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军事] 记忆 | 志愿军“空战之王”是怎样炼成的

[复制链接]
68 0
29811 发表于 2018-4-7 20:15:08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空战中,人民空军共有10个驱逐航空兵师672名飞行员、2个轰炸航空兵师28个机组进入前线作战,涌现出三等功以上功臣8000余名,特等功臣16名,一等功臣68名,一级战斗英雄6名。

这6名一级战斗英雄中,最耀眼的就是抚顺籍飞行员赵宝桐,他在对敌空战中先后击落敌机7架,击伤2架,创造了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成为人民空军历史上的“空战之王”。

原天津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总监制、高级编辑戴逵贤经过大量的采访和资料梳理,出版了《朝鲜上空的中美对决》一书,翔实地记录志愿军空军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刻画了一个个面目鲜活、有血有肉的志愿军空军的英雄形象。

他在前言中说:写这本书是为了那不死的英灵不被后人忘却;为了他们的亲人后代得到些许慰藉;为了让民族的良心得到安宁;为了牢记创造辉煌的英雄;为了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了实现世界强国的梦想。

值此清明节之际,广播君为您摘录那些可歌可泣的壮丽故事,祭奠那些逝去的英雄,弘扬和传承坚强奋斗的民族精神。


赵宝桐背景

赵宝桐,1928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他童年的时候,父亲去世的早,由于祖父还不起地主的租子,家里仅有的几亩地,被地主霸占过去了。从此他就和祖父一起给地主扛活为生,还给地主放过猪,以后他又到当时日本人统治的抚顺钢厂去当学徒,干过镟盘工。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17岁的赵宝桐于9月份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赵宝桐当过警卫员、武工队员、班长,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中“四保临江”战役和本溪、马场等地的多次战斗,以及南下解放武汉三镇等地的战役战斗。

1949年赵宝桐被调入第四航空学校学习,是新中国的第一批飞行员之一。只念过小学一年级的赵宝桐,拿出战斗的精神拼命学习,成为全班第一个放单飞的学员。

抗美援朝期间,赵宝桐先后担任过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长等职。1951年10月20日,赵宝桐所在的空三师开赴辽宁安东(今丹东)浪头机场,担负掩护朝鲜北部新建机场和平壤至安东一线交通运输的任务。

赵宝桐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先后击落敌机7架,击伤2架,创当时志愿军空军参战个人战绩的最高记录。他还是空军唯一获两次特等功的一级战斗英雄。(此记录一直保持至今)


精彩书摘
首次空战 取得骄人战绩
1951年11月4日上午,天气晴朗,虽然天空不时有朵朵白云浮动,但能见度却非常好。这种天气显然是适于飞行的。空三师7团的飞行员们都希望今天能进行他们入朝的第一次空战。

上午10时,我空军地面雷达报告:敌机6批共128架,进犯清川江、定州、博川等地区。其中有两批50余架在介川、宁边方向策应。

指挥所门前“砰!砰!”两颗绿色信号弹升向蔚蓝色天空。这时,7团的飞行员们撒欢似的跑向自己的飞机,开车启动,迅速地滑上跑道,在副团长孟琎率领下3个大队共22架米格-15战机起飞。

飞至朔州上空后,在师指挥所的引导下,飞机进入战斗队形,搜索前进。空中指挥员即令其一、二大队降低高度至6000米担任攻击,三大队高度7000米负责掩护。

当飞过清川江北至宁边时,又听前方指挥所通报:“价川东南50公里有敌机。”此时敌机与我机正处相反方向且距离已远,空中指挥员决定不作追击,命令转向东南方向前进,师指挥所即令部队返航。

可是3大队却没有听到副团长左转弯的命令,在大队长牟敦康的率领下继续向南飞去。不久就到了顺川的上空。(可见初次参战,在通讯、联络、协同指挥上还很生疏)

初次参战的副大队长赵宝桐,此刻既紧张又兴奋。从飞机上望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清澈的清川江和被敌人炸毁的城镇和村庄。

忽然,大队长牟敦康在无线电中问道:“江上空是谁的飞机?”没听到谁回答,但是大家都看到了,前面清川江支流的上空,在一朵白云的边沿上,有许多小黑点在移动。

“大家注意了!前面是敌机!准备攻击。”又是牟大队长的声音。这时,大家都一齐投掉副油箱,加大速度向前飞去,已经距敌机群比较近了,连敌机的形状看得都非常清楚,24架F-84分上下两层编队飞行。“全体攻击!”牟大队长下了命令。

这时,赵宝桐带领自己的僚机范万章同牟大队长的双机一起投入战斗。敌机越来越靠近了,但由于角度过大,赵宝桐没有来得及开炮,却看到了串串的弹光,从他的右后方向敌机射去,原来这是僚机范万章对敌机开炮了。赵宝桐说了声:“弟兄,好样的!”一推机头冲下去。

由于向下俯冲速度过大,赵宝桐一下子掉进两层敌机的中间。几架敌机马上围拢过来,都把机头对准了他的飞机。赵宝桐毫不迟疑,猛地一拉操纵杆,飞机像离弦的箭,向斜上方冲去,机身旁闪出道道弹光。他马上机警地看了看四周,自己的僚机和其他同志都不见了。

在大机群的战斗中,单机作战是不合战术原则的,他连忙向领队长机报告:“我看不到你了!”“看不到也保持空域继续战斗!”牟大队长的这个回答给了他极大鼓舞。此时,他清楚地看到,敌机被这样猛烈一冲,队形已经大乱,散乱的敌机不停地东摇西晃以逃避射击。赵宝桐马上一个半滚又冲下去,正好前面有4架敌机在交插转弯,与他相距约六、七百米。

敌机猛向左转弯,他也压杆紧跟着,见两架敌机接近了射程,光环将要锁定的时候,赵宝桐猛然想起了空四师老大哥介绍的经验:当你向敌机攻击时,要回头看看是否有敌机攻击你。他猛回头,见4架敌机已从尾部向他包抄过来,机头都对准了他的飞机。

机警灵活的赵宝桐先敌开炮,三炮齐发,随即一个跃升,敌机的机枪已同时打来。紧擦着赵宝桐的机尾飞过去。大速度飞行,又突然猛力拉升,飞机进入失速状态,像一片落叶螺旋着快速坠向地面。天旋地转,瞬时跌落了几千米。

这时赵宝桐很镇静,大脑也同样飞快地旋转着,回想着飞行教员曾讲过改出螺旋的动作要领,终于在300米高度改出螺旋。

飞机平飞后,突然“嗖”的一声,一架敌机冒着黑烟,从他身边急剧地坠落下去,险些砸在他的机翼上,这就是他刚才打中的敌机,但赵宝桐不知道那架敌机是自己打掉的。

他发现在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架米格飞机,认为一定是那架米格飞机打中的。赵宝桐羡慕不已,心想:“怎么人家一打就冒烟,我为什么就不行?”更加斗志昂扬向高空冲去。

同一时间,大队长牟敦康也击伤了一架F-84。敌机看到形势不利,掉转机头向西南方向飞去。“想逃,没那么容易!”。赵宝桐怎肯放弃,盯住一架敌机就跟了上去。500米、400米、300米,他紧盯着瞄准镜,敌机的尾部几乎充满了光环。

“咚!咚!咚!”一串炮弹正中敌机机翼。敌机机身一歪,向下栽去,亲眼看见敌机中弹了,怎么就没见它冒烟呢?正准备继续追赶再补上几炮,却传来了指挥员返航的命令。

就在此时,赵宝桐向地面瞥了一眼,朝鲜西海岸泥地里倒立着一架敌机,头部插进地里,尾巴朝天;在左边的小山坡上,有一架敌机在燃烧。

无可奈何的赵宝桐只好拉起驾驶杆,开始升向高空返航……飞机返航落地后,赵宝桐突然感到一种极度的疲惫,浑身瘫软、无力,连爬出座舱的力气几乎都没有了。

后来,通过专家判定射击胶卷,确认赵宝桐击落了两架敌机。他给空三师开了个好头,也给自己成长为中国空军的头号空战王牌开了个好头。

有了第一次的空战经历后,只在空中飞行了60多个小时赵宝桐已经找到对付敌机的高招——勇敢、战术加技术。

1951年11月23日,空三师7团再次起飞迎敌。

这天中午12点45分,雷达显示,在平壤东南上空发现美军一个大机群,各类型飞机116架,高度7000米。美机的一般规律是飞至肃川和清江地区以后,战斗轰炸机降到2000米以下,对地面铁路目标进行轰炸扫射。

还是孟琎副团长带队,20架米格-15成楔形队型,保持高度8000米,经新义州出航。

当编队搜索到肃川上空时,1大队长刘玉堤报告:“左下方发现敌机4架!”

“投掉副油箱,1、2大队攻击,3大队爬高至8000米掩护!”孟进清晰地下达了命令。

赵宝桐随大队长牟敦康率队爬升。刚升到7000米,突然发现清川江口附近有敌轰炸机正准备攻击我地面目标。牟敦康看到高空还有苏军飞机在掩护,就主动请求攻击。

“可以攻击!”孟进的回答干脆利落。

赵宝桐来劲了,如猛虎扑食般冲下来。接近敌机了,他回头一看,僚机没跟上来。这次学精了,赶紧放下减速扳,不然又要冲过去了。刚巧,三炮齐发,都打在了敌机的屁股上,它冒着黑烟栽下去。

旁边一架敌机一惊,急忙转弯,想溜之大吉,赵宝桐一侧机身就开炮,打得敌机的机翼露出几个大窟窿,慌忙逃窜。赵宝桐也水平跟进追逐!可是,米格机的水平机动性能不及F-84,赵宝桐急忙拉起米格-15,怎么不升反降呢?这才发现原来减速扳没有收起来。不然,那架受伤的美机就逃不掉了。

13点30分,空中指挥员下令:全团退出战斗返航!

吃了亏的美军不甘心,40多架F-86尾随在米格飞机后打算偷袭,跟了一段距离,发现我机警戒严密,而且还有苏联空军的飞机在附近掩护,无机可乘,只好悻悻而返。

空3师击落F-86的第一人
1951年11月底,美空军第51战斗截击联队完成了F-86E的改装,美军在朝鲜战场的F-86E“佩刀”式飞机增至两个联队120余架,并担当美混合机群的空战主力,美军以它为后盾,进一步加大了轰炸强度和密度。空战规模日益扩大。

1951年12月2日,赵宝桐接任大队长职务后,即开始投入了一场战斗。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参加了敌我双方多达300架飞机的大空战,那天下午14点33分,空三师全师起飞参战,共出动米格-15战机42架,配合苏军4个团的兵力作战。当时,美机8批120多架正准备袭击泰川、顺川等地区的交通运输线。

这天起飞前,赵宝桐窝了一肚子火,因为在掩护轰炸大和岛的战斗中,大队长牟敦康被美机F-86击中牺牲。接替大队长职务的

赵宝桐说:“我一定要会会这种战斗机,为牟大队长报仇。”其实,这一天赵宝桐身体不适,有些头晕,肚子也一阵阵疼。他对任何人也讲,检查完飞机,就躺在飞机后面的蒙布上休息,等待起飞。

一开战,赵宝桐就遇上真正的对手F-86E。当空3师飞至顺川、清川江口上空时,与美军20架F-86E“佩刀”式战斗机迎面相遇,双方在空中展开厮杀。

刚巧有两架敌机,穿过清川江向海边飞去,赵宝桐马上咬住敌长机的尾巴,敌机的性能先进,赵宝桐根据实战的经验,发现用光圈瞄准,瞄准具的陀螺转动要慢于飞机的速度,因此光环的反应要慢半拍。

于是,他根据弹道来判断射击方位,敌机还没有过来,他就狠狠地开了炮。敌机已经来不及躲避,闯入了赵宝桐的炮弹线路。这架美国的王牌飞机F- 86E当即中弹,掉进大海里去了。

赵宝桐没有来得及看它,攻击完后就上升脱离了。刚一改平,又立即上升追赶敌僚机。敌僚机见状,急忙做半滚转弯逃跑,赵宝桐说声:小样的,你会半滚,我就不会吗?一推机头就追了上去。

敌僚机又打开加力增速,屁股冒着黑烟一下子蹿出老远。赵宝桐把油门杆推到头,紧追不舍,很快又追了上去,见敌僚机的高度比自己高,就稍稍带起点机头,当瞄准具的光环完全套住敌机时,三条火鞭直扑敌机,这次赵宝桐看清了敌机的下场,只见它一个翻滚,掉了下去。赵宝桐接连击落两架“佩刀”,成为空3师击落F-86E战斗机的第一人。

赵宝桐乐了:“总算看到你冒烟了!”正当他掉转机头准备返航时,突然遭到从右后上方4架敌机的攻击;当他正要推机头向左侧脱离时,左后方海上又有两架敌机对着他攻击,赵宝桐的机翼和升降舵先后中弹,飞机失去了操纵,进入螺旋下坠。

“跳伞”,这个想法在脑海里一闪,赵宝桐两腿自然迅速地收回来,双手开启座椅弹射装置,座舱盖先脱落,座椅随后弹出。赵宝桐与座椅脱离后,伞张开了,轻飘飘的,在寒冷的空中缓缓下降,最后落到一个积雪的小山坡上。

在地面上观看空战的志愿军陆军战士们立刻去营救赵宝桐,对他说:“刚才的空战我们看到了,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们在地面才不受气了!”战友间的亲密之情难以形容。到了营部以后,他又受到了全体同志的最热烈的欢迎,大家把从祖国运来的所有最好的东西给他吃。

“来了飞行员”的消息马上传遍了这个村落。晚上,朝鲜老乡们以自己最好的民族歌舞来欢迎赵宝桐。一位朝鲜阿妈尼抱着赵宝桐的脖子左看右看,用半通不通的中国话:“顶好!顶好!”表达她对中国志愿军的爱戴。

这使得7岁没了妈,11岁又失去爹的赵宝桐特受感动,他说:“我老早就没有享受到这样的母爱了。今天,战争使我在朝鲜品尝到了比亲生母亲还热烈的爱!”
赵宝桐回基地后,休息几天又继续战斗了。


▲中国航空博物馆里的25号机

如今,赵宝桐驾驶的这架米格-15战机就存放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飞机的编号为25,飞机上印有的9颗红五星代表了他的战绩,7颗实心红五星表示击毁7架敌机,2颗空心红五星表示击伤2架敌机。

赵宝桐带领的中队,在入朝作战中共击落击伤敌机17架,创全师中队空战最好战绩。全中队五名空勤人员,一级战斗英雄1名,二级战斗英雄1名,一等功臣1名,二等功臣2名。1953年3月21日,被东北军区空军授予“英雄中队”称号。

邂逅的爱情来敲门
1952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在北京将召开全军第一届运动会,他作为志愿军代表团回国观礼。《人民日报》觉得这是采访志愿军的好机会,原确定采访空军的记者因为牙疼去不了,临时改由王金凤承担。没想到,正是这一偶然因素,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王金凤绝非一般的才女,她原名蒋励君。她出生在江南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心性极高。解放前曾先后就读于上海交大和北平清华大学。在解放战争时期多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是颇有传奇色彩的中共地下党员。

1949年,王金凤成为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记者,1952年成为人民日报社抗美援朝报道组的一员。她热情如火,作风泼辣,思路敏捷,人勤腿快,她琢磨怎么才能尽快采访到志愿军代表团。

7月下旬,金凤先赶到天津火车站。在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她第一次见到了张积慧(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赵宝桐、刘玉堤三位空军英雄。

金凤在《自述》中是这样描述的:“他们见了我都很局促。解放军都是这样,见了女同志便拘谨。我想尽量让他们放松些,便和他们同坐一个车厢,随便聊起来。刘玉堤最老练,很快不拘礼节。张积慧是中学生出身,说话有点咬文嚼字。赵宝桐最腼腆,很少说话,脸上红扑扑的,显得非常年轻。漆黑的双眉下,一双眼睛很有神采,热情中透着憨厚,严肃而又英俊。”

火车到了前门的那个老北京站。早已等候欢迎的群众欢呼着把张积慧、赵宝桐、刘玉堤这些大英雄抬举起来,年轻的学生们一直追着他们来到西单旅社,把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团团围住,久久不散。金凤为自己抢先一步赶到天津,在火车上完成了采访而自喜。结合欢迎的现场情景,她赶写了一篇《首都人民热爱志愿军空军英雄》的通讯。

赵宝桐原以为参加完运动会开幕式就可以回到前线继续参战了,没料到北京各机关、学校要求他们去作报告。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再加上自己天生不善言辞,比不得那时就算知识分子的张积慧和能说会道的刘玉堤。情急之中的赵宝桐突然想到了那位作风干练的女记者,于是给人民日报社打电话求援。

金凤赶到西单旅社,看到了闷闷不乐的赵宝桐。一见面他就说:“前方正在激烈战斗,我的战友们正在浴血奋战,我怎能留在北京作什么报告啊!”停了一会,他又说:“军人就要服从命令,而且广播电台要我们作播音讲话,讲不好主要是给志愿军丢脸,为了能讲得好一点,我想请您帮忙……”

他那急切的心情,他那纯洁质朴的品格,他那做事就要作好的劲头,一下子击中了金凤的心。

这天,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金凤详尽地了解了赵宝桐从苦难的童年,到参军入伍成长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飞行员,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一级战斗英雄的经历。

赵宝桐的文化程度是很低的,在旧社会就念过一年小学,17岁就参军了,参军以后上过军政大学,读了两年,军政大学是以政治军事为主,以后送到航校去学了10个月,就这么一点文化底子,而且只飞了60个小时,就敢与飞行上千小时,参加过二战的美国空军搏击……

他悲惨苦难的童年深深感动了金凤,而他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顽强拼搏、奋不顾身地英勇战斗,又是那么令人敬佩和震撼。他拥有无私献身的崇高心灵,刚强中又透着一种动人的柔情。她当晚开了一个通宵夜车,为他写成了一篇6000多字的讲话稿,交给一脸惊喜的赵宝桐。

金凤为检验自己所写报告稿的效果,赶到中山公园音乐堂去听赵宝桐的第一场报告。她有意戴了一顶草帽,坐在不显眼的地方。发现他作报告时,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金凤书面语言口语化了,讲得很生动感人。

讲到中间,他在人群中突然发现了金凤,顿时口吃起来。幸亏他很快控制了情绪,报告又顺畅地继续进行。后来金凤说,那时心中涌起从来没有过的甜蜜而幸福的感觉。金凤有心,赵宝桐有意,并且主动邀约金凤到中山公园划船,到金水桥畔谈心,两个人互相倾诉衷曲,很快就堕入爱河。

赵宝桐常打电话,一有空便来找金凤。晚上下班后,金凤也常到他们那里去。天气很热,他常常买个西瓜。看着金凤吃西瓜的样子,他忍不住开怀大笑。金凤从东单市场买的一辆日本旧自行车没有磨电灯,他就常去小铺买纸灯笼,骑着骑着,纸灯笼烧掉了,第二晚他就再买一个。那些天,他共买了有上十个纸灯笼,以至于那个小杂货店的老板一见到他们进去,便主动递给他一个纸灯笼。

一个星期天,赵宝桐和金凤去红星电影院看了朝鲜电影《少年游击队》。看完电影出来,正下着蒙蒙细雨。金凤穿着一件米黄色的雨衣,他却说:“从小就喜欢在雨中被浇的像个落汤鸡”。并且说,想在北京照相留念。他们便去了东单的一家照相馆。看他站好,金凤正想走开,却被一把拉住。毫无思想准备的金凤,就这样措手不及地穿着雨衣,和他在一起照了第一张相。

一个多月飞快地过去了,赵宝桐要回部队了。赵宝桐和金凤相聚在天安门。他们相倚坐在观礼台最下一层的台阶上。赵宝桐说:“我就要回去了,你能……?”他又变得腼腆起来,脸红红的,低下头去,不再吭声。

金凤笑了,大方地说:“我有三个条件,不知你能不能答应?”

他马上笑着说:“提吧,30个也行。”

金凤说:“第一,我要坚持独立工作。”他笑笑说:“这没问题,看中你的就是独立工作的能力强啊!”

“第二,不当随军家属,跟着你调来调去。不然独立工作便成一句空话。”他笑笑说:“一定支持你的工作,决不要你当随军家属。”
“第三点也许更难一些。我当记者,采访的对象90%是男同志,有时谈话会谈到深夜,就像这次采访你。希望你不要有封建思想或大男子主义,要理解、尊重和充分信任我。”

赵宝桐对这三条都欣然接受,并且深情地说:“部队里别的同志总有家人去看望他们,我父母早亡,惟一的姐姐也已死去,孑然一身,总无人去看我。现在好了,也会有亲人去看我了。你是我惟一的亲人。你提出的这些你的工作特点和需要,我完全理解,你可以放心。”

“约法三章”他全接受,还有什么话说? 就这样,赵宝桐和金凤在天安门前,金水桥畔,盟订了终身。

赵宝桐一回到部队,就马上参加战斗值班。1952年11月21日,赵宝桐再次升空作战,“3批F-86掩护一批带炸弹的攻击机分头向北窜扰。”地面指挥所通报敌情。赵宝桐立即精神抖擞,加大油门,奔赴战区。

赵宝桐机警地发现,左右都有敌机,他明白这时贸然攻击任何一方的敌机都是不明智的,必须让敌机的阵势稍微变化一下。他把飞机稍稍拉高了一下,僚机杨文聪也敏捷地跟着拉起来。这样,原来在右前方的4架敌机却从下面横到了左侧,并且和自己拉成了水平的位置。赵宝桐立即明白了,敌人这是想利用水平转弯来咬自己的尾巴。

赵宝桐轻轻把机头向下一推,同时继续向左转,敌机果然也急剧地向左转。赵宝桐猛然向上一拉,侧身闪到敌机的左后上方。赵宝桐马上就开炮,敌长机一栽机头逃过去了。跑了长机跑不了僚机,倒霉的僚机一出现在瞄准具的光环里,赵宝桐握在驾驶杆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按下,“咚!咚!咚!”敌机歪斜着往下飘。赵宝桐追上去,又补了几炮,敌机成了一个大火球掉下去了。

在英雄赵宝桐的战鹰上,又光荣地涂上了第9颗闪亮的红星。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赵宝桐驾驶着他这架心爱的、已经飞得变形的米格-15战机总共击落2架、击伤1架F-84;击落2架、击伤1架F-80;还击落了3架被美军称为最先进的作战飞机“佩刀”式F-86,成为击落敌机最多的飞行员。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成为中国空军之最的光荣纪录!

赵宝桐回部队后,也有人风言风雨,说三道四:“去开英模会,结果开出个女朋友。当了英雄,想找什么媳妇都行。”刘亚楼听到了,在了解了金凤的情况后,和赵宝桐交谈。赵宝桐拿出金凤的照片给他看,他像相看儿媳妇那样仔细端详,看了正面看反面,写有一行娟秀小字:送给远方的桐,祝你身体好,学习好,永远和你在一起——金凤。

刘亚楼把照片还给赵宝桐,很有感情地说:“别辜负了人家姑娘,谈吧,我支持你。”

金凤虽说是个事业心很强,独立性也很强的知识女性,但离开了赵宝桐,她也常常思念,牵挂着他,为他的安危担忧,也遥遥为他祝福,希望他能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由于家庭生活贫困,从小营养不良,赵宝桐的体质本来不强,超负荷的紧张战斗,使他得了肺病。1953年4月,赵宝桐到北京治疗,住在协和医院。后又转青岛疗养。这时,他已担任团长。

赵宝桐与金凤在青岛度过了难忘的10天。回北京后,要南下广州采访的金凤,忽然接到赵宝桐的长途电话。空军司令刘亚楼已批准他和张积慧等6名飞行干部去苏联空军学院学习。
1953年8月5日,一个细雨霏霏的黄昏,赵宝桐与金凤在北京东城区苏州胡同的空军干部招待所结婚了。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刘震参加了婚礼,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

结婚不到1个月,赵宝桐辞别了新婚妻子,远赴莫斯科空军学院学习。两个人又一次品尝了离别的依恋和苦涩。

他非常聪明,也非常刻苦。文化底子不厚,连一个俄文字母都不认识,就上了正规的苏联空军学院,用俄文学习高等数学、空气动力学、联共党史等大学课程,学习成绩还得了优秀。

那段时间里不管金凤到哪里采访,都能收到他情意绵绵的来信。长时间的离别,只意味着情感的升温。

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他的肺病复发。1955年4月,他不得不中止学习,回到北京。两人依然经常分居状态。金凤经常出差,赵宝桐回来探亲,常常只能独守空房,耐心等待。金凤出差回来,几乎每次都发现房间被心灵手巧的赵宝桐布置得更加温馨,使金凤在意外的惊喜和欢乐中,体会到这位出自农家的丈夫,感情是这样的细腻和深沉。

1956年初,由国内著名胸外科专家吴英恺主刀,进行开胸手术,割去一个鸡蛋大充满结核菌的肺瘤。由于吴英恺的高明手术,加上他顽强的事业心和坚强的意志,手术后又重返蓝天。

金凤特别清晰地记得:当时正是她生第一个女儿的时候,赵宝桐尽管因割除肺部的结核瘤还在住院疗养,他还是请假赶到医院,给她送来一大束鲜花。1958年,过30岁生日时,赵宝桐不仅送给她一张精致的玻璃面书桌,好让她更愉快地进行写作;还用他那灵巧的双手,给她雕刻了一尊镶嵌有她的近照的寿星像,作为生日礼物,令她十分珍爱和感动……

婚后的生活证明:赵宝桐对妻子的体贴和支持,远远超过了婚前的约法三章。尽管婚后两个人聚少离多,但他们相互体谅,时时处于幸福之中。


▲战斗英雄赵宝桐到北京的学校作报告


▲赵宝桐与金风1952年的合影

书籍介绍
戴逵贤 作者简介:戴逵贤,天津市人,高级编辑职称,纪实文学作家。曾在空军服役多年,转业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作品还包括:《最初的导师》、《中日空战记》,主创27集电视纪录片《人间正道》等。

编辑 | 韩振




下一篇:客服工作人员 Part-time type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5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