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科技] 地震预警专家王暾解答地震传闻:“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系谣言,“地震

[复制链接]
90115 0
散装百事 发表于 2023-6-7 16:32:1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动山摇,近7万人因此遇难。此后,中国高度重视,国家抗震能力显著提升,地震预警技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地震相关传闻层出不穷,真假难辨。
为此,九派新闻收集部分网络上讨论较多的地震相关传闻,例如“我国已处于地震频发期”、“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存在地震云,预示即将地震”等,并邀请到地震预警专家王暾(tūn)从专业角度进行解答。
出生于四川省达州市的王暾,拥有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及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汶川地震发生后,正在国外工作的他决定立即回国,在成都开启自己的地震预警科研生涯。带着团队,他推动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使中国成为继日本和墨西哥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多年来,除了致力于突破地震预警技术,身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的王暾也面向公众讲述这项技术的发展,并不断科普地震相关知识,呼吁大家养成正确的避险意识。
地震预警专家王暾解答地震传闻:“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系谣言,“地震 第1张图片


王暾。 图/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以下是与王暾的对话。
说法一:我国已处于地震频发周期
九派新闻:近一年来,台湾花莲、甘肃积石山、山东德州平原县等多地发生地震,5月8日,吉林松原还发生了3.6级地震,我国是否到了地震频发的周期?
王暾:没有,该说法没有数据支撑。上述这些地震发生的频度,对中国这么大面积、有23条地震断裂带的国家而言,是正常的。做个对比,四川和云南去年以来就没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所以并不能说它处在活跃带。
说法二: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
九派新闻:网上常有人发文称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普通人应如何看待这些信息?
王暾:以当前科技水平来看,如果有人说,在未来某个确定的地方和时间会发生地震,一定全是谣言。
地震预警是基于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利用地震传感器及相关技术系统建立的地震预警网,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全自动地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在目标区域对还未受波及的用户发出预警的行为,其实就是利用震动的距离空间换取预警时长。
如果在地震还没发生的时候就说要给出警报,那就叫地震预报。地震的临震预报当前仍然是世界科学难题,还未解决。
对普通人而言,要提高地震避险的意识,并开启手机地震预警功能,实时跟踪,这是一个很好的保障安全的服务。
说法三:“地震云”存在
九派新闻:网上会出现一些所谓“地震云”的图片,称地震的发生早有预兆,“地震云”是否存在?
王暾:至少现在还没有论据表明这些“地震云”跟地震发生存在关系,我个人没有看见任何科学依据表明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你不能说“排骨云”跟地震之间有关系,有“排骨云”的地方多了,就像说“青蛙过马路”一样,不能以这些为依据。
地震预警专家王暾解答地震传闻:“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系谣言,“地震 第2张图片


“排骨云”。 图/网络
说法四:“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九派新闻:提前预警可以避免生命财产损失,但依然有人秉持“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想法。
王暾:他们不是专业人员,不能以讹传讹,应该始终记住,包括地震预警在内的防灾减灾新技术,都只能减少而不能避免人员伤亡。
以汶川地震为例,如果当时有预警,可以给北川提前30秒预警、青川提前55秒预警、成都提前18秒预警、汶川县县城提前7秒预警。有了这些预警时间,也只能减少2万到3万人的死亡,仍然会有4万人左右死亡。那么我们就问一个问题,能减少2万到3万人的死亡,是不是有重大的减灾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仍然会有人死亡,但是并不能说“近了跑不掉,远了不用跑”,那是一种消极和不科学的观点。
说法五:“生命三角”求生法不可靠
九派新闻:自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个“生命三角”求生法,称地震来临时,要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间的位置躲藏。“生命三角”是否可靠?如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地震预警专家王暾解答地震传闻:“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系谣言,“地震 第3张图片


地震“活命三角区”。 图/百度百科
王暾:地震导致房屋损坏或者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有很多随机性。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无论是北川还是成都,都出现过一种情况:由同一个公司同一时期建设的、相邻的两幢房子,一幢还是好的,一幢已经损坏了。
但我认为大方向没问题,比如承重墙很难在一层楼的空间范围内断成两截,这时我们可以假定承重墙是坚硬的、不会粉碎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承重墙能跟地板形成一个三角形。
当然也确实会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承重墙正好断了,或者是楼顶上的钢筋正好砸到这儿来,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大方向没错,力学原理是正确的,细节上肯定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以要是家里楼层高的,可以躲到承重墙边上、边上。假如天花板砸到床上,那么比床低的地方就会被床支撑,并且床有一定弹性,可以扛住天花板的一些冲击。
再补充一点,就像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人跳楼活了,有人跳楼死了,但我们在建议时肯定不能说“收到预警了,跳楼吧”。有极少个案是跳楼之后活了,但这种事儿是很少的,不能用作为普遍性规律。
专家提醒:地震发生时,根据预估烈度和预警时间采取行动
九派新闻:不同地震等级,破坏程度不同,收到地震预警时如何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王暾:地震预警有五要素,前三要素是传统的地震参数,即震中位置、发震时刻、震级,另外的两要素分别是预估烈度和预警时间。有了预估烈度,就用户所在地预计会有多大程度的晃动或破坏性,所以其实对于用户而言,并不用在地震预警的瞬间就直接去关心到它的震级,只需要知道所在地的预警时间和预估烈度就可以了。
如果这个烈度是在3度以下,基本上要么无感,要么有比较强的晃动,但是没有破坏,那么这时只要关注即将到来的地震就可以了。
如果预估烈度在3到5度,肯定能感受到晃动,甚至可能有一定的破坏,这时应该需要紧急避险。
如果在5度以上,那真的会有破坏,天花板可能掉下来,家具可能倾倒。在7度以上,有些抗震能力不足的房子会损坏,需要逃生和避险。
逃生和避险的基本原则,就是避险到就近安全的地点。什么是就近安全的地点呢?一是依赖于烈度,二是将预警时长与你去到避险地点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假设你有20秒的预警时间,又在2楼以下,就可以疏散到楼外了,但如果你只有6秒,又在高层,就近安全地点就是承重墙边上、床底下、桌子底下或者卫生间
九派新闻:地震还可能伴随次生灾害,如积石山地震后,出现了砂涌、失温等现象。公众尤其是生活在地震带的人,应如何提高防灾减灾本领?
王暾:首先,群体不能只局限在住在地震区的人,比如2017年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时,有很多外地游客在九寨沟附近旅游,他们也需要考虑到地震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在地震区,不管是游客还是本地人,都能够在收到预警后采取措施,我觉得这是可以做到的。
即使是在地震区的常住人口,也不会天天想到地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要以收到预警为启动信号。普通老百姓不会天天想着地震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还是要放松生活,在收到警报后采取正确的措施响应。
当然,在地震来临之前,我们还是有一些预防措施,一是房屋修建,在汶川地震过后,我国显著提高了抗震能力,到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时候,我们最低的抗震烈度都在6度以上了;第二是要提高避险的意识和能力;第三要把地震预警用好;第四,学校要坚持每个学期都进行一次地震演习,对于社区也要提供常态化的安全预警知识和避险技能,对于一些重大工程也要进行演练。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国家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用了七八年的地震预警了,甚至在一次发射火箭的过程中,地震来了,他们都采取了紧急措施,保障火箭安全发射。
九派新闻记者 彭茸雯
编辑 辜子旋 武菲菲
【来源:九派新闻】


上一篇:为啥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5个手指?科学家感到困惑,答案仍不确定
下一篇:美财长再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 反遭质问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7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