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文化] 一个小国家,竟跟最强大的中国硬抗了半世纪,最终彻底消失无踪了

[复制链接]
13550 9
LIHK 发表于 2018-10-6 16:03:14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

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中国及韩国、朝鲜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可以说,隋朝的覆灭与“三征高句丽”有着推之不去的联系。其后,原地兴起的唐朝,同样曾在高句丽手中小败而归。那么,为何如此小小高句丽能够接连硬克中国两大王朝呢?

众所周知,隋文帝治下的隋朝,国力日益强大,这使得隋炀帝时期有了对外扩张的资本。隋炀帝四处开疆扩土,势如破竹,却接连在高句丽小国身上遭遇败绩,直至第三次耗尽全国之力征讨高句丽,隋炀帝方才扳回一局。然而,此刻的隋朝由于连年征战,国内早已民怨四起,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由此,隋朝的覆灭,或多或少是起于深陷高句丽泥潭的缘故。

隋炀帝杨广进伐高句丽,置国情民意于不顾,倾注全力接连发动大规模战争,给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事实上,由于在战争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征税百端,人不堪命,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隋朝之后,大唐兴起,世人皆称“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拥有两个盛世的朝代,其中,侧面也反应出唐朝的强大。在唐朝建立之初,便已经国盛兵强,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隋朝。隋末时期,虽国家动荡,但国势仍在,若不是隋炀帝被部下所杀,仅凭民间起义,并不至于隋朝灭亡。作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当时正在隋朝为将,见隋炀帝已死,李渊便抓住机会,打出为隋炀帝报仇的旗号,起兵攻城掠地,扫清叛军,建立唐朝。

由此,隋朝国力一定程度上过继到唐朝身上,唐朝作为新朝,国力不俗也便见怪不怪。待到李世民时期,唐朝即迎来盛世之治。随着唐朝强大,高句丽问题再一次摆在了眼前。曾经隋朝征伐高句丽时,前后几十万中国将士魂留疆外,民族大义之下,唐朝何人不想复仇?其次,高句丽并非良邦,时常于边境生事,李世民就曾称:“高句丽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将来必成祸患”。因此,在人们看来,唐朝征伐高句丽,已成既定事实。

在这种民族情结之下,唐朝征伐高句丽诏令一出,全国军民无不同仇敌忾,民间报名参军者不计其数,所有人只有一个目的,即:灭掉高句丽,收复辽东,圆前人将士心愿。隋朝征伐高句丽时,死去的将士尸体被高句丽人收集起来,筑成了一座京观,以此炫耀。李世民成为皇帝后,当即派人率兵进入高句丽,毁掉该京观,并将隋朝将士遗骨收殓安葬。



并且,唐初之时大唐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这无疑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即:李世民向天下表明,高句丽之领土早晚要回归唐朝。高句丽国自然心知肚明,他们明白这个新生的王朝定然不会选择苟安,因此,高句丽国为了防范唐朝,在边境之地,修筑了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通过这道屏障来对抗唐朝。在这期间,双方虽没有爆发矛盾,但边境剑拔弩张的气氛已然形成,开战只差一个机会。

唐朝虽早有征伐高句丽的打算,但由于其他问题,多次搁置。唐太宗时期,唐朝的主要重心放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身上,待灭掉高昌国之后,终于腾出精力准备对付高句丽。当然,有了隋朝两次惨败的前车之鉴,唐太宗对此这次出征高句丽,显得异常谨慎。高句丽虽为小国,但却扼守险地,关口易守难攻,如果不精心制定作战方案,贸然进攻只会造成重大损失。

于是,唐太宗决定派一批人进入高句丽,将其国内的地势地貌、人文地理皆摸查清查,然后根据得到的情报再制定作战策略。关于唐朝的一举一动,高句丽王高建武心知肚明,但他觉得高句丽还未完全准备好,便想着先拖着唐朝。他一面修建“长城”屏障,另一面派遣使者入唐,摆出友好之态。然而,就在高建武韬光养晦之时,高句丽却发生政变,高建武及其势力被清剿,泉盖苏文上台统治。



泉盖苏文可没有高建武那般耐心,他觉得唐朝与高句丽早晚有一战,倒不如趁着唐朝尚未动手,自己先开疆扩土,壮大实力。因此,泉盖苏文便拉上邻国百济组成同盟进攻新罗。新罗完全不是对手,眼看覆灭在即,走投无路的新罗向唐朝求救。唐朝本来就想要灭掉高句丽,看这是一个机会,先派人传诏给高句丽,称:立刻停止对新罗的侵略,然而,高丽人对此置之不理。

遇到这种情况,要么选择容忍,要么选择出兵,对于唐朝来说,显然出兵更中下怀。纵观当时形势,唐朝作为东亚地区的强盛帝国,附属小国众多,受到如此轻视无论如何都没有容忍的理由,否则将沉重打击唐朝名声,造成统治权威下降,继而使得附属国脱离及游牧民族生事。唐朝正式下定决心征伐高句丽之后,在国内征召大量后勤,为出征军队提供保障。

这点同样是吸取隋朝征伐高句丽而来,当年,隋炀帝败给高句丽,主要是由于后勤支援不利,此次唐朝再行征讨,自然要吸取前朝教训。除了大量后勤人员以及物资,唐军还在民间征集了许多牛羊牲畜,主要作用是为了在急行军时,这些牛羊可以背负军用辎重,减轻唐军负担。在后勤供应不足时,这些牛羊还能一解燃眉之急。且此次征伐之战所用兵士,皆是募集所得。



征召士兵过程中,全凭自愿,诏令一出,民间志愿报名者不计其数,短短数月,便征得将士数十万之众,于隋炀帝时期强征入伍相比,民意昭然。

贞观十九年三月,唐朝大将李勣于柳城起兵,正式拉开讨伐高句丽大幕。李勣采取虚晃一枪的手段,绕过高句丽前线军队,直接从怀远后方潜入,安然度过险关辽水,高句丽人引以为傲的辽水天险至此失去作用。一路上李勣都是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尽量避开高句丽主力部队,毕竟,他只是先锋军队,所带人数不多,不宜硬战。唐军渡过辽水的消息传出后,高句丽举国哗然,所有人都被这神出鬼没的唐朝威慑,许多高句丽城池索性撤回布防士兵,龟缩城中闭门不出。

同年四月五日,另一路唐军江夏王李道宗的军队抵达新城,引起城内高句丽人恐慌,尽皆不敢抵抗。其后,李道宗命营州都督张俭带领胡人军队为前锋,进攻建安。在行进途中,张俭遇到前来阻击的高句丽军队,双方发生激战,高句丽军队不敌,丢尸千具仓皇而逃。四月十五日,李勣、李道宗分率唐军主力,形成合围之势于西、北两面进攻盖牟城。一番大战之后,城破唐军入,俘虏高句丽将士两万余,粮饷数十万石。



此次最大收获无疑是粮饷,有了这些,唐军就无需大费周章从国内运送后勤物资,缴获的粮饷已经可以满足所需。当然,从高句丽人囤下如此多的粮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只是很不幸,这些高句丽人开局便遇到了两支唐军主力,城池岂有不破之理。随后,李勣率军南下,进攻辽东,另一路唐朝水军渡海攻击卑沙城。该城依山而建,四面险峻,唯西门可以攀登。唐军前锋程名振引兵深夜抵达城下,副总管王文度身先士卒,率兵冒死登城。

五月二日,城破唐军入。

贞观十九年五月,李勣与李道宗率领前锋将士四千余人来到辽东城下,准备尝试。五月初八,高句丽派出四万军队救援辽东,唐军一些将领认为敌众我寡,理应避其锋芒,退兵为妥,此法遭到李道宗拒绝,李道宗觉得应该趁高句丽援军行军之疲时,主动迎击。此建议受到李勣赞同,其他将领听后主动请战,引兵前往迎战高句丽援军。果毅都尉马文举也主动请战,面对十倍之敌,阵前豪气干云,长喝道:“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策马向敌阵冲击,所向披靡。

由此,两军于辽东城下大战。然而,敌我双方人数悬殊巨大,唐军很快便陷入被动。李道宗远观高丽占优,但阵型明显已经被马文搅乱,只待最后一击,便能动摇高句丽军心。他当即亲自率军,杀入高句丽军中,另一边李勣也随之侧翼杀出,高句丽军队以为唐朝援军杀到,遂军心动摇,而后一发不可收拾,溃败连连。此战击溃高句丽援军,歼敌数千人,可谓是大快人心。



自知此战仅为小胜,李道宗不敢掉以轻心,为防止溃军反扑,他与李勣商议后,决定立刻攻打辽东城。辽东城对于唐朝来说,仿佛一个心魔,当年隋炀帝三征,均止步此地,唐军唯有攻克辽东城,方能破除心中那道坎。李勣指挥唐军将士“负土填堑”, 准备向辽东城发起进攻。唐太宗也在马上负土递送,于是,随从官员一起与将士负土致于城下。不几日,城下沟堑俱被填满。就这样,唐军接连攻城 20多天,昼夜不息。

李勣与张俭等,率领骁锐与契丹等少数民族兵一起,攻辽东城南。李道宗和张士贵等,攻辽东城西,李宏基等率兵填其濠堑,唐太宗亦率所统六军相助。

五月十七日,南风劲吹,唐太宗以火弩齐射,点燃了西南城楼,大火燃及城中住宅,火光冲天,接着下令精锐士卒登上冲竿之顶,一举登上城墙,辽东城破!此战告捷,高句丽被歼1万余人,俘虏军士1万余人,俘获城中男女4万余口,获得粮食50万石。唐太宗遂以辽东城置辽州,并举烽火入塞,向太子所居定州通告捷报。



贞观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唐军在辽东城稍事休整后,又向白岩城挺进。六月初一,李勣率部抵达白岩城下,随后唐太宗率领六军抵达,在此兵力悬殊之下,白岩城城主孙代音投降,白岩城破!接下来的难关便是安市城,然而,此地难取程度出乎唐太宗意料。

同年八月十日,唐太宗切断安市与建安的联系,准备发动进攻。此刻李勣等唐将也已率军抵达安市城下,唐太宗想要以招降手段,兵不血刃拿下安市。然而,安市守军据不领情反而以弓箭拒之,此举惹怒唐太宗。李勣趁此请战,称:愿拿下安市,到时定将城内男子屠戮一空,以解陛下之怒。

此话传到城中,反而使得安市军民更加同仇敌忾,宁愿战死也不投降,导致后来唐军数次进攻,都无法攻克。眼看时日越拖越久,唐太宗有些着急,这时高句丽降将建议移兵乌骨,挥军南下,直取平壤,最后在拿下安市不迟。此言遭到长孙无忌反驳,称:进攻乌骨城会导致唐军孤军深入,到时身后有安市为患,侧翼又有建安虎视眈眈,一旦腹背受敌,后果将不堪设想。



长孙无忌认为:应该集中兵力攻克安市,其后进攻建安,逐步推进,方为良策。但是,这在唐太宗看来,有些不划算。唐军主力虽能攻克安市,但无疑耗时甚久,且会造成大量伤亡。待拿下安市与建安后,唐军本就不多的军队数量必然将捉襟见肘,到时就算打到平壤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疆域。

唐太宗思考良久,觉得无论是移兵乌骨还是死战安市,对于唐朝来说已经毫无战略意义。同年九月,唐太宗选择撤军,至此,征讨高句丽之战至此结束。

历史上认为这是一场败仗,仅仅是从结果来定。若从战绩来看,唐军势如破竹,攻城掠地,无疑是完胜之师。唐朝征伐高句丽准备已经足够充分,只是形势多变,唐太宗没想到安市会如此难攻,导致打乱了后面的全盘计划。在围攻安市时,唐朝兵力充足,但若硬战,恐怕会造成不小的消耗,以至于无法保证后续继续推进,因此,唐太宗选择撤军倒也能够理解。



如果,当时唐军再多加五千士兵的话,灭掉高句丽还是没有问题的。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唐高宗时期的显庆五年,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

唐朝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同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唐军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 ...



...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自此,高句丽这个国家不再存在于世了。

参考资料:

『《新唐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征高句丽之战》、《高句丽的军事扩张及其疆域变迁》』


下一篇:客服工作人员 Part-time type
 

精彩评论9

正序浏览
沙发
太阳高照 发表于 2018-10-6 16:03:34 |
 
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这是我见到为数不多的,彰显中华男儿铁骨铮铮的词句!
 
板凳
樱井美露 发表于 2018-10-6 16:04:22 |
 
韩国对吾泱泱中华再有反上之心,也应此法除之,做为我国的一个省份,而后快。
 
地板
jingxinaihui 发表于 2018-10-6 16:04:55 |
 
一会高句丽,一会高丽!能不能严谨一点!这根本就是俩朝代!俩意思!想说明点事!结果变成搞事!这种文章不发也罢!
 
5#
陈春烂0207 发表于 2018-10-6 16:05:07 |
 
为啥没有建一个高丽省?
 
6#
wuli小可爱哦 发表于 2018-10-6 16:05:30 |
 
卧榻之侧
 
7#
火中的木叶 发表于 2018-10-6 16:06:21 |
 
 
8#
娑婆过客 发表于 2018-10-6 16:06:58 |
 
李道宗,张世贵,苏定方皆唐之良将,却被小说演义黑成了反派。真可谓人言可畏!
 
9#
今天天气好晴朗 发表于 2018-10-6 16:07:45 |
 
历史上哪有正义不正义。成王败寇。
 
10#
狠如羊 发表于 2018-10-6 16:08:41 |
 
无聊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5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