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教育] 一个大四狗的自白:留学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果难

[复制链接]
246 0
huang_yuhui 发表于 2018-5-25 20:55:27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Panopath过来人

ID:Panopath_liuxue




“      
搞什么,我竟然毕业了?盯着眼前的文凭,我只觉得四肢麻木,大脑一片空白。

激动?不好意思,在被来自各种公司五花八门的拒绝邮件轰炸了一个月多月之后,我神经紧张到连看到“Thank you”二字都会下意识地一抖,实在是无法因为“即将离开校园开始新生活”这个理由而激动。和我那些不是去跨国私企就是升入top10研究院的同学不一样,我即将在一家初创企业工作,为一个学历比我低的人打工。


我的父母没有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毕竟,即使我在学校内找了几份工资可直接转入学费的工作,收入普通的他们在支付了我四年昂贵的学费之后,并没有多余的闲钱买两张来回的国际机票,我也不愿意他们承受请假近一周所带来的损失。

于是,在仪式结束之后,我匆匆离开了场地,逃离了嘈杂到让我头疼的人群。路遇无数正在与家人朋友教授合影的同学, 心不在焉地打了招唿,在脸上尴尬的笑容快要维持不住时,终于回到了我的房间,我的避难所。


把毕业证书,肥大的外套,以及那用谢尔顿的话来说“可能戳瞎眼睛”的帽子揉成一团扔在了上,我坐到了书桌前,打开了电脑。

究竟是怎么回事?高三拿到这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的那个志得意满的少年,那种恨不得立刻挥斥方遒的豪情,那种“未来必定光明”的笃定,怎么就变成了如今这幅情景?


支撑我度过高中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不是对于学习的热爱,不是父母的鞭策,不是好胜心,不是毅力,更不是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我只是一个被大人们所描绘的那种考上顶尖大学之后的美好生活所吸引的普通人。所以,在我收到来自美国top20 综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先是松了一口气,紧接着便是难以抑制狂喜,那种仿佛百万年薪的工作唾手可得的狂喜。


行前,我想了很多东西,也准备了很多东西,不要说未来四年的学习计划了,连大包餐巾纸都在行李箱里塞了几包,却没想到最大的问题是我自己。

因为条件限制,我的并没有去国际高中,而是在普通高中完成了学业。虽然普高的经历练就了我的效率,知识储备量等许多在大学生存的必备技能,却鲜少有机会能让我锻炼口语。大一上的都是基础课,学生多,教室大,节奏快。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有每节课需要覆盖的内容,剩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虽然不能说少,但是因为人数众多,分母一除,留给每个人的时间就不能算多了。

最开始的几节课上,我有试图举手发言,但是磕磕巴巴的口语让我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往往是说着说着,连我自己都觉得啰里八嗦地占用了课堂太多时间,脸越来越烫,没等想说的都说完就匆匆闭上了嘴。为了participation不至于太过难看,我只得在课前下更多的功夫,打好腹稿。课堂是堪堪应对过去了,事情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毕竟,日常交谈可没有办法让我提前准备要说的内容。



我的大学虽然是“综合性大学”,但是规模却比较小,即使是大一的入门课也会有许多团队合作的作业。在队员都愿意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团队作业的第一步就是各抒己见。我的“己见”是有的,可是“抒”出的过程却让人一言难尽。好在我的同学都比较耐心,我也在私下不停地朗读练习口语,就这么熬过了一次又一次group project。

你觉得不错?从GPA的角度来说,只能称作是“可以接受”,因为大一新生里,除非上了异常困难的课,比如语言课,就没有几个在第一年就打破4.0的。而从整体来看,这一般的GPA并没有让我感到压力有一丝的减轻。毕竟,在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呆了整整一年,我可以称得上是朋友的人一只手数的过来。大一下半学期可以自由选择室友的时候,其他人都早早地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室友,我却只能听天由命地让学校随机分配自己第二年的房间与室友。



没有朋友就等于没有人脉,顶尖的大学不仅仅能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大学时期建立的人脉也是毕业生成功的一大因素。我不是一个外向开朗的人,朋友屈指可数比起心理上的影响,更多地是让我为自己坚信不疑地未来有了一丝怀疑。“想象中的生活正在离我越来越远”的忧虑让我夜不能寐。


申请大学
“2016年秋季入读美国高校的国际新生比上一年减少了10000人,这是12年来首次出现下降。虽然国际生录取人数下降了,但是申请人数一点都没少,甚至越来越多。”

     “读一年所需花费大致$71,800. 而美国本科为4年,一般很少有本科生能提前拿到学士学位,所以美国本科4年的花费总共为71800×4 = $287200,而这仅仅只是读书花费的钱。”



我是一个宁可垂死挣扎也不愿束手就擒的人。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我没有在美国找到任何实习机会,于是便在自己家附近的一家英语国家的人时常光顾的餐厅打工,不停地练习口语。除了知道了许多意义不明的中国菜式的翻译之外(比如年糕竟然叫rice pudding,更让人窒息的是,在听到这个名字之后竟然还有许多人兴奋地下单了),单词量倒是没有显着的进步,但是口语的发音以及流利度,更重要的是在开口说话时的自信心慢慢锻炼了出来。在大二那年,为了拓宽自己的人脉,我试着申请了学校Consulting Club的VP Alumni & Outreach。

我校的Consulting Club也不能说是非常的热门,毕竟只有学商从政等需要人脉的学生才会想要加入,更看重研究项目的科学部门学生则对这个俱乐部兴致缺缺。可是,不热门并不代表交个cover letter就能成功进入。直到一年后,我升入大三、进入了俱乐部的决策层才了解到,每学期递交cover letter的几百人中,只有不到一百人能成功进入第二轮面试。好吧,不小心剧透了。


面试的具体过程我已经无法清晰地回忆了,只模模煳煳地记得所有候选人都聚集在某个大教室内,那个教室前方有一个巨大的屏幕,上面不时地闪现着数字,数字的每次跳动都会有人起身离开。我不记得自己具体等了多久,但是我记得当时因为自己坐姿诡异所以腿坐麻了,是一瘸一拐地走进那间坐着两位学长面试官的小教室的,所以大概等了半个小时左右吧。做服务员的经历有一个小小的bonus——我练就了微笑一天只要揉揉脸第二天可以接着微笑的神奇技能。微笑过一个简短的面试简直不能再简单。

也许是因为我脸上的“职业”微笑,也许是因为我一瘸一拐带“伤”也要上阵的执着,当然也有可能是以为我当时的回答啦,总之我成功找到了大学的第二份工作。如果你好奇的话,第一份工作是为了挣学费在食堂打的工。


我不觉得自己在得到这份工作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在员工培训的时候,学长说的非常清楚,因为他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面试的时候热情无比面试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能力和热情都不及面试时体现的百分之一,所以他们决定,进入俱乐部之后每个月都会有一次业绩考核,考核不过关的人,不好意思,大家都懂的。况且,我加入这俱乐部便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脉,而不是为了俱乐部成员这个头衔本身,不过业绩评比时能取得一个好名次这样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也不会拒绝,于是便下定决心更加努力工作。

拿着培训时发的“操作指南”,我在领英上输入了我们的学校,开始一个个浏览alumni的信息。选择联系哪些alumni不是问题,重点是,如何写出一份“谦虚却不显卑微,体面且不过于浮夸,亲切而不失礼貌”(consulting club员工指南,p. 27)的outreach邮件。标题怎么起才能让这封邮件免于被日理万机的alumni直接丢进垃圾箱?究竟是用“Dear”呢,还是用“Hello”呢?11号字体是不是太小了?是因该直接进入主题说明来意呢?还是应该先客套客套说说我对TA的了解呢?一封小小的邮件比Political Science的论文还要难写。毕竟poli sci的教授们只是打分严了一点,就是那种即使评论excellent也只给个A-的、让人糟心的严格,这封邮件可是代表着我为了拓展人脉,实质性迈出的第一步。要是摔倒的话可是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可惜,我还是摔倒了。现实生活不是热血动漫,我也没有主角光环,许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首批发出去的几十封邮件大部分都石沉大海,少数回复的也只是礼貌的拒绝。于是我只得在继续发邮件的同时,开始按照领英上的信息,给alumni打电话。对了,电话费不报销。在生物界有种说法,就是只要同样的实验做上足够多的次数,即使是低概率的、和实际mechanism无关的现象也有可能取得足够多的数据点,形成统计学意义上的significance。于是,在我的电话海以及邮件海战术之下,总算是没有沦落到被踢出俱乐部的地步。

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果难。但是在这一串难难难难难难难难难难中有时也会夹杂着几个意外地惊喜,喜大于惊地那种。我愿意将这些pleasant surprise想作是老天为了鼓励我继续努力下去的有意布置。大三下半学期,我结识了一位商界小有名气的校友,因为两人对于骑马共同的热爱成为了可以一起喝威士忌的朋友。他的推荐信弥补了我简历的不足,加之较为顺利的面试,我在华尔街度过了大三的暑假。


面试
“某人力资源网站统计信息显示,83%的简历被HR看了一眼就被放弃了,一个从业2年的HR吐槽说:“1000份简历中,只能找出两张“能看”的。”

“越来越多的投行注重Behavioral Interview,取消实地面试改为coffee chat/dinner,往往也是考察候选人的behavioral skills。他们想判断你是不是那个“对的人”。相比有标准答案的technical questions,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behavioral questions是比较难准备的。”

Network
Non-target School的同学们,几乎没有公司会来你们学校做structured recruiting,那么你们只能通过认识校友或非校友积累人脉,逐步拿到面试、并在此前提下通过面试,最终拿到offer。


大四的一切我并不愿意多加回忆。充斥着咖啡,论文,申请资料以及拒绝邮件的生活,不去回忆也罢。我没有在人前哭过,当然也没有在人后悄悄哭过。只是更加拼命地读书,更加拼命地修改简历cover letter,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申请地职位。



拼命读书的结果是,大四一年的GPA拉高了我四年的平均GPA。拼命找工作的结果是,tan(kπ+π/2) k=Z。原谅我不是数学系毕业的,不会打“属于”符号。

我的朋友都觉得我过于钻牛角尖了。毕竟,成功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一份高薪的工作。你应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这么说。可是,虽然我已经说过一遍了,但是这是一个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会过的事实,那就是,我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家境平凡的普通人。我可以在社会学的课上写出对于社会问题深刻的刨析,可以每天花两个小时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但是我没有这个勇气以及条件去不顾一切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自认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去改变社会上我所观察到的问题。我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成为一个没有基本教养素养的类人生物而是做一个有知有识的人类,更是为了有能力为父母以及自己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为了让他们之前十几年的付出有所回报。追求梦想是奢侈品,而我的恩格尔系数太低。

回国就业
据《2016年中国海归人才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近70%的海归暂无工作经验。

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至8000元。
报告中调查了海归们对于自己薪资的看法
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
近7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

而根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留学生回国就业待遇两级分化严重。在海归的工资分布中:
起薪在6000元及以下的海归占44.8%;6001-8000元者占22.7%;8001到10000元者占13%;10001到20000元者占13.7%;20001元以上的只有5.8%。(PS:这里的薪资为税后工资)

如果以起薪每月6000元为例,最起码要25年能还清留学费用,而超过一半的海归甚至要3、40年。


H1B签证命中率
“10年来,美国移民局共收到340.1万份H1B申请,实际批准了263.4万份,整体的批准率在77%。” – 来源:搜狐 美国移民局十年H1B统计趋势报告
“2017年的批准数只有19.7万份,相比往年可以说是骤降,批准率也低至58%,可以说是跌得可怕。” – 来源:搜狐 美国移民局十年H1B统计趋势报告


我的父母发来了信息恭喜我毕业,现在应该是国内的凌晨才对。

我哭了。摩根大通的拒信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们的一条信息就轻松做到了。真是可怕。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会哭,明明是个二十岁的青年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泪腺。



他们说为我这个儿子骄傲,说我自己一步步从普高到顶尖大学,再到将来的初创公司,是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巨大成就,每次家族聚会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看他们的眼神都是充满羡慕嫉妒恨的。

他们让我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太累,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虽然我不懂一个小小的初创公司有什么值得让人羡慕的,虽然我知道家里那些亲戚们什么都要羡慕嫉妒恨一下的本性,虽然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如此压榨自己的潜力的,不过这安慰我的好意我还是受了。


作为一个脸皮比较厚的人(毕竟我可是做过VP Alumni & Outreach的人呢),狠狠地发泄了一顿之后我就重新振作了起来,还有心思庆幸了一下还好同一所公寓的所有人都去毕业典礼了,没有人看到我哭得涕泗横流的样子。

我不会在一家初创公司局限一生。况且,就算将来不跳槽,我也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家“小小的”初创打造为“大大的”企业不是么。

金麟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好了,我要去洗洗脸,和我爸妈视频聊天了。回见。



还想读其他我们的文章?
(点击相应题目即可阅读)


江歌毕业典礼|洋垃圾 | 学渣与学霸
留学生堕胎|和外国人上床的姑娘 |Ms与MEng

排名 |录取分数 |名校备考|分数要求
申请秘籍|雅思 VS 托福 |哈佛商业评论

拒收中国学生 |剑桥教授:别吃早餐|嗑药文化
高考状元 |名校性侵 |老外上清华 |明星素颜


下一篇:育儿路上的苦恼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8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