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财经] 北大教授孙蚌珠:必须变革!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恶果已经很明显了

[复制链接]
77312 0
刘奕梓菡他爸 发表于 2023-12-21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来自黑山、罗马尼亚、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高校代表、在京驻华使节代表等共话全球发展。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出席本次大会并在“分论坛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发展”环节研讨发言,现将发言内容发布如下:
人类文明的进步应该着眼于人类共同发展,不是一些人一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国家少数人的发展建立在剥夺另外一些国家一些人尤其是大多数国家大多数人的发展基础上。
本文字数约
3447
字,阅读需要
4
分钟。

北大教授孙蚌珠:必须变革!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恶果已经很明显了 第1张图片

孙蚌珠

一、共促全球发展对人类命运的意义何在?[color=rgba(0, 0, 0, 0.9)]
这是形成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共识或者说共同价值的前提。
一是共促全球发展是回应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人类“发展鸿沟”巨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受阻、气候变化挑战增多等现实难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命运与前途。共促全球发展倡议是从根本上破解全球发展问题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中国方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
二是共促全球发展是改变工业化以来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经济秩序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作为基础的生产力发展使得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这种联系历史上是建立在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建立在不平等国际分工形成的殖民经济体系基础上,战后殖民政治体系破产但以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但没有改变并且不断加剧。
《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显示,全球最富有的 10% 的人口占据了全球收入的52%,而最贫穷的一半人口只有全球收入的 8%。全球财富不平等甚至比收入不平等更严重。全球最贫穷的一半人口几乎不拥有任何财富:他们的财产只占全球财产的2%。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拥有76%的财富。工业化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能带来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权状况的改善,有的甚至可能带来更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
三是共促全球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人的权利、是世界所有国家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国家少数人的专利。人类文明的进步应该着眼于人类共同发展,不是一些人一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国家少数人的发展建立在剥夺另外一些国家一些人尤其是大多数国家大多数人的发展基础上。
四是共促全球发展是实现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了,整个世界繁荣稳定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也将从中受益。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受到制约。这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共促全球发展着力于哪些方面?
这是实现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共识或者共同价值行动的基础。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重点八个领域。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
一是共促全球经济发展。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如何共促全球经济发展,首先是要分析导致不平等发展的根源,主要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控制。金融垄断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分工的生产结构决定了国家之间极不平衡的分配结构。金融垄断资本因其所控制的生产要素、所参与的产业环节具有极强的垄断性质,从而在分配中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高。金融垄断资本对于这些国家的剥夺性积累造成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加强了金融垄断资本垄断国的实力,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工业化都处于很低水平甚至没有不能算是工业化。
二是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提振经济复苏活力需要科技变革,但发达国家技术垄断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取得技术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技术创新决定的产业变革从而世界现代化进程几次浪潮:机器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第一次几十个第二次几个第三次主要是美国,现在第四次数智化,能否让全球获益,这是一个特别重要问题,关系着发展中国家发展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平等发展。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数智技术差距巨大,世界的数字鸿沟严重
国际电信联盟《衡量数字化发展:2022年事实和数字》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约有53亿人可以上网,但仍有27亿人不能上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互联网覆盖率差距仍然很大。在欧洲和北美国家,80%至90%的人口使用互联网,在最不发达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互联网覆盖率仅为36%。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仍较为滞后。2021年,最不发达国家每百名居民中使用宽带网络的只有1.4人。
三是共同维护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和自然直接关系人类共同的未来,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问题,需要共担责任,要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或者说所有人生存和发展权利,这就需要统筹现实责任和历史责任,就是要考虑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特别是改变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绿色壁垒、产业转移等手段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
四是共同关注和解决世界贫困国家和贫困群体。联合国2023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现在仍有7亿多人(占世界人口的10%)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他们对医疗、教育、用水和卫生设施等最基本的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2022 年,面临着长期饥饿的世界人口大约 9.2%,7.35 亿人。全球 29.6% 的人口,即 24 亿人,遭受中度或严重粮食缺乏。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全球电力普及率 2021 年的 91%,但仍有 6.75 亿人(主要集中在最不发达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尚未用上电。截至 2022 年底,全世界有 1.084 亿 人 被 迫 流 离 失 所,是十年前数字的 2.5 倍。
三、共促全球共同发展如何行动?
思维决定思路,理念决定行动。首先转变发展思维,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提到六点:
——坚持发展优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普惠包容。
——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行动导向。
其次,共促全球发展思维和理念重要的,但更具实际意义的行动。
两年来,全球发展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积极响应,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发展倡议实践成就与世界贡献》用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已经有效凝聚国际发展共识,动员发展合作行动,取得多项早期收获。全球发展倡议已实现从“打基础”“搭框架”到“强合作”“显实效”的跨越。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了许多具体行动。
共促全球发展的中国行动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就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十年,其实践成效大家都关注到。到2030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可以说,这是全球共同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理论探索。
中国行动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发展。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全球发展的成功实践。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可以说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中国既矢志于在国内推进共同富裕,又致力于在世界范围促进共同发展;既坚定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以大国责任担当为全球发展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共享发展是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路径,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促进全球发展符合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势,人类命运与共,共同发展是人类普遍交往的历史必然,它支撑着人类不断突破地理、制度、技术等形成的障碍,实现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联通,不断改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我们应该相信人类应该也有可能以更具包容力的合作理念,构筑共享型发展空间,以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渠道,聚合高质量发展资源,以更可持续的合作方式,培育内生式发展动能,共促全球发展,共建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 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人大重阳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北大教授孙蚌珠:必须变革!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恶果已经很明显了 第2张图片




上一篇:马斯克“超级高铁”终成泡影 旗下Hyperloop One宣布倒闭
下一篇:楼继伟:货币政策仍有较大降息降准空间 财政赤字最好保持在3.8%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7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