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复制链接]
74379 0
发表于 2023-12-1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1张图片


作者:轮回(爸妈精读作者)
在KFC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初中生模样的男孩,一边写作业一边就餐。
妈妈看到儿子嘴里食物咽下了,就赶紧拿一种食物喂到孩子嘴里,还时不时给擦一下嘴边。
男孩显得很难为情,偷瞄旁边的人是否在看。
妈妈却丝毫不在乎儿子感受,还厉声说:“你管别人干吗,抓紧写作业,你是要考第一名的!”
这对母子的互动,让人看着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这样的母爱生活中随处可见:
妈妈觉得孩子渴了,催促孩子喝水;妈妈强迫孩子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妈妈安排孩子的假期,甚至规划孩子的一生。
而这一切都可以用一句话掩饰:“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呀。”    
殊不知,这样的母爱不是爱,而是强行喂给孩子的“毒药”。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2张图片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3张图片


母爱伟大,为什么“毒”字下面有个“母”
白色夹竹桃,美丽却有毒,像极了母爱,往往以爱的名义伤害最爱的人。
“无孔不入”的母爱,是喂给孩子的毒药。
神童魏永康事件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它一直是天下父母的警示,他的母亲曾学梅一度忏悔:“是我害了儿子。”
魏永康只上过两年小学,8岁上中学,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
曾学梅的教育理念是:儿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余什么事都不用管。
她照顾儿子的吃喝拉撒,面面俱到,连牙膏都给挤好。高中时,为了让儿子在吃饭时不耽误看书,还给他喂饭。
经常把儿子关在家里学习,不让出去玩,导致他不爱说话,同学也不和他交往。
17岁时,魏永康读研,脱离了母亲,生活也彻底“失控”。
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冬天不知道加衣服,跻着鞋就往外跑,不知道打扫房间,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    
因为忘了要参加考试和撰写论文,最终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这样被学校劝退了。
都说母爱伟大,而曾学梅这种“入侵式”母爱,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干什么都要插手,小到吃饭穿衣睡觉、大到事业爱情婚姻,就像一张网一样,无孔不入。
这不是爱,是带着“剧毒”的羁绊。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4张图片


母爱的束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甚至控制着孩子的一生。
其实,这种“爱”在很多母亲的身上,无时无刻上演着,只是身在其中,浑然不知。
早晨,孩子还没起,早餐已经端上桌。
叫孩子起床,挤好牙膏,连漱口水都接好了。    
孩子吃饭时,不停的往碗里夹菜,这个有营养,那个好吃。
孩子帮忙收碗筷,赶紧阻拦,这活不是你干的,学习最重要。
久而久之,大包大揽成了母亲的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了孩子的习惯。
却不知,这习惯在一点点吞噬着孩子的能量。
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讲道:
“母亲,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当爱以一种占有、控制和支配出现的时候,“被爱”就成了无尽的受虐。
母爱能成就孩子,也能毁了孩子,而窒息式的母爱就是一种“毒”爱。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5张图片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6张图片


无分寸的母爱,其实是对童年的报复性补偿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童年没有得到的满足的痛苦,也会一直藏在心底,成为执念,最后把这种执念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完成父母愿望的替代品。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方式,就是父母把儿时的缺失变成愿望,强加给孩子。
电视剧《脑海深处》有这样一个故事:
女孩锦锦的母亲从小酷爱小提琴,但没有条件学习,生了女儿后,就把意愿寄托到了女儿身上。
她发誓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中国的奥伊斯特拉赫。
锦锦从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每天都在母亲的监督下进行高强度的练习。
每当锦锦对练琴表现出抗拒厌烦时,母亲就会怒吼:“你能不能争气呀,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你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好妈妈。”
一边是对不起母亲的内疚感,一边是无法承受的高压训练,在左右拉扯的痛苦中,锦锦抑郁了,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想睡觉。
母亲却觉得她是为了逃避练琴装的。
16岁那年,女孩锦锦被诊断得了动脉瘤。
锦锦母亲激动地和医生说:“她马上要参加比赛了,怎么长这么一个绊脚石,她才16岁,她是拉小提琴的,她今后要当中国的奥伊斯特拉赫。”
此时,她关心的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会不会影响拉小提琴,锦锦彻底绝望了。
医生说这个动脉瘤生长得很慢,危险不大,定期复检就好,并问锦锦近期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时,她却冷静地说:“Tiprego non AIutarmi(别救我)”。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7张图片


锦锦的母亲没有听懂。
回家依旧催促她练琴,就在那晚,锦锦在浴缸溺水自杀了。
母亲给了孩子生命,但孩子不是母亲的第二人生,也不是母亲生命的延伸。
父母的梦想不等于孩子的梦想,用自己的梦想绑架孩子的未来,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而很多父母把这种行为当作“爱”。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非爱行为”:
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掠夺,进行强制性控制,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做。
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但母亲的行为并不都是爱孩子的。
如果爱没有界限、没有温度、没有自我,就会演变成伤害。    
多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专家余允珠,曾针对中小学生做过调查,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绝大部分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
“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8张图片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9张图片


有分寸感的母爱里,藏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感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团巨大的火焰,离得太近,会烤炙,适当的距离,才会温暖。”
真正的母爱,是有温度有分寸。
分寸感是爱的尺度,它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恰恰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
1、不要带附加条件的爱
作为母亲,我们都曾掏心掏肺,无条件地爱过自己的孩子,可随着孩子的长大,却不知不觉对孩子的爱加上了“砝码”。
你再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
如果期末能考第一名,就带你出去旅行
要是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就给你买手机。
孩子得到的爱越有条件,越是严苛,自我价值感越低,越容易“爱无能”。
他们一生都无法无条件接纳自己和别人,因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无条件爱。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
真正的无条件爱孩子:
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差时,你不指责,而是关心孩子的情绪是否失落,同时鼓励孩子把不会的学会。
是孩子屡教不改时,你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犯错误的原因,如何有效预防犯错。
是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你没有失望,而是认识到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是孩子失败了,你没有责备抱怨他没用,而是陪着孩子继续尝试并引导他别轻易放弃,直到成功为止。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滋养,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自信的来源。
2、不要没原则的爱
家庭教育专家黄黔丰说:“家庭无原则的爱,可以让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坏孩子’来。”
诚然,没有原则的爱,只会养出没有底线的孩子。
朋友上高一的儿子打电话给她:“刚刚看上了一双耐克运动鞋,想买。”
朋友说:“今年已经买了四双耐克鞋,就不要买了吧。”
孩子生气地挂了电话。
朋友怕孩子闹情绪影响学习,得不偿失。
她又打电话给儿子:“你看上的是哪一款?发来给妈妈,妈妈给你去买。”
一边惯孩子一边管孩子,父母没有原则的有求必应,必会助长孩子日后的骄纵蛮横。
那张火爆全网,母亲跪求儿子去上学的图片,想必很多读者都看到过,母亲跪着,儿子却发朋友圈炫耀,这样的情景让人不寒而栗。    
孩子的做法让人愤怒,但真正的祸源是跪着的母亲,是她对孩子长久地溺爱。
“爱而不溺,宠而不骄”,这才是最好的母爱。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10张图片


3、不要强制式控制的爱
母亲赋予孩子生命,但不能以爱之名掌控孩子的人生。
“斑鸠型”的母亲,就如同鸠占鹊巢,母亲控制孩子头脑,代替孩子做决定。
大到挑选兴趣班,填报志愿,小到孩子每天的生活起居,什么事都想让孩子按照自己想法意愿去做。
“遥控型”的母亲,一直否定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孩子身上。
“包办型”母亲,事无巨细,什么都帮孩子干。
我们都想成为一位好母亲,但很多时候方向错了,努力也白费。
我们无意识的剥夺孩子的自主权,习惯性否定孩子,使孩子缺乏自信。
孩子从小到大遵从父母要求,等孩子长大,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很难有自己的主见,无法承担责任,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母爱固然重要,但千万别忘了初心,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个体独立的成年人。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是最有毒的爱 第11张图片


复旦教授沈奕斐曾说:
“一个妈妈让自己变得很厉害,什么事情都亲自做,只会委屈自己,也会害了孩子。”
最恰当的母爱,应当具有松弛感,既能给孩子底气,又能给孩子自由。
母爱是一场很艰难的修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自省,才能把握好最恰当的“度”,给到孩子“刚刚好”的爱。
一起共勉,母爱不用24小时不打烊,累了就关门歇业,孩子自会按需成长。
作者简介:轮回,富书专栏作者,万事轮回,生生不息,一手育娃,一手育己,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上一篇:“穷孩子的游戏”:一个农场小学的足球教育实验
下一篇:卷入日本“升学之战”,三位中国妈妈们亲历日版“小升初”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4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