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留学] 19年获19个诺贝尔奖,但走上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黑暗面”

[复制链接]
20078 1
不穿露裆裤 发表于 2019-10-14 15:13:2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日本化学家吉野彰、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约翰·B·古迪纳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化学教授M·斯坦利·威廷汉因锂电子电池的开发,共同获奖。
19年获19个诺贝尔奖,但走上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黑暗面” 第1张图片

2000年至今,日本已经斩获了19座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都有一人获奖。日本的崛起,与其科研投入、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息息相关。而关于日本的教育,其高光之处我们已经谈了太多。

这一次,我们想借两位日本诺奖得主的经历,谈谈日本教育之路的“黑暗面”……

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

走的都不是寻常路。

回顾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02年的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可谓最传奇的那一位。

“最奇葩”、“最低学历”、“神奇逆袭”——他的奖杯和这些关键词紧密关联。

17年前,田中耕一只是一名本科学历的基层研究员,42岁的普通上班族。

田中自幼父母双亡,做工匠的叔叔成了他的养父。受到叔叔的影响,田中耕一从小就爱动手组装收音机、飞机模型等物件。他的小学班主任是一位化学老师,常常带着学生做实验。

当田中耕一获奖后,回忆起童年,仍十分感谢当年这位老师鼓励他多多尝试,发挥自由想象,而不必拘泥于课本。

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田中,长大后并未有什么过人的成绩——他大学念的电气工程,还曾挂科留过一级;大学毕业后被索尼拒绝,才经人介绍进了岛津制作所,从事仪器研发。

至于为什么会得诺贝尔奖,那是在他的一次工作中,由于操作失误,不小心把甘油倒进了钴试剂中。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却解决了许多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生物大分子的完整分离。

直到今年,在NHK回顾平成年代的纪录片中,田中耕一才对记者吐露心声:

“获得诺贝尔奖是我人生中漫长痛苦的开始……在我心目中,诺贝尔奖是专业研究人员们经过长年累月的钻研后才能拿的奖。我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能匹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事情。”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同样是被一座奖杯改变了命运的“小人物”。
19年获19个诺贝尔奖,但走上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黑暗面” 第2张图片

中村修二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从小就被人盖章“笨小孩”,考试成绩一般,大学也只考上了一所日本三流高校。

毕业之后,中村修二成为了公司里的一名研究员,因为业务能力不强,总是被同事嘲讽。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村修二怀着一腔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怒意,默默投身于开发高亮度蓝色LED这一项艰难的研究中去。
19年获19个诺贝尔奖,但走上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黑暗面” 第3张图片

若说与田中耕一有什么相似之处,就是两人都非科班出身,但从小动手能力极强,敢于抛开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中村修一就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专业,他是靠着自己热情与好奇,自学物理,最终打开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门。

这些“非正统”的学术经历带给了中村修一对教育更深层次的体悟,得奖次年,他便在记者会上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包括中国与韩国在内。他说:“东亚的教育制度就是浪费生命。”

中村修二痛批的东亚教育,

到底是如何浪费孩子的生命?

中村修二对日本及整个东亚教育的批评有其历史背景。上世纪50至7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促使学校和老师将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无止境地施加给学生。

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是其建立完善科研体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崇科学研究风气的结果。而这一历史环境下的日本教育体制,一方面为国家带来了一大批掌握基本技能的的优秀科技工人,一方面却也成为本该最具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孩子的无形桎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70年代,日本社会的“唯分数论”、“学历至上主义”风气走向极端,老师可以随意体罚成绩不好的学生,校园暴力盛行。学生厌学情绪频发,逐渐与老师形成对抗势力,这俨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时的学习压力究竟有多大?东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学教授市川伸一便成长于那个年代,他回忆道:“我们背英语单词是需要背下一整本英和词典的,一字一句都不能落下,要做到就像把字典吃了一样地记住它们。”

日本独有的「偏差值制度」也诞生于这段历史中。1964年开始,日本正式在考试中采用这一制度 ,后来,私立高中也普遍开始以偏差值筛选考生。

所谓偏差值,指的就是学生相对于平均值的偏差数,是用一套计算公式测量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一套标准。总的来说,偏差值越高,代表学生的成绩越好,反之则越差。

看上去非常科学严谨的一套体制,却让学生的神经越发紧绷。

根据统计,90年代末,日本青少年自杀者中的14%、辍学者中的33%、逃学者中的25%,究其原因都是偏差值。

引起震动世界的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其肇事者麻原彰晃就是东京大学法学部的落榜生,他所创立的邪教“奥姆真理教”的信奉者中,不乏拥有高等学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明辉总结了东亚教育的几个普遍特征:
    否定自身教育,而推崇欧美教育体系;应试倾向突出,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崇尚统一性,而忽视对个体的培养;重视知识,却对创造力培养不足。

日本也从未停止过对这一教育制度的反思。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日本开始需要创新型人才,运用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发展新技术。

如果说在此之前,日本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无需发散思考,无需自我创造的考试机器;那么下一阶段的“宽松教育”改革,便是期望能够培养出不同于上一代的更具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人才。

“宽松世代”的启示:

创新性教育,靠的不光是减负。

这场改革的初衷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即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最终是否达到了呢?这一问题,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已经用一句话直指核心:

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事实证明,“宽松教育”是日本在教育路上迈出的最饱受争议的一步。

2002年,日本推行教育革新:1987年后出生的孩子,取消考试排名,每周只上五天课,周末补习班取消,授课内容被删减超过30%,学校老师由严厉教育转为鼓励式引导。

改革的目的,一方面是基于对此前压力过大的教育体制的反思与纠正,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长,日本希望培养出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生。
19年获19个诺贝尔奖,但走上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黑暗面” 第4张图片

然而,轰轰烈烈的十年减负,其结果却令整个日本社会哗然。

在2003年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日本的各学科能力都较之前有所降低,参加考试的恰是第一批接受了“宽松教育”的孩子。2006年的考试中,日本学生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科学能力从第二掉到第六,数学能力由第六掉到第十,阅读能力由第十四位掉到第十五位。
19年获19个诺贝尔奖,但走上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黑暗面” 第5张图片

日本学生的傲人成绩跌下神坛,精神问题似乎也开始往另一种极端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代特殊的群体——“宽松世代”。我们常听到为人诟病的“平成废物”(指日本平成年代那批追求及时形成、沉迷虚拟世界、奋斗意识淡薄的年轻人),也属于“宽松世代”的一部分人。

前些年引发热议的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年轻的“宽松世代”主角道出了日本在这段教育摸索中,酿成的令人悲哀的后果:

“我们这代人在进入社会后,受到了上一代人的全面性找碴。没有用处,没有上进心,没有骨气,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国家擅自告诉我们周六不用上课,把教科书变薄,然后把成绩下降的我们当成废物对待。”

直到2011年,日本政府才正式宣布废止「宽松教育」,前十年被删减变薄的课本又厚了回来,日本开始走入「脱宽松教育」的轨道。但这并不是说「宽松教育」完全失败了,而是在保留其理念的基础上,也不松懈对于基础的巩固和扎实。

作为东亚近邻,我们看日本的教育之路实在是太感同身受了。

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正对应日本的“偏差值教育”,分数至上,皆为名校往。高强度的学习背后,是被丢弃的个性发展,以及个人创造力的重视。

在此大环境下,父母倾其所有资源与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高考定终身,孩子的压力与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成为一种通病。

而从应试教育走向减负之路,却又造成家庭的另一种负担,即海量补习班。校内不教的,只能在校外解决。

宽松政策下,日本曾对高中毕业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录取东京大学的学生85%上过补习班,录取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日本著名学府的补习班学生比例更是高达95%。

我们一直在探索: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也许日本目前的「脱宽松教育」能够在未来给我们解答。

无论是压力倍增的的一代,还是宽松政策的一代,教育最终还是要在其中间寻求平衡。宽松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热爱,这种热爱可以是对科学的探索,可以是对任何知识领域的向往,可以是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

这种热爱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但究其本质,却是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产生,却又与“宽松教育”并无直接关联的一种生命力。

这是最好的教育不该去剥夺的属于孩子的天性。

-end-
查看留学全知道更多【专栏文章】
后台回复关键字:

留学干货、留学故事、

探校实录、留学资讯
19年获19个诺贝尔奖,但走上神坛的日本教育背后也有“黑暗面” 第6张图片



上一篇:移民是有钱人的游戏吗?
下一篇:讲座预告|体制内工作20年,我为何放弃安逸生活移民希腊?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Mc_大嘴 发表于 2019-10-14 15:13:53 | 只看该作者
 
不是“也有阴暗面”,而是日本的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主要问题有:教育和科研投入不足;优秀人材持续减少;体制僵硬;激励政策不够。日本前1%和10%高被引用论文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降就是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1 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