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当今的中国制造 VS 德国制造,究竟谁能更胜一筹?

[复制链接]
楼主
枪响鸟落狗叼走 发表于 2021-3-3 19: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目前还是德国制造赢。
不要被规模经济打下来的盛世骗了。
1、
我们中国说实话...基础科学非常薄弱,具体体现在材料科学、热处理等诸多领域上。很多地方知定理、知公式,而不清楚该排除的不确定因素是什么。
缺少完整的推导链。
像能够代表机械行业的液压领域,许多基层工程师几乎在抓瞎。他们在摸索过程中,推导出了许多重复性和再现性都不强的方程式。
鉴于严谨性和面子,通常不会公布。
改善全靠经验,零部件每一毫米改动能影响的液压数值范围事先不可精确预计,是否牺牲了性能和寿命,不敢打包票。
市场给到的验证时间并不会太久,不是每个中国企业,都像海尔、格力能拥有三十多年技术沉淀的机会。转眼倒掉的不少,一些摸着真理边际的技术说没就没了,而且中国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环境】。
【实验环境】也糟糕,机床设备普遍落后。
中国知网之类的网站才建立不到20年,【技术沉淀】严重不足。
中国船舶、汽车、航天制造技术日益强大,但远远不是最优,目前还未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
不是没缘由的。
2、
也不是时间久...就会牛逼。
像发动机领域,每0.01MM的误差都会在品质上有不小的落差。我们中国抄了很多知名发动机,结果动力不一样。别人家发动机壁分层采用的材料强度,我国不成熟的热处理和锻造技术复制不出来,只能让中国汽车蒙羞。

拥有60多年制造历史,活生生造不出来相同品质的同种动力发动机...韩寒曾说,他因此而为国焦虑,觉得这种科技条件下诞生不了什么秘密武器。
近些年,中国车企几乎都是通过收购日德模具厂实现品质跃进。
而且,我国抄的热门车型一般除了外型微改,内部油管走线器械布局几乎不会改动。
why?
告诉你吧,不敢改。
我国一直是用逆推的方式分析学习汽车原理,随便换一下布局,可能就无法达到原仿制车的性能水平,需要极长时间的调校。
没有哪个领导愿意付出这个时间成本。
直接拆解,寄原件给下游配件厂家,要求造型占用空间都差不多,避免受热过多折损寿命、排除零部件互相干涉的情况。
认为...别人的设计应该是最优解。
百公里加速是比较能体现技术差距的活,以通勤车和超跑为例,像奥迪TTrs之流在3.7秒左右,最快的德国概念超跑0.9秒。而国产车一般在7.5秒左右,最快的比亚迪唐是4.5秒,电动超跑腾风好像需要2.5秒。
即使是电动汽车,基础科学的不足仍旧造成掣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可能是最讲究稳健的国家之一,创新,算是比较克制的。因为一旦犯错,就会丧失用户信任,会失去市场爬不起来,都把不出错当成了第一要务。
然而,每一次工业革命不成功的尝试,都会是提高精密度的宝贵经验。而且一旦错过,就可能失去了探索机会。
我们本就错过了太多机会,缺乏【血的教训】
只有在国家级项目上,科研人员才可以大胆试错。在别国已成熟技术上,国家和企业不可能投入太多精力去解析原理链,没有科研经费光靠拿来主义能行?
所以在基础科学领域,许多前沿工作者、教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做起了薪水小偷,非常令人惋惜。
【试错机会和经费】真的太少,代价太高。
3、
我们中国是没有工业文化推背感的。
应试教育有多见鬼不用说,只要民间有人捣鼓化学、物理、创新实验,媒体就会去报道,给整个社会当谈资笑料。
证明了一种文化稀缺性。
工具箱、工具室不是中国家庭标配,像乔布斯那样的车库捣鼓文化,在中国很难想象。
4、
有民族自豪感挺好,但盲目自信非常要命。
我国高精密军事设备现在都还有很多空白,就是以上情况导致的,依靠航空、军工体系的匠人和科研工作者在逐渐拉近差距。
诸多民生设备也渐渐出彩。
在这种经费不充裕,文献不丰富,民情也不佳的情况下,短短三十年获得当今的市场成绩,也有一些产品走在了世界前列,历代科研工作者是值得致敬的。
可道路崎岖,壁垒无数,就像被智子蒙蔽了一般,还不到自满的时候呢。


ps:
汽车行业前从业者,与制造业上下游、及各级研究院有过中度接触。
早上匆忙码的体会,基底是真实经历,没列出具体数据我很抱歉。因非科研工作者,术语使用肯定有不恰当的地方。


有时候并非工程师不愿意攻关,而是罪在纲领和经费,缺乏市场动力,错过试错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5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