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如何看待“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这一话题?

[复制链接]
36521 20
taixinkwan 发表于 2020-12-5 06:44:2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看待“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这一话题?


下一篇:巴西单日新增逾十万新冠病例,民众敲锅抗议政府应对不力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人界景天 发表于 2020-12-5 06:45:07 | 只看该作者
 
“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

这句看似调侃却又很扎心的话,其实背后所映衬出的事实是——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而现实的情况可能更糟,说一个有点反常识的观点:其实有病才是正常的!没有疾病的健康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可以共存的。
各位朋友先别急着喷,对于这个理论,我们慢慢道来,那么首先我们最需要理解的一点,就是疾病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所有疾病类问题的源头。
疾病是怎么产生的?

目前已知的人类疾病有多少种?根据最新一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目前记录在案的疾病种类高达26000种,还不包括很多尚未记录在案的疾病。这什么概念?就算我们每一天可以完全了解一种病,也需要至少70年的时间。随便举个例子,我们的眼睛,可以说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光学系统了,即便是这样,涉及到眼睛的疾病都多达820种,并且我们时刻都有风险患上其中的一种。所以想让身体完全规避疾病从概率上来讲本来就是一件极小概率事件。
 第1张图片 那么,我们再比较宏观的从源头来看看,疾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吧,总结起来有三个不完美:
不完美的基因

绝大多数疾病都与基因有相关性,只不过不同的疾病与基因的关系程度有差异(在基因组学上称之为外显度,外显度越高说明该疾病与基因的关联越高,反之亦然),有学者之前做过一个大概的阐述,常见的疾病30-50%可以归因于基因。因为生物的进化是跟着环境的变化走的,而环境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且始终要先于物种的进化,因此任何生物体都不可能具有能够完美适应环境的基因,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疾病的高风险基因型,且不同的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
 第2张图片 基因的另一个不完美之处在于突变,而突变就意味着原本正常的基因也有可能变为致病基因,而且突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为生物要延续生命,就必须要进行细胞分裂,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就必然伴随着突变。我拿癌症举个例,癌细胞都是从正常细胞转变来的,正如我刚才讲的,细胞分裂就必然伴随突变,只不过我们体内本身对恶性突变就有一套完善的控制体系,能自动让这些发生恶性突变的快速细胞凋亡,而那些没有发生突变的正常细胞呢,在不超过50次得分裂后,也会自动凋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其实体内无时无刻都有一定比例的细胞在发生突变,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任何感知的原因。
然而癌细胞的产生就是一个巧合,因为它发生突变的地方,恰好影响了我们自有的这套细胞凋亡程序,这就导致了这个突变的细胞具有了“不死之身”,有了这个天赋技能,这个突变细胞就可以不受控制的无限分裂下去,最终演变为肿瘤。人们因此,才给了这类细胞一个恶名——“癌细胞”。所以患癌其实就是像中彩票一样,关键还在于我们没有人能退出这个游戏。
 第3张图片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癌症,与之发病关联度最大的因素都是——年龄。因为活的越久,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那么突变成癌细胞的几率自然越大,就好比你买彩票的时间长了,自然容易中奖。目前估算,我们每个人平均这一生的患癌风险接近三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产生几十年前的癌症发病率反而比现在低的错觉?因为以前大部分人都还活不到癌症发病的时候(1949年,人均寿命35岁)。所以,想让身体完全规避疾病真的不容易。
不完美的器官

除了基因以外,其实我们的器官也不完美,但这是自然选择后,进化的必然过程。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人类刚出生的婴儿比起其它哺乳动物来讲可能是最脆弱的一类了,不仅四肢发育缓慢(刚生下来的小马,几个小时就会走路了),还极其容易得病,免疫力很低。但是这种器官发育不完全换来的是什么呢?是人类胎儿更大的脑容量,从而能让人类在出生后获得更高级别的能力。然而,更大脑容量的同时又伴随着更大的脑袋无法顺利从母体产道出来的问题,所以进化又选择让胎儿较早的离开母体(不然完全可以等到其它部分也发育比较成熟了再出生),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一部分母亲会出现难产的情况,尤其是在剖腹产出现以前。
 第4张图片 再举个例子,为了保持低温和精子的活力,男性的睾丸位于体外,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这就是进化的妥协和折中,所谓有得必有失,除了基因以外,其实我们的器官也不完美,但这是自然选择后,进化的必然过程。所以,想让身体完全规避疾病真的不容易。
 第5张图片 不完美的适应力

之前也有提到,生物的进化总是要跟着环境的改变走的,因此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我们很多的身体机能还保持着原有的习惯,这个时候就容易出问题。还是随便举两个例子,糖在远古时期,那可是不得了的东西,古人为了找点糖吃,甚至会冒着被折成蜂窝的危险,所以获取糖分是很宝贵的机会,于是乎,我们的细胞就进化出了一种,一遇到糖分就赶紧储存起来,到了关键时刻在分解释放能量救命的功能。而如今,糖分的摄入已是唾手可得,甚至普遍过量,但我们细胞的这个远古记忆(毕竟现代文明也就2前年的时间)还保留着,因此现在才会有这么多的糖尿病患者。
 第6张图片 再比如,远古人捕获食物需要很强的奔跑能力,不然不仅猎物追不上,还可能逃也逃不了,于是我们的细胞就进化出了一种,能够让血压快速上升从而迅速提升重要器官供血量的功能。到了今天,你们懂的,就是高血压的问题。所以,想让身体完全规避疾病真的不容易。
做了以上铺垫,我们终于可以回到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核心了,为什么都是慢慢得病?
那为什么都已经患病了,人体却丝毫感觉不到呢?这又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机体的代偿效应。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在我们某些地方持续受损,且无法复原的情况下,我们的机体会加快调动其余没有受损的部分来补偿受损部分,从而使机体的功能不受影响。举两个例子,比如有些难治的癫痫,需要用到一种手术-大脑半球切除术,手术需要切掉一侧的大脑。而即便再这种情况下,只要经过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只剩一侧大脑的患者依然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
 第7张图片 大脑半球切除术
再比如,之前也有写过文章介绍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浩浩耗:都在吹大蒜的时候,我发现了预防胃癌的关键而当幽门螺杆菌持续攻击胃细胞时,胃部的某些细胞就会死亡,从而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这时人体的代偿效应就会促进深层干细胞的加速分裂,从而补充死亡的胃部细胞,维持胃的撑场功能,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严重的胃出血或胃穿孔发生。可以看出,代偿效应是我们人类再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极强的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能够在逆境中妥协着活下来。然而也正是因为这项机制,往往只有疾病发展到了晚期,我们才会明显的感受到症状,因为这个时候机体已经代偿不动了。这就是为什么往往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总结,说了那么多,其实对于“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这一话题,我们要学会慢慢接受这个事实,要认识到人类与疾病的共生是一种常态,疾病预防的核心不在于不患病,而在于筛小病,早干预。而其中筛查小病的核心在于有针对性的筛查,了解自身的健康风险是尤其重要的
当然,作为冒昧前来回答品牌问题的我,还是要为金主爸爸宣传一波,重疾保险虽然不能让你摆脱疾病的困扰,但至少会在疾病常态化的情况下,为你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所以毫不夸张的说,我认为最值得买的保险品种就是重疾险。最后祝大家都能摆脱疾病的困扰,活出健康的人生。
参考文献:
《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狄麗莎 发表于 2020-12-5 06:46:03 | 只看该作者
 
作为研究衰老和长寿的科技工作者,对“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这句话很有感触。由于不少和医院打交道(主要是涉及到采样),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人好端端的怎么忽然就病了”,其实对于这个,我真的想说,很多病,都不是忽然发病的,而是很早之前都有征兆了,只是没被重视,最后不断的恶化,直到形成严重的病症。
一、大部分病都是慢慢得的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等慢病,甚至包括癌症,都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比如糖尿病,对于成人来说,常见的是二型糖尿病,这种病的病因是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所致。然而,二型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忽然的过程,而是逐步形成的,其主要致病因素过多摄入高热量饮食、肥胖,以及缺乏运动。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很多人不加注意,最终不断积累损伤,直到胰岛素无法应对体内得代谢,于是就发病了。
而近些年,很多慢病有低龄化的趋势,还是那上面提到的二型糖尿病为例,这种病又被称为成年型糖尿病,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病和那种天生胰岛素障碍的一型糖尿病不一样,另一方面就是这种病发病一般在35-40岁以后,因此被叫做成年糖尿病。但是近些年来,2型糖尿病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几何级化发展的趋势,其发病年龄越来越低,患病群体开始朝着年轻群体发展。
 第15张图片 (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糖尿病调查,现实二型糖尿病发病率总体增加)[1]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饮食结构的变化。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我们的食物不再像历史上那样短缺,而各种高营养的食物频繁成为很多人的主食,于是就导致共同导致了我们今天的膳食结构反而很多时候不大合理。
 第16张图片

再加上很多人年轻人缺少运动、爱熬夜、办公室久坐、饮食不注重健康,于是就是摄入越来越多,消耗却不升反降,最后就是高脂高糖食物过多摄入,导致机体营养过剩。而我们体内的胰岛素等还没有进化适应当前的饮食变化,于是就出现了二型糖尿病。类似的情形在许多慢病中都一样存在,可以说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慢病缠身”
那么我们是否对此一无所知呢?答案是否定的。
二、值得关注的体检和亚健康
其实就像上面说的,很多病,并非没有特征的,我们每年体检的时候,都会看到各种体检指标,很多人对此都不怎么看重。只有那些被标明异常值的才会偶尔留意下,比如体检中常见的尿酸高、轻微脂肪肝之类的,都是慢病征兆,比如脂肪肝,最早是轻微的,医生往往建议调整饮食多加运动,不过很多人都觉得轻微的无需手术,所以直接就忽略了。或者觉得自己年轻,能够扛过去,但是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就会形成重度脂肪肝,进一步就是肝硬化了,而这个时候,可能普通手术都不管用了。
再比如那些看起来正常的指标,也不能忽视。这些指标可不简单,很多指标都是我们身体状况的反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指标是在某一个正常范围内容,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但是忽略了纵向的变化,其实很多指征是一个纵向变化过程,预示了身体状况的变化。以体检中的常见指标总胆固醇为例,这个是血脂指标,也是很多慢病的指征之一。正常范围是2.33-5.18mmol/L,如果你的指标连续几年虽然在正常范围,但是呈现了逐步升高的趋势,那么你就要警惕了,这意味着,虽然你可能没表现出任何症状,但是总胆固醇其实在逐步升高过程,这更深刻反映了机体的持续性变化。所以保留好体检报告,然后留意这个动态变化。,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接下来可能就要突破上限了,最后会引发慢病发生。
知乎营销平台三、慢病之难
其实很多情况下,慢病的发展是逐步的,也给很多人带来了许多困扰,当身体扛不过去没有调整过来,慢病来袭,药物就成了常规消耗了。常言病去如抽丝,对于慢病来说,来的时候慢慢积累,去的时候更是艰难,甚至光是维持都难。于是不少慢病成了常年药罐子,在我们采样过程中就遇到大量这种情况,比如曾经做的一个关于糖尿病采样中,遇到了许多这种情况,这些人不少在35-45岁之间,可以说处于奋斗期,这个时候也是大家常说的中年危机时候,不仅有房贷、车贷,上面也有老人需要赡养,下面还有小孩要成长和上学,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会让很多家庭因此而陷入困境。而糖尿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还需要天天吃药,而且药物往往也不低廉,这更给个人经济和家庭经济状况带来了影响。
知乎营销平台虽然医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药物的消耗,但是对于长期慢病来说,可能还是不够,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想到了商业保险。不过对于慢病群体来说,商业保险并不青睐,许多医疗保险的前提就是个体健康,需要申报健康状况,一旦遇上慢病,很多都是不保的,这让很多人苦恼。不过目前也有保险公司推出了针对慢病群体的保险,比如平安健康险的的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就是这样一个保险:


 第17张图片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糖尿病、甲状腺结节之类的慢病人群可投保,这样保障覆盖范围就大了很多,要知道,这些人群基本上是慢病的主要组成群体,他们是很难买到保险的,平安健康险这款专为慢病人群设计的百万医疗险,为慢病群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的服务也是非常全面,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便是就医绿色通道、家庭护理(慢病版)与私人健康顾问(慢病版)的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关键时刻难就医”的问题,此外其报销的一般医疗保险金与特定疾病保险金均高达200万,为慢病对个人与家庭的重压“减负”。
知乎营销平台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而言,体检都成了一场无情的审判,往日里自己埋下的不健康的“种子”,在平日里渐渐发芽,等到体检过后都暴露无遗。生病不光让自己曾经自己努力工作赚来的积蓄打了水漂,还让身体也承受了相当的痛苦,尤其是像慢病这种长期消耗性的疾病,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目前已经有慢病医保了,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还没有进入慢病阶段,还是应该及时地调整个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多运动,健健康康的活到老,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
1 Grinstein, G., Muzumdar, R., Aponte, L., Vuguin, P., Saenger, P., & DiMartino-Nardi, J. (2003). Presentation and 5-Year Follow-Up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frican-American and Caribbean-Hispanic Adolescents. Hormone Research in Paediatrics, 60(3), 121–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博罗最新闻 发表于 2020-12-5 06:46:3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回答是被吞了吗???
今天刚拿到的体检报告,的一部分。不过比起广泛引起重视的身体疾病,心理健康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第21张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第22张图片 懒得重新再写了,当抑郁症科普了。
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12个月患病率为2.1% 。

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等。
目前公认的抑郁症的一大病因是五羟色胺再摄取过度,因此非常重要的抑郁症药物之一就是五羟色胺再摄物抑制剂。(解释下五羟色胺再摄过度和五羟色胺原始分泌不足一样,都会导致脑内五羟色胺水平偏低,后文有讲到五羟色胺产生代谢过程)
受到最广泛研究的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它是一种能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几乎影响到大脑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从调节情绪、精力、记忆力到塑造人生观。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就是通过提高脑内5-羟色胺水平而起作用的。5-羟色胺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抑郁、冲动行为、酗酒、自杀、攻击及暴力行为。科学家们甚至通过改变实验动物脑内5-羟色胺的水平使他们更具有攻击性。
有趣的是,女性大脑合成5-羟色胺的速率仅是男性的一半,这点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妇女更容易患抑郁症。随着年龄的增长,5-羟色胺作用通路的工作效率会出现下降,因为活化5-羟色胺的受体减少了。据一项研究显示,60岁与30岁的人相比,大脑中5-羟色胺特异受体的数目已减少了60%。由于5-羟色胺的效力下降,随年龄增长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增加
解释下五羟色胺在体内的产生代谢过程(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一)合成、贮存和释放
5-羟色胺的前体是色氨酸。色氨酸经两步酶促反应,即羟化和脱羧,生成5-羟色胺。此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和儿茶酚胺的生成相似。
色氨酸羟化酶像酪氨酸羟化酶一样,需要O2、Fe++以及辅酶四氢生物蝶呤。但脑内这种酶的含量较少,活性较低,所以它是5-HT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此外,脑内5-HT的浓度影响色氨酸羟化酶的活性,从而对5-HT起着反馈性自我调节作用。血中游离色氨酸的浓度也影响脑内5-HT的合成,当血清游离色氨酸增多时(例如给大鼠腹腔注射色氨酸后),进入脑的色氨酸就增多,从而加速了5-HT的合成。

(二)重摄取和降解
和儿茶酚胺类递质一样,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HT,大部分被突触前神经末梢重摄取,而且重摄取后,部分进入囊泡再贮存,部分则被线粒体膜上的单胺氧化酶(MAO)所氧化。
这就是脑内5-HT降解的主要方式,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acetic acid)无生物活性。
检查5-HT对各种神经元的作用时发现,5-HT可使大多数交感节前神经元兴奋,而使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抑制。损毁动物的中缝核或用药物阻断5-HT合成,都可使脑内5-HT含量明显降低,并引起动物睡眠障碍,痛阈降低,同时,吗啡的镇痛作用也减弱或消失。
 第23张图片 突触结构
杏仁核是大脑中调控情绪的结构,有研究【1】表明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缩小,且这种改变可能与杏仁核有关,杏仁核依病情不同而体积不同;抑郁患者杏仁核、海马对负性图片有着更为显著的脑活动信号。
杏仁核的位置见下:
 第24张图片
杏仁核(amygdala),又名杏仁体(amygdaloid body),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海马体和侧脑室下角顶端稍前处。主要通过外侧嗅纹、终纹和腹侧杏仁传出通路,与额叶内侧、眶额回、隔区、无名质、视前区、海马体、下丘脑、丘脑、纹状体、颞盖皮质、岛盖皮质、顶盖皮质、颞极、运动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等有双向交互联系。
 第25张图片 既然说到了五羟色胺的产生代谢过程,就顺带一提抑郁症的常用药物:
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s)等
SSRIs:代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坐立不安、性欲减退、头痛等。
SNRIs: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激越症状和性功能障碍。
NaSSAs:代表药物为米氮平。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镇静和体重增加。
NDRIs:代表药物为安非他酮。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疼、震颤、惊厥、激越、失眠、胃肠不适等。
躁郁症

又名双向情感障碍,表现为轻躁狂和抑郁症的混合状态,躁狂期持续时间较短,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2011年,WHO发起心理健康调查计划,包括我国深圳在内的美洲、亚洲和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2.4%(双相情感障碍I型、II型和未特定型终生患病率依次为0.6%、0.4%、1.4%)。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患者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群体遗传学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多因素遗传病。遗传倾向调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5%。
生物因素
神经递质
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
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就非常复杂,而神经各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神经肽。
神经内分泌
患者内分泌系统改变,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有关,这种改变主要涉及三条内分泌轴,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的改变。医学界尚不清楚具体机制,推测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紊乱,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机制之一。
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
双相情感障碍与多种生物学改变有关,其中神经可塑性方面越来越受人关注,神经营养失衡假说与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
神经免疫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患者共病代谢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至少共病一种疾病,而这些疾病多为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
大脑结构异常
主要涉及位于额叶、基底节、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等区域,包括与认知和情感调节关系密切的神经环路。影像学改变也涉及以上脑功能区皮质,及皮层下的连续损害,以及脑功能连接的损害。
心理社会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会增加双相抑郁发作,而某些类型的负性及正性生活事件,则会增加双相躁狂发作。
另外,关于抑郁症和家庭因素的关系:
Hye-Mi Noh等关于《家庭因素与韩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表明:
运作不佳的家庭与高水平的抑郁症状相关。对男孩来说有好的父母关系与低水平的抑郁症状较强相关。对女孩来说,严重肥胖的状态比超重与抑郁症状有更高的相关性。
Zachary A. Cordner等在《The Care of Parents With Complex Mood Disorders》中指出:
特别地,这篇文章回顾了抑郁症状,包括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和混合与其他负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负性因素包括身体病变和心理障碍,人格脆弱性,药物和酒精滥用和社会家庭问题。这些因素不能总是清晰地从抑郁症之中区别出来。这些负性因素使现存的情绪障碍恶化并影响着患者坚持治疗方案的决心。
参考文献:
【1】王冬青等 抑郁症患者杏仁核、海马形态功能变化的MR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年45卷7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lance_朱 发表于 2020-12-5 06:47:26 | 只看该作者
 
说说自己就在这个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的故事吧。
今年25,从大学开始吃食堂加外卖,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外面住,因为合租加懒得做饭,一直也在订外卖,直到去年1月底。准备回家过年的前1天。
那天睡到半夜就感觉自己的脚有些疼,但是可能是年轻吧,比较心大没当回事继续睡。第二天一早5点多再次被疼醒。
仔细一看,大母脚趾的关节处整整肿了两圈,色泽诱人,光亮的很。
因为自己是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所以第一反应就是痛风,心中一抖。强忍着痛苦穿上鞋,穿上衣服下了楼。(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年轻人独自在外还是早点找个女朋友吧,至少生病还有人照顾)
叫了车到了医院,大夫瞄了一眼特别淡定的说了一句“痛风,没事”。回头给我开了点药,让我回家吃就完事了。但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开的不是那种见效快的特效药。。。于是,我挺着痛风的脚踏上了回家的火车。23小时+13小时的下铺+上铺。这一路的心酸更与何人说啊。
过完年,因为回来的早,当时本地还没要求必须居家隔离,所以趁着疫情期间医院人少去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体检,发现除了尿酸高,肝功肾功都有问题了,还有轻微的胃溃疡,一次检查花了几千块。
再说个我家人的事
我妈妈的妹妹的老公也就是我们那头叫的老姨夫。
因为是事业单位,疫情期间外出修理线路。工作完成后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和同事回到单位宿舍,刚进宿舍躺下直接就摔在地上了。还好同事就在宿舍,立马叫了120送往医院,但是小地方只做了紧急处理,做不了手术只能转院。疫情期间的转院有多难,经历过的人都懂。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住了院做了检查确认脑梗。
立刻准备手术,还好手术比较成功,术后预期良好,但是人意识一直不清醒。
一直过了一个多月才算能下地,但是还是行动的很费力,大夫的意思是需要做后续的康复治疗,做一次就几百块,一周两到三次至少要做两三个月。加上手术住院之类的估计至少得花奖金二十万。
还好家里一直有买保险的习惯,商业保险加上医保预计最多也就花几万块。(具体的情况没细问,差不多是这个数)
还有一个朋友的母亲也是同样的情况,就发生在半个月前,不过情况更严重。到现在住院就已经花了十几万了。也是幸好有保险兜底,不然真的就是一次生病半生努力都白费了。


自此以后,我开始锻炼身体,好好照顾自己,关心家人。
开始真正的明白了商业保险的作用。给家里人买了轻疾重疾的好几种平安的保险,毕竟做为保险行业的老牌企业,平安的赔付效率值得信任。也不像很多品牌的保险把保险内容做的那么复杂,让人难以理解。
奉劝诸位,不论你如何讨厌某些保险从业者的行为,保险本身是你家庭必不可少的投资。
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许狗许狗许狗 发表于 2020-12-5 06:47:55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春天,我选择了裸辞。很多人都说:你怎么这么想不开,si不si傻?
本以为能在疫情后顺利开启人生新篇章,没想到疫情没结束,我确顺利得“病”了。
长期熬夜写东西、视频、直播,导致视力下降、内分泌紊乱、脱发,哦不,脱发好像不算病。
疫情期间,我在家基本不出门,本以为自己可以借用这段时间好好休息,把身体锻炼一下,争取疫情结束后,找个男人嫁了,哦不,找个好工作挣大钱!
在春节假期结束,看着公司濒临倒闭,很多朋友脸上都是大写的sui。很多企业无法复工,工资也大幅缩水,甚至为0。有些朋友开始上网投简历,石沉大海!有些朋友开始直播带货,结果血本无归!
随着医院挂号正式开放,我准备预约去看眼科,这时却又停住了。正巧接到保险公司(平安保险)的一个电话,因为我除了正常的公司医保和医疗保险之外,还参保过一个平安报销。保险公司和我重新核对一下最新参保项目和金额。幸运来的就是这么突然,之前的险种不包括眼科,工作人员计算我的缴费年限和记录之后,告诉我可以增加这部分。
然后,我又想了想今年的疫情,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应该反思的不仅是要有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更要为自己提前做打算。
将来,哪怕没遇到疫情,也要未雨绸缪,买一些慢性病的险种。平安工作人员和我聊了聊,目前在没有入职新公司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未知情况。他给我的建议是参保一些性价比高的险种,推荐:平安i康保。
这份保险可以报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结节。还可以有颈椎病、胆结石、脂肪肝等。
 第31张图片 最终,算完年限和金额后,我买了! 现在,可以看病去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意my 发表于 2020-12-5 06:48:36 | 只看该作者
 
年轻人往往心理疾病大于身体疾病。
心理疾病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包括成瘾综合征在内的物质使用障碍、自杀行为等,是少年和青年适应问题的主要根源。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全球每年有约20%的年轻人遇到心理健康问题,从儿童向成人转变时期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更高。
而根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九成多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8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未进过心理咨询室。大家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心理问题在青年人中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
而抑郁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但是抑郁症有严格的指标,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指标是,情绪低落延续至少两个星期。
而且,是否有抑郁症要经过量表的检测和专家判断后才能证实。我们平时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绪低落很正常,这和专业上所指的抑郁症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从临床上来看,现在得抑郁症的人年龄越来越小。
而焦虑和压力更是我们每个人都避不开的一个词,买房、买车、职场、婚姻甚至养老等,都成为年轻人焦虑的对象。
不同群体的年轻人所受到的压力也不一样。在职场上,现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表面化、功利化,缺乏足够的情感连接,缺乏人际关系支撑的环境会让人备感压力。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和学业。关于上面这些压力,只要年轻人处理得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那么关于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这里引用熊汉忠老师的一段观点:
我们一直提倡“三步原则”:首先要深入认识自我,多听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其次,应了解自己想做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使之清晰化;最后,还应了解社会需要什么,让自己的能力、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吻合。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压力,只要能耐心、冷静地按照这个原则思考,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要想很好地应对焦虑和压力,我建议年轻人为自己建立一个比较稳固的朋友圈。对于个体来讲,想要减轻压力与焦虑,社会支持不可或缺,只有获得了有归属感的圈子中的人的支持和安慰,才不至于被各种压力和焦虑击垮。
  而且,年轻人还应该多运动。身心是一体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运动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还能让情绪得到适当宣泄,缓解压力和焦虑。
  当然,我们不可能与压力、焦虑绝缘。所以,年轻人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正确认识挫折和消极情绪。如今很多年轻人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抵御挫折的能力较差,于是很多人都认为挫折及其带来的消极情绪都很负面。其实,挫折和消极情绪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也是一种信号让人反观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作出调整。
对于消极情绪,我不提倡一直用宣泄的方式来解决。虽然宣泄比不宣泄好,但是千万不能把宣泄尤其是暴力宣泄演变成一种倾向、依赖和习惯。因为不论是语言暴力还是身体上的暴力甚至冷暴力,都不应被提倡,而且也一定存在比暴力更合适的化解压力与焦虑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13454157 发表于 2020-12-5 06:49:10 | 只看该作者
 
一、幸福的维度
人活着都在追求幸福,有人享受当下的幸福,有人拼命追求未来的幸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的幸福水平往往和身体健康等多个维度的平均水平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幸福取决于你的木桶上单块木板有多高,而在于最低的木板有多低。
    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工作事业财富收入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就算做世界首富,但每天抱个药罐子,除了药片大把大把地吃,各种美食与你绝缘,娱乐生活绝对禁止,你肯定也不同意这笔交易。
年轻时的努力可以获得未来更多可能,但身体是革命的钱包,没有钱包再多钱都是给别人存的。大部分人在拥有的时候,意识不到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会消耗健康去挣钱,上点岁数拿钱买健康。




很多人一说到失去健康,想到的就是恶性肿瘤和瘫痪,觉得离自己还很远,这实际上是受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影响的认知偏差。
我们通常认为健康的头号敌人是肿瘤,是因为他们经常引起我们注意,容易被大脑搜寻信息时提取出来。但实际上危害我们健康更多的是慢性疾病,也就是那些病程长且通常情况下发展缓慢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


一来慢性疾病覆盖面大,截至2012 年我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根据每十年翻一番的趋势,当下的慢性病患者应该超过总人口的1/3了。


 第33张图片 慢性疾病在低收入国家的比例和影响因素(来源:www.weforum.org)


二来病变发生缓慢不易引起重视,而等问题一旦引起重视,往往已无法挽回。据统计,慢性病死亡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9%,在统计范围内的国家中情况最严重。而且这次因新冠肺炎离世的大都是本身患有各类慢性疾病的个体,所以慢性疾病患者在传染病面前,就是裸奔。
据统计,中国因疾病导致死亡的前10大肇因,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意外、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肺炎、高血压、肺病、肾病。截至 2012年,我国肥胖患者3.05亿人,高血压患者2.36亿人、糖尿病患者0.97亿,亚健康患者8亿……


 第34张图片 部分国家主要慢性疾病的死亡率(每10万人)(来源:WHO,2004)
看到没有,从来没当回事的慢性疾病竟然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健康头号杀手。
全球范围内,慢性疾病已经显著呈现年轻化趋势,在中国尤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人有着较高的因慢性疾病导致过早死亡的风险,男性普遍风险超过20%,女性也超过了15%。
慢性疾病风险,要不要了解一下?


 第35张图片 中国慢性疾病导致过早死亡风险(来源:WHO,2018)


慢性疾病危害性命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连你存续的这段生命它也给贬值了你说气人不?
聚会时刚要举杯,你撩开肚子说哥们等我先打完这针胰岛素……
K歌正在兴头上,你说艾玛不行,血压直往上蹿,那个谁帮我递下降压药……
身处繁华当下,生活进了敬老院。






二、慢性病的预则立


慢性疾病虽然很厉害,但也有它的好处,至少人家来的慢。
实际上许多慢性疾病的诱发因素和风险因素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如果好好地控制这些诱因,8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都将可以避免,超过40%的癌症也可以预防。
所以,有没有关注健康提早预防的意识,是控制慢性病的关键。


先来做一个测评,看看自己的健康意识有没有拖后腿。
得分30分以上说明健康意识良好,20-30分还算可以,低于20则有待提升。(4=完全赞同 3=赞同 2=不赞同 1=完全不赞同)
    我会考虑改变生活方式以提高我的健康水平。我会关注和意识到身体在发生何种改变。照镜子时,我对自己的外表很满意。感到不舒服时,我希望马上得到医治。除非特别忙碌,我很少食用快餐。运动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我意识到自己没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各方面我都想把自己照顾好。我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睡眠。我很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情感需要。


说到这,就不得不表扬一下我的同事小川,他就是个很有保健意识的人,30岁刚出头就开始保温杯里泡枸杞,有时还掺着参片、菊花、苦荞、葡萄籽……。不过除了泡水喝,剩下可就一个行动也找不出来了,吃的油腻,又不运动,大腹便便像个陀螺。
所以说啊,只是关注不行动,把所有健康都都押注给保健品,也是行不通的。还要有推动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行动,保持健康的生活观,把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改良为主动养生模式。


而只要稍加改善,即便只是减少不健康生活习惯的频率,比如尽量少熬夜、少喝酒、营养均衡,也能带来积极的效果。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行动:
    规律的休息和睡眠有规律的运动保持体重,定期体检健康饮食与营养补充不抽烟、不酗酒
 第36张图片



三、理性防控健康风险


虽说只要主动关注健康,改善生活方式就能降低风险,但是风险叫做风险,就是因为他的不确定性。
就比如我一个前同事,年纪轻轻就因为遗传的原因患上了糖尿病,当疾病落到他身上就成了100% 的确定性损失。而慢性病导致的经济负担,占我国全部疾病负担的70%,负担之大,可想而知。
已接近或迈入中年人圈子,整日加班加点的你,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健康?据调查,中年危机的焦虑感和压力,主要来自事业(财务)、健康和家庭。
相比空焦虑,或者欺骗自己「我应该没有那么不幸」,如何理性控制风险,才是我们要长远着眼规划的。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Banerjee等人通过在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跨时间段的研究发现,那些处于健康状况压力下的个体,感受到的财务和心理压力时水平会高出正常水平很多。
而对健康的焦虑和压力本身,也会对消化和内分泌系统带来损害,最终导致较高的心脏病、糖尿病、中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而在拉丁美洲的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享受更全面的商业医疗保险的个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平均寿命更高。
但一般来说,慢性病潜在人群或慢性病患者也是保险公司的高风险用户,为了避免投保者的逆选择,很多保险会用苛刻的条件都把这类人群拒之门外。因此,以往那些慢性病患者,只能自己保自己。


作为国内健康保险行业先行者,平安健康险旗下平安健康APP推出的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可支持18—55周岁人群投保,重新投保最高可至99 岁。那些之前花钱投保无门高龄人群也能购买了。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款为亚健康、慢性病人群打造的专属保障,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结节、高血脂、痛风等117种特定疾病患者,符合《健康告知》要求即可投保。
以及大家最关注的性价比,百万医疗(慢病版)一般医疗费用最高报销200万元,120种特定疾病最高额外报销200万元,但保险费率却很低,还可以月缴,是不是极大减轻了你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健康APP还推出了“健康管理”服务,加入“HelloRun Club”,完成健康任务如每日适度运动、早睡早起打卡、保持体重体脂等,还可获得最高达30%的保费优惠。
帮你省钱还帮你提升健康水平,还不动心?只要少抽几盒烟少喝一瓶酒的钱,就足够买一年保险,把钱花在哪,你自己琢磨琢磨吧!


2020过了一大半,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疫情波及仍未全面恢复,经济不景气,年终奖金还有戏吗?
有工作可做有班可加的你,是不是觉得已经很幸福?
有道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一时钱多钱少不算啥,身体是革命的钱包,健康才是最好的年终奖。留得钱包在,守住当下的幸福,收获未来的幸福!




知乎营销平台





Reference
    李静, & 郭永玉. (2010).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心理科学进展, 18(7), 1073-1080.Banerjee, Abhijit, V, Duflo, & Esther. (2007). The economic lives of the poo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Baumeister, R. F. , Bratslavsky, E. , Finkenauer, C. , & Vohs, K. D. . (2001).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4).Carol, G. . (2005). Insights on development from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 201-231.Drakopoulos, S. A. . (2008). The paradox of happiness: toward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9(2), 303-315.Langenbrunner, J. C., Marquez, P. V., & Wang, S. (2011). Toward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life in China: stemming the rising tide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o. 63426, pp. 1-44). The World Bank.Lyubomirsky, S. , & Lepper, H. S. . (1999). A measure of subjective happiness: preliminary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46(2), 137-155.Richard, E., & Lucas. (2016). Adaptation and the set-point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country profiles 20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陣前一骁将 发表于 2020-12-5 06:50:10 | 只看该作者
 
加班,熬夜,压力比山大;抽烟,酗酒,坚决不运动;疯玩,饿瘦,饮食不规律。要说今天的年轻人什么毛病都没有,连我们自己也不信。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症状10年前还是老年病、富贵病,现在 40岁前患上“三高”达到高峰。《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6.6%[1],20-40岁血脂异常患病率在3-10%[2],18岁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0.4%[3]。
 第41张图片 图1:年轻人身体健康面临的新三高
像“三高”这类疾病都属于慢性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导致的。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报告》(2015年4月)显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第42张图片 图2:慢性病分类
以2型糖尿病为例,一般住院治疗每月费用近万元,非住院维护费用每月1-5千元不等。符合各地医保报销条件的前提下,自行支付费用一般要占到50%。而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就不只是花钱免灾的考虑了,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因为连续通宵加班,极易引起脑出血、心梗等而直接猝死。
保持身心健康既要加强运动和心理调节,让生活节奏与身体状态相协调,也要未雨绸缪,通过定期体检,及时治疗来消灭疾病。而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则是分担风险,摊平花费的重要金融手段。
我下面就简单讲一下年轻人如何配置保险,首先我给大家科普一下社保中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其次介绍商业医疗保险的类型,最后教教大家如何选保险。
1、构建国家医保筑底+商业医疗保险护航的双保险
年轻人要想通过保险给自己的人生多份保障,首先要了解我国的保险类型有哪些,分清国家职工医保和商业保险的关系与作用。
1.1医保筑底
近些年我国的医疗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已经卓有成效,但我们社保中的基本医疗保险依然不能较全面的覆盖我们的各种疾病,毕竟这是给社会的基础福利,是国家给每个人的保底尊严和福利,但只是针对常见病的常规治疗,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个体,满足所有阶层人的各种需求。
医保是国家的福利,来源于社保统筹和财政拨款,目的是保证最广大的群体都能获得一定的保障,因此在个人的报销上会有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起付线、封顶线、自付比例和自费内容。
① 起付线:各地的医保都有一定的起付线,在起付线以下的金额,由患者个人承担。这项与在职/退休、就诊医院、费用类型有关。各个地方根据社保资金情况,自行决定起付线。比如上海在职员工的住院或就诊医疗支付起付标准为1500元。
② 封顶线:根据各地医保政策的不同要求,门诊慢特病报销封顶线往往远低于全年最高限额,慢性肾脏病和透析都属于门诊慢特病范畴。
③ 自付比例:医保范围内的用药,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一般自付10%,丙类药100%自付。其他的费用也有不同的自付比例。
④ 自费医保:有“药品、诊疗、服务设施”三大目录,目录外的用药、诊疗项目都不报,一些重大疾病需要用的一些进口药、靶向药、高新技术检查、VIP病房等都不能报销。
1.2商业医疗保险护航
商业医疗保险按保障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四类,按保险金给付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第43张图片 图3: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分类
但实际保险公司的产品并不能做到如此清晰,一般都是组合式保险设计,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其实更要注意保险中涵盖的内容。按照投保费用,可以分为4大类如下:
 第44张图片 图4:医疗保险产品分级
其中百万医疗类是近几年的网红险,以保障齐全、续保条件好、产品稳定而受到热捧,非常适合年轻人配置。他的特点可以概况为:
    报销型产品 ——必须先治疗后报销,实报实销,只报销医疗费用,不可以用于其他。保障责任 ——可以涵盖住院和门诊责任,其中住院包括:一般住院医疗责任,癌症(重疾)住院医疗责任;门诊包括:特殊门诊,住院前后门诊,门诊手术,不同产品责任有一定差异。保费低 ——成年人购买百万医疗只需要两百到三百块钱就能搞定,谁都买得起,起到了很好的高杠杆效应。保额高 ——目前市场上的百万医疗保额基本都是200万起步,癌症或者其他重大疾病保额还能再翻一倍;保障全 ——不管是疾病还是意外,只要发生的是住院费用就能赔;报销范围广 ——报销范围不受社保目录限制,自费药、进口药、癌症靶向药都能报,但报销流程是先经过社保报销以及扣除免赔额后,才能使用百万医疗险报销。
既然百万医疗健康险有这么多好处,那么针对亚健康或有慢性病的年轻人如何进行选择呢?
2、如何筛选最适合自己的百万医疗健康险?
目前市面上的百万医疗健康险的种类繁多,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比较:
①自身情况是否可以投保:要考虑可否带病投保,针对性的选择适应的慢性病险种,可以看体检报告问问医生建议或者查一下家族病史。
②保险公司责任及相关服务:不同诊疗情况下的报销比例,是否有绿色就医通道、专家诊疗、一对一解答等服务。还有要注意保险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否能提供服务,很多保险公司会限制地域,是比较容易踩雷的。
③价格及优惠活动:不同年龄段的价格差异是比较大的,还有就是很多附加选项,就像淘宝购物,很多基本款保险很便宜,选选就贵了。也要看看是否能赶上一些优惠活动,有些折扣也能省下一笔钱。
总的来看,目前市面上慢性病相关的保障还非常少。今年就重点跟大家说说来自平安健康险的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
相比于普通百万医疗,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大幅度放宽核保门槛,属于全行业慢性病覆盖最广的产品之一,117种特定疾病患者符合《健康告知 》要求即可投保,三高/甲状腺结节/结石等常见慢病可投保,而市面上允许带病投保的几乎仅此一份。
 第45张图片 图8: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可投保人群示例
除此以外,凭借着平安健康险在医疗保险领域的长期积累,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还含有恶性肿瘤二诊、绿色通道安排住院就医及床位、护士上门护理、APP线上理赔等多项服务。
 第46张图片 图8: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的专享特权
除了年轻人自己,大家还可以给自己的父母购买适用于45周岁-70岁年龄群体的平安i康保·老年医疗(三高版),这个是非常少见的产品了。不但符合健康告知的70岁三高人群能购买,0免赔报销医疗费,而且看门诊专人陪同,去住院安排三甲病房,是真的很实用了。
 第47张图片 图7:适合老年人的i康保·老年医疗(三高版)
3、如何进行购买
自从平安集团提出科技赋能以后,这APP做的是越来越好了。只要下载平安健康APP,搜索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i康保·老年医疗(三高版)就可以购买。也可以点击下面的平台链接参与问卷调查下载APP哦。
 第48张图片 图8:平安健康APP
知乎营销平台加入其中的HelloRun计划,填写健康信息,坚持健康打卡还可以获得最高30%的费率优惠,购买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就可享有该项福利哦。真的是非常好的激励自己锻炼的方式。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买保险但是最好是不要用到保险咯。
 第49张图片 图8:平安健康APP中可以加入HelloRun计划获得优惠
下面这张图就是我的平安健康APP的截图,里面有健康任务,参加健身跑步的HelloRun计划,定期打卡运动就可以获得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保险最高30%的优惠。
 第50张图片 图8:平安健康APP中的HelloRun计划
现在年轻人都讲究资产配置,既要有获得收益的基金股票,更要有为自己生活筑底的保险。慢性病治疗时间长,长远花费也是较多的。加班、熬夜、通宵很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疾病,每个月几十块钱,少喝一杯星巴克就就可以为自己购买一份专业保险,给自己带来充分的保障,真的很值了。
知乎营销平台引用文献
[1] 杨柯君. 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6.6%[J]. 上海医药, 2013, 000(016):14-14.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yanyanj 发表于 2020-12-5 06:50:2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我挺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少年意气风发时从没想过自己会年纪轻轻一身治不好的稀奇古怪的毛病。
有时候想如果年少无知时不要那么拼命现在会不会还拥有完整的健康?
回过头去看,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过上了午夜不眠的日子,直到上了大学,时不时晕乎乎的头疼。
看校医、看中医、拍片也没发现什么确定的问题。西医说是低血压,多吃肉吧。中医说过是气血两虚开点生血剂吧。
于是,人就胖起来了,似乎头晕脑胀也有些缓解了。
于是刚毕业的我又开始了奋斗的青春。
毕业第一年的工作作息不太稳定。
最苦的日子,一天在外面跑,只够三小时的睡眠、一天吃一餐两餐,还要耗费脑力做创意。
人真的是靠着一口气强撑,两周后虚脱的感觉就是整天像孤魂野鬼的飘荡、人轻飘飘的,好像只剩下意识。
再后来腰疼得厉害。我以为是一时的体力消耗,但腰疼持续了一个月,才慢慢消退下去。
那是第一次出现腰疼,一年后做火车从杭州去厦门,六个小时的车程又引发了腰疼,但我还是没在意。
再过了一年,突然又一次发作,腰疼得倒是不算厉害,但右半侧从背到脚酸麻胀,特别是晚上麻痹到睡不安稳。
这样的辗转反侧到失眠到无法进食到情绪崩溃。开车时失去了测距能力,无法判断距离无法确认要打几圈方向盘,恐惧让我边开车边哭。
同事喊我午餐,我却无法进行咀嚼吞咽,又一次崩溃哭泣 。
实在受不了的我以为自己得了神经衰弱,想着不能这么下去了,必须得休息了,想要去医院开一张病假条喘口气。
于是,我以为我的腰疼是腰椎间盘突出,跑去了骨科,但mri却显示问题在脊椎里,有个蛛网膜囊肿,半部4s手机的大小压迫神经。
“没有治疗办法,除非伤到马尾神经或瘫痪了才会动手术。不能久坐久站不能累,至于痛苦什么的也只能病人自己承担,作为医生也无法感同身受。”当时那个神经外科的主任特别和蔼地给我讲了很多。
此后又问了几位专家,结论一致。在医生严重并不严重,但病痛什么的,无解。
那次我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抛开所有的工作和责任,上司找我消假回岗我也没去。就用休息硬生生地缓了过来,从疼痛算麻到情绪和进食功能逐渐恢复。
然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因疼痛引起的失眠或许还附赠了抑郁的彩蛋。
慢性疼痛、睡眠剥夺,都有概率引起抑郁。
两年后,又一次情绪崩溃伴持续耳鸣和无法控制的哭泣,让我第一次走进精神科,开始了持续两年的治疗。
好在,抑郁是有治疗方法的。可能因为身负无法治疗的慢性疼痛,所以面对抑郁的治疗更为坦然,按时复诊遵医嘱吃药,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大不了也是伴随一辈子吃一辈子的药,只要能缓解痛苦总是幸运的。
可是这几年的折腾下来,体质孱弱,一旦进行高强度运动,立刻嘴唇发青、脸色苍白。
在治疗抑郁的后期我也有意识开始运动,却连慢跑也无法进行,一旦跑两天,右腿又会麻痹跛行。
有一次快走了几公里,突然之间右腿完全失去了知觉。我只能庆幸当时走在人行道上并没有在过马路,矗在那儿几分钟的时间里,我脑海里飞快地闪过问题:如果恢复不了知觉怎么办?要做手术吗?
那次的知觉只是短暂丧失,但心里的阴影更重了,或者说变得更小心翼翼。
承认自己做不到正常人的运动量和强度不丢脸,我不想冒险,因为这个病导致我无法投任何健康类的保险。咨询了数家公司,境内境外,都拒保的那种。
这样的身体情况,只有靠自己小心保护才行。
可笑的是,今年年初原本觉得体力有提高、想要尝试规律运动时,却又突发了过敏性紫癜—不严重,只累及皮肤和关节,但又把锻炼计划给压了下来。
半卧床地过了两个月,适逢梅雨季节,码字的当下仍然半侧麻痹,尤其是腰和脚后跟的酸胀,让我已经分不清是紫癜的缘故还是脊柱神经压迫的缘故。
我有时候在想,这一切的发生会不会是从小睡眠不够引起的?
如果初入职场没有那么拼,也许脊柱里的定时炸弹也不会被引爆,或许根本不会发作。
那可能就不会因为疼痛引起失眠、神经衰弱、抑郁。
也可以正常地运动健身,减肥或练翘臀都有可能。
最重要的是,不会永远觉得精力不够、性质那么累。
那些梦想,也许当初不要那么拼,就能长久地做下去。而不会初入职场没几年就得提前退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许这句话,在身体好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当回事,只有健康资本受损了,才会后悔莫及吧。
所以现在不论遇到谁遇到什么年龄的人,我总会说睡饱吃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在其次。
因为健康也是一个人的资源,却不可再生。过度开采,若不是造成塌方事故便会提前耗竭变成废矿。
一次次的滥用,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出代价。
我现在最爱说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你欠下的睡眠时间迟早是要让你还出来的。
不信的话,不妨记个账算算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8 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