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天才少年因鸡娃差点丧命:从“清华北大随便挑”降到“活着就行”

[复制链接]
84204 0
木子里 发表于 2024-2-1 21:04:4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主创团·筱恬
不久前,看了一篇关于我国单板滑雪运动员曾闻一的报道,感触颇深。
1995年出生的他是一个天才滑雪少年,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多个滑雪竞技单板比赛中表现突出。2019年初,他还以最好评估成绩,入选了中国奥运选材项目赴瑞士受训。
谁曾想,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体坛新秀,与滑雪的结缘却是父母的“无奈之举”。
原来,闻一的父亲曾经是个典型的鸡娃家长,总是强迫孩子学钢琴、学奥数,并且认为“如果学得不好,那就是不够努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闻一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他变得爱哭,总是跟自己较劲,无法接受一丁点儿失败。更糟糕的是,他还无缘无故得了心脏病,一度严重到住进了ICU。
生死面前,慌了神的父母赶紧停掉了所有的补习。他们决定接受儿子的不完美,对他的期待从“清华北大随便挑”一降再降,到最后变成了“活着就行”。
空出来的补习时间,父母带闻一接触了滑雪。没想到竟无心插柳,这个男孩对这项运动上了心,并展现出了无限潜力。
天才少年因鸡娃差点丧命:从“清华北大随便挑”降到“活着就行” 第1张图片


从奄奄一息的心脏病患儿,到光芒四射的运动健将,曾闻一的成长经历教人无限感慨。
他一度是不幸的,差点成为父母高期待下拼命鸡娃的牺牲品;
他无疑又是幸运的,阴错阳差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就此人生开挂。
但,又有多少孩子,能像曾闻一那样呢?
天才少年因鸡娃差点丧命:从“清华北大随便挑”降到“活着就行” 第2张图片


内卷的教育焦虑的父母

年前和老同学们聚会。大家都是做妈妈的,娃是必聊的话题。
大家不约而同一个感受——如今的教育,实在是太卷了!
由于所在地的升学政策规定,初中择校和小学阶段的三好生资格直接挂钩,因此几乎每个家长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规划好了鸡娃路线:语数英等主课是绝对不能落下的,除此之外还得发展各项特长,艺术、体育、科创方面的兴趣班统统安排上。
问问当天在场的朋友,大家的孩子都是至少两门培训班打底。其中甚至有一位妈妈,给她儿子同时报了七八门课程,每年的学费就要大几万。
对此,她直言不讳:“说白了就是为了能够评上三好生,给孩子的履历加分。所以哪怕孩子不喜欢也得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散尽千金,操碎了心。
而在鸡娃的类型上,还分为了“荤鸡”和“素鸡”。前者主攻语数外等学科内容,着眼于各种竞赛;后者以发展才艺与特长为目标,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
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家长,选择“荤素”搭配、两手都抓,鸡娃全方位。
事实上,这份内卷的背后,大人的想法很简单——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被淘汰,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最终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
正如电影《起跑线》里的妈妈米塔,整天为女儿忧心忡忡:“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
天才少年因鸡娃差点丧命:从“清华北大随便挑”降到“活着就行” 第3张图片


就这样,在焦虑心的驱使下,家长们纷纷裹挟着涌入了鸡娃大军,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天才少年因鸡娃差点丧命:从“清华北大随便挑”降到“活着就行” 第4张图片


那些拼命被鸡的娃,后来怎么样了?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鸡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进名校,增加竞争的筹码,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以升学为导向,目标很现实。但这个过程对孩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妈!这是我的人生》这本书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作者王食欲的母亲是典型的“鸡娃”理念践行者。在她的规划下,女儿从四五岁就开始上乐器、美术、体育等各种兴趣班;中小学阶段更是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补习上,几乎参加了当时市面上所有热门的辅导班。就这样,她把女儿一路“鸡”进了顶级名校北京四中。
在旁人看来,这是父母不遗余力鸡娃的成功典范。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却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很多阴影。
书中王食欲坦言,学生时代奔波辗转于各个补习班的回忆并不愉快。
而从小被“鸡”的经历更是给她造成了长期焦虑。这种焦虑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她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不知道该怎么放松和玩耍,一旦停下努力的脚步,便会产生浓浓的罪恶感。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自己无法发自真心的快乐,甚至在留学期间尝试过自杀……
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被“鸡”的孩子,正承受着我们看不到的隐痛。
前几天,初二的小外甥告诉我们,他隔壁班有个同学跳楼了。
那孩子是个学霸,据说家教严格,父母对她的学习抓得特别紧。
这次她期末考试发挥失败,回去以后被父母批评了几句,结果一个想不开,就走上了绝路。
现实一再表明,当大人在乎的只有成绩、升学、排名时,鸡娃只会让孩子要么不堪重负,抗挫力越来越差;要么患上空心病,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正如耶鲁大学前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所说:“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儿时所接受的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人生的走向。而盲目又功利的鸡娃,终将毁掉孩子的一生。
天才少年因鸡娃差点丧命:从“清华北大随便挑”降到“活着就行” 第5张图片


明白鸡娃的重点,才最关键

计算机专家吴军博士在其著作《卓越》中指出,家长在养娃过程中,应该回归教育本身,尤其要破除以下三个“教育误区”:
第一,“认定孩子必须比自己强,上的学校比自己好才是教育的成功。”
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种,父母需要改变想法,孩子只要活出精彩、实现自己的价值,其实就是成功。
第二,“觉得在一线城市,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机会一定比在其他地方多。”
其实越是教育发达的地区,孩子的升学竞争和压力也越大。
第三,“认为孩子只有上了名校才有前途。”
在吴军博士看来,人生好比马拉松比赛,拿到名校的毕业证书,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并不意味着一切万事大吉。绝大部分人,其实根本坚持不到赛程的终点。
他从更高的站位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笑到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事实上,鸡娃本身无可厚非,但它只是手段。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目标放长远,不局限于升学,而是着眼于孩子的整个人生。
李玫瑾教授曾透露,自己的女儿上中学时数学不好,考试一度才考了15分,连老师都断言孩子考不上大学。
天才少年因鸡娃差点丧命:从“清华北大随便挑”降到“活着就行” 第6张图片


为此,她并没有硬逼着女儿恶补数学,因为她知道这是孩子天赋上的短板。相反的,她选择跟女儿积极沟通和交流,陪她一起探索,对未来重新规划。
后来,女儿向李玫瑾表达了学习音乐的想法,她也及时发现了孩子这方面的天赋。
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女儿的艺术特长被充分发掘,最终通过艺考的方式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生活得很幸福。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真正教育的成功,是培养出一个身心和谐的孩子。”
事实上,相比执着于孩子每一次的分数和排名,我们真正要“鸡”的,是孩子顺应未来发展的能力、面对挫折时强大的内心、抵御疾病的强健体魄,让他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成熟的人。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鸡娃的真正内涵就是让孩子“活着就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幸福而快乐地活着。


上一篇:中产家庭放弃了,钢琴离场
下一篇:2000亩!理工大学新校区,开工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2 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