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真正爱孩子,就要学会适当拒绝

[复制链接]
59595 0
doblyno 发表于 2018-12-19 13:12:47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近日,网上的一则新闻《留学2年败光200万 22岁男生弃学成“巨婴”》引发热议。
22岁,正值青春韶华。
可对家人来说,22岁的晨宇却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18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终日沉迷游戏,和家人仅有的交流,就是要钱……


说到他的成长过程,身为企业高管的妈妈泪流不止。
晨宇10岁时,父母离婚,他和奶奶一起生活。得知儿子儿媳离异,奶奶觉得孙子受了天大委屈,决定把最好的都给孙子,绝不让他再受半点委屈。
奶奶对晨宇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对他有求必应,只要他想要的,都全力满足。可是,这份疼爱非但没让他阳光快乐,反而越来越不合群。
在学校没有朋友,很少与人交流,成绩中下游。2014年,晨宇高二,妈妈决定让儿子出国读书,送他到新西兰读预科,希望在新西兰继续读大学。
然而,晨宇在国外的发展与刘女士的设想相差甚远:依然没有朋友,几乎不与人交流,玩游戏,是他打发时间的主要途径。
经济上,晨宇从不懂什么是拮据,想回家就回家,仅仅是路费,晨宇一年就要花费10多万。再加上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两年间,晨宇最少花了200万元。全家人咬紧牙关,满足晨宇的需要,结果却一事无成,连预科的毕业证都无法取得。
更糟糕的是,在国外,晨宇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2016年7月,父母决定让他放弃留学生活,回家调整。可是,“他在家几乎不出屋,天天卧室里上网玩游戏。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去年,父母送他到一所专科院校就读,希望他能学到一技之长。然而,上学不到两个月,他就与同学发生矛盾,执意回家,再次开启宅在家玩网游的生活。
对晨宇而言,基本上没有“钱”的概念。他玩游戏因为电脑配置不够导致不能过关,会立即给妈妈发微信:“给我1万元,换电脑。”
提到儿子,妈妈痛哭不已,她不知道儿子的未来在哪里......。
可以说,晨宇父母真的很爱很爱孩子,为了他,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可是,这种爱的结果,却让人痛心,这样的爱,不能不让人反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真正的爱,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真正的爱,父母要学会“两拒绝,一满足”:适当拒绝孩子想要的,拒绝代替孩子成长,满足孩子需要的,包括情感需求。


”两拒绝“:
适当拒绝想要的

孩子,尤其1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按照弗洛伊德理论,受“本我”驱使,并不分辨好坏,趋向满足自己的欲望、享乐,只是为了眼前的快乐,并不考虑长远的利弊。
比如,孩子爱吃糖,爱看电视,爱玩电子产品等等,这些成长并没有太多好处过多摄入、沉迷,反倒对身体有害:糖吃多了,会有蛀牙,电子产品用多了,会近视,会引发身心问题。
但是,孩子就是分不清利害,就是想要,就要满足身体、感官的刺激。
这种情况下,父母要适当拒绝,不要完全满足孩子,同时,借机让孩子知晓利害,明白事理。
如果,父母不拒绝、不阻止,而放任孩子,完全满足,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很大。


晨宇的父母和奶奶就犯了这样的错,“只要他想要的,都全力满足”,结果就是,晨宇没有责任心,无法为自己负责,22多岁不工作、不谋生,宅在家不外出;不考虑父母赚钱的辛苦,不知节俭,不懂珍惜,两年留学花了200多万。这样的扭曲的”三观“,自然无法和他人愉快相处,屡屡和同学发生矛盾,最后无法上学,“退行”到家中,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
不懂拒绝的家长大有人在。
曾有一个妈妈咨询,儿子5岁,已近视600多度,还是离不开手机怎么办?
这个妈妈说,她和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带。过年回家,儿子说想要一部手机,她觉得,自己常年在外,儿子很可怜,想要手机,当然要满足,就给孩子买了。
结果,儿子看动画、打游戏,坐凳子看,躺被窝看,如痴如醉,完全离不开,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最后,眼睛祸害得不行。医生说,这么小的孩子近视这么厉害,十分罕见。
孩子的眼睛已发生了病理性改变,眼球拉长,无法逆转。
这个妈妈很难过,特别担心儿子长大后,因为视力不合格,无法报考一些专业,更害怕儿子会怨恨自己......
不当的爱,就是害。
对于孩子的要求,孩子想要的,家长要把好关,不利身心成长的,一定坚决拒绝!


拒绝代替成长

好多中国家长的错误是,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插手,小时帮穿衣、吃饭、大了,帮背书包、洗衣服,属于孩子的事,不让孩子负责,过度溺爱,包办代替。
晨宇的奶奶就是这样的人。
别说22岁,就是2岁的孩子,都要自己吃饭,可22岁的孙子有手有脚、不工作,宅在家,就是打游戏,奶奶还一口口喂饭。
这种“密不透风的爱”的结果就是,孩子常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什么事情你都操心,我就什么都不做了。索性放弃了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让,
孩子放弃了自己,不肯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演员朱雨辰妈妈就是这样的典型。
儿子的一切都要靠她来打点,所有的物件都由她分门别类的归置好,朱雨辰需要什么东西只管问妈妈要,除非她在洗澡,否则都亲力亲为自己拿过来。
她会把朱雨辰所有发过的微博都用本子记下来,连日期都标得整整齐齐的,如果朱雨辰不更新,她还会催更。这直接导致朱雨辰干脆停止更新微博。
朱雨辰已经39岁了还没有结婚,他的姐姐也还是单身,他们都被妈妈密不透风的“爱”困住了,这一切朱妈妈都看不到,还特别强调在自己的照顾下姐弟两个每天都特别开心。
孩子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哪怕孩子都成年了,还像对待一个两岁的孩子一样对待他
这种让孩子感觉密不透风的“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恐慌: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焦虑


”一满足“:
满足孩子需要的

什么是孩子需要的?
孩子需要的是对成长有益的,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比如,肉蛋奶,有利于身体发育和健康;比如,高质量陪伴,耐心倾听,有利于情绪情感正向发展。
需要的,常常是孩子并没意识到,或者有些排斥的,但是,的确对孩子有益的,父母一定要找到孩子的需要来满足,找到问题来解决。

  • 任何亲子关系都不能靠钱砸
父母,尤其是离异父母,觉得有愧于孩子,就想方设法满足孩子想要的,想要啥给啥,并不管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有益,只要孩子张嘴,立马答应。
晨宇的父母就犯了这样的错。
亲子关系不是商业关系,砸钱替代不了情感交流。
我想,当初,对10岁的晨宇来说,父母离婚,各自组建家庭,他成了没人要的孩子,跟着奶奶过活,在他年幼的世界中,是多么渴望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多么需要这些啊。
可是,父母对此并不理会,而是拼命用钱来代替孩子的情感需求。
渐渐地,晨宇的情感需求被无视,和父母的交流只剩下钱。
这样的结果,谁之过?







大家好,我是一个九年级男孩的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修家庭教育、情绪管理方向,搜狐亲子教育专家,在搜狐网原创家庭教育文章总阅读量达8400多万,《今日头条》、《企鹅号》原创作者,《心理育儿》杂志专栏作者,《娃娃》手机app平台特邀家庭教育网络主播,应邀在大v店、宝贝棒、有书等多个平台举办家庭教育直播、微课讲座,媒体记者、高级编辑。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



下一篇:育儿路上的苦恼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7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