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热门] 【每日一字】上:一上一上又一上

[复制链接]
221 0
ygy5230 发表于 2018-1-17 16:02:41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教中常常在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比如太上老君。这是因为太上也就是最高,于人而言就是修养最高的人、圣人。古人有言太上忘情,圣人忘情,但不是无情,只是忘情而至公,或者说有情到了极致,不为情牵,不为情滞,不容易为情绪左右。

  上的本义其实就是与下相对的方位、上面,故引申即可指高处。甲骨文中的上,由两横画组成,与“二”相似,不过两画长短不一,短横画在长横画的上面,表示其在上,高于下。在甲骨卜辞中,上主要用作上帝或者先王,因为在商人眼中,上帝主宰着自然万物,也可以赐福降祸,日月星辰随其而动,山河湖海听其而行,而先王可以保佑后人、护佑后人安康兴旺,所以他们将其称为“上”。

  金文的上与甲骨文区别不甚大,春秋战国之时,形体较多,大多数写法是在两横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竖,这种写法为隶书所本;或者一竖一横,省去了短横,《说文解字》中就将这种写法作为古文,言:“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上,篆文丄。”

  上用作动词,可以表示登、上升、向上之意。唐代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王之涣登鹳雀楼,留下不朽名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茫茫大地万里河山,这是黄河咆哮滚滚而来,而人呢,是穷目力之所及,见山河之辽阔,此处已尽目力所穷,那么还得再上一层楼,才能见更多风景、望到更远的地方。厚积才能薄发,登高方可望远,王之涣这首诗看起来只是说登楼所见,却非常耐人寻味,登高所见若尚且不够,那还需登楼,对于人生世事而言亦是,向上进取是没有止境的。有时候“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便于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身在此而意游八方,总是在摸索着向上去看更美的风光。

  唐伯虎有一首诗,直接写出“更上一层楼”之后的所见。这首诗是唐伯虎假扮成乞丐,为“骗”酒喝而作,诗这样写: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

四海五湖皆一望。


  这首诗可谓经典,前两句平淡得没有诗味,只是说了登山登高的过程,是一上一上又一上,可是后两句却境界全出,雄壮而令人振奋。平淡到雄壮只有一线之隔,或许就差那一“上”,而登高“直上”之后原来能见到如此壮丽美景、如此辽阔境界,也不枉自己的“一上一上又一上”、不断向上了。

  当然,古人的“上”,不仅仅是登高望远,枕上一梦黄粱熟,江上司马青衫湿,塞上吹胡笳,马上送明君……于各处、于各方、于很多很多之上,不同的人发生着不同的故事。但登高之后的所见,总是更容易打动人。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大多数时候平凡地过着日子,就好比一上一上又一上地登楼、爬山,或许路有些坎坷,或许人感到疲惫,或许风景总是没有变化,或许遇见和离别总是匆匆。然而平淡之后会迸发精彩,旅途的困顿反而衬托出得到的珍贵,经历之后方才有“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的壮观与豪迈。

  一上一上又一上,愿你,向上生长。(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源:为有源头活水来

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雪:瑞雪兆丰年

期: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佳:佳期如梦

旦:旦复旦 夕复夕

元: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始: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得:有舍方有得

方:天圆地方 道在中央

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初:不忘初心

忘:莫失莫忘

不:不骄不躁 不屈不挠

[color=rgba(17, 17, 18, 0.941176)]

点击查看其他字 ↓↓↓↓
| 勇 | 武 | 骨 | 气 | 法 |
| 谦 | 虚 | 算 | 数 | 情 |
| 组 | 织 | 艺 | 术 | 用 |
| 梦 | 想 | 真 | 实 | 正 |
| 米 | 油 | 知 | 识 | 诚 |
| 柴 | 富 | 民 | 强 | 国 |
| 斗 | 公 | 私 | 小 | 康 |
| 精 | 神 | 使 | 命 | 奋 |
| 导 | 旗 | 帜 | 代 | 表 |
| 领 | 严 | 从 | 面 | 全 |
| 义 | 廉 | 耻 | 穷 | 达 |




[color=rgba(17, 17, 18, 0.941176)]

[color=rgba(17, 17, 18, 0.941176)]



下一篇:从中获百万暴利「咖啡致癌」幕后推手是谁?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6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