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父母最好的角色就是做一个观察者,放弃自我并不能成就孩子

[复制链接]
39054 0
杨元兵 发表于 2023-12-26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日,全国不少城市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儿童感染人数增多,也有很多家长想要锻炼孩子对抗病毒的能力,低估了疾病的严重性,让孩子坚持带病上学,甚至有孩子出现“白肺”,妈妈还拒绝住院。过于极端的“鸡娃”,逼着孩子拿健康换成绩,教育焦虑的蔓延和扩大,可能比传染病还更加可怕。本期腾讯育儿《成长晴话》邀请腾讯新闻知识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晴天妈妈;《母子之间》作者、中学一级教师陈云靖;教育心理学硕士、《天赋教养-因材施教的秘密》译者郭宁共同探讨如何放下焦虑,还给孩子健康的童年。
核心观点:

父母最好的角色就是做一个观察者,放弃自我并不能成就孩子 第1张图片


晴天妈妈:如何评判家长的这种极端鸡娃行为,带病上学是教育焦虑的一种体现吗?为何部分家长有这种心态和行为?
陈云靖:我们身边确实有比较焦虑的学生,心理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工作已经30年了,刚工作的时候,全校可能有一个,现在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两到三个,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我觉得是家长内心的焦虑对孩子造成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郭宁:我觉得是时代造就的,这些焦虑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大变化。实际上,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底线的东西我们如果能清晰的话,就不会特别焦虑。比如,如果培养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成就且有幸福感的人,那么就不会去焦虑孩子白肺了还要不要去学校,因为达到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孩子要身心健康,生命健康就是底线,当这个已经成为威胁时,我们还用去选择吗?
晴天妈妈:怎样平衡孩子的健康和学业?如何缓解家长“就怕孩子功课会落下”的恐惧心理?
陈云靖:其实我刚刚带儿子离开学校去剧组拍戏的时候也担心过,也想过作业要不要给他补上,后来因为在剧组要看很多剧本和连轴转的拍摄,不可能去补,我们就干脆放弃了。但是反而在那种情况下,我儿子自己怕落下功课,就会看看书,在宾馆里面看视频自学,一般一节课40分钟,班级里面有四五十个人,老师需要照顾到每个学生,所以一个知识点要讲40分钟和反复的练习,但是他自己大概十几分钟就搞明白了,回去之后也并没有落下功课,考试能排到班级前五。所以作业不像圣旨,必须要完成,如果孩子病了,我也会告诉他身体最重要,作业可以不写。
晴天妈妈:我女儿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也很有意思,她说妈妈我想优秀,但是不想努力。我跟她说,你有八条车道,而且都在跑车,你有很多喜欢的事情都在做,但是,你们班的大学霸们,可能只开了一两条车道,开的时间比你长并且不停。然后我跟她开玩笑,你花在学习上的有效时间没有多少,一天算下来最多五六个小时在学习,人家大学霸至少得学十个小时,但你五个小时学下来跟人家十个小时也没差很多,你效率极高,你是个小天才,其实属于忽悠她的。但是也能给大家一个启发,不见得孩子休养一周就一定会跟不上别人,可能会有一两天是焦虑的,但不会说完全跟不上了。
郭宁:我本科是北大的,但是我几乎所有的寒暑假作业都没有完全写完过。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垫底辣妹》,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主角是一个高二的孩子,她在高考补习班的入学测试中,拿到的全是零分,但是她在一年的时间里,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后以哪个大学可以交到一个比较帅的男朋友为目标,考上了庆应大学,相当于我们国家的985高校。我想说的是,如果能够按照孩子自己独有的节奏去学习,利用他们的天赋和学习优势,那么真的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换一个思维去看待学习这件事情。
父母最好的角色就是做一个观察者,放弃自我并不能成就孩子 第2张图片


晴天妈妈:当孩子病了,或者有其他的活动要参与,会跟学校的正常规则发生冲突,您是怎么平衡的?
陈云靖:我的心理平衡分了很多阶段,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也比较年轻,没有什么经验,心里也会有焦虑,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自己通过学习慢慢的心里才安定一点。我琢磨过报道中的妈妈,孩子才六年级,她还是个年轻妈妈,等她再成长一段时间,回头来看,会觉得自己确实很可笑,我觉得她肯定是爱孩子的,只是当下那一刻做错了。
我们当时拍电视剧,剧组让我们请94天的假,大概三个月,我儿子也很担心,在想要不要去拍,后来我们俩在广场上散步,我跟孩子说学习是终生的,你这三个月不学习没关系,因为你一辈子都要学习,但是你要演一个八岁的孩子,只有现在可以,到明年你就九岁了,所以我认为咱们应该选择去拍戏,他也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选择了去拍戏。
晴天妈妈:我父母特别有意思,他们发现我课后喜欢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写作文、投稿,喜欢主持、辩论、玩乐器等等,就只让我上半天课了,但我的成绩没有掉下来过,属于那种学的时间少,但是成绩还可以,至少能让我父母有去跟老师争取这个孩子就按这个路子走的权利。我的父母会跟我讲,你在第十名是最舒服的,你花更多的时间当然会有更好的成绩,但是你的兴趣爱好就会变少,所以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那个分数不值得,大多数人高考之后,所学的东西都会还回去,这样就要考虑一下,要不要把那么漫长的一段人生都花在这件事情上。
晴天妈妈: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养娃方式,怎么能让父母在不同的养育风格之间摸索到自己喜欢的节奏?孩子有不同的选择和爱好,家长怎样平衡孩子的选择和自己的选择?
郭宁:教育是生成式的,一颗种子种下去,一定有基因这个部分在,还有后天的环境,这些全部都是围绕这颗种子如何能够更好地生长展开,那么就得先尊重这颗种子。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天赋使命来的,父母最好的角色就是做一个观察者,我们能够帮孩子看到他与众不同的优势和未来可能有的样子,然后以这个为基础来做规划,切记不要总是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了,那个毫无意义,因为我们是不同的评价标准。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该看到孩子最独特的、最闪光的一面,责无旁贷。当我们看到他本来的样子以后,他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想去追求什么,这件事情变得非常的重要,因为要去确定有哪几条路最适合他,然后我们就作为教练,给他摇旗呐喊,帮助他成长,这个是我们父母应该有的角色。
陈云靖:我跟我儿子很认真地讨论过,我父母那一辈,资源很匮乏,他们当时不可能去考虑我想干什么,只能说只要能挣到钱,能够养活一家老小这个事我就去干,不考虑这件事有没有危险,苦不苦;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算是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但是教育资源很匮乏,我小时候想听一首完整的钢琴曲,连个钢琴都没有,但就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我们依然发展了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算是比上一代进步了;到我儿子这一代,我对他提的要求是,至少在爸爸妈妈的基础上,往前进一步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找最好的资源。
其实作业对学习成绩并没有多么大的帮助,它更起到规则的作用,如果孩子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老师就没有威严了,本来写作业的孩子可能也不写了,这个事就乱了,如果因为孩子不舒服跟老师询问能不能不写作业,老师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同意的。孩子生病需要住院这样的事,没有哪个老师会责怪家长。
父母最好的角色就是做一个观察者,放弃自我并不能成就孩子 第3张图片


晴天妈妈:社会上有这样的言论,鸡娃不如鸡自己,现在很多家长普遍开始卷自己,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陈云靖: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就把这个事已经想透了,就是一定是要鸡自己,因为还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比较靠谱。如果把自己的工作、个性、爱好都放下去陪孩子,那么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没有陪出来,另外一种是孩子真的陪出来了,但也只是一个人换了另一个人而已,对这个社会来说,并没有新增加了一个人才。但如果我培养我自己,然后我很优秀,我作为榜样给孩子看,那么一种可能是他效仿我,也会变得很优秀很成功,这就是一加一等于二了,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去全力以赴的管他,他有可能就很平庸,但没关系,这个社会上还有一个我。
所以我并没有丢下自己的兴趣,我喜欢写作,经常是孩子在对面写作业,我在这边写剧本,写完以后他会过来跟我抱怨好累,我就让他看我的电脑,我说你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写了几千字,他就什么话也不说,扭头回去继续写,我觉得这就是鸡自己的结果。
郭宁:孩子是独特的个体,父母其实也是独特的个体,我们是两条平行线,如果过度交错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个孩子的兴趣可以发展到世界顶级水平的时候,可能会不一样,那个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选择牺牲掉一个人的事业,去支持孩子的发展。其实要看天赋,可以沿着孩子天赋的可能性去尝试,直到发现能点燃他的那个部分,而不是说一开始就要放弃我自己去成就他。马尔科姆在《异类》中讲过,到底什么样的父母会真正影响到孩子,不是说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去影响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在精彩地活着,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时,让孩子看到了他们这就是在走自己独特的路线,然后孩子也会知道,我可以像爸爸妈妈一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觉得这个力量是真的影响生命的力量。
晴天妈妈:其实不见得是真的自己在卷自己,而是以我为中心,成为父母又不代表就关了禁闭,不代表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放弃。对于我自己来说,因为我成为了一个母亲,我会有很多角色上的一些取舍,但不代表我要放弃掉我自己所有的事情,我还是要去参与社会分工,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我已经忘了我爸妈当年讲过什么有名的课,评过什么特级教师,但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书房的那盏灯是亮的。我们家是一本书会爸爸批注完妈妈批注,传到我手上的时候,已经没有我写的份儿了,但那个状态对我来说影响和触动会特别大,让我感受到好像我的父母,不管人生有多少艰难的时刻,他们是有喜欢的事情,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不需要把密密麻麻的书发到网上去给任何人看,他们自己那个状态是舒服的。
晴天妈妈:您作为老师,会认为是在自己卷自己吗?
陈云靖: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妈整理东西,拿出来一摞证书,当时我就很羡慕,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多年之后,我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次,我拿了我的一摞证书,我儿子过来想要两本,我说我送给你没什么意义,这个是妈妈靠自己努力获得的,你将来也会有自己的证书。过了几年之后,他真的也有了自己厚厚的一摞证书,我就觉得历史在重演,我妈妈获得了那么多的证书,在我心里种下这么一颗种子,我收获了这么多的证书,这个种子又种到了我儿子心里,我觉得这就是吸引力法则,自己做好自己,另一个人也会受到你的激励,成为他生活里的主角。
父母最好的角色就是做一个观察者,放弃自我并不能成就孩子 第4张图片


晴天妈妈:有调查指出,父母是高压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何看待这样的结论?如何发现和预防?
陈云靖:我觉得和职业也没有特别完全有关系吧。有些老师可能确实是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会高一些,比如因为我是老师,我儿子小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压力,后来我自己反思了一下,就告诉他,没关系,妈妈一点都不在乎。我觉得就是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抱怨会让孩子产生恐惧,不要给孩子传递妈妈为了你头发白了、有皱纹,让孩子心里产生内疚,我经常跟我孩子说,我很开心,我对你的付出也都立刻有了回报,不需要你有内疚感,所以我觉得压力不完全在于职业,在于个人怎么悟透这件事。
郭宁:我们刚好有相关的测评,跟陈老师的亲身经验反而有一点出入。大数据显示,教师等规则意识很强的职业工作者,他们叫生产型,所谓生产型,就是他们非常讲求效率,特别地遵守规则,但是在大数据中显示,他们的孩子,有75%都是和他们相反的类型。这种生产型的父母,曾经是大工业时代的受益者,已经在社会上拿到红利,他们就会觉得孩子们也要这样遵守规则,这个时候就容易出很大的问题,因为未来可能恰恰是非生产型学习者的天下。
拿我家孩子举例,他是表演型,非常求关注,他小一点的时候会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看似是在遵守老师的规则,但实际上他答不出,下次老师就不会叫他了。这种求关注,主张要好玩我才能学好的孩子可能就不是老师喜欢的那种守规则的孩子,但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预言未来需要的人才里恰恰就有这种会玩,爱玩的类型。还有一种被普通老师看不上的孩子,在教室里默不作声、神游天外,他们因为不专注也被认为没有遵守规则,但如果能让这些经常神游天外的孩子做自己的话,他们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人。所以当家长还有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大数据背后所揭示的,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跟孩子互动,如何能够因材施教,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才能够真正的天赋绽放。
晴天妈妈:我觉得养孩子就是一个独家的解答,它不是一个算式,不是一个工程,也不是你拿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就可以完全解决,更多的是你拿到了一个方向,或者你不停的学,知道一些规律,但是在这个规律上,又不能过度的套这个规律。不要把孩子放在一个的30分钟为单位的报表里,然后让孩子去关注他发展的每一个节点,跟看股票一样看孩子,其实最后孩子熬不熬得住另说,我们自己就会先熬不住。
晴天妈妈:最后有什么建议给大家?
陈云靖: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向着阳光生长的,即便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关注他,他也会向着最好的自己去长大。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让自己更有知识、更有学问的家长,那就多学习,站得更高帮孩子看得更远;如果你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好的资源去学习,那就多关注孩子的品质,他一样会朝着阳光生长,不会差,不要过多的干预,可能本身属于孩子非常好的命运会被你过多的干涉所改变。
郭宁:教育这件事本身就是以终为始的,我们如果能够看到孩子们未来是身心健康、幸福的活着,以这样的状态成为一棵大树或者一朵花,那么他们都是一粒自然向上生长的种子。丹尼尔·西格尔有一个比喻,幸福感的边界是在于把幸福这件事情想象成一条河流,左边是缺乏规则、极其混乱的,右边是非常有规则、刻板的,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在河的中间行驶,既不能混乱无规则,又要脱离极其刻板的规则,这样的话,才能找到人生幸福的意义。
整理:陈艳博
审核:蔡娟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育儿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


上一篇:别把孩子卷成“高学历穷鬼”
下一篇:35岁宝妈6年生下三个试管婴儿,前后花了20万,越来越火的背后:什么人在做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8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