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复制链接]
72947 20
Jebedish 发表于 2020-6-27 00:47:09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上一篇:新手学习云计算的规划?
下一篇:有哪些公司提供云计算服务?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昌荣 发表于 2020-6-27 00:48:07 | 只看该作者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简单说就是,看AWS怎么发展,就知道趋势是什么了。

去年年底我去美帝拉斯维加斯参加Amazon AWS的re:Invent技术大会,有一个会议室关于系统架构的,Amazon的一个架构师这句话让我映像非常深刻,我还拍了张照。
Today's innovations are tomorrow's table stakes. 翻译过来就是:今日创新就是明日的标配

十几年前,AWS云服务刚推出的时候,是一种创新,然后,各大厂也推出自己的云服务平台,云服务成了家常菜,全世界都流行不自己维护服务器,把运算和存储放到云上。

然后几年前AWS推出Serverless,然后各大厂又跟着上推出类似Serverless的服务,现在云服务如果没有Serverless也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在re:Invent技术大会上,我又看见AWS又更进一步推出Outpost、Wavelength、Local Zones这样更灵活更高效的云服务,可以预见,用不了几年,其他大厂也会跟风推出他们的克隆产品。

曾经的AWS创新,现在是云服务标配;同样,现在的AWS创新,就是未来的云服务标配。
总之,AWS就是领先,就是牛逼,就是先进!

原因也很简单,AWS起步最早,市场占有额第一(根据Gartner发布的全球云计算市场数据,2018年AWS占全球云服务市场份额的47.8%),AWS的市场占有额是百分之几十,排第二位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啊!AWS是垄断地位,巨大的市场意味着巨大的利润,巨大的利润意味着有巨大的产品投入,巨大的产品投入意味着不断的创新——所以,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就是由AWS引领的,就这么简单。
我在AWS re:Invent技术大会上深切感受到AWS的确牛,你想想,光是去拉斯维加斯参加会议的就有6万人,不是所有用AWS的公司都派人去的,用AWS的公司派人去也不可能派所有开发者都去,我非常非常保守一点估计,1/20的使用AWS的开发者去了吧,那就是说全球有120万开发者靠AWS吃饭呢。

如果疫情到下半年得到控制,大家有机会去参加AWS re:Invent最好,顺道可以逛一逛拉斯维加斯,不过,如果你去不了,也没关系,现在AWS搞了在线技术大会AWS INNOVATE ,不用去跑那么远也可以感受一下云服务未来的趋势了。
我看了一下大会日程,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session值得关注。

对于AI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关注《轻松开发人工智能应用》,AWS提供了全套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案,从机器训练资源、数据分析到一个看起来超牛逼的管理界面,基本上就是你交钱就行,不需要费劲自己从0开始苦兮兮地攒训练环境,因为AWS起了这个头,我预期将来AI的训练趋势也是走向云,利用AI的企业无需重复搭建自己的训练基础设施。

对于无服务器(Serverless)应用架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玩转Serverless数据分析-轻松构建云上数据湖》。对于Serverless这个方向,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云服务方向,倒不只是宣传中的『用多少算多少钱』这种节约开销的好处,使用Serverless,能够强迫我们重新架构服务,让每个功能更单一,这样最后开发出来的架构更加清晰。

说到架构,对架构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关注《应用程序现代化架构及治理》,我知道AWS提出了Well-Architected的框架,这个框架是真有良心,没有贩卖AWS的服务,而是真的从中立角度来介绍应用架构应该怎么做,下面是我从re:Invent上截的一张图。
最后,给想去参加AWS INNOVATE 2020大会的朋友们一些Tips吧——

第一,一定要预先想好自己对那些会议感兴趣,你看下面的会议日程,技术大会是有分会场的,不同分会场同时开讲,除非你有分身术,不然你是绝对不能所有讲座都参加的。如果是一个单位的几个同事一起参加还好,可以分别去听,然后回来总结分享;如果就你一个人,那一定要先想好了对哪些会议感兴趣,有取舍,然后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定预先想好,别事到临头才决定。
第二,AWS INNOVATE 2020是在线会议,请保持网络通畅,如果你的网络卡了,讲师是不可能替你重讲一遍的,所以,参加会议的时候就不要下片了:-)

第三,光带上耳朵是不够的,要准备好做笔记,如果是现场参加会议你要用电脑做笔记不容易,因为要么你找到一个电源插座,要么你的笔记本电池要足够强劲,但是这次AWS INNOVATE 2020是在线直播,所以不存在电池的问题,但是,你的电脑要用来看会议视频啊,所以,我建议是准备纸质笔记本,这样记录方便。

第四,准备好截屏工具,有不明白的或者重要的,别犹豫,赶紧截图,回头慢慢消化,每一个讲座毕竟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节奏会很快,如果有疑问,截图做个标记,会有还可以联系演讲者请教,但是你要是一点记录都没有,错过了就诊错过了,连问都不知道从哪里问起。

以上就是我纵横技术大会多年的一点心得Tips,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像AWS INNOVATE这样的云服务大会还是不容错过,点击这里报名吧 http://aws.d1meeting.cn/200423/reg.aspx?frm=aws-social-KOL8

最后,希望大家都好好享受技术盛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江流小海 发表于 2020-6-27 00:48:12 | 只看该作者
 
小岱认为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淡化 Server,强化 Service。所谓的淡化 Server,就是开发者无需再像往常一样购买云主机示例,去做各种运维操作,云平台只提供“服务”,不提供“服务器”。

事实上这种概念在 Serverless 服务出现之前,就已经一直存在了,那就是对象存储。典型的例子如AWS(Amazon Web Services) 的 Amazon S3 数据库:




整个存储过程,用户只需创建并管理 Bucket 即可, 全程不用接触"服务器", 用户也无需知道数据到底是存在哪个服务器上, S3 本身就提供了灾备, 自动扩容等能力。
这种把资源抽象成水电一样的,要多少给多少,不用不花钱,只提供服务不提供服务器的思想已经在 AI 训练,应用部署等方面得多了诸多应用。
AI 训练与部署的 Serverless 化

完整的 AI 的训练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步:训练数据的采集/标注,算法选择/参数调整,算法部署。
但实际操作的时候,会发现工作量非常大,比如如何在多台服务器上进行单一模型的训练,如何存储大量的训练数据,模型的参数/超参数的调整,这其中每一步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讲都极其耗时,但 AWS 提供的 SageMaker 平台,将最繁冗的工作全部自动化:
SageMaker 服务

有了 SageMaker,AI 模型训练者无需去手动管理服务器,搭建繁琐的工具链,手动调参。参数调节,超参数调节,模型选择,数据可视化分析,每个过程都极为耗时,但 SageMaker 提供的 Autopilot 功能可以将大部分工作自动化: 自动选择最佳算法,自动根据性能对模型进行优先级排名,自动调参,大幅解放 AI 算法人员的时间。
流程图:




先从 Amazon S3 数据库(上面刚提到)中加载训练数据表,然后选择要预测的 column,之后 Autopilot 会智能地自动选择正确的算法模型来进行训练,调参过程也自动进行,训练的结果会在专为 SageMaker 定制的在线 IDE Amazon SageMaker Studio 上可视化呈现:
自动选择算法,自动调参:SageMaker Autopilot

SageMaker Autopilot 会自动检测训练数据,选择最优的算法集,同时对多种候补算法进行训练并自动调参,最后会自动根据预测精度进行排名,有五十多种预备算法模型可以选择,和 SageMaker Studio 集成,可在 Studio 中看到训练结果。




一键部署:

在 SageMaker 平台上可以一键将模型部署到 Amazon ML 实例上,只需声明示例的类型,和最少和最多的实例个数,你设定好的 API 就会以高可用,低延迟的 HTTPS 接口形式,供全世界调用。
关于 AWS 的 SageMaker 更多的信息,在四月二十三号(大后天)的 AWS INNOVATE 2020 大会会有更详细的讲解:




具体可以去看第一个人工智能分会场:




应用部署的 Serverless 化

开发一个全栈应用需要什么?需要服务器,数据库,以及部署在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代码,和其它的周边设施。
在以往的开发中,即便有了docker等容器化的帮助,可以直接将做好的镜像部署到服务器,管理多个服务器实例。既然数据库已经实现了 Serverless 化,那我们使用的数据库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脱离,直接调用 S3 数据库等云存储设施,业务代码的运行也同样,我们无需手动让业务代码跑在服务器上,只需将业务代码部署到 Serverless 平台上,如 AWS Lambda 服务即可。
借助 AWS Lambda,您几乎可以为任何类型的应用程序或后端服务运行代码,而且完全无需管理。只需上传您的代码,Lambda 会处理运行和扩展高可用性代码所需的一切工作。您可以将您的代码设置为自动从其他 AWS 产品触发,或者直接从任何 Web 或移动应用程序调用。
也就是说,只需把业务代码写好,交给 AWS Lambda 平台,剩下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都无需再管,借此我们可以构建无服务器化的后端,将 AWS Lambda 与其他 AWS 服务相结合,获得可自动扩展收缩能力,跨数据中心运行,无需在可扩展性、备份或多数据中心冗余方面执行任何运维工作,it just works。




不仅如此,事实上前端的代码也同样可以一并做到 Serverless,前端资源的分发可以借助 AWS S3 对象存储,前端通过 Amazon API Gateway 调用 API Lambda,执行业务逻辑,同时用户通知可以通过 Amazon SNS 服务向用户推送消息:




关于 Serverless 现代应用部署的部分,可以关注一下 INNOVATE 大会的 现代应用 分会场,会有更多精彩详细的介绍:




数据分析的 Serverless 化

大型应用离不开用户日志收集,记录,追踪,分析,不管是构建用户画像,推荐个性内容,都离不开巨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也可以完全 Serverless 化。
无服务器自动伸缩框架 Amazon Kinesis Data Firehose 完美的构建了嘉谊互娱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更加可靠,也同时更加易用。
Amazon Kinesis 可以用来获取多媒体、网站点击流等实时数据,也可以获取用于机器学习和其他应用程序的 IoT 遥测数据。借助 Amazon Kinesis,可以即刻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做出响应,无需等到收集完全部数据后才开始进行处理。
比如借助 Kinesisi Video Stream,可以将视频从各种来源,比如办公室、工厂和公共场所中的摄像头的设备所捕获的流式数据传输到 Lambda, SageMaker 等其它平台,就可以达到抓捕罪犯,记录车牌号等效果。




关于 Serverless 大数据分析的更多内容,可以在 INNOVATE 2020 大会的第三个分会场 大数据分析 看到:


现代应用部署方案


如果想了解最新的云服务发展趋势,或者想完成企业上云的转型者,都可以来看一下 4月23号的 AWS INNOVATE 2020 线上大会:


AWS INNOVATE 2020 大会
AWS注册大会还有机会获得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或者爱奇艺会员卡,快去注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俄叫_染染 发表于 2020-6-27 00:48:44 | 只看该作者
 
云计算也被喻为第四次信息革命开端,将应用部署到云端、充分使用互联网的渗透性,并与移动互联装置完美融合,用户而言不必再关注那些令人头疼的硬件和软件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将会由为专业的云服务提供商去解决,只需要你按照自身的需求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关于软件的更新、资源的按需扩展都能自动完成,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几乎无所不能的超级服务!
云计算具有的五大特质
大规模、分布式
一般具有相当的规模,世界排得上名号的云服务商(包括Google、Amazon、微软、阿里云等)都拥有上百万级的服务器规模,而依靠这些分布式的服务器所构建起来的“云”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虚拟化
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用户并不需要关注具体的硬件实体,只需要选择一家云服务商、注册一个账号、登陆到控制台、去购买和配置需要的服务(云服务器、云存储、CDN等等),再为你的应用做一些简单的配置之后,你就可以让你的应用对外服务了,这比传统的在企业数据中心部署一套应用要简单方便得多。而且,你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你的PC或移动设备来控制你的资源,这就好像是云服务商为每一个用户都提供了一个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一样。
高可用性和扩展性
云计算供应商一般都会采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基于云服务的应用可以持续对外提供服务(7*24小时),另外“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按需服务 更加经济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买服务,甚至可以按使用量来进行精确计费,这能大大节省IT成本,而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也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安全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所有企业或个人创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的IT团队或个人很难应对那些来自网络的恶意攻击,而使用云服务则可以借助更专业的安全团队来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云计算将我们传统的IT工作转为以网络为依托的云平台运行,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在2011年下半年公布了云计算定义的最终稿:云计算模式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按需自助服务、广泛的网络访问、资源共享、快速的可伸缩性和可度量的服务)、三种服务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四种部署方式(私有云、社区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云服务而言,则是在这个云计算平台上发布出来的供用户使用的产品服务!
关于云计算的趋势而言,友商和知友们也已经分享了很多自身的看法,这里就简单补充几点吧!
人工智能背后强大的助推器
未来无论是智能驾驶、情感陪护机器人以及其他众多的人工智能产品,都离不开云计算甚至是边缘计算的支持,云计算也早也不再只是充当存储与计算的工具而已。未来人工智能产品将更加平民化和丰富,也将会走进更多的寻常百姓家庭,而云计算作为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支撑之一,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推荐阅读: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彼此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简评:其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彼此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而言关系也只会更加密切,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云计算的未来趋势之一将会更加场景落地化、场景丰富化、不同领域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将变得更加紧密!


「多寡头玩家 & 垂直细分深耕」 云计算平台共存
曾被知友邀请回答一个问题“世界上云计算平台最终是否只会剩下AWS和阿里云”,其实提问者和很多人一样把云计算市场想象得过于极端、也过于简单了!
不可否认AWS云服务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全球云计算的其中一极,从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数据看,截止到2018年第一季度,亚马逊云基础设施市场占有率仍然超过30%,而作为竞争对手的微软占比为13%、IBM占比 8%、谷歌占比6%、阿里巴巴占比4%,亚马逊云服务的市场份额相当于微软、IBM、谷歌、阿里巴巴的总和。  
参阅自Synergy Research Group
在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2018年6月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分析报告中显示,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位列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甲。世界排名前5的云计算厂商中,美国占4个席位,中国占1席。
参自Gartner
虽然目前而言亚马逊的霸主地位还没有企业能够撼动,但显然在全球云服务市场排在二、三、四、五名等企业亦或是排名头部的亚马逊显然都不能坐享其成、高枕无忧,稍不留神,也许就会被后来者反超!
对于云计算平台而言需要加强自身硬件包括但不局限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充,但同时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云计算实则更偏向于云生态,云计算也不是孤立的,需要与AI、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做更多的结合和交流。
除了对于多寡头云计算平台外,对于很多致力于深耕垂直行业领域的云计算平台无疑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对云计算行业的掌控力、具备扩展行业应用和计算能力、具有能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具有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和定制化服务能力、需要更加专注在所属领域的纵向发展和延伸,以保持自己在所属领域的战斗力!
因此,长期来看,未来云计算市场将会呈现多寡头和垂直领域云服务商并存发展的局面。
推荐阅读:世界上云计算是不是最终只会有 AWS 和阿里云两个玩家?
简评:云计算未来不可否认是规模经济的时代,这也意味着巨头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是这也绝不是意味着细分玩家没有机会,对于深耕垂直行业服务的云服务商而言,如果能创造出其他企业进入的壁垒亦或是足够给力的产品、技术与服务也都将意味着在云服务的江湖可以占有一片天地。


云安全属性需要被摆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未来将会呈现出更多企业上云、更多业务场景上云、更多数据上云,市场空间的无限想象外,无疑也意味着对于云安全的也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倘若出现任何相关的云安全事故(数据泄露尤甚),将很有可能产生难以评估的代价。
参自: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年)
未来,云安全的市场前景也是一路看好!
参自: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年)
推荐阅读:《云计算安全白皮书(2018年)》
简评:虽然我们知道方便和安全往往是相悖的,但是在云安全层面对于云服务商的要求只会变得更加苛刻,云服务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基础设施相关的安全风险、保证运行环境和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应用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运营的合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复杂的人员风险等。
结语:
云计算未来会像水电煤一样重要和方便,我们期待着同时也为这一天的更快到来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丿噬灵灬魔尊彡 发表于 2020-6-27 00:49:12 | 只看该作者
 
云计算的趋势就是:越来越细粒度的资源使用和收费,让用户不需要为资源的闲置而付费,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则是越来越高的资源使用比例,减少了服务器的浪费。
而云计算的实际载体就是虚拟化技术,以及硬件虚拟化的支持,所以云计算很多新技术,都是始于intel,amd或者其他芯片厂商,然后由linux kernal集成,最后被云计算厂商使用在对外发售的产品之上。
最开始,用户满足于单独占有一个物理机的某几个cpu,这就是基于qemu + kvm + linux 的ec2 虚拟机
接下来用户需要一个更加混合的机器资源,可以让自己的 应用程序们,共享同一集群物理机,但是每个应用程序并不独占cpu,或者说以更灵活的方式分享cpu和io,这就诞生了 container + k8s 这类虚拟化技术
未来,micro vm 正在兴起,借助硬件帮助,最快的micro vm可以在100ms内启停,用户需要随起随停的服务,真正做到为每一次服务单独计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A刘青松 发表于 2020-6-27 00:49:43 | 只看该作者
 
十多年前,当AWS推出第一个云计算服务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不过是一个高投入、低利润的产业,既没人看好也乏人问津。
这样又默默耕耘了两年,直到《经济学人》杂志破天荒得用整期内容对云计算做了全方位深度报道之后,这项技术才算走到了镁光灯下。杂志的其中一篇报道预言:
“云计算的崛起不仅是一个让极客们兴奋的可以转变的平台。这无疑将改变IT产业,也将深刻改变人们工作和公司经营的方式。它将允许数字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政治问题。”



在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每次从读这句话就感慨不已,毕竟预言家这份“有前途”的工作看似光鲜靓丽,但是翻车的概率也是不低。不过我们AWS的首席云计算顾问费良宏老师还是”勇敢“发表了他的看法。
在他看来,2017年云计算有五大趋势:
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扩张加速;
大型企业拥抱云计算;
混合架构提供了新的机遇;
Serverless架构的普及;
物联网(IoT) 有望爆发。


花开五朵,各表一支:


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扩张加速
云计算的用户对于数据的位置通常有自己的偏好,网络的低延迟也是不容回避的需求。此外,合规性也是云计算服务提供者必须加以满足的优先项。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云计算基础设施继续保持扩张的趋势。
以AWS为例,除了常规的自有数据中心之外,为了实现最佳客户体验,AWS还定制化和自行研发了集成电路、网络路由器芯片、路由器、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大量硬件设备。在最新的夏威夷跨太平洋光纤线缆网络工程中,AWS预计将建成长达14000公里的海底光缆(再努把力就是现实版的海底两万里了),以连接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和俄勒岗等地,最深处为海平面以下6000米,其中很多工程挑战已经超出了一般科技公司的工作范畴。
这种变化除了我们已知的优点之外,还包括一些新的挑战出现,包括了利用全球化基础设施时需要解决的成本管理、灾害控制和高可用性的架构设计以及可移植性等方面的问题。


大型企业拥抱云计算
如果说过去的几年你能想的起来的云计算的受益者,我们通常都会列举诸如Airbnb、Netflix Supercell 这一类明显带有互联网特质的公司。而过去的一年多时间,这一名单上新增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名字。
比如:

有着76年历史、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
在充分利用了云计算优势以后,系统的性能提升了66%。麦当劳的POS 系统有超过300,000台POS设备,系统每秒钟实现的交易达到了8,600笔。


以及:




高盛、花期银行以及Capital One
最为传统和保守的银行业也启动了云计算的破冰之旅。甚至在http://techtarget.com的网站上就有了名为“Public cloud and big banks finally on the same page”这样让人惊讶的文章。
还有:



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
根据FINRA的CIO Steve Randich 的介绍,FINRA已将其75%的业务操作迁移至AWS 云计算平台之上。利用云计算获取、分析、存储了每天产生的高达750亿条之多的记录。按照他的描述,这个改变在成本上的直接的变化就是每年会节省2000万美元。
对于企业而言,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借用Gartner 一个说法就是 Cloud is not a strategy, it is a tactic
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战略问题,这是个战术问题
翻译过来就是:



混合架构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6年11月份,福布斯披露了他们针对全球302位企业高管所做的一项关于云计算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企业市场,混合架构(有人称其为混合云)的场景将会越来越普遍。企业的工作负载将会根据需要在云以及本地IT之间频繁的迁移。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成本已经不再是考量的唯一要素。云计算的其它优点,例如敏捷性、弹性支持的能力会越来越被看重。
从企业的顾虑来看,安全性依然最被企业看重的方面。而云计算带来的性能和效率的提升得到最多的认同。超过1/3 的管理者表示大规模的交易系统最适合应用在云计算之上。随着混合架构重要性的提升,将会出现支在云计算和本地IT环境间迁移的大量的需求。这个挑战对于传统的IT 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这需要新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新的机遇。


Serverless架构的普及
Serverless架构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从出现到现在不过两年多而已。所谓的“无服务器”不是真的脱离了物理上的服务器,而是指代码不会明确地部署在某些特定的平台或者硬件的服务器之上。运行代码的托管环境是由云计算厂商所提供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并非什么新的技术,无非是利用了Linux 内核中已经实现的诸如cgroups,namespace 一类的资源隔离和管理能力而提供的一种新的代码运行环境。这种环境的一个极大的优势在于,系统架构中最为复杂的扩展性、高可用性、任务调度以及及运维等工作已经由服务提供者代为管理。由此,我们可以步入到一个新的系统开发的境界——我喜欢将这个变化的结果简化称作no-Architecture(无架构师)、no-Ops (无运维)。

从我们熟知的程序运行环境的变迁也可以解释这种新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理服务器进化到虚拟化提供的虚拟机,由虚拟机进化到容器,而今天Serverless 架构又提供一个比容器更轻量、更简单的环境。难道这不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吗?
在Serverless 的世界里面,AWS 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期待新的一年里,关于这个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


物联网(IoT) 有望爆发
物联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次次对这个领域抱有热烈的期盼,但总是感觉不温不火。2017年为什么要旧话重提呢?

首先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困扰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之一物联网平台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AWS提供的IoT服务为例,它可以支持数十亿台设备和数万亿条消息,并且可以对这些消息进行处理并将其安全可靠地路由至终端节点和其他设备。而且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极大的简化了开发物联网应用的复杂性。
而AWS IoT Button则为我们带来了物联网设备的一个新的思路。这是一款可编程的简单的Wi-Fi设备,非常易于配置。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设备可以快速的开发出诸如一键购买、汽车解锁、智能家居控制、住客签到等。



对于物联网应用,还有一则利好消息就是低功耗广域网(LPWAN)在过去一年进步惊人。相比于短距技术(蓝牙、Wi-Fi、ZigBee等),LPWA无需额外部署汇聚网关,大大降低了用户的部署成本和复杂度,应用终端即插即用消除了部署限制。2016年6月,NB-IoT技术协议获得了3GPP无线接入网(RAN)技术规范组会议通过。已经具备了在2017年投入商用的条件。LoRa作为一种无线技术以较低功耗远距离通信,对建筑物的穿透力很强。LoRa的技术特点更适合于低成本大规模的物联网部署,例如智慧城市。仅在2016年已经有17个国家公开宣布建网计划,120多个城市地区有正在运行的LoRa网络。
当我们意识到困扰物联网的平台以及网络等瓶颈,因为市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得以消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迎来物联网爆发的一天
最后借用《经济学人》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云计算的承诺是革命性的:它将会更便宜,它将保持软件跟上潮流并且它将鼓励更多的合作。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xyanjuri61462 发表于 2020-6-27 00:50:23 | 只看该作者
 
先说一个引子。
Google 无人驾驶的项目最近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改变,实际上是由三方主导:
    一是 Google 旗下无人驾驶公司 Waymo;二是整车制造商 FCA;三是打车软件 Lyft。
Google 将很快对汽车行业形成强势影响,预计明年下半段,美国市场将看到真正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出现在老百姓身边。这也意味着全球第一个完整的无人驾驶汽车生态系统联盟成立,由软件供应商 Google、硬件供应商 FCA 和消费端互联网接入平台 Lyft 三家公司共同构成。
无人驾驶已经不止于 Demo,它将改变汽车工业,也将对人类出行和对汽车的理解产生根深蒂固的变化。

>>>>云计算的谎言
回到云计算,模式几乎一模一样。
过去 6 - 8 年间,云计算试图推翻和改变一切,然而却一直掩饰自己的野心。
云计算从全虚拟化起家,代表厂商是 VMware。服务器虚拟化让大家忽略到云计算的野心,也让传统 IT 硬件制造厂商放松警惕,误以为云计算只是搞虚拟化,而虚拟化最终是在卖服务器而已。
实际上,云计算既然能做虚拟化,也一定能在用户空间实现更轻量级的虚拟化,即 User Space 的虚拟化,云计算还可以做到线程的隔离管理,进一步做到进程级别的隔离管理,直到实现一套系统运行一个独立的 Task(任务),也就是容器化和单核化。


所以,如上图所示,我们能看到 IT 从物理设备走向全虚拟化、容器化、单核化。
>>>>云计算的野心
未来还有什么?我们不确定,但云计算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野心表现得最强烈的是亚马逊和 Google。
    去年 11 月,AWS 大会让大家感受很强烈的是,再也没有人谈论如何管理 Server,而是谈论各种各样的 API 和 Service。刚落幕的 Google I/O 2017 大会虽然缺乏新品发布,但依然让大家觉得激动万分,一是 Google 的服务化涉及到各个方面,二是 Google 正式进军 AI-first 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云计算在展露自己真实的目的,IT 不再是一个个的 Hardware(碎片化设备),不再有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硬盘、存储柜等等,而是一个信息科技与通讯科技集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科技交付平台,可以称之为 IT 及 CT 一体化。
它的底层有 Bare Metal(物理主机)、虚拟化设备(Virtual Machine)、容器化设备(Container Machine),甚至是单核化实例(Unikernel Instance)。
往上层看,Middleware(中间件层)将消失,应用程序无需放在令人头痛的中间件上才能运行,开发者无需关注 WebSphere、学习 Tomcat 和 HTTP session 复杂的管理方式。
举个例子,青云即将推出的分布式数据库,实现纵向与横向 100% 高度离散化,中间非常重要的分布式路由层,使关系型数据库脱离传统的、完全遵循主从结构的架构,灾难备份及灾难回滚机制等。
我们交付的 RDB Service 与 RDBMS 不同,不是软件,而是通过 API 形式交付 Service。如果用户要存储、修改和删除数据,只需要输入相应的命令即可完成。此外,MySQL 完全兼容所有的 ODBC、JDBC,采用的标准是美国 1992 年的 ANSI SQL-92。

>>>>存储对象化已成趋势
存储方面,企业不需要考虑硬盘,只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存什么,二是要存多久。
随着云计算面向 AI 化、移动互联网化,显然存储对象化是最重要的趋势。同时,为保持对过去的兼容而采取 NAS 化,只是对传统 IT 表现友好的途径。但毫无疑问的是,基于一个通用的、永久有效的访问协议能够到达某一个对象,是对存储唯一的定义方式。
所以,以云的方式观察存储时,基于对象存储( Object Storage) 是必然之路。

>>>>骨干网版图
青云重资投入建设骨干网将近 3 年,从 2014 年年末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建设北京、上海区,目前正在进行广东省的建设。在未来 3-5 年时间,青云将完成全国骨干网拓扑,并扩展海外建设。
为什么我们要投资建设骨干网?跟电信、联通有什么区别?
首先是我们在国内实现了超过 10 条 BGP 线路的汇聚,然后透过我们的香港节点(位于亚太区最大的光纤汇聚点 Mega-I),可以和全世界所有的顶级骨干网运营商进行光纤对接(一跳对接),比如 Tata、Infosys、新世界、香港电讯、NTT、AT&T 等。
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青云的网络是百分百的 SDN 化。从 2013 年 Beta 上线,青云是全球云计算领域内第一家将 SDN 功能在云端实现商用的云服务商。
现在大家都在做 SDN,但是做法都不一样。青云的 SDN 方案是纯软件的,完全不依赖于硬件制造业。与硬件强捆绑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因为硬件不靠谱,这是对设备应该持有的正确认识。

>>>>以软件为灵魂的新制造
今天,云计算已经肆无忌惮地实现对传统 IT 的替换,实际上这一进程在美国已经划上了句号。在中国,句号划了一半,另外一半也将在未来两年完成。接下来,整个 IT 行业和 CT(通讯)行业将完全由软件定义。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词是“新制造”。
打从青云公有云上线起,我们一直在新制造领域努力塑造青云的超融合一体机。所谓的超融合不是简单地去制造业工厂买一台服务器,安装青云操作系统,这只是第一步。
现在,我们在设计自己的服务器,芯片是基于当下流行的 ARM 或是 X86,并进行低能耗、高度离散服务器设计,使之成本和能耗降到极低。与此同时,它运行时的故障对整个线上生产环境没有分毫的影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今年 7 月的 QingCloud Insight 大会现场也会展示整体机柜。
经常有说法是硬件已经过时了,其实,过时的是 Traditional Hardware(传统硬件),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以软件为灵魂的新制造”。
很久之前,每一个在中关村出没的人都陶醉于配置兼容机,我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干这种事。为什么现在没有这样的生意了?原因在于软件先行,根据软件定义硬件,消费 IT 也从台式机变成苹果笔记本、平板电脑。举个例子,Google 推出的 Android Spy,所有工厂都要按照 Google 的要求制造硬件,这就是消费者 IT 领域的新制造时代。
类似在消费者 IT 领域发生的一切,企业 IT 领域的制造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
各行各业的 IT 相关人士再也不用关心硬件了,并且 IT 成本也将极大降低,因为省去了品牌溢价。以『网易严选』为例,这是去年中国大陆最抢眼的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其亮点在于专门经营去掉品牌溢价后的货物。品牌大多时候是为了帮助消费者筛选出优良的货物,而在企业 IT 领域,硬件的可靠性将转由软件系统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保障。
世界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希望本文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佛曰_方便 发表于 2020-6-27 00:50:36 | 只看该作者
 
“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李彦宏,2010年中国IT领袖峰会 “计算能力、处理能力甚至逻辑组件都能够像水和电一样使用,的确是有想象空间的,但可能过几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达’那时确实有可能,现在还是确实过早了。” ——马化腾,2010 年中国IT领袖峰会 “云计算不是我们想做,而是因为我们必须要做,客户需要,市场需要,如果我们不做,将来会死掉,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马云,2010年中国IT领袖峰会


云计算,究竟是皇帝的新衣,还是真实的未来?究竟是遥远愿景,还是时不我待?多年前的这场峰会上,三位中国互联网圈的顶级大佬观点鲜明,火花四射。


然而这两年,这样的争论似乎少了。对于互联网技术革命,更多的视线投向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些领域。难道是云计算的泡沫破裂了?


其实不然。


之所以云计算不再被挂在嘴边,是因为它已经渗透到互联网行业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阿里腾讯般的龙头,还是各种互联网创业公司,云就如呼吸般——感觉不到,离开不了


共享交通、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手机游戏……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无一不是依靠云计算的支持才能大幅降低运维成本,实现用户量级的跃升。


而以阿里云为例,根据阿里巴巴本周四刚公布的财报,阿里云的用户已经拓展到中信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人保金服、亚洲航空等国内外超大型企业,并涵盖了消费、能源、金融、健康医疗、制造、多媒体、零售等多元化行业,付费用户数首破100万


云计算,就如同线上的钢筋水泥,已经成为互联网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今天,我们就拿它和真的钢筋水泥比一比,看看用实体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是否能解释云服务这一互联网时代的“房地产”行业缘何而起,又将走向何处。


异源同流


在人类尚未探索海洋与外太空之际,无论游牧农耕,还是现代社会,土地几乎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在中国,由于土地出让受到国家严格管控,其稀缺性不言而喻。本世纪以来,中国的住宅房屋价格普遍上涨4倍,但土地出让价格却跳升了18倍。


不难理解,当房地产的火热向上游传导,就引发了针对有限土地的竞争。


在云计算领域也有这样一对共生关系:互联网服务和网络带宽。


“多图杀猫“这样的网络用语已经像是上古方言,德勤曾在2007年预测的国际互联网带宽极限也早已被证伪。


原因很简单,网络技术不断迎来突破和飞跃,电信业也一直在加足马力拓展网络带宽。


技术层面来说,从铜缆到光缆,从10G光模块到100G乃至1000G光模块,通信线缆的发展速度马不停蹄。移动数据网络的发展更为人熟知,从3G到4G再到即将商用的5G,移动网速的提升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相辅相成。


此外,在网络带宽拓展方面,谷歌已经联手脸书和多家中国企业合修跨洋光缆,传输速率可达每秒120TB,亚马逊在投资自营的海底电缆,特斯拉的马斯克则携旗下公司SpaceX宣布将向太空发送4000余颗卫星,为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提供Wi-Fi上网服务。


正因为有了技术发展和带宽拓展的双管齐下,才迎来了最近五年互联网连接速度的快速提升,而这也给对网速高度敏感的互联网服务——例如手游和视频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条件。


中美德日印五国2007三季度至2017一季度互联网连接速度
数据来源:整理自Akamai


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土地——带宽的瓶颈就不存在了。


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服务对带宽消耗的胃口越来越大,从手机游戏、视频播放,到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对网络速度以及稳定性的要求呈指数级的增加。


另一方面,网络安全的隐忧却始终未曾解除。德勤在最新的行业报告中表示:“全国带宽的大幅度提升显著加强了 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力度”,并且“考虑到自身的增长和DDoS攻击,大型企业和组织通常会租用超出自己需求很多的容量”。


2014年,阿里云曾帮助用户抵御了在当时还是最大规模的DDoS攻击,峰值流量达到每秒453.8GB数据。而这一纪录在2016年又被法国公司OVH受到的攻击打破,峰值流量甚至达到了每秒1TB数据。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带宽紧张的局面并未随着技术升级得到真正的缓解。


制度决定土地供应,技术则决定带宽,两者都是产业链中的限制要素。因此同根同源,线上的网络带宽就好比实体的土地资源,价格只会水涨船高。


互联网革命要继续,必须先解决带宽的瓶颈问题,而业界给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字——
革故鼎新


随着地价和房价的飙升,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意识到想要拥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光靠“拿地-盖房-卖房”这一流水线是不行的,发展类似 “长租公寓”之类的以租代售模式才是转型希望。


近年来,一线房企纷纷进军长租公寓领域,譬如万科的泊寓项目、龙湖的冠寓项目等等,其中万科还明确将长租公寓业务作为2017年的发展重点。


以租代售,不仅对于房企来说有长期稳定现金流和利润回报的吸引力,对于工作流动性越来越大、同时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80后和90后来说,同样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云计算来说,开端看似混沌,逻辑却一样的明确。


最先行动的是亚马逊和阿里。作为电商型企业,二者均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像黑色星期五和“双十一”这样的大型在线活动,短期流量爆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均摊系统压力来保证峰值来临时系统不过载,然而一旦活动结束,这些基础设施便转为闲置状态。


能否将闲置的计算资源租借出去给其他人用呢?云计算服务就此应运而生


当然,发展迄今,云计算服务的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租借资源。它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等技术发展的商业实现,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


除了“长租公寓”的比喻之外,还可以将云服务看作是当年电力发展的变革——从过去家家户户都安装单台发电机,转向从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如今的计算能力真的就如同水力和电力一样,是一种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取用方便,费用低廉。


互联网巨头曾经以为是很久以后的未来,转眼触手可及。


问卷调查:您所在的公司目前有多少比例的应用和服务在公有云上?预计三年后呢?
资料来源:高盛研究


亚马逊的AWS是吃螃蟹的人,也是这家电商公司当之无愧的利润中心。在刚刚发布的2017年二季报中,AWS业务斩获了4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42%,利润更是达到了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8%。


AWS云计算业务对于亚马逊来说的重要程度从下图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Geekwire


案例:流媒体龙头Netflix的零机房之路


你能想象,流媒体龙头如Netflix,竟然自己不拥有任何一个机房吗?


是的,这家公司花了七年,将所有服务移到了AWS的公有云上,并在2016年1月关闭了最后一个数据中心。


为什么要这样做?规模化是最大的驱动因素。现如今,Netflix使用AWS提供视频流媒体服务的规模是其在2008年自己数据中心运营业务规模的8倍,“如果采用我们自己的数据中心支持如此快速的增长将非常困难,我们根本无法让服务器的速度提高的更快”,Netflix云计算和平台工程副总裁尤里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除此之外,Netflix整个企业的运行方式都因为“云”产生了根本转变。新的Netflix应用程序是一系列的微服务,每一个都可以独立的变化,工程团队在一个松散耦合的DevOps环境中制作使用自助服务工具,加速了创新独立的决定。


最后,Netflix的运营成本也因此降低。一个整体的数据中心需要时间安装、调试、更新物理设施,而采用云计算基础设施,则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有了十足的灵活性。


阿里云的案例更为亮眼。


根据阿里巴巴刚刚发布的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截止2017年6月底,阿里云单季营收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96%。
图片来源:阿里云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2016年中国公共云计算市场规模约为20亿美元,其中阿里云占比将近一半。巴伦周刊也表示,阿里云已经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云计算平台。


阿里云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在未来四年里提高三倍
资料来源:Gartner


事实上,阿里云已经从单纯的将“计算资源”租给其他人用,进化成了企业级市场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使用阿里云提供服务的机构数不胜数,金融机构也多有尝试。在传统银行大多还是使用自己的私有云提供服务的时候,像云锋金融这样的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将自己的业务完全架设在了阿里云上。


云锋金融旗下的有鱼股票有鱼智投两款产品,都采用了阿里云的弹性计算体系,包括云服务器ECS、专有网络VPC、负载均衡SLB。安全方面则采用了安骑士、CA证书服务、态势感知等技术。


利用这套身经百战而又量身订造的解决方案,有鱼股票和有鱼智投从一开始就拥有了坚挺稳固的安全保障和高效流畅的用户体验。


案例:阿里云的弹性安全网络


本周科技界的大新闻,莫过于《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揭晓了2017年度全球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评选结果。这是一个针对35岁以下青年科技才俊,为找到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牛人而设立的奖项。


今年的TR35共有六位华人入选,其中阿里独拥两员,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就是阿里云云盾的负责人吴翰清。


他的获奖理由是设计了“弹性安全网络”,用创新的资源快速调度技术大幅降低了DDoS的防御成本,更高效的保障了网络安全。


除了亚马逊和阿里这样的云计算服务先行者之外,其他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入场,试图切一块“云蛋糕”。


主打搜索的谷歌和百度,时刻都面临大量的访问,对云服务的需求不言而喻;逐渐转向企业级服务的微软也依靠Azure打了一场翻身仗,在维护存量软件与操作系统业务的同时开辟了新战场。


对于不同的互联网巨头来说,主营业务的差异导致了天然隔离,他们在云服务领域的业务分层也自然落入了不同的位置:
注:大公司的云服务多有跨层现象,以上仅选取产品的主流定位。
资料来源:云锋金融整理


放眼未来,云计算服务的竞争已趋白热化。


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IaaS供应商着眼未来,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大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的能力,是行业最有力的竞争者。


那么未来,云计算产业链会走向何方?我们认为——长跑开始,技术为王
技术为王


房地产企业初期投入巨大,回款期漫长,随着一线市场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只有更有技术含量、更高端的房产项目才能承受如此大的前期开支。


而有些房企则另辟蹊径,向轻资产公司转型。譬如前段时间,万达将万达城卖给融创,酒店资产卖给富力,并通过收购的方式注入万达文旅和万达酒店管理集团,完成一次彻底的“轻资产”转型,从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企业过渡到高科技服务型企业。


云计算行业也在发生同样的故事。


重资产的IDC和CDN行业满目疮痍。在美股上市的蓝讯和世纪互联一直在亏损的漩涡苦苦挣扎,另一家龙头网宿科技曾经是A股的宠儿,股价一度超过茅台成为两市第一高价股,然而这两年盈利也开始下滑,股价迅速腰斩。


行业哀鸿遍野的背后,是不断涌入的新玩家,和白热化的价格战。各地的数据中心纷纷上马,如何吃得饱还只是“幸福的烦恼”,而如何能在云计算巨头开始侵占CDN市场时保住自己的份额,则成了传统龙头们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但这些理由还是流于表面。


更深层次的,是行业中的不同玩家对技术革新的理解和掌握有云泥之别。事实上,云计算和传统业务所要求的数据中心完全不同,单靠砖头瓦块光缆机房根本无法拥有核心竞争优势,而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储备显然不是传统数据中心龙头擅长的领域。


案例:美国电信运营商龙头Verizon跌跌撞撞的云计算发展之路


Verizon在2010年就拥有了遍及世界35个国家,超过200个传统数据中心。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Verizon又在2011年花14亿美元收购了云计算的专业服务公司Terremark,并旋即推出自己的云计算服务Verizon Cloud。


尽管拥有先发优势,且当年规模丝毫不逊于亚马逊的AWS,但Verizon很快就吃了技术薄弱的亏。在推出云计算服务初期,Verizon并没有能力自行开发配套软件和服务,只能选择第三方的软件平台,如ESX VMware hypervisor来管理数据中心的虚拟化配置。因此,Verizon Cloud在发布后三年里一直是beta版本,并不敢推出正式版。


而等到Verizon终于研发出自己的基础架构软件时,云计算laaS的风向已变。OpenStack、开放式API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用户需求,web-service API和Cloud-value-added的各种平台功能纷纷涌现,没有这些技术储备的Verizon又傻了。


在这样被动挨打的局面下,Verizon甚至不敢把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搬上自家的云,那又如何能忽悠客户使用自己的服务呢?


2016年,Verizon正式关闭了公共云服务平台,只保留了私有云业务,完全脱离了行业的一线阵营。


—————————————————


另一方面,相对轻资产的云计算公司则轻衣简行,以技术取胜,一路高歌猛进。


根据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9年中国的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较目前水平翻倍不止。


这个规模显然不是现有云计算技术可以支撑的。仍然以阿里云为例,此次的财报中也提到,其人工智能率先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ET医疗大脑和ET环境大脑迅速深入各个行业,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亚马逊作为行业龙头当然也不甘示弱。近期一口气提供的多项技术革新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刚刚发布的Macie人工智能应用。Macie不但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发现和分类敏感数据,还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控不寻常的数据访问活动,从而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和安全保障。


2016年云计算产业链公司营收增速差距显著 图片来源:云锋金融整理


可以看出,和线下房地产行业一样,在云计算产业链上,只有资产更轻、技术含量更高、迭代能力更强,才能在趋于白热化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如果回头看,我们当然可以很清楚的得出结论,当年互联网三巨头关于云计算的争论,是马云大获全胜。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七年之后再接再厉,喊出了“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云计算”的口号。


然而,如同其他互联网技术领域一样,云计算的发展仍然一日千里,越来越多的技术路线和新兴玩家会陆续进场,现在的行业龙头仍然肩负着沉重的竞争压力。


不过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如果理解了网络带宽和云计算能力与线下土地资源的共同之处,就不难理解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赢者通吃,占“云”为王。


封面图来自pixabay.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海洋精灵 发表于 2020-6-27 00:51:06 | 只看该作者
 
云计算是未来的方向已经是共识了,只是其成长的周期才刚开始,从炒作到现实得有一个较长时间窗口的周期。目前各路玩家在IT业务栈(或说应用栈)上各尽其力,取其中各层切入、卡位:
一、GOOGLE是全都自己做,给它认为世界需要的SAAS,自己的服务器、自己的路由器、自己的OS、自己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等。
二、IBM、HP,做一站式TURN-KEY方案,主要在IAAS上,卖附加值更大的BOX;但是也不放弃SAAS,特别是无AGENT的软件能力软件租用化。
三、VMWARE、MICROSOFT、CITRIX、REDHAT、ORACLE,做CLOUD ENABLER。
四、AMAZON、RACKSPACE、TERRAMARK,做ITAAS Operator。
五、CISCO、DELL等在往一站式或服务化转型。
这一切都是“云计算惹的祸”。
综上可见趋势已然明了,它会大发展,但是战局混乱,对于不能成为主导玩家的该如何应对呢?这是个现实的难题,谁如果能把握住更合理的答案,谁也将在未来拥有更大的战略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别瞎起名好吗 发表于 2020-6-27 00:52:04 | 只看该作者
 
不邀自来,我只是来YY的,不是意淫,是预言。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大众所见的云技术还在云盘里打滚。尽管大家对于云端的未来充满期待,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确切描述云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就算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本身,也对云技术的扩展一头雾水。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云盘炙手可热,各个公司一窝蜂的簇拥而上推出了自己的云盘产品,可仔细分辨后便能看出,这些云盘产品的功能类型都大同小异,并没有特别出色的产品。很多产品作出了一些微创新,却没有把握住产品的历史发展趋向,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更难以为将来的发展铺砖加瓦。所以在这里,我将尝试对云技术的发展与趋势作一个粗略的概括,就算抛砖引玉吧。
目前的云还只是一株小小的幼苗,它的众多特征还尚未显露。敝人以为,云盘和云计算只是另一个硕大概念的一部分,这个概念的名称就是:“云主机”。当然这个云主机和网站服务提供商们的云主机并不是一个概念,做网站用的云主机其实只是一个可以远端遥控的服务器,其软硬件本身和云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实毫无关联。而本文的云主机则是指一部在以太网上运行的、可供全人类使用的虚拟主机,由网络上的所有电脑(机房)组成。所有电脑的资源总和就是它的构成部件,所有电脑的运算、存储能力决定着云主机的工作性能。



一台电脑主机的硬件基本组成非常简单:计算部件、存储部件。电脑的工作过程就是从存储部件里调出数据输入计算部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后输出到显示屏等设备上,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工作任务。云主机的工作过程也是如此,只是,它的存储部分是网络上所有的硬盘,计算部分是网络上所有的中央处理器。数据从全网调用,然后再输入全网的处理器进行计算。目前这两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具体的产品:处理器对应着集群计算,而存储部分则是现在火热的云盘。

网络上的处理器、存储(云盘)和本地资源互为冗余,由一个庞大而精致的资源协调系统进行综合控制。所以若要建立云主机,在集群计算和云盘后,下一个最关键的部分是将所有资源进行协调管理的“中央控制器”。也许这个功能听起来比较遥远,但实际上另一个它的下游部件已经进入了建造施工阶段,这个工期的名字叫做:“云操作系统(IOS)”。


关于云操作系统,你可以这样想象:地球上只有一台或几台电脑,几十亿人口每人面前只有一台显示器和一副键盘鼠标,所有人使用的操作系统都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这意味着,你在家,在单位,在宿舍,在邻居家,在朋友家,在手机上,在平板上,在酒店里……只要你输入操作系统的帐号密码进行登陆,你就会使用到完全一模一样的操作系统,包括所有的软件、文件、操作设置、界面美化……都是一模一样的。因为系统只有一个,你再也无需记忆所有网站的帐号密码,因为操作系统本身就已经登陆过了,你通过云对其它网站的访问行为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账户信息,换句话说,所有的网站、游戏、应用等服务都无需进行注册或登陆。只有在涉及到少数关键操作(如金融或个人信息处理)时才需要二次登陆(或设置子帐号)。为了提高安全性,你也可以将你的系统设置为所有服务使用之前都需要重新输入帐号密码,这样台式机或笔记本就可以在保证开机便利性的同时,确保机器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冒用。



以后的软件开发者的工作简单多了,他们只需要把软件安装在云服务器上就可以了,这样全世界的用户不需要个人安装即可以使用他们的服务。每一个用户的软件环境甚至宏观硬件环境都是完全相同的,你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将完全不复存在:只要做好了对一个系统的兼容,就可以全球通用。


如果你觉得某个操作系统太贵、太陌生,你也可以随时更换到其它系统,比如WINXP\WIN7\LINUX\MAC……而这一切都不需要更换你的硬件设备,只要一个选择菜单便可完成。每一个系统有几万到几百万人围绕它工作,解决各种冲突、打补丁、杀BUG……所以你永远无需重装系统,电脑将永久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BIOS作为个人端底层系统与网络连接。可在BIOS中选择使用哪个联网系统或使用本地系统。也可直接运行部分软件或使用网络功能。


精力过剩的黑客们也很难破坏云系统——和以往由单独组织维护的服务器不同,云系统的基础是整个互联网,黑客其自身就是互联网的一分子,过高的损失会殃及自身,越大的破坏越会招致全球技术力量的疯狂反击。更何况在云系统中,每个人的账户都是唯一的,每一台电脑的身份也是唯一的,黑客自身的设备即网络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危险动作都处于整个系统的监控之下。


行文至此,大家或许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软件,不同的应用环境……传统的用户数据乙方(服务提供商)存储方式将让云端优势不复存在。服务提供商们把持了用户数据就等于把持了从业资源,这部分资源是私有的,就算是使用者(甲方)也无权提取。而这是违反法律、云技术本质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所以传统IT产业必须作出让步,把个人的信息归还给个人——你的个人照片、文字、博客、相册、发帖、回复、评论包括后台数据等信息都会存储在网盘里,换句话说,网络服务的提供商并不替你保存任何数据,所有的数据都记录在你的个人云盘里。就拿知乎来说,你对我这个答案的评论,包括点赞信息,都会存储在你的个人云盘里,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只是一个程序,同样运行在云系统上,服务商自己无需承担任何硬件费用,只有软件成本。未来信息社会的数据核心只有数万个机房和数亿台电脑的混合体,而不会是任何一家企业。

承上扩展:任何公司、网站、系统所使用的个人信息数据都可以被设定为是公共的,使用这些信息的区别仅在于发布形式,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如果你刊登了求职广告(开放特定信息的访问权限),在默认设置下,所有的职聘网站都会出现你的讯息。只是展示内容、功能窗口、界面布局有所不同。

所有的数据都以机房阵列的形式存储运行,你没看错,是机房阵列,而不是硬盘或机柜阵列。这个阵列的硬件体积可能会纵跨几大洲,分布于世界各地成百上千的机房里面。这样的做法有这样几个意义:

1 某几个节点出现问题完全无关紧要,那些频繁使用的数据会通过一套自动枚举的管理机制加强权重,加大存储次数和地域跨度,即使半个地球在一瞬间被毁灭,大部分重要数据仍然不会丢失。

2 对数据的读取可以同时通过数个机房同步进行:例如A机房负责提取前10%,B机房负责20-30%,C机房负责30-50%……这样一来读取速度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3 对数据的非法篡改将会非常困难,因为数据是通过系统自动分布于全球各处,具有相互印证备份的功能。如果不通过主要节点,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同时更改所有的数据。大数据的传输机制(层层集中,层层备份)本身就限制了对数据的任意篡改,因为大家都使用一台系统,大数据的构建将水到渠成,数据们之间也会相互印证。这种印证既包括了相同字段数据之间的印证,也包括了关联字段之间的计算印证。相同字段的印证很好理解,关联字段则是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2014年国民平均消费这个数字的来源是所有民众,民众的数量是几千万人或几亿人,如果你更改了总和,和各省数字之和冲突;你更改了省级和值,跟市级和值冲突;更改市级和值,跟县级和值冲突,更改县级和值,跟乡级和值冲突……最后你只能去改个人,个人还没完,跟某阶段消费数量的和值冲突……

4 大部分机房个体的多盘备份将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数据分布在世界各处。这样一来机房建设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而且每一个机房都可以联入云系统分担云端的工作并为此获得收益——个人以为将来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将成为机房建设的热门地区,只需要一根光缆和一根电线,就有整个南北极的严寒天气源源不断的疏散燥热。



美好的前景说完了,下面说点距离我们较近的趋势,也就是云技术的发展阶段。

1 存储云,也就是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把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在使用时将其从云端取回来。

2 软件云,除了数据,程序本身也可以从云端调用。再细化一些,最开始的软件云只能做到个人设置的云端同步——比如无论你在哪台机器上开启浏览器,浏览器皮肤、收藏夹、cookie信息都是完全一致的,不需要重复进行设置。目前已经有部分软件可以做到这一点了。

下一步,是程序代码的云端调用,例如函数库。我们的软件将不会再蹦出烦人的升级提示,而是直接在云端运行最新版本,然后在本地显示结果。

十年之内,我们安装软件时填写的路径将会多出一些选择。比如现在我们只能填写C:\之类的盘符,但不久之后,我们可以选择把软件“安装在数字云盘、安装在百度云盘”。哪怕我们的电脑重装了系统,只要安装了云盘客户端,便可以对这些安装在云盘上的软件进行调用。

3 系统云,当上述云盘的功能逐渐强大,开始支持越来越多的软件安装在云盘上时,云盘客户端便开始向云系统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刻才能标志着人类真正迈入了云的时代。上文所述的大部分YY也将在这个阶段得以实现。

4 统一云,系统云并非云技术的终极,云技术的终点是统一云。
百年之内,提供云系统的厂商们将会发现数据不应存在界限,不同系统的用户数据完全可以共享。也就是将不同系统中的数据统一为同一个数据库,所有系统从一个云数据库中调取资料。对于个人来说,也就达到了本文之前所描述的:无论你使用windows或ubuntu(届时不一定叫这个名字,也不一定跟现有的这些系统有血缘关系),都可以打开同一篇文档,甚至使用同一个软件。

“云”的基本特征是无处不在,任何界限与真空都代表云的发展未臻圆满。当我们有一天能够毫无阻碍的处理所有的信息,而无需考虑时间、地点、平台、国家、厂家……云的世界才算真正到来。

征途仍然漫长。


——全文完——
本答案所有文字、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商用场合。

------------------161021凄惨补充---------------------
360云盘完犊子了,敝人作为360的坚定五毛这脸打的真是惨绝人寰……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只是一方面,一个限制10M以上文件共享的措施就能规避。但一味仿冒圈占,不主动寻找赢利点、不懂得抢占技术制高点,搞到今天惨淡收场倒也不算意外。十几年前电子邮箱也曾经掀起一阵收费潮,顺便死掉了一大批,但今天的电邮依然存在,却不再被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通信工具。个人认为云盘也将重复同样的过程,当国内外具有长远眼光和先进技术的公司们在云技术的框架内重新发现商机后,某些人迟早要把拉出去的粑粑重新吃回去。

2016年10月21日立此存证,厚颜祈待云盘归来,预期3-5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2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