带回西班牙。卡洛斯一世对威尼斯画家提香青睐有加,试图说服对方到西班牙定居,但没有成功。他临死前,还让人把1554年提香赠予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礼赞》(《荣耀》)拿到边欣赏。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提香作品《查理五世大帝Carlos V》)
腓力二世(Felipe II, 1527-1598年)不仅继承了父亲卡洛斯一世在西班牙的王位,也继承了其对艺术的热情。在普拉多博物馆,来自腓力二世的收藏颇丰,如提香的《自画像》《维纳斯与阿尼多斯》,以及博斯的《人间乐园》。腓力三世统治时期,西班牙宫廷还出现了鲁本斯这样的大师级画家的作品,《美慧三女神》其中一位女模特,正是鲁本斯的妻子,而另外两位是他的前妻。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6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鲁本斯作品《美慧三女神Las tres gracias》)
西班牙王室收藏出现的一座高峰,来自腓力四世(Felipe IV, 1605-1665年) 时期。他在位期间把委拉斯凯兹召入宫中,并委托他到意大利大肆收购有价值的艺术品,用以装饰自己的王宫,丁托列托的《耶稣为门徒洗脚》便在其中。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7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丁托列托《耶稣为门徒洗脚El lavatorio》)
卡洛斯四世 (Carlos IV, 1748-1819年)昏庸无能,但在位期间发掘了西班牙绘画大师戈雅,并收集了拉斐尔等人的古典主义作品。卡洛斯四世的儿子,就是最早提出建造普拉多博物馆的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七世 (Fernando VII,1784-1833年)。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8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戈雅作品《遮阳伞El quitasol》)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9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拉斐尔作品《红衣主教El Cardenal》)
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不同,普拉多博物馆不以保藏和展示艺术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为重点,也没有如卢浮宫那样仰仗强大的国力,搜集东西方文明中处于顶尖水平、风格迥异的艺术品,而是与西班牙的国家历史紧密交织,成为反映历代国王个人艺术诉求和收藏癖好的一面镜子。
《人间乐园》:腓力二世眼中的生命启示录
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El Bosco)的《人间乐园》是一幅可以展开欣赏的三联画,如同一本大书。每天闭馆前,工作人员会小心翼翼合上它,第二天开馆前再缓缓打开。屏风关起来后呈现的是一片混沌,随着屏风开启,存在于画家脑中光怪陆离的世界一点点呈现在观众面前,如同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博斯的作品大多是这种三联画,它们色彩艳丽、构图疏密相间,细节描绘极尽精工。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0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博斯作品《人间乐园Jardin de las delicias》)
《人间天堂》的三块屏风分别画了天堂、人间和地狱。左边是伊甸园,耶稣把夏娃带到亚当的面前,夏娃低垂着眼睛,像是婚礼中的新娘。他们身边是各种奇异鸟类,粉色喷泉上立着一只头鹰,俯视下面发生的一切。中间版块是人间世界,代表情欲的红色水果随处可见,草莓个头之大甚至超过了人类的脑袋,它诱惑着画中的人们,纵欲堕落。人类赤裸着身体,与动物和变形的物体共处一个世界,毫无节制地发泄性欲。右边的地狱色调阴暗,魔鬼吞噬着人类,一对巨型耳朵被长刀贯穿,人与乐器的比例严重失调,混乱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普拉多博物馆,这幅画的前面通常站满了观众,你只能站在两米外探头欣赏,人们喜欢凑近了研究它的每一个细节,因为画面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几个世纪以来,它的复杂多样吸引了无数观者,人们伫立在画作前寻找、深思,但永远不可能读透它的全部含义。在中世纪,人们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造物主创造,而此时,博斯仿佛拥有了比肩上帝的能力,因为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画中出现了很多乐器及其变形,它们中的大部分今天依然存在并被使用,如鼓、风笛、摇把琴,由笛号变形诞生的六孔竖笛仍被使用。画中的乐谱可以被演奏或是哼唱。想象一下,时隔500年,今天的人们还可以听到当时的旋律,演奏着当时的乐器。
《人间乐园》的神秘,还来自作者本人。博斯原名耶罗恩·范·阿肯,1504年,他在画作中开始启用耶罗米尼斯·博斯这个名字。关于他的身世,历史上记载并不清晰,他甚至没有一幅清晰的自画像留下。博斯出生在荷兰南部的小城斯海尔托亨博斯,这里远离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与外界隔绝。博斯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也不可能接受任何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响,却能在思维上翱翔于整个宇宙。画中的这些东西在地球上并不存在,现代人愿意相信,它们或许来自画家的梦境,研究者称其为“神秘主义”风格。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3张图片

(博斯像,图片来自网络)
研究学者们一直在探究《人间乐园》的灵感来源。尼德兰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部分地方。“细密画”是尼德兰艺术的早期巅峰,它受到来自哥特和拜占庭艺术的影响,在对画作细节的刻画与中国工笔画如出一辙。在西班牙国家图书馆,中世纪留下的宗教书籍里,文字周围布满荒诞的纹饰,如动物之间反自然规则的关系,人和水果之间的频繁互动……这些作为装饰的花边,被博斯拿来作为主角,再经过画家的创作,放置在《人间乐园》的中心位置。博斯的很多作品内容取自尼德兰本土文化和当地流传的奇异寓言,如在普拉多博物馆展厅中与《人间乐园》遥遥相对的《干草车》,内容来自尼德兰谚语:“世界是一辆载满干草的四轮车,人人从中取草,能捞多少就捞多少。”
从蛛丝马迹来看,博斯应当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而不是一个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落魄艺人,博斯的祖父、父亲都是画家。《人间乐园》的笔触非常细腻,画家分层使用了多种颜料来描绘细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分析发现,他在外层颜料添加了亚麻籽油、蛋清和蛋黄,以及其他材料,这种配方是博斯家的秘密,今天已经没人知道了。
这幅画最早出现在荷兰拿骚家族的王宫中。博斯离世50年后,阿尔发公爵来到荷兰镇压尼德兰革命,实施血腥统治,并开始追查这幅画的下落。此时统治荷兰的威廉·范·奥伦治,他年轻时曾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秘书,后成为腓力二世时期在荷兰、泽兰、乌得勒支三省的执政,他在逃离荷兰之前把《人间乐园》藏了起来。阿尔发公爵对宫殿的守卫严刑拷打,甚至拔掉了他们的指甲,直到他们叫喊着供述出藏画的地方。
1591年,腓力二世购买了《人间乐园》,送到距离马德里近郊的埃斯科里亚尔皇家修道院,作为王室住宅的装饰品,他称这幅画为《野草莓之画》,野草莓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腓力二世是一位具有文艺气质政治家,他认为博斯的绘画具有某种实用价值,并蕴含了生命的智慧。传说他在弥留之际,还让人把博斯的画抬到床前观赏,并告诫子孙要仔细体悟画中的含义。
几百年来,关于《人间乐园》的含义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这是一幅适合冥想沉思的艺术品,有人认为它充满了暴力和对死亡的狂想,把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罪恶具象化,但无论怎样,《人间乐园》在艺术史上无与伦比,在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宫娥》:腓力四世的小公主长大了
腓力四世是西班牙宫廷有史以来最大的艺术收藏家。1640年,鲁本斯在安特卫普辞世,腓力四世一次性购入18幅鲁本斯遗作。普拉多博物馆现存展品中,拉斐尔的《圣家族》、丢勒的《自画像》,以及提香、委罗内塞和丁托列托的很多作品都是他生前的收藏。他邀请画家委拉斯凯兹入宫,两次委派其去意大利购买画作和雕塑,后者也成为腓力四世最信任的肖像画家。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4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丢勒自画像)
作为腓力四世御用的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创作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肖像作品,入藏普拉多博物馆最耀眼的明星是高318厘米、宽276厘米的王室生活画——《宫娥》。这也是委拉斯凯兹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委拉斯凯兹的青铜雕塑矗立在普拉多博物馆正门对面,博物馆一直把展厅中最重要的位置给与他,在主楼宽阔宏伟的大厅中,《宫娥》独占一面展示墙,其余展品则以它为中心陈列。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5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委拉斯凯兹作品《宫娥Las meninas》)
很多人喜欢用短剧的形式来讲述《宫娥》中的场景:委拉斯凯兹正在为国王腓力四世和王后、也是国王的外甥女、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画像,小公主玛格丽·特蕾莎突然特带着一群侍从闯进了工作室。作为当时的王位继承人,玛格丽特处于整幅画作的中心,在她的对面看不见的地方,是国王和王后,两人在画中的镜子里露出真容。画家位于画面左侧,宫人和宠物位于公主两侧,一位蹲下奉上茶点,一位躬身行礼,为宫廷服务的侏儒在画面的最右侧。远处画面黑暗处,宫廷总管涅托·委拉斯凯兹刚好打开门,外面的光投进画室,为远处的暗色调墙壁贡献一抹亮色,也和近处的光相呼应。在《宫娥》中,居于中心位置的除了小公主玛格丽特,还有宫女、侏儒和宠物,这些普通人一反常态成为宫廷画家笔下的重要人物,国王和王后成为远处镜中模糊不清的形象,这在同时代作品中独树一帜。
画像的核心人物是5岁的玛格丽特小公主,她活泼可爱,有着金黄色的卷发和漂亮容貌,喜欢偷偷吃甜食,被腓力四世称为“快乐天使”。虽然父母是近亲联姻,但玛格丽特身体健康,遭遇大病后也幸存下来。她从小接受文学、艺术、舞蹈等宫廷教育,在体弱多病的弟弟卡洛斯二世出生前,是西班牙王位的唯一继承人。受近亲联姻遗传基因的不良影响,卡洛斯二世身材矮小,跛足,直到10岁还像个小娃娃,并患有不育症。玛格丽特公主在结婚后仍保留了王位继承的权力。
从1654年到1659年间,委拉斯凯兹为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画过一系列肖像,这些画像完成后被一幅幅送入维也纳宫廷,目的是让公主的结婚对象,也是她的舅舅兼表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时刻了解未来新娘的模样。1666年两人大婚时玛格丽特15岁,婚后她因为流产身体虚弱。1673年,年仅22岁的玛格丽特因病去世。从幼年到少女时期,玛格丽特公主留下了大量的肖像画,为后人展现了丰富的生活图景。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6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委拉斯凯兹作品《哈布斯堡的玛格丽特公主》)
委拉斯凯兹出生在安达卢西亚的塞维利亚,父亲是葡萄牙后裔,母亲则是西班牙低等贵族阶级。委拉斯凯兹很小就展现出绘画天赋,最初在塞维利亚学习,24岁前往马德里,很快得到腓力四世的赏识,成为御用画家。他有幸观赏了王家的大量收藏,并于1630年,在鲁本斯的建议下,走访威尼斯、罗马和那不勒斯,见到大量的威尼斯画派作品,在画法上吸收了它们对光和影的运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650年,50岁的委拉斯凯兹在意大利创作了《教皇英诺森十世》,画中的教皇眼神凌厉,表情近乎狠辣,淋漓尽致体现了其凶狠残忍的性格。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7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委拉斯凯兹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
《宫娥》创作于1656年,是委拉斯凯兹晚年作品,他在光影效果、空间布局,绘画技巧及造型能力上,都达到巅峰水平,被认为是委拉斯凯兹急切渴望证明自己,以获得社会地位的一份视觉声明。16世纪至17世纪,画家在西班牙被视为匠人,这个身份并不受人尊敬,委拉斯凯兹生前曾提出希望获得一枚十字勋章,并获得骑士身份,但未被满足。这幅画完成之后一直放在腓力四世的书房,很少有人能看到,1660年,委拉斯凯兹逝世,国王命人重新修复了这幅画,并在委拉斯凯兹胸前画上一枚红色十字骑士勋章。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8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幅画完成后曾用名《妇女和孩子们围绕在身边的王后殿下的肖像》《国王殿下腓力四世的家族》《被称为“家族”的著名绘画》,直到1843年普拉多美术馆才用《宫娥》为它命名,也正是在被收入普拉多博物馆之后,它才名声大噪。
关于《宫娥》,后人最热衷讨论的方面,是它复杂构图所延伸出的视角关系。1966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出版了他的名作《词与物:人类科学的考古学》,开篇谈的就是《宫娥》。他认为这幅画的构图违背了古典再现规则,而是画家的主观设计,国王和王后作为被画的对象,占据了画家应在的位置。画中众多人物的目光凝视交织下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观画者身上,这也是画家作画时身处的位置,画中的委拉斯凯兹或许用过一名替身。后人对此不断延伸和推翻。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前,甚至之后,画家画自画像时多是对着一面大镜子,而镜像的结果与真实位置相反。伦勃朗是左撇子,但在画中他是右手握笔;梵高是右手作画,但在自画像中却是左撇子。在《宫娥》中的委拉斯凯兹是右手作画,另一幅收藏于乌菲齐美术馆的画家的自画像也是右手握剑,如果按照自画像逻辑,那他应该是个左撇子,但人们并没有证据。不过在1656年,委拉斯凯兹为玛格丽特公主画了一幅单独的肖像——《穿银色礼服的玛格丽特公主》,与《宫娥》中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小公主发型左右相反。由此,一个大胆想法诞生:委拉斯凯兹其实是对着一面大镜子画了这幅巨作,而国王和王后或许并不在场。因为为国王和王后画像,结果只有寥寥几笔的模糊呈现,这在当时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19张图片

在视觉焦点上大做文章的名作还有丁托列托的《耶稣为门徒洗脚》,这是一幅为威尼斯圣马阔拉教堂(The Church of San Marcuola)祭坛一侧墙面订制的大画。画家清楚,信徒观看这幅时只能在祭坛前方,画作在其右手边的墙上,观看者在祭坛台阶下的视角最终从画的右侧下方切入,从这个角度看起来,耶稣虽然不在画面中心,却是整个画作中体积最大的主人公,因为他距离观者最近。画左侧的廊柱和景深会帮助观者强化这个视觉感受,又同时与祭坛右侧真实的廊柱呼应。《耶稣为门徒洗脚》位于普拉多博物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观者与画之间没有任何遮挡,你可以从画的右侧慢慢左移动,当你踱步至画的正前方,会发现耶稣从最大的人物,还原成与其他人相同的大小,画中人物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奇妙的改变。
现在,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几乎已经成了普拉多博物馆的形象大使。2019年是普拉多博物馆建馆200周年,作为特殊纪念仪式,在首都马德里街头,隐藏着艺术家们由“宫娥”形象创作的80件设计作品,它们有的戴墨镜手拿折扇,高傲冷酷;有的周身印满报纸或头像,仿佛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风;有的侧身骑自行车,充满现代感;有的身着牛仔裙,自然洒脱……300多年前的小公主穿越到今天,依然身处潮流前线。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0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戈雅:为西班牙的灵魂发声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是18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在普拉多博物馆的常规陈列序列里,戈雅的名字撑起了整个18世纪西班牙美术史。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2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戈雅自画像)
戈雅和卡洛斯四世的关系,与委拉斯凯兹和腓力四世的关系如出一辙。在普拉多博物馆,陈列着戈雅的《卡洛斯四世一家》。与一般宫廷画家刻意美化当权者不同,这幅画中的每个人都展现出最真实、与尖刻的内心相匹配的外表,画中可以称之为“美”的只有华丽的服饰:国王大腹便便,王妃尽显老态,太子目空一切,用西班牙民众的话说,每个人看起来都愚蠢无知,但据说国王对画作还十分满意。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戈雅作品《卡洛斯四世一家》)
戈雅出生在西班牙萨拉戈萨,位于当时西班牙阿拉贡王国范围内,当地民生彪悍,豪爽而暴躁,喜欢在宗教节日尽情狂欢,这些性格特征在戈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离开家乡去马德里之前,戈雅一直为家乡的教堂画宗教壁画,他不仅把现实中的人画进宗教画,一些日常生活场景也被升华复制其中。
1763年,戈雅两次报考马德里的圣费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均以落榜告终。他转念去了意大利接受艺术的洗礼,4年之后又回到马德里。1779年,戈雅受到卡洛斯三世的接见,是因为其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他为贵族女性创作的肖像,细节别出心裁,对华服蕾丝的描绘细致到位,对模特的神情捕捉精准而别具一格,同时作画速度之快让很多不堪长时间摆姿势当模特的贵族女性欣喜不已,戈雅在贵族圈子逐渐有了名气。当时的西班牙王室热衷于效仿法式奢华壁毯,戈雅开始为王家织毯厂挂毯绘制图样,他不再局限于油画的线条限制,肆意挥洒艺术才华。戈雅妻子的哥哥就是宫廷画师,因为这层关系,他的创作逐渐与宫廷产生了联系,并有机会观摩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为这些作品制作版画。成名后他常说,自己的老师有三位:委拉斯凯兹、伦勃朗和自然。1780年,两次将戈雅拒之门外的圣费南多皇家美术学院聘请他加入,1785年升任副院长,这一年他39岁。在如今的圣费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陈列着一幅戈雅的全身自画像,画中的他身穿紧身裤,头戴宽檐礼帽,正在窗边作画。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画中帽檐上有一圈放置蜡烛的底座,这是画家独创的,为作画补光的方法。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1793年—1805年间,年轻的画家戈雅为一位丰腴的马德里女士绘制了一幅画像,模特侧躺在床上,以软枕支撑,双臂自然抬起枕于后脑,全身赤裸微曲,肤白貌美,露出撩人而轻松的姿态。当时,西班牙的天主教势力强大,不穿衣服的艺术作品只能是神话题材,这幅向禁欲主义大胆挑战的油画引发轩然大波。不知是赌气还是调侃,戈雅又立刻作了一幅《着衣的玛哈》,画中的女子姿态几乎一样,不同的是穿上了衣服。“玛哈”在西班牙语中是下层平民女人的意思,有人说画中模特是与戈雅有着秘密情人关系的阿尔巴公爵夫人,但其实可能性不大。1863年,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了著名的油画《奥林匹亚》,画中女人的姿势也可以看到《裸体的玛哈》的影子。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5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戈雅作品《裸体玛哈La Maja Desnuda》)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6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戈雅作品《着衣的玛哈La Maja vestida》)
在普拉多博物馆,两幅“玛哈”被并列悬挂在一个小型展厅,许多人徘徊于此,热衷比较两幅作品在眉眼动作上的不同,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裸体的玛哈”在技法和造型上更加突出。供游人进出的博物馆侧门外,耸立的是戈雅的青铜雕塑,雕塑底座上特意雕刻了这幅《裸体的玛哈》。
戈雅一生中大多数时候,都痛心于西班牙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他的创作充满激情,但多年的宫廷画师生涯已让这位阿拉贡人学会谨言慎行、患得患失。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卡洛斯四世在宠臣的怂恿下,将西班牙卷入反对革命的法国战争中惨遭失败。西班牙被迫与法国结盟组成联合舰队,成为拿破仑反对英国的工具,西班牙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英军全歼。作为与王室交往颇多的御用画家,戈雅意识到西班牙封建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他结交了一些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同他们探讨西班牙社会的顽疾,他的创作也更关注民生大众。1799年,面对无力改变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麻木,戈雅用讽刺和荒诞的形式创作了八十幅版画,声称取材自自己的梦境,取名《狂想曲》。1800年,他为国王画下了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卡洛斯四世一家》。
1808年,西班牙人民爆发起义,卡洛斯四世被迫让位其子费迪南七世。拿破仑军队趁机占领西班牙,由拿破仑一世的长兄约瑟夫·波拿巴取代费迪南七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从此西班牙人迎来疯狂的镇压和血腥屠杀。这一时期,戈雅目睹了太多的杀戮,他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直面了法军对西班牙起义者的血腥枪杀瞬间,法军枪口下的起义者中有正在祈祷的僧侣,也有满目沧桑的农民,画面正中是高举双手的白衣男子,在暗黑色调里格外耀眼,而他的右手掌心有一个明显的创伤,被赋予宗教含义(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掌心同样被钉穿)。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7张图片

(图片来自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戈雅作品《5月3日枪杀》 )
晚年戈雅陷入耳聋的深渊,又经历了丧妻之痛,他在马德里西北买下一处房产,取名“聋子之家”,也许因为见过太多黑暗和杀戮,戈雅内心始终无法平静。他在房子里的四面高墙上画了许多神秘惊悚的形象,创作了一个如囚笼般的暗黑世界。在《农神吞噬其子》这幅画里,农神萨图尔为了不让“子杀父”的寓意成真,正张开大嘴吃掉自己的孩子。这些黑色壁画,也成为戈雅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只有了解西班牙残酷过去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悲凉和绝望。在普拉多博物馆,这些作品被集中展示在同一个展厅,参观者一经进入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感。

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的历史与艺术 第28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普拉多博物馆的主要藏品经历了与故宫博物院文物类似的迁徙避战之旅,这些藏品先去了瓦伦西亚、加泰罗尼亚,后在国际联盟的保护下撤往日内瓦。二战开始后,它们又被藏在卡车中趁着夜色借道法国运回西班牙。
1981年,毕加索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品《格尔尼卡》也曾入藏普拉多博物馆,现在它是马德里索菲亚王后现代艺术中心的镇馆之宝。在那里,《格尔尼卡》拥有单独的展厅,有工作人员值守,不允许拍照,几乎所有游客入馆后都会第一时间涌到它的面前。亲睹过它的真容你就会同意,这样无声却能震撼你每个毛孔的作品,值得这样对待。事实上,关于普拉多的精彩远不止这些。

有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或私信小编~     →    一只2鹅


上一篇:4连败!西班牙人西甲保级形势又严峻了 网友:还不如武磊在的时候
下一篇:巴萨或遭毁灭性打击:逐出欧冠!欧足联拿到报告,开启调查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4 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