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从来没有“性格不好”的孩子

[复制链接]
9549 0
文玺兄 发表于 2024-2-7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点    孩子有情绪,往往会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性格不好。但这些问题,并非总来源于孩子自身。如何看待情绪?如何教育孩子控制情绪?父母需要做好引导,帮助孩子接纳、回应他们的情绪,陪伴他们整个成长的阶段。
文丨黎响    编丨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编版 | 袁梓曦
心理病理学上,提到一个青少年才会被诊断的障碍,叫做「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它的诊断标准有很多条,简单展示其中的一些症状:
孩子会经常发脾气,而且愤怒的水平与他们所经历的事件不匹配;
孩子对愤怒的控制能力与他的发育水平不匹配,一周至少在家里、学校或其他环境出现3次这样的愤怒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俊的笔被同学碰倒了,他会猛然发怒,要追着对方打。
当然,只看上面的描述是无法诊断出病症的,只有精神科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才能做诊断。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因为发现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孩子。
而父母也好,其他成人也好,很多时候会将这种愤怒的表现理解为:孩子性格不太好,不太懂分寸。
不仅如此,很多父母还会习惯性地将孩子捣蛋、做错事、情绪化等行为,同样理解为是孩子的性格问题:
他就是不乖,
他就是不听话,
他就是一个坏孩子……
然而,一篇3个月前发表在 Cognition and Emotion 的研究表明:
如果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归因为性格问题或缺陷的话,那么孩子可能更容易发展出抑郁焦虑、易攻击的问题。
从来没有“性格不好”的孩子 第1张图片


心理学上,将人们对事件的归因分成两个方面:
1.「情境归因」:事件的发生是外部环境导致的。
2.「性格归因」:事件的发生是个体性格导致的。
例如,一个小孩没有交作业——
1. 如果老师使用「情境归因」,那么她会认为:
是不是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所以才来不及做作业。
2. 如果老师使用「性格归因」,那么她会认为:
肯定是因为这位学生太懒了,所以才没有做作业。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情境归因」与「性格归因」孰优孰劣。
只是一个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不同,会影响到双方的互动,以及会影响到对方后续的认知和行为。
从来没有“性格不好”的孩子 第2张图片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240多名有5-7岁孩子的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
  1. 第一步  
让他们看一些关于小孩日常场景的漫画图。
例如,孩子在外面玩了一会,新买的滑板车坏了,他伤心地回到家。
漫画没有展示出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但需要父母们把这些情境当作是自家孩子遇到的真实情况。
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对“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孩子的性格问题导致的”进行打分。
  2. 第二步  
让父母再次做出判断,当他们遇到这种问题时,是更倾向使用「情绪拒绝型」的回应方式,还是「情绪疏导型」的回应方式。
「情绪拒绝型」的方式体现为:命令孩子不要哭、责怪孩子、威胁要取消孩子的娱乐时间等;
「情绪疏导型」的方式体现为:告诉孩子哭是可以的、想办法跟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等。
得到这些父母的教养习惯数据之后,研究人员将其与子女的内化问题(抑郁、焦虑等)和外化问题(攻击性、对立行为)水平联系起来,
主要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父母的「性格归因」越多,孩子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越严重,且女孩的内化和外化问题更严重;
2、父母对儿童情绪的「性格归因」会导致更多的情绪否定和更少的情绪指导。
3、父母的情绪疏导和情绪指导越少,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多,并且男孩的这种关联强于女孩。
具体而言就是: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天生的、改不了的,那么,他们会更容易使用「情绪拒绝」的应对方式。
而这可能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像哭、悲伤、愤怒这样的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我不能表达这样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学习如何面对和调节这些情
这会导致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得不到发展——未来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更加难以处理情绪问题,从而发展出焦虑和抑郁。
而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是有别的原因的,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愿意帮助孩子面对这种情绪震荡,并且跟孩子一起想办法补救。
而这会让孩子意识到:
其实这并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我相信自己是有办法解决的。
从来没有“性格不好”的孩子 第3张图片


在很多父母成长的年代里,他们通常接受到的教育是: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要反思自己的问题。
这导致的结果是,人不仅容易内耗,情绪也很容易出问题。
而看完以上这个研究,如果父母能得到一些小小启示的话,那就是:
在某个问题发生后,与其认定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不如多给他们找找“借口”。
正如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他的《宝贵的人生建议》一书中讲到:
如果一名年龄小的学生学习吃力,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他的视力。
不要什么都归结为孩子智力不高、性格不好。
实际上,孩子的问题,并不总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
而情绪问题以及他们被教育看待情绪的方式,却会深刻地伴随着他们整个成长的阶段。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当父母的,要始终和他们站在一起,接纳和回应他们的情绪。
如此,孩子才会变得更加从容,才能更加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
*citation:  
Denham, S. A., Bassett, H. H., & Wyatt, T. (2015). The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J. E. Grusec, & P. D. Hastings (Eds.),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590–613). The Guilford Press.
Riemens, A., Portengen, C. M., & Endendijk, J. J. (2023).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s, dismissing and coaching reactions to children's emotions, and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ur moderated by child gender. Cognition & emotion, 37(6), 1057–1073.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1.2023.2214350
图源:Pixabay、Pexels
发现优质教育


上一篇: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也要从娃娃抓起?
下一篇:这三种心理暗示,会毁掉孩子的自信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2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