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闲聊]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复制链接]
76311 20
回忆的尾巴 发表于 2021-10-16 06:10:1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跟其他答案不太一样,我不担心第三产业的损失。
餐饮、旅游、文娱,这些吃喝玩乐的产业,即便是现有企业亏损倒闭,也动摇不了根本。因为一旦疫情过去,相关的需求势必会重新释放,大家该吃的饭,该旅的游,该看的电影都会继续。产业内的人才和模式都是现成的,旧餐厅黄了,一定会有新的餐厅开张。短期里会减缓GDP增速,看起来血肉模糊,但是长远看只是纤芥之疾,静养即可痊愈。
值得担心的反而是工业。
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第三产业不同,工业企业由复杂而精密的链条相互联系。生产一台汽车,只要缺一个零件,那所有供应商就都要等着。生产一部手机,万事俱备了,只缺一个按键,所有人就都要停下来。
工业生产是一台爬坡的火车,哪怕歪歪扭扭,但只要在开着,就有修补的机会。但这辆火车一旦停下来,再想启动,就需要很大力的推一把。
别的地方复工之后,湖北的供应商无法交付,那么就会有外省的供应商顶上。
外国正常生产,中国的供应商无法交付,那么就会有其他国家的供应商顶上。
有时候这种顶替是暂时的。但是也有的时候,这种顶替有较高的固定投入,比如修路通电,建造厂房,设备的联调对接等等,那么一旦替换完成,相关的业务就长期的被替换了。
中国62%的GDP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九成中小企业属于制造业。西贝餐饮说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但是只要它撑到了疫情过去,一口气立马就能续上,损失的只是疫情期间的账面收入。
但是如果制造业停工,等你两三个月以后开工了,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移出了链条,然后这些出局者的下游供应商也一并出局。工业生产的滚滚车轮,不会为了人道关怀而停止,所有这种出局都是不可逆的。
前几天看到梁建章老师的观点,仅从生命健康角度看,一次大流感的影响,等于把人均寿命减少1.5天。即便把此次疫情的严重性扩大五倍,对人均寿命的减少也只有7.5天左右。但是,经济停摆造成的人均收入减少,会导致对医疗、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的退步。资金少了,医疗条件和营养水平就跟不上,人均寿命一样会降低。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债务问题。不论是企业贷款还是政府地方债,长期以来都在滚动着刺激经济的前进。但是债务的滚动都是基于“对未来的信心”,如果丧失信心,债务也会出现“挤兑”。
因此,我估计在本月之内,全国大部分地区会以各种形式恢复生产,在经济的火车尚未冷却前重新发动。否则即使是灾区,继续停工的后果也难以承受。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这次疫情是中国多年未遇的大挑战,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影响肯定不是几千亿或者一两万亿那么简单。这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国际层面上看,对中国也有一些好处,不便明说,只希望大家一起共克时艰。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上一篇:关于疫情下中国舆论环境的思考
下一篇:疫情当下,如何实现企业利润增长?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殉晨霜 发表于 2021-10-16 06:10:45 | 只看该作者
 
跟其他答案不太一样,我不担心第三产业的损失。
餐饮、旅游、文娱,这些吃喝玩乐的产业,即便是现有企业亏损倒闭,也动摇不了根本。因为一旦疫情过去,相关的需求势必会重新释放,大家该吃的饭,该旅的游,该看的电影都会继续。产业内的人才和模式都是现成的,旧餐厅黄了,一定会有新的餐厅开张。短期里会减缓GDP增速,看起来血肉模糊,但是长远看只是纤芥之疾,静养即可痊愈。
值得担心的反而是工业。
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第三产业不同,工业企业由复杂而精密的链条相互联系。生产一台汽车,只要缺一个零件,那所有供应商就都要等着。生产一部手机,万事俱备了,只缺一个按键,所有人就都要停下来。
工业生产是一台爬坡的火车,哪怕歪歪扭扭,但只要在开着,就有修补的机会。但这辆火车一旦停下来,再想启动,就需要很大力的推一把。
别的地方复工之后,湖北的供应商无法交付,那么就会有外省的供应商顶上。
外国正常生产,中国的供应商无法交付,那么就会有其他国家的供应商顶上。
有时候这种顶替是暂时的。但是也有的时候,这种顶替有较高的固定投入,比如修路通电,建造厂房,设备的联调对接等等,那么一旦替换完成,相关的业务就长期的被替换了。
中国62%的GDP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九成中小企业属于制造业。西贝餐饮说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但是只要它撑到了疫情过去,一口气立马就能续上,损失的只是疫情期间的账面收入。
但是如果制造业停工,等你两三个月以后开工了,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移出了链条,然后这些出局者的下游供应商也一并出局。工业生产的滚滚车轮,不会为了人道关怀而停止,所有这种出局都是不可逆的。
前几天看到梁建章老师的观点,仅从生命健康角度看,一次大流感的影响,等于把人均寿命减少1.5天。即便把此次疫情的严重性扩大五倍,对人均寿命的减少也只有7.5天左右。但是,经济停摆造成的人均收入减少,会导致对医疗、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的退步。资金少了,医疗条件和营养水平就跟不上,人均寿命一样会降低。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债务问题。不论是企业贷款还是政府地方债,长期以来都在滚动着刺激经济的前进。但是债务的滚动都是基于“对未来的信心”,如果丧失信心,债务也会出现“挤兑”。
因此,我估计在本月之内,全国大部分地区会以各种形式恢复生产,在经济的火车尚未冷却前重新发动。否则即使是灾区,继续停工的后果也难以承受。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这次疫情是中国多年未遇的大挑战,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影响肯定不是几千亿或者一两万亿那么简单。这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国际层面上看,对中国也有一些好处,不便明说,只希望大家一起共克时艰。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联通小戴 发表于 2021-10-16 06:11:12 | 只看该作者
 
每个经济体都经历过经济下行,但经济运行中断还是第一次。
2020 年的农历新年假期因新冠肺炎疫情一延再延。
先是国务院宣布法定上班日从 1 月 31 日延后至 2 月 3 日,紧接着,上海、北京、广东、山东等省市又将这一日期进一步延长至 2 月 10 日。
这个一再延长的春节让钉钉的流量峰值较平时增加了 100 倍,阿里云因此临时扩容了 10 万台云服务器。一家被腾讯投资的在线教育服务商,业务咨询量增加了 8 倍,其 100 人的小团队从年初三(1 月 27 日)开始远程上班,有些员工过年回家没带电脑,公司甚至紧急网购了一批电脑邮寄过去,以方便他们加班。
同样流量大涨的还有线上娱乐、游戏和影视等领域的公司,以及叮咚买菜、盒马鲜生、京东等电商,这些零售商的生鲜业务订单增长了至少 3 倍—需求的暴涨使得他们不得不以「共享员工」的名义临时招募餐饮店员工去仓库分拣蔬菜,并将原本配送餐饮的车手重新训练为配送生鲜的司机。
但这些上涨的部分,只是中国庞大经济市场的零星一角。

 第1张图片
1 月 29 日开始,星巴克、宜家、优衣库、耐克等全球大型零售商,以及希尔顿等酒店品牌相继宣布关闭至少一半的在华门店。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中国仍在开业的门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跌 50%,IDC 则预计 1 月至 2 月国内整体手机市场将面临约 40%的同比下滑。上海和香港的迪士尼乐园也停止了营业。
2019 年的春节,从除夕至正月初六,中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到 10050 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旅游总收入 5139 亿元,电影票房收入也实现 68.68 亿元。
2020 年的春节—这个意外漫长的假期,以上数字中的绝大部分都要归零。
现金流:6 个月是黄金生命线
政府为控制疫情蔓延而做的努力,代价却是中断了经济。
往年春节,靠着初一到初三的三薪,莆田餐厅上海七宝店的员工李佳至少能赚上千元。但今年,她从年初一开始,至今没回餐厅上过班。全国人民被建议「最好不要出门」的这个长假,李佳和其他十多位同餐厅员工住在员工宿舍隔离。他们被隔离的前一天——2020 年 1 月 23 日,武汉发出了封城的消息。
另一家餐饮品牌云海肴也在武汉封城的消息发出后关闭了全国的 140 多家门店,总共 4000 名员工进入待业状态。
春节本是餐饮业旺季。现在,它成了所有餐饮业老板和员工的噩梦。「无论是营收断崖,还是库存积压,其实和同行都差不多⋯⋯惨状和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云海肴在给《第一财经》杂志的回复中说。相比病毒传染,李佳说她更担心的是收入变低。
这些餐饮企业可能很快就会彻底发不出薪水。2 月 1 日,在全国 60 多个城市拥有 400 多家直营门店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媒体表示「现金流只够发 3 个月工资」。
「感觉整个餐饮行业可能真的是有巨大的危机了。」安歆集团对《第一财经》杂志说,这家在上海经营长租公寓项目的创业公司,和同城另一家生鲜电商叮咚买菜,共同向餐饮业发出了「共享员工」的招募倡议。起初没什么餐饮业响应,直到贾国龙的发言让整个行业开始紧张起来。紧接着,盒马在 2 月 3 日跟进了同样的招募计划,消息一发出,招募页上联络员的电话就被「打爆」了。
李佳在 2 月 6 日进入了叮咚买菜的仓库做水果分拣工作。云海肴也向盒马输送了 400 名员工,但这也只解决了它 1/10 的员工安置问题。
在餐饮领域投资了十几家企业的投资机构星瀚资本合伙人杨歌对《第一财经》杂志称,疫情出现之后,他们迅速调研了被投对象对疫情的承受能力,结果显示:只有 5% 的企业认为没有影响,而有 20% 的企业觉得疫情带来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它们的业务量会因此减低 80% 以上。
「『黄金生命线』就是要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能撑 6 个月时间,大多数企业都无法撑过 6 个月。」杨歌说。
零售业的状况与餐饮业差不多。设计师品牌 Le Fame 在线下有 70 多家门店,尽管万达、太古、大悦城等商业地产商相继推出了减租政策,但房租成本只占到 Le Fame 总成本的 20%。创始人王漫修对《第一财经》杂志称,最大的问题是「现在所有进项为零」,他看了大部分同行的状况,「很多国内大品牌线下跌幅在 70% 以上,Le Fame 的跌幅也差不多。」王漫修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五一」前销售进项忽略不计。飞跃经销商、鞋履集合品牌 Culture Matters 的创始人田波则说他的现金流最多支撑 3 个月,而大孚飞跃在温州瑞安的代工厂员工甚至一度不被当地政府允许下楼。「只要物流通了,仓库的现货可以发,生产线动起来还比较麻烦。」田波说,工厂和园区申请到的最早开工日期也要 2 月底。

 第2张图片
如果这些连锁企业撑不过这段时间,或者到了下半年还不能恢复元气,企业服务(SaaS)公司易快报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比如云海肴自 2017 年起就采购了易快报的「线上报销系统」,每年 9 月都是它向易快报定期支付软件服务年费的时间。
「如果这部分企业大面积消亡,这部分的续费就会亏空。」易快报创始人马春荃对《第一财经》杂志说,考虑到他们的客户一半来自像云海肴这样需要及时对账的连锁型消费企业和服务业,并且一半是中小企业,他们从 2 月 3 日就开始盘点调研客户在春节长假之后的经营状况。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坏账」,马春荃修改了公司年前定好的预算,将原计划今年第一季度实现的销售额和费用计划挪到了第二季度,原先的第二季度预算则延后至第三季度执行—相当于易快报将「第一季度」从公司全年的营收预期和投放计划里直接砍掉。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下游企业可以和上游企业谈判(延长账期),那么上游企业就还要和更上游的去谈⋯⋯这个时候整个产业链条就会拉紧,而这种拉紧程度最终会有一个极限。」杨歌说,经历了 2019 年的「经济调整期」,产业链的相互适应能力在疫情发生前就处于低位。

 第3张图片
事实上不止餐饮、零售和旅游业,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现金流考验。
按中国企业级云服务创始人社群「崔牛会」的负责人崔强的调研,在 SaaS 领域,「大部分企业的规模是 300 人到 1000 人,只有大概 10% 到 15%的企业是甲骨文、SAP、腾讯、阿里巴巴这种上市公司。」这些企业都尚未在财务上做到收入和支出「打平」。2 月 11 日,崔牛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由 238 家企业联名的《来自 SaaS 行业的一封公开信》,以疫情为背景,倡议建立以互助自救为目的的产业联盟,同时呼吁国家为保护 SaaS 这个新生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一天后,崔强在这篇公开信的评论区留言,将签名企业增补到了 290 家。易快报、北森、石墨文档⋯⋯甚至行业独角兽纷享销客、2019 年已经上市的微盟都在名单之列。
易快报目前的员工数是 300 人,纷享销客的团队规模为 600 多人。《第一财经》杂志调研获悉,互联网软件企业最大的成本项目就是人工,而过去几年的投资泡沫又加剧了企业方雇佣技术员工的成本压力—以一个程序员年均收入 45 万元计算,一个 SaaS 企业如果要养活拥有 300 个程序员的技术团队,一年的成本投入(员工薪酬+企业分摊的五险一金+分摊到个人的办公成本)至少要 1.75 亿元。

 第4张图片
疫情造成的企业停工,加剧了这种收支不平衡。长远来看,疫情让每家公司多少都了解到了数字化办公的重要性,但这个特殊假期中,那些流量爆增的在线会议系统只是 SaaS 领域最简单的功能服务,且它们中大量还是免费产品。
但 CRM 这样的业务型产品,包括报销、OA、ERP 等,因为需要进入客户办公室面对面讨论需求,需要技术人员进场部署,短期内市场推进会延后二三个月。易快报和纷享销客主营的都是这种产品。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707461266 发表于 2021-10-16 06:11:40 | 只看该作者
 
对我们金融从业者来说,难得有这么长的假期。
尽管如此,我还是接了不少企业的电话,了解了很多企业的信息。或悲或喜,悲大于喜,而我看在眼里,却好像大多数都无能为力。金融有强大的力量,但它的强大是组织行为,个体在这里的作用被无限弱化。卖生鲜的,生蚝都死了;做旅游的,包机都退了;做酒店的更有意思,直接被征用做隔离间了。
很多中小微企业都会倒下,对没有撑下去的企业,当然很残忍。但对活下来的企业来说,疫情过后,很多企业也许会纠正一些商业行为,很多中小微企业也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向完整的现代企业迈进。
这次的考验对大多数企业都会有影响,对消费类企业更为为严峻,餐饮、旅游、酒店、服装等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往,企业觉得每月都有收入,经营非常稳定,也不会遇到什么问题,正常发展就好了。但是从金融从业者的角度,现金流是企业的生死线,企业不能满足于现金能支撑本月的发展,企业至少应该考虑的是,在三到五个月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减半的情况下,还能不能好好活下去。
我想,疫情过后,对企业来说,至少以下行为需要重新斟酌:
1.是否绷紧现金流去扩大生产?
有的企业专注主营,努力扩大生产,有了钱就去购买设备、原材料,形成存货,本来是好事。但这是一切正常的情况。可是在特殊情况下,投入的固定资产没法产生效益,存货无法形成现金,而且还有减值的风险,对很多企业来说形势就会很严峻。
2.是否增加并购?
还见过有的企业怀揣着远大理想,希望尽快成为行业的龙头。他们把募集来的钱,或者银行贷来的钱,全部用于并购和扩大行业规模。很多时候都会给他们捏把汗。现在疫情来了,已经两个月没有收入了,复工又迟迟没批,现金流开始紧张。
但其实,企业成长阶段很重要的问题是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原来的主体的效益先做上去。手里有钱,可以安心地进行调整。但盲目并购,可能是减少现金的同时,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3.是否继续拒绝银行融资?
有的企业特别是消费类企业,经营的不错,现金流充裕,对送上来的银行融资非常抗拒。
但其实,《半泽直树》里有句话讲得好,金融机构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商业组织。他们找上门来,不是因为关系好,恰恰是因为企业现在不错。在企业状况好的时候,没有备下融资额度;而是在急需资金的时候,再去找金融机构,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好的结局。曾经你对他爱答不理,有一天它让你高攀不起。毕竟,额度可以备在手里,不用也不会付出利息,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对现金流有支撑。
4.是否有审慎的财务人员?
有的企业总觉得财务不能创造收益,不重要,没有花钱配置更好的力量。但其实一个好的财务部非常重要,能否给你提供更好的资金建议,能否帮你有效扩大对供应商的账期,能否高效的收回货款,这些虽与市场、采购等部门都有关,但也与财务息息相关。
.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在疫情中真正有所思考。对大的金融机构来说,纵使短期内不上班,资产、负债还在账上,大部分的利润还是有保障的。但对中小企业来说,一着不慎,就是万劫不复。一个好的中小企业主,往往能掌握各方面的技能,了解各方面的基础知识。金融和资本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无论你主观上需不需要,它客观上都存在,不容你忽视和轻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2500808250 发表于 2021-10-16 06:11:48 | 只看该作者
 
要看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要看人们的信心什么时候恢复。
要看人们的恐惧什么时候消除。
要看国家在疫情之后如何动员、组织社会去恢复经济秩序。
毫无疑问地说:
冲击最大的是武汉,然后是全湖北。
可以预见的是:
未来一定时间内,有很多人不得已不会去武汉了,这个心理阴影是需要时间去解除的。
网上有很多热心网民说:
到时候多买点武汉、湖北地区的网店的产品,所以支持当地的经济。
当然,国家应该也会重点帮扶武汉、湖北地区。
——————————————————————
从1月20日至今,国内还没有完全开工。
很多企业都没有复工,尤其是人群密集企业。
有些地区复工,要求必须佩戴口罩、消毒液,这些物资紧缺,有些公司买不到,无法复工。
我就一小老百姓,宏观的精准冲击数据只能等国家层面发布才能知道。
但最直观的身边的感受是,这场疫情对某些行业的人和某些人的冲击非常大。
行业大家都看到了:
a:餐饮业
b:旅游(几乎腰斩)
c:交通运输
d:住宿业
e:娱乐行业、休闲行业
d:其他的非生活必需品的实体店
还有哪些人呢?
1:本身已经大量负债的人群
这类人要靠每个月赚钱去还债
2:中国大量的裸奔人士和家庭
何为裸奔呢?
也许有房,也许没有房,每个月几乎月光,基本没有储蓄。
他们的生活状态很有代表性:
干一天活,吃一天饭;
干一个月,够得着一个月的开支。
真正焦虑的,大概是某些基本没什么积蓄、不动产且收入极为不稳定的群体。
稍微有点储蓄的人还好,不储蓄的人比较麻烦。
——————————————————————
我认识很多娱乐行业的人。
他们有个特点,储蓄能力很极端。(月收入一般是8k-5w区间,厉害的可以达到10w以上)
最近他们全部几乎没有收入了。
有些人以前就存够了两三百万,目前吃着财产性收入,节约点,够用,不慌,即便娱乐行业要在半年后复工,他们也不着急,正好可以想办法退出。
还有的人以前太年轻,挣多少花多少,各种奢侈品,各种奢侈消费,动不动就学网红去海岛,把出名的海岛转了个遍,几乎不怎么存钱,这次疫情来了,全面崩溃,开始借钱度日。
本以为春节期间可以大捞一笔,哪知道春节期间全部没了收入,提前透支的信用卡或者是一些贷款,现在无力偿还了。
这是我接触到的大量的娱乐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反馈。
总的来说,有余粮的倒不是很害怕、焦虑,没有余粮的,甚至是负债的,那是真的心慌。
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可以过去,这些娱乐行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工。
他们倒是集体有了共识:
以后要努力存钱去应对未知的风险。
足够丰厚的积蓄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务自由,不用着急是否上班。
——————————————————————
我老家的某个农业种植户最近有点麻烦。
请不到工人,工人也不敢出去参与劳动。
他家最近要动工,大量缺人,流转的土地的租金都是白花花的钱,年前买回来的农业物资,现在根本没有人去栽种,如果过了一定的时节,这批物资就废了,疫情过去之前,他们基本请不到人。(即便请人,工资起码高三倍才有人愿意,这么高的人工工资,他是无力支付的)
我看他昨天在朋友圈一个人拉着家里人在搞,希望他能挽救一些是一些吧。
这些是我看到的其他部分人的现状。
有些朋友对储蓄的概念不是很清晰。
新闻上不是说我国人均储蓄率很高吗?
我认识的很多人,有房产、有车,但他开支也大,你让他拿出50w,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儿。很多人会看到一个现象:
为什么有的人得病了,整个家庭,20w都拿不出来。
房子,不是那么容易轻易出手的。
说到房子,这个感触比较深:
我认识的好几个欠债人和生意人
年前12月准备卖房,但是想在春节之后卖高价或者是当时太忙了无暇顾及。
现在想卖了,无人接盘,
即便接盘,房价下跌了。
肉眼可见的直线下降。
有些别墅区的空着的房子开始动了,有些老板急需要现金流的,要开始抛售一定的房产了。
至于房价嘛,我觉得还是分区域和需求,我们拭目以待。
—————————————————————
整个国家的经济不可避免地被集体冲击了。
稍微好过点的人,是哪些呢?
1:欲望极低的没啥其他人需要负担的部分人群
不用赡养老人,不用养小孩,一个月几百块钱够用
2:农村的部分自然经济属性的家庭
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跟社会化大生产联系不深的
(反之,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行业基本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
3:有大量积蓄的
4:不用赚钱的部分人
国际上和某些地区对这次的疫情幸灾乐祸,这是不对的。我们早已经经济全球化,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疫情继续蔓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遭殃的肯定不止我们国家。
——————————————————————
这次疫情的“经济停摆”是我个人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远超非典,远超汶川地震,影响太过于深远,辐射面积大,影响行业多,持续时间长。
我们要相信国家在这方面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这个时候是发挥国家统一的调度、分配、组织、再生产能力的时候了。
作为普通老百姓,可能出不上多大力,但个人感觉遵守国家这时候的一些规定和措施,不要太个人主义,跟着集体一起去抗击这场疫情是最好的。
但愿我们可以早日恢复经济秩序,大量的平民百姓又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了,才能民富国强。
国泰民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好起来了,国家才有力量;这场疫情中会影响大量的困难群众(主要是极为不稳定收入的群体),希望他们也能扛过这个寒冬。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没有油,也加加。
写过很多篇关于考公务员的文章,里面最大的感触是公务员可能不会让你暴富,但是对于抵御风险和危机,公务员还是要强于大多数职业的。也许这次会让公考热持续升温吧。
比起他们,我们还算幸运:
为什么你卸载了小红书?

 第9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白龍之圣域 发表于 2021-10-16 06:12:08 | 只看该作者
 
我倒不太担心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我国现在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工业国,产能是比市场需求高一些的。别看现在说停工一天损失多少个亿,那都是虚的,恢复生产之后如果开足马力,要不了多久产能就能补回来。就算一些高负债低利润杠杆翘上天的小老板儿哭天抢地说自己要死了,他们可能确实要死了,但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有需求,就算他们黄摊子,其他活下来的企业也能迅速填充这个市场空隙
————但前提是你得有订单。
真正要命的是疫情对消费的抑制。过年原本应该是我国最刺激消费的一段时间,然而这段时间老百姓非但不出门,连日常基本的消费都停了,除了吃饭和口罩,基本上啥消费都没有。旅游、娱乐和餐饮就不说了,直接清零。现在就连日常消费品和工业品的需求也降低得可怜。没消费就没订单,没订单,你工厂就算恢复了产能,你生产什么呢?你给谁生产呢?
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寄希望于疫情结束后来一波报复性的消费。消费多起来,产能根本不是问题,一定能跟上,不可能跟不上。
但如果疫情的冲击使得人们的消费更进一步偏向保守,人们进一步鲤鱼精化,进一步把资金都投入到贷款买房上,那后果就会变得极为棘手。没有了消费,鲤鱼精的企业也就没有了订单,没有了订单鲤鱼精就会失业,鲤鱼精失业了就更加没有消费,接下来就是一个我们都熟悉的恐怖剧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彼岸魔杰 发表于 2021-10-16 06:12:53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地产。
我是一名地产从业人员,对于这次疫情,结合近期的几个焦点(恒大网上卖房,万达减免40亿租金、长租公寓),和对未来的一些看法,我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 先谈疫情期间有关地产的三个焦点
(一) 恒大网上卖房噱头足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对于地产开发的从业人员,我们在看待恒大网上卖房行为的同事,会和非从业人员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反思点:
1. 并不是模式的创新,而是品牌营销的胜利。我们应该学习恒大对公益事业巨大投入夹杂着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社会效应的强势集合,对于新媒体和线上宣传不计成本的巨大投入和品牌造势,在疫情期间,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大众闭塞的生活圈层当中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排解与娱乐平台,在各种形式的包装、组合、宣传、炒作下,这波营销费用的投入,是性价比和费效比最经典的投入和回馈
2. 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谓的七五折,有几点可以分析和解读:
(1)一是恒大数以万亿计的高压负债,和一季度面临的巨大的还款压力,是在现金流和利润率的综合权衡下的结果,利润率决定能赚多少,而现金流则决定能活多久,这也预示着高周转作为地产开发不懈追求的现金流平衡点,在当下的经济形势、金融政策和疫情环境下,是否能够让地产商全盘复盘,思考战略,先慢下来和转下去,而不是快到停不下来了以及停下来就戛然而止;
(2)另一方面,为什么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房产作为一种可流通的产品,它的本质属性也是一种可交易的明码标价的商品,这就意味着解释权在地产开发商所有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提高标价,拉开报价和底价之间的差距。在较高的报价前提下打较大的折扣,和较低的报价前提下打较低的折扣,虽然实质金额可能差不多,但是对于不明底价实际的老百姓来说,却显然是足以迷惑的。比如底价100万,报价120万,平日九五折就是114万;但是如果进行组合和包装,报价150万,打七五折,也是114万,对于开发商来讲,其实并没有亏多少,基本是平衡状态或略有损益部分,但是对于老百姓而言,对于这般的折扣,足以在大妈口碑中进行传播和造势了,因为图便宜是心理上绕不过弯的情节和痛点;
(3)再一方面,恒房通号称近三天新增用户300多万人,累计用户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恒大员工14万人、恒大老业主147万人,剩下的,其实大部分是房地产的中介,以及不明所以,没有任何投入和支出,想着能够赚钱的老百姓。试想这样的用户构成,到底用啥形式或者用啥组织去卖特斯拉?如果这样说的话,微信和QQ用户都数以亿计,腾讯啥也不干,把这些用户管理好老带新卖特斯拉就是一笔巨额可观的收入;事实上很多地产公司平台都有自己的线上售房体系,他们体系的搭建、界面的优化、并不比恒大差,但是缺乏的,确实是用户思维的推广和运营。恒大的审时度势和战略眼光是最让行业肃然起敬的,恒大足球的成果,恒大其他业务的试水和探索,恒大所谓的扶贫事业包装下的土地拓展,还有我很尊敬的一位研究学者任泽平先生从一位宏观经济学家到地产开发从业人员角色的变化;
3. 线上的形式可以作为载体,但是对于房产这种价值高、金额大,动辄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投入,即使我是地产从业人员,我也不会不去售楼处、不去项目所在地,没有经过实地考察,没有经过对比分析,直接在线上或者傻白甜的听信别人所言任性成交。所以这成交的4万多套房子,近500亿的成交额,我想很大层面,是之前已经看过项目,或者近期已经开盘成交,但出于宣传需要让客户登录到平台,划拨归属到了线上的成交业务。虽然只是猜测,但是我觉得真相相差不会太远。
(二)万达减免租金40亿因为解释权归他自己
1. 全国共计开业323个万达广场,可能非业内人员对这个数字并没有太多概念,只是觉得自己老家或者工作的附近就有一个万达广场,其实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也意味着除了恒隆、万象城等在定位上较之更高端的产品系做差异化,在同等体量和产品线上,万达广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一二线城市及强三四线城市较为核心地段垄断商业的霸业
2. 万达之所以不再称之自己为地产公司,是因为王健林认为房地产业务有周期性,也有现金流的约束和限制,因而万达想将自己打造成一家以商业管理和运营的轻资产业务模式企业。目前房地产的净利率目前能够达到10%-15%都已经是较为乐观的了,很大地产企业之所以破产,正是因为不拿地会死,只能硬着头皮去抢地,抢来抢去大家情非得已的将地皮价格炒上去了,拿到地的也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不得不压低利润率加速去化,但是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业务以租金收入和管理费收入为主,以一家万达广场一年租金收入一亿元粗略计算,300多个项目光收入就有300多亿,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业务模式其实已经不能算是地产业务,而是服务行业,每年的净利率能够达到40%甚至更高,所以这才是300多个开业万达广场的可怕之处,这就相当于一个印钞机,除非黑天鹅“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凭空想象”“凭空捏造”,否则每个项目的收入每年都会稳步提高,也就是说,这是真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3. 先不说相对于300多亿的收入减免40亿,万达的“英雄主义气息”在疫情这个严肃时刻,不仅让品牌商家拍手称赞,让竞争对手七窍流血,让官方媒体点名表扬,先不说是不是真的砍掉了40亿,36天相当于砍掉了十分之一的收入,这波品牌形象、社会影响、行业地位、商家认同、官方认可的回馈,已然是超值的了;
4. 但,问题就在于,万达真的弃这40亿收入之不顾吗?一年365天,但是这36天就扔掉了十分之一的收入只为了社会公益?【北京大望路万达广场的商户在2月15日的时候,还在吐槽,“没收到通知,到底还免不免?”广西桂林高新万达广场告诉商户,这个免租政策是“合约到期后免费续约36天,而不是直接在下一季度的租金里减免“】(该案例部分可参考雪贝财经的一篇文章《万达真的免租吗?事实是这样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566701?from=singlemessage),举个例子,如果合同期限是3年,在2023年3月份到期,如果那个时候选择继续续租,则享受36天免交租金;而南京一家万达广场的商户反馈,他们收到的通知是31天只免掉50%的租金;还有一点,万达现在已经很少拿到,很多都是轻资产项目,言外之意就是,万达只是经营管理方,他们是乙方,而不是享受所有权的业主,业主才是甲方,哪有乙方直接对甲方宣告我们要减租金了?
5. 这里面,有句万达很微妙的反馈,“解释权归万达广场所有!”好一个用烂的梗儿,万达商业地产从香港退市之后,目前一直在A股IPO排队,都不是上市公司,他们又没有披露的硬性任务和要求,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具体操作和执行,商户有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帮扶和支持。但是因为万达这一波意见领袖般的狠辣操作,其他商业地产公司只有硬着头皮硬挺,因为没有万达如此这般的规模,再加之目前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其他商业地产公司实际减免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七伤拳,咬着牙硬挺实实在在减免租金。
(三)长租公寓告诉我们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 长租公寓、“租售同权”这些概念,在中国特色的特殊背景下,在这次疫情的照妖镜面前脸被打的已经肿成鲜红的靶子;在疫情黑天鹅的影响之下,出租方和租赁房,日子都过得不安稳;
2. 原定一个周的假期变成了一个月,根本无法按照合同期限进行居住,但是租户却又不得不按照合同约定上交租金,这是对“租售同权”的经典嘲讽;可怜的租户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出得了老家的小区,不知道下了飞机和火车是不是安全,甚至不知道回到租住的小区社区大妈让不让进;目前很多一二线城市,没有房产证、居住证甚至户籍身份证是不允许入内的,这“租售同权”不是号称除了没有房产证,啥都一样吗?
3. 但是公寓运营方日子也不好过,疫情严重的地方不仅租户入住率直接挂零,而且会因特殊需求被征用,自身的经营成本依然存在,但是收入骤降,虽然账目测算不好看,当然,这从道义和功德上是应当支持的;对于城市能级较高的城市,为了控制人员的混乱流动和接触,政府直接要求暂缓出租业务;还有一些运营方,为了响应社会号召,提升品牌形象,在业务量本身就严重受损的情况下,还要做出减免租金的义举,这对于现金流的承担,依然是巨大开销,因为很多公寓运营方,本身他们就是租赁业主而装修之后高价转租的,原定的租赁支出,依然是刚性开支;同样逻辑,那些原本期待在假期赚一波的民宿业、酒店业以及旅游业,也可想而知。
4. 所以,不是让你去买房子,我觉得你还是得有个自己说得算的家。
二、 再谈疫情之后地产的形势
最近在看尤瓦儿·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当我看到他说人类的文明所面临的三个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在新世纪已经逐步被消失,我就果断的不看他写的《未来简史》了。30多年前科幻电影里面2020年已经是有高度文明的崭新纪元,但如今我们仍然阻绝不了瘟疫的存在,惆怅于数以千亿的蝗虫入侵宛如世界末日的景象,也担心中东的局势会不会让这几十年难得的相对和平局面滑向世纪战争。
能够确定的是,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对于我所从业的地产行业而言,对于尚处当打之年的我自己而言,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压力。
1. 去年在还没有出现黑天鹅事件的前提下,经济形势就有下行压力,面对疫情侵袭,借助2003年非典近乎半年时间的修复和消泯,有的学者认为今年的GDP面临着0.5-1%的损失,从去年的6%到5%,这一个百分点的失落,足以让习惯了10%以上GDP增速的我们对宏观经济形势有着保守甚至略有消极的展望
2. 有的人说,2003年非典过后房地产依然有了高歌猛进的发展,却不知中国经济发展的所处周期和当下阶段已然发生根本变化,即便2003年非典凶猛如斯,但GDP相较2002年依然有近乎1个点的提升,按照2020年的形势而言,低于6%的GDP的预期,基本是一个社会共识的局面。而吃政策红利的地产业务,也是与国运息息相关,2003年还是诸侯乱战的局面,对于尚处城镇化成长期而言庞大的市场机遇与高差的供求关系,一场瘟疫是无法阻挡宏观经济发展与地产行业发展大势的;200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不足8000亿,而对于地产人而言,2019年总销售额16万亿即使没有触顶,也会让大家觉得离着顶不会远,所以能够肯定的是,2020年的地产行业不会再复制2003年逆境突袭的局面和走势;
3. 可以预料的是,2020年政府对地产业务不会采取高压政策和压制,会在一定程度因为提振经济的因素给与适度宽松的监管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局面,但是这依据无法撼动对于房住不炒的基本格调
4. 高杠杆、广囤地局面的改变,会对那些以高周转获取发展红利的地产企业,如中梁、阳光城、正荣等面临巨大压力,因而一些高负债率和较大偿债规模的地产企业,为了加速回款,会采取适当的降价或者促销行为改善现金流局面并为保证评级而硬着头皮还款,我想今年的房价对于大量刚需和部分改善需求的老百姓而言,可能是个利好,但是今年的经济形势和行情,又不可避免的会对大部分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居民的需求可以刺激,但是收入水平会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5. 很多房企,会把今年的重点放在经营效率和水准的提升,以及通过管理手段的提升进行将本增效;个人判断,今年一些中小房企定然难以存活,对于较大牌的房企,也会通过架构的优化和调整,对员工不可避免的进行优化,换句话说,就是裁员,或者减少招聘;
6. 去库存、提流量、拉溢价,稳投资,控成本,优架构,精员工,活融资,可能是很多房企今年必须逐一研究的课题和内容;
7. 不会把精力放到增长率、土储量和排行榜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最基础的运营提升层面,如何设计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战略能够踩在政策和形势的点上,把急功近利的心态放缓和,同昙花一现的活得好而言,能够活得下去而且活得长久可能更重要;
8. 读书的时候,最不认真的一节课叫做《形势与政策》,如今,这是我每日都必须做功课的内容,我觉得也是绝大部分房企在2020年所有战略和战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9. 黑心开发商的说法会越来越少,如今的地产商,其实也是弱势群体。

 第11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とうさんナ 发表于 2021-10-16 06:13:38 | 只看该作者
 
疫情究竟对中国经济有多大影响?
鉴于疫情后续发展难以准确预计,目前还很难断言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一个共识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随着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但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提醒,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究竟会成为一时现象还是将持续更久、影响更大,不仅取决于中国经济所处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也取决于企业能否顺利度过目前的困境,并保持就业稳定。

 第13张图片

图片来自财新周刊

疫情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
1、餐饮消费行业
上一次消费行业面对这样的全行业危机,还得追溯至2003年的非典时期。官方对于各个垂直行业最终受到的影响并无具体统计,但经历过的多位餐饮行业人士给出了30%餐饮店倒闭出局的估算。
今非昔比,服务行业的整体地租和人员社保成本上升,人员成本占比大幅提高。互联网也已深度嵌入服务业,OTA、外卖、视频平台在突然的疫情中,不得不快速调整与线下的利益关系。
大型餐饮连锁西贝莜面村的创始人贾国龙,首先发声踢爆了疫情对服务行业的致命打击,称即便公司借款发工资,也只能维持三个月现金流。“原计划一季度要20亿元的销售,现在业务停了,支出照常,三个月工资就要发5亿元。”贾国龙在多个内部分享场合一再重复着“三个月”这一死线。
压垮大型餐饮的两大成本是房租和人力。临近春节,提前备货的食材也面临积压腐坏的风险,节后原材料价格因为物流成本提高大概率将上浮。
2、酒店旅游行业
“节前是狂欢,节后是严冬。”民航从业者林智杰如此形容2020年的春节。在沈阳一家民营旅行社工作的王强,整个春节的主要工作则是处理退单。交通旅游骤停后,酒店行业订单也锐减九成以上。
对于酒店业而言,人力、房租两大主要成本之外,最大的负担是银行贷款。酒店业是重资产投入,行业前期装修建店投入需要五六年回本。这意味着,对于尚未度过投入期的酒店,一旦收入为零,将很难持续还贷。
新冠疫情影响会波及旅游产业上下游所有公司,酒店关门之外,传统旅行社、旅游代理等“夕阳产业”将被逐步淘汰。
多名旅游业人士预计,疫情结束后入境游需要一年以上的恢复时间,出境游恢复时间在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国内旅游可能会在疫情过去后较快恢复甚至迎来井喷。
3、影视行业
“有2020年顶着,怕什么2019年数据难看。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国内一家影视制作公司负责人在朋友圈如此评价。
就在七部电影春节撤档的第二天,徐峥自导自演的《囧妈》以6.3亿元卖给了字节跳动,在其短视频平台播放:“徐峥压力很大,与横店签了24亿元的票房保底,影片撤档各方都赔不起。”一位电影公司发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电影行业炸开了锅。影院如此急切的原因在于,目前电影行业独特的票房分账模式,一部影片的总票房至少有一半要分给影院,剩余部分再分给出品方、发行方、纳税等。电影不上大屏幕直接转给视频平台,制片方自救的同时切断了影院的收入来源。

 第14张图片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4、房地产行业
“只要一天没有收入,这些企业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邓浩志说。他认为,疫情引发销售暂停,势必加速淘汰一批根基不稳的高周转房企。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高周转”是房企冲规模并实现高利润的法宝。“快拿地、快开工、快销售”的模式能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亦要求企业保证现金回流速度,否则难以为继。
房产销售转至线上,不失为非常时期的营销手段,但效果并不好。
一位营销人员对财新记者抱怨,“你每天给潜在的客户问好,客户也很烦。买房一下子就要花几百万元,谁会真的不看房就直接下单?”另一名房企营销条线的人士分析称,房企推出线上销售的主要目的是“蓄客”,线下看房和签约环节很难在短期内被替代。
业内人士多认为,新冠疫情对楼市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购房需求延后,但间接影响尚难以评估。招商银行研究院研报指出,间接影响取决于疫情最终对经济、就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冲击程度,以及购房者对自身收入预期、消费信心的恢复快慢等因素。业内普遍预计,已经持续三年有余的楼市调控政策,近期或将出现边际松动。
5、工业制造业
与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期不同,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处境艰难,在这种意外冲击下,能坚持多久,不仅事关中国经济增速,更关乎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
“防疫物资是否到位,上下游产业链能否恢复,物流何时能恢复正常,是制约企业复工的三个关键因素。”山东一家机械设备企业负责人表示,加之外地员工还需要隔离,开工后可能需要一个缓冲期才能恢复正常生产。
全球70%的智能手机在中国生产,疫情暴发一度引发手机断货的忧虑。据财新记者了解,全球至少四成以上iPhone由富士康河南郑州工厂贡献。珠三角是手机供应链重镇,当前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口罩短缺的问题。而疫情重灾区武汉还是面板产业重镇,该地聚集了京东方、TCL集团、深天马等多家面板厂商。面板是指显示屏显示画面的硬件模块,主要用于手机、电视、汽车屏幕等显示领域。
6、畜牧养殖业
此前,财新对疫情下的畜牧养殖业现状已做过系列报道。(见文尾参考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服务业首当其冲,制造业和农业也难以幸免,尤其是畜牧业涉及牲畜家禽育种和饲料的运输供应,对于因疫情引起的交通运输中断更为敏感。
湖北省畜牧业协会的一名负责人对财新记者介绍,湖北禽蛋产量居全国第六,年家禽存栏量约为3.5亿只,出栏量约为5.3亿只,日需饲料3000吨,其中玉米1800吨、豆粕1200吨。
而财新智库的调研显示,交通的限制已经对家禽养殖企业和农户的利益造成了实质损害。71.4%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出现了养殖禽类因饲料不足而死亡的情况),其中多数养殖者(76.2%)采取了主动处死禽类动物的措施。调研中,多数企业(63.5%)表示之前并未经历过诸如禽流感等禽类疾病,面对此次新冠疫情有些无所适从
目前,饲料问题经过相关部门的协调有所缓解,但运输问题仍极具挑战。2月9日,湖北省畜牧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当地的养殖行业情况 “有所缓解,但远不能乐观”。
资本市场如何看待疫情影响?
资本市场一时弥漫着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悲观情绪;但悲观有限,因为有17年前的非典(SARS)疫情作为参照。目前投资者多处于观望态势。中国资本市场能否挺过这次危机,疫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未来一段时间的形势走向和政策应对,至关重要。
令观察者悲观的一大重要因素是,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与非典疫情暴发时不同。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上升周期。而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正值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2019年四季度经济虽有企稳之势,但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由于对疫情未来发展及其对经济影响机制的判断不同,多位研究者对中国经济受到冲击程度的预测也不尽相同,但共识是,疫情拖得越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政府已经关注到企业可能遭遇的挑战,一系列支持抗疫的政策陆续推出。
对可能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的扶持方面,地方政府的行动相对更快。从2月2日晚江苏苏州率先出手之后,短短四五天时间内,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政策支持因疫情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
财新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企业作用较大的措施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按照中央的要求,对小微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同时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另一类旨在降低企业成本,既包括延续此前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部分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也包括允许企业缓缴社保和税收三至六个月;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房租等新措施。
疫情影响下,2020年中国经济未来如何走?
市场普遍预期,中国政府将采取适当的货币和财政宽松政策,缓解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悲观估计则为一年时间,乐观估计只要半年左右,影响较大的时间是在一季度,半年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上升地位。
“关键是就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李迅雷认为,从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服务业看,酒店、餐饮、交运等以中低端劳动力居多;出口相关制造业中,也有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若疫情导致的服装鞋帽、玩具等出口增速下行,也会影响这些行业劳动力的就业。
“除了满足控制疫情的应急需求,政策应将重点放在纾困上,维持经济基本稳定,防止大规模的中小企业破产违约,而非简单地扩大财政和信贷刺激。”陆挺也认为,在各地延迟开工、封闭交通要道的情况下,传统的围绕刺激汽车、地产、基建需求的扩张政策,其实并无用武之地。
陆挺也提醒,除非出现极端情形,疫情结束后,被延迟的一些需求反弹,经济必然复苏,季度GDP增速会出现V型反弹,此时宽松政策应及时有序退坡,避免过度刺激,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通货膨胀、债务高企和坏账率上升等后遗症。
全球最大共同基金管理者先锋领航的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也认为,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首先来自市场情绪变化,面对疫情,公众是“感到恐惧”,还是“充满信心”,取决于政府的反应。
以上。
参考内容:
特别报道|冲击过去再起步特别报道|疫情下的消费业:三个月保命期 线上线下重构金融战“疫”进行时中国经济抗疫交通管制重创湖北家禽养殖业 鸡蛋积压鸡苗难消化【财新智库】十二张图详解新冠疫情如何影响中国家禽养殖疫情下的养殖业:缺饲料问题逐步解决 用工难持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hmq2846548 发表于 2021-10-16 06:14:1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场疫情造成市场休克的时间不是很长,那它对整体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很糟的事,甚至有可能刺激民间投资出现一次小规模的繁荣。当然,前提还是时间不能太长。
首先是现在的经济。
一般来说,在当代社会,一个经济结构如中国这么健全丰满的经济体被一场疫情击溃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即使直到疫情结束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找到最理性的解决办法。最明显的例子是流感。
100 年来,似乎还没有一场金融危机是瘟疫造成的,即使是 1918 年到 1919 年的西班牙流感(其实最开始是在美国流行的)也不能。而且情况正好相反,1918 年 9 月到 1919 年 3 月美国的状况和现在的中国非常像,不同的是那次大流感美国死亡人数是 70 万,据说有的人把自己的肋骨都咳断了。但那两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之后,经过短暂的衰退,美国就迎来了 1920 年代的柯立芝繁荣。
看来对人类来说,金融领域病毒的风险要比真正的病毒大得多。没有人上街,没有人看电影,也没有人旅游或者外出吃饭,看似非常严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会消退的。他们只是因为害怕被传染而把消费的时间推迟了。甚至在推迟之后,人们的消费会出现一定的超常量反弹。
在 GDP 计算的另一端,投资也是如此。投资出现超常量上升一方面是很多建设项目因疫情延期,之后会出现扎堆开工潮。另一个因素来自于经济管理者很可能会把货币闸门放得更开。
不过即使这场疫情能非常有效率地解决,大概也要等到 3 月以后,而这 3 到 4 个月的隔离期,足够一些微型企业或者现金流紧张的公司一呛。这对小微公司来说当然是个不幸的事,但对整体经济来说并不见得很糟。因为那些诱人的市场占有率空了出来,很快就会有新的投资渗透进去。这有点像热带雨林发生了一场小火灾,一些树被烧死了,但是其他种子和另一些树长出的新枝叶马上就能填补出现的空隙。
如果这场疫情造成市场休克的时间不是很长,那它对整体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很糟的事,甚至有可能刺激民间投资出现一次小规模的繁荣。当然,前提还是时间不能太长。
在这次疫情所造成的消费市场休克中,很多杰出的零售类企业也会损失惨重。这里包括一些巨大的餐饮连锁公司和大型零售公司。这些巨人此前每年的营业额有上百亿元人民币,而且运转良好。
但是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其现金流非常出色,所以现金储备并不是很多。休克的消费市场给它们带来的问题是现金流急剧下降,而房租和人员工资属于刚性成本—当然,若是暂时遣散员工,等到疫情过后重新安置也许会付出更大的成本。这些企业中很多处在经济的枢纽地位,它们能很好地整合上游物料供应企业,也能很有效地带动就业。
这类公司不至于「大而不倒」,但的确值得经济管理者关注,依公平和社会稳定起见,在疫情过去后,这类公司应该得到税费上的减免。这对整个系统是有好处的。
从对经济的看法大概可以让投资者联想到股市。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小满30 发表于 2021-10-16 06:15:11 | 只看该作者
 
疫情一定会过去的,这一点所有人都不怀疑。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一些机灵点的人,现在已经在考虑疫情过后该怎么面对全新的局面了。

能有这个意识是好的,但是这几天接触到这些机灵鬼,常常让我觉得中国盛产韭菜,不是没有原因的。

1,疫情过后,消费会报复性增长
你是傻X吗,两个月没开工,工资都没有,拿什么消费?家里有矿?

2,房地产市场必然大火,因为封城让很多人意识到拥有房子的重要性
火你X个头,你是不是看朋友圈很多人这么感叹?你仔细端详下这些货色,像买的起房子的样子?

3,央行肯定会大放水,抓住机会抄一把,搏一搏啊单车变摩托
水肯定是要放的,但轮不到你抄,几个菜啊喝成这样,看把你能耐的!

以上是近期最流行的三个观点,是不是很熟悉?

我就搞不明白了,完全是凭常识就可以做出判断的事情,为啥总有人要绕开常识。可怜又可悲,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将常识模糊化。

什么叫常识?你被车撞了,你会疼,会流血,就算保住命,也会好几个月下不了床。这几个月你不单赚不到钱,你还要动用积蓄去支付医药费,不够的话你还要借债。

这时候有个人告诉你,你被撞了是好事,形势一片大好,你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赚一大笔。你会不会打他?

大难临头,你作为一颗韭菜,应该有韭菜的觉悟。该想的是怎么样少损失一点,而不是琢磨怎么能赚一点!读书时候不用功读书,工作时候不努力工作,你是能靠天赋吃饭?你的天赋能靠得住你至于混成现在这个X样?
你凭啥认为你有本事把危难化成机会?凭你脸大?
3.7更新一下:
BOSS直聘发布的《2020年春节后10天人才趋势观察》中的数据显示——应届生新增岗位规模同比降幅49%,作为应届生岗位的创造主体的小微企业(100人以下)应届生需求同比降幅达到60%。
3.5日更新一下:
马上就要进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季了,根据去年数据推算,今年高校毕业生近一千万。这一千万人之中,应该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面临着几十年来最恶劣的就业形势。
疫情使本就下行的经济受到重创,而受到最大打击的第三产业,恰恰又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
因此毕业生们面临着:
1,在线企业用人需求大幅减少
2,在线企业大幅削减用人成本
3,下线企业向市场上抛出大量有经验的求职者
4,物价上涨、收入迅速缩水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会导致找工作极为困难、而对于能找到的岗位绝大多数毕业生们议价能力近乎于0。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大学生又恰恰是这些年膨胀起来的最激进分子。他们从不曾经历过动荡岁月,生来丰衣足食并认为丰衣足食是天经地义、无需考虑的事情,应该考虑的是星辰大海、怼遍全球。。。
这样一群人,忽然发现自己要为生计发愁,这种巨大的落差必然会转化为困惑,然后会变成愤怒。。。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毕业生眼睛多看脚下,心思多关怀肚皮。毕竟吃饱了才能有力气唱赞歌、骂外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8 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