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复制链接]
90318 0
二皮多啦 发表于 2024-2-8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1张图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日常亲子教养和相处,不发脾气不可能,很多时候,家长自己也并不想的。


其实,换一个角度,和孩子,一同建立一个“亲子银行”的概念,并且,按照下文的建议和具体方法进行操作,你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周四
视野 
全文共3749字,阅读时间10分钟






我有一个朋友,自从有了女儿就特别关注育儿方面的内容,我们聊起琐碎的日常,她很感慨:真的是看了那么多理论,还是不知道怎样面对孩子崩溃的情绪。颇有点“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的意味。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生气继而崩溃大哭, 父母一忍再忍,无需再忍,也跟着崩溃,调门立时提高八度,但常常是对孩子的情绪并没有缓解或有震慑作用,反而让他更加崩溃了。这些都是育儿路上常常遇到的小事儿,但也算是对为人父母的小考验。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关系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亲子关系里的互动就像是储户与银行,我们存进更多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收益就是孩子越来越好的情绪认知及控制能力。   


最近在读陈忻老师的《整体养育》,有一个章节《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她说父母想要影响孩子,首先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更愿意听取他爱和信任的人的建议。读来获益匪浅,让我更加积极地在育儿中实践如何培养呵护亲子关系。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2张图片



建议一: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感受或经历的一种能力。为了理解别人的感受和经历,我们需要想象自己处在这个人的位置。同理心是父母必须具备的情商之一。  




(1)多从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
父母要时常提醒自己,孩子不是小一号的大人,他的很多地方都和大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孩子看到的世界,想问题的角度,极有可能跟大人不一样,因此,父母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行为。



陈忻老师此处举一个例子,小宝在六七个月的时候,突然开始害怕洗澡,一放到水里就哇哇大哭的例子,她理解了孩子在从小澡盆换到大水盆的恐惧,帮助小宝逐渐过渡。我家宝宝刚上幼儿园时,经历了大约两个月亲子关系无比紧张的时期。除了每天早晨起气和入园时的反抗,周末出去玩也避免不了,孩子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我甚至因此线上挂了北京的专家号。


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第一次独自一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对于一个两岁孩子有多难,一想到我自己三十多岁走在陌生人群,去新的工作环境还会焦虑不安,我就越发理解他。从他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所面临的境遇,每天给予更多的安抚和陪伴。


有一天他忽然问我,妈妈你把我扔到幼儿园,你想我吗?我认认真真地告诉他,首先妈妈不是把你扔在幼儿园,只是到了年龄就像爸爸妈妈需要上班而宝宝的任务就是上学。而且即便爸爸妈妈不在眼前,我们的心也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被一条看不见的线牵着。他对这个答复还比较满意。




(2)多体会孩子的感受。
父母如果能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并跟他的情感产生链接,孩子就容易信任父母。


2021年热播剧《小舍得》中那个被妈妈每天逼着学习考试的子由,后来出现了幻觉,总是想象一个比他自由快乐的孩子出现在他身边,做着他羡慕的事情。欢欢也在学习压力下离家出走。可是父母却不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导致沟通障碍,亲子关系出现严重的问题。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3张图片



建议二:真正的接纳



很多父母都知道要无条件接纳孩子,但是真正做起来效果却一言难尽。只有我们真正从心底接纳了孩子,才能更加淡定,才不会给他们太多的压力。没有压力,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


我爸妈从小对我很严格,生活的艰辛和粗糙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如何,我鲜少得到父母的表扬。以至于长大后我总是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希望我的父母、我的伴侣认可我现在的样子。不要拿我和别人比,我不是别人家的女儿,别人的妻子,我就是这样的我。


我用了很长时间去探索与自己的关系,最后发现,这种鼓励与认可的匮乏,最终的结果是我缺少肯定自己的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我不会再让我的孩子自己去探索如何肯定自己。我不遗余力地鼓励他,吹了很多彩虹屁,说了无数的“amazing”。三岁时他喜欢工程车,从玩具到绘本到生日蛋糕满足他,四岁时他喜欢奥特曼,我就是随时可以与他超级融合升华的葛丽桥奥特曼。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是无休止的、无底线的纵容,是掌握度,向孩子说明、认真沟通、带着诚意地倾听,逐渐地他就学会了在面对喜欢的玩具时,知道家里有很多类似的不会再要;在看喜欢的动画片,知道太长时间伤眼睛,会主动关机,因为妈妈的信任他也很珍视。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4张图片



建议三:与孩子真诚相处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真诚,发现自己有错时,也要真诚地道歉。孩子们从小,我就跟他们说,我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会累,也会做错事。所以,如果我做错事了,就会跟孩子们道歉。


每次在与孩子相处中,我哪句话说错了、累了、着急了,在事后复盘我都会解释。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马上到来的四岁我觉得他虽然偶尔还是蛮横无理,但也越来越多地对我们体谅了。


他会在爸爸睡着时不大声说话怕影响爸爸,也会在我熟睡时踮起脚尖走路,自己去喝水上厕所。一想到我们付出的琐碎的爱,在这个小人身上,看到了爱的流动与反馈,就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陈忻老师说:这三点建议,其实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做好其中任何一点,都能对其他两点有所促进。父母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亲子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跟孩子沟通起来也会越来越容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也会感到越来越轻松。


阅读推广人胡杨老师也说过: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接纳满足他的要求。眼下的家庭架构中大多数家庭都由长辈承担了这样的角色,我家恰恰是我,我就是想做一个讨好孩子愿意尽可能满足他的妈妈。


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了很多重要理论,而他最广为人知的概念,就是足够好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的关键,就是敏感,“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很好地满足婴儿对全能自恋感的追求,而一旦这种感觉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婴儿就可以接受生命中的挫折,接受妈妈、世界和他不是一体的事实。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5张图片



让亲子共读“这件小事”

成为亲子关系的滋养



在日常的亲子共读中也可以关注一下,和亲子联接有关的绘本,有些是直接讲述爱的,也有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传递爱的。


比如:
《爷爷变成了幽灵》,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读到爷爷说: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孩子可能还不确切地了解死亡,但他明白什么是牵挂。


《我的爸爸叫焦尼》,讲述了父母离异后,孩子久别重逢的父亲在一起经历的一天,他想告诉街上的每个人,他也有爸爸。


《爸爸带我看宇宙》爸爸带我穿街走巷,边走边聊却是平常日子的深度联接。


《妈妈的红沙发》《妈妈,买绿豆》都是截取了日常生活的小片段,亲子关系不是特殊节日的仪式感,是相互陪伴的细水长流。


《我永远爱你》《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宝宝一岁多就开始读的绘本,他会说话后,也会问我,妈妈,我打碎盘子你还爱我吗?妈妈我把枕头中的羽毛弄得满天飞你还爱我吗?妈妈,我爱你从这里到月亮那里。


《你让我成为妈妈》我无数次与宝宝共读这本书,每次都觉得写得多平实但多贴切啊。


《月下看头鹰》一个冬夜和爸爸一起去看猫头鹰,其中的趣味不言而喻。孩子也许会联想到和爸爸一起去滑雪,和爸爸一起偷偷去冷饮店。


《逃家小兔》无论你去哪里,你都是我的宝贝。


在他对幼儿园抵触情绪很多的时候,我们一起共读了《妈妈树,妈妈心》《魔法亲亲》,也学里面的妈妈给他叠了一颗小红心放在口袋里,每天入园亲吻他的小手,让他带着妈妈的魔法亲亲入园。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尽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拥有温暖的内心与健全的人格以及幸福的人生。我们总是纠结于各种育儿之“术”,想以从各种途径学来的一招一式助力育儿。而实际上,育儿的密码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特别戳心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童年的不断重复。”放慢脚步,温柔地待他,仿佛“牵着蜗牛去散步”给他温暖的环境,享受与他在一起的时光,给予他坚实稳定的爱。当未来他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想到父母的爱会内心充满力量,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亲子关系的深度链接会成为他未来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基石,何乐不为呢?


洛夫有诗句:“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我在《贾樟柯电影手记》中第一次读到这样的诗句,想象华发渐生的大导演,在空旷街道上想到自己母亲,心中溢满感动……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6张图片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7张图片


你和孩子互相相爱,有时候却找不到互通的那扇门。有时候,你找到了门,却没有勇气或技巧去打开它……


你需要一个专业的引导人,一些真诚的陪伴者,一个安全且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环境……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8张图片




书没少看,理论没少学,但面对孩子,还是一点就炸,怎么破? 第9张图片



上一篇:放假在家,害怕孩子近视度数疯涨?正确用眼模式来啦
下一篇:孩子被拉成“千手观音”,“小手拉大手”该消停了 | 新京报快评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4 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