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什么美国的大城市人口不多却看起来很繁华?

[复制链接]
67757 20
8190399 发表于 2020-11-25 11:11:0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美国的大城市人口不多却看起来很繁华?


上一篇:纽约最贵公寓one57户型到底长啥样?
下一篇:如何看待《纽约邮报》一则关于拜登的负面报道,于近日被Facebook和推特封杀?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元谋人不快活 发表于 2020-11-25 11:11:43 | 只看该作者
 
赞同本问题下 @Fan Francis 的回答。美国的"city"和我国的“市”其实不是一码事,我在这里以自己所在的明尼阿波利斯市为例,补充几点个人见解。
明尼阿波利斯,是明尼苏达州第一大城市,2017年人口41.3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国海南省临高县有51.4万人,黑龙江省鹤岗市有105.87万人口,铁路大提速之前,坐慢车从广州北上,在粤北山区会停一个叫做乐昌的小站,而这个乐昌市,人口有52.1万人,比明尼阿波利斯还多。
那明尼阿波利斯这座“小镇”是怎么样的呢?
 第1张图片 (来源:https://www.roadtrips.com/blog/things-to-do-minneapolis-super-bowl-weekend-2018/)
是不是看上去挺吓唬人的?好的,我们来换个角度......
 第2张图片 来源:维基百科
把镜头拉远一点就露馅了,和美国很多二三线城市一样,明尼阿波利斯市只有中心城区(downtown)的几个街区是高密度的摩天大楼,而在中心区以外,城市像是摊开一张大饼一样,沿着放射状的主干道长出蜘蛛网一般的街区,在街区上铺开低矮的平房和二层小楼。
但这并没有完全解答题主的疑惑:为什么如此之少的人口,却能支撑起如此“繁华”的景象?明尼阿波利斯这座人口比不上本时空临高县的“小城”有能容纳六万六千人的体育场,有棒球场,篮球馆,冰球馆,美术馆,大剧院,历史博物馆,医疗中心,大学校园.....这显然不是为了仅仅满足40万人生活需求的。
原因正如 @Fan Francis 提到的,美国的一个“城市”更像是我国的一个区,承担着一个都市圈中的具体某一项或几项功能。以明尼苏达州的“双城地区”(Twin Cities Area)为例,明尼阿波利斯市有现代化写字楼和文化娱乐场所;往东10英里,有圣保罗市作为州府,是行政机关和司法系统所在地;往南7、8英里的布鲁明顿市有全美国最大的百货商场,Mall of America;与布鲁明顿隔河相望的Egan和Apple Valley市是中产家庭喜爱的住宅区,在往东一点,Cottage Grove 市有3M的工厂......上述这些地区,从行政区划角度上来说都是独立的“市”,但在产业分布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角度上来说,其彼此依存程度之高,又更像是我国大城市中各个区的关系。
 第3张图片 我们在对比中美两国时,可能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个误区: 望文生义,套用国内的概念来类比到美国。在中国,一个“市”意味着一套完备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意味着相对自成体系的产业布局,但美国的一个“city”却并非如此。以我熟悉的司法领域为例,在中国,法院层级的一个例子是“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而在美国,却没有什么“明尼阿波利斯市法院”一说,明尼阿波利斯市民要打官司,汉宁平郡(Hennepin County )地区法院有一审管辖权,然后可以上诉到明尼苏达州上诉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在这里,司法机构的层级划分就不是按照“city”来设置的,一个“郡”可以包含很多个市,这一司法领域的机构设置就和我国不同。
在很多公共职能上,在我国一般由“市”负责的领域,美国的“city”并不承担。例如,在我国,考驾照和驾驶资格的管理一般由各个地级市的政府负责,而在明尼苏达州,根本没有“city”这一级别的驾照管理部门,直接归州政府负责。有些较小的市,由于财力有限,甚至干脆没有警察局和消防队之类的公共安全部门(参考:https://www.dallasnews.com/news/news/2012/06/19/kemp-like-other-small-towns-adjusting-to-life-without-a-police-department)。像这样的小城市,其实更像是我国一个楼盘或者居民小区,只承担非常有限的生活服务。当居民有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需求的时候,就需要开车上高速,一脚油门前往明尼阿波利斯这样的区域中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身人口只有40万的“小城”看上去如此繁华了 -- 因为支撑它的是方圆几十英里范围内各个小城的需求,辐射着广义上“双城地区”328万人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为军为民 发表于 2020-11-25 11:12:2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美国的“城市”,如“芝加哥”-- 一个百万人口级别的地方,在中国对应的不是“北京”,而是“海淀区”,甚至只是“中关村”。

与中国的“北京”这种概念对应的美国“城市”,不是狭义的“芝加哥”,或者“波士顿”,而是一种被称为“都会统计区”的概念。

比如芝加哥,对应的是“Chicago-Naperville-Elgin, IL-IN-WI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人口近千万。这相当于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撑着”几个街区大小的下城,算是很合理的搭配。
更典型的如纽约,狭义的纽约市人口,“只有”八百多万,但对应的“New York-Newark-Jersey City, NY-NJ-PA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人口有两千万。


更具体点儿的对应,“曼哈顿金融区”差不多对应“国贸CBD”,“曼哈顿中城”差不多能对应“金融街”,都属于“downtown/下城”的概念。然后,整个曼哈顿,差不多是北京西城区的规模。而整个纽约市(五个区),差不多是北京5环的规模。而整个纽约都会统计区,面积差不多是整个北京+天津还要更大些。


国情不同,人口密度也不同。美国的大都会,特别是在“都会统计区”这个级别概念上的大都会,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低密度且低矮的平房,典型的摊大饼模式(洛杉矶是此风格的极致)。存在所谓“高楼大厦”的区域,基本上只是在“downtown/下城”。纽约的下城面积稍大,可以说整个曼哈顿中央公园以南的地方,都很“下城”。其他大城市,如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等地,“下城”其实就对应几个街区,类似北京国贸,类似陆家嘴核心区。出了下城区域,很快就是连绵不绝的低密度平房区,成片的郊野之地也常见,仿佛已经出了城市,但其实依然在“都会人口统计区”之内。


当然,如果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是,“连绵不绝的高楼”,那么,中国的几大城市,给人的感知确实就是“巨大”的。比如说上海,在陆家嘴,人们的感知自然是“在上海”。而一路高楼大厦A到徐家汇,哪怕干到莘庄,也全都是连绵不绝的高楼大厦,一路都是“还在上海”的感觉。换到纽约就不同了。过了东河的隧道,从曼哈顿皇后区(类似从浦东浦西),基本上就没啥高楼了,城市景观也截然不同。再跑到法拉盛,人们只会觉得去到了另一个地方。再往东去,到了长岛典型的富人区,远看还以为进了林子,更不会有“还在纽约”的感知,而是“到了长岛”。


与中国几大一线城市更为相似的世界大都会,还是东亚的另几个大都会,如东京,如汉城。典型如东京,其核心区,即山手线内外+荒川以西,面积并不算大,北京三环不到的概念。但东京二十三区都算上,面积就到了600多平方公里的级别了(北京城建区大约1000平方公里),人口也达到了近千万。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东京人口三千万”,说的其实也是个更大的概念,被称为“首都圈”,类似美国的“都会统计区”,面积可类比“纽约都会统计区”,或者类似“京津唐”。在“首都圈”的概念上,人口才达到了“三千万”的级别。


而“都会区”的风貌,“东京”也算是介于“纽约”和“北京”之间。即,在一千平方公里的范畴上(北京的城建区面积),北京上海,基本上都是连绵不绝的高楼。其中任何一片高楼,放在美国中型城市里,都可以当成“downtown/下城”。而在纽约,这种景观基本上仅限于西城区那么大的地方。出了这片儿,就全是“平房”甚至“野地”了。而在东京,这种景观也仅限于三环那么大的地方。但出了这片儿,与美国那种低密度的平房不同,全是高密度的矮楼,连绵不断。所谓“野地”的密度,也比美国的都会圈低不少。而在美国其他大城市,这种景观更是仅局限于几个街区,类似北京CBD陆家嘴核心区那么大的存在。由此说来,中国当下和未来的“都会圈”,毕竟密度高,还是大力发展城市/城际轨道交通比较靠谱,类似日本的模式。如果全都像美国一样,如此高密度还开车,真的要堵死。


世界第一大城市

从这个概念上讲,“世界第一大城市”,不论是人口概念,还是经济总量概念,是一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怎么定义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美国那种“都会统计区”的密度来算的话,整个“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香港-佛山-东莞-珠海-澳门等一票城市,都可以被称为一个“都会统计区”,或者类似日本的“首都圈”的概念。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常州等),级别也是类似。而一旦到了这个概念,那妥妥的,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长三角珠三角就都超过东京了。被称为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城市”,毫无比喻意味。但如果按东京首都圈那种“高密度无缝连接城建区”来算的话,长三角珠三角就都还是城市群。而美国典型的“都会统计区”,更是仅是一个城市带一堆小镇的存在了。


当然,除了自嗨之外,这个意义并不大。毕竟城市之间不打仗,也不涉及国际地缘政治,于是最终还是要看人均的。任重道远。
以下为图示说明(均为15mi视高)
1,纽约(美国最大的城市)
 第7张图片 黄圈为整个曼哈顿,高层建筑密集。其中最主要的高层/大型建筑区域为三个红圈。最上面的红圈为曼哈顿中城;下方小红圈为曼哈顿金融区;左下方长红圈为泽西市下城 -- 已经是新泽西州了。粉线左边是长岛最西边,即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基本上就没什么扎堆儿的高层/大型建筑了,从颜色也可区分开。粉线右侧基本上就是无边界的长岛住宅区了。有些地方密度低一些,典型的富人区,有些地方密度高一些,算是个小城镇。
2,波士顿(美国第六大都会统计区,我所在的城市)
 第8张图片 红圈为波士顿下城,几乎是全市唯一的高层建筑聚集区。出了这一片,除了零星的高楼外,基本上都是低层建筑和平方民居。其中,黄圈范围内,密度稍微高一些,有不少公共大型建筑,如哈佛、麻省理工、波士顿大学,均在此圈中。再出了这个黄圈,基本上就都是低密度平房民居了,从颜色也可分辨。北边和南边,密度高一些,也会存在高层公寓。而西边的绿色地带,密度低一些,算是富人区。
3,东京(被广泛认定为全球第一大城市)
 第9张图片 大红圈为皇居东侧的东京核心CBD,银座就在那里。小红圈为新宿,新都心,也是歌舞伎町所在地。这两处高层建筑密集,算是很典型的“高楼大厦”景观。除此之外的其他地方,可以从颜色看出,密度要比美国典型的城市(如波士顿。纽约并非典型的美国城市)要高得多。而且,灰蒙蒙一片的地方,典型建筑也并非平房,而是低矮楼房,连绵不绝。
4,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
 第10张图片 红圈内部,基本上都是连绵不绝的高楼。一些高楼会有聚集,典型如陆家嘴核心区。而与典型的美国大城市不同,也和东京都心不同,高楼聚集密度并不高(陆家嘴除外),而是会夹杂老城区等低洼地。但总体上,红圈内部,甚至外部不少地方,典型大城市景观连绵不绝。
5,北京(中国第二大城市)
 第11张图片 红圈内部,与上海的性质几乎类似。除了,1,蓝圈内部为成片的老城区,即历史保护区;2,与上海不同,北京的大型建筑,除了CBD一带,主要是横向发展,而不是纵向发展。从图中也大概可以看出,与东京甚至上海那种分辨不出建筑形状的灰色不同,同等比例尺下,北京的诸多建筑,都有一定的分辨度。可见北京城建的特殊性:宽街大院儿大型非高层建筑聚集的新旧帝国首都设定。
所以,我们通常说,中国的一线城市“巨大”,确实是因为,红圈范围巨大,即,连绵不绝的高层/大型建筑区域巨大(但密度不一定高),而不是整个城建区更大。
但如果切换到“3千万人口东京都会圈”的设定下,情况会有变化(均为115mi视高)
1,东京都会圈
 第12张图片 图中灰色的地区,虽然会夹杂田野和丘陵,但大体上都是密度较高的城建区。
红框为前列东京核心区范围。
黄圈为W76的典型有效作用范围。
2,京津唐
 第13张图片 很明显,左上的北京和右下的天津之间,除了廊坊等小城市外,基本上都是农田夹着村庄,并未形成连绵的都会区。
红框为前列北京核心区范围。


当然,全球最变态的摊大饼,当属大洛杉矶统计区。有兴趣可自行调查。


注:以上所列城市,均为答主本人常住/常驻过/较熟悉的城市,而不是照着地图颜色脑补出来的。
今日整理照片,恰好看到了同一趟航班上,类似高度航拍的中美两城市,底特律和北京,算是个很好的范例。之后还有东京、上海、芝加哥的航拍网图,作为对比。(注意:北京和底特律的视角高度可类比。其余网图视角高度和放大倍数各异,请自行脑补)
 第14张图片 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那一带的几个街区,即城市下城。全城除了这一片之外,几乎全是图中其余区域那种的平房或低矮房屋。


 第15张图片 北京:下城/CBD区域,模式与底特律类似,规模略大,高度更高些。但最大的区别是城市其余地带,房屋高度普遍达到美国典型大城市下城高楼的平均高度(多为住宅楼,与中国土地和财政制度有关)。另,二环内的老城低洼地很明显。


 第16张图片 芝加哥:比底特律更大的美国城市,天际线全美第二稳当当。下城高度和规模与北京可比。最大的区别是城市其余地带。


 第17张图片 上海:陆家嘴下城规模与芝加哥可比,但高度更高。最大区别依然是城市其余地带,表现为高楼林立,虽然其中众多为住宅楼(again,与中国特殊的土地和财政政策有关)


 第18张图片 东京:明显可见皇居东+南和新宿两片下城区,与中美大城市下城/CBD模式类似。最大的区别依然是城市的其余广大地带。相比中国,高度更低但密度大得多;相比美国,低层楼房更多(而不是平房更多),且密度也大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堪兵役制度宗 发表于 2020-11-25 11:13:1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面有分享许多美国城市的案例。
在我国大力发展城市化的今天,这本书里的观点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要点,第一个讲的是影响了一个城市死与生的关键是多样性,第二点,本书对街道和人行道的用途展开了讨论。
我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国内的多个城市都生活过,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个城市里,有的区域活力十足、生机盎然,有的区域则冷冷清清、一片萧条;有的区域很适合步行,有的区域走起来则非常乏味;有的区域让人放松,有的有安全感,有的区域则十分危险。这些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再上升到更宏观的范围,一个城市是如何衰落乃至死去的呢?又是如何复兴焕发活力的呢?
本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城市的多样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样性包括这四个方面:
一个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大于两种; 大多数的街道必须要短; 一个区域里的建筑物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老建筑; 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足够高。
要理解这本书中的观点,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它的时代背景。
1933 年 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即后来广为人知的《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集中反映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观点:为适应工业化的发展,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它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
居住方面,《城市规划大纲》认为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
工作方面,《城市规划大纲》认为当时的城市工作地点在城市中的布置毫无无计划性,并且远离居住区,因此造成了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和交通,应该明确地把工作区和居住区区分开来。
游憩方面,《城市规划大纲》指出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
交通方面,《城市规划大纲》指出在汽车时代,原有城市道路宽度不够,交叉口也过多,需要从整个道路系统着手重新进行规划。
《城市规划大纲》符合当时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迅速风靡世界。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美国大城市的一些区域开始衰落,甚至在市中心出现了贫民区,贫困和犯罪在这里滋生。
这个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他们主张城市不应该是各个泾渭分明的功能分区,而应该是一个错综复杂、包罗万象、有生命的系统。
城市和建筑应该回归人本身,人和人的生活才是核心。街区、街道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它们的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就引出了上面所说的第一个方面,作者认为,想提高一个区域的多样性,这个区域就必须要有大于两个的主要功能。因为这些不同的功能可以保证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有充足的人流量。不论工作日还是周末,白天或是晚上,都有不同的人来这里使用共同的设施。比如白天可以来这里上班,晚上可以看演出,周末可以来逛商场和公园。
作者先举了一个失败的例子——纽约曼哈顿中心区。这里有华尔街、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政府、船运公司等办公楼,大约有 40 万人在这里工作。但这里的主要功能非常单一,主要就是办公,以及为办公人群提供服务的餐馆等商店。中午的时候,人群像潮水一样地涌入这些餐馆,但其他时间则是一片冷清。这些商店的生意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天的两三个小时里,在高租金的压力下,这样的低利用率要么导致商店关门,要么涨价,无论哪一种对使用者都是不利的。
接着,作者又举了个成功的案例。纽约西五十七大街附近本来是以办公为主的街区,白天生机盎然,但晚上相对冷清。后来规划了一座音乐中心,晚上来这里看演出和娱乐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很快旁边又出现了两家电影院和其他设施,变得越来越热闹。这座音乐中心就是大名鼎鼎的卡内基大厅。由于卡内基大厅是一座音乐中心,所以旁边开始出现了很多小型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工作室和练习场所。所有这些都和原来的住宅发生了关系,产生了混合用途。旁边开始出现旅馆和长租公寓。很多搞音乐的人和音乐教师搬来住在这里。
这样,白天和晚上都能使用的双重用途提供了对多样性的支持。
最后,作者提到引入的新用途应该与这个地区的特点相一致,而不是互相冲突。同样以曼哈顿中心区为例,这里的特点是建筑高耸且集中,让人心潮澎湃。这样的城市景观是这个地区的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当时政府并不觉得这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反而觉得商务区里不应该出现旅游景点,还把仅存的一个水族馆迁出了这个区域。而后来,政府意识到了旅游的重要性,开始增加旅游设施,于是现在曼哈顿每年迎来超过千万的游客,带来不不菲的收入。
要提高一个区域的多样性的第二个方面,是大多数的街道都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要很容易拐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大斯塔德迈尔 发表于 2020-11-25 11:13:41 | 只看该作者
 
光线和取景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觉得这问题让摄影师来回答可能更好。摄影师都知道,光线太重要了。而美国的天蓝,光线好,会显得建筑新
之前一直搞不懂:很多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在国外拍的——尽管国内的楼其实更新更高更多,但怎么就是显得土气呢。后来发现是天气问题,或者至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空气干净,光线更好,楼会显得更亮更新,城市看起来也就更繁华漂亮。
纠正本问题的一点误区,即,美国的多数大城市都没有太多高楼:照片里的芝加哥看上去有很多摩天大楼,其实就那一小片;其它城市也类似;只有纽约的曼哈顿是绵延的很大一片(可以说是世界之最)。世界上真正有绵延、密集的高楼的地方首先是香港,其次是中国大陆各大城市。中国大陆城市的优点是路宽、楼稀,显得大气——对比香港会非常鲜明;但空气污染导致天灰蒙蒙的,建筑显旧,拍出来不好看,这是我认为的核心原因。其实美国、欧洲和香港,阴天的时候拍的照片一样不好看。
 第31张图片  第32张图片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否很“中国”?这是纽约哈德逊广场,阴天时拍出来一样挺土气。
而现在的北京在pm2.5低于20的时候,看着也是很牛逼的。空气质量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另外我觉得国内建筑还有一个问题是:楼设计有些单调,多是泡沫商品房不说,为了容积率还都是千篇一律的方形豆腐块,缺少美感。至于评论里说是各种兰州拉面馆、广告牌子影响市容,也许也是一点原因,但下面是一张香港旺角随手拍的照片,是不是并不比拉面馆强多少,是不是广告牌子更多,是不是楼更破旧,但却依然显得繁华?为什么?——因为光线,因为密集的五颜六色的灯光。当然,灯光多,本就说明商业繁华——给人的心理暗示也是如此。
 第33张图片 另外插句题外话。以前也发现,在国外拍的室内照片也明显比国内的漂亮,一直想不出原因在哪:到底是墙壁颜色、装修,还是真的因为家具质量好?后来发现一是灯光,二是色彩布局。美国的室内灯瓦数都不很高,暖色居多,墙壁也不是纯白色而是略偏黄白,漫反射后拍出来的东西很柔和;国内则基本都用白色日光灯,墙壁又纯白,总体光线偏硬,拍出来会显得没那么高大上。有次我在房间里换了几个100W replacement (1600 Lumens)的灯之后,整个屋都被照白了,发现卧室拍出来的照片完全变成了在中国的模样……另者中国的家具红黑棕等各色深色色彩都有,搭配不好容易显得村;西方国家的家具、门窗墙壁则基本都是法式的以白为主的基调,其实相对好搭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唯二表情 发表于 2020-11-25 11:13:51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芝加哥正好是全美拥有摩天大楼排名第二的城市,不能算美国大城市的常态。
事实上美国的城市以高楼排名的话也只有纽约和芝加哥能排在世界前20名,而中国上前20的有8座。
 第37张图片 其次,除了其他答主提到的城市群概念之外,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繁华也不能仅以人口来看待,否则印度的德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菲律宾马尼拉都算是世界顶级城市了。
一般意义上的“繁华”除了人口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经济,主要有产能和人均产能吧。
下面这张图列举了以GDP来排名的世界大都市,是不是这些城市更符合人们心中的“繁华”呢?
 第38张图片 此外,文化娱乐旅游也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外来人口和感觉上的“繁华”程度,就像文明里的文化胜利一样。代表有拉斯维加斯,奥兰多等等。


繁华是不同因素综合的结果。


 第39张图片 *****广告分割线~~~欢迎参加我的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马明宇 发表于 2020-11-25 11:14: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答案是美国的市和中国的市不一样。
但深究下去却很复杂,因为这要追溯到美国的政治体制上。


很多人从来没有走出国门,偶尔旅游也是去景点走马观花,
不少在美国长居的人也没有意识到美国政治与中国很不同。


中学课本里说过中国是单一制国家,而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这就决定了美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政治体制将大不相同。


单一制国家的政府,从上到下一级一级互相嵌套严丝合缝,
好比一棵大树从主干分出一条条枝丫,再分出一片片叶子。


联邦制政府,却是以州这一级做为基本模块而架设出来的。
各州都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共同组成联邦政府机构。


各州内部没有垂直的市、县、乡、村等中国人熟悉的架构。
这些架构都是自治单位,互相之间不是隶属而是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美国的市和县之间不是像中国一样是隶属关系。
市和县的上面都对着州,两者身份是平等的,都从属于州。


州权至上与选民自治两大原则共同造就了美国的政治体制。
各州内部,市、县、乡、村等架构是居民自己选举出来的。


一个地区的居民如果超过一定的数量,那就可以申请建制,
人少的话可以建村,再多了可以建镇,更多了就可以建市。


这些地区建制后拥有自治权力,可以自行选举出市政当局,
给当地居民提供治安、教育、医疗、基建等各种公共服务。


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自己搞这么一套机构是比较划算的,
但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也搞这么一套机构成本太高不划算。


但这些地区也需要公共服务,于是州政府会设立县来管理,
凡是州以内没有建制的地区,都由州政府设立的县来管理。


在人口不密集的州,建制地区不多,所以县会比市大很多。
在人口密集的州,建制区很多,可能发生市县融合的事情。


比如市与市之间自愿合并,最后州内大部分地区都变成市,
这时候两套机构都存在就太浪费了,于是市与县就合并了。


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有一小部分市不愿意与别的市做合并,
州政府仍然得尊重他们,让融合后的大市给他们提供服务。


我国早些年政治架构其实也有些类似,比如地区这个架构。
地区这个架构是省的派出机构是省的一个部门,和市不同。


地区在某县设立行署,但行署驻扎的县不能去管辖其他县。
后来地区和行署都陆续撤销,省下设市来管理原地区的县。


我国的市看起来人多是因为,人口包含了市内所有的区县。
美国的市看起来人少是因为,只去统计建制市自己的人口。


如果非要放在一起比较,应该拿中国的市区和美国的市比。
美国的市虽然自治,但也为周围非建制区域居民提供服务。


再加上美国经济发达市政建设早,所以美国的市别看人少,
但的确很繁华,可以为周围很大一片地区的居民提供服务。


美国政治崇尚自治,所以美国的政治层级比中国复杂得多,
联邦与州、县与市、建制区与非建制区的关系的确很复杂。


由选民自治衍生的复杂关系,深究下去用一本书也说不完,
但正是这样的机制激发出美国从上到下无穷的活力与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夏落夜 发表于 2020-11-25 11:14:0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他们不关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拉拉小手☆ 发表于 2020-11-25 11:14:3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题主来到了芝加哥西部以及南部,看到街上的“We accept Illinois Link Card”,应该会觉得这些地方连城乡结合部都不是,而应该是战区。

下图是芝加哥Water Tower往西10公里的Humboldt Park地区
 第43张图片

下图是芝加哥南区63街 CTA绿线King's Drive(马丁路德金大道)车站周围

 第44张图片


 第45张图片


 第46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agang0529 发表于 2020-11-25 11:15:09 | 只看该作者
 
这并不奇怪,我一个魔都人,第一次来LA的市中心也觉得好宏伟,夜景那更是一个赞。
美国城市的摩天楼规模都很巨大,占地就一个街区,而且方方正正,外面贴着玻璃幕墙,景观上看上去就会高大上很多。
国内包括上海的一些楼虽然高,但是都比较瘦长,除非有香港这样的密度,不然拍起来的确觉得不够气派。浦东一片地区的楼就比较接近美国这边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大,挨的也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0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