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你经历的哪些真实故事,让你意识到「中国真的不一样了」?

[复制链接]
11974 20
我醉为谁醉 发表于 2020-12-17 16:14:59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经历的哪些真实故事,让你意识到「中国真的不一样了」?


上一篇:外籍华人在驻华领事馆工作是什么体验?
下一篇:移民和入籍的区别在哪里?语言不通是不是就没机会移民新西兰?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彭寨人 发表于 2020-12-17 16:15:2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不知道怎么着,就特别想吃卤猪蹄,麻辣黏香的那种,于是下班就去了菜市场,买完新鲜猪蹄后想着再买点鸡蛋,时值晚饭点买东西的人很多,就在那里排队称重结账;
排在我前面的是个老爷爷,满头银发但打理的很矍铄,头发一丝一缕都透漏着精气神,想想自己偶尔还懒、邋遢,比比人家!
老爷爷右手边站着一位奶奶也是满头银发,面容虽然确实老了,但底子看得出来,年轻那会也是“让村口的哥哥流泪的那种”;
这老两口,羡慕啊!
很快,轮到老爷爷结账了,他从怀兜里颤颤巍巍拿出手机,他要扫码!!!
我瞪大了眼睛,天啊,这爷爷要扫二维码支付!
从老爷爷的形态和银发来看,冒昧的估计最少也得74往上了,因为我外婆今年74,也很矍铄硬朗,但外婆看起来没这个老爷爷年纪大的;
老爷爷拿着手机手臂伸直,端着扫商家二维码,就老年人老花眼那种,扫的很严肃!
我忍不住嘿的轻笑了一下,我老的时候也是这样吧…
老爷爷拿着手机扫了好几下,好像没反应,没出现付款页面,又扫了一下还是不行。他扭过来示意老奶奶看看:
“咋了?咋不行了?”
奶奶接过手机,也是同样端着扫了一下,还是没出现付款页面,也很疑惑:
“昨天还好好的,二妮带我买菜的时候还用了”
见状,我上前看了一下:
“我帮您看下吧”
老爷爷连声“好好”,示意老伴把手机给我看看
我接过手机扫了下,结果屏幕是黑的,没那个扫描的框,我翻过手机一看,哈哈:摄像头的位置贴了一个卡通贴画,哈哈哈
“您的摄像头被这个挡着了,揭开就没事啦!”
老两口也是哈哈一笑,看来孙子孙女们没少给他们淘气捣蛋~
然后顺利结账,两位老人表示感谢
“小伙子,谢谢你帮忙啊!我们不懂这些,只知道扫一下,然后输密码数字”
“没事,应该的,您客气啦!”
结完账,一同提着菜出市场,我很惊讶于两位老人扫码结账这个事,于是问二老多大年纪了
老爷爷比手示意,并说“82了”
我的天!80多了啊,还微信扫码!!
奶奶看出了我的意外,笑着说
“零钱零零碎碎不好拿,我们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分不出真钱假钱,去年你爷爷被人找了20元的假钱,给气的不行,所以孩子们就教我们用这个扫一扫支付,这个省事”
“噢,明白了,您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检查后面这个摄像头就行,您的手机新着呢,没有别的毛病!”
老两口点头“谢谢!”
挥手告别各自回家,往着两位老人的背影,我思绪良多
82岁的年纪,他们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又走过了哪些时光?耄耋之年仍然可以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支付买菜!!
中国,可不是变化了嘛!
老爷子出生于1938年,全面抗日战争的第二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年饥荒,十年文化大革命,对越、对印反击战,然后改革开放,台海危机,加入世贸,非典时期,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载人航天全新时代,新冠疫情到如今……
两位老人的一生从一个小的位面折射出了祖国这百余年的抗争和奋斗啊!
抗战年代出生,如今耄耋之年的老者去菜市场买菜,可以用微信扫码结账,这就是中国的变化!
中国真的不一样了!
_________________
另,我卤的猪蹄还行吧?
好男人第一步,厨房有技术!
债见~
 第1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wen513520 发表于 2020-12-17 16:15:45 | 只看该作者
 
还在疫情之前的时候,我曾经接手过一个病人,痊愈出院之时,病人的女儿跟我说,她是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的研究员,这次是为了父亲的病专程回国就医的。
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虽然我不是搞儿科方向的,却也有所耳闻,毕竟北美TOP3的儿童医疗机构,如雷贯耳。
作为病人家属和半个同行,她对我们的治疗的评价是「很规范,大小医生们都对国际指南很熟悉,而且在指南的基础上有合理的治疗,跟以前在国内的感觉很不一样了」。
虽然当时没有完全理解她后半句是什么意思,不过我还是客气了一句:
「谢谢,这是我们的正常水平。」
事后被同事半开玩笑地说,「你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不过后来又收治了一个在驻华机构工作的WHO(世卫组织)外国官员,这个病人出院以后,很接地气地给院领导写了一封表扬信。
大致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医疗水平给了他“超出预料”的惊喜…
不过我们私下里吐槽——合着您当初来看病的时候是做好“视死如归”的准备了么……
但话说回来,这些年在医院,一个小小的实际感受就是——不仅接触到的海外病人变多了,来自海外病人的认可也变多了。
现在可能说起「跨国就医」,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出国看病」。这个反应其实倒也没错,但关键得看你的立足点是哪个国~~从中国到国外是跨国就医,从国外回中国也同样是跨国就医。
上大学的那些年,接触到的大多是在复杂疾病/恶性疾病在国内求医无望,为了求生存,不得已赴海外就医的人——目的地不出意外的当然大多是欧美日,少数也有赴某些点亮了特殊医疗体系属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比如伊朗、泰国什么的.....
那时候为了挣点零花钱,偶尔会给这部分人群翻译翻译病历、整理整理就医指南和攻略什么的。这部分的需求人群之大,可能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以至于催生了不少类似的提供跨国就医中介服务的商业机构,赚的就是这个过程中关于疾病、医疗机构声誉、保险乃至病人转运的信息差。
鉴于会选择这条途径的大多是有钱人,事实上这曾经是一个非常有钱途的蓝海市场,钱途之大,以至于时隔这些年后,我依然会时不时地后悔当年拒绝了某位师兄的创业邀约,如果当年选择跟他一起干的话,保不齐现在已经实现了狭义上的财务自由了——当然,现在这片蓝海已经很红了~
不过等到我工作了几年以后,却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就医洄游」——人在国外,生了病千里迢迢飞回国治病。
这部分的人群传统上以以下两种为主:
    「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工作定居,留下父母在国内,而父母又在出国探亲、带孩子的过程中生病的。这部分在帝都其实是个挺庞大的人群,尤其在高校密布的帝都西边。据我观察,有钱人和高级知识分子送子女移民的比例还是远远高于其他人群的。至于他们选择回国看病的原因,大部分还是因为老人在国外没有医保,欧美(尤其是美帝)看病实在太贵,现买医保更不划算,算来算去还不如打个「飞的」回国治; 留学生——本质上和空巢老人的性质类似,主要还是费用因素;
最近几年,却能明显感受到另外几种人群的增加:
    移民海外后,又选择回国发展的华人; 选择定居内地的港澳台同胞; 在中国学习、工作乃至定居的歪果仁——最近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病人,也让我有机会知道了「中国绿卡」(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长得什么样——设计跟身份证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内容不同,不过第一次看一张身份证一样的卡片上印着一个歪果仁的脑袋还挺喜感的;
 第3张图片 当然,由于地处北京闹市区,喝多了大家打破头的歪果仁也是医院急诊的常客......
除了病人,医院里也时不时有医学院的留学生来实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客,这两年差不多已经见到了一小半;
之所以想到这些我日常工作的小细节,是因为这是一个对我很直观的、能够看出中国和过去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毕竟,来医院看病的人,只是现实世界中的一部分,或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切片而已;医院里的归国游子、海外来客越来越多,窥一斑而知全豹,也说明中国这个国家对世界的吸引力比以前更大了一些;
虽然可能只是一些,但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相比,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或许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会有更加更大的进步;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医生们,也有自己要做的事:
让中国医疗从廉价的代名词,向领先、规范、高效的代表转变。
差不多就是想从摸着石头过河,变成让别人摸着我们过河吧。
希望有朝一日,医疗和国产航母、东风快递...这样的宏大叙事一样,成为让这个国家「真的不一样」的事物。
虽然有些人可能又要说我「不知道天高地厚」,但这也算是我辈一点小小的夙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预ga0っ 发表于 2020-12-17 16:16:33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天天在网络上高强度冲浪的人,分享一些我看过的故事,虽然不是亲身经历,但看起来确实能让人意识到「中国真的不一样了」。
鱼子酱

鱼子酱大家知道吧,与鹅肝、松露并称“西方三大珍味”,很久以来都是西方餐桌上的“奢侈品”。
 第5张图片 以前,我们国家的鱼子酱只能通过捕捞野生鲟鱼生产,产量很低,品相无法保证,在国际上知名度也不高。
直到2013年,中国的鱼子酱产业在国际上基本还没有明显的存在感。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这一切,2014年,我们有一个不太起眼的科研单位——中国水科院,攻克了野生鲟幼鱼驯养难题,掌握了鲟鱼全人工繁育技术。
 第6张图片 于是乎,中国鱼子酱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力,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疯狂抢占市场份额。2014年,我国鱼子酱产量还仅占世界产量的10%,但现在中国的鱼子酱已经占了70%的全球市场份额。
 第7张图片  第8张图片 有趣的是,从前的鱼子酱大国、希望把鱼子酱卖到中国的俄罗斯,如今,自己国内的大部分鱼子酱来自中国进口,反倒是来自浙江千岛湖的卡露伽鱼子酱(“卡露伽”为达氏鳇英文名 Kaluga 的音译)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鱼子酱。
 第9张图片 ▲ 卡露伽鱼子酱
不仅如此,中国把鱼子酱干完之后,接着顺手把松露市场给干了。很快,法国松露售价500欧元,中国松露30欧元。很多驰名全球的法国黑松露,中间都掺了30%的中国黑松露,否则,成本都赚不回来。
 第10张图片 ▲ 黑松露
维生素C

国际上维生素C的制造生产长期被瑞士罗氏,日本武田制药和德国巴斯夫化学等外企垄断。加上传统的莱式法(1930年代发明,又称一部发酵法)对原材料要求高,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昂,国内产量不足,导致当时中国花费了大量外汇在进口维生素C上
直到80年代,中科院和北京制药厂联合发明了二步发酵法。这种方式不仅对原料和生产工艺要求较低,而且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国内的几大药厂以新技术大量生产,直接把维生素C拉到了白菜价
 第11张图片 现在的中国是维生素产品出口大国,维生素C更是我国化学品出口产业的骄傲,如今全球维生素C生产厂除DSM一家外,其余的均集中在中国。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企业生产的维生素C占国际市场90%以上的份额(日本市场的维生素C约95%来自中国),而且除维生素C外,我国生产的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3等的市场份额也保持世界领先。
圆珠笔头

当年公知们最爱挂在嘴边的「中国造不了圆珠笔头」的消息传开后,造圆珠笔头成为了从上到下都很急的一件事,在全国两会上被反复提及,最终被看作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为此,我们动用了不小的国家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
2011年,圆珠笔头国产化作为科技部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立项,2015年1月4号验收结项。该项目的正式名称是《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参与研发的工程师王辉绵在接受记者采访是这样描述攻关过程的:
    2011年接到科技部项目 由制笔企业牵头,太钢(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和中科院参与 在这个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太钢到2014年基本摸清笔尖钢的秘密jian 2015年,继续探索笔尖钢生产的品质稳定性
王辉绵说,“我们用几十公斤的炼炉开始实验,成千次地摸索,失败次数已记不清了。”
最后太钢成功研发圆珠笔尖钢,总算平息了大家的焦虑。而且没想到太钢烧了一炉60吨,光这一炉可以让全球用上一年,直接导致公知们原来天天吹的那家“掌握造圆珠笔头核心科技”的瑞士公司破产。
 第12张图片  第13张图片 事实上,以前的中国并不是造不出圆珠笔头,只是对钢厂而言,这就是个夕阳产业,利润太低了,根本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圆珠笔头的另一组成配件——球珠,市场总量仅4000万,单颗利润以毫计算,所以大家都没动力去攻克这项所谓的“核心技术”。
如果不是公知们闹得太凶,极尽嘲讽之能事,把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炒得沸沸扬扬,民众们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上头感受到了压力,这笔专项研发巨款完全可以划拨到芯片光刻机领域、射频芯片领域、先进半导体制程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
说起来也好笑,成功研发圆珠笔尖钢后,这玩意儿在公知的口中又变成毫无科技含量的工业品了,估计在他们的眼里:
    凡是中国和外国都掌握的,都是没什么难度的技术; 凡是中国掌握而外国没掌握的,都是没用的技术; 凡是外国掌握而中国没掌握的,都是屌炸天的技术。
港珠澳跨海大桥

最初打算建设港珠澳跨海大桥的时候,因为自己没有尖端的技术,所以中国人是想找荷兰人帮忙的。但是,荷兰的公司仗着自己的技术“一家独大”,态度显得十分傲慢。他们直接拒绝了中国工程师提出的技术转让的请求,在多次交涉之后以“勉为其难”的姿态提出愿意提供“技术咨询”,可这笔咨询费居然比一般的技术转让费都要贵:15亿元人民币!
 第14张图片 在这样百般刁难的情况下,中国的技术人员还是几次三番前去荷兰寻求谈判的机会,但对方都高傲地回绝了:就这个价格,爱买不买!
吃了闭门羹的中国工程师带着失望而归,但他们很快就振作了起来,他们凭借着内心的一股倔劲闭门研究,并最终通过一次次的摸爬滚打,实现了技术突破,不但掌握了全球最尖端的技术,还彻底让荷兰的公司退出了市场
大型振动台

火箭检验必用的大型振动台,某大国自己只能造9吨的,购买另一大国50吨振动台时候签了一堆耻辱协议,禁止军用就不说。实验时必须由出口方人员操作,数据必须由出口方输入,输入设备必须购买指定产品,哪怕那个产品已经被禁止进入航天国防领域……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憋了一肚子气?其实签耻辱协议的是美帝哦!
购买设备的是机构叫NASA,出口这个设备的公司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这个设备目前最大的是70吨级的,在天津,还一口气安了俩。
捆电缆的扎带

当年通讯行业用的捆电缆的扎带,一根五美元,没办法,当年科技不如别人,只能用人家的标准货,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捆绑销售,你不买都不行!现在我们自己做的三块钱人民币一盒!
染料

现代社会生产棉布很容易,但是染料却是这个产业的高端产业,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工业品,相当于电子产业中的芯片。
80年代我们刚开始搞纺织业时,染料也是被国外垄断,外国人要钱狠啊,一吨普通染料10万元起,一吨高端染料50万元起,简直就是趴在我们身上吸血。
 第15张图片 后来我们自己搞研发,掌握了染料技术,一下子将染料价格干到1万元以下,把境外的染料企业搞得纷纷破产——发达国家的粉碎机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我们基本垄断了全球70%以上的染料产能,一些关键中间体原料甚至垄断了90%以上。垄断了染料产能,我们就垄断了染色布匹的市场,全球所有搞纺织业的国家都得向我们进口染色布匹。
盾构机

早在18世纪初,布鲁诺尔就从一种外号叫“凿船贝”的软体动物船蛆身上获得灵感,发明了利用人工进行盾构的方法。
 第16张图片 凿船贝
可惜的是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这种理念先进的隧道构筑方法始终未能在中国得到推广应用,中国盾构机的基础相对于盾构机强国基本为零。
中国这些年大搞基建,盾构机需求尤其大,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盾构机厂家是一家德国企业,欺负中国没有盾构机,一台要卖7个亿。
 第17张图片 即使高价买了之后,另一个“痛点”就是维修非常不方便。
当时外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垄断和封锁,维修保养时不允许中方参与,维修所需工时也完全取决于外方,一旦出现盾构机故障将严重影响中方工程的施工进度。
更让人气愤的是国外厂商一方面联手“抬价”,导致每台单价极贵;另一方面并不重视中国市场,坏了之后的维修要等上很久。
维修人员来中国,还得由施工单位付2000-3000美元/天的差旅费,一个简单的故障常常要来回几次,十天半个月才能将盾构机修好。
这种进口设备对隧道施工是如此的重要,于是自己研制盾构机迅速上升为国家意志。
2002年在科研经费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是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863计划”,此时距离第一个使用盾构机施工的西康铁路完工还不到一年时间。
研制总装的重任落到了中铁隧道集团身上,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
刚成立的项目组只有18位成员,其中多数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后来成长为盾构机设计专家、中铁装备总工程师的王杜娟回忆说,“对于我们来说,别说研发盾构机了,很多人连盾构机都没有见过。”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杜娟与同事终于在2008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土压平衡盾构机,冲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掌握了技术话语权,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研发人员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下,在国家“863”计划提供的资金、政策、智力支持下,中铁隧道集团出厂了国家首台863计划自主研发的复合式盾构设备。
客观地说,这台盾构机仅仅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第18张图片 在后续的国产盾构深入研究中,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也相继加入进来。
在多方合力下,中国盾构机实现了西方企业不能做到的重服务、高度定制化的生产目标,更能利用产业集聚的效应降低成本。
从此价格低、服务好的中国盾构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主流闯进日本、欧洲等市场,创造了从基本为零到短时间内盾构设备份额占全世界2/3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一。
铁路

这是一篇长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雨中思:为什么美国永远不会有高铁?或许中国铁路史能给出答案

本文内容已于2020.11.22更新,后续还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内容的搜集持续增加更多故事,最后贴一下这个回答的原文吧,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欢迎大家关注: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技术封锁拦不住中国制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chalyin 发表于 2020-12-17 16:17:08 | 只看该作者
 
不出国我真没意识到自己如此爱国。
第一次去巴黎,得了日本人才会得的“巴黎综合症”。巴黎地铁站台黑黑的,像是铺了沥青,从地铁到地面没有电梯,从地铁Paris Nord站楼梯走上来,是铁栅栏围成的铁门,抬头望去,一群黑人伸着手从各个方向向里面的人兜售物品或是乞讨,第一次被一群身高力壮的黑人围着,我被吓了一跳,快步逃离之后,一路上除了落叶,还有很多垃圾随风飘荡。
布鲁塞尔的地铁比较破旧,很多人拿着破旧的按键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打完电话还用一个磨损的不像样子的外壳装好,小心地放到胸口的口袋里,除了少数年轻人拿着上几代iPhone,我小心藏好口袋里华为p20,生怕被人偷去。
欧盟委员会有许多实习生,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的也有,我们经常一起聚会,年轻人总是对电子产品兴趣浓厚,一个牛津的小姐姐突然对大家说,K(本人)对这些早就没兴趣了吧,我知道中国人的总是拥有最新的配置的手机,我听了吃了一惊,现在中国电子产业名声这么响亮了么。自从我自发帮办公室同事从国内带来一部小米,高端配置和相对低的价格让很多实习生和我成为了朋友,最后他们劝我不要回国了,你留在这里卖中国手机一定能发大财。
这些都是低级趣味,最让我震撼的是西方年轻人对西方经典并不向我想象的那么熟悉,我们的大学教育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欧洲议会几个反华议员从美国请来几个华人顽固分子,还有一个牧师开一个研讨会,侃侃而谈自己和共和党议员关系多么密切,要把中国大使馆前的马路改名,给中国一点颜色看看。我怒不可遏,我反驳他牧师身份受人尊敬,是因为宗教的权威,而宗教的权威来自于将自己的言行严格限制在宗教范围之内,你们请这样一个假牧师来想增加反华的分量,可惜事与愿违,你们见过美国有哪个牧师如此热衷政治的吗?一个马里兰大学的学生反驳我,牧师也有言论自由。我说你们不看托克维尔吗?美国的宗教和民主为什么相互促进?他答不出来,只是不断重复牧师也有言论自由,其他名校的学生也没人来反驳我,主持人想让我难堪,让我讲讲托克维尔是怎么说的,我自然侃侃而谈,最后告诉他们这是中国很多大学的必读书目,我只是稍有涉猎。一个死硬分子总结说,ccp现在变得更可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jxcz520 发表于 2020-12-17 16:17:2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一个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小故事。
当然首先声明没有歧视任何一个人和阶层的意思哈,就是单纯想说一下这个现象。

前几天公司组织体检。因为是同一个人事公司安排了很多家公司,所以人比较多。大多都是外企相关职工。
当然我们城市从事对外贸易比较早,所以这些外企中什么年龄层的都有。有40多岁以上的,也有20多岁刚入职的精神小伙。

体检是7点半开始,但是我大概7点多一点就到了,那个时候就有很多在等了。到地方的时候我注意到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体检人员请在门外等候身份确认和分拣。

所以我进去看了下,工作人员没有上班,大厅大门开着,所以我先看了看墙上贴的自己的编号,就跑到大厅的椅子上坐着了。准备好证件,心想一会工作人员来了就去排队。不一会,我的两个同事到了,他们也看到了牌子,在微信问我怎么办,我就去出去,和他们站在外面聊天,等工作人员过来。此时我注意到,基本上所有年轻的人都站在外面等待,而很多年长的人完全无视门口的牌子,直接到大厅里面拿材料的地方去提前排队。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不管外面牌子说啥,他们先排到就是赚到,我们这些“不懂事儿”的小青年就只能站在外面瞎等。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
10分钟后,两名工作人员出现,开始把大厅里排队的人员往外驱赶。一边劝导他们要注意门口的指示牌,先在门口做登记再进大厅排队拿材料。

同样是意料之中,被赶出来的这些人开始各种不服气,怨声载道,甚至有些年纪大的人开始说一些对工作人员不礼貌的话。

这时候我的邪乎劲儿上来了,大声的说了一句:牌子上写得清清楚楚的你们不看,以为自己破坏规则就是赚到了,跟你们说,中国现在变天了,你们老的那一套不好用了。“

然后现场陷入了一阵尴尬的沉默。

说实话,上面那几句话的确是是我发自肺腑说出来的。我们这批人从小在学校就被教育要遵守规则,但是一边又看着周围的大人一个个以不遵守规则为荣。好像遵守规则的那些人都是傻子。当我们在一次次践踏规则的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在制造一些损人利己的新的”潜规则"? 那要明面上的规则还有什么用?

所以我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上开始尊重规则。很多时候,这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素养提升的标志。而这才是咱国家真正拿得出去的脸面。同时也感谢在场的工作人员坚持自己的底线,专业又有好的劝导大家维持秩序 。我觉得如果中华大地每个地方都能这样的话,那就轮不到我们羡慕人家日本美国了。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麋鹿迷路岁月 发表于 2020-12-17 16:17:3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已经被删了,这里说说其他的。
当我们说一个事物“真的不一样了”的时候,是在说这个事物已经发生了质变。当然,这个质变是在前期大量积攒的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几十年以来,社会发生的最大的质变是什么呢?是垄断资本的快速形成,以及垄断资本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掌控。
对知乎的一部分用户来说,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掌控是在房地产领域。对知乎的另一部分用户来说,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掌控是在996的时候。
但是,这种掌控是如此的深,远远不止上述两个领域。资本织成了一张巨大的蛛网,社会中没一个人都逃不开资本的蛛网。小资本家被大资本家拖欠账款,奶茶店老板为付房租去开色情直播,游戏公司的打工人抖出老板的“降薪测试”被老板开除,小黑厂的劳动者没有公积金和社保,一切的变化,都与资本有关。但是一切的变化,又都掩盖在各种偶然因素之中。被拖欠账款的小老板,可能不会为人处世,开色情直播的小老板可能法律意识淡薄,游戏公司的打工人恰好遇到一个性格太过强势的老板,小黑厂的劳动者也许只是碰到一个不太好的厂而已。
对多数人来说,要抛开这一切偶然因素,认识背后必然的因素,需要社会更深刻的教育,因此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劳动者作为一个个体,是否能认识真相充满了偶然性,有些人恰好看到了书店里毛主席的书,有些人恰好在考研时认真学习了马克思的学说,有些人恰好在网上认识了某个自称要找达瓦里希的网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劳动者作为一个群体,认识真相却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总在被社会教育。
当今社会,没有踩过P2P的雷、没有住过长租公寓的房、没有入职过996的公司、没有遭遇过违规缴纳公积金(或者不缴)的老板,似乎就不是一个打工人。当我们不断被社会教育的时候,我们总试图去理解这个社会为什么会这样。媒体想让我们远离真相,但真相总会被认识。
看到的东西不一定能认识到,认识到的东西你可以更好地看到。
资本的统治使得我们的社会早就“真的不一样了”。但是,当这种存在的现实,被人以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分析出其根源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恍然大悟,“啊,真的不一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展丹枫 发表于 2020-12-17 16:17:56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个朋友,去年考进了市图书馆,当起了“图书管理员”,过了一段时间,她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申老师,申老师。”
我说什么事?她说:“我发现社科类的书籍中,《毛选》、《毛传》、《毛文集》是被借得最多的,书架上总是空空的。”
有一回我去给一些年轻朋友讲故事,我就从当年《夏令营中的较量》、《日本马桶的水可以喝》、《青岛下水道的德国油布包》这些流毒甚广的地摊文学开始讲,讲舆论场几十年的变化,忽然发现反响平平,大部分人目瞪口呆,不知道我在说哪个次元的鬼话。
然后我才明白过来,这些孩子和我差着辈分呢,人家是2020年的大学生,当年这些地摊文学肆虐的时候,他们才上小学,哪里听说过这些“阴间的故事”。
人家孩子自信得很,因为什么“工匠精神”、“人文主义”、“自由民主”他们都很懂,不需要你给他们科普。
十年前,富豪们企业家们都是全民偶像、意见领袖,各种出书、当大V,机场里摆的都是成功学、心灵鸡汤、XX的奋斗,电视里网络上都是富豪企业家创业者们的成功故事。
现在,没人看这些了,以前B站弹幕里喜欢叫“爸爸” ,现在弹幕里喜欢刷“你好,资本家”。
大学生下雪天在操场上用脚写字,写的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33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李春龙12 发表于 2020-12-17 16:18:24 | 只看该作者
 
17年高考成绩不错,父母欢欢喜喜的给我填报志愿,觉得我会有一个好的将来。


20年大四,父母愁眉苦脸,觉得我不读研究生很可能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
做个简短的回复吧,这种思维与以前的包分配有关,与到大学前单一的评价体系有关。当它接触到现实的时候,要么继续像鸵鸟一样,要么只能面对暴风了。
知乎 - 有问题,上知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2500808250 发表于 2020-12-17 16:18:4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2,4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视频不到3分钟,先上视频。
2015年漂流黄河时,经过藏区腹地,沿途遇到的无论是藏民还是喇嘛,大都不会讲汉语。对方看我的眼神,即带着原始的好奇,也含着让人不安的敌意。
2019年,再次去到黄河源头,突然发现很多人都可以用普通话沟通了。他们眼神中依然带着好奇,但敌意几乎不见。
2015年的种种遭遇,让我认定——黄河上游的游牧民族与我们不是同类。
2019年的粗浅沟通,让我意识到——尽管生活方式不同,他们只是56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罢了。
 第35张图片 最明显的莫过于在夏日乎寺庙。15年的时候,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神秘、原始、蛮荒、恐怖。近200个年轻的喇嘛集中在一个寺庙,日常除了念经没有任何娱乐,他们躁动、好奇、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但既没有体育运动来消耗他们的体力,也没有娱乐设施分散他们的精力。方圆百里,就是一座孤独的寺庙。他们并非看破红尘,心如止水,多半都是小时候被家人送来寺庙的。
在青藏高原,把小孩送到寺庙去很常见。这种习惯,最初始于苯教,后来藏传佛教开始流行,小孩就被改送到佛教寺庙了。
但苯教是入世宗教,小孩被送到苯教寺庙不算出家,照样可以大口吃肉,可以娶妻生子。但藏传佛教不同,特别是夏日乎寺庙,大活佛要求喇嘛们一定要吃素,日常管理也比较严格。尽管有教规和佛法约束,但年轻的血液依然在体内奔腾。
 第36张图片 于是,他们在寺庙旁唯一的一个简陋餐馆里上蹿下跳,一会站在桌子上,一会跳下来大声叫嚷。他们对所有外来的人或物充满好奇,恨不得连你的每一个毛孔都看清楚。他们在半夜狂敲餐馆已经关闭的大门,大声吼叫。
那种躁动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不安,我想和他们聊天,增进彼此了解,化解这种情绪。可惜他们不会讲,也听不懂普通话。
时隔4年再去,寺庙外居然有了一家不小的商业活动场所。两层楼,有超市、餐馆和客房,由寺庙安排喇嘛经营。
客房居然连马桶都有,虽然没有接水管,无法冲水,但看着亲切。超市的柜台上贴着二维码,购物可以用手机支付。形式上,好像已经和内地很相似了。
 第37张图片 走进寺庙,遇到几位年轻的喇嘛主动过来搭讪,问我是不是卖狗?在他们眼中,牵着绳子的肯定是准备卖的。我问他们知不知道小闪是什么品种的狗?一位19岁的喇嘛晃了晃手中的手机说:视频上有的,是聪明的狗。
“它要吃肉的,你们寺庙规定吃素,养不了的。”
“我可以每个周末开车带着它去镇上吃肉。”
“你想出多少钱买?”
“5千块可以吗?”
“你们怎么会有钱呢?”
“庙里发工资,家里也会给的。”
“庙外面有这么多流浪的藏獒,你可以养一只,藏獒在我们那里很值钱的。”
“不行,那些狗太笨了。”
尽管交易最后没有达成,但我们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
进庙逛了一圈,15年的那种不安没有再出现。因为喇嘛们人手一台手机,信号无障碍。他们开始通过网络知道,外来人大都是来旅游的,干的事差不多——拍照、拍照、拍照。所以没什么好好奇的。
他们要花时间学习普通话,要学着发朋友圈,要思考将来是继续当喇嘛,还是还俗回家赚钱。没太多功夫搭理外来人了。
 第38张图片 推广普通话,带来的不仅仅是彼此沟通的顺畅,而是代表着文化渗入。
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血统论国家,不论是广义上的中华民族,还是狭义上的汉族,都不是一种血统民族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民族概念。
尽管朝代更迭,中国历朝历代主张的都是文化而不强调血统。北方有游牧民族基因,南方有东南亚基因,但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文化认同,我们就都是中华民族。
新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就是基于文化而非血统。
例如,甘肃临夏的保安族,本来是蒙古人,迁移到甘肃临夏的700年来,他们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文化和信仰,除了血统,他们已经和蒙古人没有什么共通点了。最后,这群人就变成一个新的民族——保安族。
同在甘肃临夏的原蒙古族人,还有另一个民族,也是因为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改变,而变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东乡族。顺便说一点,发明手抓羊肉的是东乡族。
如果按血统,保安族和东乡族都是蒙古人。但是因为文化认同,他们成了新的族群。由此可见,统一靠的是文化认同。
 第39张图片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继续深入藏区腹地。看到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村落拔地而起,每一家都是独门独户,自带院子和牲口圈。村里公共设施齐全——路灯、自来水、大型垃圾桶、公共厕所一应俱全。
原来,这是政府为牧民修建的移民新村,全部是免费的。不管牧民是否愿意来生活,反正都分给你,爱来不来。开始牧民是拒绝的,因为习惯了帐篷,习惯了在艰苦环境中放牧。
慢慢的,有些牧民家庭开始尝试让老人先来住,反正老人也没什么劳动能力了。再慢慢的,有些家庭让老人带着小孩子来住,因为村子里有幼儿园,有学校,全部免费。不单是免学费,吃的住的全都免,反正就是不让你花一分钱。
 第40张图片 再慢慢的,年轻力壮的开始冬天过来住,冰天雪地的也没法外出放牧,还不如把牲口赶到免费房的院子里喂草,政府还发草料。
突然的,他们发现,水泥钢筋的房子原来比帐篷暖和这么多!自来水喝了居然不会闹肚子疼!晚上还可以看电视看手机,村里路灯长明,走几步路就可以去亲戚朋友家烤火串门,再也不用骑马骑摩托车翻山越岭去找人了。
而仅仅在5年之前(2015年),我漂流黄河路过都能发现烈性传染病的存在。因为人和牲畜混居,因为牛羊粪便随时都在污染水源,因为人们不方便求医。
 第41张图片 包虫病患者
如今,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移民新村,牧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人和牲畜的居住环境分离,大家都喝上了经过消毒的自来水。这相当于从源头上治理了青藏高原牧区的传染病——包虫病。
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在中国并不是一句空话。唯其如此,才能防止社会割裂和对立。
反观灯塔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不同种族之间的社会地位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其结果是日增20万新冠病人和贻笑大方的总统选举。
短短5年,在偏远地区看着中国越来越强大,慢慢觉得,中国的确不一样了。
我是闪米特^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7 05:32