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如何评价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

[复制链接]
97390 20
魍魉_幂荼 发表于 2020-4-26 11:08:1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2017 奥斯卡巡礼 »,更多「奥斯卡」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爱丽丝·阿姆特(Alice Amter)现身洛杉矶外出健身
下一篇:business management发展前途好吗?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123ssskkk 发表于 2020-4-26 11:08:5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多月前就写好的给文慧园路三号的影评文章,一直等公号发,结果拖了一个月才发出来,现在终于可以发到知乎骗赞啦哈哈~ 北美上映第一天就去影院买票了,后来又反复看了两遍才写的影评,文笔不佳,以敝帚自珍的心情在知乎收藏之~
爱乐之城:照进现实的多重幻梦
“如果坚持传统,那你又怎么可能有革命性的创新呢?”
在电影《爱乐之城》中,约翰·传奇饰演的乐队主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男主角——瑞恩·高斯林饰演的坚持传统爵士的钢琴师塞巴斯蒂安。
其实,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本片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事实上,当导演和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固执的,要拍摄一部“过时了”的爵士歌舞片的时候,这样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摆在他面前的。
在为这部昂贵的“古董”电影筹钱的时候,沙泽勒多次被告知《爱乐之城》的概念和素材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对投资人来讲,这部电影既不是根据百老汇大IP改编,也没有大众熟悉的歌曲来拉拢粉丝群,而且还是一部爵士歌舞片。
的确,尽管歌舞片乘着有声片的东风在大萧条的大环境下曾经风靡一时,但歌舞片这个电影类型“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叙述形式,和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剧情,很快让批评家们给扣上了“逃避主义”的大帽子。在一代舞王歌后纷纷老去后,歌舞片也渐渐由于形式和情节的违和感而濒临灭绝。近几年,除了《芝加哥》、《悲惨世界》等几部百老汇改编电影的回光返照,就只有宝莱坞还在继续载歌载舞。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坚持传统歌舞片的导演,都不得不解决歌舞片略显浮夸,不够现实的先天缺陷。
很显然,导演用电影本身,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满意的答案。《爱乐之城》在威尼斯电影节不仅首映就获得了长达十五分钟的掌声,在颁奖季破纪录地包揽了评论家选择奖八项大奖,金球奖七项大奖,而且以14项提名成为奥斯卡头号种子选手,已经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魅力。
对歌舞片传统的坚持和致敬,并没阻碍导演对这一古老类型的探索和创新。导演对歌舞片形式和剧情上的巧妙处理,让这部电影散发出一种比利·怀尔德《日落大道》式的味道——一种极致的浪漫与愤世嫉俗并存的迷人质感。
首先,导演为电影选择了一个绝妙的环境
《爱乐之城》讲述了一个“后台故事”,即故事的主角是歌舞艺人,讲述艺人的追梦故事。这在歌舞片中并不罕见,甚至成了一种亚类型,因为这提供了一种人物能够在故事中非常专业的唱歌跳舞的合理解释,也给歌舞片段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很多好莱坞经典歌舞片,如《雨中曲》、《龙国香车》、《花开蝶满枝》,都是典型的后台故事歌舞片。
但《爱乐之城》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绝大多数歌舞片段并没有省事的发生在舞台上,而是巧妙的利用了洛杉矶这座城市本身的梦幻气质。La La Land这个英语中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梦幻之地的名词,也正是洛杉矶的昵称。对此,沙泽勒曾在采访中说,“洛杉矶和其他城市不同,一座城市,由怀有不切实际梦想的人构成,并且把自己全部押在梦想上。”
实际上,无论是洛杉矶,还是纽约、巴黎、北京、上海,所有大城市都聚集了怀有梦想的人,这正是所有大城市让人无比向往又让人无比心碎的魅力所在。但是,洛杉矶确实强化了这种特点,不管是春夏秋冬都阳光得没心没肺的气候,还是每天都壮丽得像一段帕瓦罗蒂的咏叹调的夕阳,都让不切实际的追梦显得合情合理。这样的环境也让歌舞片段显得恰如其分。
导演巧妙地夸张了洛杉矶本身的浪漫气质,阳光明媚的高速公路,玫瑰色夕阳下的海边栈道和格里菲斯天文台,这些洛杉矶人人都无比熟悉的场景,都成了唱歌跳舞的绝妙舞台,而且让人觉得美景与歌舞是如此般配,对堵车和天气的吐槽也变成了这个城市令人会心一笑的可爱。
导演对歌舞片类型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成功探索,是把歌舞片段和梦想与爱情挂钩,与叙事片段代表的现实情境形成对照。
此举不仅解决了歌舞片歌舞片段容易脱离现实,干扰叙事的弊病,解放了歌舞片段的表现空间,而且让歌舞不再是单纯的“逃避主义”的感官愉悦,而是成为了现实的注脚。
至此,导演不用再担心歌舞片段会显得脱离现实,因为梦想和爱情本身就是梦幻的。歌舞中的梦想与爱情越梦幻,现实的落差就显得越残酷。歌舞越浪漫,现实的愤世嫉俗感也越强烈。这一招简直太厉害了!这极大地强化了故事的戏剧张力,让本片有了其他歌舞片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所有的歌舞片段,开场一气呵成的欢乐的长镜头歌舞对比叙事中艾玛斯通扮演的女主角试镜失败,女主角与同样怀有演员梦的室友满怀希望的参加派对希望遇见贵人,对比故事里无人赏识的败兴而归。
这其中最有力的一个例子就是影片的结尾片段的大段歌舞,五年后的男女主角偶然在酒吧重逢,男主角的一首钢琴曲,旋律包含了整部电影两人感情发展中所有的旋律,音乐从爵士钢琴、华尔兹、爵士交响、人声合唱再回到爵士钢琴,导演在曲风变化中,镜头风格也极尽华丽拼贴之能事,圆形构图、手影、家庭影像……极度渲染爱情的甜蜜浪漫,然后再倏然回到现实,无法落下的最后一个音符,无法回到以前的两人对视。
大段歌舞在这里不再像《龙国香车》或《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结尾一样悬置了故事叙事,而是成为叙事工具中最有效的一种,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给观众巨大的心理冲击。
除此之外,影片中流露出的,从故事层面到电影形式都无处不在的怀旧,也强化了影片浪漫与愤世嫉俗并存的气质。在这个故事里,怀旧是一种必然,因为怀旧本身也成了梦想和爱情的象征。
故事中,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一个极端浪漫和理想主义的人,他迷恋三四十年代的爵士乐,那时的爵士还没有沦为商场的背景音乐。而且决心要开一间只演奏纯正爵士乐的酒吧来“拯救”爵士乐(没错,就是用的“拯救”这个词)。男主在这里还顺带鄙视了电子音乐和属于轻爵士的肯尼基(如果对这个名字不熟的话请自动脑补商场关门音乐)。这实在有点偏激得让人无法认同,不说爵士乐最初也算不上多高雅,甚至有点低俗,电子音乐怎么就不够高雅了?
但男主角说出这个听起来十分偏激的理想时眼睛里的光芒,却让女主角真正爱上了他。
一边做着咖啡馆服务生一边拼命参加试镜的女主角米娅,虽然看起来比男主角现实得多,但骨子里和男主角是一样的极端浪漫和理想主义。而这种浪漫和理想主义同样以怀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从她屋子里巨幅的《卡萨布兰卡》等老电影的海报就可以看出端倪。
没错,女主角内心深爱的也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老电影,仿佛爱看超级英雄的电影就不是纯粹的爱电影一样。这种近乎偏执的怀旧,颇有几分《日落大道》里“我很大,是电影变小了”的感觉
《爱乐之城》的电影形式也践行了这种奇特的迷影情节。电影一开场就特别自豪地告诉你这是一部宽银幕电影,影片的色调也故意呈现出特艺彩色胶片早期特有的鲜艳,和洛杉矶人民一年四季松松垮垮的T恤裤衩夹脚凉拖相反,电影中的人物都穿着《瑟堡的雨伞》式的复古衬衫西装和颜色艳丽的连衣裙高跟鞋。
更别提歌舞片段中大量对经典好莱坞歌舞片的戏仿和致敬了,不仅高司令和石头姐的歌舞动作直接的模仿了包括《雨中曲》在内的多部歌舞片,影片对歌舞片段的处理也多次使用只有在弗雷德·阿斯泰尔的歌舞片中才会出现的全景长镜头和升降镜头。连影片的结局也颇有几分《卡萨布兰卡》的味道——世界上那么多酒家,你偏偏走进了我开的那一家……
连电影中的配乐也坚持了怀旧,曲风是爵士流行乐与华尔兹的混合,配器是钢琴,小号,爵士鼓加传统交响乐队。连音乐录制都是要在录《雨中曲》的录音棚里用传统的所有乐器一起录的方式录制。音乐中唯一一次出现电声的是在男主角为了生计妥协加入的流行乐队的演唱会中,台上的音乐那么俗气,而台下的观众却那么陶醉,只有女主角感到困惑,这不是他的梦想,不是他想拯救的爵士乐的样子。
加入流行乐队出唱片巡回演出,与开一家小酒吧演奏爵士乐,哪个更接近梦想这件事当然是值得商榷的。但怀旧的理想也正是电影中两人关系的内核,也是构成电影浪漫与愤世嫉俗并存的特质的关键因素。
在电影中,不怎么喜欢爵士乐的米娅和不怎么瞧得起电影的塞巴斯蒂安能走到一起,正是因为两人是精神上的同类。而共同追梦的经历也正是两人情感发展的经历,所以米娅才希望塞巴斯蒂安不要妥协,坚持理想,而塞巴斯蒂安则鼓励米娅创作舞台剧,还在她要放弃做演员的时候,开车追回她,继续参加试镜。耐人寻味的是,两人事业上的发展,也正成为了两人情感关系的致命阻碍
这种怀旧的不切实际的梦想与现实的对比,让这种追梦的过程尤其美丽,也尤其让人心碎。现实中热爱爵士的塞巴斯蒂安不得不在酒吧弹供人佐餐的圣诞曲,还在圣诞节被老板解雇,而米娅则是一次次在试镜中被打断,费劲心血创作的舞台剧无人问津。绝望到愤怒的塞巴斯蒂安甚至对关心自己的姐姐说,“为什么你说起浪漫好像它是一个脏字?”
影片自此展示出他愤世嫉俗的一面,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是现实,是庸俗的不懂得欣赏艺术的观众,是势力的酒吧老板,是粗鲁的选角导演,是让追梦人心痛的弄人的天意,唯独不是因为梦想的不切实际。
影片中分别属于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的“渴望主题”——《星光之城》和《试镜曲》都将梦想之美和无法实现梦想的心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首歌也都提名了奥斯卡最佳歌曲,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每一个人的共鸣)。这样被梦想折磨的刻骨铭心,每个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的人都能感受到。对于为生活和梦想奔波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所在的地方,其实都是La La Land。
可惜电影毕竟是电影,在《爱乐之城》中,与梦想做对比的现实也是经过粉饰的。 电影里的格里菲斯天文台夕阳如梦似幻,但却省略了山脚下充满了流浪汉和大麻味的山路。正如电影结尾五年后两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是一点折扣都不打的,原原本本没有任何妥协的梦想,却省略了五年里两人可能不那么美好的努力付出的过程。
米娅通过了试镜,去了巴黎,成了真正的明星,而塞巴斯蒂安开成了自己的酒吧,演奏心爱的爵士乐。唯一的遗憾只是两人没有在一起了,而且这还升华了这段爱情。没有了生活的鸡毛蒜皮,而是成为了“你是天边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只留下隽永的“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的那种不朽爱情。这多多少少冲淡了影片之前努力营造的深度。
洛杉矶满城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有几人有这样理想的结局?多少天赋和努力都不缺的人在洛城仰望着星空,荒废了几年宝贵光阴,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偏远到只能用县图书馆对面来定位的老家?
但这种圆滑处理并不能怪导演,因为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导演自身经历的影子。伟大的故事都是有自传性的,热爱传统爵士的男主角和热爱老电影的女主角其实都是导演本人,甚至可能他也有一个电影中米娅在试镜时描述的巴黎追梦的姨妈。更让人唏嘘的是电影里的爱情也有导演本人的影子——导演的前妻正是本片的执行制片人。哈佛毕业,才华横溢,拍第二部长片就能拍出如此高度的导演也正是洛杉矶满城寻梦人中,那个实现梦想的极少数
事实上,这部电影对他来讲也是梦想照进现实。这个本科时就构想出的故事在拉投资时四处碰壁后,他用一部《爆裂鼓手》一举斩获了三项奥斯卡提名,也为《爱乐之城》的制作打开了局面。他有资格用这样一部电影告诉大家,只要足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想,《爱乐之城》这个故事应该有另一个结局。五年后,米娅并没成为名演员,塞巴斯蒂安也没开成梦想的酒馆,他们都离开了洛杉矶,各自结婚生子,生活归于平淡。他们也许相遇也许没有,但是对于曾经努力追梦的往事,对少年时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并不后悔。 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最可能发生的结局,但我们并不要看这个结局。
毕竟,这是电影,而电影本身也是La La Land的一种,到不了洛杉矶、纽约或巴黎的我们,需要色彩鲜艳的梦照进惨淡的人生,然后继续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呃_he__ 发表于 2020-4-26 11:09:31 | 只看该作者
 
我去看《La La Land》没有哭。
电影结束的时候,观众集体在黑暗中鼓掌了,这在电影院里挺少见,但我也没有哭。
我是做好哭的打算去的,结果纸巾没用上。灯亮了,我和朋友互相质问,你怎么不哭啊?

我喜欢说正经事之前先说点别的。比如石头姐在里面的每一条连衣裙都异常好看,尤其是从跟男朋友家人的饭局上逃走,去找高司令的那一条绿色连衣裙,是可以日常穿出门的好看。我决定等时尚博主梳理一下,然后买一条同款的。
洛杉矶被拍得很美,我在洛杉矶读书的同学一直催促我去玩,说来吧给你拍照,我都口头敷衍,这一次突然想动身了。

有人觉得其实这就是部普通的青春歌舞片,大家被奖项唬得,都不好意思不感动了,我不觉得它平庸,但确实没哭出来。我也不太喜欢那种细节指认式影评,告诉你哪一分钟埋伏着什么梗,是在跟什么电影致敬,导演多么独具匠心——一部电影给人的冲击力是很直观的,不需要靠观众刻意留心。这就跟相亲一样,有没有看对眼是很直接的事情,回去查对方履历背景觉得“哎呀这个人是还不错”,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看片子也不是谈恋爱,不用像说服自己“这是个好人”一样去拼命催眠“这是部好电影”。

即便没哭出来,我仍然挺喜欢《La La Land》。
关于剧情,读者应该被剧透得差不多了,事实上剧透也不妨碍你的观感,因为它的故事性很弱,无非是两个漂在洛杉矶的,有梦想的年轻人,相爱了,互相鼓励了,现实阻隔了,分开了。
我简直能想象国产电影人会边看边觉得委屈——我们也拍类似片子啊,我们也强调现实混账让爱情叛变啊,怎么你们打分这么两极化?
不冤。《La La Land》最珍贵的东西,是它的质感。

我看到朋友写了句非常好的影评,她说爱乐之城太old school了。但它的质感和温柔也来自于此,事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说,“我会永远爱你”,和“致有梦想的傻瓜了”。
就是old school。大部分国产青春片,它讲的是青春的故事,用的却是成年人的视角。是成年人在怀缅或者意淫青春。所以他们把年轻时候的事情疯狂化,极端化,让主角逃课打架离家出走,很多国产编剧,他们写不明白“两个人为什么会相爱”这件事,所谓的年轻时疯狂的恋爱,其实没什么感情基础,你不明白这两人为什么就看对眼了。幸好演员漂亮,我们看漂亮的人恋爱,觉得也行吧。

但《La La Land》拍得出,为什么是他跟她相爱了。而不是她跟Grey,或者他跟隔壁的谁谁谁。他们都在很大的城市里,为很远的梦想挣扎着,他们都因为梦想受辱,女主角Mia试镜时总是被打断,男主角Seb因为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被餐厅一次次辞退。他们不是一开始就互相吸引的,甚至一开始,他们不理解对方喜欢的东西。
梵高给他的弟弟提奥写信,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而Mia和Seb相爱的本质,是他们看到了对方心里的那团火。他们看重,并且珍惜对方身上的热情。
国产青春片喜欢把成年人拍得很不堪——当然大多数成年人也确实不怎么样。情人节,许多结婚的男士纷纷外逃出差,不是想赖掉礼物或者晚餐,而是有两边需要摆平,怎么都不能同时满足,索性躲出去,任由两边欢天喜地地晒转账记录。

但是《La La Land》最温柔的地方在于,分开了,两个人也都还是很好的人。Mia成了女演员,五年后下车,就是石头姐本色出演,是摇曳生姿的大明星,Seb开了自己的爵士乐餐厅。这种“好”,跟是不是功成名就其实没多大关系,幸运的是Mia在做自己喜欢的演员,家庭生活也很甜蜜,Seb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学会了边放歌边做饭,家里井井有条,再也不是一开始的乌七八糟。
前任变成很好的人,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你想,你们失散了,你也不能每天监督他说“你要这样啊你要那样”,他完全自由发挥,自己生长,然后若干年后你一看,哎,他还是那么好啊。会觉得时间敲在你身上的烙印,也都值了。
很难得的。就算我们不再是爱人,我也确认,你现在是个快活的好人。

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Seb重新回到乐队,一个杂志来给他们拍照,咔嚓咔嚓,拍到他的时候,摄影师很激动,说关掉音乐,你做一个——咬下嘴唇的动作。Seb长得好看,上镜,所以摄影师爱拍他,跟他的音乐没什么关系了,这时候人其实就成了一个商品。就像木村拓哉早年出唱片,唱片卖不动,但因为人太好看了,海报倒是都被一抢而空,连墙上贴着的都被女粉丝撕下来。
但Seb被摄影师激动地指挥着拍照的时候,他的女朋友Mia,在演一出观众寥寥的话剧。这一刻他们的疏离感达到巅峰。

还有他们俩为了Seb的音乐选择而争吵,Seb不想成为女朋友口中的“无业游民”,所以参加了不喜欢的乐队,他红了,Mia提醒他说,这真的是你喜欢的事情吗?
Seb很尖刻地回应她,或许你只是喜欢穷困潦倒时候的我,这样会让你感觉好过些。
这应该是很多年轻情侣争吵时说过的话吧,好奇怪啊,人年轻的时候,老喜欢跟爱人较劲,老是为着一点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说一些无可挽回的话,说你就是喜欢怜悯我吧,说你看不惯我现在比你顺吧。年轻的时候还会觉得,满世界都是可能性,也不是,真的非要那么个人不可。
所以就分开了。

看到结尾十分钟之前,我都觉得这是个喜剧。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因为相似走到了一起,然后为了各自的梦想分开。双方都得偿所愿,这个“愿”不是做大明星,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而是真正做了喜欢的事情。各自都把日子过得很好,好到身边是谁,仿佛也可以不计较。
但Mia再次走向Seb,故事以假设的形式重新来过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完美还是差了口气——当时没那么计较自尊心就好了,再坚决一点就好了。这不是一个“脸书趁爱侣熟睡再偷看”的故事,它没那么病态,感情是舒展健康的,但你就看着当初那么那么好的两个人,想他们翻过很多青春的藩篱就好了。

电影开头,说到“忽悠”这个词的时候,电影院的人都在笑,因为他们说的是“shanghai”。在欧美,早年船上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被绑架强行拉上船干活的,而上海又是著名的港口之一,很多载有被绑架人员的跨海的船都往上海开,这个意思就这么变过来了。后来shanghai又被扩展到忽悠。
Shanghai确实是个大忽悠。或者说,每一个大城市都是。它们给了年轻人站着做梦的机会,演员,编剧,歌手,演奏家,让他们错觉离理想很近很近,就好像Mia可以随便路过拍戏的街道。
但其实真正能留下的人很少,能够到梦想的人更少。
这就是我觉得大多数人看《La La Land》没什么好哭的原因,就大部分人而言,都没有过互相尊重互相鼓舞的爱情,以及矢志不渝的梦想。
至少我没有。
我哭不出来。我只是觉得……很轻微的遗憾。啊可能爱情应该是那样子的。不是互相试探又且战且退。但我没有。

我看的时候,最大的感同身受大概是……Mia一边做咖啡店店员,一边编借口到处试镜。
就是这样子的20多岁。
觉得自己能干点什么……但又怀疑自己运气没那么好,在名利场边缘观望过,但也觉得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生活。就是这样的20多岁。

我不觉得这部电影不能带着现任一起看,尊重伴侣的前任类似于尊重他的历史。可能我这个人特别想得开,我老是看着男生心想,现在都这样……那以前该什么德行啊,姑娘你受委屈了。
它未必会让你想起前任,但它能让你想起20来岁。
什么都没有的,只有很多可能性在脚下延展的,非常敢尝试,也会轻率放弃的,总是兼顾不来爱情和理想,生存和意志的20来岁。

敬永恒的年轻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llkk 发表于 2020-4-26 11:09:36 | 只看该作者
 
昨晚在伦敦看了《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提前试映,时间刚好是它横扫美国金球奖七项大奖的第二天。

 第1张图片


(感谢知友@谢拓 评论提醒,之前写成了六项大奖)

不过其实早在金球奖之前,这部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已经让有幸提前看到它的观众大呼过瘾,口碑一路走高。而今天公布的2017 BAFTA(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爱乐之城》更是强势领跑,获得11项提名。
所以真正坐在影院里好好看完这部电影,抛去所有的个人情感因素,我明白了这部电影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殊荣与宠爱——它提醒了我们,并且给我们展现了电影最美的一面。电影不是雄心勃勃的摇钱树,而是无与伦比的造梦机。有些东西你只能在电影中看到,这也是它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我认为影评不应该干预观众的情感,更不应该指导观众是否必须要喜欢一部电影。观影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是否喜欢也是个人的评判。
一篇合适的影评,应该是作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观影经验,深入浅出地与观众分享关于某部电影的背景知识或是主题阐释。
所以,虽然下面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剧透,但我也尽量做到了客观。
希望对大家有用。

(再次注意:以下内容有剧透)

1、感谢迷影情结,带我们回到歌舞片的黄金年代
回想起这样好评如潮的盛况,最近的一部电影好像还是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那部致敬经典的黑白默片《艺术家》(The Artist, 2011),后来这部影片包揽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服装设计5项大奖。《爱乐之城》有与它类似的地方,就是渗透在整部影片里,深深的迷影情结。
所以,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整部电影里有无数个令人惊喜的设计和彩蛋。

比如开场的那段高速公路上的群舞,让人忍不住想起艾伦·帕克那部追梦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第2张图片
(《爱乐之城》剧照)

 第3张图片
(《名扬四海》剧照)

《爱乐之城》开场的这段歌舞封锁高速公路拍了两天,用了100多个歌舞演员,在场面调度上让人无话可说,奉献了年度最令人难忘、最让人无法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的开场。

 第4张图片
(youtube视频截图,出处见水印)

艾玛·斯通(Emma Stone)在《爱乐之城》里饰演女主角米娅(Mia)。米娅是一个梦想成为好莱坞女演员的女孩,每天不停地面试,却因为各种各样无奈又令人发笑的原因被打断。在她的房间里,贴着一张巨幅的海报,上面是英格丽·褒曼。而故事最后米娅和赛巴斯汀五年后在酒吧里相遇的桥段,也忍不住让人想起褒曼主演的《卡萨布拉卡》(Casablanca,1942):「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你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家。」

 第5张图片
(《卡萨布兰卡》剧照,男女主角在酒吧相遇)

某一次甄选失败后,米娅沮丧地回到家,同住的朋友们为了鼓励她要带她去Party换换心情。这时,四个American Candy上演了一段性感又可爱的Street Dance。让人想起一流百老汇导演鲍勃·福斯的《错失甜蜜》(Sweet Charity,1969)。在《错失甜蜜》中,三个舞团闺蜜也在普通的街区上演过一场激情四射的完美演出。

 第6张图片
(《爱乐之城》剧照)

 第7张图片
(《错失甜蜜》剧照)

《爱乐之城》里描绘米娅和赛巴斯汀感情的段落很多,其中最成功的,是用歌舞剧这种形式,把不可言传的暧昧、浪漫动人的恋爱以及痛彻心扉的争吵都视觉化地表现出来了。它非常细腻又梦幻地描写了爱情,那些淘气、可爱、心动、默契的感觉都传达的很好。
比如男女主角第二次在Party上相遇,两个人在山顶跳了一段舞:Lovely Night Dance。很多观众已经看出赛巴斯汀抱着灯柱转了一圈的动作致敬了经典的歌舞剧《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在此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第8张图片
(《爱乐之城》剧照)

 第9张图片
(《雨中曲》剧照)

还是这个场景,后来米娅脱下高跟鞋,两个人跳了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舞蹈,后来这段以洛杉矶夕阳为背景的美丽舞蹈被做成了《爱乐之城》的海报,可能也是大多数观众对于《爱乐之城》的最初印象。
比起匆匆出现的《雨中曲》致敬,这段舞蹈的设计其实更让人玩味,让人想起30年代的一部经典爱情歌舞剧《随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
《随我婆娑》的男主角是一个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过从不是循规蹈矩的那一个。他暗自在舞鞋上钉上扣板,将踢踏舞跳得出神入化。《随我婆娑》里面有个段落叫《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讲述男主角带女主角去溜旱冰,两个人滑累了就坐下来聊天谈情,聊着聊着就跳了起来。推荐大家去找找这个片段看,暧昧中带着天真可爱,是相当经典的歌舞段落。

 第10张图片
(youtube电影官方视频截图)

 第11张图片
(《随我婆娑》剧照)

 第12张图片
(youtube视频截图,出处见水印)

 第13张图片
(《随我婆娑》剧照)

关于这个场景说了很多,但还想在补充一句。我看到也有影评人认为这段致敬了《篷车队》(The Band Wagon,1953)。如果单看场景的话,《爱乐之城》确实更像《篷车队》。但考虑到具体情境和情感表达,我觉得《随我婆娑》的滑冰舞更俏皮也更幽默一些。

 第14张图片
(《篷车队》剧照)

后来,米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通知她可以去参加试镜的第二次面试。赛巴斯汀便顺水推舟,约米娅去看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执导,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经典电影《无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看到一半胶片烧了,于是两个人来到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这里也是《无因的反抗》里非常重要的一段打斗戏的拍摄地。

 第15张图片
 第16张图片
(《爱乐之城》剧照)

 第17张图片
(《无因的反抗》剧照)

而至于他们在天文台里面跳的那场与星空共舞的浪漫华尔兹,有人说致敬了《摇摆乐时代》(Swing Time,1936),不过我也看到有其它影评人写说这段剪影的舞蹈看起来很像迪士尼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不过不管是哪个,都把爱情萌芽时那种飞翔在天边的喜悦用影像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相当具有共鸣。

 第18张图片
(《爱乐之城》剧照)

 第19张图片
(《摇摆乐时代》剧照)

严格来说,《爱乐之城》前半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歌舞剧段落,显得非常熠熠生辉、神采奕奕,而到后半部分,更多的笔墨被用来描绘男女主角的困境与成长。
当然这样的设计也可能是在铺路,后半部分的平淡是为了突出影片最后十分钟的情感大爆发。
影片的最后,五年未见的米娅和赛巴斯汀在他开的酒吧里意外见面,萨巴斯汀弹了一首钢琴曲,随着音符,导演向我们展开了一种全新的假设,他们的故事像电影胶片般一幕幕展开,全是鲜花与笑容。这最后的歌舞场景,用尽了整部电影最华丽最鲜艳的色彩和歌舞,那格外夺目而灿烂的光亮,正照进现实的无奈和欲言又止。
因为最后一段歌舞段落的前提是「假设」,也就是「Fake」,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最后十分钟里,这部本来就天马行空的电影,变得更加「不设限」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舞台感」,从收敛的舞台聚光灯效果,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剧场演出。

 第20张图片
 第21张图片
 第22张图片
 第23张图片

 第24张图片
 第25张图片

(《爱乐之城》剧照。这段太喜欢,私心很重地多截了几张图……)

说到这一段,就不得不提一下由金·凯利主演的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其中有一段近二十分钟的舞台场景舞蹈片段,用手绘的舞台背景搭配庞大的真人歌舞演出,流畅动人,想象力更是让人啧啧称其,完整看下来,简直是欢欣雀跃,叹为观止。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一点不过时。要知道,这可是一部半个世纪之前的电影啊!
后来,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片,摘得了第2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被改编成舞台剧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

 第26张图片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剧照)

总的来说,《爱乐之城》用它优雅而浪漫的风格,对现实、艺术、爱情、梦想,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它的节拍就是武器,舞步就是进攻,把观众带进了一场视听盛宴,一个五光十色的梦。
这梦让人回想起当年的米高梅,那个拥有107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米高梅,那个旗下明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米高梅。在那个歌舞片全胜的鼎盛年代,充斥在胶片里的欢歌笑语与无限辉煌。
《爱乐之城》也让人想起六十年代的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他的经典之作《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和《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充满了法式的诗意与甜蜜。有时我们形容一个人说话好听,会说他说话像唱歌一样。但雅克·德米的电影,才是真正把每一句日常生活中的台词,唱成了一首不做作的歌。

 第27张图片
(《爱乐之城》剧照)

 第28张图片
(《瑟堡的雨伞》剧照)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米高梅早在2010年已经申请破产,年轻人说到歌舞剧,可能至多只知道《雨中曲》,这种活跃在剧院和荧屏上的艺术,曾经给观众带来了无限愉悦,现在却变得无人问津,多么悲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笔墨去罗列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在《爱乐之城》里的经典致敬。
我非常感谢有《爱乐之城》这部片子,因为它那样聪明而巧妙地创造了新时代的歌舞剧电影。它把大家司空见惯的剧情演绎得如彩虹般绚烂,它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因此给了观众机会,去好奇、去享受、去了解。

2、无比默契的导演、配乐黄金搭档

《爱乐之城》是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的第三部作品,他的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Whiplash,2014)也是口碑极佳,勇夺第87届奥斯卡最佳剪辑。
不难看出,他的电影都与音乐有关,他的王牌搭档贾斯汀·赫维兹(Justin Hurwitz)是他这两部影片的作曲家。他们以前是哈佛同学,并且一起组过乐队,达米安是鼓手,贾斯汀是钢琴。

 第29张图片
(左:达米安、右:贾斯汀)

谈到拍摄《爱乐之城》的初衷,达米安表示他想表达的是生活和艺术、梦想和现实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他觉得音乐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才通过音乐和舞蹈拍摄了这部片子。
我看过达米安的一个采访,他在采访中提到《瑟堡的雨伞》给他的影响。他说一开始五分钟还在怀疑这部电影不会每一句台词都要唱出来吧,但是看到最后,却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他说:「It's close to my heart in a special way。」
他很高兴大家看到了《爱乐之城》里的那些经典致敬,但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画廊,悬挂着那些经典作品,而是把这些「新」和「旧」融合在一起,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现代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手法。

 第30张图片

而说到《爱乐之城》的音乐,我想它可能会比《爆裂鼓手》更受欢迎。因为《爱乐之城》的音乐更加纯粹、浪漫、自由、明亮。
饰演男主角赛巴斯汀的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为了诠释好钢琴家的角色,在影片开拍之前,曾花了三个月练习电影里的钢琴曲。谈到《爱乐之城》的音乐时他说:“I practiced some of those piano pieces four hours a day for three months. I should never want to hear them again, but I’m still moved by them.”(我连续三个月每天花四个小时练琴,按理说我应该不想再听到这些歌了,但它还是如此地打动我。)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段舞蹈段落的配乐《Epilogue》,简直是耳朵的福音,随着快节奏的画面把剧情推向高潮。

 第31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爱乐之城》一些重点歌舞片段的配乐是在曾经录制了《雨中曲》的录音室完成的。所有的乐器在同一个房间录制,人声也是,虽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录制方法,但是达米安和贾斯汀都认为这是最符合《爱乐之城》的录音方式。

 第32张图片

3、非你不可的主角和大咖配角

好像很多人知道,《爱乐之城》原计划的主演并不是高司令和石头姐。男主角本来要用《爆裂鼓手》的主演迈尔斯·特勒,女主角本来想邀请艾玛·沃森,但迈尔斯退出,艾玛为了真人版《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2017)拒绝了《爱乐之城》。
也幸好如此,我们看到了现在的米娅和赛巴斯汀。导演在采访中曾说道,他认为艾玛和瑞恩是最接近经典好莱坞情侣形象的男女演员。而《爱乐之城》的制作人也承认,他们两个人在荧幕上的化学反应无人能敌。

其实,这并不是爱玛和瑞恩的第一次合作,他们曾经合作过《疯狂愚蠢的爱》(Crazy, Stupid, Love,2011)和《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
虽说我个人还深陷在爱玛·斯通和安德鲁·加菲尔德的浪漫情事里,但也不得不承认,爱玛和瑞恩,实力演绎了1+1>2的力量。漂亮有趣的追梦女孩+帅且傲气的钢琴家,这一段荧屏恋曲,实力虐狗。

 第33张图片

虽然瑞恩的表现也很出色,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属于女主角米娅的电影。爱玛·斯通在本片中献出了她最美丽、活泼、灵动的演出,从唱到跳,给予观众无限惊喜。

 第34张图片

《爱乐之城》的主角已经足够夺人眼球,但其实它的配角也不容小觑。
在《爆裂鼓手》里凭借魔鬼老师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J·K·西蒙斯(J.K. Simmons)饰演酒吧老板Bill,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刻薄的形象相当传神。

 第35张图片

在酒吧里邀请赛巴斯汀加入乐团的吉他手Keith是由约翰·传奇(John Legend)饰演的——他本人是R&B唱作人和钢琴家,九次夺得格莱美奖。

 第36张图片


写了这么多,其实关于这部电影想说的话也还远远没说完。
它确实炫目,确实令人窒息,确实让人甜到心坎也泪流不止。
但我想这篇文章到这里也该适可而止了。期待国内尽早上映!更多细节,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试映日小插曲--------------------------------------

其实英国《爱乐之城》的正式上映时间是1月13日,但是昨天(也就是1月9日)有一些影院有试映场。
赶上伦敦地铁大罢工,我和 @阿猴HOSEA 急急忙忙赶到电影院,虽然提前订了票,但影院的工作人员却表示机器坏了取不出票,于是给我们手写了两张。
手写票配上手写电影名,必须纪念一下,为这个美好的夜晚干杯!

 第37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bisgoooon 发表于 2020-4-26 11:09:51 | 只看该作者
 
一次霍金出席记者会,有人问霍金,人世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霍金想了想说,是遥远的相似性。可能在某个地方的你,听着我喜欢的歌,看着我喜欢的电影,看着我喜欢的书,或许我们不认识,但这遥远的相似性确是存在,确实发生。这是让人感动的。
 第75张图片



 第76张图片





遥远的相似性哈哈哈哈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还在军队的一个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冒着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一个人偷偷跑到深山里,挖出一个手机。
然后一整晚坐在树下,单曲循环一首关于梦想的歌。
OK,认真讲,之前就看了,我知道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个电影,但我就是大爱。
最起码这是一部电影够格到完全不必质疑演技质疑音乐潜规则小鲜肉炒作等等,对吧?


有些人说这个电影太理想化了,说出这样的话,肯定不懂得什么叫留白隐藏。女主角在现实中就跑过龙套,就受过白眼,只是电影把这些都简化了,只有真正体会过得人才明白其中的辛酸。这电影表面确实很理想化,但这不是经不起推敲的童话故事,是导演一直在提醒我们现实的存在,只是隐藏起来了而已。
电影中间女主和她妈打电话,问男主靠不靠谱,男主就听着,看着天花板漏水的印子,最后选择去做了不喜欢的音乐来赚钱。那个印子,就是现实在这场瑰丽的梦境中漏出的马脚。
又有人说这电影太平淡了,没有共鸣,我打赌他没有冲进雨里跳舞或是做过其他疯狂的事,只等着电影的大场面深套路来刺激自己。如果你有共鸣怎么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没错故事是很老套,但我认为这电影一点也不平淡,有时候激情只在一行歌词一句话里,一个眼神里。
在众星闪耀的城市,每个人的梦想最终都败给现实,可是无论多少年过去,依然会有人追求梦想,就好像赤足跳进冰冷的河水,毫不犹豫毫不后悔。
人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整个电影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
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不需要big loud fast ,就这一句话,就让我觉得这电影实在美好得无可救药,浪漫得一塌糊涂。


这部电影让我回忆起所有人,所有事,所有那些瞬间。让我记起了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是有多么想要杀死自己,让我记起重新开始画画的时候是多么的平静,让我记起即使画的再渣我也不会再怀疑自己的那种心情。
记起大学的时候教我跳舞的哥对我说,以前学校不给批准场地,他每天晚上就在教学楼大厅练到凌晨。
记起在国外露天酒吧驻唱的黑人朋友对我说他从不后悔。
也让我想到我的前女友。想到那些遗憾,那些梦想,那些原本可以。
然而看完电影回到床上,我释怀了。一个人跪在床上,原谅了所有人,原谅了自己。
那些吃过的苦那些焦虑那些误会,那些最终没能在一起,所有的一切最终融化在最后那一个透明的微笑里。


虽然只在我一个人的脑子里,我甚至连相视一笑的对象都没有。
但是没关系。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感到坚强和理解,哪怕是在只有我一个人的夜。
哪怕我做过的所有浪漫的、疯狂的、伟大的、深刻的事最终都被抹去,都消失在风里。
也没关系。
下辈子我选择再来一次,毫不犹豫。






此文已发于我的公众号
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俱乐部
禁止转载
 第77张图片  第78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蜂蜜加水 发表于 2020-4-26 11:09:56 | 只看该作者
 
La La Land最容易感动的是那些对电影逐渐感到疲倦、平淡的人。

有这么一群人,豆瓣250、IMDB Top100早早刷了个遍,对中国小鲜肉/美国好莱坞/韩国反政府/印度咖喱舞/日本小清新基本免疫。
喜欢昆丁、诺兰、王家卫、李安,但因为圈里大家都喜欢反而也就不会多谈。听到粉这个鹿那个峰的,也只是笑笑,不强行输出自己的审美观。
偶尔翻出几部新浪潮、贾木许、贾樟柯或者杨德昌,也不会发朋友圈说这才是电影应有的模样。
看甲方乙方能笑个半死,看超级英雄也会中二病发。看欧洲电影会期待老派文艺,看老港片也会看得荡气回肠。
这是“见得多了”的一群人,他们学着分析剪辑和镜头语言,却并非电影导演专业。什么环形叙述、什么圆幕120帧, 却也难触碰到他们的痛点。
他们喜欢能让他们喜欢的电影,尽量避免媚俗,不黑不喷,三分起评,却鲜打五星,不站队,难兴奋,也更难被感动。

他们初闻La La Land, 多半是怀着警惕批判又隐隐兴奋的心情。石头姐配高司令的阵容,一听就有主打低龄观众票房的嫌疑。爆裂鼓手的导演,又让他们满怀期待。豆瓣评分上9,会不会是冲票虚高?横扫各大奖项,看来是真材实料?
就这样,他们或进入国外的影院,或点开网上刚发的资源。

观毕,什么长篇影评是写不出了,这毕竟是一部情节几近于无、拍摄技法也谈不上创新的电影,它太美,太真诚,太简单了。”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短评里最常见的两个字就是“感动”。

而这份感动,想必是很多热爱电影的人最珍视的感受。

于是只想心平气和地和爱的人说,
嘿,我们一起去看La La Land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吴少君77 发表于 2020-4-26 11:10:52 | 只看该作者
 
《爱乐之城》这部电影里可能有一个被很多观众忽略掉的隐含主题。
这个隐藏主题,叫做「入魔」。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从《爱乐之城》里一种很特别的处理手法说起——
你是不是好几次在片子里看见一幕很特别的景象?你看见全世界的光都消失了,世界上最后那一道光洒在主角们的身上。


世界上最后那一道光

你第一次注意到这道光,应该是男主角Seb在餐馆弹圣诞小曲的那一次。雇他的那个老板三令五申只准他弹规定曲目,否则就解雇他。
可是忽然在那一瞬间,Seb好像鬼迷了心窍一样,他脑子里好像只剩下眼前的钢琴键和脑海里响起的旋律。
观众不爱听?老板要发火?工作要丢?都无所谓了。
他不顾一切地要把这个旋律弹出来。
于是,那道光出现了,Seb笼罩在这道光里弹出了那首「City of Stars」。


 第83张图片

你第二次注意到这道光,应该是女主角Mia参加那次关键的面试。
她一听到选角导演说我们要看你的即兴表演,就有点儿手足无措。
但是在接下来的那一瞬间,Mia好像忽然排空了脑子里的所有杂念:她好像完全忘记了自己过去那么多次的挫败,忘记了对选角导演多次忽视自己的不满,忘记了自己对成名的渴求。
她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表演里。
于是,那道光又出现了,Mia笼罩在这道光里唱完了整部片子最动人的一首歌。


 第84张图片

你第三次注意到这道光,是在全片的最高潮。
Mia和Seb五年后重逢,Seb感慨万千,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接下来,当他在钢琴前坐定的时候,你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他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初在餐馆弹琴时抛开一切的那个状态。
他弹起「City of Stars」的前奏,世界又一次暗淡了,那道光洒下来,Mia和Sub笼罩在这道光里度过了另一种人生。


 第85张图片

入魔

片子里,这道光还不止出现这几次,但举这几个例子应该足够了。
那么,这道光到底在哪些时候出现呢?
其实很简单,它每一次都是在男女主角抛开所有杂念,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和表演里的时候。
当Seb忘记自己丢掉饭碗的危险,当Mia放下了当明星的执念,那道光就洒了下来。


 第86张图片

所以,这道光象征的,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本文一开始说的「入魔」。
「入魔」就是精神极度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而进入一种痴狂的状态。


忘我

「入魔」的时候,你会完全地「忘我」。你会100%沉浸在完成这件事的乐趣里。你不会去想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不会去想万一事情失败了有什么后果,你甚至不会想起来你是谁。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啊!
你的意识里只剩下你的行动。除此之外,你心中没有半点杂念。
这一刻的你,全然地纯粹!


 第87张图片

入魔的条件

人什么时候会「入魔」呢?
首先当然是,你在做的是一件你真正热爱的事情。「入魔」不是被逼疯,而是「为爱痴狂」。
Seb只有弹琴时才会「入魔」,Mia也只有在表演时才会「入魔」。


 第88张图片

「入魔」的第二个条件是,要完成的这件事得有点难度。这个难度还正好不高不低,构成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激发出了你最高超的技巧,迫使你发挥出你最完美的状态。在「入魔」的时候,你是使出了十二成功力与这个挑战正面硬刚。
在《爱乐之城》里,Seb喜欢的爵士乐和Mia喜欢的表演,正好都非常容易形成这样的挑战。


 第89张图片

因为爵士乐和表演都是非常典型的「创作活动」,它们都是无中生有,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


入魔的《爆裂鼓手》

其实这已经不是《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第一次在作品里表现这种「入魔」的痴狂状态了。


 第90张图片 ▲ Damien Chazelle


「入魔」简直就是他作品里一以贯之的灵魂。
比如在他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最后的那场高潮戏里,一开始,魔鬼导师Fletcher设计了一个很残忍的骗局,他要彻底毁掉害他失业的男主角Andrew。


 第91张图片

他故意让Andrew准备错了要表演的曲子,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登台演出,而底下看表演的每一个都是能决定他前途的大咖。
但没想到的是,内心受到十万点暴击的Andrew反而抛下了一切,毅然返场。
这一刻的Andrew,其实就是那个弹起「City of Stars」的Seb,就是那个唱起「The Fools Who Dream」的Mia。


 第92张图片

Andrew「入魔」了,世界除了眼前的鼓槌,再无其他,他开始了人生中最完美的一次表演。
而接下来,才是《爆裂鼓手》中最让人动容的一刻:魔鬼导师Fletcher竟然被这场完美的演出吸引,跟随Andrew一起「入魔」。
他竟然变得全然忘我:在这场完美的演出开始之前还不可遏制的复仇怒火竟然顷刻间消散。他为男主角打起节拍,指挥他一起完成了这场完美的演出。


 第93张图片

人生巅峰的体验

而当Seb弹起他的爵士、当Mia忘情地表演、当Andrew抛下被终结的艺术生涯、当Fletcher忘记复仇的初心时,他们体验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他们体验到的,根本就是「人生巅峰」啊。
你以为要走向「人生巅峰」,只有靠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才可以吗?
并不是啊。「入魔」完全可以跟它们媲美。
当那道光洒下来的时候,一切心外之物都烟消云散了,你体验到的是纯粹的狂喜


入魔=幸福?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把「入魔」与「幸福」划上了等号。
他们只不过没有用「入魔」这个词罢了。


心流

「入魔」好像不太好听。所以这些年,它其实被另外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心理学名词代替了,那就是心流(Flow)。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有人说,想要幸福,那就要「活在当下」?
而「心流」呢,不就正好是只有当下吗?不就是把其他所有东西都抛在脑后吗?
所以,按照某些人的思路,越是经常处在「心流」里的人就越幸福。
那这么说起来,那些痴迷于游戏的网瘾少年岂不就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人啦?要知道,玩游戏是最容易达成「心流」的活动之一啊。


 第94张图片

但我看没有多少人会同意网瘾少年最幸福这种说法。
恐怕只有一小拨那种喜欢一言不合就跑到深山老林里打个坐、修个禅的人,才会那么简单粗暴把心流幸福划上等号。




心流是把双刃剑

其实那些严谨的科学家和敏锐的艺术家们对「心流」都有更清醒的认识。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看到,「心流」跟其他一切给人带来快乐的体验一样,它有一种让人上瘾的魔力
沉浸在「心流」里的时候的确无比快乐。但是,当时过境迁,你回过头来看它时,它最终到底是成全了你还是害了你,其实很难预料。
比如,提出「心流」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书《当下的幸福》里就举出过各种负面心流的例子。


 第95张图片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书里举例说:
参加过越战或其他战争的美国老兵,有时会缅怀战火中的经历,并把它描写成一种心流。蹲坐在战壕的火箭发射器旁,生命的焦点顿时变得清晰,目标就是在敌人消灭你之前,先下手为强。


二战之前德国民众对希特勒的崇拜,也经常让他们进入「心流」。
江湖上有个传说:当年有些女粉丝听希特勒的演讲,听着听着就直接性高潮了。


 第96张图片

这简直是大洪水级别的心流啊。那你说这种心流是好还是坏呢?


亦正亦邪

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用「入魔」这个词来描述这种心理状态。
因为它其实亦正亦邪。它到底是一股清泉还是一股泥石流,完全依各种内外情势而定。说不准。
我觉得《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对「入魔」这种亦正亦邪的本质也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
他纯粹只是很喜欢描摹「入魔」这种状态本身,至于它的后果?查泽雷刻意保持暧昧。
比如《爆裂鼓手》,它是在那场演出的最高潮戛然而止的,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次入魔对那对师徒的未来命运意味着什么。
同样,《爱乐之城》里的Seb和Mia为了「入魔」那一刻的狂喜所付出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呢?导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倾向。


 第97张图片

第二人生

尽管如此,我觉得我在《爱乐之城》最后那段无比绚烂的「第二人生」里,还是感受到了点什么。
对于这段「第二人生」,大家的解读好像都是说:
虽然男女主角在现实中分开了,但能在想象中携手一生,已足够欣慰。


 第98张图片

而我呢?
我宁愿做这样的解读:
我不知道当我从这道光里走出来的时候,现实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了;
我不知道为了让这道光洒下来,我放弃的那些东西究竟值不值得;
我甚至也不知道为了让这道光洒下来,我是不是伤害了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
我只知道,
当我沐浴在这道光芒里的时候,
我感觉自己像是过完了心满意足的一生。
如此,
无憾。


本文作者: @魏知超
本文编辑:王晓微
本期音频:喜马拉雅收听or网易云音乐收听
文中涉及的文献与八卦:
1.《爱乐之城》里的爱情与梦想

我觉得《爱乐之城》里的两个表面主题——爱情与梦想——表现得都不够好。
因为不够
你们不就是异地恋吗?我们tmd都跨省上班了好不好?
你们不就是演不成电影主角、当不成酒吧老板吗?这就憋屈啦?我们汪峰老师随便哪一个学员的故事抛出来都能秒杀你们好不好?
 第99张图片

2.《当下的幸福》

 第100张图片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用的词是「最优体验」,跟「幸福」是两码事。
中文书名这样翻译显然是为了迎合这些年烂大街的各种「幸福课」。
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aghhhjx 发表于 2020-4-26 11:11:18 | 只看该作者
 
就快下片了,看大家都在讨论情节和穿搭,再来提供点其他的看片视角。有点学术,但看完相信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La La Land》的拍摄是有「套路」的,这里套路是中性,没有贬低的意思。
大概是职业病,电影院里看的时候满脑子只有一个词 -  对比色 。一大波强对比色的画面扑面而来,很容易让人产生浪漫、梦幻的感觉,也能帮助观众身临其境,快速入戏。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这类配色。
为什么有这种效果呢?下面一点点来解释。
撞色 – 你一定经常听到
对比色是指 2 个或以上区别明显的颜色在一起,让人视觉上感受到冲撞和刺激,从而产生 躁动 的情绪。平时经常听到的 撞色 其实就是对比色更笼统通俗的说法。只不过很多小编们没完全理解撞色的意思,觉得两个色块拼一起就是撞色了,其实不是。看下面这个色环就很清楚了。
 第118张图片

专业来讲,只有色环上成120度角的三个颜色互为对比色。比如上图中的「基色」A (蓝),它的对比色是 B (黄)与 C (玫红)。但日常生活中,为了容易理解和方便搭配,B和C之间的其他7种颜色也能算对比色的范畴,也是我们常说的 撞色
有了色环这个工具,对照《爱乐之城》里的画面,你会发现,对比色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第119张图片
举个栗子,上面这张经典的踢踏舞图里,取面积最大的黄色和紫色,匹配到色环上,是对比色。
 第120张图片

梦幻浪漫来自冲突和刺激
平时我们生活里的背景通常是单调的黑白灰。《爱乐之城》的场景色彩鲜艳,冲突强烈,让人暂时逃离普通生活,沉浸不一样的梦幻世界,就像度假一样愉悦浪漫,有种 恋爱的错觉。这样的对比色效果和整片的意境很匹配 - La La Land 一词本身就有梦幻之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意思。比如下面这个镜头。

 第121张图片

 第122张图片
二刷三刷时可以仔细找找,大部分的恋爱甜蜜和幻想场景里都有对比色出现,让你感同身受。
 第123张图片

 第124张图片
所以,如果你看完整场电影,没找到泪点,又有点感触,可以想想到底是被剧情戳到了还是被导演的配色“套路”了。当然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被《爱乐之城》里的不少台词击中了。特别是石头姐那段独白,”a bit of madness is key “, 在被各种要求“成熟”“理性”的“现代社会”里,不管不顾追求喜欢的事情总是看上去”foolish”, 这比失败更让人害怕。其实梦想还是可以有的,即使最后一团糟,能有高司令这样的前任也是不枉青春吧。
 第125张图片
回正题,其他类似大量运用对比色的电影还有很多,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看过的人一定印象深刻,这里面涉及 明度 的概念和更复杂的色环,之后会讲。关注我们的公众号:HOLO艺术给养空间 ,不容易错过更多观影指南和配色窍门~
图片来源: Pinterest 及《爱乐之城》剧照
------------------------------------------  跑题的分割线  ------------------------------------
更新一下,再说个题外话, 看到很多分析《La La Land》里女主穿搭的帖子,除了亮色和款式,其实背后也有对比色的原理。   
比较一下小黄裙在蓝紫背景和正常灰白天空下的效果:
 第126张图片
小黄裙虽然亮眼,没有经过颜色处理的背景对比衬托,也没有这么浪漫梦幻的氛围了。
再看其他几套显得女主活泼灵动甜美的搭配,即使是没怎么加过滤镜的背景。
 第127张图片
窍门就是穿着自带对比色,女生约会时可以参考这样的搭配方式。
 第128张图片
另外,女主家里的配色也是一样,看起来随意,但也精心设计过对比色。
 第129张图片
刷墙漆(蓝),主体家具(沙发) 选墙漆的对比色(红)
 第130张图片
紫色的垃圾桶和橙色花盆的对比,只看图会以为故事发生在普罗旺斯
这几个对比色搭配的穿搭和家居装饰技巧,平时生活里也挺好用的。想到再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0ca53a0 发表于 2020-4-26 11:12:11 | 只看该作者
 
说点俗的。La La Land 是好莱坞投资新思路的成功典范。此片仅仅花费了3000万美金的成本,就已在全球收获了3亿美金的回报。再加上金球奖7提7中,奥斯卡提名追平了泰坦尼克号的14提记录,后期的版权和周边产品收入也一定会非常惊人。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今年才刚刚33岁,如果算上他在大学毕业时的实验作品,爱乐之城也只是他导演的第三部电影。而他的商业出道作品《爆裂鼓手》,也是仅靠500万美金的投资就拿下多项奥斯卡奖,并收获了十几倍的资金回报。

2010年,他拿着爱乐之城的项目书去见投资人,刚说完这是部音乐剧,对方就已经皱起了眉头。听他说完这还是关于爵士乐的音乐剧,投资人已经想起身走开了,但是出于礼貌还是问了一句“你打算找谁负责音乐部分?“

查泽雷答曰:“我大学室友。”

投资人表示:“。。。”

自然,当时没有人对这部电影感兴趣,这个项目也就不了了之。直到2014年查泽雷靠《爆裂鼓手》一战成名,才为《爱乐之城》的剧本找到狮门影业这个东家。多说一句,爆裂鼓手讲的就是查泽雷自己高中时代的故事,他本想成为爵士鼓手,后来被乐队开除,“不得已”才去了哈佛学电影。

好莱坞一向都追求大电影,大制作,大场面。直到近年,以Blumhouse为首的几家制作商,才改变了策略,开始制作大量“3-5百万”小电影。这个制作成本是经过仔细核算的。在这个范围内,即使电影拍砸没能公映,光靠出卖版权到各大网站也能够勉强回本。每年出品十几部电影,大多数略亏,但是总能有一两部爆款,就能获得数十倍的收益。

Blumhouse近年的知名作品有《人类清除计划》系列,《鬼影实录》系列,《爆裂鼓手》等,当然他们还有更多的电影连中国的盗版网站都懒得放。

这类低成本电影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技巧。拿《爱乐之城》来说,首先,剧本中的故事原本是设定在波士顿,然而为了节约成本就把地点改成了洛杉矶,这样就省掉了大量的机票酒店和其他旅行开支。

然后,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的拍摄流程只有短短的四十天。这比有的美剧单集拍摄时间还短,更不用说那些要拍一两年的大制作了。不过,这对导演来说已经是相当奢侈的资金量了,毕竟爆裂鼓手只拍了19天。

再者,拍摄团队尽量用熟人。用熟人的好处是,如果一年能快速的拍好几部戏,即使平均到每一部戏的工资略低也能让大家有合适的收入。就演员来说,《爆裂鼓手》里的配角也出现在《爱乐之城》中,甚至原本男主角都要用上一部中的迈尔斯.特勒,但是最后由于价钱没谈拢,就换成了高司令。

另外,大牌巨星能用还是会用,但是不能给钱。这类低成本电影省钱的一个方式就是酬转股,让主要演员白演,然后按票房分账。原本《爱乐之城》的女主角是想请哈利波特里的艾玛.沃特森,后来迪士尼真金白银的把人挖去拍《美女与野兽》,这才换成艾玛.斯通。其实如果跟国产小鲜肉们学习一下,演技靠CG,台词靠配音,可能还能更省点。

还有很多其他扣扣索索的省钱小手段。比如,按照规定,有台词的演员工资至少是400美金一天,而没有台词的只需要100美金一天,所以在这些3-5百万战略电影中,你很少会听到餐厅的服务生或者路人会开口说话。

这样一来,拍一部007的预算就够拍十部爱乐之城,或者60部爆裂鼓手。这样全新的电影投资思路,也值得我们的电影人思考。比如,如果哪位导演想请余文乐又觉得稍微有点贵,就可以试试用我本人,价格合适量又足,可以说是十分划算了。

----------------------------------------------------------------------------------------------------------------------------
因为忙着去解决人生大事,有一阵子没上知乎了。大家都还好吗!后面的朋友,把手里的钢琴举起来。

微博微博:Blake老实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西瓜大星 发表于 2020-4-26 11:12: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遗憾——他们没能在一起,二刷之后,觉得很欣慰——他们为什么要在一起?各得其所就是最好的结局。

《爱乐之城》所讲述的爱情,在我看来不是一颗甜而无用的糖。

如果没有精彩的歌舞和流畅的镜头,这会是一部很平庸的爱情片,而这个通俗的爱情故事的“悲伤结局”却是最大的亮点。

石头姐饰演的米娅是一个生动、可爱、积极的女孩子,她的梦想是成为银幕上的大众情人,像她的偶像英格丽褒曼一样,留名影史。

 第144张图片


高司令饰演的塞巴斯汀是十足怀旧的文艺青年,他迷人,富有激情,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反抗平庸的生活和世俗的眼光。他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爵士俱乐部,才不管有没有人来听。

 第145张图片


他们都是可爱迷人的角色,我在想,如果我遇见这样的两个人,我也会爱上他们。他们之间又有着同样的对于艺术的灵性和热爱、对于梦想的执着,所以很容易惺惺相惜,坠入爱河。

但他们始终是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追求,并且未必会用整个人生去互相适应。

塞巴斯汀因为有了牵挂和责任,放下“严肃艺术家”的身段,去谋一份收入可观稳定的“俗气”工作,最后真正积累到了资本和名气,改善了生活,开起了自己的俱乐部。
米娅因为塞巴斯汀的鼓励,辞掉咖啡馆的零工,不再东奔西跑的试镜,潜心创作了自己的独角戏,也因为这场看似失败的演出,被大导演慧眼识珠,成为了女明星。
他学到了她的积极务实,她学到了他的勇敢激情,他们在这样的两条路上都实现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第146张图片


而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没有相遇,塞巴斯汀会不会梗着脖子穷困潦倒一辈子,米娅会不会永远只是一个束手束脚四处碰壁的小演员?

米娅问他:如果没人来看怎么办?塞巴斯汀说:你管他们怎么想。
塞巴斯汀也和她说:不是你想要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吗?她说是啊,因为那样你可以照顾好你自己,和实现你的理想。

恋爱其实就是这样,两个人各自独立、彼此吸引,然后就开始有了交集和共性。你开始试着通过另一个人的眼睛去看见整个世界,也通过他的心,去映照你自己的灵魂。
在这个过程里,会有冲突、矛盾、混乱和迷茫,会彼此影响、彼此接纳、彼此改变、甚至彼此吞噬。但好的爱情,一定会让你成为更完整的人。

 第147张图片


在最大的那场争吵里,米娅愤怒地提醒他:你不要忘了追求你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而塞巴斯汀的指责也在警告她:当心你那无用的虚荣!
这场争吵过后,有些迷茫的两个人,也渐渐开始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结尾处那段很长的歌舞,像是一个平行时空里的“happy ending”,他们两个人相爱相守的场面让人遗憾得直想哭,但其实在那个结局中,米娅还是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英格丽褒曼,塞巴斯汀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啊,那里没有一家叫做Seb's的俱乐部了。

所有人都希望他们还会快乐地在一起,像开始的样子,可如果没有英格丽褒曼,也没有Seb's,只有永无止境的惺惺相惜,他们会真的幸福和快乐吗?

那一段结局更像是米娅自己的想象吧,凝视着曾经的爱人,听到熟悉的音乐时,忍不住想,”我已经拥有了我一直渴望的一切,却觉得还是怀念你,如果是你陪我在这,那该有多好。”
可也就只是想想算了。
“我会永远爱你,不过也就只是爱而已”

 第148张图片


二刷之后我和朋友聊着,忽然就很想说,虽然让人想哭,但这结局已经太好了呀,因为在真正的生活里,“有梦想且能实现初心”已经是极难得,还要求一生挚爱什么的,也太奢侈了吧。

这部电影有我非常喜欢的好莱坞老电影风格、爵士乐和复古小洋装,也有我心目中最好的爱情的模样——
求仁得仁,有始有终。

 第149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1 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