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移民]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城市新移民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出版座谈会专家发言

[复制链接]
30590 0
920328 发表于 2019-1-17 13:12:48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者按
2018年12月6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城市新移民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由谢镇泽、郭海军合著的《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是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图书之一。此次研讨会由人民出版社主办,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组织。现将座谈会发言摘登如下。


于青
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
城市新移民的精神状况和文化诉求需要全社会予以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谢镇泽、郭海军合著的《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通过接地气的学术研究,引起我们对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关注。首先,这部著作关注城市新移民群体的精神世界。在我国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广大走进城市的大学生、农民工对融入当地文化有着相当强的渴望。在融入城市、转变身份、增强归属感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欢心与痛苦、奋斗与挣扎、卑微与自尊,而文学却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该书不仅是对文学书写的研究性著作,也体现了一个时代城市新青年的青春记忆、奋斗成长和精神世界,他们从“他乡”到“我城”的精神蜕变历程。其次,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当一大批移民迁徙到南粤大地时,广东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接纳和包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群体、一个新的容易被忽略的文学板块——新移民文学。该书对这一群体以学术专著的形式进行总体上的史学梳理和总结,填补了学术研究、文学研究的一块空白,体现了新移民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上的地位和价值。最后,进一步关注城市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该书在追踪城市新移民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讲述了城市新移民文学从打工文学、底层文学到蓬勃发展中的城市文学的变迁过程,进而提出新市民文学应成为新时代主流文学形态,这种发展态势以及前瞻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
卢瑜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所长
由人民出版社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选题推出的《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是来自广东本土的两位作者完成的著作。我们将会把该书的出版,作为2019年广东省文艺研究所有关广东文学研究重点关注的案例。因为,该书为文学研究带来了丰富的实践意义。首先,该书的研究内容,填补了广东文献研究的一个空白。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把文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研究广东文学的新角度,对我们很有启迪。再次,该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命题,就是“新移民文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也专门提到了“世界的文学”。伴随全球化趋势,移民越来越频繁,这与文学现象构成了互文的关系。我觉得移民文学也应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学。“移民”这个词汇,汉语只用一个词,就表达了移入和移出的两重含义,而以英文为例,却需要两个词才能表达清楚。汉语的模糊性、多义性,为汉语言文学研究带来了不一样的空间。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市民文学,如何界定新概念,如何关注网络文学创作这一部分,而作为创作主体的网民与市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都是值得思考的。
姚丹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对城市新移民文学有全面的了解。谢镇泽、郭海军两位作者非常注意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发展。比如,从打工文学到底层写作,再到新市民文学,作者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对创作的实际也作了独到的分析和展示。该书提出的“城市新移民文学”这一学术概念的可用性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填补了空白。该书中关于“打工文学”和“底层写作”两个部分的研究尤其饱满,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民众精神与情感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这样的生存状态给我们的启示。
刘卫国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以前曾被人称为文化沙漠。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为广东正名,她说:“南粤大地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座创作的富矿,不是被描写得过多,而是被表现得不够。”其实,南粤大地不仅对作家,就是对评论家来说也是一座富矿。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特别是文学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不少经验,这些成绩和经验后来逐渐在全国推广和传播。但是,广东自己未做及时的总结、命名和提升,结果未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发出的声音不够响亮。这是广东文化界,特别是评论界的一大遗憾。读了谢镇泽、郭海军的著作,我感到非常欣慰,广东文学评论界对本土的文学现象发声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该著作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详细梳理了广东这片土地在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文学潮流,并给予了精辟的评论和精确的命名,从早期的打工文学,到后来的底层写作、城市文学,到新时代的新市民文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
徐文海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新移民文学”这个概念的提出非常有意义。作者在该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新移民的解读是客观的、全面的,对“新移民文学”这个曾经是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增加了新的内涵。该书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对新移民文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辨析,有新意,也有深意,对“新移民文学”的各阶段文学形态的研究有开拓性的贡献。
鲁太光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当下城市文学的典型形态,北京、上海是一种,再一种是深圳、广东。但是,北京和上海的研究相对多一些,深圳和广东的研究相对少一些。就创作的数量看,深圳在都市文学写作中高于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城市文学的丰富性远高于北京、上海。该书作者用了几种类型,如打工文学、底层写作,新市民文学,从这个角度讲,该书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对深圳、对广东的文学意义得以重新审视。该书作者对深圳、广东的文学形态有一个纵向的梳理,从打工文学到底层写作,到城市文学,新市民文学更多是作者的呼唤,或者召唤。纵向的梳理中,打工文学、底层写作、城市文学的意义得到重大的阐发。打工文学的意义在单个作品里面看是有意义的,但是意义的丰满度不是很好,放在这个坐标里就会凸显出来。
张志忠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这一成果相当重要。从打工文学到底层写作,再到当下的城市文学,把这个脉络梳理出来,寻根追源,将其宏观的整体呈现,这需要下很多功夫。而且,书中一些基本的界定、基本现象的概括,都很好。按照现在这个命名,整体认定为新移民文学,为今后这方面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是人类发展史现代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这个视野上,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有新的变化。感谢两位作者写了这样一本精彩的研究著作,让我也得到了很多启发。
徐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是一个独特的发现,该书很像是改革开放40年广东或者深圳的文学发展史。要写一个城市、省份、地域的文学史,需要做明确的地域归属。谈到的这些作家会以户籍地、工作地、暂居地做一个范畴,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社会历史的分析进入到作品的讨论,中间可能会有一个割裂,若只关注这些属于你范畴内的作家,就可能不会关注作家创作的丰富性。但是,该书作者在努力地弥合这种隔离,不仅讨论广东有哪些新移民文学创作者,也更多在尝试讨论作品和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研究对象的创作来讨论他所关心的问题。该书还有很多优点。首先是理论的概括,广东作为城市新移民文学的发祥地,从打工文学、底层写作到新移民文学,最后成为新市民文学,该书的定位和论述非常准确、清楚。其次,在具体的论述中,对每一种文学现象都做了详尽的材料梳理,可见作者的研究是充分的。最后,对代表性作品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如薛忆沩,他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个案。但对新移民作家文本分析方面,我觉得还不够全面,如作家邓一光,还有更多年轻的、已崭露头角的作家,可以把他们纳入到相关讨论中。
汤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通过这本书,特别是对打工文学、底层文学的研究,显示出了社会干预性,以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观照社会问题。该书的历史脉络是很明显的,蕴藏着很强的历史意识,从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到城市文学这样一条发展脉络,是随着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新的现代都市文化凸显出来的。新的城市文学,新在时代和新的创作主题表达、新的美学风貌。新移民作为文化群体的存在,是其扎根城市生活的写照,显示了他们永不言弃、奋斗精神之下潜伏着的集体张力,是推动中国城市文化进程至关重要的力量。因此,谢镇泽、郭海军的这项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季亚娅
《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
我在读这本书时,首先是发现了《十月》杂志的痕迹。书中论述的一名作家王十月,就是《十月》杂志的作者。我一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希望看到各种不同书写的新颖性,打工文学最为可贵的地方就是新颖性。其次,该书作者把移民群体分为打工者和知识精英,我觉得很有道理。书中引论了打工诗人黄金明的一首诗《中国乡土诗人考》,写的是农民工来到城市以后发现乡土是一种讽刺,在反观城市文明后,他不仅获得自我身份,同时反观农业文明,他看到那个社会根本就不是他曾经受教育时所告诉他的乡土。作者引论这样一首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最后,关注知识精英群体,书中论述了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精英们来到城市,对乡村进行回看的时候,在苦难书写之外这种多义性的呈现也同时被很好地呈现出来。另外,我看到本书作者大篇幅地写了《大鹏湾》《佛山文艺》等期刊在推动打工文学、新移民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为一个文学杂志的编辑,我应向作者致敬,也有感到不满足的地方。作为女性读者,如果该书在观照女性视角方面有更充分的凸显,会更为完美。
管琼
《粤海风》杂志副主编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是非常鲜活、非常愉快。因为,在该书里,不断地看到我的老朋友,短短的时间里让我迅速回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我在做文学期刊编辑,广东文学期刊借助打工潮时代得以迅速崛起。在一次调研时,我看到街头上有好几个人奔去报刊亭,看《佛山文艺》,他们是打工工人。大批的流水线工人,精神生活非常匮乏,他们的精神慰藉就是读一些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后来,《佛山文艺》的主编告诉我,他敏锐地发现了打工群体的文化需求,着力培育打工作者,刊发打工者的作品。因此,对于打工文学、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文学期刊确实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我觉得该书的书名《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可能要有一个副题,整本书写的是广东新移民文学的现状及前瞻,是地方性的文学研究,是文学广东的改革开放印记。
李明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这本书给我两个启示,一个是书的题目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我们讲当代文学、讲打工文学都是独立写作,现在作者在书中把打工文学、底层写作、城市文学、新市民文学等概念,都纳入到“城市新移民文学”这个范畴里,并加以系统全面且又赋有理性的分析解读,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再者,引发我思考的是,在城市新移民文学中,是否也存在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城市文化,或者海洋文化的转化、融合,是否也有一些民族融合的问题。第二个启发就是处于改革前沿的广东的“城市新移民文学”,与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海外新移民,二者之间有没有一些共通性?此外,从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到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文学,其内在的联系在哪里?这些都让我进一步去思考。
张军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这本书的特点有“三性”。第一个是系统性。对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文学作了系统性的梳理,以新移民文学为纲梳理出打工文学、城市文学、新市民文学,写出了从中国文学的新时期进入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这样一个过程,归纳了新移民文学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关联,并总结其独有特征。第二点是交叉性。作为一本文学史著作,它把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众多学科交叉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了在工业化转型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新移民文学的发展。第三点是创新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主体表达,提出了从新移民到新市民的过渡,这个过程也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的精神或情感转型史;二是美学风貌,新移民创作主体放弃了过去传统的对抗城市视角,逐渐成了城市的主人,具有坚定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精神,是转型期民族精神的艺术化展示。
汤红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首先,这个选题很好,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从理论上厘清了新移民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了广东新移民文学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其次,该书文化观照的视野是采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事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很多学者都喜欢套用西方的理论,在该书里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套路。谢镇泽、郭海军两位作者以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最后,在书的结尾,有句话特别打动我,“仅以此书向伟大的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向改革开放的缔造者、建设者、书写者致敬”,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的心声。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当阅读该书时,我觉得可读性很强,一本理论专著写得这样有可读性,两位作者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苏沙丽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之一,就是通过对已然存在的现象和命名的考察,对相互包容的概念进行辨析,察看一个传统乡土社会如何过渡到现代工业、商业、城市社会,人的精神是如何一点点地退却狭隘的乡愁。作者最后用“新市民文学”的概念来定位城市书写,也就回应了一个问题——今天谈的城市文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细致和有价值的梳理。其次,作者没有忽视创作主体的角色和意义,注意到了两种书写群体,知识精英和打工者,他们共同组成了新市民群体,正是他们内在精神思想与人生际遇的转变,推进了新市民文学的发展、城市文学的发展。这既是文学史的研究,也是现代个体精神现象学的考察。最后,强调了广东在新移民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我把它理解为城市文学的地域性,也可进一步理解为现代城市的地域性,就像都市乡土一样,能够长养一代人的精神气质。文学塑造了城市,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东莞、广州、深圳的城市意象是慢慢清晰的,这样一种广东性、地域性有助于我们来理解丰富的现代性。
张承良
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改革开放城市新移民文学书写研究》聚焦的是中国两千年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背景下的文学变迁的话题,这也是现代文明对文学的聚焦。近几年有一个概念比较流行,叫“别现代”,这是2014年王建疆教授提出来的。西方社会已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包括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但是,中国的现代性与之比较有很多不吻合的地方,这种现代性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例如,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学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就像谢镇泽、郭海军两位作者在这本专著中所写的,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精神史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章,也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页。在新移民文学书写中,把我们民族丰富的文化非常鲜活、非常具象地呈现出来,把这种东西进行梳理和研究,站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语境下进行思考,两位作者其实是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主动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作为文学的研究者,如何对我们文明转型过程中的文学表达进行知识普及、进行理论梳理,这是一种历史责任。我们两位作者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得很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对丰富我们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乃至于民族精神史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谢镇泽
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了“孔雀南飞”的独特现象。这些由打工者及知识精英群体组成的城市新移民,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从传统乡土走进了现代都市,从农业文化迈入了工业文化,从“他乡”转为“我城”,从新移民变成了新市民,他们万千脚迹踏出的是中华民族经过40年的砥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路径。其中,有一大批具有文学素养的新移民,他们创造了打工文学、底层文学等文学现象,引起了国内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移民文学的书写中,改革开放除了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还体现为传统乡土与现代城市之间由对抗到融合这一演进的过程。这些城市新移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被现代城市文化的逐渐认同和融入,另一方面表现出超越性的现代精神旗帜。这样一来,为我们广东本土的文学以及文化软实力增添了光彩。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上梳理广东新移民文学的创作轨迹,不仅能为今后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也可为新移民文学和现代城市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立体交互关系提供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研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明晰了新移民文学终将流变为新市民文学的发展路径,并做出了新市民文学终将是新时代主流文学形态的一个学术判断。所以,新移民文学将成为过去式,新市民文学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终将占据新时代文学形态的主流地位。
郭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副教授
梳理广东新移民文学的发展与流变,毕竟是一个关涉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受到学历水平的限制,还缺少丰厚的学术积累,也与城市新移民文学的创作者联系不够紧密,仅依靠个人的学术把握和现有的图书、报刊资料,在大量的文献资料、文本阅读中寻找研究所需的点滴信息,从而使研究的视野更加丰富、更显清晰。当然,如此宏大的课题,并不完全是依靠文本阅读就能驾驭的。我们还需要更广泛地听取学术界、文学界专家及作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对这本书给予了宽厚的肯定和充满爱心的激励,还有很多切中要害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后续的研究很有帮助。我们把各位专家朋友的大度和宽容,看作是一种真心的爱护。我们会把这种心照不宣的情义,种植在心里,用接下来的继续努力,让这种情义一点点生长,期待有一天让各位专家朋友听见它拔节生长的声音、看到它开花结果的景象。


上一篇:回报率高的留学专业!小伙伴们快收藏起来!
下一篇:卷土重来?700名中美洲移民再次压境 小女孩淡定面对防暴警察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8 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